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嘉祐集卷十二 书九首 内容: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内翰执事: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 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 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 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 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合而为一。 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 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势,奔走于小官。 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 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 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则已矣。 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 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 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 而余公适亦有成功于南方,执事与蔡公复相继登于朝,富公复自外入为宰相,其势将复合为一。 喜且自贺,以为道既已粗成,而果将有以发之也。 既又反而思其向之所慕望爱悦之而不得见之者,盖有六人。 今将往见之矣,而六人者已有范公、尹公二人亡焉,则又为之潸然出涕以悲。 呜呼,二人者不可复见矣! 而所恃以慰此心者,犹有四人也,则又以自解。 思其止于四人也,则又汲汲欲一识其面,以发其心之所欲言。 而富公又为天子之宰相,远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余公、蔡公远者又在万里外,独执事在朝廷间,而其位差不甚贵,可以叫呼扳援而闻之以言。 而饥寒衰老之病,又痼而留之,使不克自至于执事之庭。 夫以慕望爱悦其人之心,十年而不得见,而其人已死,如范公、尹公二人者,则四人之中,非其势不可遽以言通者,何可以不能自往而遽已也? 执事之文章,天下之人莫不知之,然窃自以为洵之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 何者? 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 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 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自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 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 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 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 惟李翱之文,其味黯然而长,其光油然而幽,俯仰揖让,有执事之态。 陆贽之文,遗言措意,切近的当,有执事之实。 而执事之才,又自有过人者。 盖执事之文,非孟子、韩子之文,而欧阳子之文也。 夫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谄者,以其人诚足以当之也。 彼不知者,则以为誉人以求其悦己也。 夫誉人以求其悦己,洵亦不为也,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 虽然,执事之名满于天下,虽不见其文,而固已知有欧阳子矣。 而洵也,不幸堕在草野泥涂之中,而其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 而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 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 其后困益甚,然每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别。 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 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 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 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 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 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 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 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上欧阳内翰第二书内翰谏议执事:士之能以其姓名闻乎天下后世者,夫岂偶然哉! 以今观之,乃可以见。 生而同乡,学而同道,以某问某,盖有曰吾不闻者焉。 而况乎天下之广,后世之远,虽欲仿佛,岂易得哉! 古之以一能称,一善书者,愚未尝敢忽也。 今夫群群焉而生,逐逐焉而死者,更千万人不称不书也。 彼之以一能称,以一善书者,皆有以过乎千万人者也。 自孔子没,百有余年而孟子生。 孟子之后,数十年而至荀卿子。 荀卿子后乃稍阔远,二百余年而扬雄称于世。 扬雄之死,不得其继千有余年,而后属之韩愈氏。 韩愈氏没三百年矣,不知天下之将谁与也? 且以一能称,以一善书者,皆不可忽,则其多称而屡书者,其为人宜尤可贵重。 奈何数千年之间,四人而无加,此其人宜何如也? 天下病无斯人,天下而有斯人也,宜何以待之? 洵一穷布衣,于今世最为无用,思以一能称、以一善书而不可得者也。 况夫四子者之文章,诚不敢冀其万一。 顷者张益州见其文,以为似司马子长。 洵不悦,辞焉。 夫以布衣,而王公大人称其文似司马迁,不悦而辞,无乃为不近人情。 诚恐天下之人不信,且惧张公之不能副其言,重为世俗笑耳。 若执事,天下所就而折衷者也。 不知其不肖,称之曰:“子之《六经论》,荀卿子之文也。 ”平生为文,求于千万人中使其姓名仿佛于后世而不可得。 今也,一旦而得齿于四人者之中,天下乌有是哉? 意者其失于斯言也。 执事于文称师鲁,于诗称子美、圣俞,未闻其有此言也,意者其戏也。 惟其愚而不顾,日书其所为文,惟执事之求而致之。 既而屡请而屡辞焉,曰:“吾未暇读也。 ”退而处,不敢复见,甚惭于朋友,曰:“信矣,其戏也! ”虽然,天下不知其为戏,将有以议执事,洵亦且得罪。 执事怜其平生之心,苟以为可教,亦足以慰其衰老,唯无曰荀卿云者,幸甚! 上欧阳内翰第三书洵启:昨出京仓惶,遂不得一别。 去后数日,始知悔恨。 盖一时间变出不意,遂扰乱如此,怏怅怏怅。 不审日来尊履何似? 二子轼、辙竟不免丁忧。 今已到家月余,幸且存活。 洵道途奔波,老病侵陵,成一翁矣。 自思平生羁蹇不遇,年近五十,始识阁下。 倾盖晤语,便若平生。 非徒欲援之于贫贱之中,乃与切磨议论,共为不朽之计。 而事未及成,辄闻此变。 孟轲有云:“行或使之,止或尼之。 ”岂信然邪? 洵离家时,无壮子弟守舍,归来屋庐倒坏,篱落破漏,如逃亡人家。 今且谢绝过从,杜门不出,亦稍稍取旧书读之。 时有所怀,辄欲就阁下评议。 忽惊相去已四千里,思欲? 首望见君子之门庭不可得也。 所示范公碑文,议及申公事节,最为深厚。 近试以语人,果无有晓者。 每念及此,郁郁不乐。 阁下虽贤俊满门,足以啸歌俯仰,终日不闷,然至于不言而心相谕者,阁下于谁取之? 自蜀至秦,山行一月,自秦至京师,又沙行数千里。 非有名利之所驱与凡事之不得已者,孰为来哉? 洵老矣,恐不能复东。 阁下当时赐音问,以慰孤耿。 病中无聊,深愧疏略,惟千万珍重。 上欧阳内翰第四书洵启:夏热,伏惟提举内翰尊候万福。 向为京兆尹,天下谓公当由此得政。 其后闻有此授,或以为拂世戾俗,过在于不肯卤莽。 然此岂足为公损益哉。 洵久不奉书,非敢有懈,以为用公之奏而得召,恐有私谢之嫌。 今者洵既不行,而朝廷又欲必致之。 恐听者不察,以为匹夫而要君命,苟以为高而求名,亦且得罪于门下,是故略陈其一二,以晓左右。 闻之孟轲曰:“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 ”洵之所为欲仕者,为贫乎? 实未至于饥寒而不择。 以为行道乎? 道固不在我。 且朝廷将何以待之? 今人之所谓富贵高显而近于君可以行道者,莫若两制。 然犹以为不得为宰相,有所牵制于其上,而不得行其志。 为宰相者,又以为时不可为,而我将有所待。 若洵又可以行道责之邪? 始公进其文,自丙申之秋至戊戌之冬,凡七百余日而得召。 朝廷之事,其节目期限,如此之繁且久也。 使洵今日治行,数月而至京师,旅食于都市以待命,而数月间得试于所谓舍人院者,然后使诸公专考其文,亦一二年。 幸而以为不谬,可以及等而奏之,从中下相府,相与拟议,又须年载间,而后可以庶几有望于一官。 如此,洵固以老而不能为矣。 人皆曰求仕将以行道,若此者,果足以行道乎? 既不足以行道,而又不至于为贫,是二者皆无名焉。 是故其来迟迟,而未甚乐也。 王命且再下,洵若固辞,必将以为沽名而有所希望。 今岁之秋,轼、辙已服阕,亦不可不与之俱东。 恐内翰怪其久而不来,是以略陈其意。 拜见尚远,唯千万为国自重。 上欧阳内翰第五书内翰侍郎执事:洵以无用之才,久为天下之弃民,行年五十,未尝见役于世。 执事独以为可收,而论之于天子,再召之试,而洵亦再辞。 独执事之意,叮宁而不肯已。 朝廷虽知其不肖,不足以辱士大夫之列,而重违执事之意,譬之巫医卜祝,特捐一官以乞之。 自顾无分毫之功有益于世,而王命至门,不知辞让,不畏简书,朋友之讥,而苟以为荣。 此所以深愧于执事,久而不至于门也。 然君子之相从,本非以求利,盖亦乐乎天下之不知其心,而或者之深知之也。 执事之于洵,未识其面也,见其文而知其心。 既见也,闻其言而信其平生。 洵不以身之进退出处之间有谒于执事,而执事亦不以称誉荐拔之故有德于洵。 再召而辞也,执事不以为矫,而知其耻于自求。 一命而受也,执事不以为贪,而知其不欲为异。 其去不追,而其来不拒,其大不荣,而其小不辱。 此洵之所以自信于心者,而执事举之。 故凡区区而至门者,为是谢也。 《礼》曰:“仕而未有禄者,君有馈焉曰献;使焉曰寡君,违而君薨,弗为服也。 ”古之君子重以其身臣人者,盖为是也哉! 子思、孟轲之徒,至于是国,国君使人馈之,其词曰:“寡君使某有献于从者。 ”布衣之尊而至于此,惟不食其禄也。 今洵已有名于吏部,执事其将以道取之邪,则洵也犹得以宾客见。 不然,其将与奔走之吏同趋于下风,此洵所以深自怜也。 唯所裁择。 上王长安书判府左丞阁下:天下无事,天子甚尊,公卿甚贵,士甚贱。 从士而逆数之,至于天子,其积也甚厚,其为变也甚难。 是故天子之尊至于不可指,而士之卑至于可杀。 呜呼! 见其安而不见其危,如此而已矣。 卫懿公之死,非其无人也,以鹤辞而不与战也。 方其未败也,天下之士望为其鹤而不可得也。 及其败也,思以千乘之国与匹夫共之而不可得也。 人知其卒之至于如此,则天子之尊可以栗栗于上,而士之卑可以肆志于下,又焉敢以势言哉! 故夫士之贵贱,其势在天子。 天子之存亡,其权在士。 世衰道丧,天下之士学之不明,持之不坚,于是始以天子存亡之权,下而就一匹夫贵贱之势。 甚矣夫,天下之惑也。 持千金之璧以易一瓦缶,几何其不举而弃诸沟也。 古之君子,其道相为徒,其徒相为用。 故一夫不用乎此,则天下之士相率而去之。 使夫上之人有失天下士之忧,而后有失一士之惧。 今之君子,幸其徒之不用,以苟容其身。 故其始也轻用之,而其终也亦轻去之。 呜呼! 其亦何便于此也? 当今之世,非有贤公卿不能振其前,非有贤士不能奋其后。 洵从蜀来,明日将至长安见明公而东。 伏惟读其书而察其心,以轻重其礼。 幸甚幸甚! 上张侍郎第一书侍郎执事:明公之知洵,洵知之,明公知之,他人亦知之。 洵之所以获知于明公,明公之所以知洵者,虽暴之天下,皆可以无愧。 今也,将有所私告于执事。 今将以屑屑之私,坏败其至公之节,欲忍而不言而不能,欲言而不果,勃然交于胸中,心不宁而颜忸怩者累月而后决。 窃见古之君子,知其人也忧其人,以至于其父母、昆弟、妻子,以至于其亲族、朋友,忧之固其责也。 虽然,自我求之,则君子讥焉。 知之而不忧,不忧而求人忧,则君子交讥之。 洵之意以为宁在我,而无宁在明公,故用此决其意而发其言,以私告于下执事。 明公试一听之。 洵有二子轼、辙,龆龀授经,不知他习,进趋拜跪,仪状甚野,而独于文字中有可观者。 始学声律,既成,以为不足尽力于其间,读孟、韩文,一见以为可作。 引笔书纸,日数千言,坌然溢出,若有所相。 年少狂勇,未尝更变,以为天子之爵禄可以攫取。 闻京师多贤士大夫,欲往从之游,因以举进士。 洵今年几五十,以懒钝废于世,誓将绝进取之意。 惟此二子,不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 今年三月,将与之如京师。 一门之中,行者三人,而居者尚十数口。 为行者计,则害居者;为居者计,则不能行。 ゐゐ焉无所告诉。 夫以负贩之夫,左提妻,右挈子,奋身而往,尚不可御。 有明公以为主,公焉往而不济? 今也望数千里之外,茫然如梯天而航海,蓄缩而不进,洵亦羞见朋友。 明公居齐桓、晋文之位,惟其不知洵,惟其知而不忧,则又何说;不然,何求而不克? 轻之于鸿毛,重之于泰山,高之于九天,远之于万里,明公一言,天下谁议? 将使轼、辙求进于下风,明公引而察之。 有一不如所言,愿赐诛绝,以惩欺罔之罪。 上张侍郎第二书省主侍郎执事:洵始至京师时,平生亲旧,往往在此,不见者盖十年矣,惜其老而无成。 问所以来者,既而皆曰:“子欲有求,无事他人,须张益州来乃济。 ”且云:“公不惜数千里走表为子求官,苟归,立便殿上,与天子相唯诺,顾不肯邪? ”退自思公之所与我者,盖不为浅,所不可知者,唯其力不足而势不便。 不然,公与我无爱也。 闻之古人:“日中必й,操刀必割。 ”当此时也,天子虚席而待公,其言宜无不听用。 洵也与公有如此之旧,适在京师,且未甚老,而犹足以有为也。 此时而无成,亦足以见他人之无足求,而他日之无及也已。 昨闻车马至此有日,西出百馀里迎见。 雪后苦风,晨至郑州,唇黑面烈,僮仆无人色。 从逆旅主人得束薪? 火。 良久,乃能以见。 出郑州十里许,有导骑从东来,惊愕下马立道周,云宋端明且至,从者数百人,足声如雷,已过,乃敢上马徐去。 私自伤至此,伏惟明公所谓洁廉而有文,可以比汉之司马子长者,盖穷困如此,岂不为之动心而待其多言邪! 上韩舍人书舍人执事:方今天下虽号无事,而政化未清,狱讼末衰息,赋敛日重,府库空竭,而大者又有二敌之不臣,天子震怒,大臣忧恐。 自两制以上宜皆苦心焦思,日夜思念,求所以解吾君之忧者。 洵自惟闲人,于国家无丝毫之责,得以优游终岁,咏歌先王之道以自乐,时或作为文章,亦不求人知。 以为天下方事事,而王公大人岂暇见我哉? 是以逾年在京师,而其平生所愿见如君侯者,未尝一至其门。 有来告洵以所欲见之之意,洵不敢不见。 然不知君侯见之而何也? 天子求治如此之急,君侯为两制大臣,岂欲见一闲布衣,与之论闲事邪? 此洵所以不敢遽见也。 自闲居十年,人事荒废,渐不喜承迎将逢,拜伏拳跽。 王公大人苟能无以此求之,使得从容坐隅,时出其所学,或亦有足观者。 今君侯辱先求之,此其必有所异乎世俗者矣。 《孟子》曰:“段干木逾垣而避之,泄柳闭门而不纳,是皆已甚。 迫,斯可以见矣。 ”呜呼! 吾岂斯人之徒欤! 欲见我而见之,不欲见而徐去之何伤? 况如君侯,平生所愿见者,又何辞焉? 不宣。 洵再拜。 发布时间:2025-10-12 17:37:2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6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