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八百六十八 ◎火部一 内容: ○火上   《释名》曰:火,化物也。 亦言燬也,物入即皆毁坏也。 《易》曰:水流湿,火就燥。 又曰:风自火出,家人。 (由内以相成炽也。 )   又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君子小人各得所同。 )   又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大有,包容之象也。 故遇恶扬善,成物之美,顺夫天德休物之命。 )   又曰:燥万物者,莫熯(呼旱切。 )乎火。 《书》曰:火炎昆岗,玉石俱焚。 又曰:惟女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 (惕,惧也。 观,视也。 我观火者,喻刑罚可畏之也。 )   又曰:若火之燎于原,弗可向迩。 (火之燎于原,其炎炽之明,不可响近也。 )   又曰:五行:二曰火。 火曰炎上。 炎上作苦。 《诗》曰:叔在薮,火烈具举。 《礼》曰:孟夏之月,盛德在火。 又曰:季春出火为焚也。 (谓焚菜也。 凡出火,以火出。 建辰之月,火始出。 )   又曰:火之於民也,尊而不亲。 《左传》曰: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又曰: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 又曰:火龙黼黻。 又曰: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味,以出内火。 是故味为鹑火,心为大火。 (谓火正之官,配食於火星也。 建辰之月,鹑火星昏在南方,则令民放火。 建戍之月,大火星伏在日下,夜不得见,则令民内火,禁放火也。 )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阏伯,高幸氏之子也。 《传》曰:迁阏伯於商丘,主辰大火也,今为宋星。 然则商丘在宋地也。 )祀大火而火纪时焉。 (谓出内火时也。 )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相土,契孙,商之祖也。 始代阏伯之后,居商丘,祀大火也。 )   又曰:郯于云:"炎帝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   又曰: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 (夏之八月,辰星见,在天汉西。 今孛星出辰西,光芒东及天汉。 )申须曰:(申须,鲁大夫。 )"彗,所以除旧布新也。 天事恒象,(天道恒以象颖告示人。 )今除於火,火出必布焉。 诸侯其有火灾乎! "(今火向伏,故知当须火乃布散为灾也。 )   《周礼》曰:春秋以木铎修火禁。 (火星以春出,以秋入,因天时而以成。 )   又曰:亨人,掌供鼎镬,以给水火之齐。 (镬,所以煮肉及鱼湆之器。 既熟,乃脀于鼎。 齐,多少之量。 齐,音剂。 )   又曰:卜师,掌开龟之四兆,……扬火以作龟,致其墨。 (扬火犹炽也。 致其墨者,熟灼之,明其兆。 )   又曰: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 (行犹用也。 变犹易也。 郑司农说以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季春出火,民咸从之。 季秋内火,民亦如之。 (郑司农云:以三月本时昏,心星见于辰上,使民出火。 九〈月本〉黄昏,心星伏在戍上,使民内火。 故《春秋传》曰:以出内火。 )时则施火令。 (焚菜之时。 )凡祭祀,则祭爟。 (报其为明之切,礼如祭爨。 )凡国失火,野焚菜,则有刑罚焉。 (野焚莱,民擅放火。 )   又曰:穴氏掌攻蛰兽,各以其物火之。 (蛰兽,熊罴之属,冬藏者也。 将攻之,必先烧其所食之物,放其穴,诱出之,乃可得之。 )以时献其珍异皮革。 又曰: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 (林人所养者。 山足曰麓。 )夏日至,令刊阳木而火之;冬日至,令剥阴木而水之。 (刊、剥,互言耳,皆谓所去。 次地之皮生南为阳,木生北为阴。 木,火之水之,则使其肄不生。 )若欲其化也,则春秋变其水火。 (化犹生也,谓时以种谷也。 变其水火者,乃所火则水之,所水则火之,则其土和美。 )   又曰:秋官。 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於日。 (夫燧,阳燧也。 )   《史记》曰:燕攻即墨,田单乃收城中牛千头,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於角,结火於尾,穿城而出,壮士衔枚随其后。 牛所触辄死,壮士击之,城上大噪,燕师大骇。 又曰:庞涓追孙膑量其行,暮当至马陵。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下。 "於是令齐军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庞涓大败。 又曰:苏代谓魏王曰:"夫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也。 又曰:颜叔子独居一室,夜雨,比舍屋崩,有女子投之。 叔子令秉烛,烛尽,乃彻屋草续之。 至明不乱。 又曰:武王既渡河,有火自上复於王屋,流为乌,其色赤。 《汉书》曰:项羽西屠咸阳,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 又曰:孝平后,王莽女,有节操。 及汉兵诛莽,燔烧未央宫,后曰:"何面目见汉家。 "因自投火而死。 又曰:汉兵围王莽,城中少年房朱、张鱼等恐见虏掠,私烧作室门,呼曰:"反虏王莽,何不出降! "火及掖庭,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辄随之。 又曰:陈胜、吴广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   《郡国志》曰:连浑府遥火山而有火井,深不可见底。 炎气上升,常若微电。 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 其山似火,从地而发,故名荧台。 《东观汉记》曰:梁鸿牧豕长安上林苑中。 失火,延及人家。 问所烧财物,悉推豕偿之。 其主言少,鸿愿以身佣作,躬执其勤。 又曰:长沙有义士古初,遭父丧未葬。 邻人火起,及初舍,棺不可移,冒火伏棺上,火乃灭。 又曰:廉范字叔度,为蜀郡太守。 成都地迫屋狭,百姓夜作,以供衣食。 又禁火,民覆蔽之,失火者日属。 范乃令夜作,但使储水,百姓皆悦。 歌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昔日无襦今五袴。 《魏略》曰:秦伯出猎,至於咸阳。 有火流下,化为白雀,衔绿丹书,集於公车。 《吴志》曰:张昭,字子布。 孙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珍、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 昭谏权,权不从。 昭忿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於内以土封之。 渊果杀珍、晏,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 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病笃。 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户。 权使人灭火,往问良久,昭诸子扶昭起,权载以还宫。 《晋书》曰:愍怀太子遹字熙祖,惠帝长子也。 宫中尝夜失火,武帝登楼望之,太子时年五岁,牵帝裾入暗中。 帝问其故,太子曰:"暮夜仓卒,宜备非常,不宜令昭见人主也。 "由是奇之。 又曰:张华字茂先,武库火,华惧因此变,作列兵,固守,然后救之。 果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履等尽焚焉。 又曰:韩康伯家贫窭。 伯年数岁,至大寒,母方为作襦,令伯捉熨斗,而谓之曰:"且著襦,寻当作复裈。 "伯曰:"不复须。 "母问其故,对曰:"火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 "母甚异之。 又曰:王献之常与兄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出,不遑取履。 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 又曰:郭璞,字景纯。 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未及读,而为火所焚。 又曰:庾亮镇武昌,夜半望见城内有数炬火从城上出,如大车状,白布幔覆,与火俱出城东,北行至江乃灭。 又曰:佛图澄尝与石季龙升中台,澄忽惊曰:"幽州当火灾。 "仍取酒噀之,久而笑曰:"救已得矣。 "季龙遣验,幽州云"是日火从四门起,西南有黑云来,骤雨灭之。 雨亦颇有酒气。 "   又曰:嵇康从孙登游,三年,康问其所终,不答,康每叹息。 将别,谓曰:"先生竟无言乎? "登乃曰:"子识火乎? 生而有光,不用其光,而果在於用光;人而有才,不用其才,而果在於用才。 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耀;用才在於识真,所以全其年。 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子无求乎! "康不能用,果遭非命。 邓粲《晋纪》曰:胡毋辅之过河南尹门下,将饮酒,使门卒王子博取火,子博曰:"卒也! 惟不乏吾事,安能为人使! "辅之与语,叹曰:"吾不及也! "因言於河南尹,以为功曹。 《晋中兴书》曰:殷浩北伐,江逌为长史。 逌取数百鸡,以长绳连脚,皆系火,一时驱放,飞过堑,集羌营,皆燃焉。 《宋书》曰:周朗为庐陵内史,郡后荒芜,颇多野兽。 母薛氏欲见猎,朗乃合围纵火,令母观之。 火逸烧郡廨,朗悉以秩米起屋,偿所烧之限。 《梁书》曰:阮孝绪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 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 《后魏书》曰:祖莹好学,以夜继昼。 父母恐其成疾,禁之。 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为家人所觉。 又曰:萧鸾遣鲁康祚侵太仓口。 傅永以贼若夜来,必应於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永既设伏,乃密令人以瓠盛火,渡淮南岸当深处置之。 教之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 "其夜康祚等果亲率领来斫永营,东西二伏夹击之。 康祚等奔趣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之处,遂望永所置之火而争渡焉。 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 《北齐书》曰:神武西征,登凤陵,命中外府司马李义深、相府城局李士略共作檄文,皆辞,请以孙搴代。 神武乃引搴入帐,自为吹火,催促之。 搴神色安然,援笔立就。 又曰:文宣曾近出,令张曜居守。 帝夜还,曜不时开门,勒兵严备。 驻跸门外,久之,催迫甚急。 曜以夜深,须火至面识,门乃可开。 於是独出见帝,帝笑曰:"卿欲效郅君章也。 "帝使曜前开门,然后入。 又曰:张亮守河阳,周文帝於上流放火船,欲烧河桥。 亮乃备小艇百馀,皆载长锁,锁头施钉。 火船将至,即驰小艇以钉钉之,引锁向岸。 火船不得及,桥全,亮之功也。 《尚书大传》曰:燧人为燧皇,以火纪物。 火阳,尊,故托燧皇於天。 《春秋元命苞》曰: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其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韩诗外传》曰:晋平公藏宝之台烧,救火三日三夜乃胜之。 公子晏束帛而贺曰:"臣闻王者藏於天下,诸侯藏於百姓,农夫藏於囷庾,商贾藏於箧匮。 今百姓乏於外而赋敛无已,昔桀、纣残贼为天下戮,今皇天降灾於皇台,是君之福也。 "   《战国策》曰:楚王游云梦,野火之起也,若云霓。 《吴越春秋》曰:越王思报吴,冬则抱冰,夏则握火。 《后赵录》曰:石勒禁火。 百鼓之后燃火者,鞭之一百;延火烧一家,斩五部都督。 《汝南先贤传》曰:郭宪从南郊含酒东北三噀,云:"齐失火,以厌之。 "后齐果上火事。 又曰:蔡君仲有至孝之心。 母终,棺在堂,西舍失火,火将至,君仲伏尸号哭,火越向东家。 《陈留耆旧传》曰:刘昆为江陵令。 民有火灾,昆向火叩头,即沛然下雨。 诏问"反风灭火,虎北渡河,何以致此? "昆曰:"偶然耳。 "帝曰:"此长者之言耳。 "   《郑玄别传》曰:玄年十七,在家见大风起,诣县曰:"某时当有火灾,宜祭爟禳,广设禁备。 "时火果起,而不为害。 《樊英别传》曰:英隐於苑山,尝有黑风从西方起,英谓学者曰:"成都市火甚盛。 "因含水西向漱之,乃令记其日。 后有客从蜀来者,云是日有大火,有黑云平旦从东起,须臾大雨,火遂得灭。 《葛仙公别传》曰:公与客谈话,时天寒,公谓客曰:"居贫不能得炉火,请作一大火。 "公遂吐气,火赫然从口而出。 须臾,火满室,坐客皆热而脱衣也。 《列仙传》曰:陶安公,六安冶师也。 数行火,火一旦散上,紫色冲天。 须臾,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冶与天通。 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 "龙至,安公骑之东南而上。 又曰:栾巴为尚书,王会得酒,西向嗽,云:"成都失火,嗽而作雨。 "驿至,果如其言。 又曰:宁封子,黄帝陶正,掌火,能作五色烟。 《列女传》曰:梁节姑,其室失火,兄子与己子在内,欲取兄子,辄得己子,火盛不复得入。 妇人曰:"梁国岂可户告人晓耶! 被不义之名,何面目以见兄弟家人哉! "遂赴火而死。 《搜神记》曰:麋竺尝从洛归,未至家数十里,见路次有好新妇从求寄载。 行二十馀里,新妇谢竺曰:"我天使也,当往烧东海麋家。 感君见载,故以相语。 "竺因请之,曰:"不得不烧,君快去,我缓行,日中必火发。 "竺乃急行达家,使出财物。 日中,而火大发。 《玄中记》曰:南方有炎山焉,在扶南国之东,加营国之北,诸薄国之西。 从四月而火生,十二月火灭。 正月、二月、三月火不燃,山上但出云气,而草木生叶枝条。 至四月火燃,草木叶落,如中国寒时草木叶落也。 行人以正月、二月、三月行过此山下,取此木为薪,燃之无尽时;取其皮,绩之为火浣布。 《十洲记》曰: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岸九万里。 上有风生兽,似豹,青色,大如狸。 张网取之,积薪数车以烧之,薪尽而此兽在火中不燃。 以铁椎锻其头十数下乃死,以其口向风,须臾便活而起,以石上菖蒲塞其鼻即死。 取脑以菊花服之,尽十斤,得寿五百岁。 又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兽,大始鼠,毛长三四寸,或赤或白。 山可二百许里,晦夜见山林,乃此兽光火照人。 乃取其兽毛,绩以为布,名曰火浣布,国人服之。 此布垢污,惟以火烧布两食许,出振之,其垢即去,洁白如雪。 《述征记》曰:北征有张母墓。 旧说张母是王氏妻,王家葬经数百载后开墓,而香火犹燃。 其家奉之,称清火道。 《英雄记》曰: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 无船乘氵箄,沿汉水下至浦口,未即渡。 瑜夜密使轻船走舸百余艘,艘有五十人施棹,人持炬火,持火者数千人,立於船上,以萃於排。 至乃放火,火燃即回船走去。 须臾,烧数千氵箄火起,火光照天,操乃夜去。 《齐地记》曰:东武有火生木,烧之不死,亦不损也。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10-01 15:49:3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4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