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之七 足利氏正記 足利氏上 内容: 足利氏。 出於源義家。 義家在京師。 其子義國。 以事謫關東。 居上野。 生二子。 義重。 義康。 義康食下野足利郡。 因氏焉。 爲檢非違使左衛門尉。 保元之亂。 從源義朝於京師。 衛守大內。 捕平家弘。 補藏人。 聽昇殿。 生三子。 義清。 義長。 義兼。 義兼雄偉。 而循謹。 其二兄皆爲源義仲將。 西與平氏戰水島。 死之。 而義兼從征夷大將軍源賴朝于鎌倉。 最見親待。 從擊平氏筑紫。 又從擊藤原氏陸奧。 陸奧再亂。 義兼統諸將往討之。 賴朝因定天下。 奏授之上總介。 使北條時政以女妻之。 生義氏。 義氏數助北條氏。 靖其家難。 爲正四位下左馬頭。 義氏生泰氏。 泰氏生賴氏。 賴氏生家時。 家時生貞氏。 皆居足利。 旗用白。 旗號重畫。 細川。 畠山。 仁木。 岩松。 桃井。 吉良。 今川。 斯波。 石橋。 澁川。 石堂。 一色諸族。 皆出於足利氏。 足利氏世與北條氏婚。 更相倚賴。 然家時貞氏自負門地。 恥立人下。 思俟時滅之。 貞氏娶上杉氏。 生二子。 曰高氏。 曰直義。 高氏稱又太郎。 任治部大輔。 直義任兵部少輔。 高氏爲嫡嗣。 娶赤橋守時妹。 生子千壽。 赤橋。 北條氏族也。 元弘元年。 後醍醐天皇起兵。 據笠置山。 討北條高時。 高時乃遣高氏直義等。 往攻之。 高氏兄弟。 時丁外憂。 強起而西。 城陷。 乃返。 二年。 高時流天皇于隱岐。 立光嚴帝。 已而帝歸伯耆。 官軍竝起。 攻六波羅府。 府帥北條仲時北條時益數戰不利。 高時遣高氏及名越高家赴援。 高氏有疾。 不欲往。 強之再三。 高氏大慍。 乃答使者曰。 當不日發矣。 因陰謂其親信曰。 彼舊爲我家臣隸。 時遷勢變。 乃至僕役我。 我欲以今日歸官軍以興我家。 如何。 上杉憲房細川和氏等皆贊成之。 高氏乃欲挈家行。 或說高時曰。 源氏失天下兵權久矣。 今日之勢。 焉知其無異圖。 宜質其孥。 且要其誓。 高時然之。 以溫言來請焉。 高氏患之。 謀於直義。 直義曰。 公欲誅無道。 神豈不右焉。 要盟。 神所不蠲也。 宜留親信護孺子。 而夫人則屬赤橋氏。 當無所憂。 公第聽彼所言。 亟成大事。 高氏從之。 高時祖道。 取一白旗。 授高氏曰。 是自八幡公。 傳至右大將。 而我家受之者。 請以爲贐。 八幡公。 謂義家。 右大將。 謂賴朝也。 高氏受之。 心竊喜焉。 乃率直義以下宗族三十二人。 兵三千而西。 至參河。 告謀於其故黨吉良貞義。 貞義曰。 臣固將言焉。 高氏意益決。 抵京師。 乃密使使伯耆請降。 帝素聞其家聲。 則大悅。 賜使者以邑。 敕曰。 諸國官軍。 汝其帥之。 以滅國賊。 賊滅之後。 賞當從所請。 已而名越高家後至。 與官軍將源忠顯赤松則村戰于狐川。 敗死。 高氏方張宴于桂川西。 指一佛舍。 問其名。 或答曰。 勝持寺。 高氏哂曰。 吾將勝而持之矣。 乃聲言往攻行在。 遂上馬。 行入丹波。 四月。 二十七日。 至篠村。 建旗于八幡廟前。 州人久下時重以二百騎先至。 旗號一番字。 高氏見之。 問故。 對曰。 右大將之起。 臣祖重光先衆而至。 右大將親書賜焉。 遂以爲號。 高氏大喜曰。 我家之嘉兆也。 五月。 七日。 高氏引兵。 南攻六波羅。 自祈戰勝。 納一矢於廟。 直義以下宗族皆倣之。 矢積成堆。 乃發。 沿道兵皆附之。 比入京師。 凡五萬人。 軍于神祇官址。 府帥遣兵二萬來拒。 我軍大擊破之。 與忠顯則村合兵。 圍府。 細川和氏說曰。 圍之者。 固彼志。 而損我兵也。 不若誘而走之。 高氏乃闕其一角。 果多逃降者。 府帥遂奉新帝走。 死近江。 高氏乃奏捷於行在。 帝乃還闕。 廢新主而復位。 卽日。 以高氏敍從四位下。 任左兵衛督。 聽昇殿。 直義敍正五位下。 任左馬頭。 以甲士五千。 扈乘輿後。 於是高氏遣細川和氏與弟賴春。 將兵往定關東。 先是。 千壽逃歸下野。 聞新田義貞起兵。 往從之。 義貞。 義重遠孫也。 北條高時伏誅。 鎌倉平。 義貞閱源氏故器。 得白旗。 旗號重畫。 新田氏號中黑。 故不可用。 和氏聞之。 以其有足利氏之號。 就而求之。 義貞不與也。 和氏乃大稱高氏在京師得寵遇狀。 以搖將士。 將士稍稍去義貞。 就千壽。 新田氏於是與足利氏有卻。 而帝方寵高氏。 進從三位參議。 賜御諱尊字。 改名尊氏。 十二月。 遣皇子成良。 鎮鎌倉。 直義執權焉。 建武元年。 廷論戰功。 尊氏爲首。 管武藏常陸下總守護。 直義管遠江守護。 時關東承大亂之後。 人心未定。 直義修北條氏舊政。 招散亡。 撫瘡痍。 遠近歸心焉。 而京師之政。 務改其舊。 徵守護地頭食邑二十分一。 以修大內。 又造交鈔。 民不便之。 朝廷臣僚。 異時爲武人所輕侮者。 至是競驅役武人。 武人效力於興復者。 奉狀冀賞。 群衆闕下。 有司不能甄別。 月餘乃定十餘人。 而內敕已以北條氏邑。 分給於妃藤原氏皇子護良等。 其餘。 悉散賜京官內臣歌童舞妓。 六十餘州。 無復遺地。 當是時。 朝議內旨。 相爲抵捂。 往往數人同爭一邑。 許食邑如故者。 旋被沒收。 赤松則村授播磨守護。 已而褫之。 僅食佐用一莊。 時有綸旨翻覆之譏。 諸武人私相語曰。 如是而不止。 我輩皆奴虜矣。 安得戴一將種。 執天下權。 尊氏聲望素著。 衆屬意焉。 皇子護良爲大將軍。 心深疾尊氏。 尊氏之初定京師也。 護良將殿良忠。 不戢其下。 尊氏捕十餘人。 梟之。 護良怒。 欲誅尊氏。 帝不聽。 護良耽聲色。 又喜客。 客多奸豪。 酗而殺人。 又私徵兵圖尊氏。 尊氏得其徵兵書。 上焉。 誣以謀反。 帝乃使人執護良。 流於鎌倉。 直義迎而幽之。 是歲。 北條氏餘黨本間澁谷作亂。 直義遣兵擊夷之。 二年。 北條時行起兵。 數攻鎌倉。 直義迎擊不利。 遂奉成良西走。 使人陰害護良。 報急京師。 尊氏請自將東伐。 被許。 又請任征夷將軍管領關東。 不許。 曰。 俟事平議之。 尊氏怒。 不告而發。 諸武人奮躍。 爭起從之。 至矢矧驛。 合於直義。 自海道進。 與時行兵。 七遇七捷。 遂入鎌倉。 時行兵奔潰。 詔。 敍尊氏從二位。 敍義詮從五位下。 義詮。 千壽也。 又詔。 趣其西歸。 直義說尊氏曰。 朝廷與義貞皆忌公。 公免而至此。 天也。 何再赴虎口爲。 尊氏從之。 於是自稱征夷將軍關東管領。 曰。 帝所許也。 開府于源賴朝故基。 賞有功。 納降附。 收新田氏邑在關東者。 割予將士。 將士爭附之。 京師傳言尊氏反。 帝使人往詗之。 而細川和氏齎尊氏劾新田氏書至。 曰。 嚮當東藩之爲逆。 臣尊氏以身爲倡首。 奮臂一戰。 決勝瞬息。 義貞擧事於不得已。 及聞臣定京畿。 乃以討賊爲名。 三戰不克。 纔爲守計。 臣長男義詮起下野。 遠邇爭歸。 義貞憑之。 以得克賊。 遂攘其功。 敢要重賞。 是國之蠧也。 今臣勞苦於外。 而內有讒諛之臣。 是非趙高專秦。 章邯降楚之謂乎。 願得明詔。 以誅義貞。 義貞聞之。 亦收足利氏邑在其管內者。 上書告護良遭害狀。 時直義密徵諸道兵。 西國得其檄。 上之。 十一月。 遂詔。 削奪尊氏直義官爵。 遣皇子尊良來討。 義貞爲副焉。 當是時。 諸國兵士赴關東者。 與歸京師者。 東西旁午。 道路如織。 直義以下將校。 盡戎裝入見。 請邀擊官軍。 尊氏默然。 良久曰。 我官位顯達。 得伸宿憤。 雖由微功。 豈非君恩。 恩可背乎。 今之所以觸宸怒。 曰。 戕親王也。 曰。 徵兵也。 二者。 非尊氏所爲。 詳訴其冤。 猶得霽威。 卽不被許。 有削髮遁世而已。 諸君好自爲計。 尊氏終不能西向關弓矣。 作色而入。 諸將愕眙。 居二日。 有來告曰。 義貞至參河矣。 上杉憲房。 其子憲顯。 細川和氏。 其弟賴春等。 竝謂直義曰。 將軍所言。 非無理也。 然天下武士。 翹足思亂。 一聞將軍起。 則雲合景附矣。 將軍豈不辨禍福乎。 今曠日彌久。 使敵過要害。 悔莫及焉。 直義乃使諸將先發。 再戰皆敗。 直義自以二萬騎赴援。 亦敗。 十二月。 諸將還。 詣尊氏第。 第門閉矣。 衆亂敲之。 有一人出曰。 將軍逃建長寺。 欲削髮。 我曹百方止之。 切髻而未剔也。 將士大沮。 憲房義子重能。 僞作官檄十餘紙。 曰。 尊氏族類。 罪惡深重。 雖遁世晦迹。 而勿得宥釋。 直義持至建長寺。 泣曰。 獲之敵死尸中。 尊氏熟視。 大息曰。 誠如是乎。 則吾亦當從諸君。 執弓箭。 與義貞決死也。 乃釋法衣。 穿錦袍而出。 諸軍大喜驩呼。 皆自切髻以亂其狀。 將逃降者。 四面來還。 一日號三十萬。 直義先將六萬。 拒義貞于箱根。 東軍稍卻。 尊氏聞之。 以十八萬騎繼進。 曰。 拒其面不若出其背。 引兵出竹下。 竹下官軍呼譟而進。 赤松貞範等。 爲我先鋒。 望其陣曰。 是京兵耳。 乃聯鋒馳下。 官軍敗走。 尊氏追北。 至伊豆府。 義貞西走。 乃使義詮守鎌倉。 而合軍追躡之。 京畿震駭。 帝遽榜朝堂。 能拒賊者。 有重賞。 無復應者。 延元元年。 正月。 尊氏攻義貞于大渡。 我軍多溺。 先是。 赤松則村叛。 應尊氏。 徇下山陽。 細川和氏從弟定禪顯氏竝在讚岐。 徇下南海。 至是定禪等。 與赤松範資合兵。 攻山崎。 尊氏聞之。 遣貞範助攻。 破之。 義貞顧而敗走。 奉乘輿。 據叡山。 尊氏乃入京師。 範資貞範。 皆則村子也。 於是尊氏誘園城寺。 下之。 遣定禪據焉。 以逼叡山。 會北畠顯家擧陸奧兵入援行在。 定禪連請益兵。 尊氏不以爲意。 旦日。 定禪敗還。 義貞追至。 陣于東山。 尊氏指語將士曰。 聞義貞喜平地騎戰。 今負山不出者。 意其兵寡。 使我不識兵數耳。 遣一將嘗之。 不利卻。 尊氏乃親進。 會敵兵雜入我軍。 軍遂亂走。 及日暮。 敵亦引去。 細川定禪謂其兵曰。 敗由於我。 我欲一雪其恥。 料敵兵皆疲。 不疲者出掠。 可以襲也。 以兵三百夜返。 縱火其前。 自後襲之。 義貞果不備。 敗走。 定禪追擊。 獲其將領數十人。 尊氏復入京師。 已而官軍復來。 攻。 我軍不利。 陸奧兵二萬騎。 火栗田口而來。 尊氏望之曰。 彼其北畠氏也。 吾自當之。 進鬬于四條。 義貞軍大至。 我軍顧之。 遂敗走。 止戰于桂川。 鏖其一隊。 官軍乃引還。 尊氏復入。 謬聞義貞等死。 其兵逃走也。 分兵要之。 官軍乘虛來攻。 尊氏敗走丹波。 二月。 尊氏赴兵庫。 熊野道有者。 在軍中。 與廢主臣僚相識。 尊氏召而謂之曰。 吾之數敗。 非戰之罪也。 以我負賊名焉爾。 吾始欲擁立一皇胤。 以其悉在叡山。 不可如何。 吾意廢帝抑鬱。 不得志久矣。 汝安爲我得其詔旨。 吾將使兩主爭位以成吾事也。 道有諾而去。 赤松則村請尊氏入保摩耶城。 或曰。 是失天下之望。 今見兵猶足以取京師。 乃屬兵於直義東上。 戰于豐島。 敗還。 會大友貞宗大內弘世等以兵艦來援。 迎擊官軍于湊川。 又大敗。 則村又說尊氏曰。 師不可用。 公宜留諸將于中國及南海。 而身赴鎮西以圖再擧。 尊氏從之。 與書則村。 呼之爲父。 以深結納之。 於是尊氏與直義。 乘貞宗舟而西。 諸將士多降義貞。 義貞頗驕怠。 耽溺女色。 不復窮追尊氏。 尊氏得達赤間關。 三月。 菊池武敏起兵。 應官軍。 攻殺少貳貞經。 貞經遺囑其子賴尚曰。 吾爲三浦義明也。 汝體吾志。 慎仕將軍。 賴尚引兵迎尊氏。 尊氏問貞經死否。 賴尚恐沮軍氣也。 答曰。 訛傳耳。 因導至宗像氏。 會武敏來攻。 尊氏上香椎祠。 以望其軍。 可四五萬騎。 而顧我兵僅五百人。 鎧馬不具。 曰。 吾死矣。 乃進陣赤坂。 遣直義先進。 賴尚曰。 彼鬬士不過三百。 其餘聞將軍至。 皆將降也。 進戰于鞴濱。 仁木義長細川顯氏等。 奮搏敵兵。 剝鎧奪馬而進。 會北風起。 沙石皆走。 敵兵沮卻。 直義憑風縱擊。 追至博多。 武敏以全軍返戰。 直義自慮不支。 馳使尊氏。 截衣袖遺之。 爲訣曰。 公亟走長門。 直義將留死於此。 尊氏得報曰。 吾弟如死。 吾何生爲。 親將赴援。 松浦氏神田氏謂大兵至矣。 擧其衆來降。 合擊大破武敏軍。 追至太宰府。 於是聞貞經定死。 尊氏直義爲之擧哀。 尊氏乃遣一色賴行仁木義長。 攻陷菊池八代諸城。 鎮西皆服。 而中國南海諸將又竝起應之。 義長兄賴章。 與久下時重等據丹波。 赤松則村據播磨。 石橋和義據備前。 於是義貞攻則村白旗城。 城壁未成。 則村詐遺之書曰。 元弘之初。 臣數挫強賊。 而賞出於降虜下。 故背此嚮彼。 豈其志也。 願得州守護。 以圖報效。 義貞喜。 爲請詔旨。 往反旬餘。 詔至而壁成。 則村還詔書。 不受曰。 守護已獲之於將軍矣。 何以此翻覆綸旨爲。 義貞大恚。 合兵六萬。 圍則村。 使弟義助攻石橋和義。 和義則村皆堅守不下。 遣使告急於尊氏。 五月。 尊氏使賴行義長守鎮西。 而率諸軍發太宰府。 至嚴島。 會僧賢俊奉廢帝書至。 尊氏大喜。 令諸將立錦旗。 遠近競附。 兵艦凡七千餘艘。 進至鞆津。 以少貳賴尚策。 附二十萬人於直義。 上陸拔福山。 義貞遽釋圍而走。 備前丹波美作官軍。 望風解去。 尊氏至室津。 赤松則村出圍迎謁。 收敵所遺旗幟百餘于城下。 以獻尊氏。 視其旗號。 多故部屬。 曰。 避害焉耳。 今將來歸。 已而來降者果多。 而陸軍亦會。 夾擊楠氏兵于兵庫。 鏖之。 合軍擊義貞。 義貞走歸。 復奉乘輿據叡山。 法皇。 廢帝。 廢帝弟豐仁親王。 皆託疾不從。 往依尊氏。 尊氏據東寺爲城。 六月。 遣軍仰攻叡山。 不利。 義貞追入京師。 尊氏伏兵于街巷。 而出羸兵。 且戰且卻。 誘敵入京中。 伏起。 大戰。 義貞敗走。 又聞義貞計夾攻也。 乃遣兵邀擊。 走之。 義貞誘興福寺僧徒。 令畿內南海兵絕我糧道。 乃遣細川定禪今川範國。 擊走南海兵。 七月。 義貞以數不得志。 計四面來攻。 藤原隆資先至。 攻南門。 我兵盡北出拒義貞。 獨高師直與弟師泰在焉。 出戰而敗。 敵焚門樓。 城內惶擾。 尊氏方誦經自若。 土岐賴氏侍坐。 曰。 惡源太如在。 於拒之何有。 惡源太。 其子賴直也。 適賴直入見。 賴氏喜。 問曰。 北面之戰未乎。 曰。 不知也。 適在三條。 望東寺煙揚。 乃還耳。 師直曰。 敵至南門。 煩公出拒。 賴直諾而出。 尊氏呼返之。 賜之寶刀。 賴直拜而受之。 自北門出於敵左。 下馬而射。 敵兵亂潰。 乃上馬。 騎而馳之。 手斫六人。 師直等復出援擊。 遂走隆資。 而義貞已至北門。 請與尊氏。 各獨身決鬬。 尊氏奮然。 起曰。 亟開門。 吾非敢敵官家。 獨欲與義貞決耳。 上杉重能諫曰。 彼窮而出於此。 將軍何自輕也。 會土岐賴遠破大宮敵。 乘勝踵義貞軍後。 義貞大敗。 傷其左眉。 走歸叡山。 足利氏於是議奉廢帝復位。 衆以元弘事。 以爲不祥也。 八月。 乃立豐仁親王。 是爲光明帝。 號用建武。 後改曆應。 尊氏爲權大納言。 直義爲左馬頭。 九月。 議以利啗興福寺。 令足利高經以越前兵。 小笠原貞宗以信濃兵。 竝絕東北糧道。 又令佐佐木高氏援貞宗。 擊新田義助兵。 走之。 叡山援絕食竭。 於是尊氏陰獻誓書焉。 曰。 臣初被讒獲罪。 削髮待命。 而義貞義助假公義。 修私怨。 以至於此。 陛下苟諒臣志。 廻駕來還。 則當歸政朝廷。 諸廷臣安堵如故。 帝遽納之。 義貞聞而弗懌。 帝使義貞奉太子赴越前。 而命駕還闕。 直義將兵迎之。 乃爲新主請劍璽。 帝傳僞器。 乃褫文臣官爵。 執武臣。 置帝于花山院。 請其詔下越前。 足利高經因幷州兵。 圍義貞于金崎。 又遣高師泰助攻之。 旣而帝逃走。 不知所之。 內外驚騷。 尊氏曰。 是吉祥善事也。 使帝猶在。 監護無期。 亦不可襲承久元弘之爲。 而今乃如是。 豈非善事乎。 度其必在畿內。 任其所底。 而徐圖之。 可也。 二年。 瓜生保自杣山援金崎。 師泰令今川賴國邀擊。 破而殺之。 金崎益困。 義貞出走杣山。 或說師泰曰。 間城兵不浴馬。 得非糧竭食馬也。 於是師泰高經凌城齊登。 城兵果飢羸。 不能戰。 皆自殺。 太子就虜後遭害。 時帝在吉野。 建行宮焉。 自是天下稱京師曰北朝。 吉野曰南朝。 義貞復起杣山。 高經拒之。 義貞少子義興與北畠顯家。 起兵關東。 義詮在鐮倉。 遣細川和氏上杉憲顯等。 拒利根川。 敗還。 冬。 顯家以十餘萬騎逼鐮倉。 鐮倉兵可一萬。 諸將欲避匿安房上總間。 義詮時十一歲。 叱諸將曰。 勝敗兵之常也。 卽怖敵。 不若不將。 義詮在此。 望衆而逃。 天下謂之何。 我兵雖寡。 猶可一戰。 不免則死。 免乃避匿。 尾敵而西。 與家君夾擊之耳。 諸將皆奮。 分兵爲四。 逆戰不克。 奉義詮逃匿。 顯家等西上。 諸將乃起。 尾之。 明年正月。 至美濃。 土岐賴遠。 桃井直常。 與顯家戰。 復不克。 顯家焚掠而進。 京師諸將。 議拒宇治勢多。 高師泰曰。 自古未有拒於此而克者也。 何者。 攻者勢伸於千里之外。 拒者力縮於咫尺之內焉爾。 不若邀擊之畿外。 尊氏曰。 善。 附師泰以萬人。 赴美濃。 背黑血川而陣。 顯家避之。 取路伊勢。 二月。 師泰追擊之雲津。 破之。 顯家入南都。 將攻京師。 高師直薦桃井直常往擊。 直常與兄直信。 受命卽發。 奮擊走顯家。 顯家弟顯信。 收敗軍。 據男山。 諸將視直常不獲賞。 無敢攻者。 師直助直常攻之。 不能下。 四月。 師直聞顯家在和泉。 慮其與楠氏合也。 分兵而南。 擊殺之安倍野。 五月。 帝遙命義貞救男山。 義貞與高經相持。 使義助以二萬騎赴叡山。 七月。 尊氏急召還師直。 師直夜遣諜。 燒男山積聚。 顯信遂棄守走。 義助望火退去。 於是義貞義助合三萬騎。 攻高經足羽城。 城兵不滿三百。 高經曰。 守不可克。 走不可達。 寧守而死焉。 城主朝倉廣景贊之。 乃修塹壘。 屬之藤島。 平泉僧徒來告曰。 叡山與我爭藤島。 今公附之於我。 則願效力焉。 高經許之。 新田氏兵攻藤島。 僧兵力拒。 高經使細川孝基鹿草公相以三百人救之。 途與敵兵遇。 蔽楯亂射。 斃其一將。 氏家重國持其首歸。 高經視之曰。 何肖左中將之酷也。 果然。 則左眉當有箭瘢。 命洗面。 瘢覩。 驗其尸。 齎帝詔書。 驗其二刀。 鏤曰鬼切鬼丸。 乃知其義貞也。 收尸葬之。 獻首於尊氏。 徇梟獄門。 北朝於是陞尊氏正二位。 任征夷大將軍。 四年。 遣諸將。 援高經。 走新田義助。 殺畑時能。 北陸盡平。 義助走美濃。 土岐賴遠攻走之。 興國元年。 義助病。 卒於伊豫。 細川賴春攻拔諸城。 悉殺其族黨。 於是官軍諸將大半死亡。 其將士相率來降。 而尊氏之業。 終如初志。 尊氏使直義與高師直竝執政。 謂之曰。 吾慕右大將之信賞必罰。 而憾其多疑刻刑也。 汝副我意。 勿猜且吝於功臣焉。 宿仇勁敵。 降輙納之。 當是時。 氏族最富貴者四十三人。 割地賞功。 徵發軍糧。 雖朝貴之邑不避也。 至朝貴務學東人言貌。 以計免侮謾。 初尊氏之立光明帝。 時人爲之語曰。 王無一戰之功。 而受帝位於將軍。 光嚴上皇嘗出行。 途遇土岐賴遠。 前驅叱下馬。 曰。 院也。 賴遠時被酒。 怒曰。 院邪。 犬邪。 誰能下我者。 環射其輿而去。 蓋院犬國音相近也。 直義聞之。 誅殺賴遠。 使姪賴康承家。 時人復相謂曰。 院且下之。 卽遇將軍當手行邪。 天下方服足利氏恩威。 稍屬無事。 而連年飢疫。 多災異。 僧疎石進說曰。 是先帝憤怒所致。 宜興寺以修冥福。 時帝旣崩行宮。 後村上天皇卽位。 故稱先帝也。 尊氏直義以爲然。 興寺于龜山殿址。 自興國至正平。 七歲乃成。 名曰天龍。 以疎石爲主。 親臨慶之。 大設法會。 又爲文祭先帝。 敍其舊恩。 然行宮君臣。 及新田楠北畠菊池氏遺孽。 伏匿諸國者。 欲必報足利氏。 興國三年。 高師直從弟師冬。 攻北畠親房於陸奧。 四年。 親房走歸行宮。 新田義治匿京師。 謀襲尊氏。 不成。 正平三年。 正月。 楠正行起兵河內。 遣細川顯氏山名時氏。 戰于攝津。 敗還。 更遣高師直。 率諸將擊之。 四年。 師直與正行戰四條畷。 縣某擊其前。 武田信氏擊其後。 佐佐木高氏等繼之。 大破正行。 正行決前。 將士散走。 上山高元者。 以常服從。 任師直麾下。 會正行突入。 高元急取師直副甲。 左右叱止之。 師直曰。 毋也。 彼能代我死者。 我何惜一甲焉。 高元感激。 僞稱師直死。 師直因得免。 竟斃正行。 進焚行宮。 使師泰築壘于石川。 以攻楠正儀。 是歲。 北朝太子受禪。 是爲崇光帝。 師直兄弟。 屢立功專橫。 時方大亂。 親王公卿多流離者。 師直乃略其子女爲妾。 妾有數十。 嘗讒殺鹽冶高貞。 欲奪其妻。 師泰嘗興別第。 發菅原氏墳墓。 聞參議菅原在登出怨言。 密使人刺之。 世莫敢言。 上杉重能畠山直宗。 嫉其權勢。 計輔直義以排之。 直義方學禪於疎石。 疎石弟子妙吉。 最所崇信。 人爭事之。 獨師直兄弟輕侮之。 重能直宗因結妙吉。 妙吉從容說直義曰。 自古家之安危。 由宰之賢否。 君獨不聞趙高離間骨肉乎。 公速誅師直。 代以上杉畠山。 以輔郎君。 郎君。 謂直義幼子也。 直義又養尊氏庶長子直冬。 任左兵衛佐。 於是出爲中國探題。 居鞆津。 按驗守吏功罪。 而二高過惡益著。 八月。 直義與重能直宗及粟飯原清胤齋藤利康等謀。 伏甲而召師直。 師直至直義三條第。 清胤意中變。 目師直使去。 師直覺。 輙起出。 其夜清胤與利康。 就告其謀。 師直乃聚族黨自衛。 召師泰於石川。 乃使畠山國清代守而還。 直義聞之。 使人逆說之曰。 我欲以子代乃兄。 師泰曰。 剪枝及根。 尊意可知。 臣將面答之。 率騎三千卒七千。 人持一楯。 卽日。 入京師。 師直令赤松則村扼杉舟二坂。 以備直冬。 尊氏驚。 使使召直義。 直義入尊氏東洞院第。 其兵稍稍去。 歸師直。 留者不滿千人。 旦日。 二高以兵數萬來圍之。 尊氏使人出責問之。 答曰。 欲執讒人耳。 麾兵逼攻。 尊氏怒。 欲親出戰。 直義抳之曰。 且聽其所言。 何遽與家僕爭。 尊氏從之。 師直乃解圍而去。 遣兵捕妙吉。 弗獲。 流重能直宗於越前。 召義詮執政。 以其弟基氏代居鎌倉。 師冬與上杉憲顯輔焉。 擯直義。 居錦小路第。 人莫敢往。 獨僧玄慧時問之而已。 尋削髮以堅二高之意。 二高密使人殺重能直宗。 及直冬。 直冬逃於肥後。 少貳賴尚以女妻之。 三角某起具於石見。 以應直冬。 五年。 二高往擊之。 會土岐賴明叛。 尊氏乃召還師直。 佐義詮。 擊賴明。 虜之。 義詮任參議。 兼左近衛中將。 師泰攻拔石見五城。 終圍三角。 未能下。 而鎮西悉附直冬。 師直勸尊氏親征。 以示嚮背。 尊氏從之。 師直又欲殺直義而行。 直義卽夜出奔南都。 不內。 走倚越智某。 終降於南朝。 石堂義房。 其子賴房。 畠山國清上杉顯能皆降焉。 顯能。 重能子也。 明年。 直義入據男山。 桃井直常素怨師直不賞己也。 以越中兵入。 據叡山。 約攻義詮。 義詮西奔。 遇尊氏師直還自備前。 合兵擊直常。 走之。 而將士多叛。 旦日。 義詮走丹波。 尊氏師直走播磨。 直義遣賴房來攻尊氏。 會師泰至自石見。 尊氏幷其兵。 逆擊賴房。 時赤松則村已死。 子則祐保白旗城。 不出。 直義又遣國清。 援賴房。 戰于御影濱。 尊氏大敗。 入松岡城。 城狹隘。 兵士填咽。 師直逐雜卒。 出之。 衆怒而散。 將士亦出亡。 在者僅五百人。 尊氏師直釋甲且自殺。 訣飲至夜半。 會亡將饗場氏直敲門來報。 曰。 臣潛就國清謀媾。 國清曰。 錦小路公固願之矣。 因出示男山來書。 書辭信然。 尊氏喜。 挺身歸京師。 二高不知所出。 欲削髮降。 藥師寺公義勸其戰死。 不聽。 二高欲奔四國。 聞細川顯氏擧四國應直義。 則欲航海東投師冬。 會甲斐人來告上杉憲顯與義子能憲起上野。 應直義擊師冬。 師冬終走甲斐。 爲諏訪氏所攻殺。 二高愕然。 遂削髮。 被笠蔽面。 東走。 欲追及尊氏。 上杉顯能兵故遮其間使不相及。 比濟武庫川。 三浦某叱師直曰。 何物比丘。 敢爾蔽面。 奪笠覩面曰。 是也。 薙刀斫之。 師泰望見欲走。 吉江某槍刺之。 師直子師夏等皆被殺。 於是尊氏自播磨。 義詮自丹波。 直義自男山。 皆入京師。 置酒會宴。 然寡語而罷。 直義素飭情要譽。 多歸之者。 上杉顯能以擅殺師直爲尊氏所逐。 而畠山石堂桃井氏乘勢驕肆。 與仁木細川土岐佐佐木氏相惡。 時訛言。 每夜有勒兵於郊者。 二黨交爲警備。 少納言藤原有範。 以儒學爲直義所親信。 以太公望自比。 說直義曰。 參議淫亂。 軼於商紂。 公修周文之德。 誰不嚮服。 直義意益驕。 七月。 直常義房又說曰。 聞仁木賴章等各歸其國。 赤松則祐與南朝通。 皆以將軍父子意而圖公也。 公宜速赴北國。 連臣邑越中甲斐以自固。 直義遽出奔。 將士率從之。 京師空虛。 義詮大懼。 旦抵尊氏第。 請備其返襲。 尊氏曰。 有命在天。 何足虞也。 吟嘯自如。 八月。 聞直義在敦賀。 以萬人赴討。 九月。 直義兵六萬。 來陣八相山。 迭有勝敗。 細川顯氏。 畠山國清勸直義媾和。 不聽。 二人怒。 降尊氏。 十月。 直義自越前。 走赴鎌倉。 尊氏患之。 乃因赤松氏。 請和南朝。 留義詮守京師。 而自將東伐。 遠江以東盡附直義。 尊氏以三千人保薩陲山。 直義陣伊豆府。 遣上杉憲顯石堂義房等。 將數十萬。 迎擊尊氏。 十二月。 宇都宮氏綱發下野兵應尊氏遇桃井直常于利根川。 戰而克之。 進至足柄山麓。 炬火彌野。 直義兵望見輙潰。 仁木義長以三百騎追擊。 至伊豆。 憲顯走信濃。 直義與義房。 匿于北條。 尊氏遣義長等。 執直義。 入鎌倉。 基氏切救解之。 不聽。 基氏出奔安房。 尊氏使人召還之。 無何。 直義暴卒。 尊氏留鎮關東。 七年。 二月。 楠氏。 北畠氏。 以兵數千人。 奉帝襲京師。 細川顯氏敗走。 細川賴春死之。 義詮與百餘人。 至勢多橋。 橋已斷。 欲自殺。 曾我某泅至前岸。 取舟濟之。 依佐佐木土岐氏。 北朝二上皇一帝皆被虜。 新田義興義治。 亦奉宗良親王。 起兵東國。 來攻鎌倉。 稱十餘萬。 諸將以兵寡。 復議避之安房上總。 尊氏曰。 關東諸國。 聞我逃鎌倉。 則必率歸於敵。 不如逆擊也。 乃使基氏留守。 而自將五百騎發。 行收兵至武藏。 得數萬騎。 饗場氏直爲先鋒。 與義興弟義宗戰。 其兵皆少壯。 銳進敗走。 入尊氏軍。 尊氏軍亂。 遂大敗。 走至石濱。 近士二十餘騎返戰。 死之。 仁木義長伏兵擊義興等。 大敗之。 初石堂義房三浦高通叛。 爲內應。 約戰酣起刺尊氏。 義房語之其子義基。 義基告之尊氏。 義房高通出奔。 於是與義興合七千人。 反襲鎌倉。 基氏出戰。 不克。 走歸尊氏于石濱。 諸將士稍稍來集。 凡八萬餘人。 而上杉憲顯自信濃叛。 附義宗。 合二萬騎。 陣碓冰。 尊氏曰。 先破衆者。 寡者自走。 進攻義宗。 走之。 義興等亦敗走。 京畿將士聞尊氏捷。 則率歸義詮。 義詮得兵三萬。 入京師。 官軍退。 保男山。 三月。 義詮與細川顯氏赤松則祐會。 絕官軍糧道。 圍男山數日。 會山名時氏與子師義。 亦率山陰兵來助。 攻取淀口。 四月諸將齊進。 攻北畠顯能于園殿。 楠正儀于更科。 破之。 五月。 終陷男山。 帝南走。 八月。 義詮立崇光太弟。 初光明之立也。 後醍醐天皇以僞器授之。 二月之亂。 其器又毀。 於是公卿議無劍璽而卽位不可。 關白藤原良基曰。 尊氏爲劍。 良基爲璽。 何不可。 遂立。 是爲後光嚴院。 當是時。 政在於義詮。 義詮寵佐佐木道譽。 道譽。 卽高氏。 信綱五世孫也。 初勸尊氏滅北條氏。 數困新田氏。 及直義直冬叛。 不爲變志。 屢拯義詮之危。 以故。 寵幸用事。 子秀綱。 弟氏賴等。 皆被親信。 山名時氏負功。 欲得邑於若狹。 使子師義就道譽請之曰。 將軍所約也。 道譽方宴。 不顧。 師義立至日暮。 乃忿曰。 我寧須汝乎。 馳歸伯耆。 與時氏俱應官軍。 吉良滿貞。 石堂賴房。 嘗黨直義。 赤松氏範。 與兄則祐惡。 皆起應之。 八年。 六月。 同時入京師。 義詮移北帝于叡山。 而自陣鴨河東。 道譽先敗。 細川清氏獨止戰。 義詮召還之。 已而山徒又通款於敵。 義詮走近江。 新田氏餘黨堀口貞祐。 率土寇要擊。 秀綱死之。 行至鹽津。 土寇復起。 兵潰。 清氏下馬。 負北帝。 東走。 達垂水。 尊氏已定關東。 留基氏鎮之。 佐以畠山國清。 而西與義詮遇。 與共入京師。 而時氏兵日逃亡。 走歸伯耆。 時氏乃曰。 衆之不歸我。 我知其由也。 乃索直冬。 直冬自直義死。 匿于長門。 於是時氏擁戴之。 歸者果多。 足立高經。 桃井直常。 皆來送款。 高經之克新田義貞也。 得其二刀。 尊氏欲取之。 曰。 源氏之寶也。 宜傳之宗家。 高經靳之。 紿曰。 嚮託於長崎道場。 罹災矣。 取他刀二。 燒而獻之。 尊氏怒。 擯斥高經。 高經怨望。 終歸直冬。 九年。 冬。 直冬等竝起。 東攻京師。 義詮與道譽出拒播磨。 明年正月。 直冬時氏自丹波入。 仁木賴章新爲執事。 不敢要擊。 尊氏奉駕走近江。 六角氏賴仁木義長等來援之。 而細川賴之以四國兵入援。 賴之。 賴春子也。 於是義詮陣于神南山。 時氏師義與楠氏兵。 還攻神南山。 諸將拒戰。 大敗。 師義覩四目旗號曰。 彼非道譽乎。 麾卒逼擊。 赤松則祐侍義詮。 呼騎兵勗之。 憑高馳下。 師義被傷走。 尊氏在叡山。 聞神南之捷。 進陣東山。 遣義長清氏。 與高經直常戰。 終攻直冬于東寺。 義詮軍山崎。 賴章軍嵐山。 絕其糧道。 直冬遂走界浦。 卜戰于八幡廟。 巫曰。 神意不右抗父者。 諸將乃解去。 尊氏迎駕。 歸京師。 三上皇亦至自吉野。 十三年。 四月。 尊氏患癰薨。 年五十四。 北朝贈從一位左大臣。 以義詮襲征夷大將軍。 基氏爲左馬頭。 官軍乘足利氏喪。 所在竝起。 鎮西探題一色直氏。 爲菊池武光所敗。 義詮遣細川繁氏代之。 道病死。 少貳賴尚。 大友氏時。 數擊武光。 而新田義興謀襲鎌倉。 基氏使畠山國清誘殺義興。 親觀兵於入間河。 關東大伏。 國清說基氏。 曰。 故將軍捐世。 天下疑兩公之相忌也。 臣請得將兵南定吉野。 以解新將軍之意。 基氏然之。 發八州兵。 附國清西上。 十四年。 冬。 國清入京師。 明年正月。 義詮率諸將。 出軍尼崎。 國清進軍筒山。 使弟義深別攻龍門。 敗歸。 又使弟義熙代攻。 拔之。 赤松氏範約爲內應。 不成。 來奔。 諸將亦拔三城。 遂攻楠氏赤坂。 走之。 楠氏奉帝匿金剛山。 五月。 義詮凱旋。 國清之入京師。 視仁木義長專橫。 深嫉之。 乃密謂諸將曰。 是役。 實圖義長也。 彼日陣西宮。 未嘗進戰。 聞敗則喜。 聞捷則憂。 吾請從諸公誅奸臣。 時細川清氏等。 素與義長有隙。 亦同之。 七月。 楠氏出兵攝津。 國清清氏卽赴之。 議返擊義長。 義長聞之。 遣子弟拒諸路。 而自以兵守義詮。 佐佐木道譽夜潛自側門入。 見義詮曰。 諸將所圖。 而將軍右之。 何也。 然諸將意亦不可測也。 今臣與義長議事於外。 將軍以其間出逃西山。 義詮乃稱疾作。 就寢。 義長罷出。 會道譽來與語。 至夜半。 道譽去。 義長入臥內白事。 無答者。 乃大索之。 不得。 其兵潰散。 遂走歸伊勢。 官軍乘弊竝起。 衆歸罪於國清。 國清懼。 東歸。 路經義長邑。 僅免而歸。 義長使弟義住與石堂賴房陣葛木山。 義詮令六角氏賴土岐直氏擊降義住。 遂討義長。 義長遂降官軍。 十六年。 山名氏遙應義長。 攻取美作。 楠氏攻取攝津。 殺佐佐木秀詮。 秀詮。 道譽孫也。 初赤松範資爲攝津守護。 傳之子光範。 道譽讚而奪之。 又欲奪加賀於富樫氏。 予之於其婿斯波氏。 因細川清氏廷爭之。 乃止。 清氏。 和氏子也。 時爲執事。 赤松則祐亦娶道譽女。 清氏欲得則祐管內一邑。 以賞其戰士。 道譽不許。 清氏嘗設宴。 請義詮。 道譽更爲高會請焉。 義詮顧如佐佐木氏。 以故兩家相惡。 清氏冠其子于八幡祠。 命名八幡。 源氏故事也。 義詮猜之。 會有僧善禱者。 自鐮倉來。 一日。 造佐佐木氏。 從容語次及清氏託願書之事。 道譽索觀其書。 不復返與。 明日。 袖適伊勢氏。 請上義詮。 伊勢。 足利氏之司傳宣者也。 伊勢視其書。 呪義詮基氏而自代之也。 伊勢心疑之。 未上也。 義詮偶有疾。 道譽入而視之。 問曰。 見清氏書邪。 義詮曰。 未也。 召伊勢而上之。 義詮因檢八幡祠。 又得清氏願書。 與前書同。 於是陰謀誅之。 後數日。 清氏詣天龍寺。 多率甲士。 義詮以爲謀泄。 夜遽走新熊野。 撤橋而守。 清氏大驚。 使人訴其冤。 不答。 乃歸其邑若狹。 留弟將氏。 以明無異志。 不聽。 十月。 義詮遣兵討清氏。 清氏南走。 因石堂賴房降官軍。 畠山國清亦叛基氏。 國清之西也。 關東將士多亡歸者。 國清盡收其邑。 將士連署訴之基氏。 基氏誚國清。 國清懼。 走伊豆。 弟義深走信濃。 竝起兵。 應官軍。 清氏奏。 足利之兵。 東拒義長。 西拒時氏。 臣請乘其虛。 克復京師。 詔。 許之。 十二月。 清氏賴房等北上。 諸將不敢邀擊。 義詮與道譽挾北帝。 走近江。 義詮子春王猶幼。 爲從者所抱。 走南禪寺。 僧良芳匿之衣被中。 送致赤松則祐。 則祐奉之白旗城。 而引兵入援。 遣弟氏範襲行宮。 姪範實與足利高經等。 從義詮於近江。 凡一萬餘騎。 而無附清氏者。 十七年。 正月。 清氏遁去。 義詮乃歸京師。 初道譽將走。 洒掃其第。 大壺貯酒。 留二僧。 誡曰。 來者犒之。 已而楠正儀來。 僧迎犒之。 清氏欲毀其第。 正儀不肯。 留鎧刀。 謝而去。 時人稱。 道譽老手。 博得正儀鎧刀。 傳以爲笑。 清氏走讚岐。 圖再擧。 山名師義出兵爲援。 義詮令細川賴之擊清氏。 今川貞世擊師氏。 師義糧盡而走。 清氏與弟氏春等據白峯。 官軍將中院氏。 據西長尾。 遠近競起應之。 賴之方在備中。 七月。 航歸歌津。 先遣其母。 說清氏曰。 公蒙讒而逃。 僕亮其心。 雖然。 自棄舊勳。 割離親戚。 公亦何忍也。 今苟改圖。 則聽公自新。 邑土如故。 僕爲公保之。 清氏問答累日。 中國兵追附賴之。 城壘全成。 乃絕清氏。 召其將新開直行曰。 彼主我客。 客利速戰。 汝向長尾。 使彼分兵。 而潛歸與吾夾攻清氏。 清氏慓悍。 獨身輕出。 一戰可擒。 直行乃以兵五百。 行縱火向長尾。 清氏曰。 長尾陷。 則敵出我背。 不可不救。 遣氏春。 以千餘騎赴援。 直行射戰至暮。 列炬而潛還。 黎明。 與賴之攻白峯。 呼譟挑戰。 清氏輕甲馳出。 馬負箭殪。 與兩騎搏而死。 氏春覺直行去。 追之。 途望白峯。 皆賴之旗幟矣。 乃走和泉。 長尾不攻而陷。 四國盡定。 而國清義深又降於基氏。 基氏將誅之。 國清西走。 降官軍。 不許。 終餓死。 義深脫走。 後降義詮。 於是降者相踵。 大內弘世久屬官軍。 略取周防長門。 乃擧二國來降。 十九年。 山名時氏仁木義長。 石堂賴房。 吉良滿貞等。 皆降。 義詮皆宥其罪。 基氏亦思上杉憲顯之育己也。 招之信濃。 授以越後守護。 逐舊守護清禪可。 禪可拒憲顯。 不克。 走下野。 已而基氏召憲顯於鐮倉。 禪可又要擊之。 基氏怒。 自將討之。 大戰于苦林。 破之。 禪可遁走。 乃以憲顯執事。 以代畠山國清。 細川清氏之敗。 衆推斯波氏因代執事焉。 氏因。 高經子。 道譽婿也。 高經短氏因。 薦後妻子義將執事。 而己決之。 高經及覩北條氏盛時。 衆期其治平。 已而所爲多失人望。 初尊氏直義賦文武邑入五十分一。 充軍興費。 高經倍之。 如建武故事。 衆怨之。 義詮造坊門第。 課諸將助工。 赤松則祐功緩。 高經罰奪其邑一所。 造五條橋。 道譽董役。 徵京師戶租。 久而不成。 高經捐私金立成之。 後高經宴諸將於幕府。 道譽乃託事不會。 而私張伎樂于大原。 高經啣之。 會道譽不納賦二歲。 因奪其攝津守護道譽終與則祐等。 共譖高經。 義詮卽密徵兵備之。 高經入見。 訴冤。 義詮慰解。 遣歸越前。 二十一年。 十月。 遣山名時氏畠山義深等。 攻高經父子。 二十二年。 七月。 高經病死。 義將降。 高經旣死。 義詮欲以道譽執事。 基氏薦細川賴之代之。 更稱執事曰管領。 十二月。 義詮有疾。 使幼子春王監政。 是爲義滿。 義詮遂薨。 義詮官至正二位大納言。 是歲夏。 基氏亦病卒。 基氏官至從三位左兵衛督。 基氏材武。 爲義詮鎮關東。 使不失尊氏舊業。 時論惜之。 其子金王嗣立。 是爲氏滿。 二十二年。 義滿立。 甫十歲。 細川賴之爲管領焉。 初義詮臨終撫義滿。 謂賴之曰。 予汝一子。 又指賴之。 謂義滿曰。 予汝一父。 賴之旣以遺託輔幼主。 內外望治。 乃擇方正之士文武備具者。 侍其左右。 又擇滑稽者數人。 削髮。 穿大袴。 佩長刀大鞶。 目以童坊。 出入府中。 爲將軍弄客。 將士中有便佞者。 賴之輙使其所善衆呼之。 曰有髮童坊。 以靳辱之。 更相懲戒。 士風大革。 賴之又作五箴。 授將士曰。 毋偏愛憎。 毋修恩仇。 毋枉是非。 毋僥倖。 毋私匿。 又使今川小笠原伊勢三氏。 草將府禮式。 檢尊氏義詮所下文書。 其出於高氏佐佐木氏宣達者。 漸收奪之。 世稱基氏善知人。 義詮善任人云。 基氏臨終。 亦託氏滿於上杉憲顯曰。 謹奉京師約束。 莫或倍畔。 氏滿少於義滿一歲。 憲顯盡心輔翼。 關東倚安焉。 二十三年。 義滿冠。 賴之爲賓焉。 義滿遂襲征夷大將軍。 是歲。 上杉憲顯病卒。 義子能憲代爲執事。 先是。 有平一揆者。 叛據河越。 憲顯奉氏滿討滅之。 宇都宮氏叛。 又擊平之。 及能憲代執事。 新田義宗等起兵。 能憲與弟憲春。 擊獲義宗。 建德二年。 菊池武敏起兵肥後。 賴之以今川貞世爲鎮西探題。 令大內義弘助焉。 以備之。 又命弟賴元。 助南朝降將。 以攻吉野。 文中元年。 北朝太子受禪。 是爲後圓融帝。 二年。 遣細川氏春攻吉野。 獲藤原隆俊。 是歲。 直冬自石見來降。 義滿起第于室町。 稱花御所。 造四足門。 天授四年。 徙居焉。 五年。 義滿出軍于東大寺。 遣山名義理山名氏清南侵。 拔土丸城。 益召兵於近江美濃。 美濃土岐康行叛。 因又召兵於鐮倉討之。 是時。 憲春爲鐮倉執事。 遣其弟憲方。 將兵而西。 會康行降。 乃止。 而氏滿聞將士多怨望義滿者也。 竊有異謀。 謀寖泄。 義滿招還南師。 潛賜手書於憲春。 諫氏滿。 氏滿弗聽。 憲春憂懣。 自殺。 氏滿驚悔。 謀遂解。 以憲方爲執事。 上杉細川二氏。 久執權於東西。 義滿漸長。 頗忌賴之。 近臣從而惡之。 四月。 義滿集兵於幕府。 遣使者。 就賴之第。 罷職就國。 以斯波義將代爲管領。 賴之卽日上途。 尋削髮。 號常久。 作詩曰。 人生五十愧無功。 花木春過夏已中。 滿室蒼蠅掃難去。 起尋禪榻臥清風。 已而義滿思其勳勞。 命總管南海焉。 六年。 山名氏清大破官軍于南海。 弘和元年。 又大破之。 南海盡定。 獨吉野隸南朝而已。 是歲。 北朝太子受禪。 是爲後小松帝。 三年。 帝幸室町第。 元中四年。 帝冠。 義滿理髮。 攝政藤原良基加冠。 以爲恆例。 良基歷仕六朝。 中立自全。 最與義滿親善。 五年。 義滿遊紀伊及駿河。 圖東南也。 六年。 又欲圖西海。 遊嚴島。 召見賴之。 命具舟赴鎮西。 遇風而還。 至讚岐。 乃屏人與語。 久之。 賴之感涕而出。 義滿遂歸京師。 當是時。 四方漸定。 諸宿將如赤松則祐佐佐木道譽。 前後死亡。 其嗣皆孱。 獨山名氏聲威甚熾。 初山名時氏叛。 略取五州。 降。 因爲其守護焉。 八子師義。 義理。 時義。 氏清。 氏冬。 氏數。 高義。 氏重。 皆顯於世。 富最諸將。 世相語曰。 欲大其家。 莫善於叛。 及義理氏清又攻取南海。 凡山名氏所管跨十州。 世呼曰六分一氏。 謂六分海內而有其一也。 義滿惡之。 常陰計誅鋤之。 時義承師義後。 其二子。 時熙。 氏幸。 分襲但馬伯耆守護。 師義子滿幸浸潛之。 欲奪其國。 七年。 義滿命氏清。 與滿幸赴討時熙氏幸。 氏清臨發。 請曰。 彼降而可赦。 則臣先諭之使來。 不必赴討也。 義滿曰。 降不赦也。 乃往。 擊走之。 義滿因分賜二州於氏清滿幸。 又令細川賴之討平備中。 八年。 春。 召賴之京師。 以其養子賴元爲管領。 而賴之決事焉。 會時熙氏幸來訴冤。 義滿欲許之。 十月。 氏清請義滿於宇治別第。 觀紅樹。 先期一夕。 氏清發和泉北上。 將視具也。 滿幸邀之淀。 告曰。 如聞幕議復時熙氏幸舊領。 詰朝之會。 將面命之也。 公宜稱疾辭會。 氏清怒曰。 何與去歲言相反也。 被輕侮如此。 何拜趨之爲。 乃使人要義滿於途曰。 臣俄獲疾。 不能迎候。 義滿已至宇治。 廻駕而歸。 一行驚異。 滿幸娶氏清女。 尤見親愛。 所言皆聽。 自在京師。 而總管四州。 管內有上皇邑。 奪而幷之。 義滿數下教還納。 滿幸佯迎上皇使。 而陰誡邑人逐之。 義滿大怒。 命滿幸罷就國。 曰。 汝宿衛無益。 宜去據汝國。 十一月。 滿幸歸丹後。 京師指目快之。 滿幸慚恚。 潛往界城。 說氏清曰。 近日之政。 公謂之何。 去歲使吾曹討時熙氏幸。 而今歲赦之。 將反討吾曹。 是非剪枝絕根之計乎。 今闔族戮力。 以擧大事。 在京諸將。 誰能敵我。 苟得取京師。 附者必多。 如土岐富樫諸族。 方懷怨望。 必先衆來屬。 公速揚兵。 以除細川氏爲辭。 事無不成矣。 氏清素有異志。 自負材武。 土岐康行之叛也。 義滿卽討平之。 氏清聞而笑曰。 康行易與耳。 至如乃公自不然也。 於是遂納滿幸言。 合謀約期而別。 各自集兵。 欲夾攻幕府。 幕府未之覺也。 議曰。 氏清亡狀。 不可不譴責。 而事端於復邑。 邑不果復。 則是予奪聽於下也。 於是果復時熙氏幸之邑。 遂議討氏清。 氏清聞之。 故使使謝前日之罪者再三。 義滿徵誓書。 宥之。 事卒解。 十二月。 丹後人上變。 告滿幸反。 幕府未信。 畠山基國將遊佐某。 又自河內告氏清大修戰具將發。 基國。 義深子也。 已而氏冬出奔男山。 義理又擧紀伊兵北嚮。 於是京師大擾。 義滿以書諭義理。 義理不聽。 於是義滿乃親臨古山滿藤第。 會諸將議戰。 以視其嚮背。 諸將皆至。 衆議不決。 或曰。 審聽彼輩所訴以舍之。 必無事矣。 義滿曰。 氏清蓄異志日久。 今日之擧。 非必有所訴。 卽今日舍之。 明日復反。 吾聞。 彼輕易諸君曰。 幕府諸將誰能敵我。 吾爲諸君恥之。 不可不誅也。 意彼必謂我據東山叡山也。 吾乃親出陣東寺。 而諸君盛兵於內野。 彼見內野軍。 必來衝焉。 則鼓螺相應。 夾而擊之。 可一戰而殲也。 衆皆然之。 一色詮範進曰。 臣敢獻異議。 夫元帥在後。 諸將前進。 是戰之宜也。 前議反之。 且東寺內野。 地勢隔絕。 難於策應。 不如諸將陣內野。 屯一隊于東寺。 而以臣第爲牙營。 則彼必悉銳赴我中軍。 其雋可獲也。 彼卽自東洞院北上乎。 則諸將迭出。 要之街巷中。 東寺兵尾擊其後。 可以鏖之。 義滿曰。 善。 明早。 遣今川泰範六角滿高。 以八百騎據東寺。 而自與弟滿詮。 率三千騎。 出陣于詮範堀川第。 烏帽直垂。 帶刀而不甲。 討家僕之禮也。 諸將皆偏甲。 以次而前。 細川賴之。 細川賴元。 畠山基國。 赤松義則。 備其西北。 佐佐木高詮。 斯波義重。 備其西南。 以大內義弘爲先鋒。 兵凡五千餘。 環內野而陣。 初氏清滿幸期是月二十七日入京師。 而遊佐某寨河內岳山。 以要氏清兵。 兵後期二日。 至男山。 氏清在男山。 召其宰小林時直。 謂曰。 吾爲新田氏支族。 卽代足利氏。 誰爲不可。 吾得爲將軍。 以汝執事。 時直流涕曰。 臣欲諫止此擧。 而久被疏斥。 乃今日得見耳。 今諸將之富。 誰知君家者。 背恩擧事。 神豈右之。 卽獲克乎。 諸將安能爲我下。 臣惑嚮背焉。 獨有前死而已。 若夫執事職。 則命之他人。 氏清退。 囑義數曰。 時直意色甚決。 汝與之耦。 無使浪死。 義數意亦欲速死。 唯唯而退。 滿幸臣大足某。 亦諫滿幸。 滿幸不聽。 卽夜。 氏清以二千騎。 浮橋濟淀。 使氏冬以三百騎。 遶鳥羽路會軍。 而滿幸千餘騎。 濟梅津。 欲自後應之。 已而滿幸夜迷失道。 氏冬軍又無鄉導。 徑淖中。 相驚而退。 氏清待報不至。 乃遣義數時直先進。 呼譟逼義弘。 義弘陣大宮。 謂其兵曰。 我曹數樹功於鎮西。 至戰上國。 今日爲始。 汝等勗之縱射手二百。 而三百騎下馬。 楯進。 接戰數合。 死傷相當。 義數時直顧馳義滿軍。 義弘曰。 使敵隻騎過我營而北。 我之罪也。 走而遮之。 手揮薙刀。 斬時直。 義數得間北馳。 踰垣而墜。 爲牙兵所獲。 義弘馳赴中軍。 上言曰。 臣殊死戰。 而氏清大兵繼至。 請賜援兵。 將軍喪臣。 誰繼臣者。 義滿視其鎧馬朱殷。 壯之。 手賜佩刀曰。 更以此一戰。 因麾義則赴援。 滿幸至梅津。 聞大宮戰已酣。 則疾援。 與賴之基國戰。 高詮來援。 擊土屋黨。 殲之斬大足。 而基國等兵不利。 義滿親赴援之。 大呼曰。 盍速梟豎子。 諸將爭進。 滿幸遂敗走。 義數滿幸旣敗。 敗卒走。 報之於氏清。 氏清乃與氏冬合而進。 義則逆戰。 其弟滿則死之。 山名時熙以事端起自己也。 力戰當氏清。 悉亡其兵。 走歸於義弘。 義弘義則交馳使。 乞援於義滿。 義滿顧左右。 無可遣者。 詮範以軍吏在麾下。 自請而往。 勝敗未決。 於是義滿建牙旗而進。 氏清兵望見曰。 將軍至矣。 乃潰奔。 詮範與子滿範。 注目氏清。 前鬬。 遂斬之。 及其義兒辰房。 辰房。 氏重子也。 氏清首至麾下。 義滿顧謂衆曰。 諸君視謀反逆者終如何也。 時十二月晦日也。 明年正月。 割山名氏地。 賞諸將。 賜和泉紀伊於義弘。 隱岐出雲於高詮。 美作於義則。 丹波於賴元。 山城於基國。 賜詮範以今富莊。 義則。 則祐子。 高詮。 道譽曾孫也。 時北朝年號明德。 謂之明德之役。 滿幸之走也。 有詬而止之者。 爲不聞而逃。 二月。 歸伯耆。 使其將鹽冶師高守出雲。 高詮將吏來誘以利。 師高答曰。 山名氏所以至之者。 失義於足利氏也。 吾亦不欲失義於山名氏。 吾父分自與吾異。 將出應命。 幸善親之。 乃諭其父出降。 送至城下。 旣訣而自殺。 曰。 吾不忍與父鬬。 城乃陷。 其兵走。 報滿幸。 滿幸聞氏冬在因幡。 又走歸之。 氏冬素有降志。 欲迎擊滿幸以藉口。 滿幸終削髮。 逃鎮西。 後氏清五歲而被獲誅。 氏清有二子。 滿氏。 時清。 初以父命逃。 欲歸滿幸。 而不相遇。 亦削髮南走。 欲見其母。 母慍不見。 伏刄死。 二子走。 歸義理。 義理乞降。 義滿不許。 令義弘之國。 紀伊人盡附義弘。 義理航海逃。 氏冬乞降。 陳其初無叛志。 特許之。 於是事卽定。 三月。 義滿欲率諸將賀捷于男山。 細川賴之疾篤。 義滿止行。 使賴元問其所欲言。 賴之答曰。 近者山名氏族。 動蔑教令。 臣常憂之。 今旣獲焉。 天下誰復爲將軍之患者。 臣可以瞑也。 乃卒。 義滿親臨其喪。 垂泣送之。 爲手寫佛經。 又設法會于內野。 弔陣亡將士。 初氏滿聞氏清叛。 發兵。 將西上爲其黨援。 聞其敗死。 乃止。 先是。 新田氏餘黨小山義政。 殺宇都宮基綱。 氏滿遣上杉憲方。 攻降義政。 義政復叛。 氏滿自將擊殺之。 其孤穉狗又起兵於陸奧。 復攻殺之。 其黨田村則義。 小田五郎者。 亦起兵。 遣上杉朝宗擊夷之。 獲新田氏遺孽二人。 送京師斬之。 義滿乃加封氏滿。 以陸奧出羽。 今川貞世等。 亦擊平少貳冬資等。 於是四方大定。 獨楠氏遺孽。 保守大和河內之間。 以爲吉野藩蔽。 義滿使畠山義深大內義弘圖之。 義深盡拔楠氏城壘。 吉野孤立。 義弘乃以義滿意奏請南朝。 講和弭兵。 駕還京師。 授器北朝。 則自今以後。 兩統更立。 猶北條氏時。 帝許之。 乘輿北還。 義滿以北朝意欲用來降禮。 帝欲用禪讓禮。 物議洶洶。 六角滿高謂義滿曰。 器在彼。 彼乃真天皇矣。 君第聽之。 滿高。 義滿弟。 爲六角氏賴子者也。 義滿乃迎駕。 御于大覺寺。 閏十月。 五日。 後小松天皇受神器於後龜山天皇。 後龜山。 卽後醍醐皇孫也。 自後醍醐南遷。 凡五十有七年。 而北朝五帝。 改元者。 自曆應至明德十有七。 天下以足利氏故。 槪奉其正朔。 至是與南朝合。 物情益服焉。 後小松天皇應永元年。 義滿請讓征夷大將軍於長子義持。 二年。 義滿削髮。 號道義。 營北山別業。 使諸將助役。 起金閣。 四年。 徙焉。 義持居室町第。 而內外之事。 取決於北山。 十一月。 氏滿卒。 子滿兼襲關東管領。 當是時。 足利氏威及外國。 朝鮮數遣使者鄭夢周等。 造今川貞世。 請修隣好。 是歲。 使者遂來京師。 義滿使大內義弘接待之。 義弘嘗說貞世曰。 方今之勢。 弱者被誅。 強者免禍。 公盍與我及大友氏連兵以自強。 貞世不聽。 義弘反與斯波義時等。 俱譖貞世。 義滿乃更貞世約束。 九國皆危疑。 菊池大村氏竝起兵。 義弘擊平之。 兵力益強。 陰與滿兼合謀。 東西相援。 以圖義滿。 六年。 滿兼密招貞世。 貞世封其書上義滿。 義滿召義弘。 義弘不來。 十月。 義弘遂帥周防長門諸國兵。 至界城。 土岐詮直起美濃。 京極某起近江。 山名氏清二子起丹後。 竝應義弘。 而滿兼亦出陣武藏府。 宣言援義滿。 義滿於是急召貞世曰。 吾愧見公也。 時幕府兵寡。 土岐賴益。 六角滿高等。 往討美濃近江。 在者皆不堪戰。 義弘曰。 氏清唯攻京師。 自疲兵馬。 所以敗也。 因爲守計。 修塹壘。 起樓櫓。 自巡視曰。 雖有百萬衆。 不能拔已。 義滿先遣僧中津。 詰起兵之由。 義弘對曰。 吾自十六歲在鎮西。 大小二十八戰。 夷氏清。 媾南朝。 功勞匪尠。 昨年之役。 介弟又沒。 而幕下不恤其孤也。 且聞有削國之議。 密令少貳菊池誅我。 而頻頻召我。 我不能無疑。 吾已與鐮倉公約。 將入諫幕下虐政也。 中津歸報。 義滿笑曰。 奴輩自負其強。 不知乃公實使然焉。 乃自率管領以下諸將。 出陣東寺。 遂進至男山。 近畿將士來集者三萬餘騎。 以細川賴元等十一將將之。 往攻界城。 城甚堅固。 義滿令諸將息戰築長圍。 至十二月。 乃縱火四面而進。 樓櫓皆倒。 大戰良久。 義弘走出。 誤入管領畠山基國軍。 基國子滿家與鬬。 斬之。 義滿乃賜紀伊於滿家。 賴元子滿元有功。 賜之和泉。 謂之應永之役。 土岐詮直等皆平。 初詮直之舅曰康行。 康行者。 賴康子也。 天授中。 襲美濃守護。 其弟滿貞在京師。 欲奪兄職。 譖曰。 詮直謀反。 康行助之。 義滿遣滿貞。 及從弟賴益。 往討降之。 宥康行。 逐詮直。 以故詮直遂死於叛。 近畿旣平。 滿兼乃引兵還鐮倉。 義滿諜知其謀。 或因間貞世曰。 貞世子弟留守遠江者與謀焉。 彼曩被命。 不卽來者以是。 貞世懼。 走歸遠江。 義滿怒。 欲討貞世以及滿兼。 滿兼執事上杉朝宗百方講和。 義滿乃賜滿兼以足利莊。 凡與謀者皆釋不問。 貞世退居藤澤。 上杉憲定使人謂貞世曰。 子之退居。 適足以招疑耳。 貞世乃歸遠江。 憲定。 憲方子也。 已而義滿思其功勞。 召至京師。 待之如初。 踰歲而卒。 貞世頗涉書史。 著書譏切時政。 往往有中云。 初貞世父範國仕尊氏。 爲駿河遠江守護。 命貞世襲領。 貞世不受。 使兄範氏領駿河。 襲至姪氏家姪孫泰範。 及義滿時。 乃割駿河數郡。 加賜貞世。 泰範意貞世所請。 與義弘俱譖之。 至是義滿終令貞世養子仲秋襲領遠江。 如細川賴元故事。 七年。 大內義弘子持盛來降。 以其嘗諫父宥之。 削其封之半。 義滿性豪侈。 而數平亂逆。 志益驕。 待將帥甚倨。 朝臣往來其家者。 或以家隸遇之。 其削髮之歲適叡山。 儀准法皇御幸。 又喜土木。 創寶幢相國諸禪寺。 定爲五山。 置僧錄司。 僧中津。 妙葩。 祖阿。 周信等。 皆見厚遇。 先是。 我西南不逞之徒。 侵擾外國。 義詮時。 元主令韓人來請。 爲戢之。 元亡。 明興。 明主元璋亦數託僧來請。 八年。 五月。 義滿私遣祖阿。 通好於明。 參議菅原秀長草書。 書辭甚恭。 九年。 明主使僧道彜齎書及冠服。 封義滿爲日本國王。 義滿受之。 至足利氏中世。 使聘往來。 皆以王稱。 義滿又多內嬖。 生少子義嗣。 愛之。 欲廢義持。 未果。 先是。 帝再幸室町第。 十五年。 三月。 請幸北山。 義滿自被法服。 攜義嗣奉迎。 拜義嗣爲五位左馬頭。 遷四位少將。 四月。 冠于宮中。 儀准親王。 自是嫡庶不相善。 識者譏之。 然尊氏義詮之世。 諸將狃恩。 叛服無常。 自氏清義弘伏誅。 無不畏服者。 世稱。 義滿生歲戊戌。 字皆從戈。 故能以戈戟。 平天下也。 日本外史 卷之七終 发布时间:2025-04-16 16:29:0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