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第三百七十九 再生五 内容: 刘薛 李清 郑师辩 法庆 开元选人 崔明达 王抡 费子玉 梅先----------------------------------------刘 薛 晋太元九年,西河离石县有胡人刘薛者,暴疾亡,而心下犹暖。 其家不敢殡殓,经七日而苏。 言初见两吏录去,向北行,不测远近。 至十八重地狱,随报轻重,受诸楚毒。 忽观世音语云:“汝缘未尽,若再得生,可作沙门。 今洛下、齐城、丹阳、会稽,并有阿育王塔,可往礼拜。 若寿终,不堕地狱。 ”语竟,如坠高岩,忽然醒寤。 因此出家,法名惠达,游行礼塔。 次至丹阳,未知塔处。 乃登越西望,见长干(“干”原作“十”,据明抄本改)里有异气色,因就礼拜,果是先阿育王塔之所也。 由是定知必有舍利,乃聚众掘之。 入地一丈,得石牌三,下有铁函,函中复有银函,函中又有金函,盛三舍利及爪发。 薛乃于此处造一塔焉。 (出《塔寺记》)【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西河离石县有个胡人叫刘薛,患暴病死亡,心窝处却很温热。 家中人不敢殡殓,七日后复活。 他说,起初看见两个小吏带他向北走,不知走多远,到了十八重地狱,随从报告轻罪重罪,受各种刑罚。 忽然观世音说:“你的尘缘未尽,你若再生,可作和尚。 洛下、齐城、丹阳、会稽都有阿育王塔,都要去礼拜。 死了以后,就不用进地狱。 ”说完,就像从高山上坠下,忽然醒来。 从此出家,法名惠达。 到处游走,礼拜塔庙。 到了丹阳时,不知塔在何处。 他便登高向西望,见长干里一带有特殊色彩的气,他便礼拜,果然是阿育王塔所在地方。 由此断定这里必有舍利子。 召集人挖掘,入地一丈,得到三个石碑,下面有铁匣子,其中有银匣,银匣中有金匣,盛着三个舍利子和指甲、头发。 刘薛便在这里建了一座塔。 ----------------------------------------李 清 李清者,吴兴于潜人也,仕桓温大司马府参军督护。 于府得病,还家而死,经夕苏活。 说云,初见传教,持信幡唤之,云:“公欲相见。 ”清谓是温召,即起束带而去。 出门,见一竹舆,便令入中,二人推之,疾速如驰。 至一朱门,见阮敬。 时敬死已三十年矣。 敬问清曰:“卿何时来? 知我家何似? ”清云:“卿家暴恶。 ”敬便雨泪。 言知吾子孙如何。 答云,且可。 敬云:“我今令卿得脱,汝能料理吾家不? ”清云:“若能如此,不负大恩。 ”敬言:“僧达道人是(“是”原作“在”,据明抄本改)官师,甚被敬礼,当苦告之。 ”还内良久,遣人出云:“门前四层寺,官所起也。 僧达常以平旦入寺礼拜,宜就求哀。 ”清往其寺,见一沙门语曰:“汝是我前七生时弟子,已经七世受福,迷著世乐,忘失本业。 背正就邪,当受大罪。 令可改悔。 和尚明出,当相助。 ”清还先舆中,夜寒噤冻。 至晓门开,僧达果出。 清便随逐稽颡。 僧达云:“汝当革为善,归命佛、法,归命比丘僧。 受此三归,可得不横死。 受持勤者,亦不经苦难。 ”清便奉受。 又见昨所遇沙门,长跪请曰:“此人僧达宿世弟子,忘正失法,方将受苦。 先缘朱所追,今得归余,愿垂慈愍。 ”答曰:“先是福人,当易拔济耳。 ”便还向朱门,俄遣人出云:“李参军可去。 ”敬时亦出,与清一青竹杖,令闭眼骑之。 清如其言,忽然至家。 家中啼哭,及乡亲塞堂,欲入不得。 会买材还。 家人及客,赴监视之,唯尸在地。 清入至尸(“尸”原作“村”,据明抄本改)前,闻其尸臭,自念悔还。 得外人逼突,不觉入。 少(明抄本作“尸”)时,于是而活。 即营理敬家,分宅以居。 于是归心法宝,劝信法教,遂作佳流弟子。 (出《冥祥记》)【译文】 李清是吴兴於潜人。 任桓温大司马府参军都护。 在府中得病,回家便死了,过了一夜又复活了。 他说,起初看见来传他的差役,手拿信幡叫他,并说:“公想见你。 ”李清以为桓温召他,他便起来扎好腰带跟着走了。 一出门看见一竹车,让他坐车,两个人推车很快地奔跑。 到了一座红门前,见了阮敬。 当时阮敬已经死了三十年。 阮敬问李清:“你什么时候来的? 知道我家的情况吗? ”李清说:“你家突然遭到不幸。 ”阮敬便流下泪来。 他又问:“知道我的子孙如何? ”答道:“还可以。 ”阮敬说:“我现在叫你回去,你能管理好我家吗? ”李清说:“若能这样,我不能辜负了你的恩德。 ”阮敬说:“僧达道人是个官师,很受尊重,把我的苦处告诉他。 ”阮敬进去很久,派人出来说:“门前的四层寺,是官府建造的。 僧达常在每天清晨入寺礼拜,应求他解除苦哀。 ”李清就去了那个寺,见一个和尚说:“你是我前七代时的弟子,已经享了七代福,你迷恋世间的欢乐,忘记了本业,背正亲邪,应当受大罪,现在可以改悔。 和尚明天出来,定能相助。 ”李清又回到竹车中,夜间寒冷冻的打哆嗦。 天亮时门开了,僧达道人果然出来了,李清便伏地长拜。 僧达说:“你应该改恶行善,信奉佛、法,信奉比丘僧,你接受这三条,就能免除横死,经常拜佛也不会遇到苦难。 ”李清便接受了。 又看到昨天遇见的和尚,长跪请求说:“这是僧达前七世弟子,忘了正路,失掉了佛法,正要受苦,蒙僧达师父所助,才得以归命,愿你以慈悲之心解除他的痛苦。 ”和尚道:“原先是有福之人,应当容易援救。 ”说完便走回红门,一会儿派人出来说:“李参军可以回去了。 ”阮敬这时也走出来了,给李清一根青竹杖,叫他闭眼骑上。 李清照办,忽然到家了。 家人正在啼哭,乡亲挤满了屋,想进却进不去。 趁买棺材回来的机会,家人和客人都去看棺材。 只剩尸体在地。 李清到尸体前,闻到了尸臭味,心里后悔回来。 外边的人突然回来,不自觉的进去,于是又活了。 立即操劳管理阮敬的家业,各支分宅而居。 于是心归佛法,并劝人信奉法教,以后便成了上流弟子。 ----------------------------------------郑师辩 唐东官右监门兵曹参军郑师辩,年未弱冠,暴死三日而苏。 自言初有数人见收,将人入官府大门。 有见囚百余人,皆重行北面立,凡为六行。 其前行者,形状肥白,好衣服,如贵人。 复行渐瘦恶,或著枷锁,或但去巾带,偕行连袂,严兵守之。 师辩至,配入第三行,东头第三立,亦巾带连袂。 辩忧惧,专心念佛。 忽见平生相识僧来。 入兵团内,兵莫之止。 囚至辩所,谓曰:“平生不修福,今忽如何? ”辩求请救。 僧曰:“吾今救汝得出,可持戒耶? ”“诺。 ”须臾,吏引入诸囚至官前,以次诘问。 寻于门外,僧为授五戒,用瓶水灌其额。 谓曰:“日西当活。 ”又以黄帔一枚与辩,曰:“披此至家,置净处也。 ”仍示归路,辩披之而归。 至家掖(“掖”原作“晚”,据明抄本改)帔至床角上,既而目开身动,家人惊散,谓死欲起。 唯母不去,问曰:“汝活耶。 ”辩曰:“日西当活。 ”辩意时疑日午,问母。 母曰:“夜半。 ”方知死生相违,昼夜相及。 既到日西,能食而愈,犹见帔在床头。 及辩能起,帔形渐灭,而尚有光。 七(“七”原作“亡”,据明抄本改)日乃尽。 辩遂持五戒。 后数年,有友人劝食猪肉。 辩不得已,食一脔。 是夜。 梦己化为罗刹,爪齿各长数尺,捉生猪食之。 既晓,觉口醒唾血。 使人视口,尽是凝血。 辩惊,不敢复食肉。 又数年,娶妻。 家逼食,后乃无验。 然而辩自五六年来,身臭有大疮,溃烂不愈。 或恐以破戒之故也。 唐临昔与辩同直东宫,见其自说。 (出《冥报记》)【译文】 唐朝,东宫右监门兵曹参军郑师辩,年龄不到二十,暴死三日后又复活了。 他自己说,当初有很多人集在一起,把人带进官府大门。 看见囚徒百多人,排成行向北面站着,共六行。 前行的人个个身体肥胖白晰,穿好衣服,像富贵之人。 第二行身体瘦削面相凶恶,有的戴枷锁,有的没戴头巾腰带,他们一起行动,有士兵严加看管。 师辩去了,排在第三行。 东数第三位,也是个挨个的连在一起。 师辩很忧虑恐惧,专心念佛,忽然看到一个生时认识的僧人走过来,进入兵团内,兵没阻止他,像囚犯似的规矩地走到师辩所在的地方,对师辩说:“你生时不修福,现在怎么样? ”师辩请求救他。 僧说:“我现在救你出去,你能坚持戒律吗? ”师辩答应了。 片刻,差役领各囚犯到官前,按次序盘问,又到了门外,僧人为他们传授五戒,用瓶中的水浇他的额头。 对他说:“日落西山时就可以活了。 ”又拿一件黄披巾给师辩,说:“披着这个到家,然后放在洁静的地方。 ”告诉他回去的路,师辩披着回去了。 到家,把黄帔掖在床角上。 然后,他就睁开了眼睛,身子也会动了,家里人被吓咆了,说要诈尸,只有他母亲没走,问:“你活啦? ”师辩说:“日落西山时就活了。 ”师辩认为当时是正午,问他母亲,母亲说:“现在是半夜。 ”他才知道生和死是相违的,白天黑夜是相反的。 了到日头西落时能吃了,便痊愈了。 好像看见黄帔在床头上。 等到师辩能起来时,黄帔的形象逐渐没有了,可是光却仍在,七天后才完全没有。 师辩便坚持五戒。 数年后,有朋友劝他吃猪肉,师辩不得已吃了一块,当夜,梦见了自己变成了一个罗刹恶鬼,爪子、牙齿好几尺长,捉生猪吃。 天亮时,觉得口腥吐血,叫人看口,都是凝结的血块。 师辩很吃惊,不敢再吃肉了。 又过了数年,娶了妻,家人逼他吃肉,虽然没出现什么征兆,然而师辩这五六年以来,身上发臭生大疮,溃烂不愈,这恐怕是破戒的缘故吧。 唐时,临昔和师辩同在东宫,听他自己说的。 ----------------------------------------法 庆 凝观寺有僧法庆。 造丈六挟纻(“纻”原作“柱”,据明抄本改。)像未成暴死。 时宝昌寺僧大智,同日亦卒。 三日并苏。 云,见官曹,殿上有人似王者,仪仗甚众。 见法庆在前,有一像忽来,谓殿上人曰:“庆造我未成,何乃令死? ”便检文簿,云:“庆食尽,命未尽。 ”上人曰:“可给荷叶以终寿。 ”言讫,忽然皆失所在,大智便苏。 众异之,乃往凝观寺问庆,说皆符验。 庆不复能食,每日朝进荷叶六枝,斋时八枝。 如此终身。 同流请乞,以成其像。 (出《两京记》)【译文】 法庆是凝观寺的僧人,在建造一丈六尺高夹麻布的塑像时,没完成便暴死了。 当时宝昌寺的僧人大智,也在同天死去。 三日后又都苏醒。 说,看见官署大殿上有个像阎王的人,仪仗很多。 看见法庆在前,有一尊像忽然走来,对殿上的人说:“法庆造我的像未成,为什么叫他死? ”便检视文簿,说:“法庆的饭食已尽,但寿命没尽。 ”对殿上人说:“可给他荷叶吃让他寿终。 ”说完,忽然什么都没有了,大智便苏醒了。 众人感到惊异,便去凝观寺问法庆,说法都一样。 法庆不能吃饭了,每天早晨吃六枝荷叶,进斋时吃八枝,就这样度过终生。 请同流帮助,完成了塑像。 ----------------------------------------开元选人 吏部侍郎卢从愿父,素不事佛。 开元初,选人有暴亡者,以鼻未尽(“尽”字原阙,据明抄本改),为地下所由放还。 既出门,逢一老人著枷,谓选人曰:“君以得还,我子从愿,今居吏部。 若选事未毕,当见之,可以相谕。 己由不事佛,今受诸罪,备极苦痛。 可速作经像相救。 ”其人既活,向铨司为说之。 从愿流涕请假,写经像相救毕。 却诣选人辞谢。 云:“已生人间,可为白儿。 ”言讫不见。 (出《广异记》)【译文】 吏部侍郎卢从愿的父亲从来不信佛。 唐玄宗开元初年,候补官员中有个得暴病死亡的,因为阳寿未尽,被阴间的官员放回。 刚出门,遇一个戴枷的老人,对候补官说:“你能回到人间了,我儿子从愿,在吏部当官,若是选官的事没结束,你可以去见他。 并告诉他,我由于不信佛,现在受了很多惩罚,受了很多痛苦,叫他赶快塑像诵经作法事我就能得救。 ”这个人活了后,便向吏部说了此事。 卢从愿听后痛哭流涕,马上请假写经塑像救他的父亲。 事办完后,却到候补官员处致谢,说:“已经生还人间,可以告诉我的儿子。 ”说完就不见了。 ----------------------------------------崔明达 崔明达,小字汉子,清河东武城人也。 祖元奖,吏部侍郎杭州刺吏。 父庭玉,金吾将军冀州刺史。 明达幼於西京太平寺出家,师事利涉法师。 通《涅槃经》,为桑门之魁柄。 开元初,斋后,房中昼寝。 及寤,身在檐外。 还房,又觉出。 如是数四,心甚恶之。 须臾,见二牛头卒,悉持死人,於房外炙之,臭气冲塞。 问其所以,卒云:“正欲相召。 ”明达曰:“第无令臭。 不惮行。 ”卒乃於头中拔出其魂,既而引出城中。 所历相识甚众,明达欲对人告诉,则不可。 既出城西,路迳狭小,俄而又失二卒,有赤索系片骨,引明达行,甚亲之。 行数里,骨复不见。 明达惆怅独进,仅至一城,城壁毁坏。 见数百人,洋铁补城。 明达默然而过,不敢问。 更行数里,又至一城。 城前见卒吏数十人,和墼修方丈室。 有绯衫吏,呵问明达,寻令卒吏推明达入室。 累墼塞之,明达大叫枉。 吏云:“聊欲相试,无苦也。 ”须臾,内传王教,召明达师。 明达随入大厅,见贵彩少年,可二十许。 阶上阶下,朱紫罗列,凡数千人。 明达行入庭,窃心念,王召我,不下阶。 忽见王在阶下,合掌虔敬,谓明达曰:“冥中深要阳地功德,闻上人通《涅槃经》。 故使奉迎,开题延寿。 ”明达又念,欲令开讲,不致塔座,何以敷演? 又见塔座在西廊下,王指令明达上座开题,仍於塔下设席。 王跪,明达说一行,王云,得矣。 明达下座至,王令左右送明达法师还。 临别,谓明达,可为转一切经。 既出,忽於途中见车骑数十人,云是崔尚书。 及至,乃是其祖元奖。 元奖见明达不悦。 明达大言云:“己是汉子。 阿翁宁不识耶? ”元奖引至厅,初问蓝田庄,次问庭玉,明达具以实对。 元奖云:“吾自没后,有职务,未尝得还家,存亡不之知也。 ”寻有吏持案至元奖处(“处”原作“问”,据明抄本改)。 明达窃见籍有(“有”原作“至”,据明抄本改)明达名。 云:“太平寺僧,嵩山五品。 ”既毕,元奖问明达:“得窥也。 明达辞不见。 乃令二吏送明达诣判官,令两人送还家。 判官见,不甚致礼。 左右数客云:“此是尚书嫡孙,何得以凡客相待,判官乃处分二吏送明达,曰:“此辈送上人者,岁五六辈,可以微贶劳之。 ”出门,吏各求五百千。 吏云:“至家,宜便於市致凿之,吾等待钱方去。 ”及房,见二老婢披发哭,门徒等并叹息。 明不识其尸,但见大坑。 吏推明达於坑,遂活。 尚昏沉,未能言,唯累举手。 左右云:“要纸钱千贯。 ”明达颔之。 及焚钱讫,明达见二人各持钱去,自尔病愈。 初明达至王门,见数吏持一老姥,至明达所居,云是鄠县灵岩人。 及入,王怒云:“何物老婢,持菩萨戒,乃尔不洁。 令放还,可清洁也。 ”及出,与明达相随行,可百余步,然后各去。 明达疾愈,往诣灵岩,见姥如旧识也。 (出《广异记》)【译文】 崔明达,小字汉子,是清河东武城人。 他祖父崔元奖,任吏部侍郎杭州刺史。 父亲崔庭玉,任金吾将军冀州刺史。 崔明达幼年时于西京长安太平寺出家,拜利涉法师为师,通晓《涅槃经》,是桑门的掌门。 唐玄宗开元初年,饭后在房中午睡,刚睡,觉得身在屋外,回屋,又觉得出去了,反复了四次,心里很烦。 一会儿,看见两个牛头小卒抱个死人在房外烤,臭气充塞,他问是怎么回事。 小卒说,正想召你。 明达说:“只要不再出臭味,就敢跟你走。 ”小卒便从明达的头上拔出他的灵魂,随后便领他走出城外,一路遇见很多熟人,明达想告诉他们,但说不出话。 又走出城西,路很狭窄,突然又不见了两牛头卒,有红绳拴着骨片领明达行走,相距很近。 走数里,骨片又不见了,明达惆怅地独行。 到了一城,城墙已毁坏,看到数百人熔铁补城,明达默默地走过去,不敢问。 又走数里,又到了一城,在城前见小卒官吏数十人,用砖坯修建一小屋。 有一穿红衣的官吏,责问明达,随即命令小卒把明达推进屋内,用砖坯将门堵住,明达大叫冤枉。 官吏说:“先让你试一下,没什么痛苦。 ”一会儿,里边传出阎王的话,召明达法师。 明达便跟着是入大厅,看见一个高贵很有风彩的少年,约二十岁。 台阶上下排列着数千穿红穿紫的人。 明达走进庭,心中暗想,阎王召见我,不下台阶。 忽然看见阎王在台阶下,合掌虔诚恭敬地对明达说:“冥府中也需要阳间的功德,听说你通晓《涅槃经》,所以派人以迎接你,请你讲经,延年益寿。 明达又想,让我讲经为什么不到塔座上演练。 立即看见塔座在西廊下,阎王指令明达上塔座开讲。 又在塔座下设了很多席位,阎王跪下。 明达讲了一遍,阎王说,我懂了。 明达下了塔座,阎王派人送明达法师回去。 临别时对明达说,可为我们传授各种经。 明达便走出来,在途中忽然见车马数十人,说是崔尚书。 到近前一看,原是他的祖父崔元奖。 元奖见明达不太高兴。 明达大声说:“我是汉子,老人家不认识我吗? ”元奖将明达领进厅内,开始询问兰田庄,又问其父崔庭玉,明达以实相告。 元奖说:“我从死后,在这里有职务,没曾回家,家里生死存亡的情况都不知道。 ”随即有小吏拿着案卷走到元奖前,明达偷眼看见案卷上有他的名字,上面写道:“太平寺僧,嵩山五品。 ”元奖看完后问明达:“你看见了吗? ’明达说没看见。 便令二吏送明达见判官,令两人送明达回家。 判官见明达,不太恭敬,手下人说,这是尚书的嫡孙,不能以普通客人相待。 判官便吩咐二吏送明达,说你们这些送人的人,每年五六次,可以要点报酬用以慰劳你们。 出门后,两个小吏每人向明达要五百千。 吏说:“到家了,可以到市上做点什么,我们等拿到钱就回去。 ”明达到了房中,看见两个老婢妇,披头散发的哭,自己的门徒都在叹息。 明达不认识自己的尸体,只见有一大坑,小吏将明达推进坑,明达便活了,但是,神志还有此昏迷,不能说话,唯能经常举手。 旁边人说:“要纸钱一千贯。 ”明达点头。 等焚烧了纸钱,明达看见那二吏拿钱走了,自己的病痊愈了。 开始时明达到阎王门前,看见好几个小吏挟持一个老太婆到明达居处,说是鄠县灵岩人。 进入阎王门后,阎王很生气的说:“你这个老婢,虽然持菩萨戒,却这样不洁净,令人放还,便可清洁了。 ”出来时与明达同行,百多步后各自去了。 明达病愈后去灵岩,看到这老太婆好像是旧日相识。 ----------------------------------------王 抡 天宝十一年,朔方节度判官大理司直王抡,巡至中城,病死。 凡一十六日而苏。 初疾亟属纩之际,见二人追去,恍惚以为人间,不知其死也。 须臾入大城门,见朔方节度李林甫,相见拜揖,以为平生时也。 又见李邕、裴敦复数人,於一府庭,言责林甫命。 抡方悟死耳。 林甫手持纸笔,与邕等辩对。 俄而见其案,冥司断曰:“林甫死后破家,杨国忠代为相。 ”其冬,林甫死。 杨国忠果代之。 抡兄摄,亡已六年,时见之。 摄云:“尔未当死,若得钱三千贯,即重生也。 ”抡家在西定远,去中城数百里。 便见一山下有崎岖小道(“道”原作“遥”,据明抄本改),驰归其家。 斯须而升堂告妻曰:“我已死矣,若得钱三千贯,即再生。 ”其夕,毕家咸闻窗牖间,窣然有物声,犬亦迎吠。 既明,其妻泣言,梦抡已死,求钱三千贯。 即取纸剪为钱财,召巫者焚之。 抡得之,即与人间钱不殊矣。 冥中无昼夜,长如十一月十二月太阴雪时。 有鬼王,衣紫衣,决罪福。 判官数十人。 其定罪以负心为至重,其被考理者,多僧尼及衣冠。 抡在生时无他过,及定罪,唯举食肉罪。 旁见小吏(“小吏”原作“丁史”,据明抄本改),曰:“此人虽食肉,不故杀。 ”然食肉者信罪矣,杀而食之,罪又甚焉。 抡未病时,曾解衣写《金光明经》。 手自封裹,置于佛堂内。 及冥中,以此业得见地藏菩萨。 汝同此善,当得更生。 即令取经,经即抡所封裹之经也。 鬼王判官数人,皆平生相友善,相见恍惚,不叙故。 亦见其先府君夫人,拜伏之后,都无问讯,如不相识。 又见诸先亡兄弟,亦无兄弟情。 兄摄近亡,相睦如生,当以日近故也。 至其视事之所,见亲故有当贵及寿夭,皆宿命先定,不可移改。 俄而放归,有一吏曰:“君有禄及寿,然此中之事,必不得泄之。 ”言毕,奄然而活,亡已十六日也。 (出《通幽记》)【译文】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朔方节度判官大理司直王抡,巡视到中城时病死,十六天后又复活。 初病危即将死去的时候,看见两个人追去,恍恍惚惚以为还在人间,不知自己已经死了。 不一会儿,进了大城门,看见了朔方节度李林甫,互相拜揖,以为还是生时一样。 又见了李邕、裴敦复等数人在一个官府庭中,谈论责怪李林甫,王抡才悟到自己是死了。 李林甫手拿纸笔,和李邕等人辩论。 一会儿,看见了他的案卷。 冥府判词说:“李林甫死后家庭破落,杨国忠代替他当宰相。 ”这年冬天,李林甫死,杨国忠果然代替他当宰相。 王抡的哥哥王摄已死六年,当时见到他,王摄说:“你不应该死,若是拿出三千贯钱,就能重生。 ”王抡的家在很远的西定,离中城数百里。 看见山下有条崎岖小路,奔跑到家。 他进屋告诉妻子说,我已经死了,如果拿出三千贯钱,即可再生。 这天晚间,全家都听到窗户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响,狗也叫。 到天亮,他妻子哭着说,我梦见王抡已死,要三千贯钱。 马上取纸剪成纸钱,叫来巫婆焚烧,王抡得到钱,和人间的钱一样。 阴间无昼夜之分,长如十一月十二月太阴雪时。 有个鬼王穿着紫衣,管判决祸福,还有判官数十人。 他们定罪时以负心为最重,被他们考问的人,多是僧人尼姑和衣冠整洁的人。 王抡生时没有什么大过错,定罪时,唯有吃肉的罪,旁边的小吏说:“这人虽然吃肉,不杀生。 ”那末吃肉的人本身就有罪,如果又杀又吃,罪就更重了。 王抡没病时,曾虔诚地写过《金光明经》,亲手封裹,放在佛堂内。 到了阴间,因此见到了地藏王菩萨。 你有此善举,应当再生。 马上叫人取经,这经就是王抡所封裹的经。 鬼王判官数人,都是生时友好,见面时都恍恍惚惚不能叙说旧事。 也见到了他生时的府君夫人,拜揖之后,都无问讯,像不认识似的。 又见到先死的兄弟,也没有了兄弟之情。 他哥王摄最近死的,像生时一样和睦,是因死的日子近的缘故。 到了他办事的地方,看见亲属故旧有富贵的和长寿或短命的,都是命中注定,不可更改。 一会儿便放他回来,有一小吏说:“你有福有寿。 这里的事,一定不要泄露。 ”说完,他便突然活了,他已死了十六天了。 ----------------------------------------费子玉 天宝中,犍为参军费子玉官舍夜卧,忽见二吏至床前。 费参军子玉惊起,问谁。 吏云:“大王召君。 ”子玉云:“身是州吏,不属王国,何得见召? ”吏云:“阎罗。 ”子玉大惧,呼人备马,无应之者。 仑卒随吏去。 至一城,城门内外各有数千人。 子玉持诵金刚经,尔时恒心诵之。 又切念云,若遇菩萨。 当诉以屈。 须臾,王命引入。 子玉再拜,甚欢然。 俄见一僧从云中下,子玉前致敬。 子玉复扬言,欲见地藏菩萨。 王曰:“子玉此是也。 ”子玉前礼拜。 菩萨云:“何以知我耶? ”因谓王曰:“此人一生诵金刚经,以算未尽,宜遣之去。 ”王视子玉。 忽怒问其姓名。 子玉对云:“嘉州参军费子玉。 ”王曰:“犍(“犍”原作“此”,据明抄本改。)为郡,何嘉州也? 汝合死。 正为菩萨苦论,且释君去。 ”子玉再拜辞出,菩萨云:“汝还,勿复食肉,当得永寿。 子玉礼圣容,圣容是铜佛,头面手悉动。 菩萨礼拜,手足悉展。 子玉亦礼,礼毕出门。 子玉问:“门外人何其多乎? ”菩萨云:“此辈各罪福不明,已数百年为鬼,不得记生。 ”子玉辞还舍,复活。 后三年,食肉又死。 为人引证。 菩萨见之,大怒云初不令汝食肉,何故违约? 子玉既重生,遂断荤血。 初子玉累取三妻,皆云被追之,亦悉来见。 子玉问:“何得来耶? ”妻云:“君勿顾之耳。 ”小妻:“君於我不足,有恨而来,所用己钱,何不还之? ”子玉云:“钱亦易得。 ”妻云:“用我铜钱,今还纸钱耶? ”子玉云:“夫用妇钱,义无还理。 ”妻无以应。 迟回各去也。 (出《广异记》)【译文】 唐玄宗天宝年间,犍为参军费子玉,在官舍中睡觉的时候,忽然见两个小吏到床前,费子玉惊起,问是谁? 吏说:“大王召见你。 ”子玉说:“我是州官,不属王国。 怎么能召见我? ”吏说:“是阎罗王。 ”子玉很害怕,招呼人备马,可是没人应声,仓促间便跟随二吏走了。 到了一座城,门内外各有数千人。 子玉平日总念《金刚经》,这时就专心地念诵。 又急切地想道,若遇菩萨,应去诉屈。 片刻,阎王命人领他进去,子玉又拜,很高兴。 一会儿见一僧人从云中下来,子玉向前致敬,又说,想见地藏王菩萨。 阎罗王说:“子玉,这就是。 ”子玉向前致礼拜揖。 菩萨说:“你怎么知道我呢? ”他又对阎王说:“此人一生诵念《金刚经》,计算他的寿命没尽,应该让他回去。 阎王看了看子玉,忽然愤怒地问他的姓名,子玉回答说:“嘉州参军费子玉。 ”阎王说:“犍为郡,为什么说嘉州? 你应该死,因为菩萨苦苦讲情,才放你回去。 ”子玉又拜谢辞别出来,菩萨说:“你回去不要再吃肉,就能长寿。 ”领子玉到圣容前礼拜,圣容是铜佛,头面,手都能动。 菩萨礼拜时,手、腿也舒展开了。 子玉又礼拜,然后出门。 子玉问:“门外怎么这么多人? ”菩萨说:“这些人都是因为罪和福不明,已经当数百年的鬼,不能重生。 ”子玉辞告回家便复活了。 三年后吃肉又死了,被人领着见菩萨,菩萨见他很愤怒地说,当初我不叫你吃肉,你为什么违约? 子玉又重生了,便断绝荤腥。 当初子玉曾娶了三个妻子,都说被追赶,也都来见他。 子玉问:“为什么来? 。妻说:“你不管我们。 ”小妻说:“你对不起我,有恨而来,你用我的钱,为什么还? ”子玉说:“钱很容易得到。 ”妻说:“用我的铜钱,现在还我纸钱。 ”子玉说:“丈夫用妻子的钱,没有还的道理。 ”妻子无理可说,慢慢地各自走了。 ----------------------------------------梅 先 钱塘梅先恒以善事自业。 好持佛经,兼造生(明抄本“造生”作“遂主”。)七斋,邻里呼为居士。 天宝中,遇疾暴卒而活。 自说,初死为人所领,与徒十余辈见阎罗王。 王问君在生复有何业,先答曰:“唯持经念佛而已。 ”王曰:“此善君能行之,冥冥之福,不可虚耳。 ”令检先簿,喜曰:“君尚未合死,今放却生,宜崇本业也。 ”再拜。 会未有人送,留在署中。 王复讯问,次至钱塘里正包直。 问何故取李平头钱,不为属户。 直曰:’直为里长团头身常在县夜归早出实不知山乞追子问。 ”王令出帖追直子。 须臾有使者至今送直还。 遂活。 说其事,时其子甚无恙,众人皆试之。 后五六日,直子果病,即二日死矣。 (出《广异记》)【译文】 钱塘人梅先,经常以行善事为自己的事业。 喜欢持经念佛,同时斋戒不杀生,邻里称他为居士。 唐玄宗天宝年间得急病死而复活。 自己说,初死时被人领着,和十多人一起见阎王。 阎王问他在世时以什么为业。 梅先答,只有诵经念佛而已。 阎王说,你能这样做善事,冥冥之中可以得福,但不可有虚假。 ”令人检查梅先册簿,高兴地说:“你还不该死,现在放你,你应该继续做善事。 ”梅先又拜,恰巧没人送他,留在了阴府中。 阎王继续讯问,下面轮到钱塘里正包直,问他为什么拿李平头的钱,他又不是你属下的民户。 包直说:“我是里长团头,常在县里,早出晚归,实在不知道,请问我儿子。 ”阎王又令人持帖去追捕包直的儿子。 一会儿,有使者到。 叫送包直还阳,包直便活了,说了这事,当时他儿子什么病没有,大家都想看看这事的结果,五六天后,包直儿子果然病了,两天后死了。 发布时间:2025-10-10 18:32:0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5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