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四百七十七 昆虫五 内容: 张景 蛇医 山蜘蛛 虫变 蝎化 虱建草 法通 登封士人 虱征 壁镜 大蝎 红蝙蝠 青蚨 滕王图 异峰 寄居 异虫 蝇壁 鱼 天牛虫 白蜂窠 毒蜂 竹蜂 水蛆 水虫 抱抢 避役 蜳蝺 灶马 谢豹 碎车虫 度古 雷蜞 腹育 蛱蝶 蚁 蚁楼张景平阳人张景者,以善射,为本郡裨将。 景有女,始十六七,甚敏惠,其父母爱之,居以侧室。 一夕,女独处其中,寝(“寝”原作“寤”,据明抄本改。)未熟,忽见轧其户者。 俄见一人来,被素衣,貌充而肥,自欹身于女之榻。 惧为盗,默不敢顾。 白衣人又前迫以笑,女益惧,且虑为怪焉。 因叱曰:“君岂非盗乎? 不然,是他类也。 ”白衣者笑曰:“东选吾心,谓吾为盗,且亦误矣。 谓吾为他类,不其甚乎! 且吾本齐人曹氏子也,谓我美风仪,子独不知乎? 子虽拒我,然犹寓子之舍耳。 ”言已,遂偃于榻,且寝(“寝”原作“寤”,据明抄本改。)焉。 女恶之,不敢窃视,迨将晓方去。 明夕又来,女惧益甚。 又明日,具事白于父。 父曰:“必是怪也。 ”即命一金锥,贯缕于其末,且利铓,以授女。 教曰:“魅至,以此表焉。 ”是夕又来,女强以言洽之,魅果善语。 夜将半,女密以锥倳其项,其魅跃然大呼,曳缕而去。 明日,女告父,命僮逐其迹,出舍数十步,至古木下,得一穴而绳贯其中。 乃穷之,深不数尺,果有一蛴螬,约尺余,蹲其中焉,锥表其项,盖所谓齐人曹氏子也。 景即杀之,自此遂绝。 (出《宣室志》)【译文】 平阳人张景凭着擅长射箭的本领做了本郡的副将。 张景有个女儿,才十六七岁,非常聪明。 她的父母很疼爱她,让她住在旁边的屋子里。 一天晚上,张女单独在屋里睡觉,还没睡熟,忽然听见一个人敲她的门,不一会儿就看见一个人进来。 那人穿着白衣服,脸大而胖,把身体斜倚在张女床边。 张女怕是强盗,默默地不敢转头看。 白衣人又上前微笑,张女更加害怕,而且疑心他是怪物。 于是斥责说:“您不是强盗? 若不是的话,就不是人类。 ”白衣人笑道:“主人揣测我的心,说我是强盗,已经是错了,说我是人类之外的东西,不是更过分了吗? 我本是齐国姓曹的人家的儿子,大家都说我风度仪表很美,您竟然不知道吗? 您虽然拒绝我,然而我还是要住在你的房子里。 ”说完了,便仰卧在床上睡了。 张女很厌恶他,不敢偷看。 将近天亮才走了。 第二天晚上白衣人又来了,张女更加害怕。 又过了一天,张女把情况告诉了父亲。 父亲说:“一定是怪物。 ”就拿来一个金锥,在锥的一头穿上线,并把锥尖磨得很尖锐,把它交给了女儿。 教给她说:“怪物来了,用这个在他身上作标记。 ”当天晚上怪物又来了,张女勉强用话应付他。 怪物果然很健谈。 快到半夜时,张女偷偷地把金锥插入怪物脖子中。 那怪物大叫着跳起来,拖着线逃走了。 第二天,张女告诉了父亲。 父亲叫小男仆追寻他的足迹。 出了房子数十步,到了古树的下面,看到一个洞,那根线就延伸到里面去了。 于是沿着线往下挖,挖了不到数尺,果然有一只蛴螬(土蚕)约有一尺多长,蹲在那里,金锥就在它的脖子上。 这就是那怪物所说的“齐国人姓曹人家的儿子”了。 张景当即杀死了它,从此以后便没有事了。 ----------------------------------------蛇医王彦威镇汴之二年,夏旱,时表(明抄本“表”作“袁”)王傅李玘过汴,因宴。 王以旱为虑,李醉曰:“欲雨甚易耳,可求蛇医四头,十石瓮二,每瓮实以水,浮二蛇医,覆以木盖,密泥之,分置于闹处。 瓮前设席烧香,选小儿十岁已下十余,令执小青竹,昼夜更击其瓮,不得少辍。 ”王如其言试之,一日两度雨,大注数百里。 旧说,龙与蛇师为亲家。 (出《酉阳杂俎》)【译文】 王彦威镇守开封的第二年夏天,天大旱。 当时表王的师傅李玘路过开封,于是设宴款待。 王彦威谈起对天旱的忧虑,李玘乘醉说道:“想要下雨很容易。 可去找四只蝾螈,再找能装十石水的大瓮两个,每瓮装满水让两只蝾螈浮在水上,瓮上盖上盖儿,用泥封严,分别放到热闹的地方。 瓮前摆上酒席并烧香,选十岁以下的小孩十几个,叫他们手拿小青竹,白天晚上轮换着抽打那两只瓮,一会儿也不许停。 ”王彦威按照他的话进行实验,果然一天下了两场雨,面积达数百里。 人们传说,龙跟蛇的师傅是亲家。 ----------------------------------------山蜘蛛 相传裴旻山行,有山蜘蛛,垂丝如匹布,将及旻。 旻引弓射却之,大如车轮,因断其丝数尺,收之。 部下有金疮者,剪方寸贴之,血立止。 (出《酉阳杂俎》)【译文】 相传裴旻在山里走,看见山蜘蛛垂下的蛛网像一匹布一样大,快要触到斐旻了。 斐旻拉开弓射退了山蜘蛛,见它像车轮那么大。 于是弄断了几尺蛛网,收藏起来。 部下有被兵器打伤的伤口,剪下一寸见方的蛛网贴上,流血立刻就能停止。 ----------------------------------------虫变河南少尹韦绚,少时,尝于夔州江岸见一异虫。 初疑一棘刺,从者惊曰:“此虫有灵,不可犯之,或致风雨。 ”韦试令踏地惊之,虫飞,伏地如灭,细视地上,若石脉焉。 良久渐起如旧,每刺上有一爪,忽入草,疾走如箭,竟不知何物。 (出《酉阳杂俎》)【译文】 河南少尹韦绚年轻时曾在夔州江边见过一只奇异的虫子。 刚看到时疑心是一根酸枣树的刺,随从吃惊地说:“这种虫子有灵性,不能触犯它,它能呼风唤雨。 ”韦绚想试试,就叫人跺地吓唬它。 虫子飞了,落地时好像消失了。 仔细看地上,那虫子就像石头的纹理,好半天才渐渐隆起像原先那样。 这种虫每根刺上有一只爪子,忽然钻进草中,跑得像箭一样快,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蝎化蝎负虫巨者,多化为蝎。 蝎子多负于背,段成式尝见一蝎负十余子,子色犹白,才如稻粒。 又尝见张希复言,陈州古仓有蝎,形如钱,螫人必死,江南旧无。 (出《酉阳杂俎》)【译文】 蝎子背上背的大虫子,多数变成蝎子。 蝎子的幼虫大多由大蝎背着。 段成式曾看过一只大蝎背着十多只幼蝎。 这些幼蝎是白色的,只有稻粒大小。 又曾听张希复说,陈州的古老粮仓中有蝎子,形状像铜钱,螫了人,人必死。 江南原来没有这种蝎子。 ----------------------------------------虱建草旧说,虱虫症,(“虫症”原作“虫”,据《酉阳杂俎》卷十七改。)饮赤龙所浴水则愈。 虱恶水银,人有病虱者,虽香衣沐浴不能已,惟水银可去之。 道士崔白言,荆州秀才张告,尝扪得两头虱。 又有草生山足湿处,叶如百合,对叶独茎,茎微赤,高一二尺,名虱建草,能去虮虱。 (出《酉阳杂俎》)【译文】 过去说,虱虫症需喝赤龙洗过澡的水才能好。 虱子讨厌水银,人有因虱子咬而苦恼的,即使穿着有香味的衣服并且洗澡也不能好,只有水银可以治好。 有个道士崔白说,荆州秀才张告曾摸到两个头的虱子。 又有一种草生长在山脚下湿润的地方,叶子像百合,叶是对生的,只有一根茎,茎是微红色,高有一二尺,名叫虱建草,它可以消灭虮虱。 ----------------------------------------法通荆州有帛师号法通,本安西人,少于东天出家。 言蝗虫腹下有梵字,或自天下来者。 及忉利天梵天来。 西域验其字,作本天坛法禳之。 今蝗虫首有王字,固自可晓。 或言鱼子变,近之矣。 旧言虫食谷者,部吏所致,侵渔百姓,则虫食谷。 虫身黑头赤,武官也;头黑身赤,儒吏也。 (出《酉阳杂俎》)【译文】 荆州有位大师号法通。 原来是安西人,年轻时在东天出家。 法通说蝗虫肚子下面有梵文。 这些蝗虫或许是从天上来的,或者是从忉利天梵天来的。 西域有人验看了那些字,作了“本天坛法”消灾。 现在的蝗虫头上有“王”字,自然就可以明白了。 有的说蝗虫是鱼子变的,这种说法接近正确。 过去说蝗虫吃谷物是衙门中的官吏造成的:官吏侵害剥削百姓,蝗虫就吃谷物。 如果蝗虫身子黑色,头是红色,是武官;如果蝗虫头是黑色身子红色,则是文官。 ----------------------------------------登封士人唐尝有士人客游十余年,归庄,庄在登封县。 夜久,士人睡未著。 忽有星火发于墙堵下,初为萤,稍稍芒起,大如弹丸,飞烛四隅,渐低,轮转来往。 去士人面才尺余。 细视光中,有一女子,贯钗,红衫碧裙,摇首摆臂,(“臂”原作“尾”,据明抄本改。)具体可爱。 士人因张手掩获,烛之,乃鼠粪也,大如鸡栖子。 破视,有虫首赤身青,杀之。 (出《酉阳杂俎》)【译文】 唐代曾有位读书人在外游历十多年,后来回到了家中的庄园。 庄园在登封县。 有一天夜已经很深了,读书人还没睡着,忽然看见有个小火星从墙根下升起。 起先认为是萤火虫,渐渐地放出了光芒,大小像弹丸,后来飞起来照亮了屋子的四角,渐渐地又落下来,旋转着来来往往。 这团光距离读书人的脸只有一尺多,仔细看那团光的中间,有一位女子,头发上插着钗,红衣绿裙,摇头摆臂形体完整,十分可爱。 读书人于是张开手突然抓住了她。 用灯照着一看,原来是一粒老鼠屎,大小像皂荚树的果实。 剖开后,里面有一只红头黑身的虫子,读书人便杀死了它。 ----------------------------------------虱征相传人将死,虱离身。 或云,取病者虱于床前,可以卜病。 将差,虱行向病者,背则死。 (出《酉阳杂俎》)【译文】 相传人将要死的时候,虱子就离开那人身体。 有人说:“把病人身上的虱子放在床前,可以预测病情。 病要好,虱子就爬向病人;反之,病人就会死。 ”----------------------------------------壁镜一日,江枫亭会,众说单方。 段成式记治壁镜,用白矾。 重访许君,用桑柴灰汁,三度沸,取汁,白矾为膏,涂疮口即差,兼治蛇毒。 自商邓襄州,多壁镜,毒人必死。 (身匾五足者是)坐客或云,已年不宜杀蛇。 (出《酉阳杂俎》)【译文】 有一天,几个人在江枫亭聚会,众人谈论单方。 段成式记下了治壁钱虫咬伤的单方是用白矾。 段成式又重新访问了姓许的,才详细知道,用桑木灰滤汁,汁要烧开三回,用此汁跟白矾做成膏。 把膏抹到疮口上就能治好,这种膏还能治蛇毒。 商、邓、襄州一带壁钱虫很多,人中其毒必死。 座中有的客人说,若逢巳年时不应该杀蛇。 ----------------------------------------大蝎安邑县北门,县人云,有一蝎如琵琶大,每出来,不毒人,人犹是恐。 其灵积年矣(出《传载》) 有个在安邑县北门住的人说,有一只蝎子像琵琶那么大。 但每次出来,并不用毒汁害人,不过人们对它还是很恐惧。 因为不知这是一只活了多少年的蝎子,说不定它已经成了精呢。 ----------------------------------------红蝙蝠刘君云,南中红蕉花时,有红蝙蝠集花中,南人呼为红蝙蝠。 (出《酉阳杂俎》)【译文】 刘君说,南方美人蕉开花时,有一种红蝙蝠停落在花中,南方人就把这种红蕉叫作红蝙蝠。 ----------------------------------------青蚨青蚨似蝉而状稍大,其味辛,可食。 每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 人将子归,其母亦飞来,不以近远,其母必知处。 然后各致小钱(“钱”字原空缺,据黄本补。)于巾,埋东行阴墙下,三日开之,即以母血涂之如前。 每市物,先用子,即子归母;用母者,即母归子。 如此轮还,不知休息。 若买金银珍宝,即钱不还。 青蚨者,一名鱼伯。 (出《穷神秘苑》)【译文】 青蚨像蝉而样子比蝉稍大,它的味道辛辣,可以吃。 青蚨每产卵,一定使卵附在草叶上。 卵大如蚕卵。 人把青蚨的幼虫拿回来,它的母亲也会飞来,不管远近,它的母亲都能找到幼蚨住的地方。 人们掌握了青蚨的特性后,就把小钱包在手巾中,埋在东边道旁日光照不着的墙下。 三天后挖出,就用青蚨母亲的血涂在钱上。 每当买东西时,先用涂了血的钱,子钱会自己返回母钱处;若用母钱,母钱也会自动返回子钱处。 如此轮流返回,不知停止。 如果买了金银珍宝,那钱就不回来了。 青蚨另一名称叫鱼伯。 ----------------------------------------滕王图一日,紫极宫会。 秀才刘鲁封云,尝见滕王《蜂蝶图》。 有名江夏斑,大海眼,小海眼,村里来,菜花子。 (出《酉阳杂俎》)【译文】 有一天,士人们在紫极宫聚会,秀才刘鲁封说,曾经见过滕王的《蜂蝶图》。 其中所画的蜂与蝶,有的名叫江夏斑,有的名叫大海眼,小海眼,还有的名叫村里来和菜花子的。 ----------------------------------------异蜂异蜂,有蜂状如蜡蜂,稍大,飞劲疾。 好圆裁树叶,卷入木窍及壁罅中作窠。 段成式尝发壁寻之,每叶卷中,实以不洁。 或云,将化为蜜。 (出《酉阳杂俎》)【译文】 有一种奇特的蜂,样子像蜜蜂,但比蜜蜂稍大,飞起来快而有力,好把树叶裁成圆形,卷起来放入树洞或墙壁缝中做窝。 段成式曾经弄开墙壁寻找它,看见每个卷起来的叶子里,都充满不干净的东西,有人说,这些东西将会变成蜜。 ----------------------------------------寄居寄居之虫,如螺而有脚,形似蜘蛛。 本无壳,入空螺壳中,载以行,触之缩足,(“足”原作“定”,据明抄本改。)如螺闭户也。 火炙之,乃出走,始知其寄居也。 (出《酉阳杂俎》)【译文】 寄居这种虫,像田螺却有脚,形状像蜘蛛。 它本来没有壳,而是把身体置入空的螺壳中,带着壳爬行。 如果碰着它,它就会把脚缩进壳里,像螺闭上门那样。 用火烤它,它就爬出壳逃跑,这就可知它是寄居的。 ----------------------------------------异虫温会在江州,与宾客看打鱼。 渔子一人忽上岸狂走,温问之,但反手指背,不能语。 渔者色黑,细视之,有物如黄叶,大尺余,眼遍其上,啮不可取。 温令烧之,方落。 每对一眼底,有嘴如钉。 渔子出血数升而死。 莫有识者。 (出《酉阳杂俎》)【译文】 温会在江州的时候,与宾客一起去看打鱼。 忽然一位打鱼的人从水里上岸狂跑起来。 温会问他,渔人只是反手指着自己的后背,说不出话来。 这个打鱼的人皮肤黑,仔细看他身上,有个东西像黄树叶,有一尺多,上面有很多眼,咬住皮肤弄不下来。 温会叫人用火烤才掉了下来。 它每一对眼的下面都有一个像钉子似的嘴。 打鱼人身上出了好几升血后就死了。 没有人认识这种东西。 ----------------------------------------蝇长安秋多蝇。 段成式尝日读百家五卷,颇为所扰,触睫隐字,驱不能已。 偶拂杀一焉,细视之,翼甚似蜩,冠甚似蜂。 性察于腐,嗜于酒肉。 按理首翼。 其类有苍者声雄壮,负金者声清,听其声在翼也。 青者能败物,巨者首如火。 或曰,大麻蝇,芋根所化。 (出《酉阳杂俎》)【译文】 长安秋季苍蝇很多。 段成式曾经每天读五卷诸子百家的书,很受苍蝇的干扰。 有的苍蝇直碰睫毛,有的落在书上把字都挡住了,赶也赶不完。 偶尔打死了一只,仔细观看,翅子很像蝉的薄翅,头很像蜂的头。 特性是专找腐烂的东西,特别喜欢的是酒和肉,经常按住脑袋和翅膀不断梳理。 它们这类东西中带青黑色的声音雄壮,背上黄色的声音清脆,听它的声音是从翅膀中发出的。 青色的苍蝇能使东西腐败,大的蝇头像火一样红。 有人说:“大麻蝇是芋根变成的。 ”----------------------------------------壁鱼壁鱼,补阙张周封言,尝见壁上白瓜子化为白鱼。 因知列子言朽瓜为鱼之义。 (出《酉杂俎》)【译文】 关于衣鱼,补阙官张周封说,他曾看见墙上的白瓜子变成了衣鱼。 于是才懂得了列子所说的腐烂的瓜变成了鱼的含义。 ----------------------------------------天牛虫天牛虫,黑甲虫也。 长安夏中,此虫或出于篱壁间,必雨。 段成式七度验之,皆应。 (出《酉阳杂俎》)【译文】 天牛虫是黑色甲虫。 长安仲夏时节,这种虫子有时出现在家园中,这就一定会下雨。 段成式验证了七回,回回应验。 ----------------------------------------白蜂窠白蜂窠,段成式修行里私第,果园数亩。 壬戌年,有蜂如麻子,蜂胶土为巢,于庭前檐,大如鸡卵,色正白可爱。 家弟恶而坏之。 其冬,果叠(明抄本“叠”作“衅”)钟手足。 《南史》言宋明帝恶言白问。 (明抄本“问”作“门”)金楼子言子婚日,疾风雪下,帷幕变白,以为不祥。 抑知俗忌白久矣。 (出《酉阳杂俎》)【译文】 段成式修造了乡里私宅,拥有几亩果园。 壬戌那一年,发现有一种蜂如麻子儿大小,这种蜂在院子前面的屋檐下把土粘起来作成窝,有鸡蛋那样大,颜色纯白可爱。 段成式的弟弟厌恶它,就把窝弄坏了。 那年冬天,果然屡次肿手肿脚。 《南史》上说宋明帝讨厌说建康城的白门(即西门)。 金楼子说他儿子结婚那天,风急雪大,帐篷都成了白色,都认为不吉利。 那么这就可以明白世俗忌讳白色已经很久了。 ----------------------------------------毒蜂毒蜂。 岭南有毒菌,夜明,经雨而腐,化为巨蜂。 黑色,喙若锯,长三分余。 夜入人耳鼻中,断人心系。 (出《酉阳杂俎》)【译文】 五岭以南有种毒蘑菇,夜晚发光,经雨淋后就烂了,但却又变成大蜂子。 这种蜂黑色,嘴像锯一般,三分多长。 夜晚进入人的耳朵鼻子里,能咬断人心的韧带。 ----------------------------------------竹蜂蜀中有竹蜜蜂,好于野竹上结窠。 窠大如鸡卵,有蒂,长尺许。 窠与蜜并绀色可爱,甘倍于常蜜。 (出《酉阳杂俎》)【译文】 四川有一种竹蜜蜂,好在野竹上做窝。 窝像鸡蛋那么大,窝上有蒂与竹相连,这根蒂有一尺多长。 窝与蜜都是青红色,很可爱,甜味是一般蜜的两倍。 ----------------------------------------水蛆水蛆,南中水溪涧中多此虫,长寸余,色黑。 夏深,变为虻,螫人甚毒。 (出《酉阳杂俎》) 南方山间水沟里有很多水蛆,长有一寸多,颜色是黑的,夏天体色加深,变成虻,螫人很厉害。 ----------------------------------------水虫象浦,其川渚有水虫,攒木食船,数十日船坏。 虫甚细微。 (出《酉阳杂俎》)【译文】 象浦那里的河流和河里的沙洲中都有一种水虫。 这种虫能钻木吃船,只要几十天船就会坏。 这种虫的身体很细小。 ----------------------------------------抱抢水虫形似蛣蜣,大腹下有刺,有棘针,螫人有毒。 (原缺出处。 明抄本、陈校本作出《酉阳杂俎》)【译文】 水虫形状像蜣螂,大肚子下面有刺,就像酸枣树的刺,螫了人以后人会中毒。 ----------------------------------------避役南中有虫名避役,应一日十二辰。 其虫状如蛇医,脚长,色青赤,肉鬣。 暑月时见于篱壁间,俗见者多称意事。 其首倏忽更变,为十二辰状。 段成式再从兄寻常睹之。 (出《酉阳杂俎》)【译文】 南方有一种虫叫避役,跟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相应。 那虫形状像蝾螈,爪子长,身体黑红色,脖子上的鬃是肉质的。 夏季炎热的时候常在庭院中见到,按习惯说法见到它的人往往遇到称心的事。 它的脑袋变化很快,变成十二属的形状。 段成式的再从兄常常看见。 ----------------------------------------蜳蝺蜳蝺形如蝉,其子如虫,著(“著”原作“者”,据明抄本改。)草叶。 得其子则母飞来就之,煎食,辛而美。 (出《酉阳杂俎》)【译文】 蜳蝺就是人们常说的青蚨,形状像蝉,它的幼虫附在草叶上生活。 拿走它的幼虫,它就自动飞来跟它的幼虫在一起。 煎着吃,味道又辣又香。 ----------------------------------------灶马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 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 (出《酉阳杂俎》)【译文】 灶马样子像蟋蟀,比蟋蟀稍大点,脚长,好在灶旁挖洞栖息。 俗话说,灶有马是粮食足够吃的征兆。 ----------------------------------------谢豹虢州有虫名谢豹,常在深土中,司马裴沈子尝掘穴获之。 小类虾蟆,而圆如球。 见人,以前两脚交覆首,如羞状。 能穴地如鼢鼠,顷刻深数尺。 或出地,听谢豹鸟声,则脑裂而死,俗因名之。 (出《酉阳杂俎》)【译文】 虢州有种虫名叫谢豹,常住在深深的土中。 司马裴沈的儿子曾挖洞得到了它,小得像蛤蟆,而且像球一样圆。 见了人,就用两只前爪交叉着盖着脑袋,像害羞的样子。 它能像鼢鼠那样在地中打洞,不一会儿就能掘好几尺深。 有时爬到地面上,如果听到杜鹃鸟的叫声,就会脑袋裂开死去,人们因此给它命名为谢豹。 ----------------------------------------碎车虫碎车(赤即反)虫状如唧聊,苍色,好栖高树上,其声如人吟啸。 终南有之。 (出《酉阳杂俎》)【译文】 碎车虫形状像“知了”,青黑色,喜欢栖息在高高的树上,它的叫声像人的叹息声。 终南山有这种昆虫。 ----------------------------------------度古则断。 常趁蚓,蚓不复动,乃上蚓掩之,良久蚓化,唯腹泥如涎。 有毒,鸡食则死。 俗呼土盅。 (出《酉阳杂俎》)【译文】 度古虫形似捆书的带子,体色类似蚯蚓,长二尺左右,头像铲子,背上长着黑黄色的围腰似的东西,稍微一碰就断。 经常追赶蚯蚓,一追上蚯蚓就不再动。 度古便上到蚯蚓身上盖住它,过了半天蚯蚓就化了,只剩下肚子里的泥像粘涎一样。 度古有毒,鸡吃了就死。 度古通常称为土盅。 ----------------------------------------雷蜞雷蜞大如蚓,以物触之,及蹙缩,圆转若鞠。 良久引首,鞠形渐小,复如蚓焉。 或云,啮人毒甚。 (出《酉阳杂俎》)【译文】 雷蜞像蚯蚓那样大,用东西一碰它,就收缩起来,盘曲得像一个球。 好半天才伸出脑袋,“球”也渐渐变小,像一条蚯蚓了。 有人说,这东西咬人毒性很厉害。 ----------------------------------------腹育蝉未脱时名腹育,相传言蛣蜣所化。 秀才韦翾庄在杜曲,尝冬中掘树根,见腹育附于朽处,怪之。 村人言蝉固朽木所化也。 翾因剖一视之,腹中犹实烂木。 (出《酉阳杂俎》)【译文】 蝉未蜕皮时叫腹育,传说是蜣螂变成的。 秀才韦翾庄园在杜曲,曾经在冬天挖树根,看见腹育附在树根腐烂的地方,觉得很奇怪。 村里人说,蝉本来就是烂木头变成的。 韦翾于是剖开一只腹育进行观察,腹中果然充满烂木头。 ----------------------------------------蛱蝶蛱蝶,尺蠖茧所化也。 秀才顾非熊少时,尝见郁栖中坏绿裙幅,旋化为蝶。 工部员外郎张周封言,百合花合之,泥其隙,经宿,化为大蝴蝶。 (出《酉阳杂俎》)【译文】 蛱蝶是尺蠖茧变成的。 秀才顾非熊年轻时,曾看见粪土中的拆毁的绿色裙幅不一会儿工夫就变成了蝴蝶。 工部员外郎张周封说,百合花用盒子装起来,用泥把缝隙抹严,经过一宿,就变成了大蝴蝶。 ----------------------------------------蚁蚁,秦中多巨黑蚁,好斗,俗呼为马蚁。 次有色窃赤者细蚁,中有黑迟钝,力举等身铁。 有窃黄者,最有兼弱之智。 段成式儿戏时,常以棘刺摽蝇,直其来路,此蚁触之而返。 或去穴一尺或数寸,入穴中者,如索而出,疑有声而相召也。 其行每六七,有大首者间之,整若队伍。 至徙蝇时,大首者或翼或殿,如备异蚁状也。 (出《酉阳杂俎》)【译文】 陕西那里有很多大黑蚂蚁,很好斗,人们一般都把它们称为马蚁。 其次有浅红色的小蚂蚁。 其中有一种很笨的黑蚁,能举起跟自身长度相等的铁。 还有一种浅黄色的,最有吞食弱者的智慧。 段成式玩耍时,常用酸枣树刺叉着苍蝇放在蚂蚁过来的路上,这个蚂蚁碰到苍蝇马上回去报信。 有时它离开蚂蚁窝一尺或数寸,原在窝里的蚂蚁,一会儿就像一条绳子似的爬出来,就象有声音招唤它们。 它们爬行时每隔六七只就有一只大头蚂蚁隔在中间,整整齐齐像军队的行列。 到搬动苍蝇时,大头蚂蚁有的在两侧,有的殿后,好像防备另一种蚂蚁的样子。 ----------------------------------------蚁楼程执恭在易定野中,见(“见”字原缺,据明抄本补。)蚁楼,高二尺余。 (出《酉阳杂俎》)【译文】 程执恭在易定荒野里,看见了蚂蚁建造的楼,有二尺多高。 发布时间:2025-10-12 13:28:0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6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