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九百三十五 ◎鳞介部七 内容: ○鱼上   《星经》曰:天鱼一星在尾后河中,星明,则河海出大鱼。 《周易·姤卦》曰:包有鱼,义不及宾也。 又《中橼》曰:豚鱼吉,信及豚鱼也。 又《明像》曰: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毛诗》曰:《潜》,季冬荐鱼,春献鲔也。 (冬,鱼之性定。 春,鲔新来,宜荐。 )   又《鱼藻》曰:鱼在在藻,有颁其首。 (毛云:颁,大首貌也。 )   《礼记·曲礼》曰:凡登宗庙,槁鱼曰商祭,鲜鱼曰脡祭。 《尚书·益稷》曰:暨鸟兽鱼鳖咸若。 (注:微物咸顺之。 )   《左传·昭玄》曰:刘子曰:"善哉禹功,明德远矣! 微禹,吾其鱼乎? "   又《昭玄》曰:鱼盐蜃蛤,弗加於海。 《春秋运斗枢》曰:四方烦扰,小民失恩,虎衔鱼。 《尔雅》曰:鱼有力者{徽鱼}。 (强大多力者。 音晖。 )鱼枕谓之丁,(枕在鱼头骨中,形似篆书丁字,可作印。 )鱼肠谓之乙,鱼尾谓植蝶。 (此皆似篆书字,因以名焉。 《礼记》曰:鱼去乙。 然则鱼之骨体,尽似丙丁之属,因形名之。 )   《史记·周本纪》曰: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舡中,武王俯取以燎之。 《汉书》曰:陈胜、吴广为屯长,领兵戍渔阳,举大计,威兵士。 以丹书帛曰:"陈胜王",置所罾入鱼腹中,兵买鱼见书。 《东观汉记》曰:世祖率邓禹等击王郎横野将军刘奉,大破之。 上过禹营,禹进炙鱼,上餐啖,劳勉士吏,威严甚厉。 众皆窃言:"刘公真天人也! "   谢承《后汉书》曰:会稽陈嚣,少时於郭外瞬颠捕鱼,人有盗取之者,嚣见,避之草中,追以鱼遗之,盗惭不受。 自是无复盗其鱼。 《后汉书》曰:羊续为南阳太守,府丞常献其生鱼,续受而悬於庭。 丞后又进之,续乃出所悬者,以杜其意。 《魏志》曰:黄初六年,帝东征吴,文德郭后留谯。 时后从兄弟欲遏水取鱼,后曰:"今奉车所不足,岂此鱼乎? "   《吴志》曰:孙权时,谣云:"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邺死,不止武昌居。 "   《晋书》曰:王延性仁孝。 继母捶氏常盛冬思生鱼,敕延求而不获,杖之流血。 延寻汾叩陵而哭,忽有一鱼长五尺跃出水上,延取之以进母。 卜氏食之,积日不尽,於是心悟,抚延如己生。 又曰:五部单于左贤王刘豹妻呼延氏,魏嘉平祈子於龙门。 俄而有一大鱼,顶有二角,轩鳍跃鳞,而至祭所,久之而去。 巫觋皆异之,曰:"杆嘉祥也。 "其夜,梦旦所见鱼变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半鸡子,光景非常,授呼延曰:"杆是日精,服之生贵子。 "寤而告豹,豹曰:"吉徵也。 "衷是十三月而生玄海。 又曰:钱塘杜子恭有秘术。 常就人借瓜刀,其主求之,拐椿:"当即相还耳。 "既而刀主至嘉兴,有鱼跃入舡中,破鱼得瓜刀。 又曰:吴隐之为广州刺史。 帐下人进鱼,每剔去骨存肉。 隐之觉其用意,罚而黜焉。 《宋书》曰:王弘之性好钓。 上虞江有一处名三石头,弘之常垂纶於此。 经过者不识之,或问:"鱼时悦鱼,卖不? "弘之曰:"亦不得,得亦不卖。 "日夕载鱼入上虞郭,经亲故,各以一两头置门而去。 沉约《宋书》曰:明帝太始二年,幸华林园天渊池,白鱼跃入御舟。 《齐书》曰:中兴玄年,义师下。 未至竟陵三十里,鱼长三尺跃入御舡中。 《梁书》曰:张昭,字德明,幼有孝性。 父漠常患消渴,嗜鲜鱼。 昭乃身自结网捕鱼,以供朝夕。 又曰:王固常聘魏,因晏飨昆明池。 魏人以南人嗜鱼,大设罟网。 固以佛法咒之,遂一鳞不获。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凉录》曰:金城太守胡勖叛,张轨遣都护宗毅、治中令狐浏讨之。 济河中流,白鱼入舡。 浏曰:"鱼鳞物,虏必解甲归我矣。 "勖请降,轨宥之。 《后魏书》曰:高祖幸清徽堂,因之流化池。 高祖曰:"杆池中亦有佳鱼。 "任城王澄曰:"杆所谓'鱼在在藻,有颁其首'。 "高祖曰:"且取'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北史》曰:陆政性至孝。 其母吴人,好食鱼。 北土鱼少,政求之,常苦难得。 后宅忽有泉出而鱼,遂得以供膳。 时人因谓其泉为孝泉。 《隋书》曰:虞孝仁性奢华。 常以骆驼负函,盛水养鱼而自给。 又曰:大业中,纳言杨达言:於辽水造御舟,有白鱼跃入舟内。 又曰:乞伏惠为潭、滚狞啯州总管。 其俗轻剽,惠躬行朴素以矫之,风化大洽。 曾见人以簺(音赛)捕鱼者,出绢买而放之。 《唐书》曰:真腊国地饶瘴疠毒蠚(音适),海中大鱼半出,望之如山。 又曰:太宗幸蒲州,刺史赵玄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又潜饲羊百馀口,鱼数百头,将馈贵戚。 太宗知而数之。 又曰:太宗观渔於西宫,见鱼跃焉。 问其故,渔者曰:"杆当乳也。 "於是中网而止。 又曰:开玄二十一年,衢州获鱼有铭,献之。 侍中裴光庭等奏曰:"鱼龙为图,河洛所出。 比之盛明,彼何足云? "   又曰:吐蕃国,在吐谷浑西界,其春夏军粮资海鱼以给之。 《国语》曰:周文太子发耆鲍鱼,太公为其傅,曰:"鲍鱼不登俎豆,岂有非礼而可养太子? "   《老子》曰: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文子》曰:川广者鱼大,山高者兽修。 故鱼不可以无饵钓,兽不可以空器召。 又曰:因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因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 故不放鱼於木,沉鸟於渊。 《邓析书》曰:夫水浊则无掉尾之鱼,政苛则无逸乐之士。 《列子》曰:八纮之北有冥海,鱼广千里,其长称焉。 《孟子》曰:有馈生鱼於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 "钟产曰:"得其所哉! "校人曰:"孰谓子产智? 吾既烹而食之矣。 "   又曰:故为渊殴鱼者,獭也;为丛殴雀者,鹯也。 《鲁猎萦》曰:古善渔者宿沙习子。 使鱼生於山,则虽十宿沙不得一鱼焉。 宿沙非暗於鱼道者,彼山非鱼之所生也。 《庄子》曰: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煦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也。 又曰:庄子与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织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 "   又曰: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则蝼蚁能制之。 故鸟飞不厌高,鱼沉不厌深。 又曰:朽爪化为鱼,物植典也。 又曰:任公子蹲会稽钓东海,期年,而大鱼食之。 公子得若鱼,淅河以东,苍梧以北,无不厌若鱼者。 又曰:井鱼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符子》曰:太公涓钓於隐溪,五十有六而未常得一鱼。 鲁连子闻而观焉,太公涓跽而屹柯,不饵而钓,仰咏俯吟,暮则释竿。 其膝所处之石皆若臼,其跗触崖若路。 鲁连曰:"钓所本以在鱼,无鱼何钓? "太公曰:"不见康王父之钓耶? 念蓬莱,钓巨海,摧岸投纶五百年矣,未常得一鱼;方吾,犹一朝耳! "   《顾子》曰:昔宋人临万亻刃之渊,钓数寸之鳞。 鱼将食钓,不知膝之自进有顷,堕而死,利能诱也。 《韩子》曰: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邦皆争买鱼而献之。 公仪子不受,曰:"夫惟嗜鱼,固不受也。 "   《淮南子》曰:夫水浊则鱼噞,政苛则民乱。 又曰:火上寻,水下流。 故鸟动而高,鱼动而下。 又曰: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乾谷。 又曰: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又曰: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有所余也。 又曰:俎之先生鱼,豆之先泰羹,此皆不快於耳目,不適於口腹,而先王贵之,先本后末也。 又曰:使叶落者风摇之,使水浊者鱼挠之。 又曰:惠子从车百乘,以过孟诸,庄子见之而弃馀鱼。 (疾惠子故也。 )   又曰:月者,阴之宗,是以月毁则鱼脑减。 又曰:楚王亡其猿,而林木为之残;(猿捷躁,依木而处,故残林以求之。 )宋君亡其珠,而池鱼为之殚。 (殚,尽也。 )   又曰:为鱼德者,非挈而入渊;为猿赐者,非负而缘木。 纵其所之而已。 又曰:畜池鱼者,必去猵(音编。 )獭;养禽兽者,必去豺狼。 又曰:临河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羡,愿也。 )   又曰: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 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又曰: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 (鸟巢知风也。 )其且雨也,阴曀未集而鱼已噞矣。 (鱼潜知雨也。 )   又曰:耀蝉者务在明其火,钓鱼者务在芳其饵。 明其火者,所以耀而致之也;芳其饵者,所以诱而利之也。 又曰:季子治亶父三年,(季子,子贱。 )而巫马期衣短褐,易容貌,往观化焉。 (易服而往,微以视之也。 )见夜渔者,释之,巫马期问焉,曰:"凡子所为鱼者,欲得也。 今得而释之,何也? "渔者对曰:"季子不欲人取小鱼也。 所得者,小鱼,是以释之。 "巫马期归以报孔子,曰:"季子之德至矣! "   《抱朴子》曰:取一把礜丸,内一活鱼口,与尾丛者俱投沸膏中。 猛火之上,其衔药者浮戏,〈虫〉灂不世。 又曰:丹阳水有丹鱼。 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先浮水侧,赤光上照。 取此鱼血以途足,可以步行水上。 《金楼子》曰:专诸学炙鱼,香闻数里。 王僚索鱼炙,专诸持一利刚刀,藏着鱼腹中。 《晏子春秋》曰:景公射质堂上,唱善者一口。 弦章入,公曰:"吾失晏子,未常闻吾不善。 "章曰:"臣闻君好臣服、君嗜臣食。 尺蠖食黄身黄,食苍身苍,君其食谄人言乎? "公曰:"善。 "赐弦章鱼五十乘。 弦章归,鱼车塞途。 章抚其仆曰:"曩之唱'善者',皆欲此鱼也。 "固辞不受。 《战国策》曰:靖郭君将城薛,齐人有请一言者。 靖郭君见之,趋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君使更言之,曰:"海大鱼,网不能止,钓不能牵。 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 今齐,亦君之水也。 "靖郭君乃止。 又曰:魏王与龙阳君共舡而钓。 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嘉之。 后得大者,令臣且欲弃前所得者。 今以臣之凶恶也,而得为王拂枕席。 夫四海之内,其美人亦甚多,闻臣之得幸於王也,毕蹇裳而趋。 王视臣亦曩臣之所弃鱼也。 "王於是令:"四境之内,有敢言美人者,族! "   《家语》曰: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孔子不受。 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之。 思虑弃之粪壤,不若献之君子。 "孔子乃再拜而受,扫地祭之。 《吕氏春秋》曰:竭泽而渔,岂不得鱼? 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畋,岂不得兽? 而明年无兽。 又曰:善钓者,出鱼於千亻刃之下,饵香也;善弋者,下鸟於百亻刃之上,弓良也。 又曰: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 宋王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 "於是竭池取珠,鱼皆死矣。 《吴越春秋》曰:越王既栖会稽,范蠡等曰:"臣窃见会稽之山,有鱼池上下二处,死晷有三江四渎之流,九溪六谷之广。 上池宜於君王,下池宜於民臣。 畜鱼三年,其利可以致千万,越国当富盈。 "   《新序》曰:楚人有献鱼於楚王者,曰:"今日渔获,食之不尽,卖之不售,弃之又惜,故来献之。 "煮右曰:"鄙哉! 辞也。 "楚王曰:"子不知,渔者仁人也。 盖闻囷仓粟有馀者,国有饥民;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夫;馀衍之蓄聚於府库者,境内多贫乏之民。 皆失君之道。 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亡国之君藏於府库。 寡人闻之久矣,未能行也。 渔者知之,其以喻寡人也,且今行之矣。 "於是乃遣使恤鳏寡。 故渔者献馀鱼而衬搡赖之。 《风俗通》曰:城门失火,祸及池中鱼。 俗说:池中,渔人姓字,居近城门,城失火,延及其家。 谨案:《百家书》:"宋城门失火,因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水空竭,鱼悉露死。 "喻恶之滋并中伤善类也。 又曰:伯鱼之生,適有馈孔子鱼者,嘉以为瑞,故名鲤,字伯鱼。 《论衡》曰:钓者刻木为鱼,丹漆其身,迎水浮之,水动,作鱼似真,真鱼并来会聚。 土龙之像,何必不能致雨耶? 又曰:彭蠡植吊,以鱼食犬。 《颜氏家训》曰:山中人不信有大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大木大如鱼。 又曰:江陵高伟,随颜之推入齐地,凡数年,向幽州淀中捕鱼。 后病,见群鱼啮之而死。 《三辅故事》曰:武帝作昆明池,学水战法。 后昭帝小,不能复征讨。 於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馀付长安市,鱼乃贱。 《先贤传》曰:蔡君仲,至孝。 母丧,居墓侧,天且下神鱼四头,置墓前以祭。 萧广济《孝子传》曰:巴郡杜孝后在成都,母喜食生鱼。 孝於官得生鲜,截竹筒盛鱼头置江中。 妻得之,笑曰:"是我婿寄。 "乃以进母。 又曰:陈玄,陈太子也。 后母谮之陈侯,令自投辽水,鱼负之以出。 玄曰:"我罪人也,故求死耳。 "鱼乃去。 《西京杂记》曰:昆明池刻石为鱼。 每雷雨,鱼常鸣吼,鳍尾皆动。 汉代祈雨,往往有验。 又曰:昔人有东海游者,随风浪莫知所之。 一日一夜得一孤洲,共侣欢然,下石植缆,登洲煮食。 食未熟而洲没,住舡者斫缆,舡复飘荡。 向者孤洲,大鱼也,怒棹杨鳍,吹波吐浪,去疾风云。 在"洲"上死者十馀人。 《神仙传》曰:葛玄见卖大鱼者,玄谓曰:"暂烦此鱼到河伯处。 "鱼主曰:"鱼已死。 "玄曰:"无苦。 "乃以丹书纸内鱼口中,掷死晷,有顷,鱼还跃上岸,得书青黑如木叶。 又与吴王坐楼上,见作请雨社人,玄曰:"雨易得耳。 "即书符着社中,一时之间,大雨流潦。 帝曰:"死晷可有鱼乎? "玄复书符掷水中,须臾,有大鱼数百头,使人治食之。 《水经》曰:鱼复溪中有鱼,其头似羊,丰肉少骨,美于馀鱼。 又曰:扶南国有鲜色鱼,黑色,身长五丈,头如马首。 伺人入水,便来为害。 《广志》曰:武阳小鱼,大如针,号一斤千头。 蜀人以为酱。 《太平御览》 宋·李昉 发布时间:2025-10-02 14:38:4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4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