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二 欠哕唏振寒噫嚏泣出太息HT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 内容: 黄帝问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主夜,夜主卧;阳主上,阴主下。 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阳气盛,则寤。 肾主欠,故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曰∶人之哕者何? 曰∶谷入胃,胃气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肺主哕。 故补手太阴,泻足太阴。 亦可以草刺其鼻,嚏而已,无息而疾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曰∶人之唏者何? 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阳气终,故为唏者。 阴盛阳绝,故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曰∶人之振寒者何? 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 曰∶人之噫者何? 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补足太阴、阳明(一云补眉本)。 曰∶人之嚏者何? 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 补足太阳荥、眉本(一云眉上)。 曰∶人之 者何? 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 。 因其所在补分肉间。 曰∶人之哀而泣涕者何? 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 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涕泣出焉。 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名曰夺精,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者头中分也。 曰∶有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 曰∶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华色其荣。 是以人有德,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 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也。 众精(《素问》作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 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 夫气之传也,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故谚言曰∶心悲又名曰志悲。 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 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下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 泣涕者脑也,脑者阳(《素问》作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涕从之者,其类也。 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太素》作出则俱亡),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曰∶人哭泣而泣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 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 不泣者,神不慈也。 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 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夫经言乎,厥则目光无所见。 (自涕之与泣者以下至目光无所见原本漏,今以《素问》《灵枢》补之)。 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 夫一水不能胜五火,故目盲。 是以气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 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 有以比之,夫(《素问》下有火字)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九卷》言其形,《素问》言其精,亦互相发明也)。 曰∶人之太息者何? 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 曰∶人之羡下者何? 曰∶饮食皆入于胃,胃中有热,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HT 下。 补足少阴。 曰∶人之耳中鸣者何? 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补客主人,手大指甲上与肉交者。 曰∶人之自啮舌者何? 曰∶此厥逆走上,脉气皆至也。 少阴气至则自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频;阳明气至则啮唇矣。 视主病者补之。 曰∶人之善忘者何? 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 虚则荣卫留于下,久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曰∶人之善饥不嗜食者何也? 曰∶精气并于脾则热留于胃,胃热则消谷,消谷故善饥,胃气逆上故胃脘塞,胃脘塞故不嗜食。 善忘及善饥,先视其腑脏,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凡此十四邪者,皆奇邪走空窍者也。 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善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善鸣,补之足外踝下留之;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闷。 急刺足大指上二寸留之,一曰补足外踝下留之。 发布时间:2025-10-12 11:18:5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6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