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第三百六十六 妖怪八 内容: 杜元颖 朱道士 郑生 赵士宗 曹朗 秄儿 李约 张缜 马举 韦琛 张谋孙 李黄 宋洵 张氏子 僧十朋 宜春人 朱从本 周本 王宗信 薛老峰 欧阳璨----------------------------------------杜元颖杜无颖镇蜀年,("年"原作"平"。 《说郛》卷七作"初到蜀年"。 "平"当"年"字之讹。)资州方丈大石走行,盘礴数亩。 新都县大道观老君旁泥人须生数寸,拔之,俄顷又出。 都下诸处有栗树,树叶结实。 食之,味如李。 鹿头寺泉水涌出,及猫鼠相乳之妖。 蛮欲围城,城西门水,有人见一龙与水牛斗,俄顷皆灭。 又说,李树上皆得木瓜,而空中不实。 (出《戎幕闲谈》)【译文】杜元颖镇守蜀地的时候,资州有一块一丈见方的大石头能跑能走,盘据了几亩地的地方。 新都县大道观老君旁边的泥人长出了几寸的胡须,把它拔了,过一会儿又长出来。 都城各地有栗子树,树叶上结果实,吃它,味道象李子。 鹿头寺的泉水涌出来,还有猫鼠互相吃奶的怪事。 蛮夷想要围城,城西门发水,有人见一条龙和水牛打斗,不一会儿全都消失。 又说,李子树上都结了木瓜,但是里边是空的,没有瓤。 ----------------------------------------朱道士朱道士者,大和八年,常游庐山。 憩于涧石,忽见蛇虵如堆缯锦,俄变为巨龟。 访之山叟,云是玄武。 朱道士又曾游青城山丈人观。 至龙桥,见岩下有枯骨,背石平坐,接手膝上。 鉤鏁,附苔络蔓,色白如雪。 云,祖父已常见。 (出《酉阳杂俎》)【译文】朱道士大和八年曾经游庐山。 他在涧石间歇憩,忽然看到一条大蛇蟠在那里象一堆丝绸,顷刻间变成了一头大龟。 他打听山上的老翁,老翁说那是玄武帝君。 朱道士还曾经游青城山的丈人观。 他走到龙桥,见岩下有一具枯骨,背着石头平坐在那里,把手放在双膝上,钩曲成锁,附着有苔藓和藤蔓,颜色白得象雪。 他说他祖父已经常常见过。 ----------------------------------------郑生俗传人之死,凡数日,当有禽自柩中而出者,曰"杀"。 大和中,有郑生者,常于韅川,与郡官略于野。 有网得一巨鸟,色苍,高五尺余。 主将命解而视之,忽无所见。 生惊,即访里中民,讯之,民有对者曰:"里中有人死,且数日。 卜人言,今日杀当去。 其家伺而视之,有巨鸟色苍,自柩中出。 君之所获,果是乎。 "天宝中,京兆尹崔光远因游略,常遇一妖鸟,事与此同也。 (出《宣室志》)【译文】民间传说人死了,大约几天内,会有鸟从灵柩中飞出来,那鸟叫"杀"。 大和年间,有一位姓郑的年轻人,曾经在韅川和郡官到野外打猎。 有人网到一只大鸟,苍色羽毛,五尺多高。 主将让人把它解开看看,它忽然就不见了。 郑生很是吃惊,就到乡民那里打听。 有的乡民说:"乡里有一个人死了将近几天,占卜的人说,今天杀会离去的。 这一家等候在那里看着,有一只苍色大鸟,从灵柩中飞出来。 你所捕获的,就是这只鸟吧! "天宝年间,京兆尹崔光远因为打猎,曾经遇到一只妖鸟,情形和这相同。 ----------------------------------------赵士宗会昌元年,戎州水涨,浮木塞江。 刺史赵士宗召水军接木段。 公署卑小地窄,不复用,因并修开元寺。 后月余日,有夷人,逢一人,如猴,著故青衣,亦不辩何制。 云:"关将军遣来采木,被此州接去,不知为计,要须明年却来收。 "夷人说于州人。 至二年七月,天欲曙,忽暴水至。 州城临江枕山,每大水,犹去州五十余丈。 其时水高百丈,漂二十余人。 州基地有陷十丈外,大石如三间屋者,积堆于州基。 水黑而腥,至晚方退。 知州官虞藏玘及吏,才及船投岸。 旬月后,州水方干。 除大石外,更无一物。 唯开元寺玄宗真容,去旧处十余步,卓立沙上。 其他铁石,一无有者。 (出《酉阳杂俎》)【译文】会昌元年,戎州涨水,水上的浮木堵塞了江流。 刺史赵士宗让水军把木段打捞上来。 公署低矮窄小,不再使用,就一块去修开元寺。 后来过了一个多月,有一个夷人碰到一个人,这个人像猴,穿旧青色衣服,也辨不出是何种服制。 这人说:"关将军派我来采木头,被这州接了去,没有办法,要明年回来收。 "夷人把这事报告给州人。 到了第二年七月,天将亮,忽然大水来了。 州城一面临水,一面靠山,每次发大水,还离州城五十多丈。 这时候水高一百多丈,漂走二十多人。 州基地有陷下去十丈的地方。 大石头象三间房子那么大,堆积在州基上。 水又黑又腥,到了晚上才退。 知州官虞藏玘和其他官吏们,这时候才来到船上,投向岸边。 十天后,州城里的水才干。 除了大石头以外,没有别的东西了,只有开元寺唐玄宗的雕像,离开旧地方十几步,直立在沙上。 其它铁石器物,全都没有了。 ----------------------------------------曹朗进士曹朗,文宗时任松江华亭令。 秩将满,于吴郡置一宅。 又买小青衣,名曰花红云。 其价八万,貌甚美,其家皆怜之。 至秋受代。 令朗(明抄本无"令"字。 "朗"下有"乃"字。)将其家人入吴郡宅。 后逼冬至,朗缘新堂修理未毕,堂内西间,贮炭二百斤。 东间窗下有一榻,新设茵席,其上有修车细芦席十领。 东行,南厦。 西廊之北一房,充库。 一房即花红及乳母,一间充厨。 至除前一日,朗姊妹乃亲,皆办奠祝之用。 铛中及煎三升许油,旁堆炭火十余斤。 妹作饼,家人并在左右,独花红不至。 朗亲意其惰寝,遂召之至,又无所执作。 朗怒,笞之,便云头痛。 忽有大砖飞下,几中朗亲。 俄又一大砖击油铛,于是惊散。 厨中食器,乱在阶下。 日已晚,俱入西舍,遂移入堂,并将小儿。 及扃堂门,子母相依而坐,汗流如水,不谕其怪。 朗取炭数斤燃火,俄又空中轰榻之声,火又空中上下。 忽见东窗下床上,有一女子,可年十四五。 作两髻,衣短黄襦裤,跪于床,似效人碾茶。 朗走起擒之,绕屋不及。 逡巡,匿芦席积中。 朗又踏之,啾然有声,遂失所在。 坐以至旦,鸡鸣,方敢开门。 乳母花红熟寝于西室。 朗召玉芝观顾道士作法。 数日,有人长吁曰:"吾是梁苑客枚皋。 前因节日,求食于此。 君家不知云何见捕。 "朗具茶酒。 引之与坐。 ("坐"原作"求",据明抄本改。)皋谓朗("谓朗"原作"近文",据明抄本改。)曰:"吾元和初,游上元瓦棺阁。 第二层西隅壁上,题诗一首。 "朗苦请,皋曰:"方心事无悰,幸相悉。 他日到金陵,可自录之。 足下之祟,非吾所为。 其人不远,但问他人,当自知。 "朗遂白顾道士,舍之。 里中有女巫朱二娘,又召令占。 巫悉召家人出,唯花红头痛未起。 巫强呼之出,责曰:"何故如此? 娘子不知,汝何不言。 "遂拽其臂,近肘有青脉寸余隆起。 曰:"贤圣宅于此。 夫人何故惊之? "花红拜,唯称不由己。 朗惧,减价卖之。 历二家,皆如此。 遂放之。 无所容身,常于诸寺纫针以食。 后有包山道士申屠千龄过,说花红本是洞庭山人户,共买人家一女,令守洞庭山庙。 后为洞庭观拓北境二百余步,其庙遂除。 人户卖与曹时用,庙中山魅无所依,遂与其类巢于其臂。 东吴人尽知其事。 (出《乾鐉子》)【译文】进士曹朗,文宗的时候任松江华亭县县令,任期将满的时候,在吴郡购置一处宅院。 又买了一个小婢女,名叫花红。 她的价钱是八万,容貌非常美,这一家人全部爱怜她。 到了秋天,官职被别人接替,县令曹朗就将他全家人迁入吴郡宅子里。 后来将近冬至,曹朗因为新堂的修理没有完毕,在堂内的西间,存放了二百斤炭。 东间窗下有一张床,新铺设的席子,那上面有修车的细芦苇席十领。 往东走是南厦,西廊的北面有一房,当库房用。 一房是花红和乳母的住处。 一间是厨房。 到除夕的前一天,曹朗的姊妹和母亲都亲自动手置办奠祝用的东西。 平底锅里煎着三升左右的油,旁边堆着十几斤炭火,妹妹做饼,家人都在左右,只有花红没到。 曹朗的母亲以为她在睡懒觉,就把她找了来。 她又没什么事做。 曹朗生气了,用鞭子打她。 她便说她头痛。 忽然有一块大砖飞下来,差一点打中曹朗的母亲。 不一会儿又有一块大砖砸到油锅里。 于是人们惊散,厨房里的食器在阶下乱作一团。 天已经晚了,人们都来到西屋,于是就移到堂上,都抱着小孩。 关上堂门,母子相依而坐,汗流如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曹朗拿来几斤炭生上火。 顷刻间空中又有轰塌的声音,火又自己在空中上下飞动。 忽然看到东窗下的床上,有一位女子,年龄能有十四五岁,梳两个发髻,穿黄色短衣,跪在床上,好象模仿人碾茶。 曹朗跑过去捉拿她,绕着屋子追也追不上她。 她迅速地藏到芦席堆中,曹朗又上去用脚踏她,踹得她啾啾有声,于是就消失了。 大家坐着到了天明。 听到鸡叫,才敢开门。 乳母和花红在西屋熟睡。 曹朗让玉芝观的顾道士来家作法。 几天后,有一个人长叹说:"我是从梁苑来的客人,我叫枚皋,以前趁着节日,我到这来要饭吃,你家不知为什么把我捉起来了? "曹朗准备了菜和酒,拉枚皋入坐。 枚皋对曹朗说:"我元和初年游过上元瓦棺阁,阁的第二层西墙壁上,题有一首诗。 "曹朗苦苦请求枚皋告诉他那首诗的内容。 枚皋说:"你正有心事不快乐,仍有幸相互了解。 以后到了金陵,你可以抄录。 你家妖怪作祟,不是我干的。 那人离此不远,只要问一问别人,你会知道的。 "曹朗就把这事告诉了顾道士。 顾道士就舍弃不干了。 乡间有一个女巫叫朱二娘。 曹朗又去求她占卜。 女巫让家人全都出去,只有花红头痛没起来。 女巫硬把她叫起来撵出去,责备她说:"为什么这样呢? 娘子不知道,你咋不说? "于是就来拽她的胳膊。 她的胳膊近肘处隆起一寸多长的青脉。 女巫说:"贤圣就住在这儿,夫人为什么吃惊了? "花红下拜,连说自己是身不由己。 曹朗害怕了,把她减价卖给了别人。 她经过两家,都这样。 于是就把她放了。 她无处容身,常到各寺院去做些针线活维持生计。 后来有一个叫申屠千龄的包山道士打此路过,说花红本来是洞庭山人家共同买的一个女子,让她守洞庭山庙。 后来因为洞庭观向北拓展了二百多步,那座庙就废除了。 那些人家把她卖给曹朗时,庙中的山妖鬼怪无所依存,就和它们的同类们在她的胳膊上巢居下来。 东吴的人们都知道这件事。 ----------------------------------------秄儿彭城刘剌夫,会昌中,进士上第。 大中年,授鄠县尉卒。 妻王氏,归其家,居洛阳敦化里第,礼堂之后院。 咸通丁亥岁,夜聚诸子侄藏鉤,食煎饼。 厨在西厢。 小童秄儿,持器下食。 时月晦云惨,指掌莫分。 秄儿者,忽失声仆地而绝。 秉炬视之,则体冷面黑,口鼻流血矣。 擢发炙指,少顷而苏。 复令数夫束缊火循廊之北。 于仓后得所持器。 仓西则大厕。 厕上得一煎饼,溷中复有一饼焉。 (出《三水小牍》)【译文】彭城的刘剌夫,会昌年间考中进士,大中年授鄠县县尉他就死了。 妻子王氏回到老家,住在洛阳敦化里的宅第的后院。 咸通丁亥年,夜间聚集各位子侄来做"藏钩"的游戏,吃煎饼。 厨房在西厢。 小僮秄儿,拿着食器来送饭。 当时月色昏暗乌云低垂,伸手不见五指。 秄儿忽然失声摔倒而气绝。 人们拿来灯烛一看,只见他身体冰冷,面色发黑,口鼻流血。 经过针灸拍打,过了一会他才苏醒过来。 又让几个男子捆绑破麻做成火把,顺着廊檐向北去寻找。 在库房后边找到了秄儿所拿的食器。 库房的西头就是大厕所。 在厕所找到了一张煎饼。 粪坑里还有一张煎饼。 ----------------------------------------李约咸通丁亥岁,陇西李夷遇为邠州从事。 有仆曰李约,乃夷遇登第时所使也。 愿捷善行,故常令邮书入京。 其年秋七月,李约自京还邠,早行数坊,鼓始绝。 倦憩古槐下。 时月映林杪,余光尚明。 有一父皤然,伛而曳杖,亦来同止。 既坐而呻吟不绝。 良久谓约曰:"老夫欲至咸阳,则蹒跚不能良行。 若有义心,能负我乎? "约怒不应,父请之不已。 约乃谓曰:"可登背。 "父欣然而登。 约知其鬼怪也,阴以所得(明抄本"得"作"持"。)哥舒棒,自后束之而趋。 时及开远门,东方明矣。 父数请下,约谓曰:"何相侮而见登? 何相惮而欲舍? "束之愈急。 父言语无次,求哀请命。 约不答。 忽觉背轻,有物坠地。 视之,乃败柩板也,父已化去。 掷于里垣下,后亦无咎。 (出《三水小牍》)【译文】咸通丁亥年,陇西李夷遇是邠州从事。 他有个仆人叫李约,李约是李夷遇考中进士的时候就使用的仆人。 朴实敏捷还善于走路,所以李夷遇常让他进京城送信。 那年秋天七月,李约从京城回邠州,早早起来,走过几个住宅区,更鼓才不响了。 他很疲倦,在一棵古槐树下休息。 当时月亮映在林梢,余光还比较明亮。 有一个白头发老头,弯着腰拄着拐杖,也来到槐树下停下来,坐下之后还呻吟不止。 过了好一会儿,他对李约说:"老汉我想到咸阳去,但是脚步不灵不能长时间走路,你要是有义心,能背我吗? "李约很生气,坚决不答应。 老头不停地求请。 李约就对他说:"你可以趴到我背上来啦! "老头高兴地趴到他背上。 李约知道他是鬼怪,暗中把带在身边的"哥舒棒"拿出来,从后边把他绑住往前走。 当时到了开远门,东方已经放亮了。 老头几次请求下来。 李约对他说:"你为什么欺侮我而骑到我身上? 为什么害怕我又要离去? "捆绑得更紧了。 老头语无伦次,苦苦地哀求。 李约就是不答应。 忽然觉得背上变轻了,有东西坠落到地上。 一看,是一块烂棺材板子。 老头已变化而去。 李约把棺材板子扔到里巷墙下,后来也没什么灾祸。 ----------------------------------------张缜处士张缜,多能善琴。 其妻早亡于江陵,纳妾甚丽。 未旬日,主庖小青衣于灶下得一铜人,长可一寸,色如火。 须臾渐大,长丈余,形状极异。 走入缜室,取其妾食之,毛发皆尽。 食讫渐小,复如旧形,入灶下而失。 (出《闻奇录》)【译文】处士张缜,有许多专长,尤其善于弹琴。 他的妻子早亡在江陵,又纳了一个妾,非常美丽。 不到十天,负责做饭的小丫环在灶下拾到一个小铜人,约有一寸来高,颜色像火。 不一会就渐渐长大,一丈多高,形状容貌极其特别。 它跑到李缜的屋里,抓住李缜的爱妾就吃,连头发都吃光了。 吃完了它就渐渐变小,又象原来那么大,回到灶下就消失了。 马 举 马举,常为山南步奏官。 间道入蜀,时兵后僻路,绝无人烟。 夜至一馆,闻东廊下有人语声,因往告之。 有应者云:"中堂有床,自往宿去。 "举至中堂,唯有土榻。 求火,答云,无火。 求席,隔屋掷出一席,可重十余斤。 举亦壮士,殊不介意。 中夜,有一物如猴,升榻而来。 举以铁椎急击之,叫呼而走。 及明告别,其人怒去。 更云:"夜来见伊独处,令儿子往伴,打得几死。 "举推其门,不可开。 自隙窥之,积壤而已。 举后为太原大将,官至淮南节度使。 (出《稽神录》)【译文】马举,曾经做过山南步奏官。 他从小道到蜀地去,那时战乱后的偏僻小路上,绝对没有人烟。 他夜晚来到一家旅馆,听到东廊下有人说话的声音,就过去告诉人家。 有人答应说:"中堂有床,你自己去睡吧。 "马举来到中堂,见里边只有土炕。 他要火,有人回答说没有火。 他要席,隔屋扔出来一张席,能有十来斤重。 马举也是个壮士,一点也不在意。 半夜,有一个猴一样的东西跑到炕上来。 马举急忙用铁椎打它,它大呼小叫地跑了。 等到天明告别,那人生气地离去,还说:"夜里见你独自在那儿,让儿子去跟你作伴,你打得他差点死了! "马举去推那门,推不开。 从门缝往里一看,只是土堆而已。 马举后来是太原大将,官位到淮南节度使。 ----------------------------------------韦琛昭义从事韦琛,幼年时,尚在学院。 冬节夜,捧书以归。 及寝堂,绝无人,独厨中有篝火烹油之所。 因窥之,则铛长数尺,久而复低,如是者三四。 琛大恐,奔出于门,方见其家。 悉于外寝,营享奠之所矣。 琛神色惨栗,且告之故。 家人咸叱之,以为稚子妄语也。 俄顷,厨中有主庖青衣,就铛作食。 仍映小儿于怀抱间。 儿踊身索哺,因误坠铛中。 沸油涌溢,青衣大叫。 火已及屋,长幼奔救。 或沃以水,焰则转炽,盖膏水相激也。 乃杂掷瓮盎茵毯之类,久之方灭。 火灭,儿已焦矣。 阖室惊怖,为之罢节。 青衣亦以此发悸而死。 (出《唐阙史》)【译文】昭义从事韦琛,幼年的时候,他还在学校读书。 冬至节那天晚上,他捧着书回家,走到寝堂里,一个人也没有,只有厨房里有笼火烹油的地方。 于是他就向厨房里窥视,就见到有一个几尺高的平底锅。 时间久了,这锅又变低了。 如此多次。 韦琛很害怕,就跑出门来,这才看到自己的家。 家人都集中在外寝,开始布置祭奠的场所了。 韦琛的神情凄惨悸栗。 他就向家人述说了刚才的事。 家人全都呵叱他,以为是小孩子胡说八道。 片刻之间,厨房里有一个负责做饭的婢女,在平底锅前做饭,还映现一个小男孩在她怀抱间。 小孩蹦蹦达达地要吃奶,于是就掉到平底锅里。 沸腾的油溢出来,婢女大叫。 火已经烧到房子上了,男女老少都跑来救火。 有的人用水浇,火焰却变旺了,大概是油水相激的原因。 于是就乱扔一些瓶子、罐子、垫子、毯子之类的东西,老半天才救灭。 火灭了,那个小孩也烧焦了。 全家人吃惊恐惧,因此不过节了。 那婢女也因此惊悸成病而死。 ----------------------------------------张谋孙广州副使张谋孙,虽出于阘葺,有口辩,善心计,累为王府参佐。 咸通初。 从交广辟,遂为元寮。 性贪侈,聚敛不倦。 南海多奇货,若犀象珠贝之类,不可胜计。 及府罢北归,止于汝坟。 于郡西三十里,郁阳驿南,汝水之上,构别业,穷极华敞。 常凿一池,欲北引官渠水涨之。 或曰:"此处今年太岁所在也。 "谋孙诫役夫曰:"掘得太岁则止。 "明日及泉,获一土囊。 破之,中有物升余,色白,如粟粒,忽跳跃四散而隐。 谋孙遂中暴病,信宿而死。 (原阙出处,明抄本作出《三水小牍》)【译文】广州副节度使张谋孙,虽然出身贫寒,但是有口才,善心计,连连出任王府参佐。 咸通初年,他广泛地交游,于是成为幕僚。 他性情贪婪奢侈,聚敛无厌。 南海一带奇货很多,比如犀角、象牙、珍珠之类,多得不可胜数。 等到他任期已满,北归故里,走到汝坟便止步。 他在郡西三十里,郁阳驿站之南,汝水之上,建造了别墅,豪华至极。 他曾经凿一水池,想要从北面引官渠里的水灌满它。 有人说:"这地方今年是太岁所在的地方。 "张谋孙告诉为他干活的工匠们说:"挖到太岁就停止。 "第二天挖到黄泉,得到一个土囊。 打破一看,里边有一种东西,数量一升多一点,颜色是白的,象谷粒,忽然跳跃着四散而隐没。 张谋孙于是得了暴病,两宿就死了。 ----------------------------------------李黄渠州刺史李黄,夏日憩于小厅。 见鼠穴中有一人,长数寸,执篲,扫穴前而入。 有二人,亦长三二寸,舁一镬,添水爨薪。 须臾,镬前有一夜叉,执铁杈,叉一人。 披紫袍,执象笏,长三二寸,形色状貌,乃李也。 黄虽惧而不敢惊之。 乃咄黄脱衣,入镬中,须臾而出。 黄衣服而入穴中。 又见一妇人出火中,乃黄之孀妇,寓岳州久矣。 主镬者挹黄娣入镬中,须臾,又出。 娣服衣亦入穴中。 主镬者亦入。 又二人舁镬入。 而拥篲者又扫去其灰尽。 数日如此。 黄大忧。 遣访其娣。 亦无恙。 数年方卒。 黄十余年方卒。 (出《闻奇录》)【译文】渠州刺史李黄,夏天在小厅里休息,看到耗子洞里有一个小人,几寸高,拿着扫帚,扫完了洞前就回去了。 又有两个人,也是二三寸高,抬着一口锅,添上水,点上火。 不一会儿,锅前有一个夜叉,拿着铁叉,叉起一个人。 这个人穿着紫色袍子,拿着象牙笏板,高二三寸,身形、神色、状貌,是李黄。 李黄虽然害怕,但是不敢惊扰。 夜叉呵叱李黄脱去衣服,进到锅里,一会儿又出来。 李黄穿衣就进入洞中。 又看见一个妇人从火中出来,此人是李黄守寡的妻子,住在岳州很久了。 看锅的把李黄的小妾叉到锅里,不多时又出来了。 小妾的衣服也进到洞中。 看锅的也进去了。 又有二人抬着锅进洞里。 拿扫帚的人又扫去那些灰烬。 几天都是这样。 李黄很愁。 派人打听他的小妾,也安全无恙,几年后才死。 李黄是十几年之后才死的。 ----------------------------------------宋洵进士宋洵,下第南归。 兄波,为金州石泉令。 洵以县邑喧杂,于县东数里葺一山居。 未毕,役者闻山石中有妇人语云:"宋三郎来矣! "及洵居之,因月夜,于书堂侧屣步。 又自闻石中云:"宋三郎来矣! "驻步听之,石门忽开。 见妇人数辈,再拜笑曰:"请三郎入来。 "洵欲走,为数辈所擒。 入其室,石门遂闭。 仆夫急告波。 穿石求之,终不能得。 (出《闻奇录》)【译文】进士宋洵,当年落第之后取道向南回故乡。 他的哥哥宋波,是金州石泉县县令。 宋洵因为县邑里喧闹嘈杂,在县东几里的地方盖一所山居。 还没有盖完,干活的人们听到山石里有一个妇人说道:"宋三郎来了! "等到宋洵住进去之后,趁着月夜,在书堂旁边散步,又自己听到石中说:"宋三郎来了! "他停步一听,石门忽然就开了。 他看到里边有好几位妇人。 妇人们连连下拜,笑着说:"请三郎进来吧! "宋洵想要跑开,被妇人们捉住了。 进到里边,石门就关上了。 仆人们急忙告诉宋波,宋波凿穿石头寻找,始终没能找到。 ----------------------------------------张氏子唐文德中,京官张,忘其名,寓苏台。 子弟少年,时往文人陆评事院往来,为一美人所悦。 来往多时,心疑之,寻病瘠。 遇开元观道士吴守元,云,有不祥之气。 授一以符,果一盟器婢子,背书红英字。 在空舍柱穴中。 因焚之,其妖乃绝。 闻于刘山甫。 (出《北梦琐言》)【译文】唐朝文德年间,有一个姓张的京官(忘了他叫什么名字),寓居在苏台。 与一些少年子弟,时常往来于文人陆平事的院子,被一个美人喜欢上了。 来往很长时间了,他心里犯疑,不久便病得消瘦了。 遇上开元观的道士吴守元,他说有不祥之气。 他把一张符交给张氏。 张氏一看,符上画有一件盟器和一位婢女,背面写了一个红色的"英"字。 地点是在空屋柱子的洞穴中。 于是就把符烧了,那妖就绝灭了。 这是从刘山甫那里听来的。 ----------------------------------------僧十朋刘建封寇豫章,僧十朋,与其徒奔分宁,宿澄心僧院。 初夜,见窗外有光。 视之,见团火,高广数尺。 中有金车子,与火俱行。 呕轧有声。 十朋始惧。 其主人云:"见之数年矣。 每夜,必出于僧堂西北隅地中,绕堂数周,复没于此。 以其不为祸福,故无掘视之者。 "(出《稽神录》)【译文】刘建封进犯豫章时,僧人十朋和他的弟子们跑到分宁,宿到澄心僧院里。 刚入夜,他们看见窗外有光。 一看,见到一团火,高和宽各有几尺。 火中有辆饰金的车子,和火一块行走,"呕呕呀呀"地发出响声。 十朋一开始时很害怕,僧院主人说:"这种现象出现多年了。 每天夜里,必定出现在僧堂西北的墙边上,绕着僧堂走几圈,再在那地方熄灭。 因为它不做祸事,所以没有人挖开地看它是怎么回事。 ----------------------------------------宜春人天祐初,有人游宜春,止空宅中。 兵革之后,井邑芜没。 堂西至梁上,有小窗,窗外隙荒数十亩。 日暮,窗外有一物,正方,自下而上。 顷之,全蔽其窗。 其人引弓射之,应弦而落。 时已夕,不能即视。 明旦寻之,西百余步,有方杉板,带一矢,即昨所射也。 (出《稽神录》)【译文】天祐初年,有一个人游宜春,住在一所空宅子里。 战乱之后,城乡荒芜破落。 从堂西墙到梁上,有一个个窗。 窗外是几十亩荒地。 天黑之后,窗外有一个东西,正方形,从下边往上来。 顷刻之间,把窗全挡上了。 这人拉弓射它,它随着弓弦声落下去了。 当时已是夜间,不能马上出去看。 第二天早晨一找,向西走了一百多步,有一块方形杉木板,带着一支箭。 这就是昨夜他射中的东西。 ----------------------------------------朱从本李遇为宣州节度使,军政委大将朱从本。 本家厩中畜猴。 圉人夜起秣马,见一物如驴,黑而毛,手足皆如人。 据地而食此猴,见人乃去,猴已食其半。 明年,遇族诛。 宣城故老云。 郡中常有此怪。 每军城有变。 此物辄出。 出则满城皆臭。 田頵将败,出于街中。 巡夜者见之,不敢逼。 旬月祸及。 (出《稽神录》)【译文】李遇是宣州节度使,军政大事都委托大将朱从本去办。 朱从本家马厩里养着一只猴子。 养马的人夜里起来喂马,看到一个东西象驴,身上黑色而长毛,手脚都象人。 那东西在那里吃那只猴子,见有人来就离开了。 猴子已吃掉了一半。 第二年,他家遭到灭族的灾难。 宣城的老人们说:"郡里常有这种怪物,每当军变城陷的时候,这东西就出现。 一出现就满城都臭。 田頵将要败落的时候,它出现在街上。 巡夜的看见了,不敢走近它。 十来天祸就来临。 "----------------------------------------周本信州刺史周本入觐扬都,舍于邸第。 遇私讳日,独宿外斋,张灯而寐。 未熟,闻室中有声划然。 视之,见火炉冉冉而升,直傅于屋,良久乃下,飞灰勃然。 明日,满室浮埃覆物,亦无他怪。 (出《稽神录》)【译文】信州刺史周本到扬都去觐见皇帝,住在官署里。 遇上家讳的日子,独自宿在外屋,他点着灯睡觉。 还没有睡熟,听到屋里有声划过。 一看,见火炉慢慢地升起来,一直附着到屋顶上,很久才下来。 飞灰纷纷扬起。 第二天,满屋浮灰覆盖着东西,也没发生别的什么怪事。 ----------------------------------------王宗信唐末,蜀人攻岐还,至于白石镇,裨将王宗信止普安禅院僧房。 时严冬,房中有大禅炉,炽炭甚盛。 信拥妓女十余人,各据僧床寝息。 信忽见一姬飞入炉中,宛转于炽炭之上。 宗信忙遽救之。 及离火,衣服并不焦灼。 又一姬飞入如前,又救之。 顷之,诸妓或出或入,各迷闷失音。 有亲吏隔驿墙,告都招讨使王宗俦。 宗俦至,则徐入,一一提臂而出。 视之,衣裾纤毫不毁,("毁"原作"假",据明抄本改。)但惊悸不寐。 讯之,云,被胡僧提入火中,所见皆同。 宗信大怒,悉索诸僧立于前,令妓识之。 有周和尚者,身长貌胡。 皆曰,是此也。 宗信遂鞭之数百,云有幻术。 此僧乃一村夫,新落发,一无所解。 又缚手足,欲取炽炭爇之。 宗俦知其屈,遂解之使逸。 讫不知何妖怪。 (出《王氏见闻》)【译文】唐朝末年,蜀人攻打岐山回来,走到白石镇,裨将王宗信住在普安禅院僧房里。 当时正是严冬,房中有一个大禅炉,炭火烧得很旺。 王宗信拥抱十几个妓女,各自占好床位睡下。 王宋信忽然看到一位女子飞进炉里,在炭火上扭曲翻滚。 王宗信急忙上去救她。 等到离开火一看,她的衣服并没烧焦。 又一位女子飞进去,又救出来。 顷刻之间,妓女们有的飞进去,有的被救出来,一个个迷惑憋闷而失声呻吟。 有一位亲随的小吏隔着驿墙告诉都招讨使王宗俦。 王宗俦来到,就慢慢进屋,一一地提着胳膊拽出来。 一看,衣服裙子丝毫也没烧坏,只是吓得不能睡觉。 问她们,她们说,是被一个胡僧提进火里的。 她们看到的都相同。 王宗信大怒,把所有的僧人都找来站在眼前,让妓女们认一认。 有一个姓周的僧人,身高相貌象胡人,妓女们都说是他。 王宗信就打了他几百鞭子,说他有幻术。 这个僧人其实是一个村民,刚落发当了和尚,什么都不懂。 王宗信又捆了他的手脚,想要拿炭火烧他。 王宗俦知道他冤屈,就把他解开让他跑了。 到底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妖怪。 ----------------------------------------薛老峰福州城中有鸟石山,山有峰,大凿三字,曰"薛老峰"。 癸卯岁,一夕风雨,闻山上如数千人喧噪之声。 及旦,则薛老峰倒立,峰字反向上。 城中石碑,皆自转侧。 其年闽亡。 (出《稽神录》)【译文】福州城中有一座鸟石山,山上有一座峰,峰上凿了三个大字,叫"薛老峰"。 癸卯年,一天晚上风雨大作,人们听到山上好象有几千人喧哗吵闹的声音。 等到天亮,一看,原来是薛老峰倒立了。 峰上的字反过来向上了。 城里的石碑,全都自己转换了方向。 这一年闽国灭亡了。 ----------------------------------------欧阳璨三传欧阳璨,住徐州南五十里。 有故到城,薄晚方回。 不一二里,已昏瞑矣。 是夕阴晦。 约行三十里,则夏雨大澍,雷电震发。 路之半,有山林夹道,密林邃谷,而多鸷兽。 生怖惧不已。 既达山路,两势弥盛。 俄见巨物出于面前,裁十余步。 长丈余,色正白,亦不辨首足之状,但导前而行。 生恐悸尤极,口常讽大悲神咒,欲朗讽之,口已噤矣,遂心存念之,三数遍则能言矣。 诵之不辍,俄失其妖。 去家渐近,雨亦稍止。 自尔,昏暝则不敢出庭户之间矣。 (出《玉堂闲话》)【译文】博知古事能写会唱的欧阳璨,家住在徐州南五十里的地方。 他有事到城里去,天傍晚才回来。 走出不到一二里,天就已经昏暗了。 这天晚上是阴天。 大约走了三十里,就夏雨滂沱,雷电大作。 路的一半处,有山林夹着道路,林密谷深,鸷禽猛兽很多。 欧阳璨恐怖的心情不能自已。 走上山路之后,雨势更大。 忽然见一个庞大的东西出现在面前,才离他十几步远。 那东西一丈多高,纯白色,也看不清手脚是什么样子。 它只是在他前面引导着他往前走。 他更加害怕,口里常常念道着大悲神咒。 他想要大声念,口已经念不出来了,于是只好在心里默默地念。 念了三五遍就能说话了。 他就不停地大声念。 片刻就不见了那妖物。 离家渐渐近了,雨也渐渐停了。 从此,他一黑天就不敢出门了。 发布时间:2025-10-10 17:14:4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5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