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01章 学而 内容: 【0!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 《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 (2)时习:按时温习。 (3)说(yue):同悦。 (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 (5)愠(yun):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解读】 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 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 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 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 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欢乐呢? 【0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2)鲜(xian):少。 (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 ”【解读】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这实际上就是《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所说的: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一爱一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一爱一护别人的儿女。 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 (《孟子梁惠王上》)。 简言之,只有一爱一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一爱一别人。 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一爱一的人,是不能敬一爱一别人的。 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弟与否的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 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的问题和观念了。 这又是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呢? 下 一 篇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0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耸一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 (《孟子腾文公下》)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 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陽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 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0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注释】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 三省:多次自我反剩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 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 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 学业是否时常温习? 《法句经》说:人若知一爱一,则应慎护自己。 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剩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基督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 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一性一批判一精一神。 【0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一爱一人,使民以时。」【注释】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 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ng,意为辆。 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一爱一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 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 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一爱一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解读】 【解读】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一爱一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 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一爱一人,泛一爱一一切人。 但本章里所说的一爱一人则非此意。 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 可见,一爱一人不是一爱一一切人,而只是一爱一统治集一团一中的人。 节用而一爱一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 但这与一爱一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 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 因而颇具尖锐一性一。 【0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一爱一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注释】 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 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一爱一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一精一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 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道理所在。 可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设专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0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注释】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 用尊重贤人来代替(易)一爱一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贤人超过一爱一美丽的女人。 致:献。 【译文】 子厦说:尊重贤能的人超过一爱一美丽的女人;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 这倦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了。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学历,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你的行为,看你的言谈举止。 作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说是深得了老师的真传。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都是教人求实务本,学以致用;先做人,后做学问。 这也使人想到一毛一泽一东的教导: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说来也是,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行为方式、言谈举止乖廖愚笨,不能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呢? 相反,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文凭,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但他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正确,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难道你能够说他没有学习过什么吗? 这就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的道理。 【0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注释】 无:不要。 惮: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 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关于威严的问题,孔子曾经和学生子张谈起过。 孔子说:君子衣帽整齐,目不邪视,庄重严肃使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严而不凶猛。 (《尧曰》)说起来,也就是要求人们穿着合度,举止得体。 反之,则如俗语所说:歪戴帽子斜穿衣,一定不是好东西。 衣冠不整,言行轻薄,给人随随便便的感觉,则很难有威严。 人既陷于轻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谨言慎行,学习自然也就很难有所成就,不能巩固了。 当然,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并不是非得要西装革履,一本正经。 这方面走过了头,也很容易成为迂腐的假道学先生。 关于不要和不如稳步发展的人交朋友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一种理解说,如果人人都只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就谁也没有朋友可交了,由此而认为圣人所说有一操一作上的困难。 另一种理解则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不可作拘泥的理解。 圣人所说,决不是教人先计量彼此的高下优劣再定交朋友的条件,如果这样,不是成为交情当中的势利眼了吗? 圣人所说,不外乎是要求我们在交朋结友中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着眼于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交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从这倦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就能明白这一句与下一句过则铁惮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至于认为是空谷来风,毫不相干的了。 【0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注释】 终:老死,指父母去世。 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解读】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过去给皇帝的秦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 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 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 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一精一神,不仅不能使民风归于淳朴厚道,反而使人虚假意,陷于商业化的人情算计之中去了。 【! ”0】 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注释】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 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 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 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 是他求来的呢? 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 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 夫子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解读】 温、良、恭、俭、让,表现在外是一个人做人的态度,行为的风范;植根于内则是人格的修养,文化的积淀。 孔子因为有这样的修养和风范,所以别人会主动部政于他,请求他的指点。 当然,真要参与政事,治理国家,改造世界,仅有这种温、良、恭、俭让的风范是不够的。 所以革命家一毛一泽一东要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洋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近,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说到底,温、良、恭、俭、让是夫子的风范,儒者的本色。 所以,即便是孔子本人,虽然别人都愿意问政于他,但他最终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好回国做一个教书先生了此一生。 【! ”!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注释】 其:他的,这里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没:死去,与在相对。 三年:泛指多年【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 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解读】 【解读】《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也就是说,所谓孝,就是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 这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意思是一脉相承的。 就现代社会而言,即便父在,父子之间已多半是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哪里保得住无改于父之道呢? 更不要说父没以后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了。 不仅现代社会如此,就是在封建宗法制的时代,尽管父亲的绝对的权威,也仍然有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红楼梦好了歌解》)的现象发生。 所以,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不可以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洞一洞式的刻板理解,否则,盗贼的儿子不也就只有以做盗贼来尽孝道了吗? 一言以蔽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外乎是在一般意义上要求我们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辈的未竟事业罢了。 【! ”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注释】 斯:此,这。 节:节制,约束。 【译文】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 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 倡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解读】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 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 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 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一团一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一团一和气,吹吹拍拍。 说到底,还是一毛一泽一东给我们开列的公式:一团一结--批评--一团一结。 下一篇:怎样才算是好学? 【! ”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注释】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 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 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 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解读】 【解读】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 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 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 ”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释】 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备的人。 正:改正,修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解读】 安贫乐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一精一神境界的升华;多做少说;以他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 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这三个方面之中,最难做到的是第一个方面----安贫乐道。 尤其是物欲横流,金钱具有挡不住的诱一惑的时代,一个大学生每月的费用少说也是几百元,孔子所描绘的好学的典型,不过是一个寒酸而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穷书生罢。 当然,在重一精一神而轻物质的时代,这种穷书生的形象未尝不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所谓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的说法,不是离我们今天不远吗? 【! ”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 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注释】 谄(chan):巴结,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 这两句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离开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艺,切开了还得磋(锉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艺,琢(雕刻)了还得磨(磨光滑)。 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一精一益求一精一。 从本节上下文的意义来看,宜作一精一益求一精一的理解。 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 赐:子贡的名。 诸:之。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 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一精一益求一精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解读】 子贡显然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教师的意思。 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 撇开孔子对子贡的赞扬不谈,我们来看看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一婬一。 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一婬一逸。 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 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 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 (《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当然,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 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一精一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一爱一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 ”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注释】 患:忧虑,怨恨。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 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 相反。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 所以圣人不仅在《学而》打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全篇恰久首尾照应。 .shici { line-height: 25px; font-weight: lighter; font-size: 11pt; padding-left:4em; text-indent: 0; color: #003333; }. jingwen { color: #006600; background:#FFFFEC; border:1px solid #666; padding:5px; margin-bottom:10px; }. yiwen { color:Teal; }. jiedu { color:#660000; }. comment { color:DarkSlateGray; }. yinyong { color: #3333CC; }. pingxi { color:#000000; } 发布时间:2025-10-14 11:41:1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6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