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第二百十八 医一 内容: 华佗 张仲景 吴太医 句骊客 范光禄 徐文伯 徐嗣伯 腹瘕病 李子豫 徐之才 甄权 孙思邈 许裔宗 秦鸣鹤 卢元钦 周允元 杨玄亮 赵玄景 张文仲 郝公景 崔务----------------------------------------华佗魏华佗善医。 尝有郡守病甚,佗过之。 郡守令佗诊候,佗退,谓其子曰:\"使君病有异于常,积淤血在腹中。 当极怒呕血,即能去疾。 不尔无生矣。 子能尽言家君平昔之俧,吾疏而责之。 \"其子曰:\"若获愈,何谓不言? \"于是具以父从来所为乖误者,尽示佗。 佗留书责骂之。 父大怒,发吏捕佗。 佗不至,遂呕黑血升余,其疾乃平。 又有女子极美丽,过时不嫁。 以右膝常患一疮,脓水不绝。 华佗过。 其父问之,佗曰:\"使人乘马,牵一栗色狗走三十里,归而热截右足,柱疮上。 \"俄有一赤蛇从疮出,而入犬足中,其疾遂平。 (出《独异志》)又后汉末,有人得心腹瘕病,昼夜切痛。 临终,敕其子曰:\"吾气绝后,可剖视之。 \"其子不忍违言,剖之,得一铜枪,容数合许。 后华佗闻其病而解之。 因出巾箱中药,以投枪,枪即成酒焉。 (出《志恠》)【译文】 三国人华佗,医术高明。 有一郡守得了重病,华佗去看他。 郡守让华佗为他诊治,华佗退了出来,对郡守的儿子说:\"你父亲的病和一般的病不同,有淤血在他的腹中,应激怒他让他把淤血吐出来,这样就能治好他的病,不然就没命了。 你能把你父亲平时所做过的错事都告诉我吗? 我传信斥责他。 \"郡守的儿子说:\"如果能治好父亲的病,有什么不能说的? \"于是,他把父亲长期以来所做不合常理的事情,全都告诉了华佗。 华佗写了一封痛斥郡守的信留下,郡守看信后,大怒,派捕吏捉拿华佗,没捉到,郡守盛怒之下,吐出一升多黑血,他的病就好了。 又,有一位极漂亮的姑娘,已经过了结婚的年龄,可是仍没有嫁人,因为常期以来她的右膝,长了个疮,不断往外流浓水。 华佗看过后,她父亲问女儿的病情,华佗说:\"派人骑马,牵着一条栗色的狗跑三十里。 回来后,乘狗身子正热时截下狗的右脚,拄在疮口上。 \"不一会儿,有一条红色的小蛇从疮口中出来,进到狗的脚中,那姑娘的病就好了。 又,后汉末年时,有人腹中长一结块,白天黑夜疼痛无比。 临死时,他对儿子说:\"我死以后,可以剖腹把那东西拿出来,看看到底是什么。 \"他儿子不忍心违抗父命,于是剖腹,取出一个铜枪头,约有三分之一升左右。 华佗听说后,就前去了解。 华佗看完,从小箱子里取出药放在枪头上,枪头立刻化成了酒。 ----------------------------------------张仲景何颙妙有知人之鉴。 初郡张仲景总角造颙。 颙谓曰:\"君用思精密,而韵不能高,将为良医矣。 \"仲景后果有奇术。 王仲宣年十七时过仲景,仲景谓之曰:\"君体有病,宜服五石汤。 若不治,年及三十,当眉落。 仲宣以其赊远不治。 后至三十,果觉眉落。 其精如比,世咸叹颙之知人。 (出《小说》)【译文】何颙有极高的识别人才的能力。 当初,郡中少年张仲景来拜访他,他对仲景说:\"你考虑问题细微周到,但你的气派、风度不太高,以后必成为一名良医呀! \"后来张仲景果然医术超凡。 王仲宣十七岁时来拜访张仲景,仲景对王仲宣说:\"你身体有病,应当服用五石汤,若不治疗,到三十岁时,眉毛该脱落了。 \"王仲宣认为到三十岁还远着呢,没及时治疗。 到三十岁时,果然发现眉毛脱落。 张仲景的医术精深到这种程度,世人无不赞叹何颙识别人才能力的神妙! ----------------------------------------吴太医吴孙和宠邓夫人。 尝醉舞如意,误伤邓颊,血流,娇惋弥苦。 命太医合药。 言得白獭髓、杂玉与琥珀屑,当灭此痕。 和以百金购得白獭,乃合膏。 琥珀太多,及差,痕不灭,左颊有赤点如痣。 (出《酉阳杂俎》)【译文】吴国的孙和宠爱邓夫人,一次酒醉后挥舞如意,不意刺伤了邓夫人的面颊,流出了血,邓夫人娇声叹惜疼痛不已。 孙和令太医配药。 太医讲,须用白獭骨髓、杂玉和琥珀粉末调配,可以除掉疤痕。 孙和用一百两黄金买来白獭,于是太医配制药膏。 因琥珀用得过多,到伤愈时,邓夫人左颊疤疮没有完全去掉,脸上留下一颗象痣一样的红点。 ----------------------------------------句骊客魏时有句骊客善用针。 取寸发,斩为十余段,以针贯取之,言发中虚也。 其妙如此。 (出《酉阳杂俎》)【译文】魏时有个句骊客人擅长用针治病。 他拿来一寸长头发,截为十多段,用针把它穿起来,说是头发中间是空的,真是绝妙。 ----------------------------------------范光禄有范光禄者得病,两脚并肿,不能饮食。 忽有一人。 不自通名,径入斋中。 坐于光禄之侧。 光禄谓曰:\"先不识君,那得见诣? \"答云:\"佛使我来理君病也。 \"光禄遂废衣示之。 因出针(\"出针\"原作\"以刀\",据明抄本改。)针肿上。 倏忽之间,顿针两脚及膀胱百余下,出黄脓水三升许而去。 至明日,并无针伤而患渐愈。 (出《齐谐录》)【译文】有位叫范光禄的人得了病,两只脚全都肿了,不能吃也不能喝。 忽然有一人,不通报自己的姓名,径直进入光禄的书房中,坐在他的旁边。 范光禄对来人说:\"先前我并不认识你,怎么到我这里来了? \"来人回答说:\"是佛派我来治病的。 \"于是范光禄脱去衣服给他看。 来人拿出针,在肿脚上行针。 不一会儿,就在两脚和膀胱的穴上进针一百多次,流出黄脓水三升多,他就走了。 到第二天,范光禄没有留下伤,他的病渐渐好了。 ----------------------------------------徐文伯宋徐文伯尝与宋少帝出乐游苑门,逢妇人有娠。 帝亦善诊候,诊之曰:\"是女也。 \"问文伯,伯曰:\"一男一女,男在左边,青黑色,形小于女。 \"帝性急,令剖之。 文伯恻然曰:\"臣请针之,必落。 \"便针足太阴,补手阳明。 胎应针而落,果效如言。 文伯有学行,不屈公卿,不以医自业,为张融所善,历位泰山太守。 文伯祖熙之好黄老,隐于秦望山。 有道士过乞饮,留一胡芦子曰:\"君子孙宜以此道术救世,当得二千石。 \"熙开视之,乃扁鹊医经一卷。 因精学之,遂名振海内。 仕至濮阳太守。 子秋夫为射阳令,尝有鬼呻吟,声甚凑苦。 秋夫问曰:\"汝是鬼也,何所须? \"鬼曰:\"我姓斛斯,家在东阳。 患腰痛而死。 虽为鬼,疼痛犹不可忍。 闻君善术,愿见救济。 \"秋夫曰:\"汝是鬼,无形,云何措治? \"鬼曰:\"君但缚刍作人。 按孔穴(穴原作定,据明抄本改)针之。 \"秋夫如其言,为针四处,又针肩井三处,设祭而埋之。 明日,见一人来谢曰:\"蒙君疗疾,复为设祭,除饥解疾,感惠实多。 \"忽然不见。 当代服其通灵。 (出《谈薮》)又宋明帝宫人患腰疼牵心,发即气绝。 众医以为肉症。 徐文伯曰:\"此发瘕也。 \"以油灌之,则吐物如发。 稍稍引之,长三尺,头已成蛇。 能动,悬柱上,水滴尽,一发而已。 病即愈。 (出《谈薮》)【译文】 宋国徐文伯曾与宋国的少帝一起走出乐游苑门,遇见一孕妇。 少帝也擅长诊病,他给妇人诊视后说:\"是个女孩。 \"又问文伯,徐文伯说:\"一男一女。 男孩在左边,青黑色,比女孩小一些。 \"少帝性子急,令剖妇人腹。 徐文伯不忍心,说:\"请让我给她用针,胎儿一定能下来。 \"于是针那孕妇脚的太阴穴,并用手按摩她的阳明穴。 用针后,胎儿随之落下来,果然和他说的一样。 徐文伯有学问,品德好,不畏权贵,不以医术为自己的职业,深得张融的赏识,多次任泰山的太守。 徐文伯的祖父徐熙之崇尚黄帝和老子,在秦望山过着隐居的生活。 有位道士路过他那时向他讨水喝,之后留下一只胡芦,说:\"你的子孙就用这个道术来拯救人世吧,必定能得至二千石的报酬。 \"徐熙之打开一看,原来里面装的是扁鹊的医书一卷。 于是,他专心致志地学习医术,终于名振四方。 他做官做到濮阳太守。 徐熙之的儿子徐秋夫任射阳县令时,曾经有一次,他听见鬼在呻吟,声音非常凄苦。 徐秋夫问道:\"你这鬼,要干什么? \"鬼说:\"我姓斛斯,家住在阳县,因患腰痛病死,现在虽然做了鬼但还是疼得不能忍受,听说你医术很好,希望你救救我。 \"徐秋夫说:\"你是鬼,没有形状,我怎么给你治疗啊? \"鬼说:\"你只要割草,扎个草人,按着穴位用针就可以了。 \"徐秋夫按着鬼说的,扎好草人,在四个穴位用了针,又在肩部的三个穴位用了针,又摆酒供食,祭祷之后才把草人埋掉。 第二天有人来谢徐秋夫,说:\"承蒙你为我治病,又为我设祭,除病解饥,你对我的恩惠太多了,真该好好谢谢你! \"说完,忽然不见踪影。 与徐秋夫同时代的人都佩服他能通鬼神。 又,宋明帝的一位宫女患腰痛病,连着心也痛,发病时就不省人事。 许多医生都诊断是肉症,徐文伯诊视过后,说:\"此病是发症。 \"给这宫女灌了油之后,她就吐出了象头发样的东西,轻轻拨弄它,有三尺长,头已经长成蛇的形状。 能动,把它悬挂在柱上,水滴尽后,一根头发罢了,病就全好了。 ----------------------------------------徐嗣伯徐嗣伯字德绍,善清言,精于医术。 曾有一妪,患滞淤,积年不差。 嗣伯为之诊疾曰:\"此尸注也,当须死人枕煮服之可愈。 \"于是就古塚中得一枕,枕以半边腐缺,服之即差。 后秣陵人张景年十五,腹胀面黄,众医不疗。 以问嗣伯,嗣伯曰:\"此石蛔耳,当以死人枕煮服之。 \"依语,煮枕以服之,得大利,出(出字原缺,据明抄本补)蛔虫,头坚如石者五六升许,病即差。 后沈僧翼眼痛,又多见鬼物。 以问之,嗣伯曰:\"邪气入肝,可觅死人枕煮服之。 竟,可埋枕于故处。 \"如其言又愈。 王晏知而问之曰:\"三病不同,而皆用死人枕疗之,俱差何也? \"答曰:\"尸注者,鬼气也。 伏而未起,故令人沉滞。 得死人枕促之,魂气飞越,不复附体,故尸注可差。 石蛔者,医疗即僻。 蛔虫转坚,世间药不能除,所以须鬼物驱之,然后可散也。 夫邪气入肝,故使眼痛而见魍魉。 应须邪物以钓其气,因而去之,所以令埋于故处也。 晏深叹其神妙。 (出《南史》)【译文】徐嗣伯字德绍,善谈老庄之道,精通医术。 曾有一老妇人,患有滞淤病,多年不愈。 徐嗣伯给她诊视,说:\"这是鬼附身,应该用死人的枕头煮后服用,可以治好你的病,\"于是老夫人从古墓中找到一只已经半边腐烂,残缺不全的死人枕头,煮后服用,病就好了。 后来,有秣陵人张景,十五岁,腹胀,面目焦黄,许多医生都不给他治了,因此就去找徐嗣伯。 徐嗣伯说:\"这是石蛔! 应该用死人枕煮后服用。 \"张景按嗣伯的话去做,煮死人枕服用后,去大解,便出了蛔虫。 这些蛔虫坚硬如石头,约有六、七寸长。 打下蛔虫后,张景的病就好了。 后来还有一位叫沈翼的和尚眼睛疼痛,并常常看见鬼。 这个和尚来找徐嗣伯诊治。 徐嗣伯说:\"这是邪气进入肝脏,可以找死人枕头煮后服用,完了,再把枕头埋在原处。 \"和尚按徐嗣伯的话做了,他的病也好了。 王晏知道了徐嗣伯用尸枕治病的事后,来问徐嗣伯,说:\"三个人的病不一样,却都是用死人枕头治疗,而且全都治好了,是什么原因? \"徐嗣回答说:\"鬼附身的人,是中了鬼气,它附在人身上不离开,所以使人沉滞,必须用死人枕让它离去,鬼气飞走,不再附在人的身上,所以鬼附身的人的病就好了。 得石蛔病的人,已是不常见的,蛔虫变成石头,人世间的药打不下来,所以须用鬼物来驱逐它,然后就可以打下它了。 因为邪气进入肝脏,所以就眼睛痛,并且看见鬼魅,必须用邪物把邪气引出来,因此就除掉它了,所以让他把死人枕埋在原处呵! \"王晏深深赞叹徐嗣伯的神妙! ----------------------------------------腹瘕病昔有一人,与奴同时得腹瘕病。 奴既死,令剖腹视之,得一白鳖。 乃试以诸药浇灌之,并内药于腹中,悉无损动,乃系鳖于床脚。 忽有一客来看之。 乘一白马,既而马溺溅鳖。 鳖乃惶骇。 疾走避之。 既系之,不得去,乃缩藏头颈足焉。 病者察之,谓其子曰:\"吾病或可以救矣。 \"乃试以白马溺灌鳖。 须臾消成水焉。 病者遂顿服升余白马溺,病却豁然除愈。 (出《续搜神记》)过去有一个人,与仆人同时得了腹内结块的病,不久仆人就死了。 这个人让剖腹查看,从里面取出一只白鳖,于是试着用各种药浇灌它,并同时给它内服这些药,但这些药全都不能损伤这只白鳖,就把它拴在床脚上。 忽然有一天,一位客人来看望这个病人,客人是骑着一匹白马来的。 过不多久。 白马撒尿。 溅在白鳖上,白鳖非常慌恐,急忙躲避着马尿。 因为拴着,没能逃掉,就把头和脚都缩回去了。 那个病人看到了这情景,对他儿子说:\"我的病也许可以好啦。 \"于是试着用白马尿灌白鳖,不一会,鳖化成了水。 那位病人立刻就服了一升多白马尿,病当即就好了。 ----------------------------------------李子豫许永为豫州刺史,镇历阳。 其弟得病,心腹坚痛。 居一夜,忽闻屏风后有鬼言:\"何不速杀之? 明日,李子豫当以赤丸打汝,汝即死矣。 \"及旦,遂使人迎子豫。 即至,病者忽闻腹中有呻吟之声。 子豫遂于巾箱中出八毒赤丸与服之。 须臾,腹中雷鸣绞(绞原作彭,据明抄本改)转。 大利。 ,所病即愈。 (出《续搜神记》)【译文】许永任豫州刺史,镇守历阳。 他的弟弟患病,腹内有一硬硬的东西阵阵作痛。 这天夜里,忽然听见屏风后面,有鬼说话。 鬼说:\"为什么不快点杀了他? 明天李子豫该用红丸打你,你就得死了。 \"到了天亮,派人去接李子豫,不多时,李子豫来了。 许永的弟弟忽然又听见腹中呻吟的声音。 李子豫从小药箱中拿出八毒红药丸给许永的弟弟服下去,不一会儿,许永弟弟腹中鸣响绞痛,去大便,回来之后,他的病就好了。 ----------------------------------------徐之才北齐右仆射徐之才善医术。 时有人患脚跟肿痛,诸医莫能识之。 窥之曰:\"蛤精疾也。 得之当由乘船入海,垂脚水中。 \"疾者曰:\"实曾如此。 \"为割之,得蛤子二个,如榆荚。 (出《太原故事》)【译文】北齐的右仆射徐之才擅长医术。 当时有一人患了脚跟肿痛的病,很多医生都诊断不出是什么病,徐之才看这后说:\"是蛤蜊精病,是你在海上乘船时,你的脚垂到水中而得的。 \"患者说:\"真是这样的。 \"徐之才为患者做手术,取出两个象榆钱大小的蛤蜊仔。 ----------------------------------------甄权甄权精究医术,为天下最。 年一百三岁,唐太宗幸其宅,拜朝散大夫。 (出《谭宾录》)【译文】甄权专心致志研究医术,成为天下第一。 他一百零三岁时,唐太宗到他家中去看望了他,封他为朝散大夫。 ----------------------------------------孙思邈唐邓王元裕,高祖第十八子也。 好学,善谈名理,与典签卢照邻为布衣之交。 常称曰:\"寡人之相如也。 \"照邻范阳人,为新都尉,因染恶(恶原作患,据明抄本改)疾,居于阳翟之具茨山,著释《疾文》及《五悲》。 雅有骚人之风,竟自沉于颍水而死。 照邻寓居于京城鄱阳公主之废府。 显庆三年,诏征太白山隐士孙思邈。 亦居此府。 思貌华原人,年九十余,而视听不衰。 照邻自伤年才强仕,沉疾困备,乃作《蒺藜树赋》,以份其禀受之不同。 词甚美丽。 思邈既有推步导养之术。 照邻与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 皆执师资之礼。 尝问思貌曰:\"名医愈疾。 其道何也? \"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于人。 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故天有四时五形,日月相推,寒暑迭代。 其转运也。 和而为雨,怒而为风,散而为露,乱而为雾,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霓。 此天之常数也。 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 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亦人之常数也。 阳用其精,阴用其形。 天人之所同也。 及其失也,蒸则为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隔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 诊发乎面,变动乎形。 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 故五纬盈缩,星辰错行,日月薄蚀,彗孛流飞。 此天地之危诊也。 寒暑不时,此天地之蒸否也。 石立土踊,此天地之瘤赘也。 山崩地陷,此天地之痈疽也。 奔风暴雨,此天地之喘乏也。 雨泽不降,川泽涸竭。 此天地之焦枯也。 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灸。 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 故体有可消之疾,天有可消之灾。 通乎数也。 \"照邻曰:\"人事如何? \"思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照邻曰:\"何谓也? \"思邈曰:\"心为五脏之君。 君以恭顺为主,故心欲小。 胆为五脏之将。 将以果决为务,故胆欲大。 智者动象天,故欲圆。 仁者静象地,故欲方。 《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小心也。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为大胆也。 \《传》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仁之方也。 《易》曰:\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 \\"照邻又问:\"养性之道,其要何也。 思邈曰:\"天道有盈缺,人事多屯厄。 苟不自慎而能济于厄者,未之有也。 故养性之士,先知自慎。 自慎者,恒以忧畏为本。 《经》曰:\人不畏威,天威至矣。 \忧畏者,死生之门,存亡之由,祸福之本,吉凶之源。 故士无忧畏则仁义不立,农无忧畏则稼穑不滋,工无忧畏则规矩不设,商无忧畏则货殖不盈,子无忧畏则孝敬不笃,父无忧畏则慈爱不著,臣无忧畏则勋庸不建,君无忧畏则社稷不安。 故养性者,失其忧畏则心乱而不理,形躁而不宁,神散而气越,志荡而意昏。 应生者死,应存者亡,应成者败,应吉者凶。 夫忧畏者,其犹水火不可暂忘也。 人无忧畏,子弟为勍敌,妻妾为寇仇。 是故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 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 慎于小者,不懼于大。 戒于近者,不懼于远。 能知此者,水行蛟龙不能害,陆行虎兕不能伤。 五兵不能及,疫疠不能染。 谗贼不能谤,毒螫不加害。 知此则人事毕矣。 \"思邈寻授承务郎,直尚药局。 以永淳初卒,遗令薄葬。 不设冥器,祭祀无牲牢。 死经月余。 颜色不变。 举尸就木。 如空衣焉。 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 (出《谭宾录》)【译文】唐朝邓王李元裕,是唐高祖的第十八位儿子,喜欢学习,擅长谈论辨名析理之学,典签卢照邻是他的布衣朋友,他经常声称,说:\"我的命相就这样了。 \"卢照邻是范阳人,任新都尉,因为患有难医治的疾病,他住在阳翟的具茨山,编著并注释《疾文》和《五悲》。 卢照邻性情高雅颇具诗人风度,不料后来竟投颍水自杀身亡。 卢照邻曾居住在景城鄱阳公主废弃的府第中。 显庆三年时,唐高宗召见太白山隐士孙思邈,当时孙思邈也住在这里。 孙思邈是华原人,当年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是他的视力和听力都一点没有减弱。 卢照邻见到孙思邈后伤感自己正在壮年,却疾病缠身,久治不愈,终日里困顿疲备,于是作《蒺藜树赋》,用来伤悼他与孙思邈二人之间承受自然的体质的差异。 卢照邻作的赋,词句极其美丽。 孙思邈会算天象历法和摄生养性之术。 卢照邻和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都用对老师的礼节待孙思邈。 他们曾问孙思邈,说:\"名医能治好病,是根据什么道理呢? \"孙思邈说:\"我听说通晓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体,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为本体,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和金、木、水、火、土。 黑天、白日轮流更替,寒冬暑夏交换更迭,这是大自然在运动。 自然界中的大气,合起来就成为雨,流动的时候就成为风,散发开去的时候就成为露,紊乱无序时就成为雾,凝聚时就成为霜雪,伸展扩大成为虹霓,这是大自然的正常规律。 人体有四肢和五脏,醒着、睡时,呼出吸进,吐故纳新,精脉和气血循环。 流动就是血气循环,显现出来就是人的气色,放出来的就成为声音,这是人体的正常运动。 阳用它的精华,阴用它的形体,这是天与人相同的,及至它违背了这正常规律就要生病了。 蒸就发热,不然就生寒,淤结就成为瘤赘,阻隔就成为痈疽,奔走过疾,就气喘嘘嘘用尽了精力,就会焦枯,根据表面的诊断,可以检查出身体内部的变化。 从人体类比自然界也是这样。 因此金、木、水、火、土的伸屈变化,星辰运行中出现的差错,日蚀、月蚀现象,彗星的陨落,这是自然界的危险的征兆! 寒暑颠倒,这就是外界的冷热失常啊。 石头竖起。 泥土跳跃,这是自然界的瘤赘啊。 山崩地陷,这是自然界的痈疽。 急风暴雨,这是自界的喘乏。 不降雨露,河流、湖泽干涸,这是大自然的焦枯啊! 良医用药物进行输导,用针灸治病救人;圣明的人用高尚的道德和善于用贤任能来治理天下。 所以身体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有可以去掉的灾害,这全都是气数啊! \"卢照邻说:\"人世间的事情怎么样呢? \"孙思邈说:\"胆要大,心要小;智虑要圆通,行为要方正不苟。 \"照邻说:\"怎么讲呢? \"思邈说:\"心是五脏的元首,它应该遵循规律办事,所以要谨慎。 胆是五脏的将领,它必须坚决果断,所以胆要大。 有智慧的人行动如同天,所以要圆通,仁义的人沉静如同地,所以要方正不苟。 《诗经》说,\好象走到了深渊的边缘,仿佛踩在薄薄的冰层之上,是小心。 威武雄壮的武士,保卫着三公九卿,是大胆。 \《传》说\不因为有利可图就返回去;不因为行仁施义就悔疚,就是仁义的人的方正不苟。 \《易经》说\遇到机会就要立刻去做,不能整天地等待,这就是明智人的圆通。 \\"卢照邻又问:\"养性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孙思邈说:\"天有满有亏,人世间的事情有许多艰难和困苦。 如果不谨慎行事而能从危难中解脱出来的人,从来也没有过。 所以讲求养性的人,自己首先要懂得谨慎。 自己谨慎的人,长期以忧畏为根本。 《经》说,\人不畏惧灾祸,天就要降灾难给你。 \忧畏,是生死的通路,存亡的因由,祸福的根本,吉凶的源头。 所以读书人无忧畏,仁义就不存在;种田的人无忧畏,粮食就不能增产;做工的人无忧畏,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和法则;做买卖的人无忧畏,经营就不能盈利;当儿子的无忧畏,孝敬父母亲就不至诚;做父亲的无忧畏,慈爱就不执著;为人臣子的无忧畏,就不能建功立勋;身为君王的无忧畏,国家就不会安定,因此养性的人,失掉了忧畏就心思紊乱没有条理,行为焦燥,难以自持,神散气越,意迷志摇。 应该活着的却死了,应该存在的却消亡了,应该成功的却失败了,应该吉利的却遇凶险。 啊忧畏就象水与火一样,一会儿也不能忘掉它呀! 人无忧畏,子弟就会成为你的强敌;妻妾变成你的仇寇。 因此,最重要的是畏道,然后是畏天,其次是畏物,再次是畏人,最后是畏你自身。 你不忘忧畏,就不被别人限制,自己永记忧畏就不受别人管束。 在小的事情上谨慎,就不怕大的挫折;戒惧眼前忧虑,就不害怕以后的磨难。 能懂得这些道理的人。 在水中航船,蛟龙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老虎、犀牛这些雄猛的动物都不会伤着你;各种兵器也碰不到你;各种疾病、瘟疫也传染不上你;爱说别人坏话的人也毁谤不了你;有毒的蜂、蝎也螫不到你。 了解这个道理的人,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就全明白了。 \"不久,孙思邈被授予承务郎,执掌药局事务。 孙思邈在唐高宋永淳初年去逝,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性畜。 他死后一个多月,颜色还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当抬他的尸体放入棺中时,给人的感觉就象抬的是空衣服一样。 孙思邈一生撰写《千金方》三十卷,传给后代。 ----------------------------------------许裔宗许裔宗名医若神。 人谓之曰:\"何不著书,以贻将来? \"裔宗曰:\"医乃意也,在人思虑。 又脉候幽玄,甚难别。 意之所解,口莫能宣。 古之名手,唯是别脉。 脉既精别,然后识病。 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 唯须用一味,直攻彼病,即立可愈。 今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亿度,多安药味。 譬之于猎,不知兔处,多发人马,空广遮围。 或冀一人偶然逢也。 以此疗病,不亦疏乎。 脉之深趣,既不可言,故不能著述。 \"(出《谭宾录》)【译文】名医许裔宗医术高超,如同神仙一般。 有人对他说:\"怎么不著书立说,留给后人? \"许裔宗说:\"医术就是\意\呀,它决定于人的思考,而脉又是极奥妙的,很难识别,只能心意领会,嘴不能说出来。 自古以来的名手,与别人不同的,唯一差别就在诊脉。 先准确切出脉象,然后才能诊断病情,用药治病。 如果诊断准确,只须用一味药,就能直接攻克他的病,病立刻就能好。 不准确辨别脉象,不了解病因,凭自己主观推测进行诊断,多放几味药。 这好比打猎,不知兔子在哪里,大批出动人马,大面积包抄围剿。 希望有人也许偶然能碰上。 用这种方法治病,不是太粗疏了吗? 脉的奥妙,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所以不能著书之立说。 \"----------------------------------------秦鸣鹤唐高宗苦风眩,头目不能视。 召侍医秦鸣鹤诊之。 秦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愈矣。 \"天后自帘中怒曰:\"此可斩也。 天子头上,岂是出血处耶? \"鸣鹤叩头请命。 上曰:\"医人议病,理不加罪。 且吾头重闷,殆不能忍,出血未必不佳。 朕意决矣。 \"命刺之。 鸣鹤刺百会及脑户出血。 上曰:\"吾眼明矣。 \"言未毕,后自帘中顶礼以谢之曰:\"此天赐我师也。 \"躬负缯宝以遗之。 (出《谭宾录》)【译文】唐高宗患风眩病痛苦不堪,头晕目眩看不清东西。 高宗召侍医秦鸣鹤给他看病,秦鸣鹤看后说:\"是风毒往上攻引起的,如果刺头出点血就能好。 \"则天皇后在帘后面大怒道:\"此人该斩! 天子的头上是出血的地方吗! \"秦鸣鹤磕头请求饶命。 高宗说:\"给人看病,议谈病情,按道理是不应该治罪的,并且我的头非常沉闷,几乎不能忍受了,出点血不一定就不好。 我决心已定。 \"高宗让他给刺。 秦鸣鹤刺唐高宗的百会穴和脑户穴,并出血。 唐高宗说:\"我的眼睛能看见了。 \"他的话未说完,则天后在帘后行大礼,谢秦鸣鹤,说:\"这是上天赐给我的医师啊! \"然后亲自赠送丝帛、珠宝给秦鸣鹤。 ----------------------------------------卢元钦泉州有客卢元钦染大风,唯鼻根未倒。 属五月五日,官取蚺蛇胆欲进,或言肉可治风,遂取一截蛇肉食之。 三五日顿渐可,百日平复。 (出《朝野佥载》)又商州有人患大风,家人恶之,山中为起茅舍。 有乌蛇坠酒罂中,病人不知,饮酒渐差。 罂底见蛇骨,方知其由也。 (出《朝野佥载》)【译文】 卢元钦客居泉州,患了麻疯病,只有鼻根还未烂掉。 正值五月五日,医官拿着蚺蛇胆正要给他吃,这时有人说,蛇肉可以治麻疯病,于是取一段蛇肉给他吃,吃了三五天后,病渐好转,百日以后就完全好了。 又,商州有人患麻疯病,家里人讨厌他,在山中给他盖了茅舍,他一个人住在那里。 有一条黑蛇掉进一个小口大肚的酒坛子里,病人不知道,饮坛中酒后病渐渐好了。 后来在坛底发现蛇骨,才知道是因为喝了蛇浸泡过的酒的缘故。 ----------------------------------------周允元则天时,凤阁侍郎周允元朝罢入阁。 太平公主唤一医人自光政门入,见一鬼撮允元头,二鬼持棒随其后,直出景运门。 医白公主,公主奏之。 上令给使觇问。 在阁无事,食讫还房,午后如厕。 长参典怪其久,思往候之。 允元踣面于厕上,目直视不语,口中涎落。 给使奏之。 上问医曰:\"此可得几时? \"对曰:\"缓者三日,急者一日。 \"上与锦被覆之,并床舁送宅。 止夜半而卒。 上自为诗以悼之。 (出《朝野佥载》)【译文】武则天时,凤阁侍郎周允元朝中议完事后,到阁中。 这时太平公主传唤一位医生从正光门进宫,正看见一鬼摘周允元的头,两个鬼手里拿着木棒跟在他的后边,一直走出景运门,医生把这事告诉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把这事禀报了武则天。 武则天命给使去察询。 周允元在阁中无事,吃完饭回房休息。 午后上厕所,长参典奇怪他去的时间长,想到这儿,就去厕所看他,只见周允元面向前扑倒在厕所里。 参典扶起他,他眼睛直视不说话,口中流涎水。 给使把这情况奏明武则天,武则天问医生说:\"他这样能坚持多久? \"医生说:\"慢了三两天,快了就一天。 \"武则天拿被给他盖上,派人连床抬着送回住处,到半夜他就死了。 武则天亲自作诗悼念他。 ----------------------------------------杨玄亮久视年中,襄州人杨玄亮年二十余,于虔州汶山观庸力。 昼梦见天尊云:\"我堂舍破坏,汝为我修造,遣汝能医一切病。 \"寤而说之。 试疗无不愈者。 赣县里正背有肿,大如拳。 亮以刀割之,数日平复。 疗病日获十千。 造天尊堂成,疗病渐渐无效。 (出《朝野佥载》)【译文】武则天久视年间,襄州人杨玄亮,当时二十多岁,在虔州,受汶山观雇用,在这里做工白天睡觉梦见天尊对他说:\"我的房屋已破旧不堪,你能给我重新修造,我使你能医治一切病。 玄亮睡醒后很高兴,试着给人治病,没有不好的。 赣县有位里正,背部有拳头大一块肿留,玄亮用刀割下,几天以后就好了。 玄亮给人治病每天可得钱十千。 待他为天尊修造好了庙堂,再给治病,渐渐无效了。 ----------------------------------------赵玄景如意年中,洛州人赵玄景病卒,五日而苏云。 见一僧与一木长尺余。 教曰:\"人有病者,汝以此木拄之即愈。 \"玄景得见机上尺,乃是僧所与者。 试将疗病,拄之立差。 门庭每日数百人。 御史马知己以其聚众,追之禁左台。 病者满于台门。 则天闻之,召(召原作追,据明抄本改)入内。 宫人病,拄之即愈。 放出,任救病百姓。 数月以后,得钱七百余贯。 后渐渐无验,遂绝。 (出《朝野佥载》)【译文】武则天如意年间,洛州人赵玄景病逝,五天后又复活了。 他说:\"我看见一个和尚,他给了我一根长木,有一尺多长,他告诉我说\有患病的人,你用它触一下病人,病立刻就好。 \\"赵玄景看见几上有一只长尺,正是和尚送给他的。 他试着用它治病,触病人,立刻就好了。 消息传开,人们纷纷来找他,每天有几百人聚在他门前等待让他治病。 御史马知己认为他是聚众闹事,逮捕了他并把他囚禁在左台,患者又聚集在左台门前。 武则天听说了这事,召赵玄景进宫。 宫人有病。 他用尺触病人,病人立刻就好。 武则天放他出宫,任由他为百姓治病。 几个月以后,赵玄景得钱七百多贯。 后来渐渐不灵验了,就再也没有人找他治病了。 ----------------------------------------张文仲洛州有士人患应病,语即喉中应之。 以问善医张文仲。 张经夜思之,乃得一法。 即取《本草》,令读之。 皆应,至其所畏者,即不言。 仲乃录取药,合和为丸。 服之,应时而止。 一云,问医苏澄云。 (出《朝野佥载》)【译文】洛州有位读书人患了应答之病,每次说话,喉咙中就应答一声,这位读书人去问懂医术的张文仲。 张文仲经过一夜的考虑,想出一个办法:拿《本草》一书让患者读。 所读的,喉咙中全都有应答之声。 读到它害怕的药名时就没有应声了,于是文仲就把那味药先抄录下来,然后配制成丸剂,让患者服用,应声当时就止住了。 还有的说,那书生是找苏澄云看的病。 ----------------------------------------郝公景郝公景于泰山采药,经市过。 有见鬼者,怪群鬼见公景,皆走避之。 遂取药和为杀鬼丸,有病患者,服之差。 (出《朝野佥载》)【译文】郝公景在泰山采药,回来时经过集市。 有一个能看见鬼的人,奇怪群鬼看见郝公景全都逃离而去。 于是这个人向郝公景讨来草药,制成杀鬼丸,有患邪病的人,服用后就好。 ----------------------------------------崔务定州人崔务坠马折足。 医令取铜末,和酒服之,遂痊平。 乃亡后十余年,改葬,视其胫骨折处,铜末束之。 (出《朝野佥载》)【译文】定州人崔务从马上掉下来。 摔断了脚。 医生让他拿来铜末。 用酒和了给他服用,他的脚就好了。 崔务死后十多年,迁坟另葬,看见他胫骨折损的地方,用铜末束着。 发布时间:2025-10-08 18:12:5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