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之六 新田氏正記 新田氏 内容: 外史氏曰。 新田足利二氏。 皆出於八幡公。 其門閥固不相下也。 而新田氏爲嫡宗。 舊史皆以足利氏承源氏之統。 號曰將軍者。 以成敗之迹。 軒輊之耳。 然二家聲威有優劣者。 有由來矣。 葢二家之所同祖者義國。 義國以八幡公之子。 而謫於上野。 所謂新田郡。 其所食也。 二子。 義重。 義康。 義康依其外家田原氏。 居足利郡。 終得分食其半。 而義重繼有新田。 又襲義國官爵。 則義重之爲嫡宗明矣。 然及源賴朝起。 義重與之有隙。 以大炊助終其身。 子孫不過曰上野一武族。 而義康遭遇事變。 頓進官爵。 又與源義朝同娶於熱田。 故子孫受賴朝親昵。 又世結婚於北條氏。 互相倚賴。 著於鎌倉。 後醍醐帝之未起事。 葢稔聞足利氏之爲強宗也。 是以及聞其倒戈。 遽許寵爵。 其褻玩朝廷。 覬覦非望。 帝有以啓之。 而新田氏之功勞遠出其上者。 則待二家交訟之日然後知之。 及尊氏叛逆。 乃命義貞宗族以防之。 而其勢旣成。 不可復遏。 可勝歎哉。 世或謂。 義貞族望不及尊氏。 故不能獨立。 而倚朝廷以爲重。 余以爲不然。 朝廷倚新田氏。 非新田氏倚朝廷也。 新田氏將帥材武。 部屬精勁。 非足利氏所企及。 而數奇敗衄。 終至消亡者。 無他故也。 天下厭苦朝政。 而謳歌武治。 故利尊氏之營私。 而不便義貞之奉公。 不得已而從之。 勉強而赴戰。 雜以衣纓之褊裨。 畿甸之召募。 掣肘牽累。 動不如意。 爲之將帥者。 豈不難哉。 嚮使義貞亦出足利氏所爲。 則介冑之族。 將雲合霧集而歸之。 而足利氏焉能加之。 天下之事皆可圖也何至困踣如此哉。 是其禍福利害。 雖三尺童子。 亦能知之。 義貞寧有不知。 而終不改其節者。 豈非以己任王家倚賴不忍倍畔也耶。 否則源氏之統。 其歸新田氏久矣。 是寧可以成敗論也。 且夫將門之有統。 非必如帝室也。 況足利氏之所謂將軍者。 始於其第三世。 如其父其祖。 皆非受命於正統之朝也。 受命於正統之朝。 而爲將軍者。 乃護良成良二親王。 而非必有其實。 至於中興總戎之寄。 固屬義貞云。 余之列敍兩家也。 以此。 然新田氏起義。 由於護良親王。 而足利氏謀逆。 亦以此爲首。 故附見焉云。 新田氏。 出於源義家。 義家第三子曰義國。 敍從五位下。 任式部大輔。 嘗入朝。 途遇右大臣藤原實能。 實能從者叱辟之。 墮馬。 義國隸士怒焚實能宅。 義國坐謫上野。 生二子。 義重。 義康。 義重食新田郡。 義康食足利郡。 治承中。 平氏失政。 源氏競起。 義重集兵。 據寺尾城。 源賴朝起於鎌倉。 招之不答。 及賴朝定關東。 與義康子義兼等。 竝往歸焉。 賴朝欲娶義重女爲妾。 又不肯。 遂與有隙。 及奏請諸源官爵。 義重纔得襲父爵。 任大炊助。 有七子。 其第二義包爲嗣。 義包生義房。 義房生政氏。 政氏生基氏。 基氏生朝氏。 凡六世。 皆襲邑新田。 遂以爲氏。 旗用白。 旗號中黑。 脇屋。 里見。 大館。 堀口。 鳥山。 羽川。 山名。 桃井。 一井。 金谷。 細谷。 江田。 大井田。 德川。 世良田諸族。 皆新田氏自出。 分處上野越後。 而皆役屬於北條氏。 北條高時之遷後醍醐天皇於隱岐也。 楠氏起兵于金剛山。 高時遣關東將士攻之。 朝氏有子。 曰義貞。 亦在遣中焉。 已而城固不拔。 東兵多逃亡。 義貞召其家宰舟田義昌。 語之曰。 源平相制。 竝護王家。 自古之爲然。 吾雖無似。 忝列源氏冑裔。 特以時勢爲北條氏所驅使。 遂敵官軍。 豈其本心也。 吾視高時近狀。 亡滅非遠。 吾欲歸我國擧義兵。 上以除宸憂。 下以興家聲。 而非有所受命不可。 安得大塔宮令旨。 則吾事成矣。 大塔宮者。 帝第三子護良也。 護良初疾北條氏專權。 與帝密謀討滅之。 敍二品。 任兵部卿。 充山門座主。 號尊雲。 居大塔。 世因稱大塔宮。 及謀泄。 東兵來執帝。 護良先諜知之。 教帝逃笠置山。 而自與弟宗良將兵。 邀擊破賊。 已而兵潰。 與宗良分路走。 匿南都般若寺。 笠置旣陷。 宗良就擒。 賊遣兵圍寺。 護良潛經函中而免。 遂與從士九人爲道士裝。 負笈南走。 至十津川。 依土豪戶野兵衛。 蓄髮。 娶兵衛族女。 賊聞之。 購其頭千金。 護良逃入吉野山。 明年五月。 起兵吉野。 據寺爲城。 又遣從士赤松則祐。 諭其父則村起兵播磨。 已而賊將二階堂貞藤等大兵來攻。 護良親戰不支。 城遂陷。 從士村上義光僞稱護良死。 護良遂匿高野山谷間。 指使山寇。 以助楠氏。 又奪賊糧餉。 義貞頗知其蹤跡。 而未詳所在也。 故謀於義昌。 義昌乃使三十人爲山寇狀。 而自爲亡卒。 鬬于山下。 山上寇見之下援。 義昌生得之。 縱其一人。 通意於護良。 護良素知新田氏名族。 大喜。 卽爲令與之。 權用詔辭。 義貞感喜出意外。 翌日。 稱病東歸。 與子義顯弟脇屋義助等。 謀討高時。 高時未之覺也。 以金剛山久不拔。 官軍竝起。 益調發兵食。 新田素多豪戶。 因課六十萬錢。 限以五日。 縱吏卒催迫。 義貞曰。 奴輩亡狀。 敢蹈藉我地。 遣兵捕其吏。 梟首里門。 高時聞而大怒。 下令擊新田氏。 新田氏會議。 或曰。 拒利根川。 或曰。 赴越後依其宗族。 義助進而言曰。 二者。 皆非計也。 坐待強敵。 情見形屈。 則我兵內潰。 一敗塗地。 使人曰新田氏戕使者而誅死。 死一也。 寧死於王事。 今雖匹馬單兵。 出徇於國中。 衆附則進攻鐮倉。 不則戰死。 孰與坐取誅殺乎。 衆以爲然。 乃起兵。 大館宗氏。 堀口貞滿。 岩松經家。 里見義氏。 江田行義等百五十騎。 推義貞爲將。 竪旗于邑生品祠前。 以擧義焉。 實元弘三年五月八日也。 義貞拜讀詔書畢。 進陣于笠懸野。 比日暮。 利根河側塵起。 有兵至。 可二千騎。 衆謂敵來矣。 漸近則越後宗族來援也。 義貞驚喜曰。 諸君來何速。 何以知吾擧義。 大井田經隆伏鞍而對曰。 今旦羽黑俊賢來徇國中。 是以馳至。 在遠境者。 明日當至。 俊賢。 經隆弟。 善走者也。 明日。 越後全兵。 及甲斐信濃諸源。 以五千騎至。 乃合兵進入武藏。 近國將士。 不期而會者。 一日二萬人。 軍于入間河北。 高時聞義貞起事。 不以爲意也。 發兵十一萬。 以族貞國貞將將之。 前後來擊。 貞國抵河南。 望見新田氏軍甚盛。 乃不敢進。 而義貞已亂流而至。 大戰于武藏野。 兩軍皆東國驍兵。 素習騎戰。 地亦平曠。 射戰罷。 卽相馳突。 凡三十餘合。 乃交退。 旦日。 又戰于久米河。 每戰。 鐮倉兵死傷輒倍。 高時使弟泰家以生兵數萬來援。 夜抵其軍。 義貞不察。 侵晨又戰。 不利而退泰家益輕新田氏。 曰。 敵中必有斬致義貞者。 皆釋甲飲酒。 相摸人三浦義勝。 心素嚮義貞。 率兵六千來屬之。 義貞禮而詢計焉。 義勝曰。 方今天下分崩。 勝敗互變。 而天命所歸。 終有在焉。 公幸幷僕兵。 可以一戰。 義貞曰。 以疲兵當新勝之衆。 若何。 曰。 戰勝而將驕卒懈者敗。 泰家之謂也。 敗兆已備。 不足畏耳。 詰朝之事。 僕請爲公先焉。 旦日。 卷旗徐進。 敵相指語曰。 嚮聞三浦氏應徵而至。 是也。 俄而義貞等翼而進。 三面掩擊。 泰家軍大敗。 貞將一軍。 與小山千葉氏戰于鶴水。 亦大敗。 皆走入鐮倉。 八州豪傑響應。 爭歸義貞。 義貞進至關戶。 兵凡十二萬騎。 分爲三軍。 三道攻鐮倉。 大館宗氏。 江田行義。 自極樂寺。 堀口貞滿大島守之。 自兒囊坂。 義貞義助自率諸將。 自假粧坂。 縱火五十餘所而進。 鐮倉震駭。 而北條氏見兵猶十餘萬。 分拒三道。 義貞貞滿進入山內。 而宗氏戰死。 其兵皆卻。 義貞以選兵二萬。 乘夜赴之。 則敵大兵據海岸。 樹柵。 兵艦列其南。 以備傍射。 義貞下馬。 免冑向海。 拜曰。 天子爲逆臣所遷。 越在西海。 臣義貞不忍坐視。 提兵討賊。 伏願海神眷臣忠義退潮以開道。 因釋所佩金裝刀。 投之海中。 投之海中。 比曉。 潮大退。 兵艦皆漂去。 義貞大喜。 麾衆而進。 諸軍從之。 直入府中。 乘風縱火。 烟焰漲天。 義貞縱兵鏖戰。 高時擧族遂伏誅。 自擧兵至此。 葢十五日矣。 義貞因居鐮倉。 誅餘黨。 撫新附。 威振關東。 先是。 天子在伯耆。 聞京師平。 將還闕。 或諫曰。 雖京師平。 金剛山攻兵。 猶滿畿內。 且諺曰。 八州敵海內。 鐮倉敵八州。 承久之役。 誅伊賀光季甚易。 而與東國兵鬬。 乃取敗衄。 今天下十得一二耳。 宜暫居此以視東國之變。 諸公卿皆然之。 帝不聽而發。 至兵庫。 得義貞捷書。 上下大喜。 詔。 以義貞爲左馬助。 義助爲兵庫助。 賜使者爵。 建武元年。 擧族入朝。 義貞敍從四位上。 任左兵衛督。 兼播磨守。 領上野守護。 義助任兵部少輔。 充武者所頭人。 領駿河守護。 義顯領越後守護。 竝宿衛京師。 足利尊氏者。 義兼遠孫也。 地望素著。 佐攻京師。 首蒙寵爵。 官祿皆遠出新田氏之上。 遂陰蓄異圖。 而忌義貞及皇子護良。 初帝之歸闕。 護良居志貴山。 近畿兵爭歸之。 將率以入朝。 而不果。 帝使參議藤原清忠就言曰。 天下旣定。 汝將何爲。 盍削髮復舊。 護良對曰。 高時雖伏誅。 餘黨未殲。 宜嚴武備以絕覬覦。 且陛下之德。 微臣之謀。 以致有今日。 而足利尊氏攘爲己功。 彼觀其志。 有不可測者。 不及其力微而除之。 復生一高時也。 臣聞。 佛有二道。 曰攝受。 曰折伏。 願陛下任臣以戎事。 臣將爲陛下折伏焉。 帝不懌。 勉從之。 拜爲征夷大將軍。 而不許誅尊氏。 護良具騶從入朝。 赤松則村爲先驅焉。 尊氏深嫉之。 乃結於帝寵姬藤原氏。 陰謀排陷焉。 而護良不察。 輒欲除尊氏。 多蓄死士。 密徵兵。 尊氏得其檄。 上變。 告大將軍反。 欲廢帝立其子興良爲帝。 藤原氏自傍贊之。 帝怒。 十月。 伏甲召護良。 執之。 囚于宮中。 護良憤怨。 因所識宮人上書曰。 臣以罪纍。 敢訴冤枉。 唯陛下憫察之。 臣夙憤武臣專恣。 釋法服。 被戎衣。 寧受世譏。 而爲君父忘軀。 在廷臣子。 莫敢效力。 而臣獨張空拳。 以抗強敵。 賊之耳目。 集於臣身。 購臣以萬戶。 臣晝伏夜行。 匿山谷。 踐霜雪。 殆死而復生者數。 焦思運籌。 遂得底誅夷之績。 而不圖獲罪於此。 仰將訴天。 日月弗照不孝之子。 俯將哭地。 山川弗載無禮之臣。 父子義絕。 乾坤共棄。 臣不敢復有望於世也。 儻宥死刑。 削籍歸佛。 臣終身毋悔。 抑申生死而晋國亂扶蘇刑而秦世傾。 聖明盍延古以鑒今焉。 涕隕心惽。 不終所欲言。 書入。 莫敢奏達者。 諸從護良終始者。 皆被誅。 赤松則村亦褫其守護職。 十一月。 敕附護良於足利直義。 徙之鐮倉。 穿窖于二階堂谷。 幽之。 縱一宮人侍焉。 二年。 七月。 北條時行作亂。 襲鐮倉。 直義敗走。 臨走。 召淵邊義博曰。 時行不足患。 可患者兵部卿。 宜乘此時除之。 義博往窺窖中。 護良方焚燭誦經。 顧而蹶起曰。 汝欲殺我邪。 前奪其刀。 義博斫其膝。 踣之。 跨胸刺吭。 護良縮頸嚙其鋒。 鋒折。 拔貳刀。 刺心二。 乃絕。 年二十八。 義博欲以首示直義。 見其不瞑而含鋒。 棄去。 所侍宮人收葬之。 將歸奏狀。 而帝已命尊氏東伐時行。 尊氏遂據鎌倉。 自稱將軍。 奪新田氏邑在關東者。 以分予將士。 抗疏罪狀義貞。 義貞乃上書曰。 嚮者當天下大亂。 乘輿播遷。 楠正成等豪傑竝起。 相共勤王。 而足利尊氏首鼠兩端。 觀望勝敗。 自非賊軍失利。 葢不肯降也。 功微賞多。 遂冀非望。 害臣之忠義。 欲詭言陷之。 臣以五月八日。 起兵上野。 彼以其七日。 佐攻六波羅。 而曰臣聞京師復乃肯起兵。 以欺罔天聽。 其罪一也。 臣以五月廿二日。 率諸軍誅高時。 而彼之兒子率從士百餘人。 以六月三日。 入鎌倉。 而曰臣賴其兒子以成功。 其罪二也。 彼在輦下。 擅誅親王之卒。 其罪三也。 征夷之任。 在兵部卿親王。 而彼輙掠其號。 其罪四也。 矯稱管領。 務張威福。 其罪五也。 中興之業。 雖因天運。 抑兵部卿之謀策居多。 而彼百方讒構。 遂抵流謫。 其罪六也。 陛下心期兵部卿之自艾。 而彼修私仇。 辱之牢狴。 其罪七矣。 直義乘亂。 遂倳刄於兵部卿。 大逆無道。 其罪八矣。 此八罪者。 天地所不容。 措而不論。 百敗將隨而至。 後噬臍無及。 願陛下照鑒之。 速下明詔。 以誅伐尊氏兄弟。 廷議疑未決。 會護良侍婢至奏狀。 而尊氏反迹遂暴於天下。 十一月。 乃下詔討尊氏。 徵兵六萬。 陛授節刀於義貞。 以總諸將。 奉皇子尊良。 自海道進。 忠房親王以一軍。 自山道進。 義貞常揄精強七千爲中堅。 而栗生顯友。 篠塚伊賀。 畑時能。 亙忠景。 由良具滋。 長濱顯寬等十六騎。 最驍悍。 善彀擊。 同其徽號。 進退與俱。 義貞至於矢矧河。 河東皆足利氏兵。 義貞名顯寬視津。 還報曰。 津有三處。 然前岸峻絕。 敵攢鏃守之。 不若誘敵使渡而蹙之水也。 義貞從之。 賊分兵左右渡。 戰且卻。 終縱萬騎。 自中渡。 犯義貞。 義貞乃以中堅迫擊破之。 賊退。 陣鷺坂。 又進擊破之。 足利直義以二萬騎來援。 盛兵手越河。 義貞望之曰。 敗卒在後。 必先走。 餘衆不能支也。 戰而逮夜。 夜遣彍騎。 循間道。 薄射其後隊。 後隊擾走。 諸營遂大潰。 走返鐮倉。 尊氏大窘。 欲削髮出降。 未果也。 義貞引降附數萬。 至伊豆府。 遲山道軍者數日。 賊軍復振。 凡數十萬人。 直義出拒箱根。 十二月。 十二日。 義貞令義助奉皇子向竹下。 而自攻箱根。 登高覽視將士。 將士皆奮戰。 直義兵沮靡。 殆不能支。 而尊氏以十餘萬出竹下。 竹下官軍七千人。 其隸皇子者。 先進先走。 義助以手兵代之。 格鬬交退。 其子義治。 年甫十三。 與兩騎陷賊中。 撤號被髮。 與賊偕退。 義助還營。 不見義治。 復進索之。 直冒賊軍。 軍潰走。 義治知父來救也。 佯呼賊兵盍反戰。 二賊從之。 比及我軍。 義治目從騎。 斬其賊。 歸獻義助。 義助大喜。 乃退息。 遣鹽谷高貞等更進。 高貞等叛。 降賊。 亂射官軍。 義助夜退。 欲合於義貞。 義貞方克直義。 俟明旦進。 舟田義昌在前軍。 聞直義陣中傳呼將軍捷也。 乃巡視我諸營。 帷幕儼在。 而無復一人。 走告之義貞。 義貞默然。 曰。 是或降或逃也。 吾少退。 抳其逃者復戰。 乃下山而西。 兵僅五百人。 聞尊氏兵數十萬充牣伊豆府。 栗生顯友。 篠塚伊賀。 據鞍顧衆。 曰。 一騎當千。 諸君之謂矣。 乃先衆而前。 賊爭薄義貞。 伊賀蹴而仆之。 立斬九人。 餘賊不敢薄。 義貞行收散兵。 得二千人。 至天龍河。 造浮橋。 濟軍。 軍悉濟。 義貞乃與義昌濟。 有叛者。 潛絕其絚。 僕牽馬前。 輒陷。 義昌曰。 誰援之者。 顯友重鎧沒水。 兩手提人馬。 達前岸。 時橋陷丈餘。 義貞義昌相挈而跳。 旣濟。 或議撤橋沮追兵。 義貞曰。 我且爲之。 彼寧不能爲哉。 存橋而去。 屯矢矧驛。 兵多道亡。 宇都宮公綱勸其退阻洲股。 義貞從之。 朝廷亦以近畿皆叛。 四窺京師。 急召還義貞。 義貞乃還京師。 部署諸將。 自以萬人守大渡。 義助與權中納言藤原公秦僧文觀等。 以七千人守山崎。 江田行義以五千備應援。 延元元年。 正月。 行義擊丹後賊兵于峯堂。 走之。 而尊氏已將數十萬抵大渡。 義貞豫撤橋板。 截桁不殊。 樹柵水中。 令兵呼于岸曰。 丹後之兵。 我已殲之矣。 公盍亦來決死。 賊兵怒。 造筏以渡。 遇柵而止。 我軍亂射。 賊紛擾。 筏壞而溺者數百人。 又令呼于橋曰。 舟筏毋益。 請由此來。 賊千餘人爭進。 桁斷。 皆溺。 尊氏遂休戰不進。 已而賊兵二萬來攻山崎。 公泰文觀隸士爭降賊。 賊卽入。 義貞聞山崎軍破。 賊兵指闕。 則馳援義助。 將與俱奉帝於叡山。 賊將細川定禪將兵六萬尾之。 義顯以三千騎不告而返。 射戰久之。 度義貞已至闕。 則大呼衝敵。 大友氏泰。 宇都宮公綱。 新降在賊中。 識義顯。 欲必獲之。 義顯奮戰八合。 被大創數十。 流血淋漓。 還至紫宸殿前。 帝親勞之。 遂與義貞義助。 俱扈乘輿。 赴叡山。 細川定禪來據園城寺。 相持未戰。 會陸奧守源顯家入援。 新田氏族在東國者。 相率從之。 大館氏明。 宗氏子也。 從至近江。 攻拔一城。 遂來會於義貞。 顯家欲休馬而後戰。 氏明曰。 我馬遠來。 休則足重。 不可輒用。 不若今夜直襲園城寺。 出其不意。 義貞然之。 卽夜。 出兵唐崎。 黎明。 與諸將將騎六萬。 圍園城寺。 賊自門中叢槍拒之。 亙忠景奪其十六槍。 畑時能擧足。 蹋門扇倒之。 我軍入而縱火。 走定禪。 斬首七千餘級。 顯家乃退。 義貞欲收兵。 舟田經政扣馬說曰。 兵利在乘勢。 賊兵一敗。 魄褫氣沮。 我因躡之。 乘勝連進。 可以終獲其渠魁也。 義貞曰。 然。 卽率三萬騎追之。 遇嶮逼擊。 遇夷遙射。 賊不得返戰。 伏尸狼藉。 餘衆走歸京師。 合於尊氏軍。 義貞進上華頂山。 望尊氏軍。 尊氏軍充塞京師。 不知其幾千萬也。 義貞計。 以寡當衆。 不可徙戰而勝。 乃令我兵略相識面者。 每五十爲伍。 卷旗撤號。 爲敗卒狀。 混入彼軍。 待戰而起。 部二千騎遣之。 已而兩軍接戰。 六十餘合。 我軍每勝。 以至日暮。 所遣二千騎。 在賊軍中。 揚旗竝起。 賊軍大驚擾亂。 自相擊刺。 遂大潰奔。 我軍乘勝追之。 短兵急接。 尊氏迫蹙。 欲自刄者三。 義貞自桂河還。 陣京師。 其兵四散鹵掠。 在者亦疲。 賊軍返襲。 不支而退。 舟田義昌等戰死之。 會山道兵失戰期者還至。 諸將又議戰。 夜下山陣。 旦日。 楠正成。 源顯家。 分路進戰。 尊氏親與顯家戰于四條。 義貞義助建旗五十旒。 橫擊之。 馳出其背。 賊軍呼曰。 中黑至矣。 輒崩駭。 義貞獨變服入賊中。 索尊氏。 不獲。 分兵追之。 日暮乃退。 還軍坂下。 還尊氏還京師。 而間日襲擊之。 尊氏大敗。 走攝津。 義貞率諸將追擊。 又大敗之。 尊氏狼狽航海。 諸軍爭舟而溺者數千人。 委乘鎧仗海濱。 二月。 乘輿還闕。 義貞振旅而還。 詔。 遷義貞左近衛中將。 義助右衛門佐。 時新附兵萬餘。 嚮用足利氏旗號重畫者。 皆墨抹其中爲中黑。 淡濃可辨。 京師傳以爲笑。 已而足利氏保聚西土。 勢復大振。 赤松則村。 石橋和義。 及菅某等。 竝起應之。 三月。 詔義貞。 管領山陽山陰十六國西伐。 會有疾。 遣江田行義大館氏明。 將二千騎先發。 遇赤松則村兵于書寫山下。 擊走之。 義貞疾愈。 將五萬騎。 出次鹿子河。 幷降附萬人。 進至斑鳩驛。 且攻則村白旗城。 城壁未成。 則村請降。 義貞喜。 爲請於朝。 比朝旨至壁成。 則村乃不降。 義貞大怒曰。 吾寧禽之而後前行。 合軍圍之。 城險不下。 義助諫之。 乃分二萬人附義助。 進攻石橋和義。 和義據三石。 拒舟坂。 義助得兒島高德鄉導。 乃留一軍于舟坂。 而一軍銜枚縛馬舌。 自間道出舟坂之背。 賊顧而驚駭。 義助夾擊。 拔舟坂。 遂攻三石城。 遣江田行義。 攻菅氏菩提城。 遣大井田經隆孫氏經。 以二千人進。 據福山城。 城未修。 而尊氏直義擧九國兵而來。 城兵欲避之。 氏經不肯。 五月。 直義將兵數萬圍之。 氏經出擊。 潰圍東走。 合於義助。 義助馳使告義貞。 義貞答曰。 敵海陸竝進。 卽扞陸者。 則海者直犯闕矣。 吾欲退屯兵庫。 合捍海陸。 於是白旗三石菩提三城圍皆解。 義貞先至鹿子河。 河水方漲。 衆以敵逼於後。 請將帥先濟。 義貞曰。 敵來則背水決戰。 吾殿而濟耳。 乃令創病者先濟。 明日水減。 而義助行義亦至。 遂濟至兵庫。 則其兵亡者過半。 帝遣楠正成來援。 義貞迎問曰。 朝議如何。 曰。 吾欲召還公奉駕叡山。 不聽也。 義貞曰。 驅敗卒當銳師。 吾知其必敗耳。 顧去歲敗於關東。 今復未拔一城。 何以復命。 吾故欲決死一戰。 正成曰。 進退從宜。 是謂良將。 公且徐計之。 且前殪高時。 後攘尊氏。 公武多矣。 衆言何足恤哉。 義貞色釋。 旦日。 尊氏兵艦蔽海而至。 而直義來自須磨。 旌旗彌天。 義貞令正成拒直義。 令義助氏明拒尊氏。 而自居其後。 相持未戰。 我軍有一騎。 挾弓立岸。 呼曰。 將軍西來。 必載津妓。 置酒高會。 請進一物佐酒。 注箭而俟。 適有鶚攫魚而擧。 乃馳而射之。 斷其隻翼。 墮敵舟中。 兩軍讙呼。 尊氏使人問其名。 答曰。 東人或識。 請投刺焉。 復發一箭。 軼三百步。 貫船舷。 尊氏視其箭。 彫於笴曰。 相摸人本間資氏。 敵中傳觀。 資氏揚扇。 呼曰。 方今戰國一矢可愛。 願見返賜。 賊中有答射者。 箭不達岸。 我軍齊笑。 射者慚憤。 以三百人上岸。 義助擊殲之。 賊先鋒七百艘。 過而東。 將自西宮上。 新田氏軍三萬。 欲先往拒之。 循岸而馳。 騎者如走。 舟者如追。 而兵庫無人矣。 賊後隊六千艘。 盡上兵庫。 楠正成戰沒。 乃與其陸軍合。 以躡義貞。 義貞曰。 吾覩西宮旗幟。 支賊耳。 自兵庫來者。 乃其渠魁。 吾所願擊。 乃還背生田林而陣。 迎戰。 終不利走。 義貞自殿。 數返擊。 馬殪而徙。 上丘待救。 敵環射之。 義貞揮二刀截十六箭。 小山田高家望見還救。 授其馬而留死。 初高家從軍。 刈民麥。 法當斬。 義貞使人視其營。 則鎧馬鮮。 而無粒粟。 義貞曰。 吾罪也。 士不可亡。 法不可亂。 乃爲償田主。 而賜粟於高家。 高家感愧。 故死之。 義貞因得脫。 自丹波。 以殘兵六千歸京師。 上下失色。 天子復幸叡山。 六月。 尊氏入京師。 使高師重等來攻。 分陣三百餘所。 義貞義助以諸將拒東坂。 使公卿僧徒守西坂。 賊乃先攻西坂。 二卿戰死。 僧徒力不支。 告急於義貞。 義貞與紀清兩黨赴援。 擠賊於谷。 殺數千人。 因陣于大嶽。 賊又攻東坂。 義助擊卻之。 賊更欲攻西坂。 以熊野兵五百爲前鋒。 皆被黑甲。 自雲母坂上。 本間資氏。 相馬忠重。 在義貞側。 瞰而笑曰。 今日之事。 不復煩諸君。 下百餘步。 相命各射一賊。 貫甲穿冑。 賊不敢前。 二人顧我軍曰。 戰且合矣。 爲吾立的。 吾將習射。 我軍植畫月扇。 二人相誡勿射月。 乃發。 兩箭夾月。 乃解箙鼓弦。 自名於敵曰。 盍受吾箭試甲堅脆。 賊懼。 不戰而卻。 會山徒光澄叛。 夜啓賊兵。 紀清兩黨覺而鏖之。 初我軍約。 有急撞鐘相報。 一日。 有群猿撞鐘。 諸營皆警。 賊兵以爲官軍下擊。 乃大騷。 官軍遂開諸門。 一時竝下。 縱火賊營。 擊大走之。 生禽高師重。 義貞附山僧。 斬梟其首。 賊兵四潰。 旣而又聚。 官軍猶謂賊兵寡也。 出攻之。 尊氏挾光嚴帝。 據東寺爲城。 出兵京師。 要擊官軍。 官軍敗還。 七月。 藤原師基以北兵三千入援。 諸將議曰。 前日之戰取路京中。 所以敗也。 不若由內野磧二道赴之。 已而有叛者。 泄其議。 尊氏乃以大兵邀擊焉。 官軍復敗還。 天子乃賜邑於叡山僧徒。 以獎激之。 令招南都。 南都輒應之。 畿內兵聞之。 所在相聚。 各請將帥。 四塞糧道。 賊窮困。 至粥鎧馬。 遂大出鹵掠。 義貞於是議出戰。 遣四國兵。 列炬于阿彌陀峯。 約諸將帥齊進。 天子親臨勞軍。 剪所御紅裳。 分賜之。 以爲笠識。 義貞臨發。 白曰。 勝敗天也。 不可逆賭。 今日之戰。 所不送箭尊氏營者。 毋復生還矣。 已而北白河失火。 藤原隆資以爲戰合也。 先期自八幡入。 敗走。 南都兵亦失期不至。 義貞以二萬騎。 行破賊軍。 終抵東寺。 執弓注矢。 呼尊氏。 語之曰。 天下擾亂久矣。 雖曰皇統之爭。 抑由公與義貞而已。 與其爲一身苦萬民。 寧各以單騎決鬬。 決雌雄。 請送一箭。 箭軼門樓。 入尊氏帳中。 尊氏不出。 時諸公卿軍。 及四國兵。 皆爲賊所破。 賊兵悉萃於義貞。 義貞返擊。 奮戰破之。 至五條。 賊復四合。 義貞額中流矢。 流血被面。 乃令其騎皆西其馬首。 欲決死。 紅笠識者八百騎。 來救之。 擁義貞。 潰圍歸山門。 於是諸將帥皆棄守走歸。 八月。 足利高經佐佐木高氏等。 絕我糧食。 九月。 遣兵擊高氏。 敗歸。 我軍多逃亡。 尊氏佯乞降。 請帝歸闕。 密使人致款。 帝信而聽之。 尊氏又陰招諸將。 諸將多應之。 十月。 左衛門督藤原實世使人來告義貞營曰。 尊氏納款。 車駕赴其營。 公知之乎。 義貞時延見將士。 得報不信。 曰。 是使者誤聽耳。 美濃守堀口貞滿曰。 今旦氏明行義無故赴中堂。 吾固怪之。 請往詗焉。 馳至行在。 則乘輿方駕矣。 貞滿揖進。 攀其轅。 泣曰。 臣聞道路之說。 未知信否。 今乃信矣。 不審義貞有何罪。 而陛下乃回其聖眷。 以庇反賊邪。 當元弘初。 義貞奉辭伐罪。 殪元兇於旬日。 以除宸憂。 雖古忠臣。 恐不能過。 自尊氏反以來。 又擧族勤王。 爲陛下數冒萬死。 宗黨死義者八千餘人。 而賊勢滋熾。 王師失利者。 豈盡戰之罪哉。 葢天未眷聖德焉耳。 今日西駕之轅。 竟不可還乎。 則召義貞以下族屬見在者五十餘人。 賜死於御前。 然後發。 帝憮然。 頃焉。 義貞與義助義顯。 率三千人。 入列階下色慍而禮恭。 上前義貞兄弟。 慰諭之曰。 當尊氏反。 卿爲其同宗。 乃挺歸義。 支傾扶廢。 終始不渝。 朕深嘉之。 欲仗卿宗族以鎮平四海。 天運未會。 兵疲勢蹙。 是以權講和議。 以待時焉耳。 本宜謀及。 而慮於漏泄。 欲臨期相告。 顧貞滿未之察也。 然由其言。 亦有所省。 朕聞。 越前地方多歸順者。 又有前所遣將士。 卿宜赴彼經略北陸。 以圖恢復。 以朕還京師。 恐卿得賊名。 今特以太子相附。 卿視之猶朕。 軍國之事。 無小大。 當由卿處分。 朕已爲卿忍恥。 卿亦爲朕努力。 言畢垂淚。 將士皆泣。 莫能仰視。 於是遂令義貞奉皇太子赴越前。 義貞卽夜造日吉祠。 納寶刀。 禱曰。 神鑑吾忠義。 使吾行無恙。 得發兵滅賊。 卽不得然。 猶使子孫有再起者。 明日。 奉東宮及皇子尊良北行。 擧族從之。 獨大館氏明。 江田行義。 及宇都宮公綱。 本間資氏等。 從乘輿入京師。 尊氏囚帝及從者。 殺資氏。 以報兵庫雲母坂之役。 義貞以七千騎至鹽津。 聞足利高經大兵塞途。 轉由木芽嶺行。 會大雪。 士卒凍飢。 燎弓箭。 相抱取煖。 土居得能氏遇賊兵自殺。 千葉氏擧其衆叛。 降於賊。 義貞行三日。 纔至敦賀。 河島維賴。 氣比氏治。 迎入金崎。 遣義顯義助於越後。 至杣山。 杣山城主瓜生保厚待之。 而高經詐傳詔旨討新田氏檄至。 保信之。 閉門自守。 其弟僧義鑑來謁曰。 臣兄愚魯。 輕信賊計。 雖然。 苟曉是非終。 歸順耳。 臣願得擁戴一公子。 候時乃起。 義助察其無他。 遂以其子式部少輔義治託之。 而引兵還金崎。 兵道亡。 有二百騎。 會今莊淨慶聚兵塞道。 淨慶父嘗屬我軍者。 義助乃令由良光氏往說之。 淨慶答曰。 臣去就與父異。 不得不沮。 願得部下一名士以藉口。 光氏歸報。 義顯曰。 諸君從我至此。 情同父子。 寧我代士。 莫士代我。 往更告之。 弗聽。 則齊戰死耳。 光氏往告焉。 淨慶不決。 光氏下馬。 坐曰。 將帥身係天下輕重。 猶欲以身代吾輩。 吾其可不致命。 拔刀將自殺。 淨慶感歎。 遽止之曰。 吾寧當罪耳。 開道跪伏。 義助義顯撫勞而過。 其兵又亡。 在者僅十六騎。 而聞敵以三萬騎圍金崎。 欲衝圍入城。 衆難之。 栗生顯友出策。 夜使衆解衣帶挂之樹。 爲旗幟狀。 以張疑兵。 武田與一傷右手。 約木刀于腕。 顯友亡副刀。 斫木爲梃。 乘曉薄敵。 呼曰。 杣山援兵至矣。 敵駭顧。 義貞因出擊走之。 納義助義顯。 於是相與奉東宮皇子於船。 置酒奏樂。 以慰藉之。 尊氏又遣高師泰等。 將兵六萬。 海陸來攻。 賊負山臨海。 城兵拒戰。 日斃千餘人。 十一月。 城兵望見海上。 有人泅者。 望城而來。 至則亙忠景也。 結詔書於髻。 進之。 葢天皇逃於吉野。 建行宮。 詔義貞攻京師也。 義貞等大喜。 時瓜生保屬賊軍。 在城下。 而其諸弟起杣山。 以應義貞。 保將拔還。 思得同志者。 宇都宮泰藤。 天野政貞。 與保鄰營。 一日。 有客。 問二人曰。 重畫中黑孰美。 泰藤曰。 中黑哉。 三鱗廢而重畫興。 代重畫者。 非中黑乎。 三鱗者。 北條氏徽號也。 政貞曰。 然。 保聞而竊喜。 寖與二人款。 因告其志。 二人同之。 時高師泰四設關。 以符出入。 保詐請以百五十人。 歸邑取菽。 吏給符如其言。 保削符。 改書三百人。 與泰藤政貞俱出關。 入杣山。 義鑑及三弟源琳重照皆大喜。 推義治爲將。 擧旗招兵。 兵聚千餘。 扼守北道。 師泰聞之。 遣六千騎來襲。 保悉焚聚落。 故遺湯尾一驛以誘敵。 敵至。 宿驛中。 保與泰藤遣輕兵。 夜襲敗之。 聞足利高經引兵歸國府。 又要擊破之。 傍近望風。 爭附義治。 義治有不豫色。 義鑑曰。 郎君可喜而憂。 何也。 曰。 思金崎城守之苦焉爾。 義鑑泣下。 泰藤政貞隔墻聞之曰。 此子有心腸如此。 吾曹曷可不出力。 明年正月。 推里見時成爲將。 以五千騎救金崎。 師泰遣兵二萬逆戰。 諸將敗走。 時成爲賊所圍。 保義鑑挺身赴援。 其三弟欲從之。 義鑑叱曰。 吾兄弟皆死。 誰翼式部君者。 三弟乃止。 時成保義鑑皆死。 餘衆走歸杣山。 保有老母。 酌酒獻義治。 曰。 兒輩不力。 乃亡里見公。 然使兒輩盡還。 則妾心云何。 今二兒致命。 足慰妾心耳。 將士爲之奮激。 然力不能再擧。 金崎城中日望杣山援。 不至。 已而糧竭。 義貞義助殺所愛馬。 以食士卒。 將士皆勸其出赴杣山以計夾攻。 義貞義助從之。 三月。 以河島維賴爲鄉導。 乘夜出城。 潛入杣山城。 城兵大喜。 日議援金崎。 而賊兵乘暖來聚。 至十萬騎。 杣山兵僅五百人。 甲馬不備。 逗撓二旬。 金崎兵食馬。 馬盡。 無可食者。 賊候知之。 四面齊登。 城兵力竭不能戰。 外城旣破。 由良具滋長濱顯寬入見義顯曰。 事已至此。 脫東宮而留死。 臣等請拒戰。 君徐爲計。 率五十人出。 割死尸。 相共食之。 力拒前門。 義顯謂皇子尊良曰。 臣將種。 不可不死。 殿下與臣異。 勿遽自殘。 皇子笑曰。 吾視卿死。 豈可獨生。 因問義顯自殺之方如何。 義顯曰。 視臣所爲。 卽拔刀。 自樹左脇。 劃至其右。 奉刀於皇子而伏。 皇子取刀。 血滑不可握。 握以衣袖。 自刄而死。 藤原行房。 里見時義。 武田與一。 氣比氏治等。 皆殉死之。 氣比齊晴有膂力。 善泅。 舟載太子。 無楫櫓。 施絚于舟。 執之而游。 游千餘步。 至蕪木浦。 託土人。 使奉之杣山。 而歸死于金崎。 具滋顯寬謂事畢矣。 開門冒陣。 進薄師泰。 賊認其疲羸。 觀輒殺之。 凡城兵八百。 降者十二人而已。 其餘皆死。 栗生顯友舟田經政等四人。 匿岩穴免焉。 太子匿蕪木浦。 浦人叛。 告之賊。 賊取太子。 問義貞兄弟所在。 太子紿曰。 昨自殺矣。 其兵火之。 賊乃押送太子於尊氏。 傳義顯首。 而不問義貞。 義貞在杣山。 常欲一戰雪恥。 以爲行宮聲援。 間招聚義故。 夏。 大館氏明自京師逃伊豫。 江田行義逃丹波。 金谷經氏逃播磨。 竝起兵。 義貞次子德壽在上野。 聞源顯家西上。 聚兵應之。 欲先發攻鐮倉。 及顯家至。 合兵攻拔之。 於是歸義貞者頗多。 尊氏聞義貞未死也。 冬。 遣足利高經。 擧北陸兵來擊。 據越前府。 出兵交戰。 義貞遣畑時能。 糾加賀兵。 攻拔大聖寺城。 遣義助及細谷秀國。 入越前。 築三砦。 與高經相持。 明年。 二月。 雪釋。 義助欲益築城逼敵。 率百餘騎。 相地於鯖江。 遇賊將細川孝基以五百騎奄至。 義助擊走之。 因擧火招援。 義貞來援。 高經又以數千騎來。 夾水而陣。 我兵亂流大戰。 擊破高經。 高經走。 保足羽。 賊望風解走者三十餘城。 義貞因據國府。 事聞京師。 尊氏直義怒曰。 太子紿我至此。 遂鴆殺之。 當是時。 官軍頗振。 德壽從顯家至美濃。 堀口貞滿亦附之。 皆願與義貞合軍以入京師。 而顯家欲獨專其功。 遂引兵回出南都。 時叡山僧徒。 又多望義貞來。 而義貞欲必拔足羽而後西。 是時。 顯家敗死和泉。 其弟顯信與德壽等。 據男山。 帝手書諭義貞援男山。 時大井田氏經等。 發越後兵。 擊破普門富樫二氏。 七月。 進至越前。 義貞幷其兵。 將攻高經。 而詔書適至。 義貞感奮曰。 自有源平氏。 未聞得天子親書詔者也。 因欲直赴援。 用兒島高德策。 自以兵三千備高經。 以二萬附義助。 至敦賀。 聞男山陷。 引還。 於是合兵專攻高經。 高經誘平泉寺僧兵。 修藤島以下七寨。 守之。 義貞在河合城。 夢己爲龍臥地。 高經駭走。 衆以爲吉夢。 或曰。 龍爲陽物。 方陰而見。 是凶兆也。 是月二日。 義貞以諸軍攻足羽。 至燈明寺前。 分兵爲七隊。 以當七寨。 藤島兵擾動。 我兵因疾攻。 不能拔。 義貞望見。 遽以五十餘騎赴之。 遇賊兵三百于田中。 矢下如雨。 我兵無楯。 以身蔽義貞。 中野宗昌勸義貞獨身遁逃。 義貞曰。 失士而獨免。 非吾志也。 鞭馬且進。 馬被箭。 殪。 義貞欲起。 有白羽箭。 中其眉間。 乃拔刀自刎而死。 年三十八。 賊未知其何人也。 見宗昌等環屍自殺。 又檢尸。 得錦囊書。 書辭曰。 討賊之役。 朕一煩卿。 葢帝手書。 乃知其義貞也。 時日暮我軍無赴救者。 已而見數騎還河合也。 以爲義貞。 各自退還。 義助還。 至河合。 求義貞。 不在。 久而知實。 將士惶惑有叛者。 夜將火城者三。 天明。 檢其兵則二千而已。 義助乃走歸國府。 使河島維賴保三峯。 畑時能保湊城。 瓜生照保杣山。 照歸。 遇藤原氏于淺津橋。 藤原氏者。 中納言行房妹。 而義貞夫人也。 初爲勾當內侍。 延元初。 義貞夜入直。 見其彈箏。 心慕焉。 帝聞而憐之。 召義貞賜酒。 因賜內侍爲妻。 伉儷甚篤。 義貞之受詔北行。 置之於近江。 居二歲。 迎致杣山。 旣至。 聞義貞在足羽。 轉赴之。 途遇照。 照下馬。 跪輿前曰。 夫人安往。 公已戰沒矣。 夫人大慟殆絕。 歸杣山。 欲執喪于義貞舊居。 以敵來逼。 遂歸京師。 是時。 義貞首傳至京師。 足利氏君臣相慶。 終梟之。 藤原氏聞之。 卽夜削髮。 遂匿西山終身。 藤原氏無子。 義顯。 義興。 義宗。 皆產於東國。 義顯先義貞殉難。 義興妾出。 故義宗代義顯爲嗣。 六歲。 爲左兵衛佐。 兼武藏守。 義興。 卽德壽。 男山之陷。 走歸吉野。 帝壯其貌曰。 汝興乃父家者。 因賜名義興。 授右兵衛佐。 義貞沒而二旬。 令義興與北條時行從皇子宗良赴東國。 遇颶相失。 漂至武藏。 於是與義宗皆匿東國。 義助義治在北國。 七月。 義助稍收敗軍。 與畑時能由良光氏一井氏政等。 各屠諸城。 而會河合。 以兵六千攻足羽。 時能先行。 夜薄城挑戰。 足利高經火城而走。 是歲。 帝崩。 後村上天皇卽位。 十二月。 詔義助。 代義貞統師。 義助聞先帝臨崩特眷眷新田氏也。 方思報效焉。 而尊氏發七國兵來攻。 諸城悉陷。 義助走美濃。 獨畑時能以殘兵二十七人據鷹巢城。 城甚險固。 賊不能拔。 足利高經高師治合兵圍之。 結三十七營。 互進迭攻。 時能幼喜角觝。 材武絕人。 姪僧快舜善戰。 僕惡八郎缺脣而有力。 又蓄一狗。 名犬獅子。 三人者。 夜出襲賊。 每向一營。 輙使狗先往。 賊有備則吠。 不則搖尾還報。 三人者。 乃斫營入。 大呼奮擊。 賊輙委甲走。 各潛賂時能曰。 願勿襲我營。 時能驍名震敵中。 呼曰畑將軍。 會一井氏政來入城共守。 時能乃留氏政于城。 而自以十六人。 夜出伊地山。 高經以爲平泉僧徒來援城兵也。 將三千騎邀擊。 時能鮮甲鐵馬。 躍出曰。 畑將軍在此。 高經陣動。 時能馳而乘之。 高經潰走。 而快舜被七創。 卽日死。 時能甲隙皆創。 飛鏃沒肩。 病三日死。 自是北國無復官軍矣。 賊乃攻義助於根尾城。 城陷。 義助以族從數十人。 微服投尾張氏。 留十餘日。 道伊賀伊勢。 而至于行宮。 帝延見。 泣而勞之。 詔。 加一級。 且賞從者。 藤原實世竊言曰。 是何異平維盛敗歸而加爵哉。 藤原隆資折之曰。 義助之敗。 非其罪也。 近日北國將士。 不由大將。 而取裁於南山。 南山臣僚。 以服微勞。 而得邑於北國。 將權以輕。 士心以驕。 而義助受其敗。 豈其罪也。 主上察之。 乃有此命。 猶秦穆勞孟明耳。 子何失喻。 實世不能答。 帝遂拜義助刑部卿。 興國元年。 三月。 伊豫官軍請得將帥。 朝議擬義助。 而海陸皆敵。 會備前人飽浦信胤應官軍。 道乃開。 於是義助以兵五百發。 四月。 至伊豫國府。 遇大館氏明。 氏明初逃京師。 詣行宮得爲伊豫守護。 與土居得能氏。 保守諸城。 及得義助。 軍益振。 議者皆謂西南可復也。 五月。 義助疾作。 七日而卒。 將士秘喪。 而賊已知之。 來攻河江城。 金谷經氏統伊豫兵救之。 大戰海上。 會風起。 我船漂去。 賊船達岸。 我兵欲冒風返之。 經氏曰。 我軍數奇至此。 返不必利。 唯當前至山陽。 取一城據之。 乃上備後。 攻鞆城。 拔而據之。 山陽賊兵來戰。 未決。 聞賊將細川賴春圍氏明于世田城。 經氏乃將數百人赴救。 與賊兵數千戰。 敗。 率殘兵歸備後。 賴春乃以萬騎攻世田。 三旬。 城內食竭。 氏明以下悉自殺。 篠塚伊賀在城中。 開門。 提鐵梃而出。 呼曰。 吾新田公親兵篠塚也。 盍殺我以得賞。 賊皆披靡。 乃徐行而去。 賊不敢追躡。 至今治浦。 見賊空船。 獨有舟人。 篠塚游而達之。 跳入船。 自名曰。 送吾於隱岐。 手拔錨。 樹桅。 登船屋鼾睡。 舟人畏怖。 送至隱岐。 以終焉。 篠塚有女。 仕皇太后。 曰伊賀局。 後嫁楠正儀。 勇力類父云。 義貞義助旣死。 足利氏無復忌憚。 兒島高德在備前。 招新田義治於上野。 謀起兵。 不克。 乃間入京師。 欲襲尊氏。 又不克。 義治走。 匿東國。 與從兄義興義宗。 皆潛圖復父仇。 窺釁未發也。 正平六年。 尊氏與直義有隙。 使長子義詮守京師。 而自東擊直義。 殺之。 入居鐮倉。 立次子基氏。 管領東國。 義詮僞請降。 帝許之。 兒島高德與由良信阿。 至自行宮。 諭旨於新田氏曰。 天子納義詮降。 北還京師。 其實乘虛行誅也。 尊氏在彼。 公等圖之。 機不可失矣。 因進義宗左近衛少將。 義宗乃徇東國。 義貞義助遺臣。 奮起來從。 得數萬人。 直義故黨石堂義房。 三浦高通等。 又爲內應。 約戰酣起刺尊氏。 尊氏覺而逐之。 而義宗等未知也。 閏正月。 勒兵于武藏野。 義興居左。 義治居右。 義宗自將中軍。 在其後。 尊氏兵十餘萬。 義興先合。 義治次之。 殺傷相當。 敵將饗場某。 率六千騎更進。 義宗麾兒玉黨。 擊走饗場。 饗場走。 入尊氏陣。 尊氏陣大亂。 義宗直前。 指其牙旗。 大呼曰。 吾今日爲天下討賊。 爲一家復仇。 奮擊破之。 追北。 馳者三十餘里。 至石濱。 尊氏欲自殺。 其兵返戰死之。 尊氏得間。 濟達前岸。 收兵三萬。 壓水而陣。 而義宗騎能屬者五百人。 時已昏黑。 無來助者。 義宗切齒而止。 乃還求義興義治。 義興義治見白旗兵三萬北走。 以爲尊氏也。 合兵追之。 降者屬路。 二人駐馬揖之者數。 其兵不顧而前。 留從者。 僅三百。 遇伏兵數千圍之二人苦戰而出。 甲冑皆破。 刀刄如鋸。 身各破數創。 亡百餘騎。 乃議曰。 我旣與武藏守相失。 以此寡羸將安歸也。 不若遇基氏決死。 衆然之。 進至關戶。 會石堂三浦氏以五千騎西行。 幷其兵。 襲鐮倉。 基氏悉甲出拒。 義興鬬於海濱。 斬三騎。 馳貫賊陣。 左韁斷委地。 乃挾刀于脇。 俯結之。 賊群至。 擊其項及背。 義興不爲動。 結畢應賊。 賊驚走。 遂與義治合。 擊走基氏。 仍據鐮倉。 義宗時據碓冰嶺。 越後信濃兵二萬。 奉皇子宗良來會。 上杉憲顯等又屬焉。 尊氏收兵八萬。 欲復鐮倉。 聞義宗軍復振。 乃先攻碓冰。 碓冰地負山帶川便於據守。 而義宗年少氣銳。 數出戰於平地。 敵更兵交進。 自午至酉。 義宗終敗走。 上嶺而陣。 旣夜。 足利氏軍擧炬。 布滿山澤。 顧視我軍。 炬如爝火。 義宗驚曰。 晝日所失亡。 未至如此。 得非有逃者。 前有勁敵。 後有鄉土。 衆疑我退走也。 乃自釋鎧卸鞍。 以示不走。 衆稍定。 夜半。 上杉氏望見炬火數千復屬賊軍。 則遽走信濃。 於是走者相踵。 義宗不得獨留。 比曉。 退入越後。 八州兵盡附尊氏。 還向鐮倉。 義興義治欲迎戰決死。 將士諫止。 乃走信濃。 義宗旣歸越後。 聞帝猶在行宮。 欲赴援之。 收兵七千入越中。 桃井吉良石堂小山宇都宮諸族皆應之。 奉皇子宗良西上。 途聞行宮已陷。 乃解歸。 是役也。 赤松則祐亦就行宮降。 請奉將軍興良。 興良。 故護良子也。 材武類父。 則祐思護良舊恩。 欲擁據播磨以爲聲援。 帝許之。 及則祐敗叛去。 興良拘於京師。 但馬人本莊某奪之。 與則祐戰。 敗死。 興良走。 歸吉野。 後十餘年。 赤松氏範屬官軍。 復奉興良爲主。 已而叛。 應義詮。 帝遣兵。 擊走氏範。 興良奔南都。 不知所終。 人譏其辱護良也。 義宗與義興義治。 俱匿越後。 居數年。 武藏上野將士連署。 來請一人。 奉戴擧義。 義宗義治皆疑。 不敢往。 義興奮而往。 足利基氏發兵來捕。 國人相俱匿之。 或以兵圍。 義興輒潰圍逃。 不可蹤迹。 基氏患之。 我故將竹澤良衡。 與族江戶堯寬叛。 降基氏。 基氏宰畠山國清。 囑二人。 圖義興。 乃爲獲罪亡來。 索義興仕之。 啗以美姬。 漸得狎近。 因誑之曰。 鐮倉可襲。 義興遣衆先往。 與親信繼之。 路由矢口渡。 堯寬教舟人。 鑿舟腹而枘之。 載至中流。 拔枘。 泅去。 伏兵夾河起。 舟將沒。 井伊直秀手掀義興。 義興瞋眼曰。 悔陷豎子計。 割腹死。 直秀與世良田由良大島等。 皆自刄。 土肥市川等啣刀而泅。 與堯寬鬬。 殺傷十餘人而死。 時正平十三年十月也。 基氏重賞二人。 堯寬赴邑。 復由矢口。 天俄雷雨。 顧覩義興追己。 墮馬。 疾作。 死。 鐮倉人又夢義興來襲也。 矢口民立祠祀義興。 義興旣死。 義宗義治仍在越後。 二十二年。 足利義詮死。 子義滿猶幼。 明年七月。 義宗義治起兵越後上野。 與足利氏將上杉能憲戰。 不克。 義宗死之。 義治走出羽。 建德元年。 正月。 義治收兵。 出武藏上野。 與上杉朝房戰。 復不克。 走匿信濃。 不知所終。 義宗子貞方爲相摸守。 義治子義隆爲刑部少輔。 後龜山天皇元中二年。 二人竝匿信濃浪合。 潛集宗族。 足利氏滿管領鐮倉。 遣兵鏖之。 貞方義隆脫走。 入陸奧。 九年。 天皇納足利義滿劫和。 北入京師。 義滿購天下。 索新田氏族。 先是。 小山義政據小山城。 爲新田氏。 爲氏滿所攻破。 死。 義政子穉狗復起兵。 據男體城。 年餘。 城陷。 走入陸奧。 依田村清包。 於是相共擧義。 推貞方義隆爲將軍。 軍于白河。 氏滿將十一州兵來擊。 吾衆潰。 貞方義隆復逃走。 是歲。 丙子也。 歲癸未。 義隆匿箱根山。 竹下人安藤某。 告之鎌倉。 來捕。 義隆鬬死。 歲庚寅。 貞方在鎌倉。 陰糾合義故。 事覺。 爲千葉兼胤所捕。 斬于七里濱。 新田宗統於是而絕。 而其支族匿參河者。 歲再周庚寅而後大興。 事詳于末編。 外史氏曰。 余見義貞手記者。 葢其未擧事時。 語家子弟武門法戒。 淺近而已。 然有言曰。 爲將者。 奉上撫下。 決志而行。 聽運於天。 勿尤人也。 義貞成於元弘。 而敗於延元。 亦時運有可不可邪。 將上之人有負之邪。 至叡山之事。 可謂負之甚矣。 帝葢前此未曾面議事。 至此亦嘗試兩端。 僥倖孰成。 以是待將帥。 惡濟時艱哉。 吾嘗咎義貞之東伐。 不按兵持重。 俟奧兵擾其內而後應之。 懸軍長驅。 一敗成賊勢。 及賊西奔。 則不捲甲窮追。 頓兵堅城。 以致賊再燃。 是緩急兩失機也。 然當時主聰壅蔽。 國論苟媮者如此。 葢雖有善謀。 難於輒行。 則不可亶罪其戰也。 是故爲官則敗。 爲私則成。 寧敗而忠義。 不成而奸賊。 義貞之志亦可悲矣。 吾居平安。 每覩東山岡阜起伏。 指義貞力戰處。 仰觀叡山。 又念其拜辭北行時也。 帝及南遷。 葢深悔此擧。 下哀痛詔。 而已無及矣。 噫君臣際會難矣。 可不慨歎歟。 假令義貞有霸心。 當其初克鎌倉。 北條氏餘燼未滅。 而足利氏反迹已形。 義貞以此爲請。 坐鎮舊府。 蓄力養威。 與護良親王東西合謀。 請清君側。 朝廷不敢不聽。 使尊氏或挾天子以臨我。 其逆節漸長。 天子終不能堪。 必將引我以自援。 猶後白河之近疎義仲而遠款賴朝耳。 是新田氏上計也。 不然。 當其始授鉞。 進據信濃上野。 連之奧羽。 俯瞰八州。 扼賊之吭。 而拊其背。 賊形格勢禁。 必不棄我以犯闕。 是又其次也。 及其辭叡山。 則事不可爲矣。 然得擁太子。 進退自如。 爲赴越前。 而潛歸上野。 勢或可達。 收合舊部。 奪賊巢窟。 據以爲根本。 進則成恢復。 退則圖翼戴。 又可以展其才而得其志。 計不出於此。 以無根之兵。 奔走東西。 而謀與戰皆不由己。 宜其困屈無所成也。 雖然。 奉令周旋。 銳意勤王。 不暇占便利。 所以爲義貞也。 覩其死時猶佩錦囊詔書。 見其報國之志。 百敗不挫。 至今凜有生氣。 而老賊之骨。 朽腐已久。 十三世之室町。 徒見市塵迷離。 索其斷礎。 不復可識矣。 義貞之聽運於天。 其以此邪。 余嘗謂。 新田足利之兵爭。 猶朱李之於唐季。 義貞忠勇勝於克用。 而義興等英邁不讓存勗。 存勗覆滅汴梁。 而義興等不克報室町者。 亦非有所牽制故歟。 抑我東北形勝。 同於河北太原。 而新田氏不能據有也。 然義貞祈山靈。 以其子孫再起滅賊。 又猶邈佶烈祝天願生真主安天下也。 世稱。 趙藝祖應祝而生。 我二百年後。 代足利氏而興者。 實出於新田遠裔。 亦烏知非應義貞之祈哉。 則天運果有復時。 勝敗之數。 未可以歲月較也。 日本外史 卷之六終 发布时间:2025-04-16 16:25:2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