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之一 源氏前記 平氏 内容: 外史曰。 吾讀舊志。 見鳥羽帝時數下制符。 禁諸州武士屬源平二氏。 曰。 大權之歸將門也。 其在於此時歟及讀三善清行封事陳宿衛豪橫之患。 乃知制度之弊其來久矣。 非亶始於此也。 葢我朝之初建國也。 政體簡易。 文武一途。 擧海內之兵。 而天子爲之元帥。 大臣大連爲之楄裨。 未嘗別置將帥也。 豈復有所謂武門武士者哉。 故天下無事則已。 有事則天子必親征伐之勞。 否則皇子皇后代之。 不敢委之臣下也。 是以大權在上。 能制服海內。 施及三韓肅慎。 無不來王也。 及至中世。 摹倣唐制。 官分文武。 乃特置將帥。 六衛之將將天子親兵。 而兵部居八省之一。 建左右馬寮以蓄貢馬。 而邊要之國。 諸郡皆有軍團。 三分一國之丁而取其一。 五人爲伍。 伍二爲火。 火五爲隊。 隊二爲旅。 旅十爲團。 各有首領。 一火六馬。 便騎射者。 特爲騎隊。 皆任守令簡點。 衛京戍邊。 按簿差遣。 每擧征伐。 令沿道諸國須契敕勘合。 凡征行萬人。 乃有將軍。 有副將軍。 有軍監。 有軍曹。 有錄事。 每總三軍。 大將軍一人。 大將出征必授節刀。 臨軍對敵。 首領不從約束者皆聽專決。 還日具狀以聞。 建勳位十二等。 論功酬賞。 而罷其兵。 凡其器仗。 藏于兵庫出納以時。 皆管之於兵部。 中朝制兵。 大略如此。 雖不及上世之旨。 其防亂慮禍可謂密矣。 是故有事則下尺一之符。 數十萬兵馬立具。 而平時散歸卒伍。 爲之將帥者。 或出自文吏。 臨兵陣畢事而歸。 脫介冑而襲衣冠。 未嘗有所謂武門武士者也。 及藤原氏以外戚世執政權。 卿相之位。 非其族人不擬。 官論品流。 因習成俗。 庶僚百揆。 概世其職。 而將帥之任。 每委源平二家。 於是乎始有武門之稱焉。 光仁桓武之朝。 疆場多事。 寶龜中。 廷議汰冗兵殷富百姓。 才堪弓馬者。 專習武藝以應徵發。 其贏弱者。 皆就農業。 而兵農全分。 至貞觀延喜之後。 百度弛廢。 上下隔絕。 奧羽關東之豪民。 以軍功至六衛舍人者。 或坐制鄉曲。 不勤宿衛。 而守令莫之能制。 清行所謂非六軍貙虎。 而爲諸國豺狼者。 所在皆是。 平居藏甲蓄馬。 儼然自稱武士。 於是乎。 始有武士之稱焉。 自從天慶馴致寬治。 源平二氏。 數鎮東邊。 每用此輩以奏功效。 而各有所習用。 以相隸屬。 因襲之久。 如君臣然。 自是其後。 苟有事輒命之二氏。 二氏各發其隸屬赴之。 如探物於囊。 不復煩選將徵兵。 而討伐勦誅。 莫不立辨。 廟堂之上。 務取恬熙。 不憂其勞之積重不回。 方且延爲爪牙。 以相傾排而已。 鳥羽之下此令也。 如察其弊者。 焉而不窮弊之所由。 於救之之術。 蓋已疎矣。 當是之時。 源氏有梗命者。 敕平氏討之。 平氏有難制者。 令源氏誅之。 更相箝制。 以爲得控馭之術。 而不知異日搏噬攘奪之禍。 又基於此敗壞古制苟婾一時。 皆足以自取困蹶也。 抑戎事民命所繫。 而兵食之權不可一日去國。 先王之必躬親之。 其旨深矣。 今委之一二宗族又賤其事而不省。 至於別其品類不齒之朝廷之上。 甚則奴僕視之。 曰。 是武門耳是武士耳。 及其論功行賞或悋而不與。 嗚呼。 幾何其不相率以自棄於法度之外也。 特以積威所約。 抑不敢發爾。 至於保元平治之際。 乃乘釁而起潰裂四出。 不復可收。 橫流之極。 終致失其千歲不拔之權。 而授之嚮所奴僕。 視者可勝慨哉。 吾作外史首敘源平二氏。 未嘗不歎王家之自失其權。 而國勢之推移。 有非人力所能維持者。 因世變以見得失。 後之憂世者。 將有以留心焉。 平氏出自桓武天皇。 天皇夫人多治比莫宗。 生四子。 長曰葛原親王。 幼有才名。 長而謙謹。 好讀書史觀古今成敗以自鑒。 敍四品。 任式部卿。 子高見。 孫高望。 高望賜姓平氏。 拜上總介。 子孫世爲武臣。 其旗用赤。 高望四子。 國香。 良將。 良兼。 良文。 竝任東國守介鎮守府將軍。 國香子曰貞盛。 材武善射。 爲左馬允。 良將子將門。 性桀黠。 倚攝政藤原忠平。 求爲檢非違使。 忠平不省將門怒去。 之東國。 據相馬里劫掠常陸下總。 時國香爲常陸大掾。 良兼爲下總介。 皆與將門有隙。 承平中。 將門終攻殺國香。 將門之在京師也。 嘗詣敦實親王。 從兵可五六騎。 適貞盛亦來謁。 會將門出門。 貞盛謂人曰。 將門必生事天下者。 今日恨不率士卒。 卽率士卒者。 當擊殺之。 至是貞盛棄官而東欲復父仇。 與良兼及從弟良正。 共攻將門。 不利。 貞盛謂是私鬬也。 不若受敕討之。 將還京師有所請。 將門要擊之信濃。 貞盛大敗。 脫身入京師。 已而良兼卒。 將門乃據下總。 遂襲執常陸介藤原維幾。 取常陸。 武藏守興世王。 兇險喜亂。 往說將門曰。 關東八州。 沃饒而四塞。 可據以霸天下。 夫取一州誅。 取八州亦誅。 誅一耳。 願公安所決。 將門大悅。 延爲謀主。 遂攻下野上總武藏相摸。 悉下之。 弟將平諫曰。 帝王有命。 不可妄冀。 願熟圖之。 將門曰。 天縱我以武。 吾取帝位。 孰能拒之。 乃建僞宮於下總猿島。 置文武百官。 初將門與藤原純友者友善。 嘗同登比叡山。 俯瞰皇城。 曰。 壯哉。 大丈夫不當宅此邪。 遂與謀反。 謂純友曰。 他日得志。 吾王族。 當爲天子。 公藤原氏。 能爲我關白乎。 至是。 純友爲伊豫掾。 任滿不還。 據海島。 爲盜以遙應將門。 潛遣人入京師。 行火坊市。 京師戒嚴。 時天慶二年也。 三年。 朝廷拜參議藤原忠文爲征東大將軍。 率諸將東伐。 發東海東山兵。 募以重賞。 而任貞盛常陸掾。 發兵討將門。 將門聞之。 率兵索貞盛於常陸。 不得。 乃散其衆。 獨以千餘人至下野。 下野有押領使藤原秀鄉。 世爲大族。 及將門起兵。 往見之。 將門方梳髮。 捉髻而出。 款接之。 命食。 共食。 飯粒墮前。 拾而食之。 秀鄉知其輕率不足與有爲也。 乃從貞盛。 貞盛窺將門無備。 與秀鄉合兵四千餘人。 急襲之。 將門遽出拒之。 大敗。 貞盛乘勝疾攻。 將門欲誘之險阻。 走據島廣山。 貞盛火其營。 大戰于山北。 將門以見兵四百騎死鬬。 貞盛麾兵蹙之。 將門獨身出走。 貞盛叱咜追馳。 射中其右額。 墮馬。 秀鄉斬其首。 興世王以下悉伏誅。 梟于京獄。 八州皆定。 而純友尋平忠文等皆途還。 貞盛以功敘從五位上。 累遷從四位下。 任鎮守府將軍。 兼陸奧守。 世呼曰平將軍。 貞盛四子。 季維衡最勇。 與平致賴源賴信藤原保昌齊名。 稱四天王。 任下野守。 後私與致賴鬬。 謫徙淡路。 貞盛又養從子維茂。 亦勇敢亞維衡。 維衡曾孫正盛。 有武幹。 時平氏與源氏竝爲武臣。 而源義家樹功邊陲。 宗黨尤強。 其長子義親。 爲對馬守。 剽掠九州。 殺官使。 流隱岐。 逃歸出雲。 殺吏奪貢賦。 勢甚猖獗。 於是詔正盛。 爲追討使。 賜驛鈴。 率兵討之。 與義親戰。 斬其首。 梟于京獄。 時天仁元年也。 正盛生忠盛。 忠盛居伊賀伊勢之間。 爲人眇一目。 大治中。 山陽南海盜起。 忠盛逮捕有功。 事白河鳥羽二上皇。 竝有寵焉。 鳥羽上皇建得長壽院。 以忠盛董役。 役竣。 除但馬守。 聽昇殿。 擧朝憎之。 謀以豐明節會乘暗刺之。 忠盛曰。 朝則蒙詬。 不朝爲怯。 其辱宗一也。 乃帶刀而入。 家人平家貞與其子家長。 衷甲從焉。 吏訶止之。 家貞對曰。 主君有戒心。 臣將與之同死。 吏不得止。 忠盛昇殿。 就闇拔刀。 刀光外射。 衆大畏。 不敢發。 及宴。 召忠盛命舞。 衆歌曰。 伊勢瓶子醋甕。 蓋國音瓶子通平氏。 醋甕通眇也。 忠盛愧之。 不終宴退。 呼主殿司。 脫刀授之而出。 衆劾奏忠盛帶劍上殿以兵自衛。 請正典刑。 上皇驚。 召忠盛問之。 對曰。 臣之家人聞道路之言。 尾臣而來。 不使臣知。 唯陛下斷其罪。 如其佩刀。 請問之主殿司。 主殿司進刀。 木刀塗銀也。 上皇嘻曰。 忠盛用意良苦。 以死衛君。 則武人之習耳。 遂無所問。 忠盛累遷以正四位下刑部卿。 卒於仁平中。 忠盛有七子。 曰清盛。 經盛。 教盛。 家盛。 賴盛。 忠重。 忠度。 而清盛最極寵貴。 初忠盛之事白河上皇。 上皇有嬖姬。 居祇園祠傍。 嘗夜幸焉。 雨甚。 覩鬼髮如束鍼。 乍覩乍失。 命忠盛射之。 忠盛捕而視之。 一老僧。 束麥桿以代笠。 捉火器行吹之。 曰。 將上燭于祠也。 上皇謂忠盛膽勇可倚。 益有寵。 所幸宮人兵衛佐局與忠盛私。 有身。 上皇卽賜之。 曰。 生女則朕取之。 卽男也。 卿以爲子也。 宮人免身。 生男。 是爲清盛。 後更娶妻。 生家盛賴盛。 清盛出依中御門氏。 大治中。 任左衛門尉。 累遷至從四位下安藝守。 航海赴任。 有魚入其舟。 或曰。 興家之兆也。 先是鳥羽太子受禪。 是爲崇德帝。 帝母璋子。 幼養於白河法皇鐘愛之。 及長不衰。 頗涉物議。 鳥羽是以不子視崇德也。 戲目之曰叔父兒。 鳥羽寵姬曰得子。 號美福門院。 生皇子體仁。 令崇德養爲太子。 四歲受禪。 是爲近衛帝。 帝崩。 崇德希復位。 崇德皇子重仁又長而賢。 中外屬望而美福以近衛蚤世爲出呪詛。 乃密勸鳥羽。 立崇德同母弟雅仁。 是爲後白河帝。 朝野駭然。 崇德憤恚召左大臣藤原賴長。 語之以情。 賴長慧黠。 世稱惡左府。 與兄忠通爭權。 不逞。 欲使上皇復位而己專柄也。 乃慫恿擧兵。 物情恟然。 保元元年。 七月。 法皇崩。 卽夜。 葬之。 上皇遂擧兵。 據白河殿。 源爲義等屬之。 法皇豫度有變。 遺命諸將當召者。 清盛不與焉。 蓋以忠盛夫妻傅重仁也。 美福曰。 安有強如平宗而不召乎。 遂召之。 清盛擧其宗應召焉。 叔父忠政獨赴上皇宮。 清盛義子基盛爲檢非違使。 擒上皇黨源親治于宇治。 已而敕源義朝。 攻白河殿。 留清盛等衛宮。 少納言藤原通憲奏使清盛同往。 清盛長子曰重盛。 從父攻其西門。 西門將源爲朝善拒。 我先鋒二將。 爲其所射殺。 清盛曰。 吾受命不必此門。 重盛不肯曰。 擇敵而進。 豈武臣所爲乎。 兒請當之。 清盛令兵士擁止重盛。 與共攻南門。 白河殿陷。 上皇出走。 入如意山。 削髮奔南都。 途被執。 遷于讚岐。 賴長中流矢。 已而自殺。 帝詔清盛捕爲義。 未獲。 忠政出。 依清盛乞降。 不聽。 殺之。 朝議因令義朝殺爲義。 以清盛爲播磨守。 超遷太宰大貳。 重盛以下受賞有差。 始興甲第于六波羅。 義朝視平氏聲望出己上也。 心常嫉之。 藤原通憲娶清盛女爲婦。 亦與義朝有隙。 通憲參與大議。 多所釐正。 帝授位太子。 是爲二條帝。 而上皇仍聽政。 政在於通憲。 上皇嬖人曰藤原信賴。 求爲近衛大將。 上皇欲聽之。 通憲不可。 因圖唐安祿山事跡上焉。 以諷之。 信賴慚恨。 乃與義朝深相結納。 陰謀作亂。 藤原經宗。 藤原成親。 藤原惟方等。 皆與其謀。 謀旣定。 而畏清盛不敢發。 平治元年。 冬。 清盛重盛率筑後守家貞等五十人。 詣熊野。 行至切部。 六波羅使者來告曰。 昨夜信賴義朝與源賴政源光基等。 率兵五百。 圍三條殿火之。 竝火少納言第。 殺傷無算。 遂幽上皇及主上於禁內。 少納言亦遭害矣。 衆愕然。 清盛曰。 爲之何如。 宜到熊野。 計之乎。 重盛曰。 武臣赴天子之急。 何猶豫爲。 清盛曰。 如無甲何。 家貞曰。 臣豫慮有是事矣。 開其擔。 出甲冑五十。 器械弓箭稱之。 衆乃結束北還。 已而聞源氏兵要阿部野。 清盛曰。 彼衆我寡。 我且避之四國。 以謀再擧。 重盛曰。 機不可失。 失今不伐。 彼將先我。 我寡而敗。 何恥之有。 今日之事。 有死而已。 清盛曰。 吾志決矣。 率衆疾馳。 未至阿部野。 遇一騎。 衆意源氏使也。 騎至曰。 臣至自六波羅。 六波羅之兵迎駕見在阿部野。 請速歸。 衆相喜慶。 踴躍入京師。 當是時。 信賴自爲大臣大將。 義朝以下皆拜官。 信賴衣冠僭擬乘輿。 坐百官上。 聽斷庶政。 百官莫敢仰視。 獨左衛門督藤原光賴不屈。 因會議折信賴。 勗其弟惟方。 護二宮。 以待清盛。 清盛旣還。 信賴聞之益諸門守兵。 清盛謀怠其備。 乃致名簿於信賴。 以示無他。 清盛計拔帝。 乃與惟方通謀。 夜放火二條大宮。 守門兵舍守救之。 天皇乃與皇后同車蒙衣而伏。 出藻壁門。 惟方從。 門者誰何。 惟方曰。 宮人也。 門者燭於車中。 曰。 可矣。 旣出。 重盛以騎三百迎謁于途。 奉入六波羅。 百官萃焉。 關白藤原基實亦至。 衆以其妻信賴妹也。 疑之。 或告清盛曰。 關白至矣。 清盛曰。 此大臣也。 假令不來。 吾固將召焉。 衆心乃安。 已而上皇又逃於仁和寺。 而信賴等仍據大內。 帝召清盛命討賊。 且戒之曰。 宜佯退走。 誘賊出宮。 莫使宮闕罹兵燹也。 清盛對曰。 臣誅逆賊。 如指之掌。 勿以勞天心。 至若後命。 臣甚惑焉雖然。 不敢不盡心。 乃敕兵三千騎。 令重盛教盛賴盛將之。 分路赴大內。 賊開昭明建禮二門。 閉陽明待賢郁芳三門。 樹白旗二十餘旒守之。 我兵望見色動。 重盛勵衆曰。 年爲平治。 地爲平安。 而我平氏也。 天示吉兆。 獲勝必矣。 汝輩努力。 乃分其兵爲二。 留一于大宮巷。 以其一傅待賢門。 大呼挑戰。 信賴怖。 墮馬。 重盛排門而入。 至大庭椋樹下。 與源義平大戰紫宸殿前。 七匝櫻橘樹。 出至大宮巷。 杖弓以息。 平家貞目之曰。 可謂平將軍再生矣。 重盛更兵復入。 義平呼曰。 我源氏嫡子。 公平氏嫡子。 宜與決死也。 重盛曰。 諾哉。 乃進戰且退。 與二卒景安家泰俱走。 義平及鎌田政家追之。 至二條濠。 重盛踰濠。 政家射之。 中肩及背。 甲堅。 不入。 射馬。 馬倒而冑墮。 政家薄之。 重盛扞以弓。 取冑被之。 景安至。 搏仆政家。 爲義平所殺。 重盛怒。 欲親鬬。 家泰進與義平相搏。 爲政家所殺。 重盛得間走。 當是時。 賴盛等攻郁芳門。 與義朝戰。 退走。 義朝卒有善走者八町二郎。 以鐵撘鉤其冑。 賴盛拔刀截撘。 二郎仰仆。 賴盛走。 源氏兵空宮而出。 教盛乃以千騎橫入大內。 關諸門守之。 義朝義平無所獲而還宮。 宮皆赤旗矣。 進退失據。 遂進攻六波羅。 清盛乃上北臺。 踞床指麾。 賊兵沓至。 官軍逡巡。 賊乘勝而進。 矢及內戶。 清盛怒。 上馬。 大呼馳出。 親突敵陣。 更兵交進。 賊遂大敗走。 清盛乃入大內。 收名簿。 笑曰。 昨予今取。 何速也。 乃分兵追賊。 義朝奔關東。 信賴至仁和寺。 乞哀於上皇。 上皇爲請之於帝。 帝不許。 重盛曰。 卽宥之。 彼何能爲。 清盛曰。 首惡不可不誅。 且如帝命何。 乃遣教盛。 引兵圍仁和寺。 捕信賴及其黨源師仲藤原成親等五十餘人。 斬信賴于六條磧。 重盛教盛。 與成親有姻。 乞而宥之。 帝賞清盛戰功。 進其子弟官爵。 尾張人長田忠致誅義朝。 獻其首。 梟之獄門。 賴盛將平宗清。 亦捕義朝少子賴朝至。 將斬。 宗清憫之。 因池尼請宥。 池尼。 賴盛母。 於清盛爲繼母。 清盛不聽。 尼怒曰。 刑部卿而在。 汝安得侮我言乎。 重盛與賴盛固請。 乃減死一等。 流于伊豆。 義平變服入京師。 狙擊清盛。 清盛覺之。 捕獲斬之。 平氏威振天下。 肥前人日向通良作亂遣平家貞討夷之。 當是時。 政在上皇。 藤原經宗。 藤原惟方。 勸帝親政。 兩宮交惡。 上皇引清盛自援。 永曆元年。 上皇進清盛正三位。 任參議。 清盛乃奉上皇旨。 收執經宗惟方。 帝嘗納故近衛帝后爲中宮。 世呼之二代后。 清盛以二人不諫陷帝於惡爲罪。 欲斬之。 前關白忠通救解。 乃宥死處流。 明年清盛累遷至權中納言。 六歲遂進從二位任權大納言。 重盛至正三位參議。 永萬元年。 秋。 帝崩。 諸寺僧徒會葬。 延曆園城二寺爭禮。 欲鬬。 上皇召源賴政自衛。 有訛言。 上皇圖平氏。 平氏大驚。 聚兵自守。 重盛曰。 事必妄也。 請往法住寺親驗之。 法住寺。 上皇宮也。 乃往。 途遇上皇來幸平氏第欲口解輸。 因扈還。 清盛稱疾不出。 重盛入而諫曰。 大人宜出謁。 吾宗有功無罪。 事何遽至此。 大人慎勿形之辭色。 不則讒或因以入。 苟吾之執忠直。 何渠畏人言。 清盛善之。 而竟不出。 上皇還。 謂左右曰。 訛言誰使之者。 藤原師光前曰。 天使之言耳。 衆無敢應者。 師光。 阿波人。 嘗以狡黠爲藤原通憲所愛使。 後削髮稱西光。 爲院北面。 頗有寵。 心嫉平氏驕恣。 數承間說上皇。 是時。 太子嗣立。 是爲六條帝。 帝幼。 政復歸上皇。 上皇寵后滋子。 爲清盛妻時子之妹。 生憲仁。 上皇欲立之。 仁安元年。 以清盛敍正二位。 任內大臣。 二年。 遂至從一位。 陞太政大臣。 賜隨身兵仗。 聽輦車入宮。 敕賜邑于播磨肥前肥後。 爲大功田世襲。 重盛敍從二位。 任權大納言。 聽帶劍昇殿。 次子宗盛。 敍從三位。 任參議。 三年。 二月。 憲仁受禪。 甫五歲。 是爲高倉帝。 帝母之兄大納言時忠謂衆曰。 方今天下之人。 非平族者非人也。 當是時。 平族爲朝官者六十餘人。 其采邑跨三十餘州。 朝政盡決於清盛。 清盛有疾。 詔。 行非常赦以禱之。 旣而清盛削髮稱淨海。 興別第于西八條。 居焉。 選童三百。 服異服。 散布京城內外。 察誹謗者輒處法。 京師側目。 上皇積不能平。 嘉應元年。 上皇削髮稱法皇。 平氏益橫。 重盛次子資盛。 與數騎出獵。 途值攝政藤原基房。 不下馬。 徑衝其衛。 衛士捽而下之。 重盛責資盛無禮。 基房縛送衛士以謝。 重盛釋其縛。 勞而遣之。 清盛聞之。 怒曰。 當今日。 誰敢辱淨海之孫者。 必報之。 重盛諫止。 清盛弗聽。 伏三百人。 要基房于路。 摧折其車。 切從者髻。 帝因輟朝三日。 重盛逐資盛于伊勢。 承安元年。 清盛進其女德子。 爲女御。 遂立爲中宮。 四年。 右近衛大將闕。 重盛奏請自拜之。 治承元年。 轉左近衛大將。 尋拜內大臣。 居小松第。 弟宗盛爲右近衛大將。 已而進正二位。 朝臣擧妬平氏。 藤原成親以權大納言爲法皇執事。 重盛娶其妹。 生子維盛。 又娶其女爲子婦。 成親子成經。 娶教盛女。 然成親殊希爲大將而不得。 居常憤憤。 遂圖滅平氏。 乃與西光謀。 饗藏人源行綱。 密語之曰。 平氏專恣。 子所目也。 吾受院敕。 陰圖之。 而未得將率焉子源氏冑也。 盍爲我將。 成殊功。 取顯位。 行綱諾之。 成親遂結檢非違使平康賴。 式部大輔藤原章綱。 前近江守源成雅等。 又欲結法勝寺執行俊寬。 數飲之酒。 令姬人侍焉。 因乘間說之。 會其鹿谷別館計事。 宴酣。 馬逸。 坐者驚起。 誤仆瓶子。 成親曰。 平氏仆矣。 西光曰。 盍梟其首。 康賴進曰。 梟首。 檢非違使之任也。 取瓶懸之柱上。 一座大笑。 成親因建策曰。 祇園祭日。 京師雜沓。 乘此時。 縱火平氏第。 疾攻之。 可以逞矣。 乃遺行綱布五十匹。 部署諸將所向。 未發。 西光子師高爲加賀守。 其目代師經與白山僧徒鬬。 僧徒來訴之延曆寺。 延曆寺僧徒與之合兵。 入京師。 犯闕。 重盛以三千騎衛宮門。 擊卻之。 山徒不服。 還圖再擧。 法皇令平時忠往諭解之。 五月。 誚師高師經流之。 西光慚恨。 終間叡山座主明雲於法皇。 處流。 明雲素善清盛。 清盛爲奏救之。 不省。 已而山僧奪還明雲。 法皇怒。 敕諸將士討之。 清盛不奉敕。 則更敕成親。 成親大喜。 因聚兵。 行綱自度事竟不成。 不若自首。 乃夜馳赴西八條。 聞清盛在福原。 又赴焉。 請面告事。 清盛出面之。 行綱曰。 院中集兵。 君知其由乎。 清盛曰。 欲攻山徒耳。 行綱進附其耳。 語曰。 否。 否。 事係貴族。 嚮日。 新大納言氏俄要行綱于鹿谷。 謀云云。 聞法皇亦欲親臨焉。 因法印靜憲諫之而止。 事已至此。 不敢不告。 清盛大駭。 直歸京師。 悉召子弟宗族。 遣檢非違使阿部資成。 就院中奏曰。 有兇徒。 圖滅臣宗。 臣且執而鞫之。 然事必有源。 是以敢奏。 法皇失色。 不知所答。 乃縛西光至。 使跪階下。 清盛叱曰。 下奴。 恃過分之寵。 構陷無罪。 又敢欲危我家。 西光笑曰。 何謂過分乎。 公之父但馬守。 朝官所愧齒。 公爲其嫡子。 常著高屐。 伺候中御門氏。 人呼曰高平太。 比十八九。 以捕海賊二十人功。 爲四位兵衛佐。 人以爲異數焉。 而今乃至於太政大臣。 是之謂過分耳。 清盛大怒。 躍起蹴其面。 痛掠治之。 得實。 命裂其口。 又使人召成親。 成親未知事覺。 曰。 平公欲宥山徒。 令吾請法皇耳。 乃往。 比及西八條。 見甲士繹騷。 心驚。 及入門。 平氏士難波經遠。 妹尾兼康。 耦進捽之。 囚於小室。 將待昏殺之。 成經康賴以下。 皆被逮捕。 久之重盛至。 衆迎而謂之曰。 有大事。 公來何晚。 重盛曰。 是私事。 何言大事。 入謂清盛曰。 聞欲殺大納言。 願再思之。 兒豈以姻戚云爾哉。 彼爲名族。 受君寵。 未可以私怨殺也。 往時少納言信西。 興行死刑。 發惡左府之墳。 未二歲。 信西之墓。 亦爲藤信賴所發。 善惡之應。 殃慶立至。 願再思之。 出見經遠兼康。 讓其亡狀。 因戒之曰。 慎勿使我公乘怒抵悔。 乃歸。 教盛亦爲成經固請。 皆得減死。 而清盛怒不自禁。 乃就見成親。 成親低首。 清盛呼而仰之曰。 公面可憎。 公當死於平治者因內府之請宥之。 祿位竝隆。 何苦而反。 成親曰。 僕何與知焉。 事必出讒口。 僕於貴族。 有何所怨。 敢倍畔也。 清盛顧左右。 取西光狀來。 乃自讀二過。 曰。 猶言不與知乎。 公面可憎。 以其狀擲成親面而入。 令經遠兼康拷掠成親。 二人畏重盛。 下成親于庭。 附其耳曰。 我公隔壁而聽。 君第叫號。 二人毆地。 成親輙叫。 清盛曰。 可矣。 於是清盛乃被甲執長刀而出。 召平貞能曰。 亟戒將士。 今擧朝之人。 嫉我圖我。 蓋謂我官爵踰分耳。 在昔田村丸微者也以平東夷功。 超拜大將。 他多類此者。 豈獨淨海。 淨海勤勞非一日也。 保元之變。 我宗族大半赴新院。 且重仁親王者。 我父所覆育也。 而我思故院遺詔。 獨屬官軍。 終克平亂逆。 平治之變。 信賴義朝之猖獗。 吾而自愛。 事未可知。 重命輕躬。 夷滅凶黨。 以至於收經宗惟方等。 數冒大難。 無非爲官家者。 以此言之。 官家恩宥。 雖窮子孫可也。 今乃輕信讒言。 欲見族滅。 卽毋告者。 豈不危殆。 異日細人有再進言。 則下宣討我。 目我爲賊。 不可悔也。 吾欲先發移之鳥羽宮。 否者。 請幸於此耳。 北面奴輩。 或且扞我。 亟戒將士。 有主馬盛國者。 馳告重盛。 重盛大驚。 急命駕赴之。 入第門。 族人皆擐甲鞍馬。 旗幟成列將起。 重盛烏帽直衣而入。 宗盛叩其袖曰。 公何以不被甲。 重盛睨曰。 汝等何以被甲。 敵人何在乎。 吾爲大臣大將。 自非有寇賊犯闕。 則不宜被甲也。 清盛望見之。 遽起。 表黑衣而出。 數正襟。 襟呿甲覩。 謂重盛曰吾察西光狀。 如成親等。 乃其枝葉耳。 間群小彙進。 覬覦不已。 而御以輕躁之君。 何所不至。 我欲且請幸一邊。 以待事定。 語未畢。 重盛泣數行下。 久之言曰。 重盛熟視尊貌。 知家門已屬衰運也。 重盛聞之。 世有四恩。 皇恩爲最。 抑我門雖辱桓武葛原之胤。 而降爲人臣。 中微不顯。 以平將軍之功。 而不過國守。 刑部卿聽內昇殿。 萬人反脣。 及至大人。 乃陞太政大臣。 以兒之不肖。 且辱大臣大將。 宗族駢植朝廷。 田園半於天下。 叨恩極矣。 爲官家所疾。 誰謂不宜。 而運命未艾。 讒人旣獲。 宜論罪所當。 退陳事由。 則公家豈有不霽威。 何必草草爲也。 兒又聞之。 以王事辭家事。 不以家事辭王事。 況善惡較著者乎。 重盛自六位至三公。 沐浴君恩。 不可勝擧。 嚮背之決。 自有在焉。 素所撫循士。 願爲重盛死者二百餘人。 保元之亂。 源下野守以敕命斬六條判官。 兒在當時。 以爲大逆無道。 不忍言者也。 此非大人所親睹乎。 欲忠則不孝。 欲孝則不忠。 重盛進退窮於此矣。 生覯是慼。 不若死也。 大人必欲遂今日之擧。 先刎重盛首然後發。 且言且泣。 擧座感動。 清盛曰。 淨海以衰老爲此擧。 非爲一身計。 徒慮子孫耳。 乃以爲不可。 汝好計之。 乃起入內。 重盛顧讓諸弟曰。 今日之事。 縱令公老耄發事。 子等何不匡救。 乃慫恿之也。 出敕將士曰。 欲從公赴院者。 見重盛剄首然後行也。 乃還小松第。 旣夜。 憂慮弗能措。 於是出令徵兵。 曰。 有大事。 速來會。 衆相告曰。 沈重人出如此令。 必有由也。 於是爭赴之。 一夕二萬餘騎。 而西八條無復一人。 重盛乃令家貞貞能往護清盛。 清盛問曰。 小松第何由徵兵。 二人對曰。 院宣內府曰。 汝父忘君恩。 欲亂國家。 命汝討伐之。 內府慮君自急也。 令臣等來護。 曰。 君安之。 重盛在焉。 當以身請。 清盛惶懼曰。 爲我語內府。 吾前途已迫。 不復事事。 唯卿令之。 二人還報。 重盛漣然曰。 使父爲此語。 吾罪大矣。 乃親臨勞兵曰。 汝等應召卽來。 真不負平生。 而事出謬傳。 宜亟罷去。 後有緩急。 幸毋狃焉。 因盡罷去。 法皇聞之。 泣曰。 重盛報怨以恩。 使人慚愧。 已而清盛使武士咼西光。 竝殺師高師經。 流成親于備前。 後使人殺之。 放成經康賴俊寬于硫黃島。 教盛常餽遺成經。 成經分之二人。 因得不乏。 二年。 中宮姙。 清盛月親祈嚴島神。 冀得皇子。 教盛乃因重盛請。 下敕令。 成經賴康得歸。 俊寬終死島中。 十一月。 中宮將產而艱。 人或曰。 成親俊寬所祟。 令衆僧禳之。 法皇乃爲誦經。 卒分身。 生皇子。 清盛喜極而哭。 獻金綿謝之。 法皇弗懌。 拋其謝書曰。 驗者視朕邪。 三年。 立爲皇太子。 清盛驕恣益甚。 重盛日夜憂懼。 一夕。 夢清盛被誅。 覺而泣。 會維盛至。 飲之酒。 令好以刀。 維盛意是小烏。 小烏者。 平氏傳家寶刀也。 受而視之。 乃無文刀。 葬時所佩者。 乃變於色。 重盛曰。 毋尤也。 使公令終。 吾將佩焉。 今賜之汝。 汝後當知之。 五月。 重盛造熊野祠。 祈死。 歸。 得瘍疾。 適有醫。 至自宋。 清盛欲使治焉。 重盛辭以失國體。 且曰。 兒之獲疾。 命也。 遂不使治。 法皇臨視其疾。 三月遂薨。 年四十二。 法皇與攝政基房議。 收其封戶。 會中納言闕。 清盛婿藤原基通當任。 而基房子師家任之。 甫八歲。 是時。 清盛在福原。 十一月。 地大震。 京師相驚曰。 太政入道來矣。 已而清盛以數千騎入京師。 基房入。 泣訴法皇曰。 聞清盛來欲修怨於臣。 果被竄流。 不復能奉左右矣。 法皇曰。 雖朕亦不能自保也。 明日。 使法印靜憲往諭清盛。 且問其意。 清盛不見。 及昏無所答。 靜憲請去。 清盛使子知盛出答曰。 臣耄矣。 不復能事君。 如此而已。 靜憲趨出。 颺言曰。 賢相明德。 跼天蹐地。 清盛聞之。 召返。 面之曰。 聞子諫止鹿谷之幸者。 吾是以見子也。 抑我家何所負官家。 重盛新死。 遊幸自如。 獨不憫老夫乎。 重盛見危授命者數。 官家賜之越前曰。 傳汝子孫。 而死卽見褫。 死者何罪。 且吾爲基通請中納言再三。 而超拜師家。 何也。 凡如淨海者。 卽有過惡。 當宥及七世。 今餘命無幾。 動將見誅。 身後可知矣。 言畢垂淚。 靜憲亦泣。 少焉。 說以大義。 且慰藉之。 清盛意頗解。 禮而遣之。 旣而奏帝。 貶基房。 代以基通。 削師家以下四十三人官爵。 流前太政大臣藤原師長。 使宗盛率衆造法皇。 法皇問曰。 將見流遠地乎。 宗盛曰。 非敢然也。 且幸鳥羽殿。 以待事定。 遂移之鳥羽。 靜憲請而從焉。 清盛乃使人白帝曰。 今後諸政。 陛下親之。 卽日。 還福原。 四年。 二月。 帝禪位於皇太子。 世稱其出清盛意也。 清盛夫人時子。 旣拜二位。 削髮。 稱二位尼。 於是夫妻竝准三宮。 三月。 上皇幸嚴島。 希解清盛之意。 臨發覲法皇。 法皇之徙鳥羽。 中外皆咎宗盛不若其亡兄也。 宗盛數諫清盛。 乃奉還法皇于八條鳥丸。 五月。 熊野別當上變。 告以仁王下令。 擧東國源氏。 欲滅平氏。 廢帝而自立。 曰。 事成有重賞。 那知新宮僧徒亦應之。 清盛大驚。 率兵入京師。 與公卿議。 遣檢非違使源兼綱等。 以官兵圍高倉宮。 將徙王于土佐。 兼綱父賴政。 爲王謀主焉。 平氏未之知也。 賴政急使王先奔倚園城寺僧徒。 而自率子弟從之。 清盛聞之。 怒曰。 吾嘗奏賴政授三位。 聽昇殿。 何負我乎。 清盛將藤原忠清獻策曰。 聞叡山南都僧兵皆應於王。 我前後防敵。 曠日彌久。 諸國源氏來會。 勝敗未可知也。 宜速下院宣於山徒。 因啗以利。 清盛從之。 山徒乃倍王。 王奔南都。 清盛遣子重衡等。 將二萬騎。 追擊于宇治河。 王入平等院。 斷橋而軍。 僧徒善鬬。 我將平盛清請分兵由河內進。 遮敵前路。 下野人足利忠綱進曰。 我家嘗與秩父氏。 夾利根河相挑。 未嘗不亂流決戰。 今日利在速戰。 何猶豫爲。 乃以手下三百騎先渡。 下令曰。 上駿者。 下駑者。 操於淺。 而縱於深。 其步卒迭相提挈。 或溺者。 授弰援之。 令畢而濟。 不亡一人。 忠綱呼曰。 我藤原秀鄉六世之孫也。 盍來決死。 兼綱笑曰。 汝以名族。 乃爲平氏所驅役邪。 對曰。 平氏奉詔討亂賊。 安得不從也。 乃大戰。 終射殺兼綱。 我軍悉渡。 擊大破源氏兵。 賴政及子仲綱等皆死。 王南出走。 中流矢薨。 南都僧兵至木津川。 聞之引去。 重衡等凱旋。 獻首闕下。 清盛賞忠綱。 清盛常愛福原。 又築島其南。 以便漕運。 終欲遷都焉。 六月。 遂決意。 趣帝三宮百官徙焉。 奉帝于賴盛第。 遂徙之己第。 使兵守法皇。 議建宮城。 地狹不可建。 乃權造焉。 物議囂然。 八月。 源賴朝奉以仁王令。 擧兵伊豆。 相摸人大庭景親擊走之。 武藏人畠山重忠又擊破其黨三浦氏。 景親急騎報捷。 且曰。 賴朝走死。 已而東人交來告。 賴朝未死。 兵復振。 清盛大怒曰。 東國奴輩。 皆彼父祖家人。 而我流彼於東國。 是使彼胥以滅我家也。 何異借盜鑰乎。 切齒久之曰。 向使吾不聽池尼請。 彼惡得保首領。 忘恩規利。 敢亂我子孫。 其能免神明之罰邪。 重忠父重能與弟有重在福原。 進而言曰。 東人獨北條時政與賴朝婚。 其或附之。 其他豈肯黨流人。 君勿爲意。 平氏子弟。 人人奮願東伐。 清盛輦入。 見上皇曰陛下妙齡。 蓋未及知耳。 往時有爲義義朝者。 敢行凶逆。 欲敵法皇。 臣以謀略誅夷之。 而義朝少子有賴朝者。 此豎子。 獲之伊吹岳麓。 當斬。 臣繼母爲請宥之。 臣卽召見之。 曰。 十三歲。 短身涅齒。 有問輙答不知。 臣憫其幼稚。 且自謂與源氏非有宿怨。 特以君命焉爾。 遂宥之。 今聞其在配所敢謀不良。 臣不堪悔恨。 請得宣旨討之。 上皇曰。 稟法皇。 答曰。 主上幼。 陛下親父。 決在聖斷。 何直稟法皇爲。 陛下莫乃庇源氏乎。 上皇晒曰。 猶爲此言邪。 卽賜宣旨。 因問大將可屬誰。 曰。 臣嫡孫維盛可。 卽命維盛。 以右近衛中將爲追討使。 而忠度翼之。 用高祖正盛伐源義親故事。 賜驛鈴。 將五千騎。 發福原。 以齋藤實盛諳東事以爲鄉導。 行收兵至駿河。 實盛曰。 宜急踰足柄收武藏相摸兵。 藤原忠清曰。 今我兵皆京畿新募。 以此深入。 未見其可。 維盛從之。 實盛乃辭而西。 維盛曰。 無實盛。 吾寧不能戰乎。 以忠清爲先鋒。 進軍于富士河。 當此時。 畠山重忠以下皆附賴朝。 以二十萬騎至河東。 使使者來貽書。 多謾言。 忠清勸維盛斬其使者。 相持未戰。 我軍夜聞水禽起。 相驚以爲敵大至也。 人馬相踏藉而走。 維盛怒。 欲留戰。 忠清固諫。 乃西歸。 平明。 源氏軍乃知之。 令一將來追。 伊藤某殿戰而死。 維盛歸。 至近江。 清盛弗許其入京師。 曰。 汝奉王命討亂賊。 不交兵而歸。 何面目來見我乎。 軍卽不利。 盍橫尸原野。 因欲流維盛剄忠清。 衆救解之而止。 先是。 源義仲起兵于信濃。 義仲幼孤。 齋藤實盛取育之。 已而屬之木曾人中原兼遠。 於是宗盛召兼遠。 命亟縛義仲來獻。 兼遠效誓書。 還。 逐義仲。 是月。 上皇再幸嚴島。 清盛從焉。 因要上皇作書。 誓不右源氏。 旣還。 造宮于夢野。 以奉法皇。 自清盛遷都。 上下苦之。 山徒亦數請復舊都。 清盛會諸公卿。 問兩都孰便。 公卿皆希其旨曰。 福原便。 獨左大辨藤原長方曰。 平安便。 清盛作色而入。 衆爲長方危之。 已而清盛卽奉三宮以下。 復都平安。 衆大悅。 時十一月也。 或問長方曰。 子何以能忤相國。 答曰。 使無悔心。 何問於人。 我因而導之耳。 清盛素重長方。 先是。 長方建議於朝曰。 亂人得志。 是天意人心所致。 宜復政於法皇。 召還基房師長等。 改過遷善。 庶幾免焉。 清盛稍從其言。 平氏家多怪。 清盛嘗獨坐。 見階下有數百人頭。 合爲一大頭。 瞋眼視清盛。 清盛亦瞋眼視之。 人頭漸縮小而滅。 占者曰。 爲義義朝等鬼也。 又有鼠巢厩馬尾。 占者曰。 小侵大。 子犯午。 爲源逼平之兆。 復都之月。 近江源氏兵起。 翌月。 遣知盛資盛等。 將兵擊夷之。 初園城寺黨賴政。 得重譴。 益怨平氏。 至是與山徒皆應近江源氏。 乃遣清房。 攻園城寺。 燒夷之。 殺僧八百人。 又聞南都叛。 遣妹尾兼康赴攻。 僧徒逆擊敗之。 又造木丸。 呼爲淨海頭。 蹴擊之。 清盛積怒。 是月。 遣重衡。 率兵數千騎擊之。 燒東大興福二寺。 殺僧數百人。 而諸道源氏益興。 養和元年。 正月。 上皇病崩。 清盛益悔悟。 復政於法皇。 法皇不聽。 固請而聽。 乃獻美濃讚岐爲御邑。 詔以宗盛總管近畿。 二月。 斬河內人源義基。 聞源行家擧兵至美濃。 遣知盛通盛清經忠度等伐之。 敵據板倉壘。 我兵遶出其後。 縱火攻拔之。 走行家。 清盛又令南海兵控扼東兵。 而徵糧于北陸西海。 西海菊池氏。 緒方氏。 皆應源氏。 肥後守平貞能請往定之。 法皇令院聽官從貞能。 已而知盛在洲股。 病作。 置戍而還。 源氏益振。 宗盛乃欲親將大軍東伐。 法皇許之。 命統諸武官。 以官符徵兵。 刻日而發。 衆曰。 此行必夷源氏。 以二十七日發行。 先發一日。 清盛疾作。 宗盛止行。 車馬集於六波羅。 清盛病煩熱。 浴於冷水。 水輒沸。 叫號聲徹門外。 閏二月。 疾大篤。 擧族擁枕。 問所欲言。 清盛大息曰。 生者必死。 何獨我。 我自平治年間。 建功王室。 專制天下。 位極人臣。 爲帝者外祖。 復何所遺憾。 所遺憾者。 未睹源賴朝頭而死。 吾死之後。 毋以供佛爲。 毋以誦經爲。 特斬賴朝頭。 懸我墓前。 我子孫臣隸。 咸服我言。 勿敢或怠。 病七日薨。 歲六十四。 遺表法皇。 事必與宗盛議。 清盛旣薨。 宗盛奉還法皇於法住寺殿。 奏曰。 臣不肖。 不能救父過。 以至於今。 今後將唯聖旨是仰。 法皇乃會公卿。 議調兵食。 遣重衡維盛通盛忠度等。 入美濃。 併其戍兵。 與源行家源義圓夾水而戰。 斬義圓。 破行家。 虜行家子行賴。 追行家。 至參河而還。 賴朝數遺書於賴盛。 謝其舊恩。 又間上書曰。 臣非敢爲亂。 乃靖亂耳。 陛下尚不棄平氏。 則請兩講和。 二姓竝仕。 如往昔事。 其忠其否。 簡在陛下。 法皇以書示宗盛。 宗盛答曰。 臣父臨終命臣等曰。 必與賴朝決死。 語猶在耳。 臣不能和矣。 於是請敕陸奧藤原秀衡擊賴朝。 敕越後城資長擊義仲。 資長。 平維茂七世孫也。 六月。 資長與弟長茂收兵。 南擊義仲。 不利還。 八月。 除資長越後守。 秀衡陸奧守。 趣伐源氏。 資長復發。 疾作。 卒。 九月。 宗盛遣從弟通盛經正。 東與源氏戰于越前。 敗績。 經正走入若狹。 通盛退保敦賀城。 召經正未至。 義仲兵來攻。 乃解兵西還。 壽永元年。 九月。 城長茂復南伐義仲。 復不利還。 是月。 宗盛任內大臣。 賜隨身兵仗。 具騶從拜賀。 二年。 二月。 敍從一位。 四月。 以維盛通盛忠度等爲追討使。 將山陽山陰西海諸國。 及參河以東。 若狹以南。 徵兵十萬餘人。 入北陸道。 將夷義仲。 然後及賴朝也。 齋藤實盛在遣中。 謂大庭景尚曰。 平替源興。 盍降木曾。 景尚曰。 東人無不知吾輩姓名。 以興衰變節。 若人言何。 實盛曰。 吾徒以試子耳。 入見宗盛曰。 越前臣鄉也。 古曰。 衣錦歸鄉。 臣受君恩久矣。 今老矣。 唯有一死以報君。 君盍賜錦直垂。 臣衣以歸。 死有餘榮。 宗盛憫之。 如其言。 義仲聞我軍向越前。 遣將守燧城。 城據山帶谿。 最爲要地。 我軍阻谿水不能近。 城將有齋明者。 爲書約之矢。 以射我軍曰。 源氏築堤貯水。 君決東山趾。 立涸矣。 臣爲內應焉。 我軍從之。 立拔其城。 連戰皆捷。 追至三條野。 敵將齋藤光平出戰。 實盛曰。 與我同姓。 寧死於我。 與鬬斬之。 我軍長驅定越前。 進入加賀。 源氏兵退。 據安宅渡。 平盛俊令子盛綱試水。 還報曰。 可亂矣。 盛俊以兵五千鮮渡。 大軍從之。 遂拔林富樫二城據之。 降將齋明進言曰。 義仲在越後。 越後越中之界。 有寒原之險。 君宜急扼此。 毋使敵踰焉。 乃遣盛俊赴之。 至般若野。 敵已踰寒原。 盛俊與戰。 不利退。 維盛乃以七萬騎軍砥竝山。 忠度以三萬騎軍志雄山。 義仲以五萬騎至。 令行家攻忠度。 而自當維盛。 爲盛恃險不備。 義仲乘夜來襲。 維盛大敗走。 義仲乘勝追之。 參河守知度。 清盛七子也。 與五十餘騎。 大呼冒敵陣。 馬仆而徙。 敵有岡田親義。 來擊知度。 知度擧刀斫其冑。 冑墮。 因斬其首。 親義子重義踵至。 我騎遮鬬。 知度自屠而死。 敵益進。 右兵衛佐爲盛。 賴盛次子也。 亦爲樋口兼光所殺。 維盛退。 保佐良岳。 當此時。 忠度與盛俊擊破行家。 而聞維盛敗。 引兵與之合。 退據安宅渡。 忽有鞍馬十匹。 濟水而至。 畠山重能在前軍。 視之曰。 敵近矣。 乃與三百騎。 登篠原岳瞰之。 馳使中軍。 告曰。 源氏兵悉濟。 臣將先進。 請賜後繼。 義仲召樋口兼光。 指岳頂。 問曰。 汝知彼一隊將爲誰。 曰。 畠山重能也。 臣數遊武藏。 記其旗章矣。 義仲曰。 此可與鬬者。 遣兼光與鬬。 殺傷相當。 維盛等乃進當義仲。 戰且退。 至成合。 返擊大戰。 大庭景尚自呼而鬬。 義仲曰。 名士也。 麾騎逆之。 景尚斬十三騎。 被創自殺。 衆悉退。 實盛獨留戰。 敵將手塚光盛呼問其名。 實盛曰汝斬我首。 獻木曾公。 公知我也。 進薄光盛。 光盛從騎遮之。 實盛攫騎將殺之。 光盛救之。 三人相搏。 墜馬。 光盛遂刺實盛。 獻頭於義仲。 告其狀曰。 單騎衣錦。 其語東音。 義仲曰。 莫乃實盛乎。 召兼光視之。 兼光曰。 是也。 義仲曰。 吾知實盛年高。 今其髮黑者何。 對曰。 實盛嘗與臣言於東國。 曰。 白頭從軍。 吾將涅我髮。 否則難以伍壯者矣。 蓋踐其言也。 乃洗其頭。 頭髮皆白。 義仲泣曰。 吾幼孤。 爲此老所鞠育。 使其來歸。 將父事之。 乃重恩就死。 可不謂義乎。 收尸葬之。 義仲復追我軍。 平盛綱藤原景高等十餘人死之。 我諸將敗歸。 法皇會議。 藤原長方引漢和匈奴故事。 請遣使敕諸源罪。 不聽。 平氏遺書山徒誘之。 山徒不從。 七月。 平貞能旣定西海。 以降將菊池高直原田種直以下兵千騎糧十萬石至。 平氏咸喜。 欲用禦東北。 美濃人來告曰。 義仲已至近江矣。 於是資盛知盛重衡與貞能等。 守宇治勢多。 又遣賴盛繼之。 賴盛辭不往。 強遣之。 已而源行綱等四窺京師。 山徒亦黨義仲。 宗盛乃召還諸將。 遣貞能擊行綱于攝津。 知盛以五百騎次粟津。 與義仲前軍戰。 不利退。 義仲進軍叡山。 宗盛大召族人。 議曰。 兵寡。 我欲奉帝及法皇。 奔西國以圖再擧。 何如。 知盛進曰。 不可。 我祖桓武實肇此都。 後降爲武臣。 於今八世。 未嘗退避。 寧決戰于此。 刀折矢盡而後已。 教盛經盛等皆以爲然。 宗盛不聽。 使人造法皇。 法皇不在。 宗盛大失意。 乃奉帝及皇太后皇弟惟明。 收劍璽。 縱火諸第。 率其子右衛門督清宗。 其弟中納言知盛。 右中將重衡。 淡路守清房。 其義弟式部丞清定。 丹波守清邦。 其叔父參議經盛。 中納言教盛。 薩摩守忠度。 經盛子皇后宮亮經正。 若狹守經俊。 教盛子越前守通盛。 能登守教經。 從五位下業盛。 知盛子武藏守知章。 經俊弟敦盛。 清房二弟維俊。 良衡。 故基盛子左馬頭行盛等。 及攝政藤原基通。 大納言平時忠而西。 權大納言賴盛從而後。 比及鳥羽。 撤赤幟而東。 倚法皇伏匿。 基通亦還走。 平盛嗣欲追之。 宗盛曰。 舍之。 吾無所用此不義人也。 因問曰。 小松中將何如。 曰。 未來。 宗盛曰。 亦賴盛比耶。 乃召畠山重能兄弟曰。 汝子弟在武藏。 汝盍東。 二人對曰。 臣等蒙平氏恩。 二十年于此。 見危而遁。 不忍爲也。 宗盛曰。 父子相慕。 無貴賤一也。 父在西。 子在東。 以相殘滅。 吾心憫之。 汝宜亟去從賴朝。 二人泣辭而東。 宗盛等至關戶。 顧見數百騎至。 則維盛也。 率其弟右中將資盛。 左中將清經。 左少將有盛。 待從忠房。 備中守師盛來。 衆大喜。 維盛曰。 吾遺妻孥而來。 皆啼哭牽我。 吾是以後。 宗盛曰。 衆皆挈家。 子何獨否。 答曰。 挈焉而行。 終可庇乎。 衆相顧悽然。 經正幼仕仁和寺法親王。 貺其所愛琵琶。 雖征行。 未嘗不携。 是日。 齎返謁王曰。 臣等事已至此。 願得一敍別而行。 因卽席彈數曲。 王及左右皆垂淚。 經正曰。 臣嘗欲守此賜以傳子孫。 今行且死亡。 不忍幷寶器。 滅沒之。 乃奉還琵琶而去。 忠度亦自淀河還。 詣其和歌師藤原俊成。 夜叩門通刺。 請面謁。 俊成微啓門見之。 忠度曰。 自兵興。 不得數於君門。 今當遠別。 聞君奉敕有所撰輯。 臣幸得收一章焉。 死且不朽。 乃出其歌集於鎧縫。 俊成泣而受之。 行盛師俊成子定家。 亦遺其集留別焉。 俊成定家後竝撰集。 收二人所作云。 於是擧族奉輿而西。 會平貞能自攝津還。 下馬跪曰。 諸公欲何之。 宗盛告故。 貞能大諫其不可。 不聽。 貞能獨東入京師則諸第皆燼矣。 乃夜詣重盛墓。 白曰。 君豫知有今日爾。 然願以冥護圖恢復。 旦日。 發墓。 收其骨而西。 追至福原。 宗盛等方會將士議曰。 我家不足惜。 如帝王神器何。 皆泣而對曰。 臣等世受君恩。 不以隆替易志。 窮海極天。 唯君所適。 鳥獸且記恩。 況於人乎。 宗盛喜。 乃相率拜清盛墓。 張樂於墓前徹夜。 天明。 燒其宮殿諸第。 航赴西海。 法皇敕停平族百八十餘人官爵。 沒其邑。 分賜之議仲等。 乃立高倉帝第四子卽位。 平氏聞之。 悔其不取去也。 遂奉帝建行在所於豐前。 豐前國司藤原賴輔之子賴經。 與州人緒方維義傳院宣收西海兵。 使使來告曰。 公等不宜止此。 時忠讓之曰。 正統天子在此。 若胡爲者。 維義不對。 以三萬騎來攻。 乃遣貞能高直種直等拒之。 敗還。 乃奔箱崎。 遂徙山鹿。 聞菊池原田諸族皆叛。 則又徙柳浦。 祈于宇佐宮。 聞維義來。 終航海而遁。 清經自度終不可免。 夜上舵樓。 看月吹笛。 投海死。 時長門國爲知盛所管。 其目代紀通資。 獻船百餘艘。 以徙讚歧屋島。 阿波豪傑田口成能以千騎來附。 且爲徇四國。 諭以順逆。 多來屬者。 因建屋島爲行宮。 遂徇山陽道。 閏十月。 源義仲遣足利義清高梨高信海野幸廣來犯而身繼之。 重衡通盛教經以三百餘艘逆擊之。 據水島城。 源氏以千餘艘負陸。 教經出城東北門挑敵。 敵以五千騎來攻。 教經佯走。 重衡通盛將舟師。 自島西南。 縱左右翼遶之。 教經豫連舟布板。 以便進退。 親射殺高信。 北兵不習水戰。 屬日蝕晦冥。 我兵乘之。 北兵遂大敗走。 追擊斬義清幸廣。 獲首千二百級。 初篠原之戰。 妹尾兼康爲敵將倉光成澄所虜。 因仕成澄見親信。 今井兼平謂義仲曰。 彼瞻視異常。 不若殺之。 義仲不聽。 兼康從容說成澄。 以其鄉妹尾地肥美狀。 成澄乃請義仲往收之。 兼康爲鄉導先往。 會其子宗康以下千餘人。 掩殺成澄。 據板倉寨。 義仲將赴備中。 聞而怒。 令今井兼平來擊兼康。 兼康戰且走。 欲赴屋島。 宗康體肥不能行。 兼康棄之走。 行里許。 復還視之。 追兵薄至。 乃刄宗康而死。 義仲將遂攻屋島。 聞賴朝來討己。 則東還。 十一月。 教盛教經重衡等。 與源行家戰室山。 大破之。 山陽南海十餘州多來屬者。 當是時。 義仲縱兵暴掠京師。 亦以事怨望法皇。 謂將士曰。 汝與其敵凡人。 寧敵王者。 遂舉兵反。 焚法住寺殿。 矢及乘輿。 遂幽帝于閑院。 法皇于五條宮。 公卿皆裸跣遁。 義仲乃謂將士曰。 爲帝爲院。 唯吾所欲。 爲公爲卿。 唯汝所請。 乃奪公卿以下四十九人官爵。 以其妻兄藤原師家爲攝政。 京師苦其暴。 乃思平氏也。 義仲旣與賴朝有隙。 恐其來討。 欲與平氏爲從。 貽書屋島言其意。 宗盛欲許之。 知盛曰。 義仲使我至此極。 我乃與之和。 恐賴朝之笑我也。 公宜答曰。 天子在焉。 汝免冑弛弓。 自來乞降。 吾則許之。 宗盛從之。 明年。 以山陽旣定。 奉帝復福原因城焉。 負山臨海。 集兵守之。 二月。 教盛以五百騎屯備中下道。 會讚岐廳衆二千騎叛。 應源氏。 乘船過下道。 仰射我營。 教盛怒曰。 此輩嘗秣我馬飲我馬者。 今敢亡狀如此。 飛舸追之。 廳衆走淡路。 倚源義嗣源義久。 教盛攻而鏖之。 幷殺義嗣義久。 遂攻河野通信於伊豫。 通信遁走安藝。 與緒方維義合。 東入備前。 據今木城。 教經赴攻。 一晝夜拔之。 宗盛奏帝。 進教盛正二位大納言。 辭不拜。 是時。 賴朝二弟範賴義經討義仲殺之。 終以院宣大舉來攻。 關東將士悉從之。 刻期會戰。 知盛重衡拒東門。 貞能等拒西門。 而資盛有盛師盛等。 以兵七千守北門。 義經以萬騎夜襲之。 我兵大敗走。 資盛愧之。 獨奔屋島。 宗盛令諸將代之。 皆憚往。 教經請當之。 卽夜。 與通盛盛俊往守北山。 範賴至東門。 土肥實平等至西門。 藤原景清等力拒西門。 敵不能入。 重衡知盛又擊東門敵卻之。 已而義經自間道來襲。 縱火。 城卒陷。 重衡西走。 東人莊家長追射其馬。 馬倒。 其騎騎副馬。 重衡呼而取之。 騎爲不聞走。 重衡欲自殺。 遂爲家長所獲。 忠度亦爲岡部忠澄所追。 忠度紿曰吾東兵也。 忠澄曰。 帽而涅齒者。 非東兵也。 忠度返鬬。 搏忠澄伏之。 三刺之。 不入。 忠澄僕來。 終爲所殺。 忠澄檢其鎧得歌稿。 因知其爲忠度也。 經正走過大藏谷。 莊高家呼而求鬬。 顧答曰。 吾羞與若鬬也。 高家怒逼之。 經正下馬自殺。 其弟經俊及通盛業盛師盛清定清房盛俊等皆死。 通盛妻聞其夫死。 投海而死。 教經航赴淡路。 宗盛奉帝于舟。 諸敗兵爭舟。 而溺者無數。 知盛初爲武藏守。 國人識而追之。 垂及其子知章。 時年十七。 遮鬬。 斬其一騎。 死之。 知盛得間而遁。 下馬上舟。 舟隘不容馬。 則北馬首鞭之。 馬躍上陸。 田口成能曰。 良馬也。 與其獲於敵。 寧射殺之。 知盛曰。 吾由此免。 不忍殺之。 馬望知盛三嘶。 終爲義經所獲。 知盛謂宗盛曰。 子死以救父。 父棄子而走。 使他人如此。 吾當唾其面。 今吾爲之。 謂之何哉。 因歔欷流涕。 敦盛亦與知章同齡。 望知盛舟馳之。 爲熊谷直實所獲。 是日。 直實冒曉向西門。 聞城上有敵聲。 及獲敦盛。 見其腰插笛。 念嚮所聞者是也。 乃請首於義經幷其笛。 歸之經盛。 義經以諸首虜歸。 獻法皇。 法皇使人諭重衡曰。 汝貽書宗盛。 使效神器。 則宥汝死。 放還屋島。 對曰。 臣宗世建勳王家。 而子孫卒爲君所棄。 以至於此。 命也。 勝 敗豈關臣一人。 臣不才。 至爲纍囚。 假令生還。 將何面目見宗族哉。 宗族亦必不肯以臣易神器也。 雖然。 臣不敢不奉敕。 乃作書。 從院宣使至屋島。 時子得書悲泣。 欲聽之。 知盛執爲不可。 教宗盛作答表曰。 謹領宣旨。 通盛以下旣授命矣。 重衡豈獨欲生哉。 至若神器。 不可須臾離聖體也。 陛下尚思貞盛清盛遺勳。 則辱枉龍駕。 臨幸西州。 臣等護以西南四道兵。 以討亂賊。 不者。 臣等有赴三韓契丹而已。 不能奉命。 平時忠捕院使。 劓而遣之。 法皇怒。 以重衡附賴朝誅焉。 賴朝檻致之鐮倉。 延見使梶原景時將命。 來跪重衡傍。 重衡不肯聽。 遙語賴朝曰重衡至此命也。 公尚記先人之德。 則請速賜之死。 賴朝乃屬之狩野宗茂。 具湯沐。 令姬千手侍浴。 因問其所欲。 重衡欲削髮。 賴朝不許。 因餽酒。 遣千手及工藤祐經佐之。 祐經撾鼓。 千手彈琵琶。 重衡屬杯千手。 朗吟曰。 燭暗數行虞氏淚。 夜深四面楚歌聲。 賴朝微行。 側耳戶外。 聞而憐之。 更遣名姬伊王。 與千手更直。 明年。 六月。 以南都僧侶請。 斬于奈良阪。 二女皆削髮爲尼云。 初重衡之虜入京師也。 維盛妻孥在京師。 聞三位中將被虜。 意其維盛也。 使僕視之。 非也。 然見師盛首則憂恐。 維盛在屋島。 亦憶家不措。 是歲三月。 間出之京師。 途梗不達。 於是赴高野山。 偶值其舊臣爲僧者。 語之以情曰。 先君嘗德賴朝。 內府以故猜疑。 比吾於賴盛。 吾故遁至此。 欲一詣熊野祠赴水而死。 乃與俱詣焉。 投那智海死。 豫命隸人。 還告資盛曰。 唐皮甲。 小烏刀。 在貞能許。 公宜取之。 萬一事平。 幸傳之我兒。 初平氏有小烏拔圓二刀。 例傳嫡長。 至忠盛。 傳小烏於清盛。 傳拔圓於賴盛。 二家自是相惡。 賴盛於是在京師。 是歲五月。 賴朝以書召之。 且曰。 必携宗清。 賴盛卽東行。 宗清不肯從曰。 臣非不辨禍福。 獨不愧西海諸公舊僚乎。 乃送賴盛至近江。 辭而西。 來至屋島。 是月。 貞能弟貞繼起兵伊賀。 應平氏。 集二百人。 襲破州守護大內惟能。 遂入近江。 與源秀義戰而斬之。 已而爲惟能所敗。 死之。 世呼曰三日平氏。 平氏欲復山陽道。 九月。 行盛以兵二千屯兒島。 範賴以十萬騎來攻。 我軍敗還。 宗盛以下日悒悒不樂。 知盛曰。 吾嚮欲守京師。 公等不從。 今終如何。 宗盛莫以應。 明年春。 知盛城長門引島。 扼門司關。 又遣兵擊破土肥實平於備前。 復兒島。 又擊破河野通信。 斬其族黨百六十人。 效首屋島。 宗盛檢之。 時聞源義經自阿波來攻。 而未得確報。 明日。 望高松里火起。 田口成能曰。 敵來襲也。 請急御舟。 令將士拒于陸。 從之。 義經果襲至。 我兵能拒。 義經縱火行在。 我兵盡上舟。 海陸交射。 景清上岸挑戰。 美尾屋十郎者來鬬而走。 景清追攫其錏。 錏斷。 挂之薙刀。 掀而呼曰。 吾景清也。 盍來決死。 敵莫敢近。 我兵踵上大戰。 佯卻上舟。 以誘致義經。 幾獲而逸之。 宗盛召教經曰。 我兵數逸義經。 義經兵不過數百騎耳。 煩公一戰。 教經乃與盛嗣景清等三十人。 迫陸而射。 教經勁弓長箭。 射殺敵精騎數十人。 會日暮。 義經退軍高松。 教經軍屋島。 欲夜襲源氏。 盛嗣與江見盛方爭先。 徹曉不果襲。 天明。 義經以七千騎來攻。 我三十人步行。 持短兵接戰。 敵騎披靡。 教經因射之。 戰終不利。 遂上舟而退。 熊野湛增。 河野通信等。 盡屬源氏。 源氏軍日盛。 平氏奉乘輿。 避于志度。 義經復來攻。 乃退保引島。 已而長門周防悉應源氏。 乃赴箱崎。 聞範賴以大衆在豐後。 則旋泊于壇浦。 源氏軍充塞海陸。 兵艦三千。 四面來攻。 我有五百艘。 知盛立船首。 謂諸將士曰。 勝敗之決。 在於今日。 汝輩有進死。 毋退生。 一心戮力。 必獲義經而後已。 景清盛嗣等爭願決戰。 田口成能潛通款於敵。 知盛謂宗盛曰。 士氣奮矣。 獨成能可疑。 請斬以徇不聽。 固請。 宗盛乃召成能勗之。 成能唯唯。 知盛握刀目宗盛。 宗盛終不能斷也。 已而大戰。 我兵奮擊。 東軍數卻。 成能降義經。 告之曰。 平氏徙帝於兵船。 徙兵於帝船。 欲誘敵而夾擊之。 義經知乘輿所在。 合軍疾攻。 知盛乃赴帝船。 諸嬪迎問狀。 知盛大笑。 答曰。 卿等當睹東國男兒耳。 一船皆哭。 知盛手掃除船中。 盡棄汙穢物。 時子乃抱帝。 相約以帶。 挾劍璽。 出立船首。 帝時八歲。 問時子曰。 安之也。 時子曰。 虜集矢於御船。 故將他徙也。 遂與俱投海死。 皇太后繼投。 東兵鉤其髮。 獲之。 行盛有盛聞之。 皆力戰死。 教經驍名素著。 敵爭欲獲之。 教經殊死戰。 殺敵無數。 知盛呼曰。 公盍早自爲計。 多殺雜兵毋爲也。 教經曰。 中納言。 欲吾與義經決死耳。 乃進索義經。 卒與之遇。 教經免冑撤鎧袖。 躍入其船。 敵兵遮鬬。 輒搏仆之。 直逼義經。 敵中有安藝家村。 力兼三十人。 率二力士。 進當教經。 教經蹴仆其一人。 挾二人。 投海死。 宗盛與清宗。 不能自裁。 從士擠之海。 泅而遁。 敵兵鉤獲之。 藤原景經景清從弟也。 見之曰。 奴輩敢辱我君。 追斬一人。 中箭死。 知盛聞而切齒久之曰。 吾可以死矣。 與教經皆自殺。 平家長等八人殉之。 時壽永四年三月廿四日也。 經盛資盛皆遁。 已而自殺。 宗盛父子。 與皇弟皇大后平時忠以下。 從義經而東。 有命。 徇宗盛以下于京師。 宗盛自輿中四望。 清宗不仰視。 旣罷。 皆拘于義經第。 宗盛不解衣。 寢以袖庇清宗。 守兵見而憫之。 五月。 送於鐮倉。 賴朝延之前舍。 隔庭相見。 將命者至。 宗盛悚然。 請宥死。 賴朝措魚于爼。 加刀焉。 示之。 諷使自殺。 宗盛不曉其意。 又送還京師。 至篠原。 父子別拘。 知將被殺也。 乃請僧稱佛曰。 吾不死於壇浦。 以有清宗故耳。 於是皆被斬。 宗盛有次子。 曰副將。 先斬于京師。 初壇浦之敗。 時子謂衆曰。 宗盛非故相國之子也。 吾之再姙也。 相國期其生男。 而女生焉。 吾恐相國恨怒也。 密使人易之一傘工男兒。 宜矣。 其不若重盛。 以至於此也。 宗盛旣死。 時忠等皆處流。 時義經與賴朝有隙。 逃奔西海。 賴朝恐其與平氏遺黨相依託作亂也。 遣北條時政于京師。 購索平氏胤子。 伏匿所在者。 幼孩生埋之。 稍長者刄之。 其母若保。 往往隨死。 啼哭四聞。 維盛子曰六代。 依其母。 匿大覺寺側。 爲人所告。 當斬。 其乳母因僧文覺請宥。 賴朝素重文覺。 且思重盛德己也。 特宥之。 削髮爲文覺弟子。 及文覺圖不軌。 六代坐死。 初維盛弟忠房。 遁壇浦。 匿紀伊。 知盛次子知忠。 當族人西奔時。 甫三歲。 乳母子紀友方。 携匿備後。 後徙伊賀。 平氏舊臣藤原忠清。 先宗盛一年見捕斬。 平貞能削髮。 奉重盛骨。 隱於常陸。 忠清二子。 忠光。 景清。 與平盛嗣等。 潛匿各處。 後八年。 鐮倉有土木事。 賴朝臨焉。 忠光雜役徒。 欲刺賴朝。 嵌魚鱗于眼。 以爲眇。 荷畚出入。 賴朝見而怪。 執之。 懷利刄。 曰。 平氏臣忠光。 欲爲故主復仇。 究問其黨。 曰。 獨有盛嗣。 聞前在丹波。 不知今何之。 不復言。 絕食飲。 月餘死。 賴朝大索天下。 無所獲。 後五年。 知忠自伊賀還。 入京師。 匿于法性寺側。 盛嗣景清聞之皆至。 諸舊臣稍稍來屬。 謀襲賴朝妹婿藤原能保。 能保覺之。 令兵圍攻。 我兵二十餘人。 亂射殺敵而死。 知忠與友方俱自殺。 盛嗣景清遁走。 聞忠房在紀伊。 往歸之。 舉兵據湯淺城。 爲熊野別當所攻破。 忠房被捕殺。 盛嗣景清又遁。 會賴朝慶東大寺。 景清雜衆中。 欲刺之。 事覺。 被捕。 屬之和田義盛。 義盛苦其不遜也。 辭之。 乃屬於八田知家。 景清終不食而死。 盛嗣變姓名。 仕但馬人氣比道廣。 爲其廐卒。 因通其女。 每浴馬爲馳射狀。 道廣知其盛嗣而不問。 旣而隨道廣如京師。 遊故妾家。 妾家告之源氏。 乃令道廣捕之。 道廣遣力士數人。 候其浴圍之。 盛嗣罵曰。 奴輩吾欲遁卽遁。 而不欲累主人。 出而就縛。 賴朝面讓之曰。 盍死於壇浦。 對曰。 欲擁一平氏胤。 以復舊業耳。 又問曰。 聞汝依義經。 有諸。 盛嗣曰。 否也。 嚮在京。 圖判官而不遂。 爾來頗儲利刄銳鏃。 欲一試之於將軍之身。 遂被斬。 外史氏曰。 自我先王之開國也。 非無僭亂之臣也。 而未有謀危社稷者。 獨有一將門焉。 而出於平氏。 豈非其宗之大恥哉。 然能討滅之者。 亦出於平氏焉。 則足以相嘗矣。 且自將門一伏誅。 而後世無復覬覦神器者。 可謂彼以其身標天下大戒也。 抑使將門得一檢非違使。 則未必甘爲反賊。 故天慶之亂。 皆相門驕傲。 壅塞上下之所致也。 當其無事也。 籠朝廷名爵於私門。 而不恤人之失職。 及其急也。 乃遽揭朱紫。 呼號天下。 使天下英雄有以窺朝廷。 後世源平爭起。 以功邀其上者。 焉知其不基於此也。 世稱清盛功不償其罪。 舉不臣者。 輒以爲稱首。 而不知相家不臣已什倍清盛。 清盛蓋視而學之。 否則何遽至此。 詩云。 唯其有之。 是以似之。 自相門之專權也。 后皆其女。 天子皆其女所生。 而卿相皆其子弟親屬。 苟非其族類。 鋤而去之。 雖皇族不能免焉。 甚則易置其主。 視猶奕棋。 清盛所爲。 無一不似彼已氏者。 而加以鷙悍。 其意曰。 以無功之人。 猶擅權寵如此。 吾之有大造於王室。 何爲而不可。 世以其拔興之無漸。 羣起咎之。 而不言有爲之師者焉。 且清盛所以至此。 由後白河帝養成其勢爾。 夫名爵公器。 不可私用。 人臣而私名爵。 是負其君也。 人君而私名爵。 是負其先王也。 帝濫授先王名爵於清盛。 藉以濟其私焉。 而長其負功邀上之心。 至於不可制。 將誰咎哉。 雖然。 成平氏之勢者。 不獨始於帝也。 初忠盛受寵於白河鳥羽。 連進官爵。 人以爲不次。 蓋朝廷倚其力。 以抑源氏。 抑源氏。 所以殺相家之權也。 源氏自滿仲賴光。 每爲相門之爪牙。 攝政兼家之騙花山也。 源賴信實捍衛道途。 降至文治之際。 朝廷疑關白兼實之助源賴朝。 亦非以其世相黨援哉。 由是觀之。 延平宗以抗相門。 院政廟論。 所相傳承。 其猶寬平之擢任菅氏耶。 文武雖異。 其意一也。 以菅公之賢。 猶不能無戀權之意。 平氏除重盛之外。 皆不學無術。 其矜功擅寵。 進不知止。 曷足尤焉。 假設重盛後父而死。 盡反其所爲。 戒飭子弟。 輔翼王室。 則雖接踵比隆於藤原氏可也。 而源氏何資以起哉。 源氏名爲治暴亂。 而其實攘竊王權。 源平之罪。 未易輕重也。 且夫源氏猜忍。 骨肉相食。 孰與平氏闔門至死不失懿親邪。 世傳平語。 倚琵琶演之。 其音悲壯感憤。 聽者莫不悽愴。 余嘗西遊長門。 過壇浦。 觀平氏覆滅之處矣。 又抵肥後。 聞其州有五家山。 山谷深阻。 平氏或竄匿焉。 子孫至今猶有存者。 不與外人交通云。 夫平氏於王家。 功罪相償。 天不必剿絕其後。 則是其或然也。 外史氏曰。 王權之移於武門。 始於平氏。 成於源氏。 而基之者。 藤原氏也。 故略敍王室相家之系統。 以備參觀云。 蓋神祖而後三十九世。 曰天智。 是爲中宗。 天智子大友卽位。 而天武以叔父篡立。 傳之持統。 文武。 元明。 元正。 聖武。 孝謙。 帝大炊。 凡七世而天武之嗣絕。 光仁以天智孫入繼大統。 傳之其子。 是爲桓武帝。 桓武三子。 平城。 嵯峨。 淳和。 兄弟相及。 仁明以嵯峨子繼之。 文德以仁明子又繼之。 文德幼子。 以藤原氏故立卽位。 是爲清和帝。 清和子陽成。 爲藤原氏所廢。 光孝以文德弟代之。 光孝而下。 宇多。 醍醐。 朱雀。 村上。 父子相繼。 村上之子。 冷泉。 圓融。 兄弟相及。 花山以冷泉子繼圓融。 一條以圓融子代花山。 三條又以冷泉子繼一條。 一條之子。 後一條。 後朱雀。 兄弟相及。 後朱雀而下。 後冷泉。 後三條。 白河。 堀河。 鳥羽。 崇德。 父子相繼。 崇德而下。 詳於源平語中。 崇德而上。 至於文德廿一世。 其非藤原氏之出者。 宇多。 後三條而已。 故皆計抑其權。 而在位不長。 莫能遂志。 然宇多以後三朝。 不置攝關。 政在天子。 白河以後。 已辭位而猶聽政。 政在上皇。 其餘皆仰藤原氏之成。 而其擅政始於文德云。 然余謂藤原氏驕專。 其來久矣。 非獨始於文德時也。 鐮足助天智。 效力王室。 其子不比等。 爲四朝元老。 文武。 聖武。 竝娶其女。 而孝謙其外孫女也。 而皆淫縱。 惠美押勝嬖於孝謙。 殆危國家。 實不比等孫。 則其家法可知也。 其後光仁。 桓武。 仁明。 獨不出於藤原氏。 而自平城以下。 至於文德。 又皆其出。 文德外祖左大臣冬嗣。 爲不比等四世孫。 冬嗣之子良房。 又納女文德。 生清和。 文德欲立長子惟喬。 而憚良房。 遂立清和。 則藤原氏之威攝人主非一日。 又可知也。 清和生九歲卽位。 良房以外祖攝政。 其子基經。 廢陽成。 立光孝。 關白萬機。 攝關之號始此。 基經二子。 時平。 忠平。 忠平攝政於朱雀之朝。 與其二子實賴師輔。 竝列三公。 於是乎。 有天慶之亂。 冷泉二弟。 爲平。 守平。 村上欲立爲平爲冷泉儲貳。 而實賴等以其非藤原氏出沮之。 而立守平。 是爲圓融。 於是乎。 有安和之變。 師輔三子。 曰。 伊尹。 兼通。 兼家。 兼家三子。 曰道隆。 道兼。 道長。 皆兄弟爭政。 伊尹女生花山。 兼家女生一條。 故兼家令道兼賺花山遜位。 而以一條代之。 是其最甚者也。 後一條而下三帝。 皆道長女所生。 是其最極寵榮者也。 道長二子。 賴通。 教通。 相繼執政。 而賴通生師實。 師實生忠實。 忠實疎其長子忠通。 而愛少子賴長。 於是乎。 有保元之禍。 忠通三子。 基實。 基房。 兼實。 基實生基通。 基房生師家。 兼實生良經。 更執朝政於源平之際。 其論議可觀者。 獨有兼實。 他充位而已。 其後一姓分爲五派。 更爲攝關。 而其進退皆不復關天下事。 不足錄也。 總之。 良房而下。 奕葉秉鈞。 大抵務營私門。 不以國家休戚經心。 而當其爭權。 父子兄弟。 且不相保。 奔競從諛。 擧朝成風。 宜乎。 大亂之基於是。 而其終與王室俱衰共頹。 徒存空名。 可不哀邪。 外史氏曰。 吾閱史。 有知王霸所以廢興也。 源賴朝嘗奏大江廣元。 爲聽使衛尉。 攝政兼實議爲不可。 曰。 非儒家進仕之例。 嗚呼。 以門閥爲賢。 以格例爲政。 驅其才俊。 以資梟雄。 而猶不覺悟。 爭此區區。 兼實且然。 其他可知。 向使相家有憂國之心通變之略。 何患於王權之外移邪。 顧嚮者天慶之亂也。 亦由藤原忠平之不許廳使於平將門也。 久矣哉。 相家之沈滯豪傑也。 抑將門欲自與也。 而以得失爲榮辱。 賴朝欲與之其下也。 而不以從違爲損益。 又可以觀世變矣夫。 日本外史 卷之一終 发布时间:2025-04-16 16:05:2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