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第一百八十五 铨选一 内容: 蔡廓 谢庄 刘林甫 张说 温彦博 戴胄 唐皎 杨师道 高季辅 薛元超 杨思玄张仁祎 裴行俭 三人优劣 刘奇 狄仁杰 郑杲 薛季昶 邓渴 李至远 张文成郑愔 崔湜 糊名----------------------------------------蔡廓宋废帝时,以蔡廓为吏部尚书。 录尚书徐羡之谓中书令傅亮曰:\"黄门已下,悉委蔡,吾徒不复历怀。 自此已上,故宜共参同异。 \"廓闻之曰:\"我不能为徐羡之署纸尾也。 \"遂辞不拜。 (出《建康实录》)【译文】宋废帝(前宋,刘裕所建)时,打算任用蔡廓做吏部尚书。 录尚书(代理尚书令)徐羡之跟中书令傅亮说:\"黄门侍郎以下官员的任用,都由蔡廓决定,咱们不参加意见。 黄门侍郎以上的官员任用咱们共同商定。 \"蔡廓听了,说:\"我不能跟在徐羡之后面签名。 \"辞掉这个官职不做。 ----------------------------------------谢庄宋谢庄字希逸,侍中微之子,黄门思之孙。 美仪容,善谈论,工书属文,好言玄理。 少为文帝所赏。 帝一见之,辄叹曰:\"蓝田生美玉,岂虚也哉? \"庄代颜峻为吏部尚书。 峻容貌严毅,常有不可犯之色。 庄风姿温美,人有喧诉,常欢笑答之。 故时人语曰:颜吏部瞋而与人官,谢吏部笑不与人官。 庄迁中书令侍中,谥曰宪。 庄家世无年五十者。 庄年四十二,祖四十七,曾祖四十三,高祖三十。 子朏、籥,并知名。 (出《谈薮》)【译文】前宋的谢庄表字希逸,是侍中谢微的儿子,黄门侍郎谢思的孙子。 仪表堂堂,善于言辞,字写得好,文章也做得好。 并且好谈论玄学。 少年时期就被皇帝(刘裕)所赏识。 皇帝每见他就说,蓝田那个地方产美玉,确实不假。 谢庄取代颜峻做吏部尚书。 颜峻很严肃,常现不可侵犯的面色。 而谢庄生得俊美,待人温良。 即使有人陈述言词激烈,嗓门高,他也能微笑以待。 所以当时的人说,颜峻瞪着双目给人官做。 谢庄虽笑,但不给人官做。 谢庄升到中书令、侍中的官。 逝世后,追封号为宪。 他家世代没有人活到五十岁。 谢庄逝世时四十二岁,祖父逝世时四十七岁,曾祖父逝世时四十三岁,高祖父逝世时三十岁。 谢庄的儿子谢朏、谢籥都很有名声,谢朏做到很高的官职。 ----------------------------------------刘林甫唐武德初,因隋旧制,以十一月起选,至春即停。 至贞观二年,刘林甫为吏部侍郎,以选限促,多不究悉,遂奏四时听选,随到注擬。 当时以为便。 (出《唐会要》)【译文】唐高祖武德初年,按照隋朝的惯例,十一月开始选官,到春天停止。 太宗贞观三年,刘林甫任吏部侍郎,认为这样做时间短促,对官员的考查了解不细,不深。 便奏请不限制选官的时间,随时承办,都认为方便。 ----------------------------------------张说武德七年,高祖谓吏部侍郎张说曰:\"今年选人之内,岂无才用者,卿可简试将来,欲縻之好爵。 \"于是说以张行成、张知运等数人应命。 时以为知人。 (出《唐会要》)【译文】武德七年,唐高祖对吏部侍郎张说说:\"今年选用的官员里面肯定会有有才能的人,你可以了解一下报告我,我打算重用他们。 \"张说就推荐了张行成、张知运等几个人。 当时人们认为张说知人善任。 ----------------------------------------温彦博贞观元年,温彦博为吏部郎中,知选,意在沙汰,多所摈抑,而退者不伏,嚣讼盈庭。 彦博惟骋辩与之相诘,终日喧扰。 颇为识者所嗤。 (出《唐会要》)【译文】贞观元年,温彦博任吏部郎中,主管选用官员。 打算淘汰一些冗员,对淘汰的官员有些压制。 这些人压而不服,找他争论。 温彦博跟他们辩论,吵得不可开交。 被当时的有识者耻笑。 ----------------------------------------戴胄贞观四年,杜如晦临终,请委选举于民部尚书戴胄。 遂以兼检校吏部尚书。 及在铨衡,颇抑文雅而奖法吏,不适轮辕之用。 物议(\"议\"字原缺,据明抄本补。)以是刺之。 (出《唐会要》)【译文】太宗贞观四年,宰相杜如晦临终之前,启请把选任官职的事委托给民部尚书戴胄。 太宗就让他兼职署理吏部尚书。 在选任官员方面,戴胄颇压制儒臣,而选任一些执法严苛的人,结果不能得心应手。 人们议论,往往用这件事来讽刺他。 ----------------------------------------唐皎唐贞观八年十一月,唐皎除吏部侍郎。 常引人入铨,问何方稳便? 或云:其家在蜀,乃注与吴。 复有云:亲老,先住江南,即唱之陇右。 论者莫测其意。 有一信都人希河朔,因绐云:愿得江淮,即注与河北一尉。 由是大被选人绐言欺之。 (出《唐会要》)【译文】太宗贞观八年十一月,唐皎被任命为吏部侍郎。 委派任官时经常问人,你到哪里任职方便? 人家或许说,我家乡在四川,他就把这个人派到江苏去。 又有人说明家里住在江南,而且有老人,他就把他派到陕甘去。 谁都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 有一位信都人,希望到河北一带任职,就骗唐皎说:\"我愿意到江淮(安徽、江苏)去。 \"结果,唐皎把他派到河北某地担任县尉。 此后,人们摸到了规律,常常骗他。 ----------------------------------------杨师道贞观十七年,杨师道为吏部尚书。 贵公子,四海人物,未能委练,所署多非其才。 深抑势贵及亲党,将以避嫌。 时论讥之。 (出《唐会要》)【译文】太宗贞观十七年,杨师道做吏部尚书。 提拔的一些官员多是公子哥儿。 真正有才能的人物,得不到重用。 他除授的官员,大多数是些庸才。 而且他又反过来压制其他有权势的人和自己的朋友与亲属,用这个方法来避嫌,表示他公正。 因此,被人们耻笑,讥讽。 ----------------------------------------高季辅贞观十七年,吏部侍郎高季辅知选。 凡所铨综,时称允惬。 至十八年于东都独知选事,上赐金镜一面,以表清鉴。 (出《唐会要》)【译文】太宗贞观十七年,吏部侍郎高季辅主管官员的选授。 凡经他选授的官员,自身认可,人们也满意。 贞观十八年,高季辅到东都洛阳独立主持选授官员的事,唐太宗赐给他一面金镜,表彰他为官公正廉明,让人借鉴。 ----------------------------------------薛元超永徽元年,中书舍人薛元超好汲引寒俊,尝表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真等十余人。 时论称美。 (出《唐会要》)【译文】永徽(高宗年号)元年,中书舍人薛元超喜欢举荐贫苦而有才能的人。 他向皇帝举荐了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真等十余人。 被人们称为美谈。 ----------------------------------------杨思玄龙朔二年,司列少常伯杨思玄恃外戚贵,待选流多不以礼而排斥之。 为选者夏侯彪所讼,御史中丞郎余庆弹奏免官。 时中书令许敬宗曰:\"必知杨吏部之败。 \"或问之,对曰:\"一彪一狼,共著一羊,不败何待! \"(出《唐会要》)【译文】龙朔(高宗年号)二年,司列少常伯(吏部尚书别称)杨思玄自恃自己是外戚权贵,对待参选的官员又排斥又无礼。 被参选的夏侯彪状告。 遭到御史中丞郎余庆弹劾,罢免了官职。 当时,中书令许敬宗说:\"我知道杨吏部非败不可。 \"别人问他为什么,许敬宗说:\"一只彪、一只狼合吃一只羊,他能不败吗? \"----------------------------------------张仁祎唐总章二年十一月,吏部侍郎李敬玄委事于员外张仁祎。 有识略干能,始造姓历,改修状抹铨替等程式。 敬玄用仁祎之法,铨总式序。 仁祎感国士见委,竟以心劳,呕血而死。 (出《唐会要》)【译文】高宗总章二年十一月,吏部侍郎李敬玄把主管事务委托给员外郎张仁祎。 这个人既有胆识又有能力。 把官员的姓氏、履历造录成册。 又修正了选官的程式。 李敬玄采用他的办法,完备了选官的程序。 张仁祎很感激李敬玄这样以国士待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竟累得吐血而死。 ----------------------------------------裴行俭咸亨二年,有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以文章见称。 吏部侍郎李敬玄咸为延誉,引以示裴行俭。 行俭曰:\"才名有之,爵禄盖寡。 杨应至令长,余并鲜能令终。 \"是时苏味道、王勮未知名,因调选,遂为行俭深礼异。 仍谓曰:有晚生子息,恨不见其成长,二公十数年当居衡石,愿识此辈。 (明钞本\"识此辈\"作\"此为托\")其后果如其言。 行俭尝所引偏裨将有程务挺、张虔勖、崔智聓、王方翼、党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尽为名将。 (出《唐会要》)【译文】咸亨(高宗年号)二年,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都因诗词文章非常杰出而著称。 吏部侍郎李敬玄对他们都很推崇,引荐给裴行俭。 裴行俭说,他们确实很有才华,但是恐怕没有爵禄。 杨炯能够做县令,其余的连县令怕也做不到。 当时苏味道、王勮还不很知名。 应博学宏词科进选,很受裴行俭重视。 对他们说,我虽然有儿子有学生,但是都不长进,你们俩十几年可以做到很高的官,受到重用,希望你们结识、教导他们。 后来,果然如此。 裴行俭提拔、荐任、重用的偏将程务挺、张虔勖、崔智聓、王方翼、党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等都成为著名的将领。 ----------------------------------------三人优劣长寿二年,裴子余为鄠县尉。 同列李隐朝、程行谌皆以文法著称,子余独以词学知名。 或问雍州长史陈崇业,三人优劣孰先? 崇业曰:\"譬之春兰秋菊,俱不可废。 \"【译文】武周长寿(则天年号)二年,裴子余做鄠县的县尉(县令的佐官)。 跟他官职差不多的李隐朝、程行谌都以文章和执法著称。 而裴子余却是以词学知名的。 有人问雍州长史陈崇业,三人比较,谁更高一些? 陈崇业说,好比春天的兰花和秋天的菊花,都是很美而不可少的。 ----------------------------------------刘奇证圣元年,刘奇为吏部侍郎。 注张文长、(《唐会要》七五\"长\"作\"成\")司马锽为监察御史。 二人因申屠玚以谢之。 奇正色曰:\"举贤本自无私,二君何为见谢? \"(出《唐会要》)【译文】证圣(则天年号)元年,刘奇做吏部侍郎,任用张文长、司马锽为监察御史,这两人请申屠玚带他们去向刘奇致谢。 刘奇严肃地说:\"荐举和任用人才是无私的,你们有什么可谢? \"----------------------------------------狄仁杰圣历初,狄仁杰为纳言,颇以藻鉴自任,因举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等五人。 后皆有大勋。 复举姚元崇等数十人悉为公相。 圣历中,则天令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 仁杰独荐其子光嗣,由是拜地官员外,莅事有声。 则天谓之曰:\"祁奚内举,果得人也。 \"(出《唐会要》)【译文】圣历(则天年号)初年,狄仁杰做纳言(武周时相当宰相),以任用人才为己任。 他举荐的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等人,后来都有很高的功勋。 他举荐的姚元崇等数十人,好多人封公拜相。 圣历中期,武则天让宰相们各举荐一位尚书郎,唯独狄仁杰举荐他的儿子狄光嗣,被武则天任命为地官员外郎,非常称职。 武则天说:\"列国时祁奚举贤不避亲的事,现在也有人这样做了。 \"----------------------------------------郑杲圣历二年,吏部侍郎郑杲,注韩思复为太常博士,元稀声京兆士曹。 尝谓人曰:\"今年掌选,得韩、元二子,则吏部不负朝廷矣。 \"(出《唐会要》)【译文】圣历二年,吏部侍郎郑杲选任韩思复担任太常博士,元稀声为京兆士曹。 对人说:\"我今年主管选官的事,得到韩思复、元稀声这两位,吏部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 \"----------------------------------------薛季昶长安三年,则天令雍州长史薛季昶,择僚吏堪为御史者。 季昶以问录事参军卢齐卿,齐卿举长安县尉卢(\"卢\"原作\"处\",据《唐会要》七五改。)怀慎,李体光。 (《唐会要》作季休光。)万年县尉李义,崔湜;咸阳县丞倪若冰;周至县尉田崇壁;新丰县尉崔日用。 后皆至大官。 (出《唐会要》)【译文】长安(则天年号)三年,武则天让雍州长史薛季昶挑选可以担任御史的人选。 薛季昶请教同僚录事参军卢齐卿。 卢齐卿推荐长安县尉卢怀慎、李体光;万年县尉李义、崔湜;咸阳县丞倪若冰;周至县尉田崇壁;新丰县尉崔日用。 这些人后来都担任了很高的职务。 ----------------------------------------邓渴弘道元年十二月,吏部侍郎魏克己铨综人毕,放长榜,遂出得留人名。 于是衢路喧哗,大为冬集人授(明抄本\"授\"作\"援\"。)引指摘,贬为太子中允,遂以中书舍人邓玄挺替焉。 又无藻鉴之目,及患消渴,选人因号邓渴。 (出《唐会要》)【译文】弦道(高宗年号)元年十二月,吏部侍郎魏克己把选任和落选的官员名单列出长榜贴出来,通衢大路一片喧哗。 由此被人指摘,贬为太子中允。 由中书舍人邓玄挺来接替他出任吏部侍郎。 邓玄挺视力很差,又患有消渴疾(糖尿病)。 因之,被待选的官员们称为\"邓渴。 \"----------------------------------------李至远如意元年九月,天官郎中李至远权知侍郎事。 时有选人姓刁,又有王元忠,并被放。 乃密与令史相知,减其点画,刁改为丁,王改为士。 拟授官后,即添成文字。 至远一览便觉曰:\"今年铨覆万人,总识姓名。 安有丁士者哉? 此刁某王某者。 \"省内以为神明。 (出《唐会要》)【译文】如意(则天年号)元年,天官郎中李至远署理侍郎职务。 当时有待选(等待任命为待选)的人姓刁,还有一位王元忠落选。 但他们跟令使(流外官)是好朋友,重新填报,改了姓氏笔划。 刁改成丁,王改成士。 打算在批示任官之后,添上笔划再改过来。 李至远一看就明白是作弊。 便说:\"今年待选官员超过万人,我都记得,哪有姓丁和姓士这两个人,这不是刁某和王某吗? \"吏部的官员们都认为李至远神明。 ----------------------------------------张文成唐张文成曰:\"乾封以前,选人每年不越数千;垂拱以后,每岁常至五万。 人不加众,选人益繁者,盖有由矣。 尝试论之。 只如明经进士,十周三卫,勋散杂色,国官直司,妙简实材,堪入流者十分不过一二。 选司考练,总是假手冒名。 势家嘱请,手不把笔,即送东司。 眼不识文,被举南馆。 正员不足,权补试摄检校之官。 贿货纵横,赃污狼籍。 流外行署,钱多即留。 或贴司助曹,或员外行案。 更有挽郎辇脚,营田当屯,无尺寸功夫,(明抄本夫作效。)并优与处分。 皆不事学问,唯求财贿,是以选人冗冗,甚于羊群;吏部喧喧,多于蚁聚。 若铨实用,百无一人。 积薪化薪,所从来远矣。 \"(出《朝野佥载》)【译文】唐张文成说,乾封(高宗年号)以前每年选任官员超不过几千人,垂拱(武周则天年号)以后,每年常常达到五万人。 人口没有增多,可待选的官员却增加起来,为什么呢? 这是有原因的。 试论一下,比如明经进士们,三省六部文武衙门,勋戚散官以及其余衙门的官员,真正有真才实学的,胜任所司职任的,十个中不过一两个。 选任官职的过程中,不是冒名顶替,就是权贵嘱托。 手不能提笔的,可以到东司任职,目不视丁的,又可以到南馆去做官。 正员没有位置,就充任一些所谓权、补、试、摄、检校之类的临时官职。 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一片糊涂。 流外官送的钱多就留用,或者做属官的助手,抄抄写写,或者在定员之外,又立名目。 还有一些捧臭脚的,冒功营田的,不一而足。 这些人,没有一点真本事,都受到优越的待遇。 都是不问学问,只认钱多钱少造成的。 结果冗员甚多,有如羊群。 吏部衙门整天闹哄哄的,人来人往,多如蚂蚁。 要求才干,百无一人。 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很久远了。 ----------------------------------------郑愔 崔湜唐郑愔为吏部侍郎,掌选,赃污狼籍。 引铨,有选人系百钱于靴带上。 愔问其故,答曰:\"当今之选,非钱不行。 \"愔默而不言,时崔湜亦为吏部侍郎,掌铨。 有选人引过,分疏云:\"某能翘关负米。 \"湜曰:\"若壮,何不兵部选? \"答曰:\"外边人皆云,崔侍郎下,有气力者即得。 \"(出《朝野佥载》)【译文】唐朝郑愔做吏部侍郎,主管选任职官的事。 贪污受贿。 一次选官时,待选的人在靴子带上拴了一百个大钱。 郑愔问这是为什么? 那个人说,如今选官,没钱不行。 郑愔默默不语。 当时,崔湜也做吏部侍郎,主管任官。 被选的官员中,有一人绕出官员的队伍独行。 崔湜问他为什么? 他说:\"我能背着米从障碍物上跳过去。 \"崔湜说:\"你这样体壮,应该到兵部去做武官。 \"那个人说:\"崔侍郎选官,听说有力气就行。 \"----------------------------------------糊名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 判之糊名,自此始也。 武后时,投匦者或不陈事,而有嘲谑之言。 于是乃置使,先阅其书奏,然后投之。 匦院有司,自此始也。 (出《国史异纂》)【译文】武则天因为吏部选官不实,问题很多。 于是,下令在送选的案卷上自己把名字糊上。 由吏部主官无记名而定职任,或任用或淘汰。 考查糊名之始,始于武则天。 又,武则天设立了许多铁制的检举箱,供人秘密检举官吏。 有人投状,并没有告谁,而写了一些嘲弄的话。 于是,武则天又专设了专管的官员,由他们先看密告信的内容,然后才准许投入。 设官主管密告箱,亦始于武则天。 发布时间:2025-10-08 15:31:3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5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