标题: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内容: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原文】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②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③也? ”【注释】①《武成》:《尚书》的篇名。 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 ②策:竹简。 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 ③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 ”【读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一精一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 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 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道理了。 可是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音吧。 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 终于有人说了:“不唯书,不唯上。 ”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 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一性一地位的。 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一精一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 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更何况,我们今天出版业大大发展。 日出一书的出版社已不在少数,书籍汗牛充栋,其负面效应是“无错不成书”,这已成为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呼吁的社会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一精一神就显得尤其必要。 不然的话,可是要出大问题的了。 发布时间:2025-09-30 12:11:3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3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