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家乡的风俗 内容: 倘逢放假,必定要回一趟水运。 水运是均安一块小地,傍着河涌。 那年,恰逢关帝出游,就提早了些去。 搁这,这个是那个的亲戚,那个是这个的朋友。 整条街巷都是熟人,都聊得。 我是很乐意回去的,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做作业,敞着玩儿。 到了关帝出游的日子了,是要举行十五天,走十三个乡的,来水运就一天。 各家各户能在家的都在家,都要见关帝一面,以求风调雨顺。 今日各家的孩子都被扣在家,得规矩地跟着长辈们等关帝侯爷来。 我跟和仔也早早起了床,被扣在了家里。 老人们是有许多事要做的,没得空管我们。 至于姑婆嘛,她也大早就赶去迎接关帝。 边摆水果,嘴里念念叨叨:“阿囡你带和仔别乱跑。 一会儿红裙队的过来记得要给她们递水果饼干,还有这些! ”姑婆拿起红袋子晃了晃,“还有,还有阿公们,要记得给茶水。 说话要说‘请’。 ”她拿起红衫塞到我跟和仔怀里,又碎碎念了一句:“刚才说的都记住了吗? 得记住,不能忘。 今天要规矩点,啊? ”她一边叮嘱我,一边转身出门。 她越来越小声地碎碎念,背影消失在巷口……不久,几个穿红衣裹红裙的妇女拿着几炷香走来。 每搁一段路便放一炷点燃的香,听旁的长辈说,这是“开香路”。 还有红裙队们,当年结婚的新媳妇必须穿上龙凤裙褂恭迎圣驾,结婚多年的媳妇就穿上出嫁时带到夫家的红裙持香随行。 弄完这个之后得等上一段时间。 最是机灵的迪迪和科紧不知几时从家里溜出来,站在黑妹姨婆的菜地跟我们挥手。 我也冲他们招了招手。 黑妹姨婆的菜地怕是要遭了殃,定是少不了一阵骂的。 别家的小伙伴们也都站到了自家门口冲大家伙挥手,算是集齐人了。 迪迪比划了几个手势,让我们在关帝来后去涌边集合。 措不及防的一串鞭炮响起。 人群立马涌动起来。 长辈们讨论着来交接的是哪个村的,孩子们不停问着关帝高不高长什么样。 不久后,听到八音锣鼓柜的演奏声,人群顿时沸腾了。 穿黄色红色衣服的老年男子抬着一对小香炉走在前头,红裙队紧跟在后面,浩浩荡荡几十号人的队伍排开,她们得迎接关帝侯爷。 穿的也是讲究,同一样的红衫红裙,头顶草帽,草帽上都别着一小串黄皮叶。 终于看到被众人围着的关帝和侯爷了。 两顶三百多斤重的帝王銮舆被众人齐心协力缓缓抬着,两座銮舆,是雕刻精美的小木楼。 关帝和侯爷就坐在里边,长得都是黑脸威风凛凛。 游行中銮舆手不时有节奏地上下颤动銮舆,大声吆喝,在人群中掀起一阵又一阵热烈的回应。 演奏着喜庆乐曲的锣鼓柜紧随其后,卷起热闹的狂潮。 年轻人都从家中赶来向前涌去,都想着帮忙抬起。 更是希望能占到关帝的福气,辟邪消灾,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我只得带着和仔向后退去,两人的脖子却伸得老长,魂被勾了去罢。 不少平日相熟的街坊正热闹地打招呼闲聊,但即使不相识,也会热情地招呼进家门,派上大吉大利的利是。 甚至有村民招呼举罗伞的人进屋转一转。 队伍中还有穿着戏服的娃娃站在锦布包着的小台子上,被推着穿街过巷。 锣鼓喧天,万人空巷,街头巷尾,步履不停。 真是好一幅热闹景象! “关帝”“侯爷”在众吆喝声中渐渐远去,继续他们的穿街走巷,为乡亲们带去美好的祝福。 我跟和仔丢下一桌子的水果食物,直奔岸边。 迪迪领着我们拾队伍落下的黄皮叶,每人捧一大把,搬到岸边。 他拿起叶撒下河:“这样,这样,可以带来好运哦。 ”“你怎么知道? ”“肯定是这样,不然他们干嘛要拿那么多黄皮叶,还别在头上。 ”大伙赞同,把拾来的黄皮叶小心地撒下。 关帝出游一直延续到下午。 秋的天黑得早。 斜阳正好,洒落在漂浮的黄皮叶上,像是飘在水面的渔火,红得烈焰般。 我相信它们可以带来好运,那么就一直这样好运下去吧! 发布时间:2025-04-08 08:36:0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