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之十七 德川氏前記 豐臣氏下 内容: 慶長四年。 正月。 十日。 前田利家奉秀賴徙大坂。 抱坐正廳。 德川公以下牧伯將吏來謁之。 德川公還居伏見第。 視事。 五奉行更遣兵守城。 皆如秀吉遺命。 而德川氏威權獨熾。 利家謂其侮己。 乃忿恚。 欲罷就國。 細川忠興爲利家戚屬。 引遺命諫止之。 是月二十一日。 大老奉行連署誚德川公曰。 足下行事。 多可疑者。 背太閣遺命。 與伊達鍋島蜂須賀三家。 私結婚姻。 是欲何爲也。 宜解政就國。 又詰三家。 三家不服。 三家與黑田淺野池田藤堂細川京極有馬金森山岡諸將。 皆嫉石田三成。 爭附德川氏。 仇視他侯伯。 三老中議曰。 遺命所謂居間和解者在於此。 二月。 乃請大老奉行。 尋盟于伏見。 利家有疾。 加藤清正與細川忠興淺野左京大夫。 勸利家。 輿疾赴伏見。 三月。 德川公亦往大坂。 利家病甚。 扶而起。 泣囑之曰。 吾將旦夕入地。 願公盡心以輔嗣君。 德川公曰。 諾。 利家次子利政欲刺德川公。 爲其兄利長所止。 三成等。 會議于小西行長宅。 曰。 內府專橫。 蔑視嗣君。 諸老所共憤也。 不可不速除之。 行長因建襲擊之策。 前田玄以素通款德川氏。 故發異議沮之。 三成又欲以火器襲之伏見第。 延細川忠興告謀。 忠興復沮止之。 走告德川氏。 教之徙居于向島。 行長曰。 諸公明文墨而矒兵機。 乃爲豎子所誑。 大谷吉隆聞諸奉行之謀。 謂增田長盛曰。 吾視諸公所爲。 不務利嗣君。 而專害內府。 內府苟貳於嗣君。 宜俟其罪著而討之。 天下誰有棄此歸彼者哉。 今自我開釁。 彼則有辭。 是不獨自禍。 乃禍嗣君也。 長盛以告三成。 三成弗肯。 文祿之役。 三成長盛吉隆在朝鮮。 聞淺野黑田來。 就議軍事。 兩人方圍碁。 不顧三成等。 三成等怒而出。 兩人收局。 問侍者曰。 三奉行何不來。 侍者告故。 乃使人呼返之。 三成等不肯。 爲惡言而去。 終惡兩人於秀吉。 兩人之子深啣之。 於是與加藤清正加藤嘉明福島正則池田輝政細川忠興連署。 罪狀三成。 請誅之。 德川公不許。 乃如大坂。 請於利家。 利家疾篤。 三成方視之。 七將不得達。 乃各自治兵。 欲擊殺之。 未發也。 閏月。 三日。 利家疾革。 奮呼曰。 天下洶洶。 吾不目嗣君成立而死。 死不瞑矣。 遂卒。 衆推其長子利長代之。 列四大老之下。 七將曰。 大納言旣沒。 三成必出。 欲要擊之。 或走告三成。 毛利浮田島津上杉佐竹五家。 皆善於三成。 佐竹義宣自伏見馳至。 弔前田氏。 因見三成于浮田氏。 曰。 寧自歸於內府。 携詣德川公。 德川公納之。 七將聞之憤惋。 追至伏見。 或說德川公。 勿除三成。 公大悟。 遂諭七將弭兵。 七將不得已聽之。 又諭三成解政權。 就封澤山。 七將欲要擊之。 見德川氏兵護送。 乃止。 上杉景勝與三成通謀。 約俟明歲東西擧兵。 以討德川氏。 四月。 太閣廟成。 詔。 賜號豐國明神。 自秀賴徙大坂。 伏見城無主。 五月。 黑田長政堀尾吉晴等。 請德川公入城。 如太閣故事。 六月。 毛利浮田以下外征諸將皆謁歸。 七月。 前田上杉佐竹三家亦之國。 德川氏久不覲秀賴。 頗有物議。 淺野片桐等數促之。 辭以疾。 八月。 乃往遂留居西城。 西城時爲秀賴嫡母淺野氏所居。 於是淺野氏遜於京師。 有流言。 淺野彈正大野治長土方雄久援前田氏。 以圖德川氏。 十月。 放治長于下野。 雄久于常陸。 置彈正于武藏府中。 下令北伐前田氏。 細川忠興爲謝之。 德川氏徵前田利長母爲質。 十一月。 徙之江戶。 增田長盛長束正家爭之曰。 遺命勿不告而交質。 盍與諸老議。 弗肯。 利長泣而奉令。 是歲。 德川公加封細川忠興堀尾吉晴。 各五萬石。 五年。 春。 德川公戒上杉景勝西上。 答曰。 我受太閣遺旨。 鎮守東陲。 何受內府令也。 乃數其背盟十罪。 德川公大怒。 議東伐上杉氏。 夏。 以其義女妻黑田長政。 留兵於伏見。 而自將諸軍東下。 三成欲起兵乘其後。 會大谷吉隆自其邑敦賀會師。 三成使人要之。 告以其謀。 吉隆極言其非計。 三成不肯。 吉隆乃訣去。 低回久之曰。 吾與治部。 共仕太閣。 舊相好也。 今知其事不克。 棄之非議。 乃還。 三成大喜。 與長束正家。 皆赴大坂。 見增田長盛定議。 秋。 遂移書遠近曰。 內府有罪。 嗣君命討之。 苟念太閣恩誼者。 宜來戮力。 毛利輝元以下侯伯來會者四十餘人。 時東西諸侯妻子。 皆在大坂。 三成收之城中。 使輝元長盛守大坂。 浮田秀家小早川秀秋島津義弘等。 將四萬人。 攻伏見城。 小野木重勝等。 將二萬人。 攻田邊城。 毛利秀元與長束正家僧惠瓊。 將三萬人。 攻阿濃津。 京極高次等。 將二萬人。 徇北陸。 吉隆在敦賀。 招北莊大正寺小松三城下之。 前田利長與弟利政。 爲德川氏攻拔大正寺。 遂欲攻北莊。 北莊乞援於敦賀。 吉隆乃自將赴援。 或曰。 堀尾氏兵守府中。 而在我後。 不先取之。 則進退皆難。 吉隆曰。 北莊陷。 則小松孤立矣。 至若府中。 則不必取也。 亦不可取也。 卽可取也。 不可不分兵守之。 分則兵寡。 以寡對衆。 是爲難耳。 且彼必不敢要我矣。 是我使敵守城也。 我旣卻北兵。 以存諸城。 則彼不攻而下矣。 卽夜五更。 馳至北莊。 利長姊夫中川宗伴在京師。 將赴北陸。 吉隆要而執之。 令爲書紿利長曰。 內府西上。 將士多叛之。 大坂兵逆擊之美濃。 走之。 遂發舟師。 將取加賀。 公宜早爲之備。 利長得書疑懼。 引兵卻。 府中果遂降於吉隆。 會高次等至。 合兵復大正寺。 遂定越前。 置守而南。 吉隆教三成。 招織田秀信。 秀信以岐阜降。 於是三成導諸將至大垣。 秀家等拔伏見來會焉。 德川公至下野。 聞變不爲驚。 然以諸將質在大坂。 頗疑之。 使人問其去就。 諸將皆奮。 欲擊三成。 乃誓曰。 公苟不渝太閣約。 善視嗣君。 則僕等力戰。 必梟治部。 諸將乃先發。 首攻岐阜下之。 三成與島津義弘援之。 不及。 東軍陣赤坂。 秀家欲夜襲之。 三成弗聽。 秀元拔阿濃津。 來陣南宮山。 秀秋來陣松尾山。 初秀賴與生母淀君居大坂。 而嫡母淺野氏稱北廳。 居京師。 庶母京極氏稱松城君。 居大津。 北廳之兄曰木下家定。 家定子爲秀秋。 及兵起。 北廳使人戒秀秋曰。 內府不利秀賴。 則力拒之。 非然則勿負之。 秀秋遂送款於江戶。 松城君之弟爲京極高次。 高次受封大津。 與德川氏嗣子。 竝娶淀君之妹。 亦送款江戶。 及岐阜陷。 吉隆召北陸諸將會大垣。 高次後發。 馳歸大津。 擧兵應德川氏。 立花宗茂筑紫廣門赴大垣。 比至石部聞之。 返陣勢多。 會毛利秀包等來自大坂。 則合兵攻高次。 淀君遣二女。 使諭松城君及高次夫妻。 不肯。 宗茂等攻奪其郛。 而城未下也。 德川公分兵爲二。 自將一軍由海道。 使其嗣子秀忠將一軍由山道。 命彈正少弼助之。 關西從風而靡。 爭先送款。 山道之軍。 進至小室。 進至小室。 招真田昌幸。 初昌幸赴會津。 至犬伏。 而大坂檄至。 長子信幸曰。 吾受關東殊遇。 請東矣。 西軍卽敗。 吾爲父兄乞命。 幸村曰。 太閣舊誼。 不可背也。 寧西而死。 不東而生。 昌幸曰。 欲東者東。 欲西者西。 而吾與西者也。 乃遣信幸之江戶。 而自與幸村。 以兵三千歸上田。 東軍三萬陣于小室。 信幸從在其軍。 以書招其父兄。 不肯。 居四日。 東軍來攻上田。 城帶川。 昌幸壅其上流。 伏兵險阻。 出戰佯走。 東軍爭追。 陷伏而亂。 乃決其壅。 水大至。 東軍不能繼。 幸村以突騎蹙之。 遂大敗其軍。 使不得進者三日。 其海道軍俟之。 亦遲回數日。 以其久不至。 乃獨進陣于赤坂。 秀家與三成計。 亦設伏而挑戰。 敗其前軍而退。 於是諸將大議決戰。 秀家吉隆欲固守大垣。 以俟田邊大津兵。 島津義弘欲夜襲赤坂。 三成恃其衆。 皆不聽。 欲出戰于關原。 夜赴南宮。 請秀元夾擊東軍。 秀元素通款東軍。 佯諾之。 三成遂赴松尾。 獎厲秀秋。 秀秋已與東軍約爲內應。 亦佯諾之。 吉隆疑秀秋有異。 以其兵陣松尾山下。 吉隆有惡疾。 以綃蔽面。 輕服坐轎。 戒其左右曰。 及敗。 速斬我頭。 旦日。 兩軍大戰關原。 自辰至未。 東軍數卻。 而秀元秀秋皆觀望不戰。 東兵窪島某馳白德川公曰。 秀秋似背約。 請更爲計。 德川公驚曰。 我悔爲小兒所賣。 使窪島向松尾山發礮促之。 黑田長政亦使人責秀秋。 秀秋乃以兵八千銃手六百下山。 擊吉隆。 吉隆怒。 呼曰。 豎子背恩忘義。 不可舍也。 以六百人直衝其麾下。 戶田重政平塚爲廣助吉隆。 大破秀秋。 斬東軍監使奧平貞治。 而脇坂朽木小川赤座等皆應秀秋。 與東將藤堂高虎織田長孝等。 三面逼之。 重政爲廣皆戰死。 吉隆隊將湯淺五介退告之吉隆。 吉隆曰。 吾可以死矣。 勿使敵傳吾元。 遂自殺。 五介剄之。 使侍臣某藏之泥中。 而駢冒高虎陣死。 吉隆二子。 吉胤。 吉之。 姪賴繼。 皆力戰。 返見空轎。 相泣欲死。 從者諫之。 乃走。 欲守敦賀。 無肯納者。 遂走大坂。 賴繼尋病死。 東軍以秀秋內應乘勢齊進。 西軍遂大敗。 秀家怒。 欲與秀秋決鬬。 明石守重諫曰。 君爲元帥。 何自爲匹夫行也。 秀家曰。 吾不翅惡秀秋也。 輝元不親出。 秀元亦恃兩端。 事可知矣。 吾有一死報太閣而已。 守重曰。 縱諸將皆叛。 君宜獨據其國以輔嗣君。 徒死何爲。 秀家乃走。 其將長河內某死之。 秀秋薄義弘。 義弘擊走之。 曰。 吾雖敗不肯卻走。 以殘兵五百薄東軍而南。 東軍爲動。 東將井伊直政等追躡。 又擊走之。 敵衆尾不止。 阿多盛淳代義弘死。 義弘得間踰鱒尾嶺而去。 三成走匿伊吹山。 散從者曰。 吾欲自大坂航赴薩摩以計再擧也。 汝等宜伏匿以待時。 三成遂採拾充飢。 行四日患泄。 至石橋村。 就所知農夫某。 某舍匿之。 或者戒某曰。 聞子匿治部。 今田中吉政在井口。 索之甚急。 事露。 子必逮禍矣。 農夫曰。 無之。 三成隔障聞之。 謂農夫曰。 吾終不可脫。 汝盍出告。 農夫使之遁走。 三成曰。 吾病矣。 不能寸步。 恐累汝。 汝第速自首。 農夫乃之井口。 告吉政。 吉政遣卒捕之。 初三成之握權也。 吉政事之甚恭。 三成旣被捕。 呼吉政如故。 曰。 吾欲報先君知遇。 與上杉毛利等俱擧事。 一敗至此。 命也。 願得速自裁。 吉政請之德川氏。 乃命醫治其疾。 其父晴成。 兄重成。 子重家。 姪朝成。 皆在澤山。 自殺。 長束正家走保水口。 東兵來逼。 誘出之。 迫使自殺。 僧惠瓊亦被捕。 皆囚于東營。 諸將帥爭折辱三成。 獨淺野左京大夫視之憫然。 脫其短襖衣之曰。 子雖我仇也。 同爲豐臣氏臣。 吾不忍乘其困加以無禮。 德川氏聞之。 心敬憚大夫。 義弘之南走。 經伊賀大和。 行破土兵。 而至大坂。 欲與輝元長盛俱城守。 二人不答。 乃取其質。 航歸薩摩。 先是。 田邊大津皆下。 立花宗茂引兵。 東至草津。 聞敗還入京師。 使人謂木下家定曰。 貴息之事不可言也。 子猶右嗣君。 則請共守大坂。 家定曰。 子先往。 乃閉門自守。 宗茂遂至大坂。 使謂輝元曰。 公苟城守。 願扞一面。 輝元曰。 議而後答。 宗茂罵曰。 今日復何議。 乃欲歸其國。 將士曰。 公所以酬豐臣氏足矣。 因勸降德川氏。 乃送降焉。 亦航歸柳川。 秀家經近江。 爲土兵所困。 獨從二人。 竄土窟中。 聞捕者至。 欲自殺。 從者止之。 請其寶刀。 出告東軍。 以秀家旣死。 獻刀爲證。 秀家至大坂。 聞其國已覆沒。 竟走薩摩。 其妻前田氏。 利長妹也。 大歸加賀。 後數年。 利長問得其實。 告之江戶。 乃責前告者。 告者請死。 釋之。 島津忠恆請宥秀家死。 流八丈島。 前田利政據能登。 九鬼嘉隆據志摩。 竝抗東軍。 利政除籍。 嘉隆自殺。 是役也。 小西行長首應三成。 三成以其更事倚賴之。 行長爲人自殖而薄士。 士不樂爲之用也。 及敗。 陣亂不可禁。 乃走至糟川。 逢僧林藏主者。 曰。 吾攝津守也。 吾德汝矣。 僧曰。 公盍自刄。 行長曰。 吾奉耶穌教。 不可自刄。 僧乃執而告之。 是歲冬。 與三成惠瓊皆斬于京師。 加藤清正初知三成必擧事。 止德川東行。 不聽。 乃歸其國。 逢大坂檄至。 曰。 是佞豎託幼主以濟其私也。 乃發兵。 攻小西氏城邑。 盡幷之。 會黑田孝高攻略近國。 因合兵。 降筑紫廣門等。 遂臨薩摩。 島津義久已降德川氏。 森勝信。 其弟勝永。 出小倉走匿土佐。 上杉景勝。 與伊達政宗最上義光戰而勝之。 佐竹義宣。 觀望不出。 及聞上國敗。 皆降德川氏。 先之。 德川氏旣捷。 將入京師。 諸將先進。 至大津。 福島正則議曰。 吾輩知三成擧事非郎君意。 故右內府討之。 今三成旣敗矣。 內府或遂謀不利於郎君。 則吾以死拒之。 淺野加藤等皆然之。 乃入京師。 德川公至大津。 置關于日岡。 以其臣伊奈圖書守之。 正則使使大津。 爲關吏所辱。 使者復命而自殺。 正則怒。 以其首贈井伊直政。 直政驚。 斬關卒數人謝之。 正則愈怒曰。 百卒不直一士。 必得圖書頭。 如不見許。 吾將爲我所欲爲也。 圖書聞之自殺。 旣而德川公入大坂。 不問秀賴。 遂大行慶讓。 削毛利輝元之六國。 放增田長盛于高野。 真田昌幸與子幸村。 亦遁高野。 以秀秋功最大。 封浮田氏故地。 尋病狂死。 國除。 其父家定削邑。 兄勝俊利房皆奪封。 兄延俊獨邑于豐後。 當是時。 德川公威權益熾。 七道將士皆會江戶。 留其孥爲質。 而秀賴獨食攝津河內和泉六十餘萬石。 初片桐且元小出秀正憂諸奉行擧事。 而不能制也。 東西之軍未接。 二人亟發使者赴關東。 分疏其意。 諸奉行要之。 使攻阿濃津。 使者亦恐嫌怯避。 終從之。 德川公怒。 秀正退居岸和田。 尋病卒。 且元獨傅。 盡心輔導。 未嘗離左右。 八年。 三月。 德川公爲大將軍。 四月。 秀賴陞內大臣。 敍從一位。 七月。 將軍以其孫女妻秀賴。 命且元迎之。 令大坂加且元封萬石。 且元以嗣君幼。 辭不受。 尋如江戶。 將軍面諭勿辭封。 十年。 四月。 秀賴遷右大臣。 將軍讓職其嗣子秀忠。 五月。 前將軍在京師。 諷北廳使秀賴來見。 淀君母子相依。 不欲分離。 又恐其有變。 固辭不遣。 十三年。 二月。 秀賴患痘。 福島正則自安藝馳至。 日夜看護。 先是。 正則謂結城秀康曰。 公太閣養子。 於大坂郎君爲兄弟。 將軍百歲後。 公善遇郎君。 老奴亦當竭力周旋。 秀康疑其有異志。 絕之。 初秀吉造金馬數十。 一馬當鈑金千枚。 藏之大坂城中。 以備軍須。 十五年。 秀賴以東旨再興方廣寺。 以繼先志。 以且元監役。 所費鉅萬。 多鎔金馬充費。 是時。 關東工役數起。 福島加藤淺野池田諸家每助其役。 清正赴江戶。 多率士卒。 又必過省秀賴。 因置邸於大坂如故。 凡邦俗。 男子必剃其鬚髯。 而清正長髯自喜。 前將軍使一親將以其私謂之曰。 以予觀於公。 有可去者三。 長髯一也。 大坂邸二也。 東行從兵三也。 清正曰。 吾戎服著銅面。 有髯以爲之藉。 則肅然無有搖撼之患。 徹大坂邸。 是棄太閣舊誼。 不以兵自從。 緩急不及事。 皆不可去也。 十六年。 三月。 前將軍在京師。 使織田長益來諭召見秀賴。 淀君不肯。 北廳使清正及淺野左京大夫促之。 二將因啓曰。 臣輩以死守郎君。 必無慮矣。 且元亦自京師馳還。 苦諫之。 淀君乃遣秀賴。 二十八日溯淀入京師。 二將以弓銃夾岸而北。 福島正則稱疾守大坂。 前將軍使其二子義直賴宣迎之東寺。 二將以下二十一人。 徒步護輿入二條城。 前將軍出迎之門。 相見于正殿。 前將軍南鄉坐。 關東將士。 及諸侯伯。 擁衛左右。 秀賴北鄉坐。 二將在其後。 秀賴贈前將軍。 以名刀二口駿馬一匹黃金三百枚。 及錦緞若干。 其公族將領皆有所遺。 前將軍答以二刀三鷹十馬。 饗畢。 清正曰。 淀君遲歸。 請辭矣。 前將軍使其女婿池田輝政賜酒於二將。 旣罷。 扶秀賴出。 謁北廳。 拜豐國廟。 視方廣寺役。 自伏見上舟。 清正獻酒賀焉。 歸其邸。 出短刀于懷。 泣曰。 吾今日聊報太閣之恩矣。 四月。 義直賴宣來大坂。 報秀賴北上也。 秀賴迎而饗之。 六月。 清正病卒。 清正嘗謂人曰。 前田利家晚志儒學。 招吾及浮田秀家淺野幸長。 語次擧論語託孤寄命之章。 吾爾時不知其何謂。 乃者讀而思之。 略有所曉。 當今之世。 不念此語者。 恐陷不義也。 清正旣卒。 淺野父子相繼病卒。 十八年。 秀賴以東旨。 加片桐且元大野治長祿各五千石。 且元與木村重成薄田兼相及七隊長。 以遺命保護秀賴。 服事關東甚謹。 而治長者。 淀君乳母子也。 織田長益者。 淀君季父也。 皆見親信。 寖與且元相軋。 十九年。 正月。 慧星見東方。 二月。 大坂天主閣烟起。 衆趨救則無矣。 使韓人李文長筮之。 遇艮之益。 曰。 尋兵失疆。 喪其貞良。 敗我殽鄉。 再筮。 遇臨之坎。 曰。 人面鬼口。 長舌如斧。 斵破瑚璉。 殷商絕後。 秀賴大懼。 命巫禳之。 四月。 方廣寺成。 乃鑄洪鐘。 命東福寺僧清韓銘之。 五月。 遣片桐且元赴駿河。 告成請慶。 前將軍曰。 右府爲願主。 宜親往慶之。 因命其親臣本多正純。 以女爲且元婦。 慰勞遣歸。 且元大喜復命。 卜八月三日。 公卿以下皆會。 縱四方民觀儀。 將發行。 會前將軍覽鐘銘稿大怒。 曰。 銘有國家安康之句。 是截我名也。 序有大小釋迦迭爲主伴之語。 是欲代我也。 秀賴何意。 乃敢詛我。 德川氏京尹板倉勝重。 馳使告之且元。 停其慶會。 且元大驚曰。 是非右府所知也。 託之清韓。 偶然及此耳。 臣不學。 成卽附工。 罪無所逃。 今大儀垂成。 萬衆已聚。 而遽停之。 恐驚民耳目。 伏願且畢禮。 尋毀滅銘文。 然後臣甘心伏誅。 毋悔也。 勝重不肯曰。 是成詛也。 遂停議。 物情騷然。 且元召問清韓。 清韓不服。 乃使清韓赴駿河陳謝。 而自與其弟元重大野治長繼赴之。 前將軍執清韓。 命板倉重則如京師。 令五山僧注疏銘文。 僧多證其詛。 且元至鞠子驛。 留不敢入。 九月。 有命。 遣歸治長。 而獨召且元詰責之。 且元陳謝甚力。 淀君聞且元等不得見。 遣其乳母大藏與尼正永赴謝。 二女欲專辨銘辭。 急習其句讀。 且誦且行。 至則召入。 溫言慰藉。 不復及銘辭。 使往江戶省夫人淺井氏。 二女大喜出意外。 旣還駿河。 與且元皆告歸。 許之。 二女請答書。 曰。 旣面諭之矣。 乃皆辭上途。 有命。 獨止且元。 使本多正純僧天海言之曰。 將軍意終不可解。 右府何以爲信。 表其無他。 且元曰。 願受教。 二人不答。 且元曰。 請赴江戶取將軍旨。 二人入白焉。 曰。 將軍意亦與我同耳。 汝宜歸而熟籌之。 且元遂辭去。 馳及二女於土山驛。 二女乃悉語之。 以前將軍懇諭狀。 曰。 國事莫復足慮者。 且元曰。 吾所聞。 則大異諸。 前將軍逼我以右府表信。 吾揣其意。 蓋有三策焉。 淀君東與妹氏同居。 上策也。 右府往依婦翁。 中策也。 避大坂徙他。 下策也。 三策行一。 庶幾無事。 二女不言。 退而相言曰。 前將軍豈至於此。 是市正欲賣我君也。 密馳書告大坂曰。 且元形跡可疑。 且元不之知也。 使二女先還。 而自入京師。 與板倉勝重議事。 淀君聞二女報。 憤恚曰。 吾雖太閣妾也。 於右府爲生母。 何屈辱關東哉。 寧與右府枕城而死。 乃欲誅且元遂擧兵。 治長長益力贊之。 已而且元至。 謁秀賴陳三策。 秀賴稟之淀君。 淀君使人諭且元曰。 俟後日面議。 至期。 且元朝服將出。 會其臣小島某自外來告。 曰。 淀君信讒言。 猜公有貳於關東也。 欲伏兵要之遂擧大事。 且元大息曰。 噫。 年少輩詿誤我君。 自速亡滅耳。 治長傳內旨。 召之甚急。 且元遂稱疾不出。 治長知謀泄。 恇懼曰。 彼素掌管鑰。 諳城內有無。 卽起兵奪城。 不可悔也。 不若先發誅之。 乃令七隊長赴攻之。 七隊長皆不肯曰。 市正忠勇無比。 誅之。 是絕嗣君手足也。 於是一城大擾。 兵士聚片桐氏者三百餘人。 治長患之。 欲離間其兄弟。 諭元重攻且元。 元重答曰。 家兄誠懷携貳。 吾將大義滅親。 不必煩公等。 公等忌害忠臣。 又使人推刄於同氣。 未能奉令也。 秀賴近臣今木某。 潛來說且元曰。 內城八門。 公管其六。 今夜潛兵奪城。 逐治長兄弟。 而請命於關東。 關東猶不釋。 則翼我君擧兵耳。 願公速斷之。 且元顰顣曰。 吾特欲待讒人來攻而自殺也。 苟如公所言。 則長被反名矣。 因令部下曰。 卽及於戰。 勿使矢嚮內城。 明日。 七隊長諭且元。 納質弭兵。 退就其邑。 且元從之。 十月。 朔。 與治長交質。 盡獻城門管鑰。 致事而去。 七隊長送至大和川上。 還質訣飲。 且元曰。 吾苦心運籌。 欲利豐臣氏。 吾上策而見聽。 吾則請地築第于江戶之郊。 故宏其規模以延數年。 我君未壯。 而前將軍大耋。 吾策不亦善乎。 區區之心。 未遑盡明。 乃卒至於此。 因相鄉泣哭。 顧望而別。 且元遂歸其邑茨木城。 遠近騷擾。 前將軍遂下令天下。 共攻大坂。 秀賴會諸將議拒守。 先是。 七隊長更候駿河。 治長等疑之。 頗收其兵。 隊長皆怨望。 於是不出參其議。 速水守久和解之。 乃出。 治長建議曰。 宜急擧事。 天下比年苦土木。 擧皆思亂。 至西諸侯。 槪皆浴先君恩澤。 誰不來援者。 遂買城下及界浦漕粟及火藥。 移檄四方。 關原敗後潛匿所在者。 若諸國獲罪亡命者。 爭先來聚。 真田幸村自高野。 長曾我部盛親自京師。 後藤基次自南都。 森勝永自土佐。 其餘內藤政勝。 小倉行春。 明石守重。 御宿政友。 塙直次。 仙石宗也。 岡部則綱。 山川賢信。 長岡興秋。 北川宣勝等數百人。 治長以竹範鎔金馬以募兵。 飢寒之士僞姓名應募。 旬日得五萬。 而有土將士無一人應者。 秀賴手書招諸國主。 前田氏以下皆縛使者。 以其書獻德川氏。 治長等意大沮。 而事不可中止。 乃颺言曰。 諸侯伯皆陰通款於我矣。 東軍來。 夾而擊之耳。 遂修守備。 壘高丈餘。 十步一樓。 北帶淀川。 柵于長柄神崎二島。 東控大和木津二川。 鷸野今福以南至於鷺島。 皆臨汙田爲壁。 西據橫港。 連砦于川場博勞淵葦島福島穢多道頓諸處。 列艦于海口。 南穿空濠。 交錯材木於濠內。 以沮敵馳驅。 七隊長曰。 寨不可廣。 廣則難守。 況以一城抗天下。 曠日持久。 而驅市人糜糧食。 毋爲也。 治長不聽。 真田幸村不喜受人約束。 乃別築偃月城于玉造阜。 開東西二門。 募信濃遺民。 得百五十人。 秀賴又附以伊木遠雄山川賢信北川宣勝等五千人守之。 幸村因獻策曰。 臣聞德川氏檄天下兵以來攻我。 我坐俟之。 無他奇道。 度關東北國之兵強半未至。 宜以此時出大旆于天王寺。 以勝永與臣爲先鋒。 赴于山崎。 使盛親基次出大和路。 扼宇治橋。 攻拔伏見。 縱火京師。 以大關天下之衢路。 則西國諸侯必有來屬者。 是一奇也。 基次曰。 計雖善矣。 非萬全者。 本城壯固無匹。 雖受天下兵。 可支三五年。 如此則敵必有內變。 諸侯被先世恩者。 必歸款於我。 何必遠出。 衆然之。 前將軍將軍率諸侯伯。 相繼西上。 獨留福島正則黑田長政加藤嘉明平野長泰谷衛友于江戶。 不許從軍。 正則潛應大坂需。 自其封安藝輸粟五萬石。 其二姪正守正鎮皆入城守。 以故最見疑。 竹中重信受命。 自駿河赴江戶。 諭旨正則。 正則因以書諫秀賴曰。 郎君因事忤關東旨。 遂動兵馬。 是自速亡滅也。 願改其圖。 奉淀君于關東。 以計無事。 不則老奴爲東軍先鋒。 一擧拔城。 君其勿悔。 豐臣氏安危。 將決於此。 願熟計之。 前將軍途覽其書。 遂不許從。 秀賴得書。 亦無所答。 重信復受命赴安藝。 使正則子正勝治兵會師。 正則遙戒其老福島丹波尾關石見曰。 汝輩輔我兒以應郎君。 莫以我爲也。 郎君而成事。 吾死不恨。 不然則吾何以見太閣地下哉。 丹波欲從命。 石見爭之曰。 吾儕之於主公。 猶主公之於右府也。 吾儕何可禍主公哉。 遂擁正勝會東軍。 蜂須賀家政旣老。 首迎謁東軍。 片桐且元嘗託其貲于界浦人宗薰。 宗薰告城兵來掠界浦。 且元乃遣兵二百援之。 至尼崎城索舟。 尼崎人疑而不許。 大坂兵出擊且元。 城兵亦不援。 且元退守神崎。 土民聞其叛大坂也。 爭起要之。 與城兵合擊。 遂鏖其兵。 且元僅免。 於是。 前將軍至京師。 召見之。 且元辭曰。 臣計輯和。 乃開大隙。 何以見爲。 前將軍曰。 兵起非汝罪。 宜亟來此。 更爲後圖。 藤堂高虎爲東軍先鋒。 來陣住吉。 郡良列窺其孤軍欲襲之。 議不諧而止。 良列又欲遣間諜縱火兩將軍營。 亦不用。 東軍患二島難濟。 壅其上流。 城兵出爭之。 不克。 十一月。 池田氏兵自神崎濟。 城兵出拒。 不利。 幸村基次等建議曰。 將軍不日至天王寺。 及其未陣襲之。 必克。 治長曰。 是可用之小戰。 今與天下戰。 始合失利。 不可復振。 不若致之堅城下而挫其鋒也。 幸村等曰。 以寡擊衆。 自非出奇。 何得勝乎。 良列亦勸之。 終弗聽。 已而東軍悉至。 列營四外。 大凡五十萬許。 治長發間使。 誘舊屬諸將。 諸將皆捕其使。 獻之前將軍。 前將軍遺書城內。 使請和。 不肯。 幸村叔父信尹從在東軍。 前將軍使之入諭幸村降之。 幸村答曰。 關原之役。 臣父子屬西軍。 以寡兵抗大師。 及敗遁逃。 伏匿山野。 右府不以臣陋劣。 授臣以數千兵。 使將一面。 是知臣也。 士爲知己者死。 臣死不能負焉。 信尹復命。 再譴說之曰。 苟降則封以信濃地。 世世毋絕。 幸村曰。 爲我謝前將軍。 臣一死報右府。 不知其他。 有如東西弭兵。 臣當寄食叔父耳。 不然則雖受日本之半。 而不能奉命矣。 願叔父勿復來也。 前將軍與木村重成父重茲有故。 又招降之。 重成不應。 薄田兼相守穢多崎。 蜂須賀至鎮來攻之。 兼相飲於倡家。 其兵留守。 不支而走。 兼相深以爲恥。 已而鷸野柵爲上杉景勝所破。 今福柵爲佐竹義宣所破。 木村重成聞急。 單騎出拒義宣。 渡邊尚與七隊長出拒景勝。 秀賴自城樓望見之。 顧基次往援重成。 基次卽起。 從士取鎧。 及之京橋。 擐而馳。 謂重成曰。 公勞矣。 僕請代之。 重成曰。 事方殷。 代將則陣亂。 公老於兵者。 何爲是言也。 基次乃陣其後。 泛舟澤中。 排楯放銃。 橫擊義宣陣。 重成因大破之。 斃其老澁江正光。 尚等亦擊破景勝前軍。 竟不利退。 重成基次亦收兵。 基次中丸。 傷其左肋。 捫之曰。 吾創不至死。 右府命厚矣。 已而以柵難守。 棄而入城。 片桐且元入軍備前島。 而葦島博勞淵前後皆陷。 池田淺野蜂須賀諸將自西北進。 七隊長曰。 吾輩固曰。 廣者難守。 適以增敵氣耳。 宜棄天滿川場道頓港三寨。 約之內城。 治房以萬人守道頓港。 獨不肯。 卽夜。 諸將託軍議召之。 遣基次等燒諸壘寨。 治房部下驚走入城。 基次伏死士。 誡曰。 備前之軍。 其將年少氣銳。 必來於此。 汝輩突起取之。 池田忠繼在福島望火。 果欲馳入川場。 其將花房職之曰。 後藤多謀。 必有伏也。 乃止。 伏兵徒歸。 基次曰。 花房未死乎。 十二月。 東軍入三寨。 卽夜。 大野治長第失火。 東軍意城兵有內應者。 自京橋口進。 城兵堅拒卻之。 幸村與前田利光對壘。 出銃手于城外林中。 日斃敵兵。 利光前鋒奧村某欲奪林以爲功。 幸村諜知之。 潛收其兵。 奧村至。 不見一人。 城兵自銃眼指而笑曰。 公等索狐兔乎。 奧村忿。 踰濠攀壁。 則銃矢交發。 殺傷數百人。 南條光明在南壁。 其叔父與藤堂高虎相識。 高虎約書于矢。 射壁上。 招降之。 叔姪合謀。 欲導高虎兵。 期四日黎明。 事覺。 秀賴與諸將議。 族誅之。 而不更其幟。 列銃以俟黎明。 藤堂氏。 井伊氏。 合兵傅壁。 加賀越前兵亦逼幸村壘下。 皆遇銃而敗。 會櫓上失火。 敵二百人乘之而登。 幸村擊鏖之。 是日之戰。 自卯至午。 而城兵不損一人。 織田長賴守星谷口。 其卒私鬬。 東軍乘喧疾攻。 秀賴遣北川宣勝等援擊卻東軍。 東軍於是自天王寺口。 穴地而進。 城兵亦穴地而拒之。 東軍休戰。 每夜發砲而鬨。 城兵亦發砲而鬨。 前將軍數遺書於織田長益勸和。 要三事曰。 毀羅城填周池。 若徙封大和。 若以淀君爲質。 皆不肯。 然城兵聞和議起。 守備頗怠。 而東使至愈頻。 長益治長以秀賴旨。 使使答之曰。 雖果成和。 而諸客兵不忍棄之。 願得益封。 議乃輟。 塙直次長岡貞安請大野治房曰。 受圍日久。 不一出戰。 軍氣何得振。 今備前阿波兵陣本街橋南北。 宜分兵襲之。 治房曰。 吾亦欲之。 夜戰利於寡。 寡而分之。 恐不能克。 宜專襲其一軍。 乃揀壯士百餘。 申暗令。 以直次貞安將之。 出斫阿波營。 斬其將中村重勝。 治房與御宿政友。 出迎之橋上。 而還。 當是時。 天下諸侯皆從東軍。 未至者獨島津氏而已。 京極高次子忠高從攻城。 其母常光在京師。 前將軍以其爲淀君妹也。 使人迎之。 以講和議。 又陰誘降城兵。 淀君遂使治長長益勸秀賴。 秀賴召七隊長及新附將士議。 或曰。 關東之謀不可測也。 宜嬰城二三年。 以俟敵有變。 或曰。 諸侯無援者。 而城兵有貳者。 以有貳之兵。 守無援之城。 而城內糧仗。 不足以支三年。 不若媾和以爲後圖也。 治長長益欲和。 說秀賴甚力。 秀賴曰。 片桐且元爲我盡忠。 以計無事。 汝輩乃沮之。 勸我擧事。 今何與前言相反也。 會常光氏至慫恿淀君。 數往復傳東旨。 終約。 逐客兵。 填周池。 長益出子尚長。 治長出子治德爲質。 十九日。 和成。 翌夜。 茶臼山下失火。 延燒二十餘營。 幸村曰。 敵新和而懈備。 宜掩擊之。 治長等不許。 二十日。 前將軍遣板倉重昌。 將軍遣阿部正次。 入莅誓焉。 秀賴遣木村重成。 出莅誓焉。 而以郡良列爲之副。 重成年少有風儀。 盛服騎馬。 抵茶臼山營。 自轅門下馬。 關東諸將。 設臚幕中。 引重成。 重成不揖而入。 永井直勝土井利勝擯之。 使坐下座。 重成不顧而進。 敍秀賴旨。 然後退伏。 前將軍曰。 是常陸介子乎。 何酷肖父也。 因問其齡。 曰。 二十二矣。 曰。 然則與右府同年矣。 往日鷸野今福之戰。 壯勇無雙。 重成慨然。 對曰。 臣有遺憾焉。 已而誓書出。 押血模糊。 重成曰。 淀君婦人。 恐有疑焉。 敢請更面刺鮮血。 前將軍鍼於指曰。 年老血枯。 重成爲不聞者。 遂取血誓。 拜謝而退。 禮諸將乃還。 旦日。 東軍發卒十萬人。 隳外城。 填空濠。 以吏七名監焉。 是日。 島津氏始至兵庫。 居二日。 治長與長益。 俱往謁兩營。 前將軍見治長。 面稱揚之曰。 卿年少。 能爲秀賴擧事。 何其壯哉。 吾欲上野介事將軍猶卿也。 上野介者。 本多正純也。 因命正純請其上衣。 遠近傳以爲榮。 治長意氣益驕。 其夜。 前將軍遽入京師。 吏請夷濠淺深。 前將軍哂而對曰。 使三歲小兒可得上下耳。 初城中諸將約填周池。 以爲止西南外濠。 居數日。 外濠旣堙。 遂及內濠。 城中大驚。 皆咎治長。 治長使人出詰監吏。 吏對曰。 吾輩受命填周池。 以爲周者周內外之謂也。 是時。 將軍猶在岡山。 治長自馳赴岡山。 岡山將吏皆曰。 是大御所命也。 治長乃馳使京師。 因板倉勝重請之。 勝重曰。 本多正純主此事。 我所不與也。 還詣正純。 正純稱疾不出面。 往復數四。 而東軍益興卒。 晨夜督責。 以至明春。 塹壘皆夷。 獨存牙城而已。 元和元年。 正月。 兩將軍皆東歸。 諸國兵罷之國。 淀君游嬉恬安。 而荒殘之餘。 將士莫所仰給。 物議囂然。 三月。 遣靑木一重及大藏正榮。 請賑於關東。 關東不報。 客兵交勸秀賴母子再擧。 曰。 去歲擧天下攻我。 而不能取。 是世所共知也。 今而再擧。 必有歸者。 乃召募遠近。 得十二萬人。 上下大喜。 於是大議戰備。 數日未決。 真田幸村進曰。 今日之事。 兩言決耳。 可戰也。 不可守也。 獨有急襲京師。 挾天子以令天下而已。 治長兄弟不聽。 七隊長乃說曰。 城濠隳廢。 誠不可比前役。 此地三面迫水。 而南接平野。 敵每至自南。 請以我兩軍。 迎彼兩帥。 直衝突麾下。 其勝敗天也。 議終決。 乃急繕守備。 柵于外城舊趾。 穿塹二尺。 四月。 東軍先鋒已至京師。 兩將軍兼程西上。 飛檄諸侯。 復急赴大坂。 留一重等不遣。 使常光氏來言曰。 弭兵徙大和七年。 則吾修大坂如故。 還予之。 不答。 於是分軍爲三。 大野治長領一軍。 七隊長及後藤基次隸之。 大野治房領一軍。 長曾我部盛親森勝永仙石宗也隸之。 木村重成領一軍。 真田幸村渡邊尚明石守重隸之。 秀賴具旗鼓。 親按視南郊。 上茶臼岡山。 指揮三軍所嚮。 士氣頗奮。 然治長矜持太甚。 以淀君命抑沮諸將。 軍議屢變。 長益父子出奔京師。 治長益專。 治長一夜過櫻門前。 有人刺之。 不中。 走。 治長卒追殺之。 旦日。 檢尸。 治房部卒也。 城中莫不相猜防。 前將軍潛使人招重成。 重成不應。 其女兄夫猪飼某應城中召募。 創病歸鄉。 重成遺書及物。 訣之曰。 城中近狀無復足觀。 諸謀議皆決於母氏。 我輩所陳。 一切不聽。 天下永爲家康之有可知也已。 家康與僕有舊。 使板倉伊賀數招僕。 僕受先君命。 以屬嗣君。 而懷藏二心。 心所不安。 故雖無一所聊賴。 且因循在此。 特願速戰死。 復何言哉。 此刀。 僕所常佩服。 經數十戰。 未嘗蹉跌者。 今以贈公。 幸愛護之。 諸將皆以治長之故鞅鞅不樂。 皆如重成意。 兩將軍旣至京師。 大坂間細狙擊之。 皆不成。 乃遣大野道見。 縱火界浦。 奪東軍據資。 遣大野治房。 以萬人入大和。 攻郡山。 走其守將筒井定慶。 聞淺野氏擧紀伊軍至。 因誘其國民。 乘虛起兵。 紀伊軍乃還救。 治房尾之。 先鋒塙直次戰于樫井戰死。 治房赴援。 不及。 旣而東軍來自大和河內。 水野勝成藤堂高虎井伊直孝伊達政宗爲先鋒。 諸隊長執前議。 欲迎之南郊。 基次不可曰。 野戰勝敗。 以衆寡決。 今以寡擊衆。 不若邀之險阻。 臣請以萬人扼國府嶺。 擊挫其先鋒。 先鋒已挫。 後軍必退。 頓南都郡山。 不能輙進。 吾因其變。 以制其勝。 至受大軍於曠原。 臣所不知也。 從之。 授基次兵一萬四千。 陣平野。 又遣薄田兼相渡邊尚繼之。 兩將軍使人誘基次曰。 苟啓東兵。 則封以播磨。 基次拜謝曰。 今東西決勝。 使西強東弱。 則歸東矣。 今東強西弱。 去弱就強。 臣之所恥也。 雖然。 東旨之辱。 亦不可不報。 報以速死。 臣速死。 城亦速陷。 所以報也。 五月。 五日。 基次勒兵夜發。 失道出古市。 軍士恟懼。 基次曰。 此地據林臨水。 戰守皆便。 宜飲馬以待旦。 旦日。 治長出助基次。 幸村陣道明寺。 重成陣若江。 盛親陣矢尾。 基次不知敵有後繼。 不告衆而進。 至片山。 與水野勝成遇。 擊破之。 尚兼相來援。 連戰未決。 陸奧美濃伊勢諸軍夾擊基次。 基次盡亡其兵。 以十一騎在山腹。 使使訣兼相曰。 子勉之。 吾將死也。 乃復進。 中銃殪。 還至柏原死。 兼相恥前役之敗。 亦奮擊而死。 治長來援大敗。 大谷吉胤戰沒。 幸村聞急馳至。 尚使人迎而告之曰。 吾衆創殘。 子請承之。 幸村諾而進。 橫邀陸奧軍。 陸奧軍長騎戰。 勁騎八百。 馬上發銃。 乘烟馳突。 無不摧破。 伊達氏每以此得志於東國。 幸村諳知之。 乃引兵上譽田東阜。 阜中有凹處。 就而布陣焉。 命其兵皆脫冑委槍。 坐以俟指麾。 陸奧軍稍近。 幸村令曰。 冑。 及相去數十步。 令曰。 執槍。 敵發銃且馳至。 遇槍而沮。 又令曰。 皆起。 敵兵大潰而走。 幸村轉陣南阜。 收兵。 與尚更殿而退。 盛親上矢尾堤。 望藤堂氏旗。 乃退伏堤下。 敵先鋒二將以爲走也。 徑田上堤。 則盛親大呼起。 擊走之。 重成游兵亦來援。 遂斬其二將。 重成與井伊直孝相拒若江堤。 擊破其前隊。 重成揮槍挺進。 所向皆靡。 斬敵將山口重信等三十餘人。 而其兵死傷略盡。 乃據隴而息。 敵以生兵乘之。 飯島某抳重成曰。 盍還城。 重成掉頭而進。 遂死之。 直孝部兵取其頭。 獻之前將軍。 前將軍檢之。 冑纓無餘。 而頭髮有香。 前將軍歎惜曰。 是預決死也。 重成伯父宗明戰于山田村。 敗退。 井伊氏藤堂氏合勢逼盛親。 盛親亦敗退。 增田盛次止戰。 盛次。 長盛子也。 嘗仕尾張。 前役從東軍。 東軍勝則憂。 敗則喜。 是役。 入城屬盛親。 以父猶在不名而死。 盛親與幸村等自平野退。 縱火聚落而入城。 三處之軍皆敗。 將帥多死。 城中失色。 諸將議曰。 今日期會皆失。 各自爲戰。 所以不得志。 明日諸軍合力一戰。 可以決雌雄也。 秀賴諮之幸村。 幸村曰。 臣請陣茶臼山以誘敵。 明石掃部自川場出今宮之南。 擧火敵背。 夾擊其中軍。 而主公建旗鼓繼之。 事或克矣。 從之。 旦日。 幸村與渡邊尚大谷吉之等。 出陣茶臼山。 森勝永竹田永應陣天王寺南。 郡良列執桐號牙旗在其後。 治長與七隊長陣毘沙門池南。 治房與御宿政友陣岡山。 津川左近執金瓢馬表在其後。 東軍彌漫山野。 左右竝進。 前將軍統左。 將軍統右。 少將忠直前田利光本多忠朝小笠原秀政等爲先鋒。 前將軍召候騎問敵狀。 對曰。 其陣甚堅。 又待秀賴親出。 頗有鬬志。 乃命質子大野治德作書。 贈其父治長。 治長時巡視至茶臼山。 幸村曰。 天下之事。 決於今日。 公宜促主公出。 主公出則軍氣自倍。 川場軍亦當赴期。 治長諾而反城。 則秀賴已在櫻門。 擐緋甲。 穿錦袍。 千槍十旗。 左右成列。 鞍于馬而俟。 如秀吉東征之儀。 將士踴躍。 俄而治德書至。 曰。 聞城中有約內應者。 欲俟右府出擧事。 謹勿出。 治長危懼。 止秀賴而又往。 欲與幸村議。 東軍左先鋒已來逼。 勝永等以銃手相挑。 幸村止之。 登高而望曰。 中軍何不來也。 因召其子大助曰。 吾族在東。 治長常猜我。 我當死於此。 汝往侍右府。 以明我無貳心。 大助時年十六。 請止俱死。 幸村叱曰。 汝而死。 誰明我志。 盍殉右府乎。 大助攬涕而去。 敵兵益逼。 而中軍及川場兵皆不至。 幸村謂大谷吉之曰。 事皆睽矣。 是我死日已。 麾兵而進。 縱橫血戰。 敵衆交至。 幸村終死之。 年四十六。 吉之等皆死。 御宿政友初仕越前。 後歸大坂。 於是遺書忠直曰。 臣無善馬。 君猶記舊情。 則願賜一匹以戰死。 忠直予之以馬。 政友騎焉。 自岡山至幸村營。 則戰已酣矣。 曰。 此亦不可以死乎。 躍馬冒陣而死。 勝永與忠朝戰。 擊大破之。 斬忠朝。 遂助永應。 與秀政戰。 又斬之。 明石守重以驍騎三百。 自川場赴約。 與東將水野勝成遇。 交綏而南。 聞茶臼山敗。 則轉出生玉。 與安部氏高木氏戰。 不利而走。 東軍右先鋒逼岡山。 治房擊破其先隊。 轉逼將軍麾下。 勝永永應亦犯前將軍麾下。 井伊氏藤堂氏橫擊勝永。 勝永退。 治長軍代進。 要以銃手。 不能遏。 七隊長邀戰。 走之。 時日已過午。 前將軍使人入城議和。 曰。 徙封大和弭兵。 淀君乃使秀賴召還治長及速水守久。 二人旋旗入城。 諸軍望見。 相驚擾曰。 城中有變也。 東軍乃齊進。 城兵大潰。 秀賴在櫻門。 據胡床。 迎見治長守久。 大助亦至。 敍幸村遺命。 語未半。 潰兵大至。 秀賴曰。 我將出戰決死。 守久止之曰。 潰兵填路。 不可出戰。 徒死徒隸手。 寧嬰壁固守。 力窮而死。 爲未晚也。 秀賴從之。 返坐于千席館。 東軍鼓譟逼城。 城中有應之者。 焚大野治長第。 京口門先破。 我庖人大隅某謀反。 縱火于庖。 延及殿宇。 城兵大擾。 諸門皆破。 郡良列津川左近擎馬標牙旗。 至千席館。 駢跪稽首而言曰。 臣等當死于城外。 顧所掌表幟。 先君所以傳於主公。 五畿七道四海之外。 苟有目者。 莫不覩而識之。 委之敵人。 傳觀播弄。 將貽羞萬世矣。 故謹奉還耳。 良列將自殺。 顧謂守久曰。 去歲之役。 吾獻策。 欲襲敵前軍縱火牙營。 而公等弗聽。 是終天之憾。 事已至此。 言之無益。 因卸甲。 脫其母衣。 置之床上曰。 是先君之賜。 今而致之。 吾事畢矣。 遂割腹死。 其子兵藏又死。 真野宗信中島氏種相繼自殺。 野野村吉安將入內城。 火熾不可前。 乃自殺於二城橋上。 堀田正高纔得歸第。 手刄妻子而出。 遇加賀兵坌入于廳。 乃健鬬而死。 秀賴奉淀君。 將自殺于天主閣。 守久止之曰。 勝敗常也。 請暫待之。 乃自觀月樓。 上于東櫓。 煙燄隨至。 治長徙之園莊倉中。 與守久勝永共護之。 治長猶恃和議。 致書兩將軍曰。 群臣願自殺以全右府母子之命。 因使人奉夫人德川氏送致東軍。 東軍旣取夫人。 使四將來監護倉外。 命片桐且元錄倉中人名。 欲出秀賴母子。 四將發銃於倉中以示絕。 倉中皆哭。 秀賴悽然。 謂守久勝永曰。 吾爲太閣嫡子。 而至於此。 天也。 乃自刄而薨。 年二十三。 勝永剄之。 淀君抱秀賴首悲號。 使氏家道喜殺己。 於是道喜。 治長守久父子。 勝永兄弟。 津川左近。 竹田永應。 及堀。 伊藤。 成田。 森島。 加藤。 高橋。 土肥。 寺尾。 片岡。 垣原。 小室。 淺井。 中高等二十餘人。 皆殉之。 治長重成渡邊尚竝有母。 與北畠氏湯川氏等婦女十人。 皆死。 秀賴之未死。 真田大助隨其所之。 衆諭之曰。 舊臣且有逃者。 子客將之子。 不必殉之。 盍出走。 對曰。 我父命我。 必與右府偕死。 終就倉外。 藉藁而坐。 不食者一晝夜。 俟秀賴死乃自殺。 東軍諸將爭赴牙營。 賀戰捷。 小出三尹。 秀正子也。 時侍前將軍側。 前將軍指城中火。 謂之曰。 如何。 三尹瞥然俛首曰。 臣不忍視。 諸將或有愧色。 秀賴有一男一女。 皆庶出。 未知所在。 東軍懸金大索之。 男名國松。 甫八歲。 與其保田中某匿伏見農人橋畔。 或睹其美質也。 捕而獻之。 斬于六條磧。 田中持之號慟。 竟殉之。 京極氏捕獻其女。 蜂須賀氏捕長曾我部盛親于男山。 受命縛之二條城西門數日。 斬于磧。 徇而梟之。 大坂市尹水原石見。 匿二條城側。 藤堂高虎捕之。 石見殺三人而死。 渡邊尚與治長約爲後圖。 走至近江。 聞秀賴薨。 乃自殺。 治長任子。 後皆賜死。 治長弟治氏。 初與兄不協。 往仕前將軍。 至是自殺。 使人以暴疾聞。 治氏弟道見。 磔于界浦。 治氏兄治房。 與明石守重仙石宗也逃去。 伊東長次靑木一重竝被赦。 真田幸村妻。 在紀伊。 爲所捕獻。 亦被赦。 削髮爲尼。 其餘大坂遺臣七十二人。 卒六百人。 諸出質。 及通款城中者。 皆被誅夷。 增田長盛以子故賜死配所。 兩將軍收城內燼餘。 得金二萬八千枚。 銀二十四萬兩。 以金馬各二賜井伊直孝藤堂高虎。 以賞其功。 爲片桐且元置邸駿府。 徙居焉。 且元愧懣成疾。 未至而卒。 是役也。 加藤嘉明黑田長政皆請而從。 木下利房立功自贖。 得復其邑。 松下重綱亦以功得益其邑。 重綱祖父之綱。 卽秀吉微時所仕者也。 之綱死。 子吉綱嗣。 關原之役。 屬德川氏。 其子爲重綱。 至是再益邑。 至二萬石。 凡前後之役。 豐臣氏舊臣從攻城者甚衆。 獨福島正則不從。 二年。 前將軍薨。 五年。 正則褫封。 放于信濃。 時正則在江戶邸。 將軍在京師。 使使者來就第傳命。 正則默然久之曰。 使前將軍在。 則吾將一言焉。 今復何言。 乃起入內。 內中騷擾。 久之。 挈其兩女子出。 流涕謂使者曰。 吾欲與足下決死也。 將先殺女兒。 終不忍加刄。 當甘心受命。 因赴配所。 將軍又使使率山陽南海諸侯。 收其封安藝備後。 其老臣留守廣島城。 不肯奉命。 俟正則書至。 乃致城而去。 其弟正賴爲大和宇多城主。 先四年褫封。 寬永八年。 故加藤清正子忠廣。 亦奪其封肥後。 放于出羽。 十四年。 故小西行長遺臣起兵肥前。 伏誅。 豐臣氏旣亡。 有令毀豐國廟。 獨存東山方廣寺及高臺寺。 高臺者。 北廳所建以祈秀吉冥福也。 加藤福島氏以其親屬助役。 爲秀吉立一小祠。 秀吉在時。 雖有所嬖。 皆置之別宮。 獨與北廳同居。 北廳助秀吉定天下。 多所裨益。 常戒之曰。 願良人勿忘藁席瓦缸時也。 及秀吉薨則削髮。 視秀賴猶其自出。 使親屬諸將輔翼之。 未嘗與關東開釁。 北廳與諸將前後皆沒。 而秀賴孤立。 以至於亡矣。 高臺之祠。 至今猶有秀吉夫妻像云。 外史氏曰。 余遊東山。 謁太閣像於高臺之祠。 祠門蓋以征韓艦材造之云。 嘗讀韓人所紀。 曰。 明遣使者。 窺太閣相貌。 矮而黑。 無他異。 唯見其目光烱烱射人。 不可仰見。 今觀其像。 如信然者。 嗚呼。 使太閣生於女真靺鞨間。 而假之以年。 則烏知覆朱明之國者不待覺羅氏哉。 蓋其爲人酷肖秦皇漢武。 而雄才大略遠出其右。 夫漢武乘豐富馭區宇。 不論可也。 秦皇挾六世之積威。 蹙衰殘之六國。 孰與太閣之徒手奮起制服群雄。 然過用其民力。 以取絕嗣之禍者。 則與秦等。 彼藉累葉之烈。 猶且不免。 況以匹夫暴起者乎。 然以匹夫得天下。 非如承祖業而重失之者。 土地非其固有。 故不惜公其利也。 人民非其固畜。 故不愛用其力也。 夫其不愛民力。 固足以招危亡。 而不惜地利。 又不可以計久安。 此二者。 其勢相持。 而其禍相因也。 然其初之所以速得天下者。 無所愛惜也。 譬如閭巷之人博而獲大勝。 使其不勝。 一窶人耳。 苟勝矣。 乃大揮霍之。 招其朋類。 醉飽喧呼。 務取快一時。 唯然。 故暴富而人不怨。 太閣起人奴而主大國。 固已踰其所望。 乃遭遇變故。 投機赴會。 動得如意。 皆初念之所不至。 而四顧當時將帥。 皆其儕輩。 或其所敢不比肩。 一旦立其上。 而常恐其不服己也。 以爲吾由微賤而得司利權。 苟自封殖而不分於人。 人將吾爭。 而吾志不可速成也。 故割膏腴。 頒金帛。 動擧數州之地以賞戰功。 視之不啻如糞土。 彼其鼓舞奔走一世之豪傑。 以驟獲志於天下者。 用此術也。 然吾糞土授之。 彼亦糞土受之。 未嘗德我。 而以爲當然。 彼之所求無窮。 而我之所有有盡。 以有盡供無窮。 其勢不得不取之於海外以塞之。 於是七道之民。 裹其未愈之瘡痍。 以趨不可知之地。 連年無所成。 而其力竭矣。 而柩肉未冷。 群雄各有自立之心。 蓋無足怪者。 故太閣之不愛民力。 由其不惜地利。 而其禍遂至於此。 皆其自取爾。 雖然。 以太閣之雄才大略。 八歲定六十餘國。 則以其餘力逞之海外。 固其宜也。 豈唯太閣爲然。 當時猛將謀夫雄傑之士。 布滿天下。 天下已集。 而其桀驁巧狙。 喜事好功之心。 猶未已也。 譬之鷙鷹俊狗。 其噬囓搏擊之力。 用而有餘。 則必至逼人。 故朝鮮之役。 是令天下群雄肆其噬囓搏擊。 以殺其力者也。 然徒殺其力。 而使其無所獲。 則彼將不復我之馴服。 而反施其噬囓搏擊於我。 嗚呼。 養之而不得其術。 安往而可也。 能飽之而不能節之。 能發縱指示之。 而不能收而寧之。 故太閣之於群雄。 苟制服之一時耳。 豈長久之計哉。 其所以速得天下。 乃其所以速失之也。 梁武帝有言。 自吾得之。 自吾失之。 無復所恨。 則太閣其亦無所恨耶。 日本外史卷之十七終 发布时间:2025-04-16 17:19:5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