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庄子外篇马蹄 内容: 马蹄【题解】本篇表现了庄子反对束缚和羁绊,提倡一切返归自然的政治主张。 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以伯乐善治马和陶、匠善治埴、木为例,寄喻一切从政者治理天下的规矩和办法,都直接残害了事物的自然和本一性一。 第二部分至圣人之过也,对比上古时代一切都具有共同的本一性一,一切都生成于自然,谴责后代推行所谓仁、义、礼、乐,摧一残了人的本一性一和事物的真情,并直接指出这就是圣人之过。 余下为第三部分,继续以马为喻,进一步说明一切羁绊都是对自然本一性一的摧一残,圣人推行的所谓仁义,只能是鼓励人们争归于利。 在庄子的眼里,当世社会的纷争动乱都源于所谓圣人的治,因而他主张摒弃仁义和礼乐,取消一切束缚和羁绊,让社会和事物都回到它的自然和本一性一上去。 文章对于仁义、礼乐的虚伪一性一、蒙蔽一性一揭露是深刻的,但追慕上古社会的原始状态则极不可取,无为自化的政治主张也是消极的,回避现实的。 【原文】马,蹄可以践霜雪,一毛一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①,翘足而陆②,此马之真一性一也。 虽有義台路寝③,无所用之。 及至伯乐④,曰:我善治马。 烧之⑤,剔之⑥,刻之⑦,雒之⑧,连之以羁? ⑨,编之以皁栈⑩,马之死者十二三矣(11)。 饥之,渴之,驰之(12),骤之,整之(13),齐之,前有橛饰之患(14),而后有鞭? 之威(15),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陶者曰:我善治埴(16),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应绳。 夫埴木之一性一,岂欲中规矩鉤绳哉? 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17),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注释】①龁(h):咬嚼。 ②翘(qio):扬起。 陆:通作踛(l),跳跃。 ③義():通峨,義台即高台。 路:大,正;寝:居室。 ④伯乐:姓孙名陽,伯乐为字,秦穆公时人,相传善于识马、驯马。 ⑤烧之:指烧红铁器灼炙马一毛一。 ⑥剔之:指剪剔马一毛一。 ⑦刻之:指凿削马蹄甲。 ⑧雒(lu)之:雒通作烙,指用烙铁留下标记。 ⑨连:系缀,连结。 羁(jī):马络头。 ?(zh):绊马脚的绳索。 ⑩皁(zo):饲马的槽枥。 栈:安放在马脚下的编木,用以防潮,俗称马一床一。 (11)十二三:十分之二三。 (12)驰:马快速奔跑;下句骤字同此义。 驰之、骤之,意指打马狂奔,要求马儿速疾奔跑。 (13)整:整齐划一;下句齐字同此义。 整之、齐之,意指使马儿步伐、速度保持一致。 (14)橛(ju):马口所衔之木,今用铁制,谓马口铁。 饰:指马络头上的装饰。 (15)? :策字的异体。 马鞭用皮制成叫鞭,用竹制成就叫策。 (16)埴(zh):粘土。 (17)称:称举,赞扬。 【译文】马,蹄可以用来践踏霜雪,一毛一可以用来抵御风寒,饿了吃草,渴了喝水,一性一起时扬起蹄脚奋力跳跃,这就是马的天一性一。 即使有高台正殿,对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 等到世上出了伯乐,说:我善于管理马。 于是用烧红的铁器灼炙马一毛一,用剪刀修剔马鬃,凿削马蹄甲,烙制马印记,用络头和绊绳来拴连它们,用马槽和马一床一来编排它们,这样一来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了。 饿了不给吃,渴了不给喝,让它们快速驱驰,让它们急骤奔跑,让它们步伐整齐,让它们行动划一,前有马口横木和马络装饰的限制,后有皮鞭和竹条的威一逼一十,这样一来马就死过半数了。 制陶工匠说:我最善于整治粘土,我用粘土制成的器皿,圆的合乎圆规,方的应于角尺。 木匠说:我最善于整治木材,我用木材制成的器皿,能使弯曲的合于钩弧的要求,笔直的跟墨线吻合。 粘土和木材的本一性一难道就是希望去迎一合圆规、角尺、钩弧、墨线吗? 然而还世世代代地称赞他们说,伯乐善于管理马而陶匠、木匠善于整治粘土和木材,这也就是治理天下的人的过错啊! 【原文】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①。 彼民有常一性一②,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③;一而不一党一④,命曰天放⑤,故至德之世⑥,其行填填⑦,其视颠颠⑧。 当是时也,山无蹊隧⑨,泽无舟梁⑩,万物群生,连属其乡(11),禽一兽成群,草木遂长(12)。 是故禽一兽可系羁而游(13),鸟鹊之巢可攀援而? (14)。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一兽居,族与万物并(15),恶乎知君子小人哉(16),同乎无知(17),其德不离(18);同乎无欲,是谓素朴(19)。 素朴而民一性一得矣。 及至圣人,蹩躠为仁(20),踶跂为义(21),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22),摘僻为礼(23),而天下始分矣。 故纯朴不残(24),孰为牺尊(25)! 白玉不毁,孰为珪璋(26)! 道德不废(27),安取仁义(28)! 一性一情不离,安用礼乐! 五色不乱,孰为文采(29)! 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注释】①意:意谓,认为。 ②常一性一:不会改变的、固有的本能和天一性一。 ③同德:指人类的共一性一。 ④一党一:偏私。 ⑤命:名,称作。 天放:任其自然。 ⑥至德之世:人类天一性一保留最好的年代,即人们常说的原始社会。 ⑦填填:稳重的样子。 ⑧颠颠:专一的样子。 ⑨蹊(xī):小路。 隧:隧道。 ⑩梁:桥。 (11)连属:混同的意思。 (12)遂:遂心地。 (13)系羁:用绳子牵引。 (14)攀援:攀登爬越。 ?(kuī):同窥,观察、探视。 (15)族:聚合。 并:比并。 (16)君子、小人:传统观点认为分别指履道方正的人和殉物邪僻的人,我认为当指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17)同:通作惷(chǔn),愚蠢;这个意义后代写作蠢。 (18)离:背离、丧失。 (19)素:未染色的生绢。 朴:未加工的木料。 素朴在这里喻指本色。 (20)蹩躠(bixuē):步履艰难、勉力行走的样子。 (21)踶跂(zhqǐ):足跟上提、竭力向上的样子。 (22)澶(dn)漫:放纵地逸乐。 (23)摘僻:繁琐。 (24)纯朴:完整的、未曾加过工的木材。 (25)牺(suō)尊:雕刻一精一致的酒器。 尊亦作樽。 (26)珪璋:玉器;上尖下方的为珪,半珪形为璋。 (27)道德:这里指人类原始的自然本一性一。 (28)仁义:这里指人为的各种道德规范,与上句的道德形成对立。 (29)文采:文彩;错杂华丽的色彩。 【译文】我认为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就不是这样。 黎民百姓有他们固有不变的本能和天一性一,织布而后穿衣,耕种而后吃饭,这就是人类共有的德行和本能。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浑然一体没有一点儿偏私,这就叫做任其自然。 所以上古人类天一性一保留最完善的时代,人们的行动总是那么持重自然,人们的目光又是那么专一而无所顾盼。 正是在这个年代里,山野里没有路径和隧道,水面上没有船只和桥梁,各种物类共同生活,人类的居所相通相连而没有什么乡、县差别,禽一兽成群结队,草木遂心地生长。 因此禽一兽可以用绳子牵引着游玩,鸟鹊的巢窠可以攀登上去探望。 在那人类天一性一保留最完善的年代,人类跟禽一兽同样居住,跟各种物类相互聚合并存,哪里知道什么君子、小人呢! 人人都蠢笨而无智慧,人类的本能和天一性一也就不会丧失;人人都愚昧而无私欲,这就叫做素和朴。 能够像生绢和原木那样保持其自然的本色,人类的本能和天一性一就会完整地留传下来。 等到世上出了圣人,勉为其难地去倡导所谓仁,竭心尽力地去追求所谓义,于是天下开始出现迷惑与猜疑。 放纵无度地追求逸乐的曲章,繁杂琐碎地制定礼仪和法度,于是天下开始分离了。 所以说,原本没被分割,谁还能用它雕刻为酒器! 一块白玉没被破裂,谁还能用它雕刻出玉器! 人类原始的自然本一性一不被废弃,哪里用得着仁义! 人类固有的天一性一和真情不被背离,哪里用得着礼乐! 五色不被错乱,谁能够调出文彩! 五声不被搭配,谁能够应和六律! 分解原木做成各种器皿,这是木工的罪过,毁弃人的自然本一性一以推行所谓仁义,这就是圣人的罪过! 【原文】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一颈相一靡一①,怒则分背相踶②。 马知已此矣。 夫加之以衡扼③,齐之以月题④,而马知介倪⑤、? 扼⑥、鸷曼⑦、诡衔⑧、窃辔⑨。 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⑩,伯乐之罪也。 夫赫胥氏之时(11),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12),鼓腹而游(13),民能以此矣。 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14),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15),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 此亦圣人之过也。 【注释】①一靡一(m):通作摩,触摩。 ②分背:背对着背。 踶(d):踢。 ③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扼:亦作轭。 叉马颈的条木。 ④题:额。 月题即马额上状如月形的佩饰。 ⑤介:独。 倪:睨,侧目怒视之意。 一说介字为兀字之讹,倪通作? ;兀? 就是折? ,挣脱车? 的意思。 ⑥? (yīn):屈曲。 扼:轭。 ?扼指曲颈不伸,抗拒木轭。 ⑦鸷(zh):凶猛。 曼:狂突。 鸷曼指马儿暴戾不驯。 ⑧诡衔:意思是诡谲地想吐出口里的橛衔。 ⑨窃辔:意思是偷偷地想脱出马络头。 ⑩态(態):能。 盗:与人抗敌的意思。 (11)赫胥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12)哺:口里所含的食物。 熙:通作嬉,嬉戏。 (13)鼓腹:鼓着肚子,意指吃得饱饱的。 (14)屈折:矫造的意思。 匡:端正,改变。 (15)县(xun):同悬。 跂:通作企,企望。 县跂意思是空悬而不可企及。 【译文】再说马,生活在陆地上,吃草饮水,高兴时颈交一颈相互摩一擦,生气时背对背相互踢撞,马的智巧就只是这样了。 等到后来把车衡和颈轭加在它身上,把配着月牙形佩饰的辔头戴在它头上,那么马就会侧目怒视,僵着脖子抗拒轭木,暴戾不驯,或诡谲地吐出嘴里的勒口,或偷偷地脱掉头上的马辔。 所以,马的智巧竟能做出与人对抗的态度,这完全是伯乐的罪过。 上古赫胥氏的时代,黎民百姓居处不知道做些什么,走动也知道去哪里,口里含一着食物嬉戏,鼓着吃饱的肚子游玩,人们所能做的就只是这样了。 等到圣人出现,矫造礼乐来匡正天下百姓的形象,标榜不可企及的仁义来慰藉天下百姓的心,于是人们便开始千方百计地去寻求智巧,争先恐后地去竞逐私利,而不能终止。 这也是圣人的罪过啊! 发布时间:2025-10-03 12:10:2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4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