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之五 新田氏前記 楠氏 内容: 外史氏曰。 予修將門之史。 至於平治承久之際。 未嘗不舍筆而歎也。 嗚呼。 世道之變。 名實之不相讐。 一至於此歟。 古之所謂武臣者。 勤王云爾。 如源氏平氏。 莫不皆然。 至於平治之後。 乘綱維之弛。 以逞鴟梟之欲。 有暴悍無忌者。 有雄猜匪測者焉。 雖所爲不同。 而其蔑王憲營私利一耳。 然猶可言。 曰。 王族也。 將家也。 至於北條氏。 以將門屬隸。 而坐制朝廷。 天下之事。 不復忍言也。 且夫承久之事。 孰曲孰直。 筆而傳之者。 皆出北條氏盛時。 今安考信焉。 況君臣之際。 寧可較曲直也。 乃指斥憑怒。 極其凌辱。 視萬乘之尊。 不啻如孤豚。 嗚呼。 八洲生民。 誰不被先王之遺澤。 當時所謂武士者。 狃其豢養。 供其使嗾。 雖名位族望遠出其右者。 奔走驅馳。 甘爲之役之不暇。 氣類所召。 習以爲常。 豈可勝言哉。 卽稱爲公卿者。 平時趨蹌朝廷之上。 取天子之爵秩。 以驕天下。 而及於此際。 未嘗畫一策以救危難。 袖手傍觀。 以聽其所爲。 是曷尤於武人邪。 雖時勢有所未可。 君德有所未洽。 以致乎此禍。 而亦臣子之罪矣。 自是以來。 百餘年間。 廢立黜陟。 一仰其處分。 而朝廷蹙蹙如被束縛。 至於窺其顏色以爲憂喜。 何其甚也。 余聞。 後鳥羽上皇之徙隱岐也。 因石窟縛屋。 纔庇風雨。 十有九年乃崩。 葢父子三帝隔絕千里。 各居窮海。 終天不得相見。 是其心何嘗一日忘北條氏哉。 則元弘之事。 萬不可已也。 而其勤王之功。 余以楠氏爲第一。 微楠氏。 則西狩之駕。 吾見其與承久歸一轍而止而已。 何哉。 彼北條氏雖失於政。 其權力有更甚焉。 藉累世之威。 而加積弱之餘。 百萬虎狼。 隨其指呼。 炰咻中國。 莫之或攖。 天下方以承久爲戒。 重踵屏息。 莫敢言勤王之事。 而楠公獨以眇眇之軀。 唱義其間。 當其衝路。 挫其爪牙。 以鼓舞四方義士之氣。 使之一時踵起。 殄戮元惡於斧鉞之下。 報列聖之深仇。 雪累朝之大恥。 天下萬姓。 再得仰日月之光。 雖曰屬皇運之泰。 而非公爲之唱。 焉能至此。 是焉知非天生斯人以匡濟世道哉。 後之論者。 或有比之唐張巡者。 巡戴全盛之唐室。 拒狂胡之偏師。 有二顏爲之先。 有許遠爲之助。 而不過遮蔽江淮。 守城致死。 以公視之。 勢之難易。 功之大小。 豈可同日而語也。 要之。 位不滿其器。 莫能展其才。 而終能以躬殉國。 靖獻先王。 餘烈所及。 不獨其子孫。 自公卿。 自將士。 各執弓箭。 以勤王事。 概皆聞楠氏之風而起者也。 嗚呼。 如楠氏者。 真可謂不愧武臣之名矣。 余故敍楠氏之事。 以繼源平氏云。 楠氏。 本姓橘氏。 出於敏達天皇。 天皇曾孫曰諸兄。 爲左大臣。 賜姓橘。 橘氏後裔。 或降在民間。 其居河內者。 以楠爲氏。 楠氏始著於後醍醐天皇之時云。 天皇於後鳥羽爲玄孫。 後鳥羽二子。 順德土御門二帝。 竝爲北條氏所徙。 以崩。 後嵯峨帝以土御門之皇子。 爲北條氏所立。 而常痛先帝之蒙塵。 欲俟時報之。 而後深草龜山相繼卽位。 皆帝之子也。 帝謂後深草優柔不足與有爲。 而愛龜山有英氣。 可以繼其志。 故遺詔。 龜山之後。 永承皇統。 故後宇多以龜山太子立卽位。 而北條氏立後深草之皇子。 又立其皇孫承其後。 後宇多上皇遣大納言藤原定房。 責其再違遺詔。 乃立上皇皇子。 實後二條帝。 遂定兩統更立之議。 及帝崩。 又立後伏見之弟。 時後宇多次子尊治。 幼有英資。 龜山上皇奇之。 遣定房。 諭北條氏而立之。 是爲後醍醐天皇。 當天皇之時。 北條高時失政。 其家宰長崎高資等恣權。 將士離心。 多背叛者。 天皇陰謀乘是時討滅之。 乃勵精求治。 置記錄所。 親聽訟訴。 與大納言藤原資朝右少辨俊基等謀。 稍延攬豪傑。 置酒款語。 破禮節。 結驩心。 目曰無禮講。 美濃人土岐賴兼。 多治見國長與焉。 賴兼族賴春。 娶齋藤利行女。 利行。 六波羅府吏也。 一夕。 賴春偶與妻語。 泣下。 妻問何泣。 賴春告實。 妻走告其父。 父告之六波羅。 府發兵襲賴兼國長。 二人力鬬不克。 自殺。 高時聞之。 遣兵來執資朝俊基。 帝因賜誓書。 事得寢。 乃釋俊基。 流資朝。 而帝志益銳。 與皇子護良謀。 收結南都叡山僧徒。 高時又覺之。 捕僧圓觀等。 再執俊基。 遂與宰高資定議。 欲廢帝如承久故事。 遣二階堂貞藤。 潛兵西上。 夜至六波羅。 府將北條仲時北條時益得高時書。 未發封也。 帝諜知之。 乃用護良計。 御籃輿。 逃之南都。 使大納言藤原師賢服袞衣。 詐稱帝赴叡山。 僧徒大喜來聚。 一夕得萬人。 而仲時時益謂帝猶在宮中也。 遣兵索之。 不獲。 則收大納言藤原宣房等四人而去。 以萬人攻叡山。 護良等擊卻之。 而僧徒知帝非真。 悉散去。 當是時。 帝在笠置山。 仲時時益聞之。 遣兵來攻。 未至。 帝下詔四方赴難。 莫復應命者。 帝憂迫。 適夢紫宸殿南有大樹。 樹下設虛位。 二童子來。 垂泣白日。 天下無地容陛下。 獨有此座而已。 旣覺。 自念。 文木從南楠。 當有姓楠人。 出扶朕以定禍難。 因召山僧。 訪之曰。 地方豪傑。 豈有姓楠者乎。 對曰。 金剛山之西。 有楠正成者焉。 正成之父。 嘗憂無子。 與其妻祈於志貴山。 而生焉。 少字多聞。 長以材武名。 嘗平土寇。 以功爲兵衛尉。 帝曰。 是也。 使中納言藤原藤房往召正成。 正成卽決意赴之。 從藤房詣行在。 帝使藤房言曰。 討賊之事。 朕一以託汝。 因命坐問計。 正成感激。 對曰。 天誅乘時。 何賊不斃。 東夷有勇無智。 如較於勇。 擧六十州兵。 不足以當武藏相摸。 較於智乎。 則臣有策焉。 雖然。 勝敗常也。 不可以少挫折變其志。 陛下苟聞正成未死也。 則毋復勞宸慮。 乃拜辭還。 時元弘元年八月也。 正成於是城于赤坂。 將以奉乘輿焉。 而賊兵已圍行在。 參河人足助重範善拒。 備後人櫻山茲俊起兵應之。 高時乃遣北條貞直足利尊氏等六十三將。 以武藏相摸等五州兵十餘萬騎西上。 未至而笠置陷。 重範被擒。 錦織俊政石川義純死之。 帝與藤房奉神器逃。 於是貞直等諸軍徑赴赤坂城。 城纔成。 取農粟充糧焉。 兵僅五百人。 正成分其三百。 以弟正季族和田正遠將之。 出城。 萆山而俟東軍。 東軍至。 望見其城。 可方百餘步。 乃憫笑曰。 此可隻手掀耳。 爭下馬。 肉薄攻之。 正成令士卒齊射。 立斃千餘人。 東兵沮卻。 卸甲而息。 而伏兵自左右起。 正成以二百騎闢門突出。 三面合擊。 東軍大驚擾亂。 棄器械而走。 旦日。 東軍分爲二。 一備伏。 一圍城。 正成豫築複垣。 繩懸其外垣。 敵蟻附焉。 乃斷繩。 敵與垣俱墮。 乃投大石巨材。 殺七百餘人。 居四五日。 東軍修其具。 蒙楯而進。 鐵鉤鉤垣。 垣殆崩。 正成令城兵。 人執長柄杓。 沃沸湯。 敵焦爛而退。 東兵於是築營環城。 爲持久計。 而城內餘五日食。 正成謂衆曰。 吾先天下擧大事。 固不圖生。 雖然。 天子在焉。 吾未可以死也。 吾今佯死。 敵則去。 去則復起。 使彼疲奔命。 是全軀以亡敵之術也。 衆曰。 善。 乃鑿坑填尸。 以薪蔽之。 乘風雨。 夜稍稍逃出。 入金剛山。 留一人。 誡曰。 度我遠而擧火。 火起。 敵爭上城。 見坑中積尸。 謂正成旣死也。 引兵東去。 使湯淺定佛代守其城。 櫻山氏兵聞之潰散。 茲俊自殺。 賊執帝于宇治。 奉于平等院。 遂欲徙之六波羅。 帝令備行幸儀。 乃往。 賊乃立後伏見帝子量仁卽位。 實光嚴帝。 請帝傳神器。 弗聽。 請帝削髮。 又弗聽。 每旦沐浴。 拜皇祖如常禮。 賊畏惮之。 僧良忠謀奪帝。 不成。 二年。 二月。 高時徙帝于隱歧。 其禮比承久頗厚。 參議源忠顯。 嬪藤原氏從。 而賊將佐佐木高氏等。 以兵三千護送。 由山陽道。 兒島高德又謀奪之。 復不成。 兒島氏。 本三宅氏。 世居備前兒島。 兒島範長者。 爲備後守。 子高德。 稱備後三郎。 帝之在笠置也。 範長高德欲赴援。 聞笠置陷楠氏敗。 乃止。 已而聞帝西遷。 高德謂其衆曰。 吾聞。 志士仁人。 有殺身以成仁。 見義不爲。 無勇也。 盍要奪駕以擧義。 衆奮從之。 伏舟坂山而待。 久之不至。 遣人候之。 曰。 駕向山陰道。 乃間道至杉坂。 則已過矣。 衆乃散去。 高德悵恨不能去。 乃變服。 尾駕而行數日。 欲一見帝有所言。 而不得間。 於是夜入帝館。 白櫻樹而書之曰。 天莫空勾踐。 時非無范蠡。 旦日。 護兵聚視。 不能讀也。 乃奏之。 帝熟視之。 欣然。 心知有勤王者也。 帝至隱歧。 居國府島。 高時遙令隱歧守護佐佐木清高將兵監護焉。 又流藤房以下公卿六人。 殺藤原俊基等四人。 藤原資朝在佐渡。 其子國光自京師赴省父。 父已爲本間三郎者所殺。 國光夜斬三郎而去。 高時遂流皇子尊良宗良恆良。 殺恆性。 獨第三子兵部卿護良逃奔吉野。 於是四方無復勤王之師矣。 四月。 正成出金剛山。 以五百騎攻赤坂城。 城將湯淺定佛徵糧於紀伊。 正成遮奪之。 充苞以甲。 使三百人荷至城下。 別分兵追之。 城兵望見。 謂敵且奪我糧也。 開門納之。 三百人取甲於苞而甲。 吶喊起鬬。 正成奪門而入。 定佛不知所爲。 乃降。 正成幷其兵。 將七百騎。 徇河內和泉。 悉下之。 比及渡部。 得二千人。 進陣于天王寺。 北條氏。 自徙天子。 謂天下無復足虞也。 及正成起。 則大驚。 六波羅二帥遣隅田通倫高橋宗康。 將五千騎擊之。 正成分兵爲四隊。 伏其三隊。 而以羸兵一隊。 扼渡部橋而陣。 敵望見易之。 輒競渡。 羸兵佯走。 敵追北過天王寺。 陷於伏。 急麾兵卻。 我兵疾擊乘之。 敵兵卻走。 不可復制。 爭橋而溺者無數。 京師爲之謠曰。 渡部之川。 墜橋決田。 二帥愧之。 更命宇都宮公綱。 以紀清兩黨五百騎代赴。 正成族和田某請逆戰。 曰。 我已勝五千。 何有於五百。 正成默然。 良久曰。 勝敗之機。 在離同。 不在衆寡。 公綱素負勇名。 而以寡兵承敗。 其將士同心於死。 可知也。 我藉使克之。 能無失亡。 吾受大任。 前途甚遠。 而首傷我士。 後誰爲我用者。 吾將不戰而屈之也。 遂拔營而去。 公綱代營焉。 旣夜望四面皆炬火。 漸多漸近。 乃不釋甲。 而待者三晝夜。 兩黨懼。 請歸曰。 楠氏兵日加也。 公綱乃引歸。 正成復軍天王寺。 數出耀兵。 令軍中。 禁鹵掠。 遠近歸心。 多來屬者。 正成威振京畿。 寺舊藏有上宮太子讖文。 正成請僧發視之。 文有曰。 當人皇九十五代。 天下一亂而主不安。 此時東魚來吞四海。 日沒西天三百七十日。 西鳥來食東魚。 海內歸一三年。 如獼猴者。 掠天下三十餘年。 大凶變歸一元。 正成指而諭衆曰。 所謂九十五代非今上耶。 東魚乃高時。 而爲西鳥所食。 則終歸族滅耳。 日沒西天三百七十日。 上之復辟。 葢在明春。 諸君勗之。 衆皆奮厲。 當是時。 皇子護良起兵據吉野。 又諭赤松則村勤王。 八月。 則村起兵播磨。 於是京畿警聞交至鎌倉。 高時乃檄東北三道。 大發兵。 以子時治族高直大臣貞藤將之。 而宰高資監焉。 西擊正成等。 正成相金剛山之千窟城之。 城挾山帶壑。 周回一里。 高數百仞。 中有五泉。 離旱不涸。 造槽蓄之。 養以黃土。 雨則引屋溜於槽。 乃使別將守赤坂。 而自徙金剛山。 三年。 二月。 東兵自三道上。 分爲三軍。 攻金剛山。 及吉野赤坂。 赤坂城兵力拒。 殺傷過當。 賊絕其水道。 城遂陷。 吉野受圍七日。 乃陷。 吉野赤坂旣陷。 關東三軍皆萃于金剛山。 而西南諸道兵應高時徵者亦會焉。 稱八十萬。 合勢攻正成。 正成以千餘人拒之。 賊兵四面仰攻。 呼聲動天地。 正成令士卒投大石。 隨亂射之。 無復虛箭。 軍監高資令十二史記死傷。 三晝夜不閣筆。 乃令諸軍。 勿復薄城。 時大旱。 賊火箭射城。 正成以機注水。 使不能焚。 賊將高直議曰。 蕞爾山巔。 不容有水。 得非乘夜出汲乎。 前攻赤坂。 絕水而克。 此計可襲也。 遣名越某。 將三千人。 柵守東溪。 久之毋出汲者。 正成瞰其倦怠。 夜出兵擊走之。 奪其幟而還。 旦日。 樹之壁上。 呼曰。 此名越公所贈。 有公徽號焉。 我無所用。 願奉還之名越慚恚。 擧族薄城。 城上豫橫懸大木。 及敵薄而發之。 因射斃四千餘人。 賊益畏憚。 休戰。 築長圍環守。 城兵困之。 正成乃作藁人數十。 被以甲冑。 夜列城下。 兵伏其後。 乘曉霧大鬨。 賊相告曰。 城兵窮蹙出戰也。 擧軍競進。 我兵頗發矢。 輒退入城。 而敵集於藁人。 則巨石已碎其頭。 立死五百餘人。 賊不敢復薄城也。 三月。 高時遣使者。 督促諸將進攻。 諸將合議。 命工造雲梯。 長二十丈。 跨壑架壁。 銳兵六千。 欲緣乘城。 正成令。 投大炬。 唧筒注油。 以燒雲梯。 烟燄噴起。 賊兵前後喧騰。 梯遂中斷。 陷壑焚死者數千人。 諸道豪傑望正成之風。 多應官軍者。 護良又命大和土寇。 絕敵糧道。 敵兵多逃亡。 敵中有新田義貞。 請護良令。 稱疾東歸。 謀攻鎌倉。 於是六波羅二帥又遣宇都宮公綱。 以千餘人來援。 急攻拔柵。 鑿城趾。 正成應機拒之。 敵竟不能拔。 北條氏以天下多勤王者。 慮帝逃出。 戒佐佐木清高。 益嚴防備。 而清高族義綱守中門。 竊謀脫帝。 未敢發。 一夜。 宮女傳帝旨。 賜酒守兵。 義綱因白曰。 上未聞之乎。 楠正成據金剛山。 擧義兵。 高時以百萬兵攻之。 三閱月不能拔也。 播磨備前伊豫將士竝起應之。 或謀迎駕。 或窺京師。 是皇運將回之秋也。 而如聞高時兇懼陰謀不良。 上宜急艤千波港。 幸出雲伯耆之間。 臣佯追而從之。 事必濟矣。 帝不輒信。 因賜其宮女以察之。 義綱志益固。 帝乃令先往出雲。 誘其族人來迎。 義綱往。 爲族鹽冶高貞所拘留。 帝以其久不返。 遂決意。 夜僞稱嬪御。 與源忠顯徙行逃出。 叩一民家。 問港所在。 主人熟視帝狀貌。 知非常人也。 乃負帝至港。 託諸舟人。 舟人亦有感喜色。 忠顯告以實。 揚帆而南。 天明。 顧見數十艘。 近則清高也。 舟人伏帝與忠顯於船底。 覆以鮝魚。 而坐其上。 清高來索。 舟人曰。 何索。 曰。 先帝逃矣。 舟人曰。 果有是事。 嚮京裝者二人乘船發港。 因指曰。 在彼。 清高赴之。 帝遂達名和港。 依名和氏。 名和氏。 本村上氏。 世居伯耆名和。 承久之役。 有名和行秋者焉。 與孫行高從官軍。 事敗奪邑。 行高四子。 長高。 長重。 長生。 氏高。 皆有武幹。 帝至名和港。 令忠顯登岸。 問塗人豪族可倚者。 答以長高。 忠顯乃踵其家。 家方宴。 忠顯直入傳詔。 長高未答。 長重進曰。 人之所重。 名而已矣。 今忝受帝者自託。 事無成否。 皆足以揚大名於天下。 長高乃決意。 計奉帝于船上山。 令長重等五人擐甲走迎帝。 跪御舟傍。 帝欣然。 長重被薦于甲背。 負帝上山。 藉木葉進食。 長高欲移倉粟于山。 募村民。 能運一擔者。 賞錢五百。 一日致五千餘石。 乃盡燒其宅。 率百五十騎。 以護行在。 因樹植柵。 列扉爲垣。 氏高造布旗數百。 煤印近國諸豪章識。 張之山上。 明日。 清高以兵三千。 自山前後來攻。 望見旗章。 不敢進。 我兵蔽林而射。 射殺一將。 敵八百騎乃來降。 清高在山後。 未之知也。 更兵急攻會日且入。 大雷雨。 長重長生乘而疾擊。 擠賊于谷。 鏖千餘人。 清高單舸逃去。 帝授長高左衛門尉。 兼伯耆守。 賜名長年。 子弟拜官有差。 義綱高貞以千餘騎至。 山陰山陽豪族來屬數十姓。 而兒島高德從備前往。 帝令高德等從源忠顯攻六波羅。 長年子義高。 初應高時徵。 圍金剛山。 聞長年應官軍。 拔歸。 亦從忠顯。 忠顯行收兵。 得三萬人。 遇但馬守護太田守延擁皇子恆良來會。 合兵軍于峯堂。 僧良忠軍男山。 赤松則村軍山崎。 皆奉兵部卿護良令。 與叡山僧徒約。 將戮力入京師。 而忠顯欲專功。 獨進敗走。 守延死之。 高德義高留而力戰。 忠顯在峯堂。 恇怯不安。 欲卻軍避敵。 使使召還高德等。 高德切諫止之。 自以三百騎守七條橋。 備敵夜襲。 夜半顧望峯堂。 炬火稍熠。 乃怪而還。 遇丹後人荻野朝忠。 曰。 大將逃矣。 高德往視其營。 則錦幟仆地。 鎧裝狼藉。 高德取錦幟。 追及朝忠。 收潰兵。 守高山寺。 高時聞金剛山久不拔。 遣足利尊氏名越高家助攻。 率萬騎至京師。 忠顯則村破殺高家。 尊氏家聲素著。 得新帝密旨。 欲犯行在。 意持兩端。 比及丹波。 聞高家敗死。 乃屬官軍。 返攻京師。 將士競附之。 獨高德不欲附。 與朝忠別由若狹路入京師。 五月從諸將圍六波羅。 結城親光出降。 忠顯恐金剛山賊兵解圍來救也。 急攻之。 伯耆出雲兵。 聯車數十輛。 積以屋材。 傅城火之。 城兵逃亡相踵。 二帥遂東走。 死近江。 而金剛山之圍始解矣。 捷報伯耆。 天皇議還闕。 親筮之。 遇師之蒙。 曰。 大君有命。 開國承家。 小人用勿乃決議。 二十三日。 車駕發名和氏。 長年帶劍侍右。 百官戎服。 至播磨。 得新田氏捷報。 高時已伏誅矣。 正成乃以七千騎。 迎謁于兵庫。 天皇親勞之曰。 今日之事。 皆汝忠戰所致。 正成曰。 不賴陛下威靈。 臣安得脫重圍再覩天日哉。 詔使正成先驅。 歸闕。 廢新帝而復位。 於是大索賊餘黨。 詔。 以藤原師基爲太宰帥。 討鎮西探題北條英時。 未發。 菊池氏。 與少貳氏大友氏。 竝馳使。 報鎮西之捷。 菊池氏。 本藤原氏。 其先政則者。 防元寇有功。 及子則隆。 賜肥後菊池郡。 世襲。 後十餘世曰武時。 是歲。 三月。 武時與少貳貞經大友貞宗。 謀應官軍。 謀泄。 北條英時在太宰府。 召武時。 武時欲先發。 使使少貳大友約期。 貞宗依違不答。 貞經亦聞京師官軍數失利也。 遂斬其使。 送首於英時。 武時大怒曰。 吾誤矣。 與此奴輩謀事。 奴輩不在。 吾寧不能戰乎。 乃以百餘騎發。 過櫛田祠前。 馬俄不前。 武時曰。 何物牛鬼。 敢沮義兵。 顧射其龕。 馬輒前。 前攻英時。 戰譙門外。 克之。 前逼內城。 英時將自殺。 會貞經貞宗以六千騎來救。 武時乃遣歸長子武重。 自與次子四人進戰死之。 已而貞經真宗聞京師平金剛山圍解則懼。 合議攻陷探題府。 殺英時。 長門探題府。 亦爲土居得能氏所攻陷。 土居得能氏。 皆出於河野氏。 河野與兒島同姓。 世著於伊豫。 承久時。 河野通信者。 死王事。 其庶子分爲兩家。 曰土居。 曰得能。 及元弘時。 有土居通治得能通言。 皆勇毅好義。 是歲。 二月。 竝起兵應官軍。 略地土佐。 長門探題北條時直以兵艦三百來攻。 通治通言逆戰星岡。 大敗之。 四國兵多來屬焉。 乃艤于今治。 欲東攻六波羅。 聞金剛山圍解。 車駕歸闕。 則往兵庫謁焉。 時直旣爲二人所敗。 走歸英時。 英時已死。 則從少貳島津氏而降。 於是天下大定。 而金剛山潰兵聚般若寺。 猶數萬人。 正成與源定平將畿兵攻之。 時治高直貞藤高資公綱等六十人率衆降。 皆處斬。 獨公綱以特旨宥罪。 建武元年。 帝論賞戰功。 以正成爲攝津河內守護。 名和長年爲因幡伯耆守護。 正成任檢非違使左衛門尉。 特與長年竝直決斷所。 聽斷訟獄。 令天下休兵務農。 武人領邑。 安堵如故。 帝以京師之復。 爲足利氏之功也。 歸闕之日。 首超擢之。 至是又管四大國。 尊氏猶缺望。 陰有異心。 帝以高時邑自奉。 以泰家邑賜皇子護良。 以貞直邑賜三位局。 三位局。 卽嬪藤原氏。 有殊寵。 內謁漸行。 時諸皇子皆復故。 而恆良爲藤原氏所生。 又生成良義良。 意害護良。 尊氏潛與合謀。 遂構陷之。 當是時。 帝寖倦政。 足利氏資望獨盛。 新田氏亞之。 正成以下充驅使而已。 是歲春。 北條憲法作亂。 據飯盛山。 赤橋重時起伊豫。 正成討憲法。 土居得能氏討重時。 纔平之。 而帝游宴自如。 益徵珍異。 鹽冶高貞獻千里馬。 帝出觀之。 以爲祥瑞也。 藤原藤房諫曰。 天馬毋用於平世。 近日賞罰無信。 工役繁興。 文臣內諛。 武臣外怨。 而奸雄窺釁其間。 天馬之出。 鳥知非亂兆哉。 帝變色入。 藤房驟諫。 弗聽。 遂舍官遁去。 帝驚。 使追之。 不及。 二年。 春。 藤原公宗結北條氏餘黨。 陰謀大逆。 名和長年等奉詔誅之。 夏。 北條時行等作亂關東。 攻陷鎌倉。 帝命尊氏往平之。 尊氏遂據鎌倉反。 帝震怒。 冬。 遂詔菊池武重等諸將。 從新田義貞。 東伐尊氏。 正成與名和長年。 居守京師。 直義拒箱根之險。 武重時爲肥後守。 以其兵先登。 仰攻卻敵。 追北。 陣山腹。 諸軍乃繼進。 而別軍攻竹下。 敗退。 大友貞宗鹽冶高貞叛。 降足利氏。 諸軍崩潰。 武重以四百騎扶義貞而西。 赤松則村等。 竝起應尊氏。 帝賜天馬於使者。 召還義貞。 天馬途斃。 延元元年正月。 尊氏直義入犯京師。 正成以兵五千守宇治。 名和長年與源忠顯結城親光。 以二千守勢多。 皆受制於新田氏。 新田氏先失大渡山崎之守。 尊氏乃入京師。 結城親光佯降。 欲刺尊氏。 不成而死。 帝幸叡山。 正成聞之。 徑赴行在。 名和長年欲一視宮闕而行。 還入京師。 賊軍填塞。 長年十七戰而至大內。 則諸殿已爲賊兵所毀。 長年下馬向闕。 伏泣久之。 終赴行在。 信濃人敕使河原某在大渡。 未知帝所之。 謂其二子曰。 吾亡朝之臣。 何顏事逆臣哉。 亦還京師。 自殺于羅城門。 賊焚宮闕。 進據園城寺。 以逼叡山。 山徒英憲祐覺等。 贊拒守之計。 祐覺又受詔。 以舟七百艘泛湖。 迎北畠氏兵入援。 北畠氏姓源。 出於具平親王。 世爲名卿。 及元弘時。 有顯家焉。 帝復位。 以從三位參議拜陸奧守。 與父親房。 奉義良親王。 出鎮東邊。 結城宗廣世居陸奧。 與其子親光。 先歸官軍。 於是受命副顯家。 顯家年甫十七。 固辭。 乃詔曰。 文武不可岐。 貴戚掌軍。 古之制也。 顯家赴任。 東邊無虞。 尋任鎮守府將軍。 及帝討足利尊氏。 詔顯家會軍。 顯家至鎌倉。 則尊氏業已西矣。 顯家幷程追之。 東北兵爭附顯家。 凡五萬人。 至近江。 攻六角氏賴觀音寺城。 拔之。 斬首五百級。 遂至叡山。 諸將因會議戰。 或欲速襲之。 正成等然之。 卽夜。 顯家與諸將攻破園城寺。 新田義貞遂復京師。 而夜爲賊所返襲。 敗還。 尊氏復入。 當是時。 諸道賊軍悉聚京師。 凡數十萬人。 而官軍不滿十萬。 諸將分將之。 復攻京師。 兵各可二萬。 正成將五百騎。 軍于糺林。 縱火于出雲路。 尊氏令上杉憲顯足利高經等。 以東國騎兵五萬來衝擊之。 正成豫造楯數百。 鈕而聯之。 自蔽以射。 賊卻。 輒縱騎乘之。 賊辟易逃走。 顯家義貞遂擊走尊氏。 而日暮。 義貞欲留陣京中。 正成往說之曰。 今日我軍克。 而少所獲。 以寡兵屯京中。 鹵掠四散。 盍懲前日之敗。 使敵復振。 後難爲力也。 我且引還。 養銳再擧。 以驅敵於數百里外。 是全勝之策也。 義貞然之。 乃退陣坂本。 尊氏收諸軍。 復入京師。 正成素蓄一卒善泣者。 旦日。 教其卒。 與僧數人行物色原隰。 賊兵問故。 輒泣曰。 昨日之戰。 七將皆沒。 將獲尸葬之。 尊氏聞而大喜曰。 彼戰勝而退。 有以也。 乃索義貞正成首。 獲稍肖者。 梟之以示於衆。 其夜。 正成遣卒數千。 執炬北走。 累累不絕。 尊氏軍望見。 謂官軍喪其將領而潰去也。 急分其兵。 四出要擊。 在者不復設備。 正成與諸將合兵。 夜發。 昧爽。 直薄尊氏軍。 縱火鼓譟。 尊氏軍大潰而走。 委甲蔽野。 官軍不甚追賊。 前者顧後者。 以爲追兵也。 往往自殺。 死亡大半。 二月。 尊氏直義走于湊川。 官軍追擊。 與直義戰于豐島。 勝敗未決。 正成後至。 遶出敵後。 直義不戰而走。 會土居通治得能通言以舟師來援。 擊破賊先鋒大友貞宗兵。 復擊走直義。 尊氏終令赤松則村守播磨。 而航海走鎮西。 菊池武敏。 武重弟也。 時在肥後。 聞少貳賴尚發兵迎尊氏也。 將三千人追之。 至水木渡。 賴尚已濟。 餘衆待舟。 武敏擊殲之。 遂攻少貳貞經于內山。 斬之。 遂與尊氏戰于韛濱。 有叛降者。 武敏敗。 歸菊池城。 城尋陷。 武敏逃匿山中。 於是九國悉附尊氏。 尊氏之西也。 正成欲窮追之。 義貞遷延。 及三月乃發。 攻赤松則村于白旗城。 城固。 不拔。 義貞弟義助說之曰。 嚮楠氏據金剛山。 北條氏擧天下兵攻之。 不克。 竭力一城。 而顧失天下。 君盍監焉。 聞尊氏已幷九國且東上。 君宜分兵圍城。 而急拔舟坂。 以徇山陽。 義貞乃令義助攻舟坂。 舟坂賊兵據險不下。 初尊氏犯闕。 山陽皆應之。 獨兒島高德以孤軍攻福山城。 不克。 其兵連叛。 乃逃三石山。 及聞義助攻舟坂則喜。 遣間使。 告曰。 三石之南有間道。 可以出舟坂之背。 吾起兵于熊山。 使賊分兵。 公則一軍由間道夾攻之。 必拔舟坂。 舟坂拔。 則西國無不服者矣。 義助大喜。 與約期。 先期一夜。 高德與父範長上熊山。 倉卒不及聚族人。 兵僅二百。 天明。 舟坂賊果分三千人。 七道來攻。 高德防戰重傷。 終奮擊走賊兵。 而義助潛軍出賊後。 遂拔舟坂。 遣一將據福山。 赤松則村馳使告尊氏曰。 白旗城陷。 則公雖有衆。 莫所用之。 尊氏乃大擧東上。 水陸竝進。 福山城陷。 義助引兵退。 菊池武重殿之。 賊舟師上陸。 陣西川尻。 高德聞之欲合於義助。 踰山而東。 創劇。 範長託之僧寺。 以八十餘人東走。 會義貞已釋白旗圍。 赤松氏兵三百騎。 見範長過。 呼曰。 敗卒盍釋甲降。 範長笑曰。 嚮尊氏百方招我。 我輒毀其書投火。 今曷降汝輩哉。 潰其陣出。 賊傳呼敗卒過。 土兵群起。 範長悉亡其兵。 所餘者六人。 曰。 悔我不擧族來。 乃伏刄死。 賊軍乘勝而進。 義貞軍兵庫。 飛書告急。 朝廷震動。 時北畠顯家已歸鎮。 京師兵寡。 帝命正成行援義貞。 正成答曰。 尊氏新擧九國而來。 其鋒甚銳。 我以疲兵格鬬。 無他奇道。 其敗必矣。 爲今計者。 陛下復幸叡山。 召還義貞。 縱賊入京師。 而臣歸河內。 絕其糧道。 則賊兵日散。 我兵日聚。 於是夾而攻之。 可一戰而破也。 義貞之計。 葢亦出此。 顧慮人言耳。 戰道非一。 要歸於勝。 願朝廷再計之。 諸公卿皆然之。 獨參議藤原清忠不可曰。 賊雖衆盛。 不過如前役。 王師有天命。 宜防之外也。 帝從之。 正成退。 謂其子弟曰。 事已至此。 何必抗議。 五月。 十六日。 與弟正季子正行等。 辭闕而西。 至櫻井驛。 正行時年十一矣。 正成遣歸之河內。 誡之曰。 汝雖幼已過十歲。 獨能記吾言。 今日之役。 天下安危所決。 意吾不復見汝也。 汝聞吾已戰死矣。 則天下盡歸足利氏可知也。 慎勿計較禍福。 嚮利忘義。 以廢乃父之忠。 苟使我之族隸而有一人存者。 則率以守金剛山舊址。 以身殉國。 有死無他。 汝所以報我。 莫大於此。 因以帝所嘗賜寶刀授之。 訣別。 正行請從共死。 正成叱之起。 正行揮涕而去。 正成乃至兵庫。 慰勉義貞。 訣飲終夜。 當是時。 尊氏將水軍。 直義將陸軍。 陸軍稱五十萬。 正成率手兵七百。 陣于湊川以當之。 義貞以三萬騎陣于和田崎。 以扞水軍。 水軍先鋒過而東。 義貞拔軍循之。 而尊氏全軍已上和田崎矣。 正成顧謂正季曰。 我腹背受敵。 不可遁也。 先破前者。 而後接背者。 如何。 正季曰。 然。 於是兄弟竝突入陸軍。 七離七遭。 欲獲直義。 直義馬傷而墜。 我兵垂及。 有一敵將。 遮鬬而逸之。 尊氏亦分兵來援。 包我軍後。 正成兄弟回馬當之。 血戰十六合。 盡亡其騎。 所餘七十三騎。 猶可以潰圍。 而正成心不欲生。 乃走入湊川北民舍。 坐釋鎧。 身被十一創。 顧謂正季曰。 死而何爲。 曰。 願七生人間。 以殺國賊。 正成欣然曰。 是獲吾心。 耦刺而死。 正成年四十三。 宗族十六人。 從士五十餘人。 悉死之。 菊池武重在義貞軍。 使弟武吉來視湊川戰狀。 會正成且死。 不忍去。 亦死之。 義貞敗退。 尊氏入京師。 送正成首於河內。 一家聚哭。 正行起入室。 其母尾而闚之。 則執父所授刀。 將自殺。 母徑入。 奪刀而泣曰。 汝何惑焉。 乃父之遣歸汝。 豈教汝自殺也。 汝啣遺命。 歸來告我。 而汝先忘之。 惡能任王事。 正行大悟。 自是以討國賊復父讐爲志。 常與兒童嬉戲。 爲馳逐狀。 曰。 追足利也。 爲斬首狀。 曰。 獲尊氏元也。 楠氏族黨。 多死湊川。 而河內紀伊之間。 猶有義故存者。 皆思戴正行。 當是時。 天子避賊於叡山。 名和菊池土居得能氏。 皆從義貞扞禦。 源忠顯戰沒。 官軍遂出攻京師。 路人指名和長年曰。 正成忠顯等旣死。 獨有此人。 及戰大敗。 長年退至大宮巷。 自閉後門。 與二百人力戰死。 冬。 尊氏佯降。 請帝還闕。 菊池武重等從之。 皇子宗良走遠江。 懷良走大和。 義貞以詔奉皇太子恆良。 及尊良親王之北國。 土居通治得能通言等從之。 通言與族通繩殿。 會大雪。 至鹽津。 迷失道。 適值敵兵。 將士凍飢。 不能操兵。 三百人皆植刀于地。 伏之。 自貫而死。 通治與諸將守金崎城。 城陷。 力戰自殺。 尊良薨。 太子被虜。 入京師。 帝之還闕也。 尊氏已擁立新帝之弟。 是爲北朝光明帝。 請帝傳神器焉。 帝弗聽。 尊氏囚帝于花山院。 殺從行者僧祐覺等。 拘執其餘。 獨三條景繁得侍。 景繁潛進計。 逃幸大和。 帝夜服婦人衣。 由壞牆出。 扶上馬。 景繁荷神器從。 夜方黑。 逢赤電照路。 比曉。 達穴生。 遣景繁諭吉野僧宗信。 宗信嘗助將軍護良者。 於是先衆來迎。 正行聞而大喜。 與從弟和田正朝等馳赴之。 護駕入吉野。 河內紀伊將士相踵來衛。 官軍復振。 帝思正成死王事。 追贈正三位左近衛中將。 敍正行正四位下。 爲帶刀。 遂襲父官。 任檢非違使左衛門尉。 兼河內守。 於是建行宮于吉野。 號令四方。 先是。 菊池武重從帝被拘。 候守者懈。 逃歸據菊池。 帝因拜皇子懷良爲征西將軍。 赴菊池。 大館氏明亦逃。 如伊豫。 土居通治子通鄉。 得能通言子彈正。 迎而起兵。 北畠顯家弟顯信。 亦起兵於伊勢。 而顯家討國內叛者。 據靈山。 明年。 秋。 顯家欲入援行在。 得結城宗廣等兵。 奉義良親王。 軍白河關。 兵來屬者數萬人。 進與尊氏子義詮相拒利根川。 齋藤實永亂流先渡。 全軍繼之。 水激於西岸。 賊兵漂溺。 敗走。 顯家追北。 攻義詮於鐮倉。 走之。 三年。 春。 與宗良親王合兵。 偕赴京師。 賊兵大起擁後。 顯家回戰于靑野原。 破之。 聞尊氏遣高師泰來迎。 乃轉出伊勢。 師泰尾擊。 顯家回戰于雲津川。 破之。 至南都。 結城宗廣曰。 避敵於行宮。 不若攘賊於王城。 顯家從之。 逢賊兵逆擊。 顯家敗走。 乃使兩親王赴行宮。 自收敗兵。 軍安部野。 五月。 高師直來襲。 顯家與二十餘騎衝圍而死。 名和義高死之。 宗廣走。 歸吉野。 師直遂圍顯信於男山。 顯信善拒。 出擊不利。 賊縱火登城。 城兵撃走之。 已而糧竭。 潰圍走河內。 帝初遣廷臣。 將兵救顯信。 又詔北國將士援之。 義貞欲驟赴援。 兒島高德從在軍中。 說曰。 前日之敗。 以賊絕我糧道。 今無若遣數千人據叡山。 取糧北陸。 而時出擾京師。 是深根固蔕之策也。 請貽書山徒焉。 義貞從之。 山徒肯之。 義貞遣義助赴之。 望男山火。 逡巡而去。 尋義貞戰死。 結城宗廣請及顯家餘威未盡。 收東邊兵。 帝令宗良親王先發。 至遠江待之。 遂以顯信襲兄官職。 與親房及宗廣。 奉義良親王。 海路赴任。 遇颶於天龍洋。 舟四散。 親房抵常陸。 宗廣至安濃津。 顯信與義良親王抵篠島。 宗廣病死。 四年。 三月。 顯信奉親王歸吉野。 先是。 皇太子。 及成良親王。 皆爲尊氏所鴆弒。 乃立義良爲皇太子。 八月。 帝獲疾大漸。 乃遺詔曰。 朕憾不滅國賊平天下。 雖埋骨於此。 魂魄常望北闕。 後人其體朕志。 竭力討賊。 不者。 非吾子孫。 非吾臣屬。 按劍而崩。 帝已崩。 群臣氣沮。 欲逃散。 僧宗信力言止之。 已而正行與正朝。 率兵二千來衛。 衆情大安。 於是相與俱奉太子。 拜神器。 卽位。 是爲後村上天皇。 頒先帝遺詔於四方。 興國元年。 春。 土居通鄉得能彈正等奏。 請得一將帥。 會新田義助戰敗。 與兒島高德等。 來詣吉野。 因詔義助赴伊豫。 無幾何。 病死。 高德等逃歸備前。 五月。 賊將細川賴春來攻河江。 通鄉彈正推金谷經氏爲將。 舟師赴救。 值賊海上。 戰不利。 轉攻取鞆城。 據之。 拒賊十餘日。 聞賴春已陷河江。 將攻世田。 勸經氏救之。 選死士三百。 選凶日而發。 與賊七千。 戰於千町原。 盡亡其卒。 與經氏等十七騎潰圍走備後。 自是西南官軍不振。 是歲。 北畠顯信居白河。 親房居小田。 賊將高師冬以大兵來攻。 親房請援於結城親朝。 親朝宗廣子也。 宗廣臨死遺言討賊。 而親朝送款於尊氏。 以故不輒援。 數月。 城將出降。 親房走。 保關城。 親房從子顯時保大寶城。 賊陣二城間。 父子數出力戰。 而城且陷。 親房間使告顯信。 使率親朝子弟來救。 親朝擁之不遣。 四年。 春。 親房手書切諭。 親朝弗聽。 遂降賊。 親房走。 歸吉野。 自是東北官軍不振。 顯信留居陸奧。 於是四方勤王之師。 所在耗散。 而足利氏勢威擅天下。 正行在金剛山。 漸保聚義故。 時出兵攝津。 縱火挑賊。 正平二年。 秋。 尊氏令細川顯氏將三千騎來攻。 未至金剛山七里。 止舍。 聞正行且攻箭尾城也。 欲俟其離山而絕其後。 正行諜知之。 以七百人。 行火聚落。 爲向箭尾。 而還伏于譽田林。 敵望火起。 輒趨山下。 亂隊疾馳。 過林。 遇伏起。 大駭敗走。 退守天王寺。 山名時氏以六千騎來援。 軍于住吉。 正行曰。 先破時氏。 則顯氏不戰而走。 分兵二千爲五隊。 進向住吉。 時氏分兵當之。 正行視北軍塵起曰。 敵陣四處。 而衆倍於我。 我不可分兵也。 乃復合五隊爲一。 疾行撃時氏麾下。 時氏被創。 走歸顯氏。 顯氏軍亂走。 過渡部。 溺者無數。 京畿震駭。 正行援溺卒五百人。 與衣甲。 禮而遣之。 多願留仕者。 正行遂進逼京師。 尊氏大懼。 乃發二十餘州兵。 以高師直統諸將帥。 以南撃正行。 正行與弟正時。 率諸宗族詣行宮。 因中納言藤原隆資。 上言曰。 先臣正成。 嘗以微力挫強賊。 以安先帝宸憂。 及天下再亂。 逆賊四襲。 遂致命於湊川。 臣時年十一。 命歸河內。 囑以收合餘燼。 報復國讐。 臣年已壯矣。 而稟性羸弱。 常念不及今力戰。 以有待之身。 罹無虞之疾。 上爲不忠之臣。 下爲不孝之子。 而今賊渠帥大擧來犯。 是真臣致命之秋也。 非臣獲彼首。 則授臣首於彼。 臣生死決於今日。 切希得一拜天顏而行。 隆資入奏。 帝揭簾臨視將士。 前正行。 勞之曰。 曩日兩捷。 大殺賊勢。 甚慰朕心。 朕深嘉汝世忠。 今賊悉銳而來。 真安危之決矣。 雖然兵之進退。 貴於從宜。 朕以汝爲股肱。 汝其自愛。 正行俯伏。 垂淚而出。 辭訣後醍醐帝廟。 題族黨百四十三人姓名於廟壁。 然後上途。 帝使隆資援之。 明年。 正月。 北軍至四條畷。 分爲五隊。 四隊在前。 左右相向。 而師直中軍遙居其後。 兵凡八萬騎。 正行使隆資綴賊前軍。 而自將三千騎。 直指其中軍。 賊前隊馳而遮之。 正行以先鋒撃破而過。 賊隊又至。 與我後軍戰。 我後軍終敗走。 正行不顧。 以三百騎直前。 賊將細川清氏仁木賴章等。 更進遮鬬。 正行盡破之。 乃聚其騎。 馬皆重傷。 乃舍馬。 距隴而餉。 賊衆環視。 不敢迫。 開其走路。 皆合於中軍。 正行餉畢。 起謂衆曰。 必與師直決死。 進衝其中堅。 我兵殊死戰。 無不一以當百。 賊軍披靡。 正行進逼師直。 師直臣僞稱師直死。 正行大喜。 拋首于空。 而手承者三。 軍士有告其實者。 正行投頭于地。 蹴且罵曰。 唉。 汝亦無雙國賊矣。 已而曰。 其勇可嘉也。 自斷袖裹首。 置隴上。 復進索師直。 望見其幟。 欲追之。 正朝曰。 彼騎我步。 不可及也。 不若佯走誘之。 乃與殘兵五十餘人。 負楯以北。 師直不肯追。 令其裨將以數百騎尾擊之。 正行大呼返戰。 追走復逼師直。 相去數步。 而我兵自晨至脯三十餘合。 力索莫能起。 正行注目於師直。 勉衆前進。 敵連射之。 正行身被箭如蝟。 乃呼曰。 已矣。 勿爲賊所獲。 與正時相刺。 北向而斃。 年二十四。 餘兵皆自刄駢斃。 和田賢秀。 正朝弟也。 獨混敵卒。 伺撃師直。 楠氏卒湯淺者。 降在賊軍。 識見賢秀。 從後斬之。 賢秀瞋眼視湯淺。 湯淺懼。 後獲疾死。 正朝欲還奏狀。 有一賊。 呼曰。 忍獨亡乎。 正朝笑而返之。 賊乃走。 如此者數。 賊數騎至。 正朝遂死。 於是百四十三人悉死之。 賊軍進犯行宮。 帝逃入穴生。 賊縱火索之。 正行弟左衛門尉正儀。 出兵於石川。 與高師泰相持。 師直則不敢深入。 引兵而去。 四年。 畠山國清來代師泰。 正儀益堅守。 五年。 足利直義與尊氏有隙。 乃來降。 朝議納爲大將。 國清等附之。 六年。 詔正儀助直義。 撃尊氏京師。 走之。 已而直義叛去。 遂走關東。 尊氏欲往擊之。 而恐楠氏窺後也。 則使子義詮佯降請帝歸闕。 帝知其情。 亦佯許之。 尊氏乃東。 七年。 正月。 正儀與族和田正忠等。 將兵七千。 奉乘輿軍于男山。 兒島高德時削髮。 來在吉野。 奉密詔。 往促東北諸將。 拜宗良親王爲征東將軍。 使竝來援。 北畠顯能。 顯信弟也。 爲伊勢守。 擧兵數千先來援。 自鳥羽入。 正儀正忠將五千人。 夜涉桂川。 至大宮。 黎明。 賊將細川顯氏來迎。 我兵圍擊。 斬其從子八郎。 細川賴春繼至。 巷戰。 正儀接楯爲梯。 升屋下射。 賊兵卻。 縱騎乘之。 賴春馬驚而墮。 正忠兵槍刺殺之。 義詮遂走近江。 帝使人取北朝三帝置軍中。 當是時。 將軍宗良率新田氏族。 撃尊氏於武藏。 不利。 義詮得兵三萬。 返陣東山。 顯能三退其陣。 賊軍進攻男山。 帝召正儀正忠等拒戰。 正忠年十六。 入奏曰。 建武以來。 臣族類。 大半爲此賊所殺。 今日之戰。 公討國賊。 私復家仇。 不斬其一將。 不復還謁。 與正儀合兵三千。 據荒坂。 細川清氏土岐康貞以六千騎仰攻。 康貞有驍名。 先衆而進。 正忠揮薙刀斬之。 乃還謁。 遂與正儀拒更科。 不利。 左兵衛督藤原康長夜襲敗賊營。 而賊圍男山益密。 正儀正忠受詔還河內。 聚兵夾攻。 會正忠疾作暴卒。 正儀未發。 賊急犯行在。 帝擐甲上馬。 潰圍南走。 賊兵追之甚急。 藤原隆資以下三百餘人死之。 箭及御鎧。 藤原康長力戰。 得達吉野。 委神鏡於路。 名和長生收之而還。 將軍宗良。 及新田桃井氏自東北。 土居得能氏自西南。 竝入援。 聞男山陷。 皆還。 是役也。 賊將山名時氏有功而無賞。 怒而來降。 足利直冬亦降。 請攻京師。 詔令諸將助攻。 十一月。 正儀等撃賊將佐佐木秀綱于渡部。 敗之。 八年。 六月。 諸軍攻京師。 正儀以弓手五百挑戰。 時氏繼之。 遂撃走義詮。 時氏等以兵寡引還。 十年。 直冬時氏復發兵撃尊氏走之。 正儀時氏。 與義詮戰于播磨。 糧盡引還。 是歲。 將軍宗良。 與仁科足助諸族起兵。 少應者。 北畠顯信爲結城氏所攻。 走歸吉野。 遂西走。 依菊池武光。 武光。 亦武重弟也。 及武重死。 嗣統其衆。 屢討賊黨大友少貳氏。 十三年。 武光討一色直氏于筑前。 大克之。 大友氏時少貳賴尚等皆降武光。 時尊氏已死。 義詮遣兵助氏時賴尚。 撃武光。 武光方討畠山國久于日向。 氏時據高崎。 絕其歸途。 武光不顧。 進攻國久。 走之。 乃還。 氏時不敢要撃。 十四年。 賴尚以兵六萬來攻。 武光發八千人。 奉將軍懷良。 夾筑後河而陣。 武光以銳兵先涉。 賴尚卻。 保大原。 武光夜遣子武政等。 潛兵。 因河水亂軍聲。 以襲之。 獲賴尚二子。 因大戰。 懷良被創。 北畠顯信等死之。 武光身先士卒。 馬傷冑裂。 斬一敵將。 奪其馬與冑。 復進。 竟大破之。 西南官軍復振。 賊將畠山國清建議。 大擧滅楠氏。 以奪官軍根本。 正儀與和泉守和田正武。 詣行宮。 奏曰。 聞國清擧關東之甲。 已至京師矣。 而臣知其莫能爲也。 兵道有三。 曰。 天時。 地利。 人和。 明歲大將軍星在西。 而彼自東來。 違天時也。 我所居。 負山帶河。 形勢深阻。 毋論千窟之圍。 爾後敵五來皆敗。 違地利也。 國清借公營私。 爲等儕所嫉。 違人和也。 三者皆違。 雖有百萬。 何能爲。 請徙御金剛山。 臣等拒石川。 使別將出龍門。 時出輕兵。 出沒散合。 使敵不知我所在。 東兵慓悍。 氣屈而退。 退卽追之。 必大克。 帝從之。 明年春。 正儀等修平岩箭尾龍泉三城。 益樓堞。 張形勢。 而自居于赤坂。 義詮國清合兵三十萬入犯。 軍于筒山。 以逼楠氏。 以一軍自龍門入。 大納言藤原隆俊撃克之。 賊更兵來攻。 隆俊大敗走。 帝遣將軍興良援之。 興良叛。 應義詮。 燒行宮。 據銀嵩。 帝令前關白藤原師基討。 走之。 龍泉城將措疑兵而退。 賊不敢追。 至五十餘日。 乃攻取之。 遂攻陷平岩箭尾。 合軍圍赤坂。 正儀欲退守金剛山。 正武曰。 子知鼠乎。 見人則竄。 世將笑曰。 南人抗天下。 而鼠鬬而已。 何不一戰以挫賊鋒。 然後退。 爲未晚也。 乃選三百人。 約以暗號。 夜出斫結城氏營。 大戰。 不克而入。 令衆唱號坐作。 有四敵卒雜焉。 捕斬之。 乃與正儀退入金剛山。 賊軍引還。 正儀正武出絕渡部橋。 攻譽田城。 國清復來攻。 又退入山。 會國清與仁木義長相惡。 賊中大騷。 我兵爭起。 國清東歸。 正儀攻水速城。 拔之。 官軍乘勝。 連下諸城。 義長來降。 帝北幸住吉。 詔征東將軍宗良發兵入援。 以岐蘇早雪不果。 十五年。 征西將軍懷良與菊池武光。 以兵三千出宰府。 少貳賴尚大友氏時與松浦黨謀。 夾攻武光。 武光縱反間。 因襲松浦軍。 敗之。 賴尚等亦走。 去歲之役。 賊將赤松光範有功。 而佐佐木道譽讚之。 奪其攝津守護。 國人憤怨。 正儀正武伺知之。 九月。 以兵五百出。 軍于天神林。 佐佐木秀詮與弟氏詮。 以千餘騎渡神崎橋。 正儀等。 使人行呼曰。 南軍自西來矣。 秀詮聞之。 回馬西嚮。 徑田單列而行。 正儀遣輕卒三百。 夾射之。 賊兵爭徑欲還。 正儀正武薄擊走之。 斬秀詮氏詮。 溺水者二百餘人。 正儀援之。 給衣遣歸。 細川清氏亦與道譽惡。 遂來降。 奏曰。 義詮兵。 西拒山名時氏。 東拒仁木義長。 臣請乘虛復京師。 帝諮之正儀。 正儀對曰。 王師嘗攻京師。 五得而五失。 今苟欲得之。 臣一人力可辨。 何假清氏爲。 獨病復失之耳。 行宮君臣。 皆戀故都。 遂令正儀與清氏共攻京師。 義詮不戰而走。 未幾。 義長敗。 時氏退。 而義詮軍振。 欲犯行宮絕我軍後。 我軍留京師二十六日而還。 清氏。 戰死讚岐。 四國悉叛。 正儀正武議曰。 近日之勢。 不可坐視。 須一戰以振諸國官軍氣也。 八月。 以騎八百土兵數千。 軍神崎株瀨二處。 賊分兵。 阻水拒之。 正儀等。 張篝火其營。 而潛兵涉三國渡。 遶出賊背。 賊謂北軍來援也。 天明顧視其旗皆菊水。 菊水者。 楠氏號也。 而大驚潰去。 正儀正武進拔赤松氏一城。 火兵庫而還。 於是北畠顯能與仁木義長。 竝略伊勢。 菊池武光略筑紫。 義詮遣足利氏經。 充鎮西探題。 武光使弟武義族重經將兵逆擊之。 武義傷走。 重經更進。 斬少貳賴資。 武光繼至。 軍于豐後府。 擊走氏經。 十九年。 大內弘世以周防長門叛。 降義詮。 幷厚東氏邑。 厚東怒。 降於武光。 與弘世戰豐後。 走之。 已而武光病卒。 子武政襲肥後守。 山名時氏仁木義長亦降義詮。 官軍不振。 二十三年。 天皇崩。 皇太子寬成卽位。 是爲長慶天皇。 天皇建德二年。 賊將細川賴之大擧入寇。 和田正武率楠氏族。 堅守諸城。 賊軍引還。 文中二年。 細川氏春復入寇。 大納言藤原隆俊死之。 天皇讓位於皇太弟熙成。 是爲後龜山天皇。 天皇幼聰敏。 人冀興復。 而楠氏衰。 國勢日削。 義詮旣死。 子義滿嗣。 勢益張。 我將士多叛。 降北朝。 紀伊諸城陷。 三年。 關東賊兵屢攻征東將軍宗良於信濃。 宗良不能拒。 走歸吉野。 東北無復官軍。 征西將軍懷良猶依菊池氏。 保守一隅。 先是。 明主朱元璋使使來征西府。 以其書辭無禮。 卻不納。 明主更眙書於北朝。 北朝納之。 以征西府梗其往來。 遣今川貞世。 充探題來攻。 菊池武政與其子武朝。 相繼拒戰。 屢克之。 已而懷良與武政武朝。 前後皆病卒。 西南無復官軍。 於是義滿專圖楠氏。 天授四年。 遣山名氏清等入寇。 楠氏族橋本正時神宮正種等力拒。 不克而退。 六年。 和田正武病卒。 弘和二年。 正儀亦卒。 當是時。 官軍所保。 獨金剛山一城而已。 元中九年。 義滿使畠山義深將數千騎來攻金剛山。 四絕糧道。 城兵僅數十人。 飢不能戰。 賊急薄之。 城兵逃走。 匿十津川。 自正成築城焉。 凡六十年。 乃爲賊兵所陷。 義滿乃使大內義弘來講和議。 約。 傳神器於北朝。 則兩統更立。 遂許之。 是年冬。 遂備法駕。 發吉野。 御于大覺寺。 以父子之禮。 授神器於後小松帝。 後七年。 義弘揚兵於和泉。 擊足利氏。 楠正秀以兵百餘屬之。 正秀者。 葢正儀子也。 菊池氏北畠氏餘孽亦來屬焉。 戰敗散歸。 後十三年。 後小松禪位。 後龜山皇子當立。 足利氏乃立後小松皇子。 是爲稱光帝。 楠氏及北畠氏竝訴之。 欲如約。 足利氏弗聽。 則竝起兵足利氏約。 帝後當傳於南朝皇子。 乃止兵。 及稱光崩無嗣。 足利氏復索北朝皇族。 立之。 後龜山天皇之子曰小倉者。 自京師走伊勢。 依北畠氏起兵。 戰敗講和。 歸京師。 削髮入萬壽寺。 又十餘年。 歲癸亥。 足利氏內亂。 楠二郎收南國兵。 得三百人。 奉萬壽寺金藏主者爲主。 分兵爲二隊。 二郎自將一隊。 而越智某將一隊。 夜入大內取三神器。 內侍鏡爲東門衛士所奪。 寶劍遺於清水寺側。 獨擁神璽。 據叡山中堂。 足利氏管領畠山基國遣兵來攻。 二郎與越智皆戰死。 金藏主自殺。 二郎者。 不詳其所出也。 二郎殘兵。 以神璽奉後醍醐帝曾孫某。 保吉野。 歲戊寅。 赤松氏遺臣二人詐來仕。 弒皇曾孫。 從者追殺一人。 其一人遂奪璽而去。 先是。 後村上天皇子泰成生圓胤。 爲圓滿院僧正。 蓄髮更名義有。 癸亥之難。 楠二郎之弟某。 奉義有起兵。 據八幡。 迎擊畠山氏兵。 大破之。 細川氏來攻。 楠氏不利。 退入紀伊。 據湯淺城。 歲丙寅。 畠山氏將游佐來攻。 楠氏又擊破之。 丁卯冬。 游佐復聚兵來攻。 城終陷。 義有遇害。 楠某死之。 楠氏之事終於此。 毋復所覩。 名和兒島土居得能氏。 葢先楠氏。 而亡。 後楠氏而存者。 菊池北畠氏。 菊池氏數世。 至義宗者乃亡。 北畠氏十餘世。 至具教者乃亡。 此二氏者。 自楠氏衰。 皆降足利氏。 或曰。 楠正儀亦降足利氏。 葢有深謀焉。 史乘散佚。 不可考信。 要之。 正成宗族。 與後醍醐皇統相成終始。 楠氏亡而後二百餘年。 權中納言源光圀。 私立石于湊川。 題曰嗚呼忠臣楠子之墓。 外史氏曰。 余數往來攝播間。 訪所謂櫻井驛者。 得之山崎路。 一小村耳。 過者或不省其爲驛趾。 葢經足利織豐數氏。 世故變移。 道里驛程。 隨輒改耳。 余於是低回不能去。 顧望金剛山嶷立雲際。 想見公擧義之秋。 及其子孫據以扞護王室也。 觀公詣行在。 對天子。 曰。 臣而未死。 賊不患不滅。 夫以一兵衛尉。 而居然以天下之重自任。 豈非感激值遇以身許國哉。 故能以赤手障江河。 回天日於旣墜。 何其壯也。 公聚北條氏精銳於一城之下。 而使新田足利之屬。 擣其空虛。 以殪其渠魁。 帝之復辟。 醻爵任職。 宜以公爲首。 而纔能與結城名和輩比肩。 其失於擧措。 足以知中興之無成矣。 及足利氏叛。 朝廷方倚新田氏爲重。 公特充褊裨。 供其驅使。 亦以其門地有不若焉爾。 然京師大捷。 殆致掃殄者。 非因公之策邪。 嚮使帝以其所任新田氏者。 以任於公乎。 曷至使犬羊狐鼠之賊躁踐吾朝廷哉。 然觀其臨死戒子。 又曰。 吾死。 天下悉歸足利氏。 夫知天下之不可爲。 而猶留其子孫。 以衛天子。 其設心。 雖古大臣。 何以遠過。 故子孫能守其遺訓。 護正統天子於彈丸黑子之地。 以防四海寇賊者。 及三朝五十餘年之久。 擧一門之肝腦。 而竭諸國家之難。 至其澌盡灰滅。 而後足利氏始得大成其志於天下。 葢朝廷不能大任楠氏。 而楠氏所以自任。 莫以加焉。 世之論中興諸將。 尚視其資望大小。 而不深揆其實。 亦與當時之見等耳。 不有楠氏。 雖有三器。 將安託焉。 以繫四方望哉。 笠置夢兆。 於是益驗。 而南風不競。 俱傷共亡。 終古莫以恤其勞。 悲夫。 抑正閏雖殊。 卒歸於一。 能熙鴻號於無窮。 使公有知。 亦可以瞑矣。 而其大節巍然。 與山河竝存。 足以維持世道人心於萬古之下。 比之姦雄迭起僅傳數百年者。 其得失果何如哉。 日本外史 卷之五終 发布时间:2025-04-16 16:18:1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