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之九 足利氏正記 足利氏下 内容: 兩陣皆喪首領。 猶屹然相對。 十二月。 義政讓軍職於義尚。 甫九歲。 畠山政長爲管領。 七日而辭。 以族義統代之。 賞降東陣功也。 九年。 十一月。 西陣諸將各解歸國。 義視往依土岐氏。 東陣亦解。 自應仁元年至此。 凡十有一歲。 兩陣兵士。 交出焚掠。 文武第宅。 蕩爲荒野。 關白兼良以下諸公卿。 散走四方。 或遭戕害。 歷朝典籍。 槪罹兵燹。 而義政宴詠自若。 發使者赴朝鮮。 求勘合印信。 以購海外珍寶。 十一年。 遂退居東山。 起銀閣以擬義滿金閣。 不以爭亂如意。 諸國強臣。 往往乘亂奪國。 葬上皇之歲。 斯波氏家臣甲斐某弒其君。 奪越前以應西陣。 朝倉敏景誅殺甲斐。 義政賜之越前。 於是織田氏乃奪尾張。 義政不問也。 自是天下武人不復朝足利氏。 山名氏。 及其黨與諸將。 散在諸國。 往往漸就衰減。 而細川氏與上杉氏。 張於東西者如故。 上杉憲忠之與成氏和也。 義政亦使使者諭解之。 而君臣猶相嫌隙。 後四歲。 成氏與結城成朝謀。 伏力士於門側。 而召憲忠。 憲忠至。 入門。 力士擊殺之。 上杉氏族皆怒。 叛成氏。 明年。 長尾昌賢請京師。 立憲忠弟房顯爲管領。 與扇谷上杉定正共攻成氏。 轉戰武藏相摸間。 房顯築壘于五十子。 兵結不解者三歲矣。 房顯定正請京師曰。 願得戴一將種以討成氏。 義政乃使其弟削髮爲香嚴院主者蓄髮。 命名政知。 遣之關東。 關東將士。 多歸心於成氏。 少附政知者。 於是政知留在伊豆堀越。 房顯旣卒。 子顯定嗣。 顯定與定正奉政知。 數攻成氏。 成氏走。 據古河城。 城負常陸。 右下野。 左下總。 千葉。 小山。 結城。 宇都宮諸族。 爲之羽翼。 顯定定正攻之。 十一歲而陷。 成氏奔千葉。 後七歲。 與上杉氏媾。 得復古河。 請和義政。 義政聽之。 實文明十年也。 顯定於是在上野平井。 管領八州。 八州推稱山內公。 扇谷上杉定正在相摸大場。 其臣太田持賢有才略。 削髮稱道灌。 道灌精築城之術。 築江戶河越二城居焉。 與父道真協心。 大播恩威。 八州將士。 漸背山內歸扇谷。 顯定患之。 數擊定正。 不得志。 顯定陰計除道灌以斷定正手足。 乃縱反間。 盛稱道灌材武得士心。 非爲定正下者。 定正稍忌之。 十八年。 定正招道灌賜酒。 酒酣命浴。 使人槍刺殺之。 子資安與道真。 共降顯定。 顯定大喜曰。 定正陷我計中。 不足復圖。 長亨元年。 將兵發平井。 擊定正。 定正遣使古河。 乞援於成氏。 成氏使子政氏將兵援定正。 討顯定。 是年。 九月。 義尚自將討六角高賴。 以其背命不來也。 十月。 高賴逃甲賀山。 義尚留陣鉤里。 義尚幼喜文學。 與藤原兼良問答政事。 兼良爲錄其語。 曰樵談治要。 又習騎射。 在鉤里踰年。 講左氏春秋于幕中。 曰。 吾不滅此賊。 不復還京師。 延德元年三月。 疾作。 薨于陣中。 官至內大臣右近衛大將從一位。 薨年二十五。 內外惜之。 義尚晚更名義熙。 義熙無子。 義政召義視於美濃。 養其子義材爲嗣。 義材後更名義尹。 終更義植。 二年。 正月。 義政薨。 官至左大臣右近衛大將從一位。 准三宮。 明年。 義視薨于京師。 政知卒于伊豆。 政知有子。 曰茶茶。 政知愛後妻子義通。 疎茶茶。 茶茶怨望。 遂弒政知。 義通走。 依今川氏親。 氏親遣其將伊勢長氏誅茶茶。 長氏遂取伊豆。 遂窺相摸。 是時。 上杉定正方克顯定。 居鉢形城。 兵威頗振。 不復敬成氏。 小田原城主大森實賴以書諫之曰。 扇谷支庶也。 所以能抗山內者。 太田道灌之力也。 今旣喪道灌。 兵力衰削。 而偶克勁敵。 真僥倖耳。 乃輕蔑君長。 重喪將士之心。 禍至無日矣。 定正弗能悛。 長氏遣使。 通好於扇谷氏。 與今川氏俱助定正。 以擊顯定。 兩上杉氏終自是衰矣。 義通之走今川氏。 今川氏護送之於京師。 細川政元爲管領。 請義植。 寓義通於天龍寺。 將行爲僧也。 義植旣襲職。 近國諸士盡來賀之。 獨六角高賴不至。 義植曰。 吾將繼義父之志也。 明應元年。 九月。 義植親將討高賴。 攻拔觀音寺城。 高賴復逃甲賀山。 義植凱旋。 當是時。 畠山政長爲管領。 政長以宿將負其威望。 輕侮諸將。 諸將不平。 畠山義豐。 義就子也。 訴政長驕橫。 據譽田城擧兵。 二年。 三月。 政長奉義植討之。 四月。 義植陣于正覺寺。 數攻譽田。 不能下。 義豐知細川政元與政長爭權相忌也。 陰遣使。 說細川氏家老三好之長。 之長子之慶。 勸政元援義豐。 合兵圍正覺寺。 義植脫走。 政長子尚長走紀伊。 政長曰。 吾可以死也。 與其臣丹下某等訣飲。 自殺。 政元歸京師。 議將軍繼嗣。 前關白藤原政基。 與故政知有姻。 因說政元曰。 義通在天龍寺。 未削髮。 當立。 政元然之。 乃會諸將。 言曰。 東山公嘗約養堀越氏之子矣。 今將軍黨於政長。 自亂國家。 不可以統師。 諸將莫敢異議。 乃立義通。 甫十五。 更名義高。 後更義澄。 閏月。 政元聞義植匿在筒井。 尚長在高屋。 遣兵攻之。 捕義植。 幽于家臣物部氏。 禁人出入。 縱一僧侍焉。 六月。 義植逃出。 奔越中。 終赴周防。 依大內政弘。 政弘卒。 子義興計起兵復義植。 政元養子高國。 以事怨政元。 叛。 通大內氏。 於是細川氏分黨。 京畿大擾。 兩上杉氏亦鬬於關東。 槪無虛歲。 六年。 成氏卒。 子政氏嗣。 政氏與定正子朝良。 數攻顯定。 已而和之。 當是時。 海內武人迭相爭奪。 不復知有天子將軍。 九年。 九月。 帝崩。 置柩於黑戶。 四十餘日乃葬。 十一月。 太子卽位。 是爲後柏原天皇。 天皇文龜元年。 義澄義植各自聚兵。 義澄奏請削義植官爵。 永正元年。 政氏與子高基有郤。 構兵。 初政氏有三子。 高基。 義明。 基賴。 政氏欲廢高基。 高基擧兵攻政氏。 上杉顯定和解之。 使政氏退老。 高基立。 義明奔陸奧。 基賴奔下野。 是時。 伊勢氏勢漸強大。 兩上杉氏連和以拒之。 三年顯定弟房義。 爲其臣長尾爲景所殺。 四年。 細川政元爲賊所殺。 三好長輝誅其賊。 政元素好鬼神說。 不近婦人。 以故無子。 養藤原政基子澄之。 又養族政春子高國。 皆不中意。 更養族元勝子澄元。 初賴之之後。 世爲管領。 曰上館。 二弟詮春滿之。 世領讚岐阿波。 曰下館。 猶關東有兩上杉氏。 政春。 詮春之後也。 元勝。 滿之之後也。 澄元猶幼。 在阿波。 三好之慶子長輝輔之。 藥師寺與次。 香西又六。 竝爲政元家宰。 議曰。 管領言行無常。 不能久也。 澄元爲嗣。 長輝執權。 則我輩不能不出其下。 不若速行大事。 擁立澄之。 乃賂政元近士福井戶倉等。 伺察政元。 是年。 六月。 政元齋戒。 夜入浴室。 戶倉就而刄之。 近士波波伯部走救。 亦爲所刄。 不殊。 奔阿波。 香西等乃迎澄之於丹波。 立之。 義澄不能制。 七月。 三好長輝發兵。 擁澄元入京師。 香西城嵐山。 據之。 出兵拒百百橋。 波波伯部爲長輝先鋒。 遇戶倉。 鬬而斬之。 澄之與香西藥師寺皆死。 長輝請義澄。 以澄元爲管領。 而自執政事。 後削髮稱希雲。 希雲之先。 曰小笠原長清。 長清子長房爲阿波守護。 自信濃徙焉。 居三好鄉。 及細川氏領四國。 屬部下爲重臣。 至是始著。 而細川氏始衰矣。 大內義興聞變。 擧山陰山陽西海兵。 奉義植而東。 細川高國亦擧兵應之。 義澄懼。 與書高國講和。 高國不聽。 五年。 三月。 義澄奔近江。 依六角定賴。 澄元與長輝奔阿波。 四月。 義植義興至界浦。 先是。 畠山尚長與其臣木澤某等。 攻殺畠山義豐。 數與政元戰。 至是以兵來屬義植。 義植義興入京師。 長輝出兵攝津。 與六角氏兵夾攻京師。 大敗。 自殺于知恩寺。 六月。 詔。 奪義澄官爵。 還予之義植。 義植以義興爲管領。 六年。 十月。 夜有盜入幕府。 欲刺義植。 義植拔刀。 手斬四人。 身又被九創。 謂義澄所使也。 於是遣兵。 索義澄於近江。 弗獲。 七年。 義植自將攻六角定賴。 敗歸。 是年。 六月。 上杉顯定討長尾爲景。 欲爲房義復仇。 戰于信濃高梨。 敗死。 顯定無子。 養政氏子顯實。 又養憲實子憲總。 及其死。 諸家臣逐顯實。 立憲總爲管領。 八月。 細川政賢將南海東國兵。 入攻義植。 政賢。 持賢孫也。 義植以大內義興策。 避之丹波。 誘政賢入京師。 已而聚兵南歸。 與政賢戰于船岡山。 大敗之。 奏義興功。 敍從三位。 如畠山政長赤松政則故事。 是月。 義澄薨于近江嶽山。 官至參議從三位。 有二子。 長曰義晴。 季曰義維。 託義晴於赤松義村。 託義維於細川澄元。 義村。 政則子也。 十年。 義植復攻六角氏。 敗歸。 十五年。 大內義興西歸周防。 以久居京師費用不支也。 細川高國代爲管領。 專政。 十七年。 正月。 澄元聞義興去。 則與三好元長發兵至攝津。 元長。 長輝孫也。 高國敗。 走近江。 五月。 高國與六角定賴合兵。 入京師。 元長大敗。 被虜。 澄元走播磨。 遂歸阿波。 病卒。 元長逃歸阿波。 高國益專橫。 義植厭之。 欲以畠山尚長子植長代爲管領。 高國聞怒。 大永元年。 三月。 義植爲高國所逼。 出奔淡路。 後二歲薨。 官至權大納言從二位。 高國迎義晴於播磨。 詔。 奪義植職。 予之義晴。 依高國請也。 是年。 朝廷始行卽位禮。 本願寺僧獻其資。 因敕以僧准門跡。 六年。 帝崩。 太子卽位。 是爲後奈良天皇。 高國信讒。 殺其臣香西光重。 京師亂。 義晴奔坂下。 遂赴近江朽木。 依佐佐木植綱。 三好元長在阿波。 聞之。 乃奉澄元子聰明五郎。 擧兵入京師。 高國乞援於近江若狹越前諸將。 朝倉孝景來援高國。 七年。 二月元長至京師。 高國陣桂川東。 孝景陣鳥羽。 元長爲三軍。 與高國夾水而陣。 上軍濟上流。 下軍濟下流。 高國陣左右顧而動。 元長則以中軍爲圓陣。 亂中流。 衝高國陣。 陣合以圍之。 上軍下軍皆濟。 內外夾擊。 高國大敗。 棄旗走。 元長軍追之。 部伍頗亂。 孝景乃橫擊。 破元長。 元長。 走歸阿波。 三月。 元長大擧至界浦。 連下諸城。 獨伊丹未下。 高國遣兵救之。 自陣東寺。 畠山義宣。 義豐子也。 起兵應三好氏。 與丹波香西氏皆約攻高國。 高國度不可支。 乃講和。 元長佯聽之。 亨祿元年。 諸援高國者皆解歸國。 元長乃欲攻高國。 高國大懼。 出奔。 歷抵北畠六角朝倉尼子氏。 皆弗納。 終往備前。 依浦上村宗。 村宗方殺其君赤松義村。 欲列爲諸侯如朝倉氏比也。 乃與高國相結託。 時元長加冠於聰明五郎。 名曰晴元。 居於界城。 元長輔佐之。 元長叔父政長。 稱宗三。 嫉元長專橫。 與晴元所寵木澤長政柳本彈正相結。 俱譖元長。 長政。 畠山義宣家臣也。 柳本。 香西氏族也。 二年。 柳本攻伊丹。 元長與伊丹城將有姻。 欲援之。 柳本奔牧方。 晴元令柳本將兵攻陷伊丹。 元長怨望。 自歸阿波。 高國聞元長不在。 乃發兵攻晴元。 晴元意悔。 召元長自援。 十一月。 高國與村宗合兵。 來攻晴元。 赤松氏遺臣不服村宗者。 擁赤松晴政。 通款於晴元。 四年。 春。 元長發兵助晴元。 六月。 大戰于天王寺側。 殺村宗。 走高國。 高國走尼崎。 匿于染戶甕中。 元長兵索獲。 殺之。 播磨力人島村奮戰死。 天文元年。 正月。 元長殺柳本子某于京師。 以報伊丹之怨。 晴元大怒。 元長削髮謝之。 稱海雲。 晴元意猶不釋。 密使三好宗三木澤長政圖之。 晴元族持隆諫曰。 彼有大功。 殺之不義。 弗聽。 遂遣宗三長政。 誘本願寺僧徒。 圍海雲于顯本寺。 海雲使其妻携子長慶逃阿波。 而自殺。 長政終弒其君義宣。 二年本願寺僧徒。 與晴元有郤。 攻取界城。 晴元奔淡路。 木澤長政誘京師法華徒。 攻復界城。 四月。 晴元率阿波兵。 歸助長政。 僧徒城大坂據之。 晴元攻之。 不能拔。 和弭兵。 乃入京師。 迎義晴於朽木。 自爲管領。 義晴之在朽木也。 高基自古河使使來請冠其子。 受將軍偏諱如故事。 因命曰晴氏。 上杉憲總已死。 子憲寬爲管領。 與伊勢氏綱爭武藏。 高基爲晴氏娶氏綱女。 欲假其力以報宿仇。 高基弟義明在陸奧。 亨祿中。 上總守護武田豐三與原氏鬬。 千葉氏援原氏。 豐三不克。 豐三乃迎義明爲主。 遠近爭附之。 遂攻滅原氏。 義明居于御弓。 稱御弓御所。 常思定關東以興基氏舊業。 高基意害之。 勸伊勢氏滅御弓。 天文七年。 伊勢氏大擧來攻義明。 義明與弟基賴。 將兵迎之。 義明馳突。 敵軍皆靡。 乃留俟後騎。 中飛箭死。 基賴復走下野。 伊勢氏盡幷其地。 十四年。 上杉憲政與上杉朝定合兵。 攻伊勢氏。 憲政。 憲寬子。 朝定。 朝興子也。 於是憲政朝定竝遣使。 乞援於晴氏。 晴氏遲疑。 其臣交勸往。 乃往。 與兩上杉氏。 俱圍河越。 踰歲。 伊勢氏康大破兩上杉氏軍。 晴氏逃歸古河。 十五年。 義晴欲冠其子。 時京畿騷擾。 不可行禮。 乃携赴坂下。 冠于日吉祠官家。 命名義藤。 遂改義輝。 讓之軍職。 六角高賴爲假管領。 賓之。 當是時。 細川晴元在京師。 玉井某擁故細川高國義子氏綱。 游佐長教擁故畠山植長弟政國。 竝起于攝津河內。 與大坂僧徒。 連兵北鄉。 晴元遣三好宗三等拒戰。 不克。 乃召三好長慶。 長慶時年十九。 掌細川持隆兵。 有勇名。 以父故怨晴元。 不輙應命。 其弟之虎諫之。 乃航海至兵庫。 入越水城。 宗三迎之。 合兵擊氏綱政國。 迭有勝敗。 宗三嘗讒殺元長。 至是又讒長慶。 長慶怨之。 十八年。 長慶與游佐長教連和。 攻宗三于一藏城。 宗三乞援於晴元。 晴元發京師。 入榎南城。 六角定賴與晴元有姻。 出兵助之。 長慶曰。 吾以義榮爲將軍。 氏綱爲管領。 何患之有。 義榮者。 義維子也。 六月。 長慶與其弟十河一存。 攻拔榎南。 宗三走。 死江口。 晴元走坂下。 十九年。 三月。 晴元聞長慶且來襲也。 城于如意岳。 以奉義晴。 義晴病薨于穴太山中。 義晴官至權大納言右近衛大將從三位。 晴元定賴奉義輝徙寶泉寺。 十一月。 長慶入京師。 陣阿彌陀峯。 分兵屯三井寺。 縱火大津。 義輝又徙朽木。 晴元陣志賀。 二十年。 正月。 晴元迎擊長慶兵。 大敗。 二十一年。 六角定賴使其子義賢抵長慶講和。 曰。 將軍遜於公。 越在畿外數年。 公武多矣。 不亟講和。 恐天下有議公者也。 長慶曰。 臣不敢犯將軍。 特怨右京大夫右宗三耳。 今宗三旣死。 使大夫削髮。 立氏綱代之。 以及大夫子信良。 則臣請謹戢兵矣。 和議卽成。 晴元削髮走丹波。 二月。 義輝携信良歸京師。 長慶入謁于相國寺。 立氏綱爲管領。 置信良于越水城。 其實質之也。 於是三好氏代細川氏。 領京畿諸政。 留家臣松永久秀護幕府。 而引兵南歸阿波。 久秀。 西岡賈人。 以慧黠爲長慶所親任。 先是。 伊勢氏康攻上杉憲政平井。 城陷。 八州將士。 捕憲政子龍穉。 以降氏康。 山內上杉氏於是終滅。 先是。 扇谷上杉氏。 亦爲氏康所滅。 憲政奔越後。 依長尾景虎。 盡以其姓氏官號授之。 景虎爲景子也。 長尾氏於是冒上杉氏。 因管領關東。 晴氏請和於氏康。 立伊勢氏所生子義氏。 而自老。 氏康置義氏于鐮倉。 後請京師。 任左馬頭。 二十二年。 五月。 三好實休弒其君持隆。 奪其妻。 實休。 卽之虎也。 義輝苦三好氏專恣。 召還晴元。 晴元糾合舊臣。 入焚三好氏第宅。 長慶聞之大怒。 八月。 長慶率兵二萬。 入京師。 將攻義輝堀川第。 義輝晴元復奔近江。 長慶移軍攻丹波。 陷諸城。 又攻播磨。 弘治元年。 播磨皆降。 三年。 帝崩。 太子立。 是爲正親町天皇。 永祿元年。 五月。 義輝晴元陣坂下。 出兵北白川。 與長慶兵戰。 將士死者百餘人。 六角義賢來援。 復講和。 十一月。 義輝歸京師。 長慶入謁。 囚晴元于芥川城。 踰歲卒。 氏綱在淀城。 後五歲卒。 當是時。 細川上杉二家俱瀕衰亡。 而三好氏長尾氏代之竝興。 三年。 長尾景虎來京師。 三好長慶導謁義輝。 義輝班景虎于長慶之上。 景虎密啓義輝曰。 長慶輕蔑將軍。 臣請擊殺之。 以除將軍患也。 義輝危而不許。 四年。 三月。 長慶饗義輝于其子義長新第。 松永久秀董其事。 五年。 三月。 三好實休與畠山高政戰于久米田。 敗死。 高政。 政國子也。 初高政助長慶有功。 已而與六角義賢謀滅三好氏。 連年構兵。 及獲實休。 兵益振。 長慶使子義長弟冬康叔父康長政康。 與松永久秀等。 攻高政。 取高屋城。 時長慶老病。 恍惚不知人。 委政於久秀。 久秀忌義長才望。 陰計除之。 六年。 八月。 久秀遂毒殺義長于芥川。 以十河一存子義繼代爲長慶嫡嗣。 七年。 五月。 又讒冬康於長慶。 長慶召冬康於飯盛城。 殺之。 七月。 長慶死。 政康康長。 及岩成左通。 稱三好三黨。 久秀與之謀祕喪。 又謀廢義輝立義榮。 義榮冀望將軍。 數示意於長慶。 長慶弗肯。 是年冬。 義輝修二條武衛第。 課畿內。 特稅攝津戶金貳分。 物情囂然。 義榮乃以其情告三黨。 三黨與久秀議而肯之。 八年。 四月。 義輝已徙新第。 門扉未成。 三黨相謂曰。 時不可失也。 五月。 三黨與久秀及其子久通等。 率千餘人。 人佩一竹枝爲號。 宣言詣清水寺。 以入京師。 又謀紓其備而逼之也。 佯奉訴狀。 因幕府近臣進士晴舍納之義輝。 義輝母慶壽。 謂義輝曰。 劫而訴者。 師直宗全故事爾。 今亦當且聽其請以計無事。 晴舍往復再三。 而賊已傅幕府。 自四面鬨而入。 一府中大驚。 宿直者。 一色秋成。 上野輝清。 高師宣。 彥部晴直。 細川隆是。 武田信景。 杉原晴盛等三十餘人。 聯鋒突出。 肉薄與賊鬬。 斬數十人。 晴舍曰。 悔爲賊誑。 使君疑我。 乃自刄而死。 當是時。 府兵在京師者。 聞變聚于三樹里。 或曰。 速救之。 或曰。 衆寡不敵。 救毋益也。 治部藤通。 其弟福阿彌與沼田某奮曰。 吾有死而已。 提槍馳至府門。 呼曰。 吾欲與將軍共死。 願使得入。 賊不許。 乃佩竹枝。 混賊而入。 則義輝方會衆訣飲。 憫三人者。 欲使脫去。 曰。 汝出招不來者。 三人者辭曰。 命之他人。 義輝爲絕命辭。 書之姬人衣袖。 曰。 足利氏運命窮於此矣。 出傳家寶刀十餘口。 更取出鬬。 刀皆缺折。 因發庫。 盡散其珍寶于庭。 賊爭攫之。 義輝與三十餘人。 從而蹂躪之。 殺傷過當。 而我兵終皆死之。 義輝猶奮戰。 賊不敢逼。 賊池田某。 自扉陰跳出。 刈義輝足踣之。 賊堆集。 仆障於其上。 攢槍弒之。 遂殺其姬。 脫夫人近衛氏。 慶壽大慟曰。 將軍死矣。 老婦何生爲。 縱火自燒殺。 池田傷目于障。 後終盲爲廢人。 行乞于市。 京師人指以爲弒逆之報也。 於是三黨擁義繼。 據高屋城。 以迎義榮。 六月。 義榮發阿波。 至攝津。 十二月。 入普門寺城。 敍爵任官。 三黨專功有得色。 義繼惡之。 十年。 三月。 義繼逃。 歸於久秀。 久秀據多門城。 與畠山高政合兵。 攻康長。 康長陣東大寺。 十月。 久秀焚而走之。 義輝薨。 年三十。 官至參議從四位下。 初義輝有二弟。 曰覺慶。 爲南都一乘院主。 曰周暠習禪于鹿苑寺。 義輝之被弒也。 賊使平田某詐誘周暠曰。 公來。 將奉以爲將軍也。 周暠信之。 往渡夷川。 平田自後斫殺周暠。 從人四散。 獨小四郎者。 甫十六。 拔刀與平田鬬而斬之。 賊又遣兵守覺慶。 斥其從者。 獨縱細川藤孝給仕焉。 藤孝。 故賴之弟賴有九世胤也。 父曰元常。 養大和守三淵宗薰子。 是爲藤孝。 或傳。 藤孝。 義澄遺腹子。 爲宗薰所育者也。 長多材能。 覺慶與之密謀。 乃以其策佯稱疾徵醫。 藤孝進醫米田宗賢。 宗賢宿直數日。 託覺慶疾瘥。 夜賜酒於守兵。 守兵皆醉臥。 宗賢乃扶覺慶。 奔近江。 遇險。 輙負覺慶而過。 頃焉。 藤孝又至。 徑甲賀山。 至矢島。 館于和田秀盛家。 賊守者旣覺。 四追之。 不度其冒險。 以故不能獲也。 上野清信。 和田惟政等十餘人。 聞覺慶在矢島。 來從之。 覺慶養髮。 更名義昭。 明年。 使藤孝就六角義賢議事。 義賢與其子義弼不善。 國內騷擾。 以故辭不奉命。 已而久秀等聞義昭在近江。 使義弼圖義昭。 義昭覺之。 乃與藤孝等十餘人。 夜航湖走若狹。 依武田義統。 義統。 義昭妹婿也。 以國小辭。 乃赴越前。 依朝倉義景。 義景奉之于敦賀。 敦賀有寇。 又徙一乘谷。 義昭知義景不足託大事。 訪察近國諸將。 欲得一人焉。 莫若織田信長者。 先是。 美濃土岐氏。 爲家臣齋藤某所篡。 織田信長。 以尾張兵克今川氏。 幷參河遠江。 終誅殺齋藤。 幷美濃。 威名四聞。 十一年。 六月。 義昭潛遣藤孝清信。 就信長諭意。 信長大喜。 迎義昭。 義昭乃發越前。 義景固請止之。 不肯。 七月。 至美濃。 入岐阜城。 與信長議西上。 使使諭六角義賢。 義賢不聽。 八月。 義昭與信長將兵。 攻義賢。 走之。 終入京師。 九月。 攻攝津河內。 義榮已患癰薨。 義榮官至左馬頭。 當是時。 三黨或奔或降。 義繼久秀爭媚事信長。 信長分畿內地予之。 藤孝惟政等皆拜邑。 十月。 詔。 以義昭爲征夷大將軍。 義昭褒信長成功。 賜重畫徽號。 呼曰父。 用尊氏遇赤松則村故事也。 義昭以京師兵燹。 假居細川氏綱舊宅。 遂徙本國寺。 十二年。 正月。 三黨伺信長不在京師。 乃聚萬餘人。 圍本國寺。 野村越中等善拒。 攝津河內諸將入援。 伊丹親興擊賊。 破走之。 義昭乃徙居二條城。 元龜元年。 義昭與信長合兵擊三好餘黨于攝津。 不利。 六角朝倉淺井氏竝起。 蹙信長于大津。 義昭下教和解之。 三年。 六月。 游佐長教弒其君畠山昭高。 昭高高政弟。 長教所立也。 織田氏討長教。 誅之。 三好義繼。 松永久秀。 後皆爲信長所誅。 信長大樹恩威。 故擧義昭短。 以示上下。 義昭憤懣欲除信長。 引上杉景虎及關東諸將以自援。 天正元年。 二月。 寨于石山堅田。 起兵討信長。 爲信長所攻破。 佯和而罷。 七月。 義昭令三淵某。 及廷臣二人守二條。 而自據宇治槙島。 信長將兵來攻。 細川藤孝迎降之。 信長攻下二條。 三淵死之。 三淵。 藤孝弟也。 信長遂攻破槙島。 使其將羽柴秀吉徙義昭于河內若江槙島。 織田氏於是遂代足利氏。 義昭後流寓和泉紀伊播磨。 終依毛利氏。 居鞆津。 信長遣秀吉。 攻毛利氏。 自將繼之。 途爲其下所殺。 而羽柴氏遂代織田氏。 十三年。 秀吉自冀爲征夷大將軍。 故事。 征夷大將軍非源氏不可拜。 秀吉因是欲冒足利氏。 請義昭曰。 公養吾爲子。 吾封公以大國。 安富尊榮以終其身也。 如何。 義昭賤之。 斥而不許曰。 吾雖命窮矣。 猶八幡公等持公之苗胤也。 計安逸而汙祖先。 吾則恥之。 秀吉不能強焉。 十六年。 義昭削髮。 慶長二年。 八月。 義昭薨。 官至權大納言從三位。 及此詔贈准三宮。 義氏亦卒于關東。 卒而無後者九歲。 羽柴氏東伐。 求足利氏後。 得基賴孫國朝。 立爲義氏之後。 居下野喜連川。 給五千石。 呼喜連川公方。 義榮之後居阿波平島。 呼平島公方。 初義榮之父義維。 爲義植所養。 生義榮及義助。 義助生義種。 義種以後世賓于阿波。 此兩家。 與細川上杉二氏。 皆存至今。 其居平島者。 世稱又太郎。 仍尊氏故事也。 居喜連川者。 世任左兵衛督。 仍直氏基氏故事也。 而喜連川在足利氏故國。 及德川氏定天下。 特以賓禮遇之。 【論】外史氏曰。 源氏者。 攘王土以摟王臣者也。 足利氏者。 奪王土以役王臣者也。 故論足利氏之罪。 浮於源氏。 而源氏再傳而亡。 足利氏乃得延之十三世者。 葢源氏剪除宗族。 孤立自斃。 而足利氏封建子弟舊臣。 足以相維持。 故不遽滅焉耳。 然其封建也。 不知制本末輕重之勢。 是以纔能僞定一時。 而反者如蝟毛而起。 至其中葉以後。 天下禽奔獸遁。 而不可復制也。 夫源氏將士。 其強驁桀黠。 不減足利氏時也。 而奔走馳驅。 無一人彎弓東向者。 何哉。 無他。 其力微弱易制。 而進退易置之權。 常在於我也。 至於足利氏。 與之以土地之饒。 授之以人民之富。 其勢足以爲亂。 而又襲之子孫。 牢不可拔。 豈可莫以預防其變哉。 然而漫然割與。 動使一姓得踞三四州。 甚者。 居天下六分之一。 而莫之能制。 至於其封鎌倉。 與室町如二君焉。 遂致其子孫猜疑相圖。 而終之鎌倉爲上杉氏所覆。 室町爲細川氏所弱。 皆所謂尾大不掉。 末大必折者也。 然其爲之者。 有故焉。 彼其計奪王家中興之業。 故濫賞侈封。 務充其欲。 不復計其後。 以苟取天下。 天下已集矣。 而不可裁抑。 一有所問。 裂眦而起。 無足怪者。 充彼之欲。 以濟我之私。 彼知我私。 而以其功邀於我。 我何以制之哉。 葢足利氏。 以土地人民餌天下之豪俊。 而不能制之。 幷其餌而失之。 亦可哀矣。 故彼急於取天下。 而爲苟且攫竊之計者。 未有不貽禍於子孫者。 足利氏宗族君臣。 更相屠戮。 十三世之久。 而殆無寧日者。 豈非由其盜奪之報也哉。 後之爲人臣者。 亦可以知懼矣。 或曰。 將家禮制。 槪成於義滿之時。 而有可憾者。 夫行天子事。 而謂之將軍。 已爲不稱。 而爲之下者。 受封將家。 而班爵王朝。 又爲不順。 使義滿有學有術。 參酌古今。 創立官爵。 己下天子一等。 除王朝公卿之外。 天下萬姓盡爲其臣。 豈不善哉。 外史氏曰。 噫。 是助足利氏爲虐者也。 夫天下有名有實。 昔我王家統馭海內。 食租衣稅。 而以爵秩酬功勞。 當是時。 名實之權。 竝在朝廷。 及於其後。 有盜其名而敗者。 平將門是也。 有竊其實而成者。 源賴朝是也。 有欲幷有其名實而兩失之者。 則足利氏是已。 夫將門未定八州。 而先擬帝皇。 天誅不旋踵。 賴朝乃請守護之設。 分取天下兵食。 而其號則不過曰追捕使。 若曰旣充其腹。 何必華其服。 及尊氏奪中興之業。 尺地一民。 莫非其有。 而朝廷徒擁虛器。 不徒分取之也。 然名分所在。 不可踰越。 故擁戴北朝天子。 而己以上將宰天下。 猶源氏之故焉。 至於義滿。 驕侈跋扈。 僭擬乘輿。 通信外國。 稱日本國王。 分舊臣門族。 以倣攝籙清華。 豈非欲幷有名實哉。 朝廷擬其贈號。 以太上天皇。 雖無稽之甚。 貽笑千古。 而義滿素心所蓄。 亦可以見矣。 其早世不終志。 可不謂我邦之幸也。 而或者憾之。 何哉。 昔者。 孔子愛告朔之餼羊。 王室旣喪其實矣。 賴有其名耳。 而今又欲擧而褫之。 是助足利氏爲虐者也。 晋以侯而宰周之天下。 霍氏以大將軍而宰漢之天下。 自古有之。 是亦可矣。 不必別撰名號以稱其實也。 且夫自公侯至輿臺。 以次相僕役。 而莫非王臣者。 何爲不順哉。 饒令新建爵號。 猶平新皇之爲耳。 豈能如千歲因襲之名。 在民耳目。 足以服其心邪。 假使足利氏如或者之說。 吾知其不能一日居也。 余謂。 足利氏之欲幷有名實也。 於其自處。 已爲失義。 而於其事上御下之際。 又有失計焉者。 何以謂之。 夫我已有其實。 而貽天子以虛器。 是擁虛器者耳。 何必介介然扶北而擠南。 唯夫扶北而擠南。 是故天下囂然莫或寧一。 而其分舊臣門族也。 所謂三管領。 皆據大封者也。 旣與之以土地人民之富。 而又假之以官號之崇。 授之以權柄之要。 是奚異傅虎以翼歟。 應仁之亂。 是其所由起焉。 而終致上將亦擁虛器。 同於王室。 其極也。 幷其位號而喪之矣。 是所謂兩失名實也。 豈非計之失者哉。 日本外史 卷之九終 发布时间:2025-04-16 16:40:4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