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七百四十七 ◎工艺部四 内容: ○书上   《释名》曰:书,庶也,纪庶物也;亦言著也,著之简编永不灭也。 《说文》曰:依类象形之谓文,形声相益之谓字,著於竹帛之谓书。 《广雅》曰:书,如也;纪也。 《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夬,决也。 书契所以决断万事也。 )   《家语》曰:宓子贱,字不齐,仕鲁为单父令。 恐君听用谗人,使己不得行其政,故请君近吏二人与俱。 至官,令二吏书,辄掣其手,书不善,则从而怒之。 吏患焉,辞归鲁,子贱曰:"子书甚不善,子勉而归! "报於君曰:"宓子使臣书而掣摇臣肘。 书恶而又怒臣。 邑吏皆笑之,所以去之而来也。 "君以问孔子,孔子曰:"不齐,君子也。 其材任霸王之佐,屈节治单父以自试,意者其以此谏乎? "公寤,太息叹曰:"寡人乱宓子之政而责其善数矣。 "   《汉书》曰:陈遵,长八尺馀,长头大鼻,容貌甚伟,略涉传记,赡於文辞。 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 又曰:宣帝时,中郎将张彭祖,少与帝微时同席研书。 及帝即尊位,彭祖以旧恩封阳都侯。 又曰:田蚡学盘盂诸书(孔甲二十六篇,杂家书。 )   《后汉书》曰:孙敬,字文宝。 少时画地学书,日进焉。 《东观汉记》曰:乐成静王党善史书,喜正文字也。 《魏志》曰:胡昭善尺牍,动见模楷。 卫觊好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也。 《晋书》曰: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曰:王羲之,山阴有道士好养鹅,羲之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又曰:羲之每自称:"我书比锺繇当抗行,比张芝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使其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   又曰:羲之尝在蕺(音戢)山,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因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乃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 "姥如其言,人竟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又曰:王献之七八岁时学书,父羲之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常书壁,为方丈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 又曰:谢安尝问献之:"君书何如君家尊? "答曰:"故当不同。 "安曰:"外论不尔。 "答曰:"人那得知。 "   又曰:卫常,字巨山,转黄门郎。 常善草隶书,为《四体书势》,曰:"昔在黄帝,创制造物。 有沮(侧鱼切。 )诵、苍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 因而遂滋则为之字,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 "   又曰:索靖作《书状》,其辞曰:"圣皇御世,随时之宜。 苍颉既生,书契是为。 科斗鸟篆,类物象形。 睿哲变通,意巧滋生。 损之隶草,以崇简易。 百毕毕修,事业正厉。 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虫蛇虬蟉,(力幽切。 )或往或还。 颓阿那以羸羸,类欻奋衅而桓桓。 及其逸游盻蚃,乍正乍邪;骐骥暴怒逼其辔,海水窳隆扬其波;芝草蒲萄还相结,棠棣融融反其华;玄熊对踞於山岳,飞燕相追而差池。 举而察之,又似乎和风吹林,偃草扇树,枝条顺气,转相比附,窈娆(奴鸟切。 )廉苫,随体散布。 纷扰扰以绮靡,中持疑而犹豫;玄螭狡兽嬉其间,腾猿飞鲵相奔趣。 凌鱼奋尾,蛟龙反据,投空自窜,张设互距。 或若登高望其类,或若既往而中顾;或若倜傥而不群,或若自检於常度。 於是多才之英,笃艺之彦,役心精微,耽此文宪。 守道兼权,触类生变,离拆八体,靡形不判,去繁存微,本象末乱。 上理开元,下周谨按,骋辞放手,雨行冰散,高音翰厉,溢越流漫。 忽班班而成章,言奇妙之焕烂,体磊落而壮丽,姿光润以璀璨。 命杜度运其指,使伯英回其腕,著绝势於纨素,垂百世之殊观。 "   《宋书·刘穆之传》曰:高祖书素拙,穆之曰:"此虽小事,然宣被四远,愿公少复留意。 "高祖既不能措意,又禀分有在,穆之乃曰:"公但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既足有所苞,且其名亦美。 "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十字便满。 《齐书》曰:太祖善书,及登位,笃好不已。 与王僧虔赌书毕,谓虔曰:"谁为第一? "僧虔对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上笑曰:"卿可谓善自为谋矣。 "   《宋书》曰:谢超宗谓王慈曰:"卿书可及虔公? "慈曰:"我之不及父,犹鸡之不及凤也。 "时人以为名答。 《宋书》曰:江夏王锋,字宣颖,高帝第十三子也。 四岁好学书,畜於母张氏舍,张氏无纸,乃倚井栏为书,满则洗之。 已而复书,如此累月。 又每晨不肯去窗尘,而就尘书。 帝尝使学凤尾诏,一学即工。 帝大悦,以玉麒麟赐之,曰:"以麒麟赏凤尾矣! "   《梁书》曰:武帝论萧子云书曰:"笔力劲骏,心手相应,巧逾杜度,美过崔寔,当与元常(钟繇也。 )并驱争先。 "其后萧子云为东阳太守,百济国使人至建业求书,逢子云维舟将发,使人於渚次候之,望舡三十许步前行。 子云遣问之,答曰:"侍中尺牍之美,远流海外。 今日所求,惟在名迹。 "子云乃为停船三日,书三十纸与之,获金货数百万。 性吝,自非答饷不书。 好事者重加赂遗,以要其答。 又曰:颜协,博涉群书,工於草隶飞白。 时吴人范怀约能隶书,协学其书,殆过真也。 荆楚碑碣,皆协所书。 时人有会稽谢善勋,能为八体六丈,方寸千言;京兆韦仲善飞白,并在湘东王府,善勋为录事参军,仲为中兵参军。 府中以协优於韦仲,而减於善勋。 善勋饮酒至数升醉,后辄张眼大骂,虽复贵贱亲疏,无所择也。 时谓之谢方眼,而胸襟夷坦,有士君子之操焉。 《后魏书》曰:崔潜为兄浑诔,手笔草本。 会昌初,著作佐郎王遵业买书於市,而遇得之。 计诔至今将二百载,宝其书迹,深秘藏之。 武定中,遵业子松年以遗黄门郎崔季舒,人多摹拓之。 又曰:崔玄伯尤善草隶行狎之书,为世模楷。 玄伯祖悦与范阳卢谌,并以博艺著名。 谌法锺繇,悦法卫瓘,而俱习索靖。 谌传子偃,偃传子邈;悦传子潜,潜传玄伯。 故魏初重崔、卢之书。 《唐书》曰:太宗尝谓侍中魏徵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与论书。 "徵曰:"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太宗即日召令侍读。 尝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辩其真伪。 遂良备论所出,一无所误。 又曰:虞世南,字伯施。 同郡沙门释智永(智永,羲之裔孙。 )善学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籍甚。 又曰:柳公权,字诚悬。 幼嗜学,十二能为词赋。 元和初,进士擢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 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 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於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 "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 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用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上改容,知其笔谏也。 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当时公卿大臣家碑板,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 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 "上都四明寺《金刚经》碑,备有锺、王、欧、虞、褚、陆之体,尤为得意。 文宗夏日与学士联句,帝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公权续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时丁袁五学士皆属继,帝独讽公权两句,曰:"词清意足,不可多得。 "乃令公权题於殿壁,字方圆五寸,帝视之,叹曰:"锺、王复生,无以加焉! "   又曰:柳公权,大中初转少师,中谢,宣宗召升殿,御前书三纸。 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砚,枢密使崔巨源过笔。 一纸真书十字,曰"卫夫人传笔法於王右军";一纸行书十一字,曰"永禅师真草《千字文》得家法";一纸草书八字,曰"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赐锦彩瓶盘等银器,仍令自书谢状,勿拘真行,帝尤奇惜之。 又曰:欧阳询,潭州临湘人也。 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 时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焉。 高丽甚重其书,尝遣使求之,高祖叹曰:"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 彼观其迹,固谓其形貌魁梧耶? "(询形体么麽,故高祖有是言也。 )   又曰:欧阳通,询之子也。 早孤,母徐氏,教其父书。 每遗通钱,绐云:"质汝父书迹之直。 "通慕名甚悦,昼夜精力无倦,遂亚於询。 《唐书》曰:龙朔二年四月,上自为书与辽东诸将。 谓许敬宗曰:"许圉师常自爱朕书,可於朝堂开示。 "圉师见,惊喜,私谓朝官曰:"圉师见古迹多矣,魏晋已后,惟称二王。 然逸少少力而研,子敬研而少力。 今观圣迹,兼绝二王,凤翥鸾回,实古今书圣! "   又曰:太宗尝於《晋史·右军传》后论之曰:"锺书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 但其体古而不今,字长而逾制。 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疏瘦如陵冬之枯树,搓枿而无屈伸,拘束若严家饿隶,羁羸而不放纵。 萧子云无丈夫之气,行行如萦春蚓,字字若绾秋蛇,卧王濛於纸中,坐徐偃於笔下。 以兹播美,岂非滥名耶? 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   又曰:孔若思早孤,母褚氏亲自教训,遂以学行知名。 年少时,有人赍褚遂良书迹数卷以遗,若思惟受其一卷,其人曰:"此书当今所重,价比黄金,何不总取之? "若思曰:"若价比金宝,此为多。 "更截去半以还之矣。 又曰:卢知猷器度长厚,文词美丽。 尤工书,一落简翰,人争模仿。 又曰:钟绍京,虔州赣人也。 初为司农录事,以工书直凤阁。 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及诸宫殿门榜,皆绍京所题。 又曰:王涯既诛,涯家书数万卷,侔於书府。 前代法书名画,人所保惜者,必以厚货致之。 不受货者,必以官爵致之。 厚为垣窍而藏之覆壁。 至是,人破其垣取之,或剔取函奁金宝之饰,与其玉轴而弃之。 《蔡琰别传》曰:琰对曹操曰:"乞给纸笔,真草惟命也。 "   《邴原别传》曰:原年五六岁,过书舍而泣,师曰:"何泣? "原曰:"孤子易伤感。 夫书者,皆有父母也。 今顾其书,故恻然涕零也。 "师哀原言,而为之泣曰:"欲书不须费也。 "遂就书。 《江伟家传》曰:伟性善书,人得其手迹,莫不藏之以为宝。 《神仙传》曰:东郭延服灵飞散,能夜书。 (言目明。 )   又曰:王远,字方平,东海人也。 博学,尤明天文、谶纬、《河》、《洛》之要,逆知天下盛衰之期。 汉桓帝闻之,连征不出。 使郡国逼载诣京师,低头闭口不肯答,乃题官门扇四百馀字,皆说方来。 帝甚恐之,使刮去外字,复见,墨皆彻入版里。 《石虎邺中记》曰:石虎有马妓,著朱衣、进贤冠,立於马上,马走而作书,字皆端正。 《永嘉郡记》曰:昔王右军游永嘉,经於恶道,右军书南边大石。 今犹见墨迹,而字不甚了了。 《抱朴子》曰:英葱实、天雄、鹤脑,服之令人夜书。 《孙卿子》曰:作书者众,而苍颉独传,用心一也。 《淮南子》曰:昔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高诱曰:有书契作,诈伪萌生,去本趋末,弃耕垦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也。 鬼恐为文所劾,故哭也。 鬼或作兔,兔恐有取毫为笔,害及之,故哭。 )   又曰: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也。 《慎子》曰:书契所以识公信也。 《隋巢子》曰:史皇产而能书。 《三辅决录》曰:韦诞,字仲将。 除武都太守,以书不得之郡,转侍中,典作《魏书》,号《散骑书》,一名《大魏书》,凡五十篇。 洛阳、邺、许三都宫观始就,命诞铭题,以为永制。 以御笔墨皆不任用,因奏曰:"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 "   《俗说》曰:桓玄取羊欣为征西行军参军。 玄爱书,呼欣就坐,仍遣信呼顾长康,与共论书至夜,良久乃罢。 《世论》曰:锺会有异志,密白邓艾有反状。 又会善效人书,於剑阁要艾章表,皆易其言,令倨傲,多有矜伐以疑之。 《论衡》曰:夫河出图,雒(与洛同。 )出书,圣帝明王之瑞应也。 苍颉作文字,笔与天地同,指与鬼神合,何恶而致雨粟鬼哭之怪哉? 又曰:书官讳丙日,云苍颉以丙日死也。 《世说》曰:韦仲将善书。 魏明帝起殿安榜,使仲将登梯题之。 既下,头发皓然,因是敕诫儿孙勿复学书。 王升之《怀旧序》曰:余与从甥孙道济交好特至。 昔寓荆州,同处一室,冬多闲暇,长共学书。 余收而录之,欲以为索居之爱,道济因记纸末曰:"舅还山之日,览此相存闲书。 "见其手迹,皎若平日,凄怅伤心。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09-30 12:20:4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4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