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04.人间世:言者风波也 内容: 言者风波也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 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 风一来,平静的水面就起波一浪一,所以叫风波,这是讲动一态。 一句话说出来,一句话说不对了,人与人之间就挑出问题来。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有时候世界的战争就是因为一句话,或者做领袖的讲一声,打呀! 大战就打起来了。 讲话特别要注意,一句话是两面刃,害自己也害人家,你以为自己会玩嘴巴,你倒霉统统是自己玩嘴巴玩出来的。 庄子明白告诉你:言者,风波也。 不要说犯了口祸下地狱,下地狱谁看见了? 你下了地狱我又看不见,你又不发个无线电来? 当时就可以看到,话讲得不对马上就起风波,不要等到下地狱。 儒家道家佛家都现身说法,所以口业之重要。 人的行为,这一个是事实。 事实的结果,对与不对,马上可以结帐的。 一个行动错误了,这个事实很危险的。 所以要懂得《易经》的道理,《易经》讲人生的境界,只有四样:吉凶悔吝,生乎动者。 只讲一句话就是动,做一件事一个行为就是动,动的里头,四分之三都是倒霉,四分之一勉勉强强是好。 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 大家注意,这是庄子的格言。 一个人说话,对方听了为什么发脾气? 本来人的心底都是很平静的,因为某一句话不对了,忿设无由,心里的愤怒就没有理由,没有来由地被挑一动了。 为什么被挑一动了呢? 巧言偏辞。 那个讲话,有时候偏激,引起了别人的愤怒。 别人讨厌你是怎么来的? 你不要怪人家,反省你自己,是你自己的巧言偏辞引起的。 偏就是过分。 过分的恭维不对,过分的批评也不对。 智能高的人不喜欢听巧言,你要耍些花样,恭维太过了,他一听就知道假话;你说不喜欢恭维我就骂,不应该骂的也骂,好不好? 也太过了,所以一个人不要玩巧。 青年同学记住了,古今中外,天下最成功的人,就是老实人。 我常常说,你们不要玩手段啊,几百年来,人类历史的经验教训,玩聪明,玩手段,玩花样的,一个高过一个,哪一个都不笨,连小孩都不笨,聪明手段都比我们高明。 将来这个世界上全人类都太聪明,太高明,都会玩手段了。 但是最后成功的人,因为老实,就成功了。 尤其是我,就喜欢那个笨笨的老实人,你说他笨,我就是喜欢他的笨。 我们太聪明了,自己唯一的缺点是太不老实了。 我们同时也想想,问问自己,你喜不喜欢老实人? 嘿,每一个人都喜欢老实人,可见老实人一定成功。 这是真理。 所以头脑聪明的人,自己要反省了,要清醒了。 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 这就叫我们不要杀生哟。 那些鸡阿牛阿猪啊,被杀的时候,不管什么声音地拼命乱叫,它也不管这是不是音乐。 等于我们人一样,被人欺负要被打死的时候,一妈一啊! 一娘一啊! 救命啊! 什么怪声音都出来了。 杀生时,任何一个生物,被欺凌到死的时候都非常愤怒,你要晓得,一愤怒那个血都会变成蓝色了,当时马上把血一抽一出来一化验,血里头就有毒。 所以发愤怒的心,嗔心是有毒的。 人平常讨厌人家恨人家,就是心里毒的习气很重。 所以,贪嗔痴称为三毒。 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 最后死的时候,那一个心厉,那一念,变成厉鬼,凶极了。 为什么讲这一段? 一个人,你无礼地一逼一迫欺负弱小的人,那个受欺负的人,虽然没有办法抵抗,这条生命已经交给你要死,但是临死的时候,要发嗔恨心,嗔恨心一发起来,有没有鬼? 就有鬼! 变成厉鬼,要你的命。 同学们就要问了,到底有没有鬼啊? 你研究孔子写的《春秋》,看一看《左传》,里面记载鬼神的事好多好多埃曹一操一这些大一奸一大恶的人,临死的时候,看到以前被他杀的人来索他的命,都求饶了。 这是真的哦! 鬼神之事就是这样,你以为偷巧害了别人啊,临死的时候,并生心厉。 所以人不会给人家骗的,最笨的人不过被你骗了一辈子,到了断气的时候,他忽然聪明了,哎呀,我上了当。 这个时候,一念之间并生心厉,因果报应就这样建立了。 尅核太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 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 一个人的心理,不要刻保历史上有许多领袖,譬如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他曾说过这样的话,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 但是老实讲,崇祯是亡国之君,为什么? 刻薄,多疑。 一个当领袖的,刻薄多疑就完了。 所以刻薄多疑太过了的人,有不值一谈的那种怪心理就起来了,就变成了心理变一态。 学佛、修道、学宗教的人就是这样,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要求也严格,都犯了克核太至这个一毛一病因此,宗教心理病是很难医的,在西方医学里头,宗教心理病几乎没有办法治疗。 研究心理学的人,或者研究心理行为的人,或者有研究心理医学的人,千万注意。 克核太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 甚至于你自己都还莫名其妙地心理变一态起来。 你们修道、学佛、出家的同学,看起来像个修行人,严重地告诉你们,平常我不大讲,你们会发现自己常常有一种克核太至的心理。 你看历史上真成功的人,都有豪侠之气。 就现在的历史,中东的萨达特这个领袖死了,我就觉得他很可一爱一,他的可一爱一就不是克核太至,他有流一氓气,所谓流一氓气就是侠气。 你看他讲话笨笨的,但是,说了就算数的,那不是假装的,他可一爱一在这里。 宗教家,宋明理学家,儒家的人,最容易犯克核太至这个一毛一病因此你们注意了,做人,是要学儒家的原理,不能学宋明理学家的态度,那都是神经病学佛也是一样,要知道修戒行,但是戒行是要求自己不能克核太至,更不能要求人家克核太至。 所以往往拿戒行要求人家,这样不对那样不对,你早就自己不对了,已经进入变一态心理状况还不知道,就完了。 真的,一点都不欺骗你们哦,我现在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但是我不是佛,这是我今天讲的很坦然的老实话。 在大雄宝殿,佛那个气度多光华啊,你再看看佛的一生,哪里像你们这样小家子气! 所以我们读历史常常发现,历代秦汉唐宋元明清,有些皇帝那真不是个东西,犯了克核太至的一毛一病,一毛一泽一东也犯了这个一毛一病这三个月以内,我从夜里一二点钟开始,到三四点钟,一一夜不过用二个钟头,把《二十五史》重读了一遍。 但是以我头发白了,也快要入土之人看来,有时候禁不住感叹,替有些皇帝,有些古人着急:怎么那么笨啦,不要那样就好了嘛! ”结果历史上,他还是那么做了。 那真是读史书而流泪,替古人担忧啊! 实际上读历史、演兵书而流泪,不是替古人担忧哦,往往会替未来的人担忧,读历史读通了的人会替未来担忧。 所以《庄子》这一段文章,又可以写一篇博士论文,同学们说写论文找不到题目,其实太多了,从中国文化的垃圾里头都可以抓出来好题目。 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 过度益也。 作人做事的道理,尤其做官的,做负责人的,连我们这里王班长都要注意,无迁令,这个迁令什么意思呢? 《论语》上有一句话叫做不迁怒,孔子讲颜回最好的修养就是不迁怒,无二过,怎么叫迁怒? 譬如他正在不高兴中,你来跟他讲话,嘿,活该你倒霉,讨厌,你走开一点好不好。 他本来讨厌的是别人,并不是讨厌你。 结果他迁怒到了你的身上。 从人生经验中知道,朋友之间,乃至家庭中父母、夫妻之间也是这样,正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当然倒霉,这是时机不对。 所谓: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所以,能够做到不迁怒很难。 无二过,犯了一次错误,第二次决不再犯,所谓忏悔者,就是不二过。 不像有的同学错了,哎呀,老师,我忏悔了。 明天又不对,老师,我又忏悔了。 他永远在忏悔中,那还叫忏悔? 那是悔在忏你了。 我们常常看到办事的,做公务员的迁令。 譬如我发现有跟我做事的同学,我说:请你帮我把下面那一本书拿上来。 结果他到了下面对另一人说,某某人,老师叫你把那本书拿上去。 这就叫迁令,已经不对了。 做人要不迁令。 无劝成,不要勉强人家的成功。 光要求人家而不要求自己,这就是过度益也。 过度地要求是不行的。 学宗教的人,往往对自己很慈悲,对别人却过度地要求,很克核,克核就变成刻薄了。 像我们有个佛家师父一样,为了让弟子过午不食,到晚上连锅巴都锁在柜子里了。 我就讲他,你这样不对了,万一有人饿得胃出一血怎么办呢? 那就要放松一点,装着看不见了,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迁令劝成殆事。 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 做事作人不能迁令,自己当主管不能劝成,这是两点不能犯的错误。 不然的话,做事情就非常危险了。 我们不晓得这是庄子说的话,还是孔子说的话,无法考证究竟是哪个说的了。 美成在久,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好事不在忙。 成就好的事情,不是一时做得到的。 坏的事情却容易成就,一成就了以往,来不及改正。 所以作人处事要慎重地考虑。 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何作为报也! 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这个故事讲到这里,孔子把最后的结论告诉叶公子高。 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物质的世界当中,乘物以游心,抱一种超然物外游戏人间的心理,就是现在讲的一种比喻,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游戏人间不是吊儿郎当,是自己心境非常轻松,做人非常本份,该做就做了。 也就是佛学说的解脱,不被物质所累。 那么既然做了一个人,对于人世之间人道之间,托不得已以养中。 孔子前面讲天下有两大戒,一个是命,这个命不是八字的命,是天命。 一个是义,义所当为,理所当为,如理而为,如实而为。 就是说,人生有它的价值,为了国家为了天下,乃至宗教所说的为救人救世,明知道这条命要赔进去,如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文天祥被杀头等等,他们认为很坦然,是托不得已,是命之所在,义之所在,不得已而为之。 以养中这个中,就是内心的道,自己修的道。 所以诚心修道的人,不一定打坐,他掌握了为人处世之间的原则,就是真正的有道之士。 上面两个故事,庄子都是以孔子的嘴巴来讲的,一个是孔子答复颜回,一个是孔子答复叶公子高。 第三个故事又来了,转了一个方向。 发布时间:2025-11-03 11:03:2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7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