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前汉高后纪卷第六 内容: 初。 高后命孝惠张皇后。 取后宫美人子养之。 而杀其母。 以为太子。 立为皇帝。 皇帝年幼。 高后临朝称制。 立兄子台为楚王。 台弟产为梁王。 禄为赵王。 封诸吕六人为列侯。 高皇后将王诸吕。 问右丞相王陵。 王陵曰。 高皇帝定天下。 刑白马而盟曰。 非刘氏而王者。 天下共击之。 问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 平勃对曰。 高帝定天下王诸刘。 今陛下称制王诸吕。 无所不可。 后喜罢朝。 陵让平勃曰。 诸君背要。 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 勃曰。 面折廷争。 臣不如君。 安汉社稷。 君不如臣。 后乃左迁陵为帝太傅。 实夺之相权。 陵谢病免。 杜门不出。 冬十一月。 徙丞相陈平为右丞相。 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 食其。 沛人也。 初吕后获于楚。 食其常以舍人侍得幸。 及为丞相。 不典治相。 监宫中事。 加郎中令。 群臣皆因决事。 先是或毁食其于惠帝。 惠帝欲诛之。 平原君朱建为说惠帝幸臣闳籍孺曰。 君幸于帝。 天下莫不闻者。 今辟阳侯幸于太后而下吏。 道路皆言君谗之。 今日辟阳诛。 明日太后含怒。 亦诛君耳。 于是籍孺惧。 入言于帝而出之。 朱建者。 故黥布相也。 布之反。 建谏止之。 高帝赐建号平原君。 建为人口辩。 初名廉直。 行不苟合。 辟阳侯欲交建。 建不肯。 及建母死家贫。 无以收葬。 陆贾乃见辟阳侯。 贺曰平原君母死。 辟阳侯曰。 平原君母死。 何乃贺我。 贾曰。 平原君必不知君者为其母。 今其母死家贫。 无以葬之。 君诚能厚送葬之。 则彼为君死矣。 食其乃奉百金。 列侯贵人以食其故。 往赠送之凡百金。 而建受之。 及吕氏之诛。 其卒见全者。 皆建之力也。 后淮南厉王长诛食其。 建以食其客故事及之。 建自杀。 元年春正月。 诏曰。 孝惠帝欲除三族罪及妖言令。 议未决而崩。 今除之。 赐民爵户一级。 夏五月丙申。 赵王宫中丛台灾。 立孝惠美人子五人。 彊为淮阳王。 不疑为恒山王。 弘为襄城侯。 朝为轵侯。 武为壶关侯。 秋七月。 桃李花。 高后怒御史大夫赵尧之为赵王谋也。 免尧官抵罪。 上党太守任敖为御史大夫。 二年春正月。 诏班序列侯功臣位次。 藏于高庙。 世世勿绝嗣。 二月乙卯晦。 地震。 羌道武都道山崩。 夏六月日蚀。 秋七月。 恒山王不疑薨。 立襄城侯弘为恒山王。 行五铢钱。 钱之制夏殷以前无文焉。 周制则有文。 凡钱外圆内方。 轻重以铢。 周景王以钱轻。 更铸大钱文曰宝货。 肉好外有周郭。 秦钱文曰半两。 重如其文。 汉兴复轻之。 齐悼惠王子章入宿卫。 封朱虚侯。 三年夏。 江水汉水溢。 流四千余家。 秋星昼见。 伊水落水溢。 流千六百余家。 汝水溢。 流八百余家。 其在洪范。 为水不润下。 四年夏四月。 少帝出怨言。 知高后杀其母。 后乃幽之于永巷。 诏曰。 皇帝久病昏乱。 不能奉宗庙。 废之。 五月。 立恒山王弘为皇帝。 五年。 春三月。 南越王尉佗。 自称南越武帝。 是时禁南越关中市铁器。 尉佗曰。 先帝与我通使勿绝。 今高后听谗臣之言。 别异蛮夷。 此必长沙王计。 欲倚中国击灭南越。 自以为功。 乃自称越帝。 欲攻长沙。 秋八月。 淮阳王彊薨。 九月。 发河东上党骑屯北地。 备匈奴。 六年春星昼见。 夏四月。 赦天下。 秩长陵令二千石。 六月。 匈奴寇狄道。 攻河阳。 行五分钱。 朱虚侯弟兴居封东牟侯。 皆入宿卫。 七年冬十二月。 匈奴寇狄道春正月赵王友死于邸。 吕氏女为赵王后王后妒。 谗王于高后曰。 吕氏安得王。 太后百年后。 吾必击之。 高后怒之。 至邸。 令卫士围之。 不得食遂幽死。 以民礼葬之长安。 谥为幽王。 后徙梁王恢为赵王。 己丑晦。 日有食之。 既在营室九度。 为宫室之中。 高后恶之。 曰此为我也。 星传曰。 日者、德也。 月者、刑也。 日食修德。 月食修刑。 则灾异消矣。 诗云。 日月告凶。 不用其行。 四国无政。 曷用其良。 言人君失政。 则日月失行。 中道南曰黄道。 南至东井。 北至牵牛。 东至角。 西至娄。 夏至日至东井。 去极近。 故晷短。 立八尺之表。 而晷长一尺五寸八分。 冬至日至于牵牛。 去极远。 故晷长。 立八尺之表。 而晷长一丈三尺一寸四分。 春分西至娄。 去极中。 秋分东至角。 去极中。 立八尺之表。 而晷长七尺三寸六分。 日为阳。 阳用事。 则日进而北。 昼进而长。 阳胜故为温暑。 阴用事。 则日退而南。 昼退而短。 阴胜故为寒凉。 洪范曰。 日月之行。 则有冬有夏有寒有暑。 此之谓也。 至若南北失度。 晷进而长则为寒。 退而短则为暑。 人君急则日晷进而疾。 舒则日晷退而缓。 故曰急恒寒若。 豫恒燠若。 一曰晷长为潦若。 晷短为旱若。 奢为扶。 扶者邪臣进。 正直疏。 君子不足。 奸人有余。 月有九行。 黑道二出黄道北。 赤道二出黄道南。 白道二出黄道西。 青道二出黄道东。 立春春分从青道。 立夏夏至从赤道。 立秋秋分从白道。 立冬冬至从黑道。 然一决之于房从中道。 若月失道而妄行。 出阳道则旱风。 出阴道则阴雨。 箕轸之星为风。 毕星为雨。 故月失度。 入箕轸则多风。 入毕星则多雨。 洪范曰。 星有好风。 星有好雨。 月之从星。 则以风雨。 诗云。 月离于毕。 俾滂沱矣。 言多雨也。 凡灾异所起。 或分野之国。 角亢氐。 韩郑也。 房心。 宋也。 尾箕。 燕也。 斗牛。 吴也。 牵牛须女。 越也。 虚危。 齐也。 营室东壁。 卫也。 奎娄。 鲁也。 胃昴毕。 赵也。 觜参。 魏也。 东井鬼。 秦也。 柳星张。 周也。 翼轸。 楚也。 荀悦曰。 凡三光精气变异。 此皆阴阳之精也。 其本在地。 而上发于天也。 政失于此。 则变见于彼。 由影之象形。 响之应声。 是以明王见之而悟。 敕身正己。 省其咎。 谢其过。 则祸除而福生。 自然之应也。 诗云。 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 其详难得而闻矣。 岂不然乎。 灾祥之报。 或应或否。 故称洪范咎征。 则有尧汤水旱之灾。 称消灾复异。 则有周宣云汉。 宁莫我听。 称易积善有庆。 则有颜冉夭疾之凶。 善恶之效。 事物之类。 变化万端。 不可齐一。 是以视听者惑焉。 若乃禀自然之数。 揆性命之理。 稽之经典。 校之古今。 乘其三势。 以通其精。 撮其两端。 以御其中。 参伍以变。 错综其纪。 则可以髣佛其咎矣。 夫事物之性。 有自然而成者。 有待人事而成者。 有失人事不成者。 有虽加人事终身不可成者。 是谓三势。 凡此三势。 物无不然。 以小知大。 近取诸身。 譬之疾病。 不治而自瘳者。 有治之则瘳者。 有不治则不瘳者。 有虽治而终身不可愈者。 岂非类乎。 昔虢太子死。 扁鹊治而生之。 鹊曰。 我非能治死为生也。 能使可生者生耳。 然太子不遇鹊。 亦不生矣。 若夫膏肓之疾。 虽医和亦不能治矣。 故孔子曰。 死生有节。 又曰不得其死。 然又曰幸而免。 死生有节。 其正理也。 不得其死。 未可以死而死。 幸而免者。 可以死而不死。 凡此皆性命三势之理。 推此以及教化。 则亦如之何哉。 人有不教而自成者。 待教而成者。 无教化则不成者。 有加教化而终身不可成者。 故上智下愚不移。 至于中人。 可上下者也。 是以推此以及天道。 则亦如之。 灾祥之应。 无所谬矣。 故尧汤水旱者。 天数也。 洪范咎征。 人事也。 鲁僖澍雨。 乃可救之应也。 周宣旱应。 难变之势也。 颜冉之凶。 性命之本也。 犹天回日转。 大运推移。 虽日遇祸福。 亦在其中矣。 今人见有不移者。 因曰人事无所能移。 见有可移者。 因曰无天命。 见天人之殊远者。 因曰人事不相干。 知神气流通者。 人共事而同业。 此皆守其一端。 而不究终始。 易曰。 有天道焉。 有地道焉。 有人道焉。 言其异也。 兼三才而两之。 言其同也。 故天人之道。 有同有异。 据其所以异而责其所以同。 则成矣。 守其所以同而求其所以异。 则弊矣。 孔子曰。 好智不好学。 其弊也荡。 末俗见其纷乱事变乖错。 则异心横出。 而失其所守。 于是放荡反道之论生。 而诬神非圣之议作。 夫上智下愚。 虽不移。 而教之所以移者多矣。 大数之极虽不变。 然人事之变者亦众矣。 且夫疾病有治而未瘳。 瘳而未平。 平而未复。 教化之道。 有教而未行。 行而未成。 成而有败。 故气类有动而未应。 应而未终。 终而有变。 迟速深浅。 变化错于其中矣。 是故参差难得而均矣。 天地人物之理。 莫不同之。 凡三势之数。 深不可识。 故君子尽心力焉。 以任天命。 易曰穷理尽性。 以至于命。 其此之谓乎。 吕产为相国。 吕禄为上将军。 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 泽高帝族昆弟。 本以将军击陈豨有功。 故封齐。 齐人田生尝游乏资。 以干泽。 泽以三百金为田生寿。 乃谓太后所幸中谒者张释卿曰。 太后欲王诸吕。 及重自发之。 恐大臣不听。 今释卿最幸于太后。 何不讽大臣以闻太后。 太后必喜。 吕氏既王。 万户侯亦释卿有。 释卿从之。 诸吕已为王。 高后赐释卿金千斤。 释卿以其半进田生。 田生不受。 又说曰。 吕氏之王也。 大臣未服。 今刘泽于诸刘长。 大臣所信。 独不见用。 常有觖望也。 今令太后裂地十余县以王之。 彼喜而去。 诸吕王益固矣。 遂封泽为琅邪王。 夏五月。 尊昭灵夫人为昭灵后。 武哀侯为武哀王。 高帝姊宣成夫人为昭哀后。 六月。 赵王恢自杀。 吕产女为赵王后。 后宫皆诸吕女也。 擅权。 王不得自恣。 王有爱姬。 王后鸩而杀之。 王怒。 悲忧自杀。 吕后以为用妇人言故自杀。 无思奉宗庙之礼。 废其嗣。 朱虚侯章怒吕氏专权。 侍宴。 高后令章为酒令。 章自请曰。 臣将种也。 请以军法行酒令。 后可之。 酒酣。 章进起舞曰。 请为太后作归田之歌。 皇太后笑曰。 汝安知田事。 试说之。 曰。 深耕穊植。 立苗欲疏。 非其类者。 钳而去之。 高后嘿然。 有顷。 诸吕有一人亡酒。 章追斩之。 太后及诸左右大惊。 以前许章军法。 无以罪也。 因罢。 自是诸吕惮章。 大臣皆依朱虚侯兄弟以为彊。 是时大臣忧诸吕之乱。 陆贾说陈平周勃曰。 天下安。 注意相。 天下危。 注意将。 将相和则权不分。 今为社稷计。 在二君掌握耳。 何不能交太尉勃乎。 以千金为太尉结欢。 勃亦如之。 遂戳力同心。 平乃赐贾金五百斤。 僮百人。 八月。 燕王建薨。 南越侵长沙。 遣隆虑侯周灶将兵击之。 八年春。 封中谒者张释卿为列侯。 诸中宦者令丞。 皆赐爵关内侯食邑。 高后梦见物如苍狗橶后腋。 忽然不见。 卜之云。 赵王如意为祟。 遂病腋伤。 夏。 江水汉水溢流万余家。 河内水溢流万家。 秋九月辛巳。 高后崩于未央宫。 诸吕恐为大臣所诛。 谋作乱。 欲废少帝而立吕产。 朱虚侯妇吕禄女。 密闻其谋告章。 章乃使人阴告其兄齐王婴。 令发兵西。 章及兴居欲从中与大臣为内应。 诛诸吕。 立齐王。 齐王令人诱琅邪王。 欲令兴二国兵。 琅邪王既至。 因留之。 悉发琅邪兵。 以中尉魏勃为将军。 并将之。 吕产等遣大将军灌婴击齐王。 婴乃阴与齐王约。 留兵屯荣阳。 曲周侯郦商。 其子寄与吕禄善。 周勃陈平使人执劫商。 而令寄说吕禄曰。 高帝与吕后定天下。 刘氏所立九王。 吕氏所立三王。 皆大臣之义。 事已布告诸侯王。 诸侯王以为宜。 今太后崩。 少帝幼。 足下不急之国守蕃。 乃为上将将兵。 为大臣诸侯所疑。 何不速归将军印绶。 因以兵属太尉。 请梁王亦归相印。 与大臣盟而之国。 高枕而王千里。 此万世之利。 禄然其计。 报产及诸吕。 多以为不便。 计未决。 禄信寄。 与俱出游。 过其姑吕媭。 媭怒曰。 汝为将军而弃军。 吕氏今无类矣。 乃悉出珠玉宝器散之堂下。 曰无为他人守也。 八月。 太尉周勃复令寄谓禄曰。 帝使太尉守北军。 欲令足下之国。 急归将军印绶辞去。 不然祸且起。 禄遂解印属典客。 而以兵授勃。 勃入军门。 行令军中曰。 为吕氏者右袒。 为刘氏者左袒。 军皆左袒。 勃遂统北军兵。 而朱虚侯将率千人入未央宫斩吕产。 辛酉。 斩吕禄。 诸吕无问长幼皆斩之。 大臣谋以为少帝及诸王皆非惠帝子。 欲尽诛之。 立齐王。 议者曰。 王暴戾。 虎冠之。 代王母家薄氏。 君子也。 且代王亲高帝子。 于今为长。 仁孝闻于天下。 以子则顺。 以贤则大臣安。 乃迎代王。 东牟侯兴居与太仆夏侯婴阴共入宫中诛少帝。 于是告齐王令罢兵。 诸吕之始王也。 吕后畏大臣及有口辩者。 陆贾为太中大夫。 自度不能争之。 乃谢病免。 于是以所使越时囊中装千金。 以与五子。 各二百斤。 令为产业。 贾常安车驷马。 从歌鼓瑟侍者十人。 与其子约曰。 过汝家。 给人马酒食。 极欢十日。 有宝剑直百金。 所死家得宝剑一。 岁中往来。 及过他家。 卒不过再三。 游于汉庭公卿之闲。 名声甚显。 及诛吕氏。 立孝文。 贾颇有力。 本传曰。 当孝文之时。 天下以郦寄为卖友。 卖友者。 谓见利而忘义。 若寄父为功臣。 而又被执劫。 虽权卖吕禄。 以安社稷。 义存君亲可矣。 淮南丞相张苍为御史大夫。 赞曰。 本纪称孝惠高后之时。 海内得离战争之苦。 君臣俱无为。 故惠帝拱己。 高后女主。 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宴然。 刑罚罕用。 民务稼穑。 衣食滋殖矣。 及福祚诸吕大过。 渐至纵横。 杀戮鸩毒。 生于豪彊。 赖朱虚周陈。 惟社稷之重。 顾山河之誓。 歼讨篡逆。 匡救汉祚。 岂非忠哉。 王陵之徒精洁。 心过于丹青矣。 发布时间:2025-11-18 17:51:0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