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山至数 内容: 【原文】桓公问管子曰:梁聚谓寡人曰:古者轻赋税而肥籍敛,取下无顺于此者矣。 梁聚之言如何? 管子对曰:梁聚之言非也。 彼轻赋税则仓廪虚,肥籍敛则械器不奉。 械器不奉,而诸侯之皮币不衣;仓廪虚则倳贱无禄。 外,皮币不衣于天下;内,国倳贱。 梁聚之言非也。 君有山,山有金,以立币,以币准谷而授禄,故国谷斯在上,谷贾什倍。 农夫夜寝蚤起,不待见使,五谷什倍。 士半禄而死君,农夫夜寝蚤起,力作而无止;彼善为国者,不曰使之,使不得不使;不曰贫之,使不得不用。 故使民无有不得不使者。 夫梁聚之言非也。 桓公曰:善。 桓公又问于管子曰,有人教我,谓之请士。 曰:何不官百能? 管子对曰:何谓百能? 桓公曰:使智者尽其智,谋士尽其谋,百工尽其巧。 若此则可以为国乎? 管子对曰:请士之言非也。 禄肥则士不死,币轻则士简赏,万物轻则士偷幸。 三怠在国,何数之有? 彼谷十藏于上,三游于下,谋士尽其虑,智士尽其知,勇士轻其死。 请士所谓妄言也。 不通于轻重,谓之妄言。 桓公问于管子曰:昔者周人有天下,诸侯宾服,名教通于天下,而夺于其下。 何数也? 管子对曰:君分壤而贡入,市朝同流。 黄金,一策也;江陽之珠,一策也;秦之明山之曾青,一策也。 此谓以寡为多,以狭为广,轨出之属也。 桓公曰:天下之数尽于轨出之属也? :今国谷重什倍而万物轻,大夫谓贾之:子为吾运谷而敛财。 谷之重一也,今九为余。 谷重而万物轻,若此,则国财九在大夫矣。 国岁反一,财物之九者皆倍重而出矣。 财物在下,币之九在大夫。 然则币谷羡在大夫也。 天子以客行,令以时出。 熟谷之人亡,诸侯受而官之。 连朋而聚与,高下万物以合民用。 内则大夫自还而不尽忠,外则诸侯连朋合与,熟谷之人则去亡,故天子失其权也。 桓公曰:善。 桓公又问管子曰:终身有天下而勿失,为之有道乎? 管子对曰:请勿施于天下,独施之于吾国。 桓公曰:此若言何谓也? 管子对曰:国之广狭、壤之肥墝有数,终岁食余有数。 彼守国者,守谷而已矣。 曰:某县之壤广若干,某县之壤狭若干,则必积委币,于是县州里受公钱。 泰秋,国谷去参之一,君下令谓郡、县、属大夫里邑皆籍粟入若干。 谷重一也,以藏于上者,国谷三分则二分在上矣。 泰春,国谷倍重,数也。 泰夏,赋谷以市櫎,民皆受上谷以治田土。 泰秋,田:谷之存予者若干,今上敛谷以币。 民曰:无币以谷。 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 重之相因,时之化举,无不为国策。 君用大夫之委,以流归于上。 君用民,以时归于君。 藏轻,出轻以重,数也。 则彼安有自还之大夫独委之? 彼诸侯之谷十,使吾国谷二十,则诸侯谷归吾国矣;诸侯谷二十,吾国谷十,则吾国谷归于诸侯矣。 故善为天下者,谨守重流,而天下不吾泄矣。 彼重之相归,如水之就下。 吾国岁非凶也,以币藏之,故国谷倍重,故诸侯之谷至也。 是藏一分以致诸侯之一分。 利不夺于天下,大夫不得以富侈。 以重藏轻,国常有十国之策也。 故诸侯服而无正,臣櫎从而以忠,此以轻重御天下之道也,谓之数应。 桓公问管子曰:请问国会。 管子对曰:君失大夫为无伍,失民为失下。 故守大夫以县之策,守一县以一乡之策,守一乡以一家之策,守家以一人之策。 桓公曰:其会数奈何? 管子对曰:币准之数,一县必有一县中田之策,一乡必有一乡中田之策,一家必有一家直人之用。 故不以时守郡为无与,不以时守乡为无伍。 桓公曰:行此奈何? 管子对曰:王者藏于民,霸者藏于大夫,残国亡家藏于箧。 桓公曰:何谓藏于民? :请散,栈台之钱,散诸城陽;鹿台之布,散诸济陰。 君下令于百姓曰:民富君无与贫,民贫君无与富。 故赋无钱布,府无藏财,赀藏于民。 岁丰,五谷登,五谷大轻,谷贾去上岁之分,以币据之,谷为君,币为下。 国币尽在下,币轻,谷重上分。 上岁之二分在下,下岁之二分在上,则二岁者四分在上,则国谷之一分在下,谷三倍重。 邦布之籍,终岁十钱。 人家受食,十亩加十,是一家十户也。 出于国谷策而藏于币者也。 以国币之分复布百姓,四减国谷,三在上,一在下。 复策也。 大夫聚壤而封,积实而骄上,请夺之以会。 桓公曰:何谓夺之以会? 管子对曰:粟之三分在上,谓民萌皆受上粟,度君藏焉。 五谷相一靡一而重去什三,为余以国币谷准反行,大夫无什于重。 君以币赋禄,什在上。 君出谷,什而去七。 君敛三,上赋七,散振不资者,仁义也。 五谷相一靡一而轻,数也;以乡完重而籍国,数也;出实财,散仁义,万物轻,数也。 乘时进退。 故曰:王者乘时,圣人乘易。 桓公曰:善。 桓公问管子曰:特命我曰:天子三百领,泰啬。 而散大夫准此而行。 此如何? 管子曰:非法家也。 大夫高其垄,美其室,此夺农事及市庸,此非便国之道也。 民不得以织为? 绡而貍之于地。 彼善为国者乘时徐疾而已矣。 谓之国会。 桓公问管子曰:请问争夺之事何如? 管子曰:以戚始。 桓公曰:何谓用戚始? 管子对曰:君人之主,弟兄十人,分国为十;兄弟五人,分国为五。 三世则昭穆同祖,十世则为祏。 故伏一尸一满衍,兵决而无止。 轻重之家复游于其间。 故曰:毋予人以壤,毋授人以财。 财终则有始,与四时废起。 圣人理之以徐疾,守之以决塞,夺之以轻重,行之以仁义,故与天壤同数,此王者之大辔也。 桓公问管子曰:请问币乘马。 管子对曰:始取夫三大夫之家,方六里而一乘,二十六人而奉一乘。 币乘马者,方六里,田之美恶若干,谷之多寡若干,谷之贵贱若干,凡方六里用币若干,谷之重用币若干。 故币乘马者,布币于国,币为一国陆地之数。 谓之币乘马。 桓公曰:行币乘马之数奈何? 管子对曰:士受资以币,大夫受邑以币,人马受食以币,则一国之谷资在上:币赀在下。 国谷什倍,数也。 万物财物去什二,策也。 皮革、筋角、羽一毛一、竹箭、器械、财物,苟合于国器君用者,皆有矩券于上。 君实乡州藏焉,曰:某月某日,苟从责者,乡决州决。 故曰:就庸一日而决。 国策出于谷轨,国之策货,币乘马者也。 今刀布藏于官府,巧币、万物轻重皆在贾人,彼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彼谷重而。 人君一操一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 此守天下之数也。 桓公问于管子曰:准衡、轻重、国会,吾得闻之矣。 请问县数。 管子对曰:狼牡以至于冯会之日,龙夏以北至于海庄,禽一兽羊牛之地也,何不以此通国策哉? 桓公曰:何谓通国策? 管子对曰:冯市门一吏书赘直事。 若其事唐【谀〕圉牧食之人养视不失捍殂者,去其都秩,与其县秩。 大夫不乡赘合游者,谓之无礼义,大夫幽其春秋,列民幽其门、山之祠。 冯会、龙夏牛羊牺牲月价十倍异日。 此出诸礼义,籍于无用之地,因扪牢策也。 谓之通。 桓公问管子曰:请问国势。 管子对曰:有山处之国,有氾下多水之国,有山地分之国,有水泆之国,有漏壤之国。 此国之五势,人君之所忧也。 山处之国常藏谷三分之一,氾下多水之国常一操一国谷三分之一,山地分之国常一操一国谷十分之三,水泉之所伤,水泆之国常一操一十分之二,漏壤之国谨下诸侯之五谷,与工雕文梓器以下天下之五谷。 此准时五势之数也。 桓公问管子曰:今有海内,县诸侯,则国势不用已乎? 管子对曰:今以诸侯为? 公州之饰焉,以乘四时,行扪牢之策。 以东西南北相彼,用平而准。 故曰:为诸俟,则高下万物以应诸侯;遍有天下,则赋币以守万物之朝夕,调而已。 利有足则行,不满则有止。 王者乡州以时察之,故利不相倾,县死其所。 君守大奉一,谓之国簿。 【译文】桓公问管仲说:梁聚对我讲:古时候实行轻税而薄征,这算是税收政策中最适宜而易行的了。 梁聚的意见如何? 管仲回答说:梁聚的话不对。 轻赋税则国家仓凛空虚,薄征收则兵器工具不足。 兵器、工具不足则皮、帛不能出口,国家仓凛空虚则战士低贱无禄。 对外,皮货和丝帛不能输出于天下各国;对内,国家的战士又处境低贱。 梁聚的话显然是错误的。 国君有山,山中产铜,可用铜铸造钱币。 如能用钱币折算粮食发放全国俸禄,粮食就全都囤集在国家手里,粮价可上涨十倍。 农民晚睡早起,不用驱使就可以成十倍地增加产量。 这样一来,战士只要有从前一半的粮食俸禄,就可以为国效命;农民又晚睡早起而努力耕作不止。 所以,善于主持国家的人,不必直接用言语驱使百姓,而百姓不得不为所驱使;不必直接用言语利用百姓,而百姓不得不为所利用。 这样,使百姓没有不为他所用、为他所使的。 梁聚的意见是错误的。 桓公说:好。 桓公又问管仲说:有一个名叫请士的人对我说:何以不对各种有才能的人进行管束? 管仲说:何谓管束有才能的人? 桓公说:就是为了使智者全部拿出智慧,谋士全部拿出谋略,百工全部拿出技巧。 这样做,就可以治国么? 管仲回答说:请士的话是错误的。 俸禄轻,士人就不肯死难;币值低,士人就轻视奖赏;物价低,谋生易,士人就苟且偷生。 国家有此三种怠情现象,还有什么办法呢? 如果把粮食的七成一操一纵在国家手里,只让三成在下面流通,谋士就可以用尽他们的谋略,智士就可以用尽他们的智慧,勇士也就不惜生命了。 请士的话是错误言论,因为不懂得轻重之术,就只能叫作错误的言论。 桓公问管仲说:从前周朝享有天下,诸侯宾服,名教行于天下,然而竟被下面篡夺了。 下面是用的什么办法呢? 管仲回答说:国君在不同地区得到贡物,是放在市场上自一由买卖的。 这样,利用黄金买卖是一个办法,利用江陽之珠买卖是一个办法,利用秦地明山所产的曾青是一个办法。 这叫作以少变多,以小变大,也属于轻重之数的范围。 桓公说:天下的理财方法全属于轻重之术么? 管仲说:例如现在粮价上升十倍而其他物资价格尚低,大夫便把商入找来说:请替一我贩卖粮食而收购其他物资。 如果粮食原价为一,这就有九倍盈利。 由于粮贵而其他物资尚贱,这样,大夫就买进来九倍的物资。 待粮价恢复原状,又把这九倍的物资加价销出去。 货物推销到民间,九倍的货币又进入大夫之手。 结果钱、粮的赢余收入都归大夫了。 天子成了客位,大夫却随时出头露面。 一精一通粮食业务的官员外逃,被别国诸侯接纳为官。 他们结聚朋一党一,一操一纵物价,包揽市场民用。 就国内说,大夫自谋私利而不肯尽忠;就国外说,诸侯串通结聚朋一党一。 一精一通粮食业务的官员则外逃。 所以天子便丧失了他的政权。 桓公说:讲得好。 桓公又问管仲说:保证终身享有天下而不失。 有办法做到么? 管仲回答说:这办法不要先在普天下实行,只可先在本国实行。 桓公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管仲回答说:国内土地的大小和土壤的肥瘠是有定数的,全年粮食的消费和剩余也有定数。 主持国政的,只需经营好粮食就行。 也就是说,无论某县的土地多大,也无论某县多小,都必须有一笔货币贮备。 在该县州里向农民贷放公款。 到了大秋,粮价下降三分之一,国君便下令通告郡县属大夫管辖的里邑都来向政一府交售粮食。 粮价与时价相同,为国家把粮食贮藏起来。 结果,国内粮食如果算作三分,有二分掌握在国家手里。 翌年春天,粮价成倍上涨,就是因为此法。 夏天,便把粮食按市价发放民间,此时百姓正需要粮食经营农事。 到了大秋,就对农民说:过去存在你手里的粮食是多少,现在国家要求折成钱数归还。 百姓说:手里无钱只好还粮。 结果农民剩下的十分之三的粮食又归国家了。 这样,利用粮价的上涨,掌握季节的变化,无不是国家的理财之道。 君主取用大夫的存粮,是通过流通拿到国家手里的;取用百姓的粮食,是通过季节价格变化拿到手里的。 囤积低价的粮食,再用高价卖出去,这都是有效的办法。 这样做,哪里还容有自谋私利的大夫独自囤粮食呢? 至于各诸侯国的粮食,如果他们的粮价是十,我们是二十,那么各诸侯国的粮食就流归我国了。 如果他们是二十,我们是十,我们的粮食就流归各诸侯国了。 所以,善治天下者,必须严守高价流通政策,各诸侯国就无法泄散我国的粮食。 粮食流向高价的地方,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样。 我们国家并不是发生灾荒,而是投放货币加以囤积,使粮价加倍提高,所以各诸侯国的粮食就来到了。 这就是我们藏一分就可以吸取各诸侯国的一分。 财利不致被外国所夺,大夫也不能占有粮食过多。 这种以重藏轻的政策,使国家可以常保十个财政年度的收入。 所以诸侯服从而不会发生征战,本国臣子也服从而尽其忠心。 这就是以轻重之术驾御天下的办法,谓之为理财方法的实效。 桓公问管仲说:请问国家的统计理财工作。 管仲回答说:国君对大夫经济失去了解,等于没有部属;对百姓经济失去了解,等于没有基础。 掌握大夫经济情况要根据一个县的调查计算,掌握县要根据一个乡的调查计算,掌握乡要根据一个家庭的调查计算。 桓公说:其统计理财方法如何? 管仲回答说:货币流通的标准数量,在一个县须有适合于该县土地的调查数字,在一乡须有适合于该乡土地的调查数字,在一家必须有适合于一家人口用度的数字。 所以不及时掌握郡的经济情况就等于无人相与,不及时掌握县的经济情况就等于没有部属。 桓公说:怎样实行? 管仲回答道:成王业的藏富于民,成霸业的藏富于大夫,败国亡家则是把财富收藏在箱子里。 桓公说:何谓藏富于民? 管仲说:请拿出栈台所存的钱币,贷放在城陽一带;拿出鹿台的钱币,贷放在济陰一带。 国君还向百姓下令说:百姓富君主不会穷,百姓穷君主不会富,因此国家不向百姓征收钱币,府库也不积累钱财,把财富都藏在百姓手里。 等到年景丰收,五谷丰登。 粮价大降,比上年降低一半,就要用这笔贷款收购,使粮食归国家,货币散在民间。 这样因钱币都投在民间,币值下跌,粮价则上升一半。 上年的粮食有两分在下,下年的粮食有两分在上,两年有四分粮食在上。 则只有一分在民间流通,粮价可继续上涨到三倍。 国家按人口征税,每户一年才收十钱,如每家都向政一府买粮。 把每十亩地产粮食加价十钱,就可以从一户得到相当于十户的人口税收入。 这正是来自粮食销一售政策和利用货币的作用。 然后用国家所掌握的货币的半数,再次发放于百姓,分粮食为四分,使之三分在国家,一分在民间,就又形成此项政策的再一次反复。 至于大夫,由于他封地多,囤积粮而对抗君主,也请用统计理财方法来剥夺他。 桓公说:何谓用统计理财方法来剥夺? 管仲回答说:统计有四分之三的粮食掌握在国家手里时,就通知百姓都来买粮,按照君主之所藏尽量出卖。 粮价就会互相影响而跌价十分之三。 剩下的粮食以货币收购,粮价按跌落回来的标准,大夫也就无法抬高粮价了。 国君发放俸禄也用钱而不用粮,全部粮食就都被国家掌握起来。 最后国君把其中十分之七的粮食拿出来,也就是留三成,贷出七成,赈济贫民,也是一种仁义的举动。 这样,采取措施使粮价跌落,是对付大夫的一个办法;靠乡的市场管住粮价,而对大夫所住的城市进行收取,是对付大夫的又一个办法;投出粮食与物资,既博得仁义之名,又平抑其他物资价格,是对付大夫的最后一个办法。 一切都要掌握时机而决定进退。 所以说:成王业者善于掌握时机,称圣人的善于掌握变化。 桓公说:好。 桓公问管仲说:特告诉我:把天子的葬衣定为三百件,固然太吝啬了,但要想削减大夫财富,则可以照此而行。 这项使大夫散财厚葬的主意如何? 管仲说:这不是法家的办法。 让大夫把坟墓修得很高,把墓室修得很美,必然侵夺农事和市场上的佣工,不是利国之道。 百姓死后也不可用彩帛作为覆棺之物,而埋于地下。 善于治国的人,只需掌握市场时机而采取有缓有急的措施,就可以控制大夫了。 这叫作运用国家的统计理财工作。 桓公问管仲说:请问国家的争夺之事是怎样出现的? 管仲回答说:是从宗戚开始的。 醒公说:何谓由宗戚开始? 管仲回答说:一国的国君,生下弟兄十人,就分封为十个国家;生弟兄五人,就分封为五个国家。 他们传了三代以后,彼此仅是同族同祖的关系而已。 传了十代以后,仅是祖宗牌位放在一起的关系而已。 所以争夺起来闹得伏一尸一满地,用兵决斗不止。 轻重家们还从中乘机谋利。 所以说:不可把土地分封于人,不可把财富资源授让于人。 财富资源是终而复始的生产消费,随四时运动而发展消灭的。 圣人总是统一用号令的缓急来掌握它,统一用政策的开闭来控制它,用轻重理财之术来夺取它,用仁义之道来支配它。 所以,能够与天地共同长久不败,这正是一统天下君主的大权。 桓公问管仲说;请问关于货币的计算筹划。 管仲回答说:当初是三夫为一家的生产单位,占用六里见方的土地,出兵车一辆,配备二十七人。 所谓货币的计算筹划,就是以六里见方的土地为单位,计算其好地瘠地各有多少,产粮多少,粮价高低多少,六里见方土地需要货币多少,以及就其粮食价格来计算应需要货币多少。 因此,货币的计算筹划,就是把这个需要量推算于全国,使货币的数字与全国的土地数量相适应,这就叫作货币的计算筹划。 桓公说:货币计算筹划的理财方法,应该怎样实行? 管仲回答说:士的俸禄用货币支付,大夫封邑的租税也用货币,官府的人夫、马匹等一切开支也用货币支付,这样,粮食就全部留存在国家手里,货币就散布在民间流通。 粮价上涨十倍左右,就是因为此法;其他物资因粮贵而降价二成左右,也是这项政策的结果。 然后就对皮革、筋角、羽一毛一、竹箭、器械及其他财物,如合乎国器规格和君主需用的,都订立收购合同。 国君的粮食本来就是贮藏在各乡各州的。 于是就发出通告说:某月某日,凡与国家有合同的债务关系的,即可在本乡本州就近解决。 这就是说,雇用车马人夫运物领粮只需一天时间就可以办完。 国家理财政策,固然是出于粮食的统计,但国家谋取上述物资,也是货币计算筹划的作用。 如今,钱币虽然贮藏在官府,但巧法使用货币和一操一纵物价的都是商人。 市场上凡币值上升则物价下降,币值下降则物价上升,粮价上升金价下降。 人君能掌握好粮食、货币、黄金的平衡关系,天下的经济秩序就可以安定了。 这也是控制天下的一种办法。 桓公问管仲说:平准之法,轻重之术以及国家的统计理财,我都知道了。 请问利用祭祀的理财方法。 管仲回答说:从狼牡到冯会口,从龙夏以北到海庄,是禽一兽牛羊生长的好地方,何不利用这个条件来贯彻国家理财之策呢? 桓公说:何谓贯彻理财之策? 管仲回答说:在冯会口这类牧场设一官吏,负责记载牛羊繁育并查管牧养事务。 若是从事牧养的官员,照料牛马没有折损死亡的,就从都一级提升为县级。 若是查到大夫不肯提一供种牛种马配种繁殖的,就叫作目无祭祀礼仪,禁止他春秋两季用牛羊进行祭袍。 一般百姓有此行为的,禁止他祭把门神与山神。 由于加强管理,冯会、龙夏一带牛羊的月价将比往日上涨十倍。 这项政策,是从祭把礼仪出发的,取得收入于山林无用之地的,垄断牛羊市场的政策。 这正是对国家理财政策的贯彻。 桓公问管仲说:请问国内的地势问题。 管仲回答说:有山区,有低洼多水地区,有山陵平原各占一半的地区,有常年溢水为害的地区,有土壤漏失水分的地区。 这五种不利地势,是人君所忧虑的事。 山区尚可贮备粮食三分之一,低洼多水地区尚可贮备粮食三分之一,山陵平原对开的地区尚可贮备粮食的十分之三,被水泉伤害,常年溢水地区尚可贮备粮食十分之二,唯有土壤漏失水分的地区,就只好努力掌握外国粮食。 发展手工业的一精一美木器生产来掌握各诸侯国的粮食,这就是准时解决五种不一良地势问题的办法。 桓公问管仲说:如海内统一,控制了天下诸侯,解决地势的政策就不用了么? 管仲回答说:现今还是诸侯掌握天下各州的余财,还要利用季节的变化,实行一操一纵市场的办法,使东西南北相补助,为取得一致而加以调节。 所以说:在诸侯分立条件下,则直接掌握物资贵贱来对付各诸侯国;在天下统一的条件下,则利用货币掌握物价涨落,使之调平就是了。 东西充足则使之调出,不足则制止之。 统一天下的君主按时视察各乡、各州的经济情况,故百姓谋求财利不至于互相倾轧,生活极为稳定。 国君则掌握大局奉行利出一孔的政策,这叫作国家整体的经济统计谋算。 发布时间:2025-10-08 12:01:1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5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