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补遗 内容: 文九篇审敌中国内也,四夷外也。 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末也。 夫天下无内忧,必有外惧。 本既固矣,盍释其末以息肩乎? 曰未也。 古者夷狄忧在外,今者夷狄忧在内。 释其末可也,而愚不识方今夷狄之忧为末也。 古者,夷狄之势,大弱则臣,小弱则遁,大盛则侵,小盛则掠。 吾兵良而食足,将贤而士勇,则患不及中原,如是而曰外忧可也。 今之蛮夷,姑无望其臣与遁,求其志止于侵掠而不可得也。 北胡骄恣为日久矣,岁邀金缯以数十万计。 曩者,幸吾有西羌之变,出不逊语以撼中国,天子不忍使边民重困于锋镝,是以虏日益骄,而贿日益增,迨今凡数十百万而犹慊然未满其欲,视中国如外府。 然则,其势又将不止数十百万也。 夫贿益多,则赋敛不得不重;赋敛重,则民不得不残。 故虽名为息民,而其实爱其死而残其生也。 名为外忧,而其实忧在内也。 外忧之不去,圣人犹且耻之;内忧而不为之计,愚不知天下之所以久安而无变也。 古者,匈奴之强,不过冒顿。 当暴秦刻剥,刘、项战夺之后,中国溘然矣。 以今度之,彼宜遂入践中原,如决大河,溃蚁壤,然卒不能越其疆以有吾尺寸之地,何则? 中原之强,固百倍于匈奴,虽积衰新造,而犹足以制之也。 五代之际,中原无君,石晋苟一时之利,以子行事匈奴,割幽、燕之地以资其强大。 孺子继立,大臣外叛,匈奴扫境来寇,兵不血刃而京师不守,天下被其祸。 匈奴自是始有轻中原之心,以为可得而取矣。 及吾宋景德中大举来寇,章圣皇帝一战而却之,遂与之盟以和。 夫人之情胜则狃,狃则败,败则惩,惩则胜。 匈奴狃石晋之胜,而有景德之败;惩景德之败,而愚未知其所胜,甚可惧也。 虽然,数十年之间,能以无大变者,何也? 匈奴之谋必曰:我百战而胜人,人虽屈而我亦劳。 驰一介入中国,以形凌之,以势邀之,岁得金钱数十百万。 如此数十岁,我益数百千万,而中国损数百千万;吾日以富,中国日以贫,然后足以有为也。 天生北狄,谓之犬戎,投骨于地狺然而争者,犬之常也。 今则不然,边境之上,岂无可乘之衅? 使之来寇,大足以夺一郡,小亦足以杀掠数千人,而彼不以动其心者,此其志非小也。 将以蓄其锐而伺吾隙,以伸其所大欲,故不忍以小利而败其远谋。 古人有言曰:“为虺弗摧,为? 也奈何? ”匈奴之势,日长炎炎。 今也柔而养之,以冀其卒无大变,其亦惑矣。 且今中国之所以竭生民之力,以奉其所欲,而犹恐恐焉惧一物之不称其意者,非谓中国之力不足以支其怒也。 然以愚度之,当今中国虽万万无有如石晋可乘之势者,匈奴之力虽足以犯边,然今十数年间,吾可以必无犯边之忧。 何也? 非畏吾也,其志不止犯边也。 其志不止犯边,而力又未足以成其所欲为,则其心惟恐吾之一旦绝其好,以失吾之厚赂也。 然而骄傲不肯少屈者,何也? 其意曰邀之而后固也。 鸷鸟将击,必匿其形。 昔者冒顿欲攻汉,汉使至,辄匿其壮士健马。 故《兵法》曰:“词卑者进也,词强者退也。 ”今匈奴之君臣,莫不张形势以夸我,此其志不欲战明矣。 阖庐之入楚也因唐、蔡,勾践之入吴也因齐、晋。 匈奴诚欲与吾战耶,曩者陕西有元昊之叛,河朔有王则之变,岭南有智高之乱,此亦可乘之势矣,然终以不动,则其志之不欲战又明矣。 吁! 彼不欲战,而我遂不与战,则彼既得其志矣。 《兵法》曰:“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废其所不能。 于敌反是。 ”今无乃与此异乎。 且匈奴之力,既未足以伸其所大欲,而夺一郡,杀掠数千人之利,彼又不以动其心,则我勿赂而已。 勿赂,而彼以为辞,则对曰:尔何功于吾? 岁欲吾赂,吾有战而已,赂不可得也。 虽然,天下之人必曰:“此愚人之计也。 天下孰不知赂之为害而无赂之为利,顾势不可耳。 ”愚以为不然。 当今夷狄之势,如汉七国之势。 昔者高祖急于灭项籍,故举数千里之地以王诸将,项籍死,天下定,而诸将之地因遂不可削。 当是时,非刘氏而王者八国,高祖惧其且为变,故大封吴、楚、齐、赵同姓之国以制之。 既而信、越、布、绾皆诛死,而吴、楚、齐、赵之强反无以制。 当是时,诸侯王虽名为臣,而其实莫不有帝制之心,胶东、胶西、济南又从而和之,于是擅爵人,赦死罪,戴黄屋,刺客公行,匕首交于京师。 罪至章也,势至逼也。 然当时之人,犹且徜徉容与,若不足虑,月不图岁,朝不计夕,循循而摩之,煦煦而吹之,幸而无大变。 以及于孝景之世,有谋臣曰晁错,始议削诸侯地以损其权。 天下皆曰:诸侯必且反。 错曰:“固也。 削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则反疾而祸小,不削则反迟而祸大。 吾惧其不及今反也。 ”天下皆曰晁错愚。 吁! 七国之祸,期于不免。 与其发于远而祸大,不若发于近而祸小。 以小祸易大祸,虽三尺童子皆知其当然。 而其所以不与错者,彼皆不知其势将有远祸;与知其势将有远祸,而度己不及见,谓可以寄之后人,以苟免吾身者也。 然则错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 人君又安可舍天下之谋,而用一身之谋哉! 今日匈奴之强不减于七国,而天下之人又用当时之议,因循维持以至于今,方且以为无事。 而愚以为天下之大计不如勿赂。 勿赂则变疾而祸小,赂之则变迟而祸大。 畏其疾也,不若畏其大;乐其迟也,不若乐其小。 天下之势,如坐弊船之中,? ?乎将入于深渊,不及其尚浅也舍之,而求所以自生之道,而以濡足为解者,是固夫覆溺之道也。 圣人除患于未萌,然后能转而为福。 今也不幸养之以至此,而近忧小患又惮而不决,则是远忧大患终不可去也。 赤壁之战,惟周瑜、吕蒙知其胜;伐吴之役,惟羊祜、张华以为是。 然则宏远深切之谋,固不能合庸人之意,此晁错所以为愚也。 虽然,错之谋犹有遗憾。 何者? 错知七国必反,而不为备反之计,山东变起,而关内骚动。 今者匈奴之祸,又不若七国之难制。 七国反,中原半为敌国;匈奴叛,中国以全制其后。 此又易为谋也。 然则谋之奈何? 曰:匈奴之计不过三:一曰声,二曰形,三曰实。 匈奴谓中国怯久矣,以吾为终不敢与之抗,且其心常欲固前好而得厚赂以养其力。 今也遽绝之,彼必曰战而胜,不如坐而得赂之为利也。 华人怯,吾可以先声胁之,彼将复赂我。 于是宣言于远近,我将以某日图某所,以某日攻某所。 如此谓之声。 命边郡休士卒、偃旗鼓,寂然若不闻其声。 声既不能动,则彼之计将出于形。 除道翦棘,多为疑兵以临吾城,如此谓之形。 深沟固垒,清野以待,寂然若不见其形。 形又不能动,则技止此矣,将遂练兵秣马以出于实。 实而与之战,破之易尔。 彼之计必先出于声与形,而后出于实者:出于声与形,期我惧而以重赂请和也;出于实,不得已而与我战,以幸一时之胜也。 夫勇者可以施之于怯,不可以施之于智。 今夫叫呼跳踉以气先者,世之所谓善斗者也。 虽然,蓄全力以待之,则未始不胜。 彼叫呼者,声也;跳踉者,形也。 无以待之,则声与形者亦足以乘人于卒;不然,徒自弊其力于无用之地,是以不能胜也。 韩许公节度宣武军,李师古忌公严整,使来告曰:“吾将假道伐滑。 ”公曰:“尔能越吾界为盗邪? 有以相待,无为虚言! ”滑帅告急,公使谓曰:“吾在此,公安无恐。 ”或告除道翦棘,兵且至矣。 公曰:“兵来不除道也。 ”师古诈穷,迁延以遁。 愚故曰:彼计出于声与形而不能动,则技止此矣。 与之战,破之易耳。 方今匈奴之君有内难,新立,意其必易与。 邻国之难,霸王之资也。 且天与不取,将受其弊。 贾谊曰:“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数年之后,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以病而赐罢。 当是之时而欲为安,虽尧舜不能。 ”呜呼! 是七国之势也。 广士古之取士,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 夫贤之所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 是以盗贼下人,夷狄异类,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坐之郡国,而不以为怍。 而绳趋尺步,华言华服者,往往反摈弃不用。 何则? 天下之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者众也,朝廷之政,郡国之事,非特如此而可治也。 彼虽不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则居此位可也。 古者,天下之国大而多士大夫者,不过曰齐与秦也。 而管夷吾相齐,贤也,而举二盗焉;穆公霸秦,贤也,而举由余焉。 是其能果于是非而不牵于众人之议也,未闻有以用盗贼、夷狄而鄙之者也。 今有人非盗贼、非夷狄,而犹不获用,吾不知其何故也。 夫古之用人,无择于势,布衣寒士而贤则用之,公卿之子弟而贤则用之,武夫健卒而贤则用之,巫医方技而贤则用之,胥史贱吏而贤则用之。 今也,布衣寒士持方尺之纸,书声病剽窃之文,而至享万钟之禄;卿大夫之子弟饱食于家,一出而驱高车,驾大马,以为民上;武夫健卒有洒扫之力,奔走之旧,久乃领藩郡,执兵柄;巫医方技一言之中,大臣且举以为吏。 若此者,皆非贤也,皆非功也,是今之所以进之之途多于古也。 而胥史贱吏,独弃而不录,使老死于敲榜趋走,而贤与功者不获一施,吾甚惑也。 不知胥吏之贤,优而养之,则儒生武士或所不若。 昔者汉有天下,平津侯、乐安侯辈皆号为儒宗,而卒不能为汉立不世大功。 而其卓绝隽伟震耀四海者,乃其贤人之出于吏胥中者耳。 夫赵广汉,河间之郡吏也;尹翁归,河东之狱吏也;张敞,太守之卒史也;王尊,涿郡之书佐也。 是皆雄隽明博,出之可以为将,而内之可以为相者也,而皆出于吏胥中者,有以也。 夫吏胥之人,少而习法律,长而习狱讼,老奸大豪畏惮慑伏,吏之情状、变化、出入无不谙究,因而官之,则豪民猾吏之弊,表里毫末毕见于外,无所逃遁。 而又上之人择之以才,遇之以礼,而其志复自知得自奋于公卿,故终不肯自弃于恶以贾罪戾,而败其终身之利。 故当此时,士君子皆优为之,而其间自纵于大恶者,大约亦不过几人,而其尤贤者,乃至成功如是。 今之吏胥则不然,始而入之不择也,终而遇之以犬彘也。 长吏一怒,不问罪否,袒而笞之;喜而接之,乃反与交手为市。 其人常曰:长吏待我以犬彘,我何望而不为犬彘哉? 是以平民不能自弃为犬彘之行,不肯为吏矣,况士君子而肯俯首为之乎! 然欲使之谨饰可用如两汉,亦不过择之以才,待之以礼,恕其小过,而弃绝其大恶之不可贳忍者,而后察其贤有功而爵之、禄之、贵之,勿弃之于冗流之间。 则彼有冀于功名,自尊其身,不敢モ夺,而奇才绝智出矣。 夫人固有才智奇绝而不能为章句名数声律之学者,又有不幸而不为者。 苟一之以进士、制策,是使奇才绝智有时而穷也。 使吏胥之人,得出为长吏,是使一介之才无所逃也。 进士、制策网之于上,此又网之于下,而曰天下有遗才者,吾不信也。 与雷太简纳拜书赵郡苏某袖书再拜知郡殿丞之前:夫礼隆于疏,杀于亲。 以兄之亲,而酌则先秦人,盖此见其情焉。 某与执事道则师友,情则兄弟,伛偻跪拜,抗拜于两楹之间,而何以为亲? 愿与执事结师友之欢,隆兄弟之好。 谨再拜庑下,执事其听之勿辞。 不宣。 〈《东莱标注老泉先生文集》卷十一〉雷太简墓铭呜呼太简,不显祖考。 不有不承,隐居南山。 德积声施,为取于人。 不献不求,既获不用。 有功不多,孔铭孔悲。 〈赵德麟《侯鲭录》卷一〉上张益州书古之君子,期擅天下之功名,期为天下之儒人,而一旦不幸,陷于不义之徒者有矣。 柳子厚、刘梦得、吕化光,皆才过人者,一为二王所污,终身不能洗其耻。 虽欲刻骨刺心,求悔其过而不可得,而天下之人且指以为党人矣。 洵每读其文章,则爱其才;至见其陷于党人,则悲其不幸。 故虽自知其不肖,不足以? 望古之君子,而尝自洁清以避耻远辱。 王公贵人,可以富贵人者,肩相摩于上;始进之士,其求富贵之者,踵相接于下。 而洵未尝一动其心焉,不敢不自爱其身故也。 贫之不如富,贱之不如贵,在野之不如在朝,食菜之不如食肉,洵亦知之矣。 里中大夫皆谓洵曰:“张公,我知其为人。 今其来必将有所举,宜莫若子。 将求其所以为依,宜莫如公。 ”洵笑曰:“我则愿出张公之门矣,张公许我出其门下哉? ”居数月,或告洵曰:“张公举子。 ”闻之愀然自贺曰:“吾知免矣。 ”吾尝怪柳子厚、刘梦得、吕化光数子,以彼之才游天下,何容其身辱如此! 恐焉惧其操履之不固,以蹑数子之踪。 今张公举我,吾知免矣。 孟子曰:“观远臣以其所主。 ”韩子曰:“知其主可以信其客。 ”张公作事固信于天下,得为张公客者,虽非贤人,而天下亦不敢谓之庸人矣。 昨有得天下不得谓之庸人者几人? 而我则当。 知我者可以吊刘梦得、吕化光、柳子厚数子之不幸,而贺我之幸也。 数百里一拜于前,以为谢者,正为此耳。 〈黄灿、黄炜《重编嘉祐集》卷十五〉孔子论苏子曰:此孔子之所以圣矣。 盖田氏、六卿不服,则齐、晋无不亡之道;三桓不臣,则鲁无可治之理。 孔子之用于世,其政无急于此者矣。 彼晏婴者亦知之,曰田氏之僭,惟礼可以已之。 在礼,家施不及国,大夫不收公利。 齐景公曰:“善哉,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也。 ”婴能知之,而莫能为之,婴非不贤也,其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塞乎天地之间者,不及孔孟也。 孔子以羁旅之臣,得政期月,而能举治世之礼,以律亡国之臣,堕名都,出藏甲,而三桓不疑其害己,此必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者矣。 孔子之圣见于行事,至此为无疑也。 婴之用于齐也,久于孔子;景公之信其臣也,愈于定公,而田氏之祸不少衰。 吾是以知孔子之难也。 孔子以哀公十六年卒,十四年陈恒弑其君,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请讨之。 吾是以知孔子之欲治列国之君臣,使如《春秋》之法者,至于老且死而不忘也。 或曰:孔子知哀公与三子之必不从,而以礼告也欤? 曰:否,孔子实欲伐齐。 孔子既告公,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 ”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予者半。 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 ”此岂礼告而已哉? 哀公患三桓之逼,常欲以越伐鲁而去之。 夫以强邻伐国,民不予也,皋如出公之事,断可见矣,岂若从孔子而伐齐乎? 若从孔子而伐齐,则凡所以胜齐之道,孔子任之有余矣。 既克田氏,则鲁之公室自张,三桓不治而自服也。 此孔子之志也。 〈《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四六。〉上六家谥法议谨按世之以谥著书而可以名家者,止于六家。 其王彦威之徒,皆祖述旧文,无所增损。 六家之中,其名《周公》者,最无条贯,同谥异条,或分见数处,纷纭扰乱,难以省览。 其余《春秋》、《广谥》、沈约、贺琛、扈蒙,其纲目俱存,而脱谬已甚,或当时之妄误,或传写之讹失,有司行用,实难依据。 臣等今已讲求别本,证之史传,别其同异,去其重复,勘谬补阙,务令完正。 其有讹谬已久,世俗承用不复疑,如以“壮”为“庄”,以“僭”为“替”,如是者亦不敢辄改。 皆随件注,凡注数十百条,号曰《六家谥法》。 〈《宋蜀文辑存》卷四〉谥法总论嘉? 六年七月,诏修礼书。 十月,诏古谥法有不可用者,以属修书之吏,臣洵实典其事。 按治论谥者起于今文《周书·谥法》之篇。 今文既以鄙野不传,其《谥法》之上篇独存,又简略不备。 诸儒所传只有《周公》、《春秋》、《广谥》、沈约、贺琛、扈蒙六家之书。 《周公》、《春秋》为名尤古,然条贯尤为杂乱而不精,《广谥》又疏略而不尽。 独沈约、贺琛纪纲粗备,然琛好加以己意,务为多而无穷。 扈蒙最后出,酌取诸家,简而不精。 六书之中,稍近古而可据者,莫如沈约。 然亦非古之《谥法》,约言之详矣。 其最旧者见于《世本》、《大戴礼》,而约之时已不见于其书。 约徒得刘熙《乘奥》之所增广,〈今隋唐《志》作《帝王本纪》,《隋书》又作《乘奥》,未知孰是。〉与《广谥》以为据依,不闻有所谓《周公》、《春秋》者也。 琛又因约,而加之以其意。 今《周公》、《春秋》之法,往往反取琛之新法而载之其书。 至王彦威、苏冕之书,因前人之法,附世人之谥,非有他也。 贾山有言:“古者圣王作谥,不过三四十字。 ”而蔡邕《独断》所载,亦不过四十有六。 臣受诏之三年二月,而《谥法》乃定,凡一百六十有八。 〈沈约为《谥例》,记周以来帝王公卿之谥,至宋而止。 王彦威继之,至唐而止。〉贺琛之法有君谥、臣谥、妇人谥,离而为三,今取而合之。 妇人有谥自周景王之穆后始,匹夫有谥自东汉之隐者始,宦者有谥自东汉之孙程始,蛮夷有谥自东汉之莎车始。 自《周公》以来,籍而记之,为三十五卷。 善者可以劝,恶者可以惧,善恶之失当者可以长叹息也。 〈《玉海》卷五四〉论诸家谥法《周公》之书,文尤繁杂不经。 《春秋》次之,比《周公》甚简,而微为不乱。 《广谥》最简,比二书差为齐一,沈约所取以成书。 约采诸家,其书最详。 贺琛因而增之,尤详备。 而皆病于无所去取。 扈蒙新书,其意妄伪,反为五家之所非笑。 〈同上〉诗二十四首游嘉州龙岩系舟长堤下,日夕事南征。 往意纷何速,空岩幽自明。 使君怜远客,高会有余情。 酌酒何能饮,去乡怀独惊。 山川随望阔,气候带霜清。 佳境日已去,何时休远行。 〈残宋本《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集》〉初发嘉州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 乌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间。 〈同上〉襄阳怀古我行襄阳野,山色向人明。 何以洗怀抱,悠哉汉水清。 辽辽岘山道,千载几人行? 踏尽山上土,山腰为之平。 道逢堕泪碣,不觉涕亦零。 借问羊叔子,何异葛孔明? 今人固已远,谁识前辈情? ?来万山下,潭水转相萦。 水深不见底,中有杜预铭。 潭水竟未涸,后世自知名。 成功本无敌,好誉真儒生。 自从三子亡,草中无豪英。 聊登岘山首,泪与汉流倾。 〈同上〉寄杨纬家居对山木,谓是忘言伴。 去乡不能致,回顾颇自短。 谁知有杨子,磊落收百段。 拣赠最奇峰,慰我苦长叹。 连城尽如削,邃洞幽可款。 回合抱空虚,天地耸其半。 舟行因乐载,陆挈敢辞懒? 飘飘乎千里,有客来就看。 自言此地无,爱惜苦欲换。 低头笑不答,解缆风帆满。 京洛有幽居,吾将隐而玩。 〈同上〉和杨节推见赠与君多乖睽,邂逅同泛峡。 宋子虽世旧,谈笑倾不接。 二君皆宦游,畴昔共科甲。 唯我老且闲,独得离圈柙。 少年实强锐,议论令我怯。 有如乘风箭,勇发岂顾帖? 置酒来相邀,殷勤为留楫。 杨君旧痛饮,浅水安足涉? 嗟我素不任,一酌已赧颊。 去生别怀怆,有子旅意惬。 舍棹治陆行,岁晚筋力乏。 予懒本不出,实为人事劫。 相将犯苦寒,大雪满马鬣。 〈同上〉答张子立见寄舟行道里日夜殊,佳士恨不久与俱。 峡山行尽见平楚,舍船登岸身无虞。 念君治所自有处,不复放纵如吾徒。 忆昨相见巴子国,谒我江上颜何娱! 求文得卷读不已,有似骏马行且且。 自言好学老未厌,方册几许鲁作鱼。 古书今文遍天下,架上未有耿不愉。 示我近所集,漫如游通衢。 通衢众所入,癃残诡怪杂沓不辨可叹吁! 文人大约可数者,不过皆在众所誉。 此外何所爱,元刂破无四喁。 况余固鲁钝,老苍处群雏。 入赵抱五弦,客齐不吹竽。 山林自窜久不出,回视众俊惊锟钅吾。 岂意误见取,骐骥参羸驽。 将观驰骋斗雄健,无乃独不堪长途。 凄风腊月客荆楚,千里适魏劳奔趋。 将行纷乱苦无思,强说鄙意惭区区。 〈同上〉送蜀僧去尘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 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荐君盘。 谁为善相宁嫌瘦,后有知音可废弹? 拄杖挂经须倍道,故乡春蕨已阑干。 〈同上〉九日和韩公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同上〉题仙都观飘萧古仙子,寂寞苍山上。 观世眇无言,无人独惆怅。 深岩耸乔木,古观霭遗像。 超超不可揖,真意谁复亮? 蜿蜒乘长龙,倏忽变万状。 朝食白云英,暮饮石髓鬯。 心肝化琼玉,千岁已无恙。 世人安能知,服药本虚妄。 嗟哉世无人,江水空荡漾。 〈同上〉游陵云寺长江触山山欲推,古佛咒水山之隈。 千航万舸睐前过,仰望绝顶皆徘徊。 足踏重浪怒汹涌,背负乔岳高崔嵬。 予昔过此下荆渚,斑斑满面生苍苔。 今来重游非旧观,金翠晃荡祥光开。 萦回一径上险绝,却立下视惊心骸。 蜀江迤逦渐不见,沫水腾掉震百雷。 山川变化禹力尽,独有道者尝闵哀。 ?豕>山决水通万里,奔走荆蜀如长街。 世人至今不敢? ,坐上蜕骨冷不埋。 今余劫劫何所在,愧尔前人空自ㄉ。 〈同上〉过木枥观〈并引〉许精阳得道之所,舟人不以相告。 即过武宁县,乃得其事。 县人云,许精阳棺椁犹在山上。 闻道精阳令,当时此学仙。 炼形初似鹤,蜕质竟如蝉。 藓上? 耆棺石,云生昼影筵。 舟中望山上,唯见柏森然。 〈同上〉神女庙巫阳仙子云为裾,高情杳渺与世疏。 微有薄酒安足献,愿采山下霜中蔬。 仙坛古洞何清虚,中有琼楼白玉除。 江山洗荡谁来过,闻道琴高驾鲤鱼。 〈同上〉题白帝庙谁开三峡才容练,长使群雄苦力争。 熊氏凋零余旧族,成家寂寞闭空城。 永安就死悲玄德,八阵劳神叹孔明。 白帝有灵应自笑,诸公皆败岂由兵? 〈同上〉万山万山临汉江,杰立与岘偶。 杜公破三吴,磊落叔子后。 当年爱山意,无乃求自附。 自比诚不惭,山水亦奇秀。 羊公苟有知,当为颔其首。 〈同上〉荆门惠泉古郡带荒山,寒泉出西郭。 嘈嘈幽响远,衮衮清光活。 当年我少年,系马弄潺? 。爱此泉旁鹭,高姿不可攀。 今逾二十载,我老泉依旧。 临流照衰颜,始觉老且瘦。 当时同游子,半作泉下尘。 流水去不返,游人岁岁新。 〈同上〉昆阳城昆阳城外土非土,战骨多年化墙ヂ。 当时寻邑驱市人,未必三军皆反虏。 江河填满道流血,始信《武成》真不误。 杀人应更多长平,薄赋宽征已无补。 英雄争斗岂得已,盗贼纵横亦何数。 御之失道谁使然,长使哀魂啼夜雨。 〈同上〉题三游洞石壁洞门苍石流成乳,山下长溪冷欲冰。 天寒二子苦求去,吾欲居之亦不能。 〈同上〉与可许惠所画舒景以诗督之枯松怪石霜竹枝,中有可爱知者谁。 我能知之不能说,欲说常恐天真非。 羡君笔端有新意,倏忽万状成一挥。 使我忘言惟独笑,意所欲说辄见之。 问胡为然笑不答,无乃君亦难为辞。 昼行书空夜画被,方其得意犹若痴。 纷纭落纸不自惜,坐客争夺相漫欺。 贵家满前谢不与,独许见赠怜我衰。 我当枕簟卧其下,暮续膏火朝忘炊。 门前剥啄不须应,老病人谁称我为。 〈同上〉题仙都山鹿〈并序〉至酆都县,将游仙都观。 见知县李长官云:“固知君之将至也。 此山有鹿甚老,而猛兽猎人终莫能害。 将有客来游,鹿辄放鸣。 故常以此候之,而未尝失。 ”予闻而异之,乃为作诗。 客来未到何从见,昨夜数声高出云。 应是先君老僮仆,当时掌客意犹勤。 〈同上〉自尤〈并叙〉予生而与物无害。 幼居乡闾,长适四方,万里所至,与其君子而远其不义。 是以年五十有一,而未始有尤于人,而人亦无以我尤者。 盖壬辰之岁而丧幼女,始将以尤其夫家,而卒以自尤也。 女幼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 既适其母之兄程浚之子之才,年十有八而死。 而浚本儒者,然内行有所不谨,而其妻子尤好为无法。 吾女介乎其间,因为其家之所不悦。 适会其病,其夫与其舅姑遂不之视而急弃之,使至于死。 始其死时,余怨之,虽尤吾之人亦不直浚。 独余友发闻而深悲之,曰:“夫彼何足尤者! 子自知其贤,而不择以予人,咎则在子,而尚谁怨? ”予闻其言而深悲之。 其后八年,而予乃作自尤诗。 五月之日兹何辰? 有女强死无由伸。 嗟余为父亦不武,使汝孤冢埋冤魂。 生死寿夭固无定,我岂以此辄尤人? 当时此事最惊众,行道闻者皆酸辛。 余家世世本好儒,生女不独治组纟川。 读书未省事华饰,下笔? ?能属文。 家贫不敢嫁豪贵,恐彼非偶难为亲。 汝母之兄汝叔舅,求以厥子来结姻。 乡人皆嫁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 生年十六亦已嫁,日负忧责无欢欣。 归宁见我拜且泣,告我家事不可陈。 舅姑叔妹不知道,弃礼自快纷如纭。 人多我寡势不胜,只欲强学非天真。 昨朝告以此太甚,捩耳不听生怒嗔。 余言如此非尔事,为妇何不善一身? 嗟哉尔夫任此责,可奈狂狼如痴の。 忠臣汝不见泄冶,谏死世不非陈君。 谁知余言果不妄,明年会汝初生孙。 一朝有疾莫肯视,此意岂尚求尔存? 忧怛百计惟汝母,复有汝父惊且奔。 此时汝舅拥爱妾,呼卢握槊如隔邻。 狂言发病若有怪,里有老妇能降神。 呼来问讯岂得已,汝舅责我学不纯。 急难造次不可动,坚坐有类天王尊。 导其女妻使为孽,就病索汝襦与裙。 衣之出看又汝告,谬为与汝增殷勤。 多多扰乱莫胜记,咎汝不肯同其尘。 经旬乳药渐有喜,移病余舍未绝根。 喉中喘息气才属,日使勉强餐肥珍。 舅姑不许再生活,巧计窃发何不仁! 婴儿盈尺未能语,忽然夺取词纷纷。 传言姑怒不归觐,急抱疾走何暇询。 病中忧恐莫能测,起坐无语涕满巾。 须臾病作状如故,三日不救谁缘因? 此惟汝甥汝儿妇,何用负汝漫无恩? 嗟予生女苟不义,虽汝手刃我何言? 俨然正直好礼让,才敏明辨超无伦。 正应以此获尤谴,汝可以手心自扪。 此虽法律所无奈,尚可仰首披苍? 。天高鬼神不可信,后世有耳尤或闻。 只今闻者已不服,恨我无勇不复冤。 惟余故人不责汝,问我此事久叹呻。 惨然谓我子无恨,此罪在子何尤人? 虎咆牛触不足怪,当自为计免见吞。 深居高堂闭重键,牛虎岂能逾墙垣? 登山入泽不自爱,安可侥幸遭麒麟? 明珠美玉本无价,弃置沟上多缁磷。 置之失地自当尔,既尔何咎荆与榛? 嗟哉此事余有罪,当使天下重结婚! 〈同上〉水官诗水官骑苍龙,龙行欲上天。 手攀时且住,浩若乘风船。 不知几何长,足尾犹在渊。 下有二从臣,左右乘鱼鼋。 矍铄相顾视,风举衣袂翻。 女子侍君侧,白颊垂双鬟。 手执雉尾扇,容如未开莲。 从者八九人,非鬼亦非蛮。 出水未成列,先登扬旗旃。 长刀拥旁牌,白羽注强? 。虽服甲与裳,状貌犹鲸? 。水兽不得从,仰面以手扳。 空虚走雷霆,雨雹晦九川。 风师黑虎囊,面目昏尘烟。 翼从三神人,万里朝天关。 我从大觉师,得此鬼怪编。 画者古阎子,于今三百年。 见者谁不爱,予者诚以难。 在我犹在子,此理宁非禅? 报之以好词,何必画在前。 〈查注苏诗《次韵水官诗》附录〉老翁井井中老翁误年华,白沙翠石公之家。 公来无踪去无迹,井面团团水生花。 公今与世两何预,无事纷纷惊牧竖。 改颜易服与世同,毋使世人知有翁。 〈《东坡续集》卷一〉菊花骚人足奇思,香草比君子。 况此霜下杰,清芬绝兰ぇ。 气禀金行秀,德备黄中美。 古来鹤发翁,餐英饮其水。 但恐蓬ワ伤,课仆加料理。 〈元《群书通要》庚集卷三〉涵虚阁〈在南昌东湖,国子博士李寅建。〉幽居少尘事,潇洒似江村。 苔藓深三径,衣冠盛一门。 岭云时聚散,湖水自清浑。 世德书芳史,传家有令孙。 〈乾隆《南昌府志》卷二五〉 发布时间:2025-10-12 18:14:0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6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