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 内容: 李吉甫 李绅 白乐天 轩辕先生 李元 韦卿材--------------------------------------------李吉甫李太师吉甫,在淮南,州境广疫。 李公不饮酒,不听乐。 会有制使至,不得已而张筵,忧惨见色。 醼合,谓诸客曰:“弊境疾厉,亡殁相踵,诸贤杰有何术可以见救? ”下坐有一秀才起应曰:“某近离楚州,有王炼师,自云从太白山来,济拔江淮疾病,休粮服气,神骨甚清。 得力者已众。 ”李公大喜,延于上座,复问之。 便令作书,并手札。 遣人马往迎。 旬日至,馆于州宅,称弟子以祈之。 王生曰:“相公但令于市内多聚龟壳大镬巨瓯,病者悉集,无虑不瘥。 ”李公遽遣备之。 既得,王生往,令浓煎。 重者恣饮之,轻者稍减,既汗皆愈。 李公喜,既与之金帛,不受。 不食,寡言。 唯从事故山南节师相国王公起,王坐见,必坐笑以语,若旧相识。 李公因令王公邀至宅宿,问其所欲,一言便行。 深夜从容曰:“判官有仙骨,学道必白日上升。 如何? ”王公无言。 良久曰:“此是尘俗态萦缚耳,若住人世,官职无不得者。 ”王公请以兄事之。 又曰:“本师为在白鹿,与判官亦当家。 能与某同往一候谒否? ”意复持疑。 曰:“仙公何名? ”曰:“师不敢言? ”索笔书鹤字。 王生从此不知所诣。 王公果富贵。 (出《逸史》)【译文】李吉甫太师,在淮南的时候,所辖州的境内,疫病广泛流行。 李太师不喝酒,不听音乐。 碰上有制使到来,迫不得已摆设酒宴,但脸色忧虑凄惨。 宴会的人全到齐了,李太师对各位客人说:“我们这个贫困的地方,疫病流行得很厉害,死亡的人一个接着一个。 各位贤人异人,谁有什么法术,可以相救? ”下边坐位上有一个秀才起身答应说:“我最近离开楚州,那里有一个王炼师,他自己说是从太白山来,帮助江淮拔掉清除疾病。 他不吃粮食,服食日精月华,一身神仙气质非常明晰。 现在得益的人已经很多了。 ”李太师听了很高兴,把秀才邀请到上边坐位。 又仔细地向他询问情况,之后就让秀才写封书信,加上自己的亲笔信,派遣人马前去迎接。 过了十天,王炼师就来到了,住在州的宾馆里。 李太师自称弟子,向他祈求。 王炼师说:“相公只让人在街市里面多聚集龟壳、大锅、大盆。 病人都集中来,就不用忧虑病不好。 ”李太师急忙派人准备。 准备完了。 王炼师亲自前去,让浓煎,病重的人,尽量喝,病轻的人,稍减少一些。 已经出汗,都痊愈了。 李太师高兴,就给王炼师金帛,王炼师不接受。 王炼师不吃东西,也很少说话。 只有从奉事原来的山南节师相国王公开始,王公坐着会见,他必然陪坐说笑,象旧相识一样亲热。 李太师让王公邀请他到家里住,问他想要什么,一句就行。 深夜王炼师从容地说:“判官有仙骨,学习道术必定会白天上升成仙,怎么样? ”王公不说话。 过了好长时间王炼师说:“这是尘世俗态缠绕束缚的罢了。 如果住在人世,官职没有不能得到的。 ”王公请求凭兄长的身份奉事他。 王炼师又说:“本师志在白鹿深谷,和判官也应当是一家。 能和我同去一次问候拜见吗? 王公的意思又持怀疑说:“仙公叫什么名? ”王炼师说:“师不敢说名字。 ”求取毛笔写了一个“鹤”字。 从此不知王炼师到什么地方去了。 王公果然富贵。 --------------------------------------------李绅故淮海节度使李绅,少时与二友同止华阴西山舍。 一夕,林叟有赛神者来邀,适有头痃之疾,不往,二友赴焉。 夜分雷雨甚,绅入止深室,忽闻堂前有人祈恳之声,徐起窥帘,乃见一老叟,眉须皓然,坐东床上,青童一人,执香炉,拱立于后。 绅讶之,心知其异人也,具衫履出拜之。 父曰:“年小识我乎? ”曰:“小子未尝拜睹。 ”老父曰:“我是唐若山也。 亦闻吾名乎? ”曰:“尝于仙籍见之。 ”老父曰:“吾处北海久矣,今夕南海群仙会罗浮山,将往焉。 及此,遇华山龙斗,散雨满空。 吾服药者,不欲令沾服,故憩此耳。 子非李绅乎? ”对曰:“某姓李,不名绅。 ”叟曰。 (“叟曰”二字原缺,据明抄本补。)“子合名绅,字公垂,在籍矣。 能随我一游罗浮乎? ”绅曰:“平生之愿也。 ”老父喜。 有顷,风雨霁,青童告可行。 叟乃袖出一简,若笏形,纵拽之,长丈余,横拽之,阔数尺,缘卷底坳,宛若舟形,父登居其前,令绅居其中,青童坐其后。 叟戒绅曰:“速闭目,慎勿偷视。 ”绅则闭目,但觉风涛汹涌,似泛江海,逡巡舟止。 叟曰:“开视可也。 ”已在一山前,楼殿参差,蔼若天外,箫管之声,寥亮云中。 端雅士十余人,喜迎叟,指绅曰:“何人也? ”叟曰:“李绅耳。 ”群士曰:“异哉! 公垂果能来。 人世凡浊,苦海非浅,自非名系仙录,何路得来? ”叟令绅遍拜之。 群士曰:“子能我从乎? ”绅曰:“绅未立家,不获辞。 恐若黄初平贻忧于兄弟。 ”未言间,群士已知:“子念归,不当入此居也。 子虽仙录有名,而俗尘尚重,此生犹沉幻界耳。 美名崇官,外皆得之,守正修静,来生既冠,遂居此矣。 勉之勉之! ”绅复遍拜叟归。 辞讫,遂合目。 有一物若驴状。 近身乘之。 又觉走于风涛之上。 顷之,闷甚思见。 其才开目,以堕地而失所乘者。 仰视星汉,近五更矣,似在华山北。 徐行数里,逢旅舍,乃罗浮店也。 去所止二十余里。 缓步而归。 明日,二友与仆夫方奔访觅之,相逢大喜。 问所往。 诈云:“夜独居,偶为妖狐所惑,随造其居,将曙,悟而归耳。 ”自是改名绅,字公垂。 果登甲科翰苑,历任郡守,兼将相之重。 (出《续玄怪录》)【译文】原来的淮海节度使李绅。 年轻的时候,和二个朋友一起居住在华阴西山的客舍里。 一天晚上,林叟有祭祀神灵的人来邀请。 李绅恰好得了病,没有去。 他的两个朋友应邀到那里去了,半夜的时候,雷鸣电闪,雨下得非常大,李绅就搬进里面的屋子栖息。 忽然听见前面正屋有人发出恳求的声音,李绅慢慢起来,从帘的空隙往外看,却看见一个老头儿,眉毛胡须雪白,坐在东面的床上,一个青衣童子,手里拿着香炉,拱手立在老头儿后面。 李绅很惊奇,心里明白他是个异人。 就穿好了衣服和鞋,出来拜见他。 那个老人说:“年轻人,认识我吗? ”李绅说:“小子未曾拜见过。 ”老人说:“我是唐若山,你听说过我的名字吗? ”李绅说:“曾经在神仙的名册中见过你的名字。 ”老人说:“我在北海居住很长时间了,今天晚上,南海的群仙在罗浮山集会,我将要到那里去,走到这里,遇到华山的龙争斗,散了满天的雨。 我是个吃药的人,不想让雨水浸湿了衣服,所以在这休息休息。 你不是李绅吗? ”李绅说:“我姓李,但不叫绅。 ”老人说:“你应当名叫绅,表字公垂。 已经在名册上了。 能跟随我到罗浮山去一游吗? ”李绅说:“这是我平生的愿望。 ”老人很高兴。 过了一会儿,风雨停止了,青衣童子告诉老人可以走了。 老人就从袖中拿出一个竹简,形状象笏板。 往长拽它,长一丈多;往宽拽它,宽有几尺。 卷起边缘,底部下洼,好象船的形状。 老人上去坐在它的前面,让李绅坐在当中,青衣童子坐在它的后面。 老人告诫李绅说:“快闭上眼睛,千万不要偷看。 ”李绅就闭上眼睛,只觉得风声呼啸,波涛汹涌澎湃,好象江海泛滥一样。 不一会儿,船停止了。 老人说:“可以睁开眼睛看了。 ”李绅一看,已经在一座山前了,这里楼殿参差不齐,但错落有致。 云气异常,好象天外,箫管的声音,响彻高远的云中,有十几个端庄文雅的男子,高兴地迎接老人。 指着李绅说:“这位是什么人? ”老人说:“是李绅。 ”众男子说:“奇怪啊! 公垂果然能来。 人世上凡俗污浊,苦海不浅,假如不是名列仙家行列里面,什么路能来。 ”老人让李绅逐个拜见他们,众男子说:“你能跟随我们吗? ”李绅说:“绅没有建立家室,不用告别,但恐怕象黄初平那样遗留下忧虑给他的兄弟。 ”说话期间,众男子已经知道了他的心意。 对李绅说:“你想回去,不应当进入这里居住,你虽然在仙录上有名字,但凡俗尘心还重,这一生还要陷入幻界,美名崇官,表面都能得到它。 要操守正直,善于安静,来生弱冠,就居住在这了,努力吧! ”李绅又逐个拜谢了众男子和老人,准备回归。 告辞完,就合上眼睛,有一物,形状象驴,靠近他的身边,李绅骑上它,又觉得象走在风中和波涛上。 一会儿,感到很闷,想看一看,他的眼睛才开,已经掉到了地上,因而失掉了所骑的东西。 李绅仰视星辰,接近五更天了,好像是在华山北面,慢慢地走了几里,遇到一个旅馆,是罗浮店。 离他居住的地方还有二十多里。 迈着缓慢的步子往回走。 第二天,他的两个朋友和仆夫正在奔走寻找他,相逢很高兴。 朋友问他到什么地方去了。 他欺骗他们说:“夜里独居,偶然被妖狐迷惑,跟随他到他的居所去,快要天亮了,醒悟过来,就回来了。 ”从这以后改名绅,表字公垂,果然荣登甲科翰苑,历任郡守,兼将相的重任。 --------------------------------------------白乐天唐会昌元年,李师稷中丞为浙东观察使。 有商客遭风飘荡,不知所止。 月余,至一大山。 瑞云奇花,白鹤异树,尽非人间所睹。 山侧有人迎问曰:“安得至此? ”具言之。 令维舟上岸。 云:“须谒天师。 ”遂引至一处,若大寺观,通一道(明抄本“道”下有“士”字)入。 道士须眉悉白。 侍卫数十。 坐大殿上,与语曰:“汝中国人,兹地有缘方得一到,此蓬莱山也。 既至,莫要看否? ”遣左右引于宫内游观。 玉台翠树,光彩夺目,院宇数十,皆有名号。 至一院,扃锁甚严,因窥之。 众花满庭,堂有裀褥,焚香阶下。 客问之。 答曰:“此是白乐天院,乐天在中国未来耳。 ”乃潜记之,遂别之归。 旬日至越,具白廉使。 李公尽录以报白公。 先是,白公平生唯修上坐业,及览李公所报,乃自为诗二首,以记其事及答李浙东云:“近有人从海上回,海山深处见楼台。 中有仙笼(明抄本“笼”作“龛”。)开一室,皆言此待乐天来。 ”又曰:“吾学空门不学仙,恐君此语是虚传。 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兠率天。 ”然白公脱屣烟埃,投弃轩冕,与夫昧昧者固不同也,安知非谪仙哉! (出《逸史》)【译文】唐会昌元年。 李师稷中丞做浙东观察使。 有一商客在海上遇到暴风,船随风飘荡,不知道会停在哪里。 一个多月后,到了一座大山,那里的瑞云奇花,白鹤异树,都不是在人间所能看到的,山旁边有人迎着问他说:“你怎么能够到这? ”商客把经过全说了。 山里人让商客拴住船上岸,还说需要谒见天师。 于是引导商客到一个地方,好像是一个大寺观。 通过一条道进去。 里面的大殿上坐着一个道士,道士的胡须眉毛全白了。 侍卫有几十人。 道士和商客说话,他说:“你是中国人,这地方和你有缘才能够到此一游,这是蓬莱山。 既然到这里来,要不要看一看? ”道士派遣左右引导商客在宫内游览参观。 这里玉台翠树,光彩夺目。 里面院宇几十处,每处都有名字。 来到一座院,门户锁的很严,就从缝隙往里看,庭院长满各种花草,正屋里有垫子和褥子,台阶下焚着香。 商客问这是什么地方。 回答说:“这是白乐天院。 白乐天在中国没有来。 ”于是秘密记下,便告别回归。 过了十天到越,商客把所见所闻都告诉给观察使,李公全都记录下来,把它报给白公。 先前,白公平生只学习佛学,等到看了李所报的事,就自己作诗二首,来记那些事和答浙东观察使李师稷。 诗的意思是:“最近有人从海上回来,在海中的山上深处看见楼台。 其中有神仙屋宇开了一室,都说这是等待白乐天来。 ”又一诗云:“我从来只学佛教不学仙,恐怕你记的这些话是虚传。 海中仙山不是我的归处,归就应归弥勒佛的居所兜率天。 ”然而白公对尘世无所顾恋,抛弃轩车冕服有所不惜,和那些愚昧的人根本不同,怎么知道他不是贬谪的神仙呢? --------------------------------------------轩辕先生罗浮先生轩辕集,年过数百,颜色不衰。 立于床前,则发垂至地;坐于暗室,则目光可长数尺。 每采药于深岩峻谷,则有毒龙猛虎护卫。 或民家具斋饭邀之,虽一日百处,无不分体而至。 若与人饮,即袖出一壶,才容三二升,纵宾客满座,而倾之弥日不竭。 或人命饮,则百斗不醉。 夜则垂发于盆中,其酒沥沥而出,曲药之香,辄无减耗。 与猎人同群,有非朋游者,俄而见十数,仪貌无所间别。 或飞朱篆于空中,则可届千里,病者以布巾拭之,无不应手而愈。 唐宣宗召入内廷,遇之甚厚。 因问曰:“长生之道可致乎? ”集曰:“辍声色,去滋味,哀乐如一,德施无偏,自然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致尧舜禹汤之道;而长生久视之术,何足难哉! ”又问先生道孰愈于张果。 曰:“臣不知其他,但少于果耳。 ”及退,上遣嫔御取金盆覆白鹊以尝之。 而集方休于所舍,忽谓其中贵人曰:“皇帝安能更令老夫射覆乎? ”中贵皆不谕其言。 于时宣宗召令速至。 而才及玉阶,谓曰:“盆下白鹊,宜早放之。 ”宣宗笑曰:“先生早已知矣! ”座于御榻前。 宣宗命宫中人传汤茶。 有笑集貌古布素者,而缜发朱唇,年始二八,须臾变成老妪,鸡皮鲐背,鬓发如丝,于宣宗前涕泗交下。 宣宗知宫人之过,遂令谢先生,而貌复故。 宣宗因话京师无豆寇荔枝花。 俄顷二花皆连叶,各近百数,鲜明芳洁,如才折下,更尝赐柑子。 曰:“臣山下者,有味逾于此。 ”宣宗曰:“朕无得矣。 ”集遂取御前碧玉瓯,以宝盘覆之。 俄而彻盘,即柑子至矣,芬馥满殿,其状甚大。 宣宗食之,叹其甘美无匹。 更问曰:“朕得几年作天子? ”即把笔书曰:“四十年。 ”但十字跳脚。 宣宗笑曰:“朕安敢望四十年乎? ”及晏驾,乃十四(“十四”原作“四十”,据“杜阳新编)改。)年也。 初辞归山。 自长安至江陵,于布囊中,探金钱以施贫者,约数十万。 中使从之,莫知其故。 忽然亡其所在,使臣惶恐不自安。 后数日,南海奏先生归罗浮山矣。 (出《杜阳篇》)【译文】罗浮先生轩辕集,已经几百岁了,但容貌并不衰老。 立在床前,头发就下垂到地。 坐在昏暗的房屋里,目光就可以射出几尺。 他经常在深山峻岭中采药,总有毒龙猛虎护卫他。 有时老百姓家准备斋饭邀请他,虽然一天有百处之多,但是,他都用分身法分别前往,没有不到的。 如果给别人喝酒,就从袖子中取出一个小壶。 好像才能容纳二、三升酒。 然而,即使宾客满座,用它来倒酒,会整天不竭,只要倒就有。 有时让他喝酒,就是喝一百斗也不会醉。 夜里就把头发下垂在盆中,那些酒就顺着头发滴进盆里,曲药的香味,总是一毫不减。 有时和猎人聚集在一起,其中有的游览者不是朋友。 一会儿看见有十几个人,仪表容貌没有什么区别。 有时扔朱箓在空中飞,就可以飞到千里之外。 用布巾擦拭病人,没有不应手就好的。 唐宣宗召见轩辕先生,把他请进宫内,给他的待遇很优厚。 唐宣宗问他说:“长生的道术可以得到吗? ”轩辕集说:“废止歌舞和女色,去掉食物的滋味,对待哀和乐象一件事,施舍恩惠不偏不倚,自然和天地会合恩德,日月齐明,到达尧、舜、禹、汤的治道。 长生不老的方法,算得上什么难呢? ”唐宣宗又问轩辕先生的道术与张果老相比,谁能胜过谁。 轩辕先生说:“我不知道其他人,只知道我比张果老少。 ”等轩辕先生退出去以后,皇上就派嫔御拿来金盆遮盖白鹊来试轩辕先生。 当时轩辕集正在他住的地方休息,忽然对那里的太监说:“皇帝怎么能再让老夫射覆呢? ”那些太监不明白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在这时唐宣宗下诏让轩辕集快去。 轩辕集才到玉阶就对宣宗说:“盆下白鹊,应该早放它。 ”唐宣宗笑着说:“先生早已知道了。 ”轩辕集坐在皇帝的床前。 唐宣宗命令宫中人进茶水。 有宫中人笑话轩辕集容貌古怪,衣着朴素。 转眼之间头发稠黑,红嘴唇,年龄十六七的宫中人就变成老年妇女,皮肤粗糙。 像鸡皮一样,驼背,鬓发稀疏,在唐宣宗面前涕泪交流。 唐宣宗知道这是宫中人的过错,于是让她拜求轩辕先生,她的面貌又象原来一样了。 唐宣宗顺便说京师没有豆寇荔枝花,一会儿,这两种花都连接着叶子,花各近百朵,新鲜芬芳象才折下来的一样。 又赏赐柑子。 轩辕先生对唐宣宗说:“我山下的,香味超过这个。 ”唐宣宗说:“我没有得到呀! ”轩辕集于是取来皇帝面前的碧玉瓯,用宝盘盖上它,一会儿,撤去宝盘,马上柑子到了,香气芬芳,充满大殿,柑子的个头儿很大。 唐宣宗吃它,赞叹它甘甜味美,没有能比得上它的。 唐宣宗又问他说:“我能作几年天子? ”轩辕先生就拿过笔写:“四十年。 ”但十字跳脚。 唐宣宗笑着说:“我怎么敢奢望四十年呢? ”等到唐宣宗晏驾,是十四年。 轩辕先生最初告辞归山,从长安到江陵,在布囊中拿出金钱,用它布施贫困的人,约有几十万钱,护送他的宦官跟随着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忽然,轩辕先生在他住的客舍丢失了,使臣惶恐不能自安。 过了几天,南海奏报轩辕先生返回罗浮山了。 --------------------------------------------李元李元谏议,尝隐于嵩山茅舍。 冬寒,当户炽火。 有老人戴大帽子,直入炙脚,良久问李公曰:“颇能同去否? 知君有志。 ”因自言:“某秦时阉人,避祸得道。 ”乃去帽,须髯伟甚,曰:“此皆山中所长也。 ”李公思之良久,乃答曰:“家事未了,更数日得否? ”老人揭然而起曰:“公意如此! ”遂出门径去。 李公牵衣媿谢,不可暂止,明日寻访,悉无其迹。 (出《逸史》)【译文】谏议大夫李元。 曾经隐居在嵩山的茅舍。 因为冬天寒冷。 对着门生起旺火,有一个老人戴着大帽子,直接走进来烤脚,过了好长时间,老人问李元说:“能够和我一起离开这里吗? 知道你有志向。 ”于是老人自己介绍说:“我是秦时的宦官,因为避祸获得了道术。 ”于是摘去帽子,须髯飘洒,很雄伟。 老人又说:“这些须髯都是在山中长出来的。 ”李元想了很久,这才回答说:“我的家事还没了,再过几天可以不? ”老人揭然而起说:“原来你的意思是这样! ”于是出门一直走了。 李元牵着老人的衣服羞愧地再三道歉,但也不可以让老人暂停。 第二天,李元去寻找老人,没有一点他的踪迹。 --------------------------------------------韦卿材卢元公奉道。 暇日与宾友话言,必及神仙之事,云,某有表弟韦卿材,大和中,选授江淮县宰,赴任出京日,亲朋相送,离灞浐时,已曛暮矣。 行一二十里外,觉道路渐异,非常日经过之处。 既望其中,有灯烛荧煌之状,林木葱倩,似非人间。 顷之,有谒于马前者,如州县候吏,问韦曰:“自何至此? 此非俗世。 ”俄倾,复有一人至,谓前谒者曰:“既至矣,则须速报上公。 ”韦问曰:“上公何品秩也? ”吏亦不对,却走而去。 逡巡,遽声连呼曰:“上公届? ”韦下马,趋走入门。 则峻宇雕墙,重廊复阁,侍卫严肃,拟于王侯。 见一人年可四十岁,平上帻,衣素服,遥谓韦曰:“上阶。 ”韦拜而上。 命坐,慰劳久之,亦无肴酒汤果之设。 徐谓韦曰:“某因世乱,百家相乣,窜避于此,众推为长,强谓上公。 尔来数百年,亦无号令约束,但任之自然而已。 公得至此,尘俗之幸也。 不可久留,当宜速去。 ”命取绢十疋赠之。 韦出门上马,却寻旧路,回望亦无所见矣。 半夜胧月,信足而行,至明,则已在官路,逆旅暂歇。 询之于人,且无能知者。 取绢视之,光白可鉴。 韦遂裹却入京,诣亲友,具述其事,因以绢分亲爱。 韦云:“约其处,乃在骊山蓝田之间,盖地仙也。 ”(出《尚书故实》)【译文】卢元公信奉道术。 空闲的日子和朋友谈论,必定涉及有关神仙的事情。 他说,我有一个表弟,叫韦卿材。 大和年间,经选择合格,授官江淮县的县令,赴任出京那天,亲戚朋友都来相送。 离开灞水浐河的时候,已经日落黄昏了。 走了一二十里以外,觉得道路逐渐异常,不是往常日子经过的地方,再向前望,有灯光闪耀的样子,林木青翠茂盛,好像不是人间。 不久,有一个人在马前拜见。 象州、县里担任侦察任务的官吏。 他问韦卿材说:“从什么地方到这里? 这不是俗世。 ”不一会儿,又有一个人来到,对先前那个拜见的人说:“既然到这了,就需要快报告给上公。 ”韦卿材问他们道:“上公是什么品级呀? ”官吏也不回答,退了几步转身跑着离去了。 不一会儿,大声连续呼喊说:“上公到! ”韦卿材下了马,小步跑着进了门,里面却是高大的房屋,刻画的墙壁,一层一层的楼阁,曲径回廊侍卫森严肃穆,极似王侯。 看见一个人,年龄约有四十岁,头上戴着平常的头巾,身上穿着朴素的衣服。 在远处对韦卿材说:“上到台阶上来。 ”韦卿材叩拜而上。 命令他坐下,慰劳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佳肴、美酒、茶水、果品之类的设置。 上公慢慢地对韦卿材说:我因为世道混乱,许多人家或家族,聚集起来,逃避在这里,众人推举我为长,强迫叫我“上公”。 这几百年来,也没号令约束,仅仅是任其自然罢了。 公能够到这,是我们这尘俗之地的荣幸,这里不可以久留。 公应当快一点离开。 上公命令手下人拿来十匹绢赠送给韦卿材。 韦卿材出门上马,去寻找旧路。 回过头来看,再也看不到所见的一切了。 半夜,月光不明亮,韦卿材只能让马随便走。 到天明,就已经在大路上了。 在旅馆中暂时休息。 向别人询问昨天所见的事,没有能够知道的人。 取出绢来看,光亮洁白,可以照影。 韦卿材于是包裹着绢暂且入京,到亲友家去,一五一十地述说了他遇到的那件事。 顺便把绢分别赠给自己亲近喜爱的人。 韦卿材说,约莫那个地方,是在骊山蓝田之间,大概是地仙吧! 发布时间:2025-10-06 17:31:1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5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