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之八 足利氏正記 足利氏中 内容: 五月。 義滿薨。 義滿初敍從五位下。 任左馬頭。 累遷從一位左大臣。 兼右近衛大將右馬寮御監。 終至太政大臣。 准三宮。 初久我氏爲源氏長者。 充淳和奨學兩院別當。 至義滿時。 乃屬之於足利氏。 終足利氏之世。 其官爵敍任。 例槪如此。 而至太政大臣者。 止於義滿。 義滿之薨。 詔贈太上皇號。 義持惶懼。 辭不受。 明主諡義滿。 曰恭獻王。 義持受之。 明年六月。 滿兼卒。 初氏滿至從三位左兵衛督。 而滿兼以從四位下左兵衛佐終。 遂以爲例。 滿兼二子。 持氏。 持仲。 持氏爲嗣。 先是。 宇都宮氏廣爲亂。 斯波持詮爲陸奧探題。 擊斬之。 獻首鎌倉。 滿兼賜持詮以氏廣邑。 以賞之。 伊達政宗作亂。 滿兼遣執事上杉氏憲。 擊平之。 十八年。 飛驒國司藤原尹綱兵起。 義持遣京極高數。 擊平之。 十九年。 帝讓位於皇太子。 是爲稱光帝。 諸南朝遺臣。 請立後龜山後如約。 足利氏議。 立南朝皇胤者。 非我家之志也。 終不聽其請。 於是諸國兵起。 二十年。 伊達氏懸田氏起於陸奧。 持氏令畠山國詮攻之。 二十一年。 北畠氏關氏起於伊勢。 義持令土岐賴益攻之。 明年皆平。 當此之時。 關東兵力倍於京師。 而天子廢立。 公卿易置。 則京師專之。 威權無比。 世俗呼曰公方。 初義滿定幕府官政。 武衛。 細川。 畠山氏。 更爲管領。 謂之三管。 山名。 一色。 京極。 赤松氏。 更爲侍所別當。 謂之四職。 武衛卽斯波氏。 京極卽佐佐木氏也。 武田。 小笠原氏。 更司弓馬禮氏。 吉良。 今川。 澁川氏。 更爲武者頭。 伊勢氏。 爲奏者。 謂之七頭。 關東亦擬之。 自稱曰公方。 故上杉憲房之後。 世居鎌倉山內。 憲房兄重顯。 其後世居扇谷。 稱兩上杉。 更爲管領。 而故氏滿弟滿直管陸奧出羽。 號曰三管。 千葉。 小山。 長沼。 結城。 佐竹。 小田。 那須。 宇都宮八族。 曰八館。 當持氏之時。 上杉氏憲執事。 持氏與之有隙。 氏憲辭職。 以上杉憲基代之。 憲基。 憲定子。 憲房玄孫也。 氏憲。 重顯玄孫也。 持氏叔父曰滿隆。 頗有聲望。 養姪滿仲爲子。 氏憲說滿隆曰。 公方耽溺酒色。 不可統帥。 而憲基爲政。 又有偏私。 匡邪靖難。 非君而誰。 君若擧事。 臣請輔之。 乃嬌義持教令。 密招將士。 將士競附。 二十三年。 十二月。 氏憲將兵。 奉滿隆滿仲。 以圍持氏。 持氏大驚。 遽騎馬而走。 入憲基佐介第。 憲基令族氏定拒之。 衆寡不敵。 持氏夜出西走。 從士多爲追兵所殺。 至藤澤道場。 氏定自刄。 憲基走越後。 諸敗軍聞持氏在伊豆國清寺。 皆來集焉。 狩野介某。 黨於氏憲。 來攻破之。 持氏走駿河。 依今川範忠。 告急於京師。 京師方流言。 大納言義嗣以不得立。 竊懷觖望。 與氏憲通謀。 欲伐義持。 義持迫義嗣使削髮。 幽之于相國寺。 下教關東將士。 令救持氏。 憲基起兵越後。 江戶氏。 豐島氏。 二階堂氏。 竝起兵武藏。 以討氏憲。 氏憲遣兵攻之。 敗歸。 氏憲婿岩松持國。 起兵上野。 以應氏憲。 二十四年。 正月。 氏憲與持國。 夾攻武藏。 勝而平之。 旣而持國驕恣。 將士離心。 氏憲終敗歸。 而附持氏者日衆。 持氏乃以今川氏大森氏葛山氏兵攻鎌倉。 復之。 滿隆滿仲氏憲。 及氏憲宰長尾氏春等。 皆自殺于雪下僧舍。 持國聚殘兵。 與持氏將舞木宮內戰。 兵敗被擒。 明年。 義嗣暴卒。 二十九年。 佐竹某叛持氏。 持氏與戰于比企谷。 斬之。 小栗滿重。 宇都宮持綱。 又叛據結城。 持氏令上杉氏小山氏擊之。 明年。 持氏自將攻結城。 拔之。 斬滿重持綱。 京師援軍至駿河。 聞事平而歸。 持氏凱旋。 至武藏府。 聞義持庇故氏憲孤子某也。 怨之。 有畔心。 欲移兵西上。 三十一年。 三月。 義持遣僧服西堂。 至武藏。 諭持氏弭兵。 持氏不聽。 西堂往來辯說。 請義持持氏。 約爲父子。 至九月和成。 持氏乃歸鎌倉。 義持性媮惰。 時會京畿無事。 以游宴爲事。 使三管四職更治具招請。 先是一歲。 讓軍職於長子義量。 而自削髮稱道詮。 三十二年。 義量卒。 義持再聽政。 寵赤松持貞。 持貞貞範孫也。 初貞範弟則祐。 以功領播磨備前美作。 以傳於子義則。 三十四年。 義則卒。 四子。 則友。 滿祐。 祐之。 義雅。 則友夭。 滿祐爲嗣。 襲領三州。 義持欲削其所領予之持貞。 滿祐怒。 自焚其第。 奔歸播磨。 義持遣細川持元山名滿熙。 往擊之。 諸將多與滿祐連姻。 不欲往。 十月。 連署訴持貞亡狀。 義持不得已。 令持貞自裁。 而赦滿祐。 歸京師。 義持疾作。 正長元年。 正月。 薨。 至內大臣右近衛大將從一位。 初義持有六弟。 懲義嗣之禍。 皆以爲僧。 及義持疾篤。 無嗣子。 幕議。 或欲擇其一人爲嗣。 或屬意於持氏。 持氏亦冀立。 管領畠山滿家建議。 不若質之神也。 自赴石清水祠。 鬮之。 得義圓。 義圓者。 義持第三弟。 爲靑蓮院僧正。 於是蓄髮。 及義持薨。 入室町爲喪主。 三月。 敍爵。 以其髮猶短。 裹頭。 以見諸將。 更名義宣。 後更義教。 七月。 稱光帝崩。 義教迎崇光帝曾孫於伏見。 立之。 初崇光南遷。 後光嚴以太弟卽位。 崇光還居伏見。 欲立其子榮仁。 囑之於細川賴之。 賴之不奉詔。 立後圓融。 以至於帝。 伏見氏日微。 上皇憫之。 下宣。 以榮仁子貞成。 爲無品親王。 中外皆稱。 有如宮車晏駕。 親王必立也。 帝聞之弗懌。 貞成削髮以示意焉。 貞成子曰彥仁。 及帝有疾。 上皇與義教決議。 令管領滿家迎彥仁立之。 是爲後花園帝。 後龜山皇子冀立而不得。 怒。 奔伊勢。 明年。 北畠氏越智氏竝起兵。 義教令土岐持數攻北畠氏。 破之。 以皇子歸。 置之嵯峨。 令畠山持國攻越智氏於高鳥城。 未能下。 是歲。 改元永亨。 朝議謂。 正長之號。 於王室將家。 皆爲凶也。 而持氏慍不得爲將軍。 猶私用正長。 曰。 吾何屈於還俗將軍乎。 義教亦自知天下多不服己者。 銳意爲政。 待諸將不假辭色。 軍國之事。 多所釐革。 二年。 徙鎮西豪傑。 以充京師。 又欲圖東南。 三年。 遊伊勢及紀伊。 四年。 遊駿河。 館今川範政。 宣言觀岳。 是時。 越智氏猶據高鳥城。 城固不拔者數歲。 義教益遣兵攻之。 義教學武技。 從小笠原政康受射。 八年。 政康與村上賴清鬬于信濃。 賴清輒敗。 乞援於鎌倉。 持氏欲援之。 憲基子憲實爲執事。 諫曰。 彼非我管國也。 何關我事哉。 且我援賴清。 則將軍必援政康。 是以兄弟之邦。 開天下之爭也。 持氏憚憲實權力。 勉從之。 上杉憲直。 一色直兼。 有寵於持氏。 因間憲實。 明年。 四月。 持氏令憲直直兼託援賴清。 徵兵於武藏。 欲誅憲實。 府下騷擾。 兵士大集於山內。 持氏懼。 自往山內。 面諭憲實。 歸罪於憲直。 逐之。 憲直逃入藤澤寺。 事輒釋。 十年。 持氏冠其子賢王。 欲行禮于鶴岡祠。 如遠祖義家故事。 憲實又爭曰。 冠于室町。 受將軍偏諱。 禮也。 自先公至公三世。 以爲恆焉。 今君乃變之。 不可。 持氏曰。 還俗將軍。 何足以冠吾子哉。 冠吾子者。 非今上。 則伏見龜山二王而已。 遂冠祠前。 命名義久。 諸將皆入賀之。 獨憲實稱疾不入賀。 持氏怒。 欲發兵攻憲實。 憲實乃奔上野。 據平井城。 明日。 持氏卽遣一色時永。 將兵往討憲實。 遂留三浦時高。 輔義久守鎌倉。 而自將出陣武藏府。 憲實告急於義教。 義教奏。 請討持氏一行詔。 副以教書。 使故上杉氏憲二子持房教朝齎之。 以徇東北三道。 東海東山兵。 從持房。 自箱根進。 北陸兵。 從教朝。 直赴平井。 合於憲實而南下。 陣于分陪。 持氏分兵拒之。 九月。 持房等。 與持氏兵。 戰于箱根。 不利。 又戰于早川尻。 破之。 進逼鎌倉。 十月。 三浦時高叛持氏。 攻義久。 義久與祖叔父滿貞。 走匿扇谷。 梁田某。 名塚某。 力戰死之。 其他將士皆率歸憲實。 持氏窮蹙。 十一月。 持氏遂削髮乞降。 憲實使長尾芳傳徙持氏于永安寺。 置兵監守。 迫憲直直兼使自殺。 盡殺其從士。 自與關東將士連署。 請義教宥持氏死。 使者十餘反。 義教竟弗聽。 十一年。 正月。 憲實以義教令遣兵。 令諸軍圍永安寺。 持氏縱火寺塔。 與其妻俱自殺。 義久滿貞皆死。 持氏少子二人。 曰春王安王。 皆髫齔。 爲乳母長尾氏所挈。 遁走日光山。 義教遣使鎌倉。 勞諸將。 以憲實管領東國。 憲實恐負殺君之名也。 自往永安寺。 伏謝于持氏影前。 抽刀將自殺。 爲從者所止。 不果。 乃削髮。 退居國清寺。 使弟清方與教朝同行管領事。 四索持氏餘黨。 十二年。 正月。 春王安王潛遣使。 諭結城氏朝曰。 請假子之力。 擊上杉氏。 以復父仇。 氏朝謂其將士曰。 吾被佐公恩眷。 而不能救其死。 今兩郎君託我以大事。 是武人之榮也。 吾其可不出力生死以之。 乃令其子光久迎致二孤。 因大聚宗族。 修結城古河二城。 分兵守之。 持氏遺臣。 一色。 野田。 大井。 吉見諸族。 竝起應之。 事聞京師。 義教授旗於持房。 赴鎌倉。 再發東國兵。 以助清方。 七月。 清方將諸軍。 圍結城。 氏朝力拒。 數破上杉氏軍。 義教益發兵。 又起憲實視師。 憲實辭。 弗聽。 憲實乃率東北三道兵。 攻氏朝。 氏朝勉勵士卒。 嬰城固守。 憲實等不能拔也。 當是時。 越智氏城已陷。 而北畠氏復起兵。 義教使人就講和焉。 曰。 吾定關東。 然後剪滅之。 義教季弟爲僧。 曰義昭。 後龜山皇子在嵯峨大覺寺者。 義昭與之親善。 於是義昭說皇子曰。 東西兵亂。 皇子欲復舊業。 是時爲可。 北畠氏雖旣和。 聞皇子起。 必復起兵。 土岐一色輩。 皆怨將軍。 其來附必矣。 又密使人約菊池大村諸族起兵。 遙爲聲援。 菊池答曰。 結城不下二歲者。 天下必動搖。 可以乘而起也。 義昭乃閉門蓄髮。 義教怪其久不出。 廉問知實。 乃遣兵且捕之。 義昭逃亡。 不知所之。 乃圖其形索諸國。 購以千金。 嘉吉元年。 三月。 義教詣伊勢神祠。 疑北畠氏匿義昭。 親詗察之也。 四月。 結城古河皆陷。 氏朝父子戰死。 城兵悉死之。 以脫二孤。 二孤逃走。 爲上杉氏兵所獲。 獨持氏季子永壽王。 走信濃。 氏朝季子成朝。 走常陸。 上杉氏兵檻二孤而西。 五月。 薩摩人亦獲義昭首而東。 先至京師。 首壞敗不可辨。 義教召義昭所昵童子視之。 童子曰。 果僧正。 則其二齒缺矣。 驗之果然。 義教大喜。 乃遣使者迎二孤。 戮于途。 遇之垂冰。 護將長尾某。 乃入道傍佛寺。 進浴二孤。 二孤亦知其意。 正坐受刄。 春王年十三。 安王年十一。 首至京師。 義教召其乳母。 問持氏子猶在乎。 乳母不答。 嚙舌而死。 初尊氏與直義謀曰。 義詮不武。 難以寄重任。 宜令基氏領關東以鎮護之。 乃立基氏輔義詮。 曰。 子子孫孫相輔。 勿相背也。 然義滿義持皆有滅鎌倉之志。 至義教乃能成之云。 基氏之家旣敗。 而義詮之家亦自是亂矣。 義教爲人猜暴。 以盛氣馭下。 旣滅關東。 意益驕。 自謂爲父祖所不能爲。 天下無復足畏者。 先是。 義教襲職而三歲。 侍女三人有罪賜死。 赤松滿祐女與焉。 或曰。 滿祐怨望。 有異心。 義教聞而囚之。 滿祐逃奔播磨。 遣兵攻之。 滿祐力窮。 削髮出降。 宥之。 其七歲。 遣一色義貫土岐持賴。 攻越智氏。 義教嬖姬小辨者。 其家與一色氏有怨。 因讒義貫通款越智氏。 義教卽命武田信榮。 就軍中誅義貫。 夷其族。 又疑持賴。 命細川持常殺之。 諸將士人人自危。 而滿祐最疑懼。 滿祐之與持貞爭也。 及持貞死。 遂幷其邑。 持貞兄子貞村。 幼喪父。 邑除。 義教見其美姿容。 收爲近侍。 甚寵之曰。 家兄庇其庶。 吾則庇其嫡。 自有別也。 因疏斥滿祐。 滿祐形貌矮陋。 義教戲呼之。 曰三尺入道。 滿祐嘗侍宴。 醉舞。 謠曰。 軀矮勿侮。 三國之主。 義教愈憎之。 義教蓄猴。 每滿祐入。 輒使人放猴爬其面。 滿祐拔刀斬之。 心深怨義教。 而不形顏色。 而幕府多怪。 有狐夜鳴屋上。 宿直者或闚空室中。 見有偶人數十爲鵜飼。 鵜飼者。 散樂曲名也。 忽而不見。 義教略不加意。 貞村已壯。 寵之不衰。 遂欲割滿祐邑予之。 將就其第諭意。 從容謂滿祐曰。 聞汝園之鳬乳矣。 可一觀否。 滿祐佯喜。 請期。 期六月廿四日。 滿祐從子曰教祐。 爲幕府近臣。 微聞削邑之議。 以告滿祐。 滿祐大恚。 於是召長子教康家臣渥美等。 議曰。 吾宗積功於將家。 將家遇我。 亡狀非一。 我伏受其制。 何所底止乎。 吾欲先發行大事。 汝等爲我努力。 教康等贊之。 乃伏甲三百於第中。 而請義教。 義教卽往。 置隨兵于門外。 獨與朝貴諸將入。 置酒高會。 觀散樂。 樂至鵜飼。 時已薄暮。 第中有呼曰。 廐馬逸矣。 因急關門。 門關而甲發。 義教將起。 教康教祐耦進。 執其左右手。 伏之曰。 今日之事。 公自取之。 渥美自屏後出。 揮刀斬其首。 一座拔刀起。 起者輒見殺。 相殺者又數十人。 斯波義廉大內持世。 被創。 越垣而逃。 隨兵皆潰。 滿祐旣弒義教。 欲待府兵來討戰死。 而諸將士悉聚幕府。 惶惑不知所出。 旦日。 滿祐乃以三百騎。 出京師。 至攝津中島邑。 葬義教首于崇禪寺。 而西歸播磨。 據白旗城。 自是幕府以鵜飼爲凶。 不列樂府也。 義教官至左大臣右近衛大將從一位。 薨年四十八。 七月。 持世創劇。 卒。 八月。 畠山持國滿家子也。 與管領細川持之等議。 立義教子義勝爲嗣。 甫八歲。 天子詔義勝討滿祐。 乃遣細川持常赤松貞村武田信貫自播磨。 山名持豐山名教之山名教清自美作。 兵凡五萬人。 滿祐聞貞村來。 大喜曰。 豎子來。 吾所願也。 乃遣兵逆擊于蟹坂。 大敗之。 持常與滿祐有姻。 自以一軍居前。 故逗撓不進。 九月。 持豐進至法華山。 山太險。 滿祐兵扼守其隘。 懸巨材而候。 持豐患之。 夜使土兵數千人持一炬上其傍山。 滿祐兵謂我冒嶮而入也。 走而拒之。 守隘之兵減。 持豐則收牛數百頭。 縛藁爲人。 跨牛背。 驅赴敵軍。 精兵數百。 鼓譟從之。 曉自隘口進。 滿祐兵以藁人爲敵。 悉發其懸材。 牛死而兵入。 滿祐兵驚潰。 持豐進入播磨。 連陷諸砦。 先衆至白旗城。 城兵逃降略盡。 滿祐與渥美等皆自殺。 乃以三國分賜持豐等。 持豐。 時熙孫也。 教康走北畠氏。 不納而死。 教祐走少貳嘉賴。 嘉賴納之。 大內教世。 持盛孫也。 奉命擊破之。 嘉賴教祐竝走對馬。 乃賞賜嘉賴邑於教世。 自明德應永二役。 山名大內氏皆微。 至此復興。 三年。 義勝卒。 義勝幼喜騎馬。 卒墮馬死。 官止於四位左中將。 義勝母。 卽小辨。 讒殺一色義貫者。 世稱義貫爲祟云。 畠山持國爲管領。 議立義勝同母弟義成。 甫八歲。 後改名義政。 文安二年。 關東將士相與共請。 立故持氏子永壽。 爲鎌倉主。 以故憲實子龍穉執事。 永壽初走信濃。 依母黨大井持光。 上杉氏不之知也。 憲實旣削髮。 又與攻結城。 心甚愧之。 及結城陷。 則以其二子爲僧。 携而西奔。 以自晦匿。 猶有一子。 在伊豆。 是爲龍穉。 自持氏亡。 關東不靖。 長尾昌賢建議。 欲立持氏胤子以慰藉衆心。 乃索獲永壽。 請之京師。 京師議許之。 賜永壽名成氏。 賜龍穉名憲忠。 旣而結城成朝來自陸奧。 仕成氏。 成氏與之謀。 欲修怨於上杉氏。 寶德二年。 謀泄。 成氏走江島。 憲忠追戰于海濱。 將士和解之。 奉成氏歸鎌倉。 事纔得釋。 而京師比年多虞。 南國兵乘隙竝起。 赤松教祐在朝鮮。 聞亂而還。 欲復其家。 發覺被誅。 初赤松氏亡。 畠山持國謂功臣之後不當絕也。 欲令故滿則子則重奉祀。 曰。 滿則死明德之役。 而則重不與嘉吉之逆。 是宜立也。 赤松氏遺臣因擁則重起播磨。 山名持豐聞之曰。 吾樹功受封。 賊黨敢欲奪之。 乃將兵發但馬。 擊殺則重。 持國不平。 持國父子擁立三將軍。 官至從三位。 頗驕恣。 其朝政府。 或乘篾輿。 從騎士。 其下亦多犯法者。 藤原兼良。 藤原房嗣。 皆冀關白。 交賂於持國。 其威權。 如此。 而持豐與之抗衡。 持豐削髮曰宗全。 以女妻細川勝元。 勝元。 滿元孫也。 勝元自父持元伯父持之。 與畠山氏更爲管領。 以故深結持豐。 以傾持國。 持國無子。 養姪政長爲嫡嗣。 任尾張守。 已而生男義就。 爲右衛門佐。 持國愛之。 欲廢政長。 其家長游佐某。 數擊南兵有功。 持國因命游佐輔義就。 游佐同僚神保某。 嫉游佐權勢。 欲立政長而排游佐。 乃教政長。 自託於持豐勝元。 亨德三年。 四月。 持國請義政立義就。 欲誅政長。 政長走匿於勝元家。 使神保等依持豐。 八月。 畠山氏將士率屬政長。 京師大騷。 幕府召諸將自衛。 獨持豐勝元不往。 其夜。 有人縱火於持國第。 持國奔入伯父滿則第。 義就奔依山名教之。 教之不納。 則入游佐家。 游佐家又火。 終奔河內。 持國遂匿建仁寺。 於是勝元携政長。 入謁幕府。 白義政曰。 近日之事。 臣僕磯谷所爲也。 九月。 誅磯谷以謝。 而政長竟得立焉。 遣兵擁持國而歸。 踰歲。 持國卒。 義政聞焚持國第者持豐所爲也。 十一月。 召諸將。 命誅持豐。 勝元俄拔其衆赴東山。 擧族從之。 幕府兵寡。 勝元乃爲請赦持豐。 持豐又謝。 獻誓書。 事輒釋。 乃罷持豐之國。 細川成之乘間。 請錄赤松氏之裔。 義政許之。 成之。 持常子也。 康正元年。 夏。 召赤松教祐弟則尚。 賜之播磨。 持豐怒。 逆擊則尚。 殺之。 因怒曰。 則尚之立。 勝元何不沮止之。 乃欲使之剚刄婦翁腹邪。 勝元無子。 養持豐子爲嗣。 已而生子。 則廢之。 持豐因是恨勝元也。 無幾何。 持豐被赦歸京師。 勢威益熾。 持豐長身赭面。 人呼曰赭入道。 時赤松氏遺臣所在伏匿。 憚持豐不敢有爲。 有石見者焉。 仕內大臣藤原實量。 常思復赤松氏。 從容語實量以其志曰。 細川氏。 山名氏。 內有釁隙。 臣以爲以此時附細川氏。 則志或成矣。 因出示尊氏與則村書。 實量視書。 歎曰。 其祖爲將軍之父。 其孫爲將軍之仇。 仇讎之責。 汝何以償。 石見曰。 今將軍立之歲。 南人犯闕奪璽。 璽今在吉野。 臣請往收復之。 乃令舊僚中村某等往吉野。 佯仕南朝皇子。 長祿元年。 中村終得殺南朝皇子取璽還獻。 義政議賞其功。 勝元贊之。 賜邑於赤松政則。 政則父性存。 義雅子也。 於滿祐爲姪。 嘉吉之變猶幼。 依建仁寺僧龍澤而免。 後生政則。 甫五歲。 於是賜加賀之半。 持豐怒。 使刺客刺殺石見。 當此時。 三管領。 細川氏獨盛。 四職。 山名氏獨盛。 而伊勢氏權勢甲於七頭。 先是。 斯波義將。 義重。 義淳。 義繼。 父子相襲。 亨德中。 義繼夭。 無子。 以族義敏爲嗣。 義敏者。 義將弟義種之曾孫也。 斯波之家有三老。 曰甲斐織田朝倉。 三老常不喜義敏。 相共竊罵之曰。 新主人何無禮於舊家臣也。 因伊勢貞親請廢之。 貞親娶甲斐氏。 則右之。 爲請義政。 義政欲兩和解之。 三老不肯。 乃諭義敏。 讓其子松王而自退。 三年。 義敏致仕。 貞親乃請立義廉。 許之。 義廉者。 義種孫也。 義敏失望。 走依大內教弘。 伊勢氏世掌出納。 甚有權。 而至義政時尤甚。 義政妻曰富子。 藤原重政女也。 有寵。 所言莫不聽從。 內謁公行。 號令抵捂。 而伊勢氏專權於中間。 義政獨事遊宴而已。 義政喜奢侈。 高倉第障子。 一間直二萬錢。 其他稱之。 以故征賦十倍前代。 前代借畿內富商之金。 率一歲不過數次。 至義政時。 則一月或八九次。 故事。 每將府有大儀。 課諸將助其費。 率十歲一擧。 義政五歲九擧。 天下彫弊。 近江士人熊谷某好學。 密上書幕府。 極諫義政。 義政怒曰。 其言則然。 而非其人矣。 命貞親奪熊谷邑。 逐之。 先是。 畠山政長義就相鬩河內。 義政兩赦之。 入京師。 寬正元年。 九月。 義政命貞親逐義就。 義就曰。 吾顧無罪。 將軍豈信讒乎。 乃奔河內。 義政令政長攻之。 陷若江城。 細川勝元請援政長。 三年。 勝元令族成之爲假管領。 將二十餘州兵赴援。 義就以數百人據嶽山金胎寺二城。 擊卻京軍。 而金胎寺竟陷。 四年。 三月。 京軍圍嶽山。 山名是豐以備後兵先登。 與義就戰。 七勝七敗。 城兵疲而卻。 是豐曰。 我宗全子也。 不拔城不已。 城兵不敢出。 義就揮刀。 身先士卒。 是豐曰。 義就勇士。 真吾敵也。 戰至日暮乃交解。 四月。 嶽山陷。 義就欲自殺。 湯淺二郎代死。 義就脫走。 入高野。 政長攻之。 又走吉野。 政長凱旋。 是豐歸。 語父以義就勇。 持豐心奇之。 五年。 皇太子受禪。 是爲後土御門帝。 義政亦倦政。 欲辭職。 而歲三十未有子也。 弟義尋削髮爲淨土寺門主。 義政欲讓職於義尋。 義尋固辭曰。 近日人情。 反覆可畏。 義政使人言曰。 子豈有所顧慮邪。 吾如他日擧男。 就襁褓卽爲僧耳。 必不子廢也。 子第速來代我。 義尋乃蓄髮。 徙今出川第。 更名義視。 將士赴謁。 勝元執事焉。 已而義政殊無讓職之意。 六年。 十一月。 富子生男義尚。 內外慶賀。 富子不忍以爲僧也。 日夜啼泣。 願立爲嗣。 欲得一強援。 念諸將有威力者。 曰。 無若赭入道者。 密作書屬持豐曰。 吾欲立孺子。 而義視業已爲嗣。 勝元輔之。 不可撼也。 願公爲吾圖之。 持豐素恨勝元。 欲立義尚而己執事焉也。 乃許諾之。 因請赦義就入京師。 以援己。 持豐又以女許嫁斯波義廉。 時義敏在周防。 其妹爲伊勢貞親妾。 有寵。 其子松王爲僧貞蕊弟子。 於是妾與貞蕊。 日請復義敏。 貞親遂以教旨召義敏。 入京師。 禁義廉朝從。 收其第宅。 義廉走告之持豐。 持豐大怒。 欲自往其第以拒公使。 家臣垣屋大田垣等交諫曰。 以私姻背公命。 其若之何。 君盍以其適武衛者轉適公方乎。 是轉禍爲福也。 君不聽臣等。 臣等當薙髮染衣住高野粉川而已。 不忍視君及禍也。 持豐笑曰。 吾加箭於奴輩。 何不可之有。 赤松滿祐之弒普光公也。 細川六角武田諸人。 往者如雲。 大敗於蟹坂。 趦趄不進。 然而自但馬口入。 一戰梟逆賊首。 以報將軍仇者。 誰乎。 然未幾何。 召賊餘孽。 奪我功田予之。 吾聞。 父讎不與共戴天。 田夫野人猶知此義。 今不疾父讎。 而疾報仇者。 欲奪此以予彼。 如此公方真可賴也。 饒令吾背公命。 而若輩謹慎以納媚焉。 何必高野粉川之之。 因拂衣而入。 大聲罵曰。 大姓有可罰者。 當告管領。 諮諸將。 以決其議。 貞親一豎子。 敢進退三職。 欲使武衛之家亦踵畠山氏之禍。 禍敗之至。 真不可測。 今日在彼。 明日在我。 我必往。 與義廉共生死耳。 於是山名氏家臣。 咸決意修兵。 京師訛言。 今出川氏亦右義廉。 義視懼。 乃走入勝元第。 有人告貞親曰。 細川山名。 奉命來討。 四月。 貞親東奔伊勢。 義敏北奔越前。 諸將連署。 請誅貞親曰。 貞親不伏誅。 則群臣不復能朝從。 義政不得已聽之。 使人諭解義視。 於是持豐復請赦義就。 義政許之。 持豐喜。 使使報義就。 義就在熊野。 得報卽發。 九月。 入河內。 政長部將守若江城。 怖。 棄城走。 義就盡定河內。 十一月。 入京師。 謁幕府。 徑詣謝持豐。 極歡而出。 或夜書義就門曰。 右衛門佐。 拜戴二物。 御所之盃。 山名之足。 義就謂。 勝元政長之黨所爲也。 明年。 改元應仁。 故事。 每歲首。 管領以下更饗將軍。 是時。 政長爲管領。 正月。 二日。 政長治具。 請義政。 義政不往。 政長驚曰。 吾勤仕異等。 饒使不蒙褒賞。 何遽至被疎斥。 蓋宗全義就讒言所致也。 義就聞之。 大喜曰。 彼已爲將軍所疎斥。 當往驅逐之。 政長家宰神保長誠。 請政長修守備。 十五日。 持豐饗義政畢。 聚義就義廉等諸將。 圍幕府而請曰。 義就旣被赦。 當移住本第。 而勝元右政長以梗公命。 請詰問之。 義政乃遣使問勝元。 勝元曰。 臣將自往答矣。 使者還報。 幕府戒嚴。 兵聚細川氏者可一萬。 義就等亦聚兵於幕府。 義政出令曰。 政長義就。 獨身決戰。 諸將毋得援。 持豐怒曰。 三日請之。 一朝失之。 如何。 義就曰。 獨身決戰。 吾所願已。 旦日僕當以手兵赴攻。 諸君傍觀勝敗何如。 於是諸將皆奉令。 勝元弗肯。 義政令細川教春往諭勝元曰。 不奉令者叛也。 勝元歎息久之。 乃答曰。 賴春死國難。 賴之輔幼主。 以至於臣六七世。 未嘗倍叛也。 今寧背友誼。 不忍被叛名。 當謹奉令耳。 長誠聞之。 謂政長曰。 右京大夫已不援我。 我孤立矣。 義就自幕府來。 諸將豈無潛援之者。 本第平夷。 不可拒守。 爲今計者。 宜據上御靈林。 南負相國寺。 西依大夫第。 戰卽不利。 大夫豈坐視乎。 且大夫家老安富元綱與臣親善。 卽使大夫不援。 而元綱必來也。 政長然之。 乃燒其第。 以六千人出。 從士以爲奔也。 行道亡。 比至御靈林。 裁二千人而已。 義就曰。 兵利在乘勝。 是不可失矣。 十八日。 侵晨赴之。 時方雪。 兵凍不輒前。 政長兵亂射。 斃數百人。 而義廉等潛來助義就。 政長苦戰。 細川氏闔門。 不敢出援。 長誠使人言元綱曰。 自旦戰至暮。 我兵疲矣。 不敢望援兵。 特請惠一尊酒。 將與主公訣飲自裁。 元綱不答。 政長夜縱火祠宇。 穿林而逃。 義就入。 覩宇下有三屍。 曰。 尾張守死矣。 乃凱旋。 持豐大喜。 散遣其兵。 世嗤勝元不援政長也。 謠曰。 細川宜改洲股川。 害尾張者是此川。 勝元愧之。 閉門不出。 叔父持賢數激怒之。 時勝元第在東。 持豐第在西。 以夾室町府。 義視往來二人間。 和解之。 勝元陽服從之。 持豐意益驕。 不復設備。 勝元窺之。 潛發兵諸國。 勝元自發其所管攝津丹後土佐讚岐之兵。 族政之以阿波參河。 師春以備中。 元春以和泉。 政春以淡路。 斯波義敏以越中。 畠山政長以紀伊河內。 京極持清以隱岐出雲飛驒近江。 赤松政則以播磨備前美作。 武田國信以安藝若狹。 竝屬勝元。 兵凡十六萬餘人。 議曰。 幕府門前有一色義直第。 與西陣相接。 而爲之守。 我今遣一將。 陣實相院以隔絕之。 則義直必怖而走。 我可以取幕府也。 五月二十四日。 遣武田國信等陣焉。 義直果走。 勝元乃入幕府。 請將軍牙旗。 樹之四足門。 又迎義視置府中。 令將士屯諸街巷。 以討持豐。 持豐聞之曰。 悔爲豎子所先。 於是亦發兵。 持豐自發其所管但馬播磨因幡之兵。 族教之以伯耆備前。 教清以美作石見。 斯波義廉以越前尾張遠江。 畠山義就以大和河內紀伊。 畠山義純以能登。 六角高賴以近江。 一色義直以丹波伊勢土佐。 土岐成賴以美濃。 竝屬持豐。 兵凡十一萬餘人。 山名是豐與勝元約爲父子。 以故獨屬東陣。 西陣。 遣垣屋攻實相院。 遣大田垣守東面前壘。 京師人民。 負擔奔竄。 後二日。 細川氏兵攻前壘。 發火箭。 燒而走之。 持豐遣義廉教之。 攻師春大宮第。 師春乞援於勝元。 勝元乃遣持清。 將萬人過戾橋。 未陣。 義廉將鹿草朝倉等。 呼譟薄之。 持清兵卻。 遂大奔。 爭橋而墮者數千人。 政則曰。 備中守孤軍嬰壁。 不援之者。 非士也。 勒三百騎。 自猪熊巷赴援。 擊走義廉兵。 拔師春。 入政之村雲第。 山名氏兵躡之。 縱火第外。 戰煙燄中。 如此者兩晝夜。 伏屍填塞街衢。 六月。 東西陣交解而退。 東陣據相國寺。 西陣據武衛氏。 相持不戰。 西陣兵漸加。 大內政弘素黨西陣。 與河野氏。 合兵三萬來援。 東陣遣政則。 拒之於攝津。 遣政國國信。 攻武衛壘。 欲及政弘未至拔之。 迭攻二十日。 未能拔。 而政弘已至。 擊政則。 政則走至五條。 不得入。 乃東走岩倉山。 西陣望見其炬火。 遣兵三道要擊。 皆敗卻。 政則經神樂岡。 自御靈口入東陣。 東陣流言。 將軍近臣有通款西陣者。 常泄密謀。 所以取敗。 八月。 勝元與家臣議。 以甲六千扼守諸門。 使教春請逐番衆十二人。 義政聽之。 近臣皆怒曰。 上意所注在西。 西勝則笑。 東勝則顰。 何獨吾儕。 吾儕選於衆中。 特受放逐之命。 亦足以死矣。 爭結束將鬬。 當是時。 勝元迎上皇天皇于幕府。 政長特敍三位。 護輿至門。 門中喧騷。 與止門外者。 自午至亥。 藤原公春。 吉良義信。 以義政旨諭近臣。 近臣乃出奔西陣。 而輿乃入。 葢勝元計。 義政如不右己。 則挾天子以戰也。 持豐亦計。 攘下京之敵。 以出敵東面。 取三寶院相國寺。 以塞御靈口也。 九月。 令義就政弘成賴高賴義直赴攻。 五將臨發。 誓持豐曰。 此行不取相國寺者。 無復生還。 乃各將萬人。 攻三寶院。 武田國信弟基綱。 與其父信賢。 以二千人守之。 力拒終日。 兵皆散亡。 基綱獨開院門偏扉。 以身當敵。 敵不敢逼。 畠山氏驍卒野老源三有膂力。 挺身搏之。 基綱叱曰。 試受吾刀。 乃擊其冑。 刀折。 基綱大號奔逸。 莫敢遏者。 源三頭碎死。 西陣兵旣取三寶院。 進攻淨華院。 逐守將京極持清。 焚近衛鷹司以下三十七第。 遂向相國寺。 勝元令安富元綱等三千騎守相國寺。 別出兵於一條。 而寺僧陰通款於西陣。 擧火爲應。 扞一條者。 駭顧引還。 西陣五將追至寺門。 元綱兄弟以手兵拒總門。 與政弘成賴確鬬七合。 殺傷大當。 自晨至昏。 西陣兵終不能入。 已而東門失守。 西陣兵坌入。 元綱兄弟咄嗟馳之。 箭洞胸死。 政弘成賴旣取相國寺。 收所獲首級。 載之以車八輛。 以送致西陣。 因屯相國寺址。 政之來謂勝元曰。 敵屯相國寺。 我如釜中魚也。 急遣一將擊走之。 勝元曰。 吾亦思此。 而諸將士各有所守。 與敵相拒。 不可拔足。 誰赴援者。 秋庭某進曰。 畠山公其人也。 勝元曰。 然。 召政長。 語之故曰。 事急矣。 煩公一行。 果勝。 則當今忠勳誰出公右者。 政長對曰。 僕雖無似。 辱受此命。 不敢不往。 顧御靈林之役。 多亡士卒。 在者僅二千而已。 若之何。 勝元有慚色。 政之乃令其部將東勝某援政長。 政長於是出四足門。 觀者相語曰。 以此寡兵。 恐不能克。 政長據鞍而言曰。 諸君勿憂。 政長在焉。 雖有百萬敵。 保能破之。 卽得克乎。 今日之事。 僕專任其功。 諸君幸證之。 乃進望敵陣。 指問其候騎曰。 彼山門前者爲誰。 曰。 成賴。 山門後者誰。 曰。 義直。 其南者誰。 曰。 衛門佐氏。 神保長誠說政長曰。 敵兵衆盛如彼。 君厚集其兵。 合力衝突之。 彼必縱兵圍我。 我可以破其一面也。 政長從之。 乃蒙楯而前。 比薄敵。 乃捨楯。 直衝門前陣。 陣大潰。 卻入門後。 門後兵沓蹙。 不能揮槍。 義就謂其將甲斐莊某曰。 彼其尾張守也。 我前軍槍鋒不整。 必敗。 亟勒隊。 吾將代進。 言未畢。 門後兵大敗奔。 壓義就軍。 軍不得戰而退。 東陣復取相國寺。 政長名震兩陣間。 於是兩陣皆戰疲。 交綏。 以相國寺爲界。 高壘浚塹。 爲持久計。 當是時。 伊勢貞親在鈴鹿關。 聞京師亂。 乃歸依勝元。 勝元以其不善持豐。 欲置爲己黨。 爲請復其舊職。 以伺察府中應敵者。 義視素惡貞親。 恐其離間兄弟。 意自不安。 竊謀逃奔。 遂間行。 至北畠教親營。 與俱奔伊勢。 二年。 四月。 義政以書招還之。 義視狐疑不應。 勝元政長政則等連署請之。 乃還。 九月。 入幕府。 會有飛語。 勝元謀廢立。 義政疑懼。 勝元聞之。 乃陰計走義視於西陣。 十一月。 令武田信賢擁義視冒雨上叡山。 持豐聞之喜。 遣兵迎之。 奉于武衛氏。 時義視爲正二位權大納言。 十二月。 詔。 削其官爵。 大納言藤原教忠等七人留在禁內。 遂奔西陣。 亦削其籍。 勝元復爲管領。 政則爲侍所司。 政則家老浦上某。 爲所司代。 自是兩陣如將軍兄弟爭者。 文明元年。 三月。 勝元遣部下兵。 夜縱火西陣。 入至持豐營。 持豐提薙刀出。 親戰庭中。 從兵四集。 殺安富某等十餘人。 餘兵走歸。 四月。 義政分予丹後于信賢政國二人。 遣吏入國。 山名氏吏拒戰。 迭有勝敗。 五月。 多賀忠高率近江兵。 入援東陣。 聞西陣黨六角龜壽起近江。 則引還。 勝元乃令國信城北白川。 屬之叡山。 以通近江商賈。 又令是豐城天王山。 塞西陣糧道。 持豐令義就屯勝龍寺拒之。 又令政弘城狛野。 以其家臣二尾某留守焉。 二尾叛。 應東陣。 會少貳嘉賴子教賴歸自對馬。 謀復其國。 西陲大亂。 政弘走。 歸周防。 西陣失勢。 赤松氏將中村某。 亦略播磨備前美作。 盡復其國。 二年。 十二月。 上皇崩于幕府。 三年。 正月。 葬上皇。 葬儀不備。 義政徙步奉送。 四年。 勝元以將軍旨說畠山義統。 義統降。 義政賜之越中能登。 以通北國糧道。 西陣益失勢。 逃降相屬。 五年。 三月。 持豐病卒。 西陣猶不解去。 勝元欲乘喪擊之。 五月。 勝元亦病卒。 子政元嗣。 勝元與持豐構難。 未決勝敗而死。 然政權終歸細川氏。 日本外史 卷之八終 发布时间:2025-04-16 16:36:3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