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听!车声里的中国变化 内容: 时间如同一台摄影机,记录了建国以来七十年间的点点滴滴。 如果将时间的镜头向前拉长,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七十年前,遍布大街小巷的是自行车;三十年前,风靡全国各地的是摩托车;而如今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各种交通工具像雨后春笋一般。 这一样样老物品的消失,一件件新事物的诞生,都在叙述着中国七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听爷爷说自行车的故事小时候,爷爷有一辆二人自行车,听爸爸说,那是家里的长辈,是他们的大哥。 爷爷看这辆车也像待儿子一样,没事就会擦擦。 那时候,爷爷只要一拿出铁盆,洗的泛白的毛巾,我就知道他又要“干大事”了。 于是,我便会将家里的圆木椅子抱出来,静静等在一边。 一会儿,爷爷将车子推来,摆放好铁盆,将我抱到腿上。 我喜欢看爷爷擦车。 他将毛巾往水里蘸了蘸,然后拧干,一只手扶着车,一只手拿着毛巾,从车头到车身,从轮骨到脚蹬,一寸一寸地擦,宛如在雕刻一件艺术品。 他的眼中充满了我熟悉的慈爱。 那时候村里都是土路,到处坑坑洼洼,无论是大人们去田间劳作,还是学生上学,主要靠步行。 碰到雨天就麻烦了,衣服容易脏不说,还会迟到,要是谁家有一辆自行车,听着清脆悦耳的车铃声,大家就会羡慕不已。 但别以为买自行车就像买菜一样,那时候买车是有指标的,有时还需要托关系,找门路,不少单位员工购买还需要抓阄凭运气听爸爸说摩托车的故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摩托车作为一种时髦的代步工具,飞速进入大众视野。 听爸爸说,当时如果那个小年轻有一辆摩托车,会有很多小姑娘为之倾心;同样的,如果女儿出嫁,有辆摩托车陪嫁,那肯定倍有面子。 爸爸常说,他最大的愿望便是有辆摩托车。 爸爸是农村出身,初中未毕业辍了学,跟着几个哥哥去上海闯荡。 那时,老板家有一辆摩托车,在爸爸的描述中,那是一辆红色车身,带有蓝色条纹的车,车头是黑色的。 当时我听了是不屑一顾的,心想这种车现在哪有人骑,这么土。 但爸爸在描述时眼中总是不时迸发出亮光……事实是残酷的,爸爸日思夜想着拥有一辆摩托车,但家中兄弟姐妹多,但只给一人买不公平,人人都买又没有那么多钱,他只能每天看着路上的摩托车流口水听我说轿车的故事虽然爸爸的摩托车梦没有实现,但科技的发展给了他另一样礼物——轿车。 在我九岁那年,家里有了第一辆轿车,在我看来,这一辆车可谓是一个救星啊。 在此之前,每年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都要先坐公交车再转客车,最后还要步行半个多小时,一趟下来半天的时间都过去了。 大人们还好,但细胳膊细腿的我哪能受得了,因此,每次到家我总是累的筋疲力尽,经常和爷爷奶奶抱怨。 直到有一次,奶奶心疼地抱着我磨出水泡的脚,对爸爸说:“买辆车吧。 ”自从有了轿车后,爸爸开车一车到家,我只要美美地睡一觉就行了,别提多方便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交通工具在海陆空全面立体覆盖,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 而七十年来中国也完成了蜕变,高铁、跨海大桥等已经成为中国的新名片。 它们彰显着中国的变化,向全世界宣布:东方的雄狮已经苏醒了! 而我们也可以骄傲地说:“我自豪,我是中国人。 ” 发布时间:2025-10-27 08:36:2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