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一 精神五脏论第一 内容: 黄帝问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对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可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存变谓之思,因思远慕谓之虑,因虑处物谓之智。 故智以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生,长生久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神伤,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正;因悲哀动中者,则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荡惮而不收(《太素》不收作失守)。 《素问》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故气上。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两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 恐则神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 热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 劳则喘且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 思则心有所伤,神有所止,气流而不行,故气结。 (以上言九气,其义小异大同。)肝藏血,血舍魂;在气为语,在液为泪。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素问》曰∶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心藏脉,脉舍神;在气为吞,在液为汗。 心气虚则悲忧,实则笑不休。 脾藏营,营舍意;在气为噫,在液为涎。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 (噫音作嗳。)肺藏气,气舍魄;在气为咳,在液为涕。 肺气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凭(《九墟》作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气;在气为欠,在液为唾。 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必审察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而谨调之。 肝气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其精不守(一本作不精,不精则不正当)。 令人阴缩而筋挛,两胁肋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素问》曰∶肝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 《九卷》及《素问》又曰∶精气并于肝则忧。 解曰∶肝虚则恐,实则怒,怒而不已,亦生忧矣。 肝之与肾,脾之与肺,互相成也。 脾者土也,四脏皆受成焉。 故恐发于肝而成于肾;爱发于脾,而成于肝。 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也。 肾藏精,故恐同其怒,怒同其恐,一过其节,则二脏俱伤,经言若错,其归一也。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 (音窘)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素问》曰∶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 《九卷》及《素问》又曰∶精气并于心则喜,或言∶心与肺脾二经有错,何谓也? 解曰∶心虚则悲,悲则忧;心实则笑,笑则喜。 心之与肺,脾之与心,亦互相成也。 故喜发于心而成于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一过其节,则二脏俱伤。 此经互言其义耳,非有错也。 (又杨上善云∶心之忧在心变动,肺之忧在肺之志。 是则肺主于秋,忧为正也;心主于忧,变而生忧也)脾,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素问》曰∶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思伤脾。 《九卷》及《素问》又曰∶精气并于脾则饥(一作畏。)肺喜乐,乐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其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素问》曰∶肺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志为忧,忧伤肺。 《九卷》及《素问》又曰∶精气并于肺则悲。 肾,盛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俯仰,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素问》曰;肾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怒,怒伤肾。 《九卷》及《素问》又曰∶精气并于肾则恐,故恐惧而不改(一作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是故用针者,观察病患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 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也。 发布时间:2025-10-06 10:26:1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5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