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前汉孝景皇帝纪卷第九 内容: 皇帝丁未即位。 秋九月有星孛于西方。 其本值尾箕末。 至牵牛及天汉。 十六日不见。 元年冬十月。 诏曰。 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 孝文皇帝德厚侔于天地。 利泽施四海。 而庙乐不称。 朕甚惧焉。 其奏昭德四时之舞。 丞相嘉等奏尊孝文庙为太宗。 奏昭德四时之舞。 令郡国皆立太宗庙。 四时舞孝文所作。 以明天下之安和。 夏六月。 御史大夫陶青翟使匈奴。 结和亲。 五月令民田收半租。 太中大夫任成周仁为郎中令。 仁为人阴重不泄。 衣敝不饰。 甚见亲信。 上自幸其家者再。 赏赐甚厚。 仁常固让。 诸侯群臣赠遗无所受。 二年冬十一月。 有星孛于西南。 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赋。 春三月。 立皇子德为河闲王。 阏为临江王。 余为淮阳王。 非为汝南王。 彭祖为广川王。 发为长沙王。 夏四月壬午。 太皇太后崩。 六月。 丞相申屠嘉薨。 时内史晁错贵幸。 穿太上皇庙壖垣为舍门。 嘉奏请诛。 错自归上。 上曰。 此非真庙垣。 又我使为之。 错无罪。 嘉曰。 悔不先诛错。 为所卖。 遂欧血而死。 嘉为人廉直。 初邓通侍文帝有慢。 嘉曰。 朝廷之礼。 不可不肃。 文帝曰。 君勿言。 吾私之。 罢朝。 嘉檄召通。 通恐。 入言文帝。 帝曰。 若往。 吾今召若。 通至。 嘉责之曰。 朝廷者。 乃高皇帝之朝廷。 通小臣。 乃敢戏殿上。 大不敬当斩。 通顿首出血。 不赦。 文帝使使持节召通。 谢丞相曰。 此吾弄臣也。 君释之。 通乃得免。 秋八月丁巳。 御史大夫陶青翟为丞相。 左内使晁错为御史大夫。 封萧何曾孙嘉为列侯。 先是嘉兄则有罪失侯。 梁王来朝。 上与宴饮太后前。 上从容言万岁之后传于王。 詹事窦婴者。 太后从兄子。 进曰。 天下者高帝之天下。 父子相传。 汉之法矣。 陛下何得传梁王。 太后怒。 绝婴属籍。 遂免。 匈奴和亲。 三年冬十月。 胶东下密人年七十余生角。 角有毛。 本志曰。 老人。 吴王象也。 年七十七。 国象也。 人不当生角。 犹诸侯不当举兵向京师。 七国将反之应也。 十有一月。 白项鸟与黑项鸟共斗楚国苦县。 白项鸟不胜。 堕泗水中死者过半。 十有二月。 吴城门自倾。 大船自覆。 本志以为金沴木也。 吴地以船为家。 天戒若曰国家将倾覆矣。 春正月。 淮阳王正殿灾。 吴王濞。 胶西王卬。 楚王戊。 赵王遂。 济南王辟光。 淄川王贤。 胶东王熊渠。 皆谋反。 初上为太子时。 吴王太子入朝。 与上博。 争道无礼于上。 上以博局掷之而死。 送丧至吴。 吴王怒曰。 天下一家。 何必来葬。 复遣还长安。 后称疾不朝。 阴怀逆谋。 时齐人邹阳。 淮阴人枚乘。 皆游吴。 乘谏曰。 夫以一缕之丝。 系千钧之重。 上悬无极之高。 下垂不测之深。 虽至愚之人。 犹知其绝矣。 以君所为。 危于累卵。 难于上天。 若变所为。 易于反掌。 安于太山。 今欲极天命之寿。 弊无穷之乐。 终万乘之权。 不出反掌之易。 以居太山之安。 而欲乘累卵之危。 走上天之难。 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阳亦数谏吴王不听。 乘阳皆去游梁。 晁错说上曰。 吴王骄恣。 阴有逆谋。 今削之亦反。 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疾而祸小。 不削则其反迟而祸大。 于是楚赵有罪先削。 吴王恐祸及身。 己为使者自见胶西王。 合谋发使。 约诸侯七国同谋。 南使南越。 北连匈奴。 吴王下令国中曰。 寡人年六十二。 身自将。 小儿年十四。 亦为士卒先。 诸君年上与寡人同。 下与小儿等。 皆发。 移书郡国曰。 汉贼臣晁错。 侵夺诸侯地。 陛下多疾志逸。 不能省察。 欲举兵诛之。 敝国虽小。 精兵可得五十万人。 南越分其卒半。 以随寡人。 寡人又得三十万。 赵王固与胡王有约。 寡人节衣食。 积金钱。 修甲兵。 聚粮食。 夜以继日。 至今三十余年。 寡人金钱布天下。 诸侯王日用之不能尽。 今人有能得大将者。 赐金五千斤。 封邑万户。 以城邑降者。 封万户。 若率万人降者。 如大将军科。 他皆以差受爵。 吴楚反书上闻。 晁错议欲令上自将兵。 身留居守。 计未定。 错素与袁盎有□。 错言盎前为吴相。 宜知王谋。 而蔽匿不言。 使至于是。 欲请治盎。 计未定。 盎密闻之。 乃夜因告窦婴求见上。 言吴所以反故。 错方与上调兵食。 上问盎。 盎对曰。 吴王无能为也。 上曰。 吴王即山铸钱。 煮海为盐。 诱天下豪杰。 白头举事。 何以言吴无能为也。 盎对曰。 吴王铜盐之利则有之。 安得豪杰而诱之。 吴王若得豪杰。 亦将转而为义。 则不反矣。 吴之所诱者。 无赖子弟。 亡命铸钱奸人。 故相诱以反。 错曰。 盎荚之善。 上问计将安出。 盎曰。 愿屏左右。 上屏人。 独错在。 盎曰。 臣所言。 人臣不得知。 乃屏错。 错趋避东厢。 意甚恨。 盎对曰。 吴楚言晁错擅削诸侯地。 故先共诛错。 复其故地而罢兵。 今计独有斩错。 发使使吴楚七国。 赦其罪。 复其故地。 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 上默然良久。 遂从其计。 斩错东市。 拜盎为太常使。 使至吴。 吴王曰。 吾欲为东帝矣。 即劫盎使为将。 盎不听。 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围守盎。 欲杀之。 初。 盎为吴相时。 从吏私盗奸盎侍婢。 吏惧走。 而盎驰自追之。 遂以侍婢及侍儿赐之。 及见拘。 从吏适在守盎。 位为司马。 乃夜与盎俱亡而还。 枚乘献书谏吴王曰。 昔秦西距胡戎之难。 北备榆中之关。 南距羌笮之塞。 东当六国之锋。 六国乘信陵之籍。 明苏秦之要。 荆轲之威。 并力一心以备秦。 然卒灭六国而并天下。 何则。 地利不同。 而民轻重不等也。 今汉据全秦之地。 兼六国之众。 修戎狄之义。 而南朝羌笮。 此其地与秦地相什而民相百。 大王所明知也。 今夫佞谀之臣。 不论骨肉之义。 民之轻重。 国之大小。 以为吴祸。 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夫举吴兵以资于汉。 譬犹蝇蚋之附群牛。 腐肉之齿利剑。 锋刃始接。 则无事矣。 天下闻吴率失职诸候。 责先帝之遗诏。 今汉亲诛其三公以谢前过。 是大王之威。 加于天下。 而功越于汤武矣。 夫吴有诸侯之位。 而实富于天子。 有隐匿之名。 而居过于中国。 此臣之所为大王乐也。 今大王还兵疾归。 可十得其半。 不然。 汉知吴有吞天下之心。 赫然加怒。 羽林黄头。 循江而下。 袭大王之都。 虏东海之地。 绝吴饷道。 梁王饰车骑。 习战射。 积粟固守以逼荥阳。 待吴之饥。 大王虽欲反都。 亦不得已。 今大王去千里之国。 而制于十里之内。 张韩之将北地。 弓高宿卫左右。 兵不得下壁。 军不得休息。 臣窃哀之。 吴王不听。 二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邯郸有狗与豕交。 本志以为赵王勃乱失类。 外交匈奴。 似犬豕之行也。 绛侯周勃子亚夫为太尉。 将三十六军击吴楚。 窦婴为大将军。 赐金五十斤。 婴陈金庑下。 军吏过。 辄令取为用。 金无人家者。 婴屯兵荥阳。 曲周侯郦寄击赵。 将军栾布击齐。 太尉至霸上。 赵涉以布衣遮道。 说太尉曰。 吴楚闻将军出兵。 必置伏兵奸人于崤渑阨塞之闲。 且兵事尚神密。 将军何不从此右关去。 趣蓝田。 出武关。 指洛阳。 不过差一二日。 直入武库。 击□鸣鼓。 诸侯闻之。 以将军从天降而下也。 亚夫从之。 已而使之搜崤渑闲。 果得吴伏兵。 乃请涉为护军。 亚夫既至洛阳。 见剧孟。 喜曰。 七国举事而不用孟。 吾知其无能为也。 孟者洛阳人。 为任侠。 行似鲁朱家。 亚夫问故父客邓都尉。 计策安出。 对曰。 吴楚兵锐甚。 难与争锋。 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 以梁委吴。 吴必尽锐攻之。 将军深沟高垒勿与战。 使轻兵绝淮泗之口。 断吴饷道。 使吴梁相弊而粮食竭。 以全制其虚。 吴必破矣。 从之。 吴攻梁。 梁王急。 请救亚夫。 亚夫不往。 梁王上书请救。 上诏亚夫救梁王。 亚夫不奉诏。 坚壁昌邑。 而使其淮泗口兵绝吴饷道。 楚乏粮挑战。 亚夫终不出。 夜军中惊。 而内相攻击。 扰乱至于帐下。 亚夫坚卧不起。 有顷乃自定矣。 吴夜攻营壁东南。 亚夫使为备西北。 吴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 吴楚既饥乏。 乃引兵去。 亚夫出精兵追击。 大破之。 是时弓高侯韩颓当为将军。 击吴楚功冠诸侯。 吴王弃军。 与壮军数千人亡走江南。 保丹徒。 遂□□三月吴楚平。 越人斩吴王头以降。 吴之围梁也。 梁将张羽韩安国距之。 羽能力战。 安国能持重。 故吴兵不能进。 楚王戊军大败。 自杀。 戊初与吴通谋。 大中大夫申公白公谏不听。 胥靡之。 衣赭衣。 杵臼舂于市。 初。 鲁有穆生及申公白公。 皆与元王俱学诗于浮丘伯。 浮丘伯者。 荀卿门人也。 元王常礼此三人。 穆生不饮酒。 常为设醴。 及王戊一朝失不设醴。 穆生将去。 申公白公。 止之曰。 不为先王乎。 穆生曰。 先王之礼吾三人者。 为道之存也。 今而忽之。 是亡道。 亡道之君。 胡可与久处。 易称知几其神乎。 不去。 楚人将钳我于市。 遂谢病而去。 申公白公独留。 故及于难。 胶东胶西济南淄川赵王皆伏诛。 徙广川王为赵王。 初七国反连齐。 齐王城守。 留济南胶东淄川三国兵共围齐。 齐王使路中大夫使于天子。 天子令还报齐坚守。 路中大夫还。 三国将劫而与之盟。 令反其言曰。 吴已破汉矣。 大夫既许。 至城下。 望见齐王。 言汉发兵百万。 使太尉击破吴楚。 方引兵救。 齐必坚守。 三国之兵杀之。 齐被围急。 阴与三国约。 未定。 会路中大夫至。 复坚守。 汉将闻齐初有谋。 欲击齐。 齐王将闾惧自杀。 上以齐迫胁非其罪。 乃立其太子寿为王。 济北王志亦初与诸侯通谋。 后乃坚守。 闻齐王自杀而得立嗣。 志亦欲自杀。 齐人公孙蠼止之。 因为说齐梁王曰。 夫济北之地。 东接疆齐。 南当吴越。 北胁燕赵。 此四分五裂之国。 权不足以自守。 势不足以扞寇。 虽坠犹失也。 言于吴非其正计也。 昔郑祭仲许宋人立公子突。 以全其君。 春秋贤之。 为其以生易死。 以存易亡。 向使济北先见情实。 则吴必先屠济北。 招燕赵而总之。 如此。 山东之从结而无□矣。 今吴楚之王。 练诸侯之兵。 驱徒众而与天子争衡。 济北独厉节坚守不下。 使吴失据而无助。 跬行而独进。 瓦解土崩。 败而无救者。 未必非济北之力。 以区区之济北。 而与诸侯争疆。 是犹羔犊而扞虎狼也。 守职志不挠。 可谓诚一矣。 功议如此。 尚见疑于上。 愿大王详思惟之。 梁孝王悦。 驰以闻。 济北王得不坐。 徙封于淄川。 徙衡山王为济北王。 吴之反也。 衡山王勃坚守无二心。 故谥曰贞王。 徙庐江王赐为衡山王。 初吴楚使至淮南。 王欲发兵应之。 其相曰。 主必应之。 臣愿为将。 王属之兵。 相因守城而距吴楚。 会汉救兵至。 故淮南王得以完全。 初晁错改制削诸侯地。 错父从颍川来。 谏止之。 错曰。 不然。 社稷不安。 父曰。 刘氏安矣。 晁氏危矣。 遂归去之。 曰吾不忍见祸及其身。 乃服药而死。 后十余日吴楚反。 晁氏族矣。 初谒者仆射邓公。 以校尉击吴楚。 还。 上书言军事。 上问吴楚反。 闻晁错死。 兵罢否。 对曰。 吴楚为谋数十年。 发怒削地。 以诛错为名。 其意不在错也。 且晁错患诸侯疆大。 故请削之。 以安京师。 万世之利。 计画始行。 卒受大戮。 内杜忠臣之口。 外为诸侯复雠。 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上喟然长息曰。 公言善。 吾亦恨之。 夏六月。 立元王子平陆侯礼为楚王。 续元王后。 初诸侯得自除吏。 御史大夫已下官属。 拟于天子。 国家唯置丞相黄金印。 自吴楚反之后。 夺诸侯权。 为置二千石。 去丞相曰相银印。 其后唯得衣食租税而已。 贫或乘牛车。 时栾布有功封歙侯。 为燕相。 有治迹。 民为之立生祠。 立皇子湍为胶西王。 胜为中山王。 赐民爵一级。 徙淮南王余为鲁王。 徙汝南王非为江都王。 王故吴国也。 非年十五。 有才气。 吴之反也。 非上书请击吴。 上赐非将军印。 吴破。 以军功封。 赐天子旌旗。 荀悦曰。 江都王赐天子旌旗过矣。 夫唯盛德元功。 有天子之勋。 乃受异物。 则周公其人也。 凡功者有赏而已。 孔子曰。 必也正名乎。 唯器与名。 不可以假人。 人君之所司也。 夫名设于外。 实应于内。 事。 制于始。 志成于终。 故王者慎之。 四年春。 复置诸关。 用传出入。 夏四月己巳。 立皇子荣为皇太子。 彻为胶东王。 六月。 赦天下。 赐民爵一级。 七月。 临江王阏薨。 谥哀。 无子。 国除。 五年春正月。 作阳陵邑。 夏。 募民徙阳邑钱户二十万。 遣公主妻匈奴单于。 六年冬十有二月。 雷雨霖。 秋九月。 皇后薄氏废。 皇后薄太后兄女。 上为太子时。 太后取以配上无宠无子。 故废。 梁王来朝。 上使乘舆驰驷马。 逆梁王于阙下。 入则侍帝。 出则同舆。 梁王侍郎谒者着金貂。 出入天子殿门。 与汉官无异。 居其国骄僭。 营东苑。 方三百余里。 广睢阳城七十里。 得赐天子旌旗。 千乘万骑。 出称警。 入言跸。 拟于天子。 珠玉宝器。 多于京师。 招延游士。 四方并至。 梁王亲而有功。 太后少子爱之。 太后心欲以为汉嗣。 大臣袁盎等十余人议于前不听。 梁王怒之。 阴使人刺杀盎。 其余人未得。 上疑梁王所为。 先是齐人公孙诡羊胜多奇邪计。 初见梁王。 梁王赐千金。 官至中尉。 号将军。 常为王内谋。 上使使案梁捕胜诡。 胜诡等自杀。 上召故云中太守田叔使案梁王。 具得其事。 还报曰。 陛下无以梁为事也。 今梁王不就诛。 是汉法不行也。 若其伏法。 太后食不甘味。 卧不安席。 此忧在陛下。 上善之。 以为鲁相。 枚乘邹阳数谏梁王不听。 及梁王事急。 梁王赏阳千金。 令求方略士。 齐人王先生多奇。 邹阳往见之。 王先生曰。 必见王长君。 长君者。 王夫人兄也。 阳发悟于心。 遂见长君曰。 窃闻长君女弟幸于后宫。 而长君行迹多不顺道理。 今梁事既穷竟。 梁王恐诛。 此太后怫郁泣血。 无所发怒。 侧目切齿于贵臣。 恐长君危于累卵。 长君诚为上言之。 得无竟梁事。 太后厚德长君。 而长君之女弟幸于两宫。 金城之固也。 昔舜之弟象日以杀舜为事。 而舜封之有庳。 仁人之于兄弟也。 不含怒。 不宿怨。 厚亲爱而已。 鲁公子庆父使仆人杀子般。 季友不探其情而诛焉。 春秋以为失亲亲之道。 以此说天子。 侥幸梁事得不治。 长君曰敬诺。 入言之。 及梁内史韩安国。 亦因长公主解说。 梁王卒得不治。 初阳为胜诡所谗。 王因囚之。 将杀之。 乃从狱中上疏曰。 臣闻忠无不报。 信不见疑。 盖有以然。 今定虚矣。 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 白虹贯日。 太子畏之。 卫先生为秦昼长平之策。 太白蚀昴。 昭王疑之。 夫精诚变于天地。 而信不喻于两主。 岂不哀哉。 今臣尽忠毕义。 左右不明。 卒从吏讯。 为世所疑。 是使荆轲卫先生复出。 而燕秦不悟矣。 昔玉人献宝。 楚王诛之。 李斯竭忠。 胡亥极邢。 是以箕子佯狂。 接舆避世。 恐遭此患也。 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 然后改楚王胡亥之听。 无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 夫偏听生奸。 独任或乱。 是以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 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 夫以孔墨之辨。 不能自免于谗谀。 而二国以危者。 何则众口烁金。 积毁销骨。 臣闻明月之珠。 夜光之璧。 以闇投之。 人莫不按剑而怒。 何则。 无因而至前也。 蟠木根柢。 轮囷离奇。 而为万乘之器者。 以左右先为之容也。 故女无美恶。 入宫见妒。 士无贤愚。 入朝见嫉。 昔司马喜膑脚于宋。 卒相中山。 范睢折胁于魏。 卒为应侯。 此二人者。 信必然之画。 捐朋党之私。 挟孤特之交。 故不能自免于谗谀之人。 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 徐衍负石入海。 皆不容于世。 义不苟取。 比周于朝。 百里奚乞食于路。 秦穆公授之以政。 宁戚饭牛车下。 齐桓公任之以国。 此二人者。 岂素官于朝。 假誉于左右哉。 感于心。 合于行。 坚如胶漆。 众口所不能离。 岂惑于浮辞哉。 是以圣主不牵于卑辞之语。 不夺于众多之口。 独化于陶钧之上。 而观乎昭旷之道。 臣闻盛饰入朝者。 不以私污义。 砥砺名号者。 不以利伤行。 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 诱于威重之权。 胁于势位之贵。 回面污行。 以事谄谀之人。 而求亲近于左右。 则士有伏死窟穴岩石之中耳。 安肯尽忠信而趣阙下者哉。 书奏梁王。 梁王立出之。 以为上客。 枚乘以数谏吴王。 上拜乘弘农都尉。 乘久为诸侯上客。 不乐为郡吏。 后自免游于梁。 田叔既至鲁。 鲁民以王取财。 邀相自言者百余人。 叔取渠率少笞怒之。 曰王非汝王邪。 何敢自言王。 王惭。 乃取中府钱令偿之。 相曰。 王自使人偿之。 今令相偿之。 是王为恶而相为善。 王好游猎。 叔常从。 王辄休相就馆。 叔坐苑外。 曰吾王暴露。 独何为舍。 王以故不复出游。 七年冬十有一月庚寅。 日有食之。 春正月。 皇太子荣废为临江王。 荣者。 帝长子栗姬之子。 上尝嘱诸子于栗姬。 曰百岁后善视之。 栗姬素怨。 言不逊。 上乃废姬及太子。 栗姬以忧死。 二月。 罢太尉官。 夏四月乙巳。 立皇后王氏。 初。 皇后嫁为金王孙妻。 其母藏儿卜相之当贵。 乃夺金氏而内太子宫。 王后方妊身。 梦日入怀。 遂生男。 丁巳立胶东王彻为太子。 实王皇后子也。 中尉卫绾为太子太傅。 绾。 太陵人也。 为人谨慎敦厚。 上为太子时。 尝召文帝左右近臣饮酒。 绾独称疾不行。 及上即位。 将幸上林。 诏绾参乘。 上谓绾曰。 今君知所以参乘乎。 乃我为太子时召君不来。 故文皇帝有遗言曰。 绾长者。 善遇之。 六月乙巳。 丞相陶青翟免。 太尉周亚夫为丞相。 是岁。 太仆周舍为御史大夫。 中元元年夏四月。 赦天下。 赐民爵一级。 封周昌孙荀为列侯。 二年春。 令诸侯王薨。 及列侯初封及之国。 大源胪奏谥诔荚。 列侯薨及诸侯王太傅初除之官。 大行奏谥诔筴。 王薨。 遣光禄大夫吊禭祠赗。 视丧事。 因立嗣。 列侯薨。 遣太中大夫吊祠视丧事。 立嗣。 其葬。 国得发民挽丧。 穿复土治厮。 无过三百人。 事毕。 春二月。 临江王荣坐侵宗庙壖垣为宫。 上征荣。 临江官属祖荣于北门外。 升车轴折。 父老泣曰。 我王不还矣。 至邸。 王诣中尉。 郅都责讯王。 王恐自杀。 葬蓝田。 有燕数千万头。 衔土置厮上。 百姓怜之。 无子国除。 郅都。 河东人也。 为人刚勇而有气。 公廉。 尝称曰。 背亲事君。 固当奉节死职。 终不顾妻子矣。 尝从上入上林。 贾姬在厕。 野豕入厕。 上目都。 都不行。 上欲持兵救贾姬。 都伏上前曰。 亡一姬。 复一姬进。 陛下纵自轻。 奈高庙太后何。 上还。 豕亦不伤贾姬。 都为中尉。 丞相条侯至贵倨也。 而都揖之。 贵戚宗室侧目而视。 号曰苍鹰。 是时济南瞷氏三百余家。 豪猾放纵。 二千石莫能折也。 及都为济南相。 诛瞷氏首恶。 郡中震栗。 道不拾遗。 旁十余郡畏都如大府。 后为雁门太守。 匈奴不敢近雁门。 胡王为偶人像都。 令骑射莫能中。 其见惮如此。 匈奴中以法。 帝欲释之。 太后以临江王之死也怨之。 遂斩都。 是时宁成周阳由。 此皆严克为治。 成为济南都尉。 郅都为前后都尉。 皆步入府门。 因吏谒见如县令。 及成至。 直凌都出其上。 然都素闻其声。 亦与结欢。 后成为中尉。 其治放郅都。 其廉弗及也。 自此之后。 吏治多放成由者已。 是时季布弟季心。 亦任侠。 立然诺。 作气。 盖关中方数千里士。 争为之死。 心为中尉。 司马郅都为中尉。 不敢加也。 夏四月有星孛于西方。 立皇子越为广川王。 寄为胶东王。 秋七月。 更郡为太守。 尉为都尉。 九月。 封楚赵傅相死事者四人子为列侯。 甲戌晦。 日有食之。 三年冬十有一月。 罢诸侯王御史大夫官。 夏四月旱。 秋九月蝗。 有星孛于西方。 戊戌晦。 日有食之。 既丞相周亚夫免。 御史大夫周舍为丞相。 立皇子乘为清河王。 太子太傅卫绾为御史大夫。 四年春三月。 起德阳宫。 夏蝗。 秋。 赦天下徙作阳陵者死罪。 欲腐刑者许之。 十月戊午。 日有食之。 五年夏四月。 立皇子舜为常山王。 六月赦天下。 赐民爵一级。 秋八月己酉。 未央东关灾。 九月。 诏曰。 狱者人之大命。 死者不可复生。 诸狱疑。 虽文致于法。 人心不厌者。 辄谳之。 六年冬十月。 行幸雍。 祠五畤。 十有二月。 定铸钱伪黄金法弃市令。 春三月雨雪。 夏四月。 梁王武薨。 谥曰孝王。 时梁王北猎。 梁有献牛足出背上。 本志以为牛祸。 思心务乱之咎也。 乃分梁为五国。 尽封梁孝王男五人。 女五人。 皆食汤沐邑。 五月丙戌。 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 勖为淄川王。 彭离为济南王。 定为山阳王。 识为济阴王。 不疑为衡山王。 诏令吏二千石车朱两轮。 千石至六百石车朱左轮。 诏有司减笞法。 自除肉刑。 之后。 笞五百三百率多死者。 故定律笞五百曰三百。 三百曰一百。 犹尚不全。 又诏曰。 笞者。 所以教之也。 其宜定捶令。 长五尺。 其本大一寸。 末大半寸。 皆平其节。 当臀笞者不得更人。 笞毕一人。 笞乃更人。 自是笞者得全。 六月。 匈奴入雁门。 至武威酒泉邑。 入上郡取苑马。 吏卒战死者三千人。 秋七月辛亥晦。 日有食之。 后元元年春正月。 诏曰。 狱者。 重事也。 其疑狱。 有令谳之。 而后不当谳者不为失。 三月赦天下。 赐民爵一级。 中二千石诸侯相。 爵右庶长。 夏大酺五日。 五月地震。 秋七月丙午。 丞相周舍免。 乙巳。 先晦一日。 日有食之。 八月壬辰。 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 卫尉直不疑为御史大夫。 不疑。 南阳人也。 好黄老术。 隐名迹。 初为郎。 其同舍郎有告归者。 误持其同舍郎金去。 郎意不疑。 不疑买金偿之。 后告归者还乃知之。 或毁不疑淫嫂。 不疑曰。 我乃无兄。 终不自明矣。 吴楚反时为将军。 封塞侯。 条侯周亚夫下狱死。 时为父买尚方工官甲稍五百枝。 可以葬者。 取庸治之。 不与顾直。 庸怒而上变反告之。 事连亚夫。 召至廷尉。 责问君侯欲反邪。 亚夫曰。 臣所买乃葬器。 何谓反乎。 吏曰。 君侯纵不反地上。 即反地下耳。 初捕亚夫。 亚夫欲自杀。 其夫人止之。 及至廷尉。 因不食五日。 欧血死。 亚夫为河内太守。 许负相之曰。 君侯三年为侯。 八年为将。 九年为相。 贵重于人臣无二。 其后当饿死。 纵理入口。 饿死法也。 居三岁。 兄胜有罪免。 文帝封亚夫续绛侯后。 尽如负言。 上欲废栗姬太子。 亚夫固争之不得。 上由是疏之。 而梁孝王以吴楚之围。 怨亚夫不救。 每朝。 尝与太后言亚夫之短。 太后欲封其兄王信。 上谦让不许。 太后曰。 人生各以时行耳。 窦长君在时不得侯。 及死。 其子彭祖乃侯。 吾甚恨之。 帝趣侯信也。 上曰。 请得与丞相计之。 亚夫曰。 高皇帝约。 非刘氏不王。 非有功不侯。 不如约者天下共击之。 上默然。 遂不封。 荀悦曰。 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 非刘氏不王。 非有功不侯。 不如约者。 当天下共击之。 是教下犯上而兴兵乱之阶也。 若后人不修。 是盟约不行也。 书曰。 法惟上行。 不惟下行。 若以为典。 未可通也。 匈奴徐卢等五人降。 上欲封之。 亚夫曰。 彼背其王。 陛下何以责人臣守节哉。 上曰。 丞相议不可用。 乃悉封之。 荀悦曰。 春秋之义。 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若以利害由之。 则以功封其逋逃之臣。 赏有等差。 可无列土矣。 上尝居禁中。 召亚夫赐食。 独置大胾无脔。 又不置箸。 亚夫心不平。 顾谓掌席者取箸。 亚夫前食。 既出。 上目送之曰。 此怏怏非少主之臣也。 亚夫以数忤上意。 故得罪也。 二年冬十月。 诏省列侯之国。 春。 匈奴入雁门。 太守冯敬与战死。 发车骑材官屯雁门。 以岁不登。 禁食马粟。 食马粟者没入之。 封皇后兄王信为孟侯。 夏四月诏曰。 雕文刻镂。 伤农事者也。 锦绣纂组。 害女功者也。 农事伤则饥之本。 女功害则寒之原。 夫饥寒并至。 能不为非者寡矣。 朕亲耕。 后亲桑。 以奉宗庙粢盛祭服。 以为天下先。 不受献。 减太官。 省徭赋。 欲天下务农蚕。 常有畜积。 以备灾害。 彊无凌弱。 众不暴寡。 耆老以寿终。 孤幼得遂长。 今岁或不登。 民食颇寡。 其咎安在。 或诈为吏。 以货赂为市。 盗夺百姓。 侵侮万民。 县丞长吏。 纵奸法与盗。 甚无谓也。 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 不事官职耗乱者。 丞相以闻。 请其罪。 布告天下。 使明知朕意。 自汉初务劝农。 累世承业。 至是始天下殷富。 家给人足。 京师之钱累百巨亿。 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 充实露积于外。 腐败而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 阡陌之间成群。 守闾阎者食梁肉。 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官为姓号。 人人自爱。 而重犯法。 仁义兴焉。 三年春正月。 诏万民采黄金珠玉者。 坐赃为盗。 诏曰。 高年者人所尊敬。 鳏寡孤独者人所哀怜也。 其令八岁以下。 八十以上。 及孕子未乳。 当鞫系者。 无讼系之。 甲午。 帝崩于未央宫。 遗赐诸侯王列侯马二驷。 吏二千石黄金二斤。 民户百钱。 出宫人复终身。 赞曰。 本纪称周秦之弊。 密文峻法而奸不胜。 汉兴。 埽除苛政。 与民休息。 至于孝文。 加之恭俭。 孝景遵业。 五六十载之间。 至于移风易俗。 黎民醇厚。 周云成康汉称文景。 美矣。 发布时间:2025-11-18 18:05:1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9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