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前汉孝武皇帝纪一卷第十 内容: 皇帝甲子即位。 年十六。 二月癸酉。 孝景帝葬阳陵。 三月。 尊太后母藏儿为平原君。 封田蚡田胜为列侯。 藏儿初为槐里王仲妻。 生太后。 后改嫁长陵田氏。 生蚡及胜。 建元元年冬十月。 诏举贤良方正。 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 或治刑名纵横之术。 乱国政。 罢之。 春三月。 赦天下。 赐民爵一级。 民年八十复二算。 九十复甲卒。 行三铢钱。 夏四月。 诏民年九十已上。 复子若孙。 令奉供养。 五月。 诏修山川之祀。 六月。 丞相卫绾免。 丙寅。 魏其侯窦婴为丞相。 武安侯田蚡为太尉。 秋七月。 诏省卫士卒万人。 罢苑马赐贫民。 遣使者安车蒲轮。 束帛加璧。 征鲁申公。 议立明堂。 申公年八十余矣。 上问以政事。 对曰。 为治者不致于多言。 顾力行何如耳。 拜为太中大夫。 汉兴草创。 尚简易。 未甚用儒者。 而窦太后好黄老术。 故诸博士具官待问。 未有进者。 至上即位。 乃崇立太学矣。 二年冬十月。 丞相窦婴太尉田蚡皆免。 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下狱死。 蚡婴绾臧皆同心。 欲兴太学。 建立明堂。 以朝诸侯。 而婴请无奏事太皇太后。 又罢窦氏子弟无行者绝属籍。 故毁谤日至。 窦太后怒。 皆抵之罪。 明堂遂不立。 春二月丙戌朔。 日有食之。 三月己未。 太常许昌为丞相。 夏四月戊申。 有星如日。 夜出。 初置茂陵邑。 徙郡国豪杰于茂陵。 河内郭解在徙中。 卫将军为言解家贫不应徙。 上曰。 解布衣。 权至使将军知之。 此不贫也。 及解徙。 诸公赠送出千余万。 解任侠。 睚眦(上崖下柴)。 触死于尘中者甚众。 藏匿亡命。 攻剽作奸。 不可胜数。 然折节恭约。 厚施而薄望。 解尝出。 有人箕踞视之者。 解问其姓名。 客欲杀之。 解不听。 乃阴使吏脱其徭役。 其人乃肉袒谢罪。 解□子与人争。 不直。 人杀之。 自归解。 解曰。 吾儿不直。 公杀之故当。 纵之。 诸公闻之。 皆多贤。 解洛阳人。 有相仇者。 贤豪居其间。 以十数人不能和解。 客乃令解见仇家。 仇家听命。 解夜至夜去。 解乃谓仇家曰。 解如何从他郡夺人邑中权乎。 且须士大夫复居其间。 乃听之。 其居家。 夜过半后。 门闾住居尝十余乘。 有与解忤者。 少年辄为报仇。 不使解知也。 解兄子为解杀人。 为其家人上书自讼之。 又杀之阙下。 上捕解。 解亡过临晋籍少翁。 少翁素不知解。 然慕其名。 送之出关。 自杀以绝口语。 其得人率如此。 豪贤知与不知。 闻声争与交欢。 后捕得解。 所犯皆在赦前。 后有谤毁解者。 客杀之。 断其舌。 解实不知。 有司奏解无罪。 时公孙弘为丞相。 以为解布衣。 以睚眦杀人。 虽不知甚于知。 遂族之。 荀悦曰。 世有三游。 德之贼也。 一曰游侠。 二曰游说。 三曰游行。 立气势。 作威福。 结私交以立彊于世者。 谓之游侠。 饰辨辞。 设诈谋。 驰逐于天下。 以要时势者。 谓之游说。 色取仁以合时好。 连党类。 立虚誉。 以为权利者。 谓之游行。 此三游者。 乱之所由生也。 伤道害德。 败法惑世。 失先王之所慎也。 国有四民。 各修其业。 不由四民之业者。 谓之奸民。 奸民不生。 王道乃成。 凡此三游之作。 生于季世。 周秦之末。 尤甚焉。 上不明。 下不正。 制度不立。 纲纪废弛。 以毁誉为荣辱。 不核其真。 以爱憎为利害。 不论其实。 以喜怒为赏罚。 不察其理。 上下相冒。 万事乖错。 是以言论者计薄厚而吐辞。 选举者度亲疏而举笔。 善恶谬于众声。 功罪乱于王法。 然则利不可以义求。 害不可以道避也。 是以君子犯礼。 小人犯法。 奔走驰骋。 越职僭度。 饰华废实。 竞趋时利。 简父兄之尊。 而崇宾客之礼。 薄骨肉之恩。 而笃朋友之爱。 忘修身之道。 而求众人之誉。 割衣食之业。 以供飨宴之好。 苞苴盈于门庭。 聘问交于道路。 书记繁于公文。 私务众于官事。 于是流俗成矣。 而正道坏矣。 游侠之本。 生于武毅。 不挠久要。 不忘平生之言。 见危授命。 以救时难。 而济同类。 以正行之者谓之武毅。 其失之甚者。 至于为盗贼也。 游说之本。 生于使乎四方。 不辱君命。 出境有可以安社稷。 利国家。 则专对解结。 辞之怿矣。 民之莫矣。 以正行之者谓之辨智。 其失之甚者。 至于为诈绐徒众矣。 游行之本。 生于道德仁义。 泛爱容众。 以文会友。 和而不同。 进德及时。 乐行其道。 以立功业于世。 以正行之者。 谓之君子。 其失之甚者。 至于因事害私。 为奸宄矣。 其相去殊远。 岂不哀哉。 故大道之行。 则三游废矣。 是以圣王在上。 经国序民。 正其制度。 善恶要于公罪。 而不淫于毁誉。 听其言而责其事。 举其名而指其实。 故实不应其声者谓之虚。 情不覆其貌者谓之伪。 毁誉失其真者谓之诬。 言事失其类者谓之罔。 虚伪之行不得设。 诬罔之辞不得行。 有罪恶者无侥幸。 无罪过者不忧惧。 请谒无所行。 货赂无所用。 民志定矣。 民志既定。 于是先之以德义。 示之以好恶。 奉业劝功。 以用本务。 不求无益之物。 不畜难得之货。 绝靡丽之饰。 遏利欲之巧。 则淫流之民定矣。 而贪秽之俗清矣。 息华文。 去浮辞。 禁伪辨。 绝淫智。 放百家之纷乱。 一圣人之至道。 则虚诞之术绝。 而道德有所定矣。 尊天地而不渎。 敬鬼神而远之。 除小忌。 去淫祀。 绝奇怪。 正人事。 则妖伪之言塞。 而性命之理得矣。 然后百姓上下皆反其本。 人人亲其亲。 尊其尊。 修其身。 守其业。 于是养之以仁惠。 文之以礼乐。 则风俗定而大化成矣。 三年春。 河水决溢于平原。 大饥。 人民相食。 赐茂陵徙者户钱二十万。 田二顷。 初作便门桥。 秋七月。 有星孛于西北。 济北王明废。 迁房陵。 坐杀太傅中尉。 闽越围东瓯。 告急。 上以问太尉武安侯田蚡。 蚡以为越人相攻。 其常事也。 又数反复。 不烦中国。 自秦时弃之不内属。 有诏太中大夫严助诘蚡曰。 但患力不能救。 德不能覆。 诚能。 何弃之。 且秦时举咸阳而弃之。 何乃越乎。 今小国以穷困告急于天子。 天子不能救。 当安所诉。 又何以子万国。 乃遣助使持节。 发会稽兵救之。 未至。 闽越走。 九月丙子晦。 日有食之。 起上林苑。 时上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举籍。 □厔以东。 宜春以西。 北至阿城。 属之南山。 堤封顷亩价直。 欲除以为苑。 侍郎东方朔进谏曰。 臣闻谦逊静悫。 天应以福。 骄盈奢靡。 天应以祸。 酆鄗之间。 号曰土膏。 其价亩直一金。 规以为苑。 上乏国家之用。 下夺农桑之业。 不可一也。 盛荆棘之大。 崇虎狼之墟。 坏民厮墓。 发民庐舍。 令幼小怀土而思。 耆老流泪而悲。 不可二也。 斥而营之。 垣而囿之。 驰骑逐东西。 车辇驾南北。 有浃沟大渠险阻之危。 不可三也。 务苑囿之大。 不恤农时。 非所以彊国富民也。 夫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叛。 楚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人散。 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 上乃赐金百斤。 拜为太中大夫。 然犹起上林苑。 朔字曼倩。 平原人也。 好学。 称为滑稽。 年二十三。 初为郎中。 上书自称。 待诏公车。 奉禄薄。 朔谓侏儒曰。 上欲尽杀汝。 侏儒大恐。 皆叩头号泣。 上召问朔。 朔对曰。 侏儒长三尺臣朔长九尺三寸。 俸禄正等侏儒。 侏儒饱欲死。 臣朔饥欲死。 臣言可用。 宜异其禄。 不可用罢之。 无但虚索长安米也。 上大笑。 使待诏金马门。 稍稍亲近之。 上置守宫于盆下。 使筮者射之。 莫能中。 朔自请布卦射之。 曰臣欲以为龙复无角。 臣欲以为蛇复有足。 跂跂脉脉善缘壁。 此非守宫。 当是蜥蜴。 上曰善。 复使射他物连中。 辄赐帛。 时有幸倡优郭舍人等曰。 朔幸中耳。 乃复覆置树上寄生于盆中。 曰。 朔知之。 榜臣百。 不中。 赐臣帛。 朔曰。 是窭数也。 舍人曰。 朔果不能中。 朔曰。 湿肉为脍。 干肉为脯。 树上为寄生。 盆下为窭数。 乃榜舍人百。 朔对问响应。 权变锋出。 文章辞令。 纵横无穷。 上颇倡优畜之。 然而时发忠直之言极谏。 尤亦以此异焉。 朔因设客难己。 用位卑以自慰谕。 又设非有先生之论。 其辞曰。 非有先生仕于吴。 默然无言者三年。 吴王怪而问之。 曰可以谈矣。 先生伏而唯唯。 王曰。 可以谈矣。 先生曰。 于戏可言乎哉。 谈何容易。 王曰。 何为其言也。 寡人将听焉。 先生对曰。 昔关龙逢深谏于桀。 王子比干直言于纣。 此二臣者。 皆尽忠极虑。 将以为君之荣。 除君之祸也。 然以蒙不辜之戳。 为天下笑。 飞廉恶来。 巧言利口以进其身。 阴奉雕琢刻镂之好。 以纳于上。 快耳目之欲。 以苟容为度。 而见亲近。 故宗庙崩弛。 国家丘墟。 夫卑身贱体。 悦色微辞。 愉愉呴呴。 终无益于主上之治。 即志士仁人不忍为也。 俨然而作矜庄之貌。 深言直谏。 上以拂人主之邪。 下以除百姓之害。 则忤于时主之心。 离于衰世之法。 故养性爱命之士。 莫肯进也。 遂隐居深山。 以咏先圣之风。 是以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 后世称其人。 如是邪主之行。 固足畏也。 故曰谈何容易。 于是吴王瞿然易容。 为坐而听之。 先生曰。 昔伊尹负鼎于汤。 太公钓于渭滨。 而遇文王。 心合意同。 谋无不成。 计无不从。 诚得其君也。 故能诛暴乱。 总远方。 一统类。 美风俗。 而王业兴矣。 太公伊尹以如此。 龙逢比干独如彼。 岂不哀哉。 故曰谈何容易。 于是吴王默然。 俛而深思。 仰而泣曰。 嗟乎殆哉。 予国之不亡也。 绵绵哉。 联联哉。 于是立明堂之朝。 齐君臣之位。 举贤才。 布德惠于仁义。 恭俭节约。 减后宫之费。 损车马之用。 放郑声。 远佞人。 省庖厨。 去奢靡。 卑宫室。 坏苑囿。 填池堑以与贫民。 开内藏以赉贫乏。 存耆老。 恤孤独。 薄赋敛。 省刑罚。 行此三年。 阴阳调和。 万物咸宁。 国无灾害之变。 民无饥寒之色。 蓄积有余。 囹圄空虚。 凤凰来集。 麒麟在郊。 远方异俗。 慕义向风。 治乱之道。 存亡之端。 若此易见。 然而人主莫肯为也。 悲夫。 是时上以安车蒲轮迎枚乘。 乘年老道死。 而乘子皋亦以谈说。 能为辞赋。 得幸比朔。 上好自击熊豕。 郎中司马相如。 从上猎长杨。 长卿上疏谏曰。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 故力称乌获。 捷言庆忌。 勇则贲育。 然臣之愚。 窃以为人诚有之。 兽亦宜然。 今陛下好陵险阻。 射猛兽。 卒然遇逸群之兽。 骇于不存之地。 犯属车之清尘。 舆不及还。 辕马不及旋踵。 人不暇施巧。 虽有乌获逢蒙之技。 而不及用。 枯木朽株。 尽为患难矣。 是以胡越起于毂下。 而羌夷接轸矣。 岂不殆哉。 虽曰万全而无害。 然本非天子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 中路而后驰。 犹时有衔橛之变。 况涉乎丰草。 驰乎丘墟。 前有利兽之乐。 内无存变之计。 其为害也不难。 上善之。 相如字长卿。 蜀郡成都人也。 初家贫。 与临邛令王吉相善。 富人卓王孙置酒请令。 并请相如。 相如善鼓琴。 王孙寡女字文君。 好音。 夜奔相如。 遂与俱归成都。 后家贫。 夫妻酤酒临卬。 卓王孙耻之。 杜门不出。 后不得已。 乃厚分财物遗文君。 而相如作子虚赋。 上得读而善之。 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 或对曰。 司马相如所作也。 上惊。 乃召相如。 复奏上林赋。 拜为郎中。 子虚上林。 皆言苑囿之美。 卒归之于节俭。 因讬以讽焉。 相如口吃而善着书。 四年夏。 有气赤如血。 六月旱。 秋七月有星孛于东北。 江都相陈人郑当时为内史。 每朝候上间。 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其推毂名士。 尝以为贤于己。 禄赐尽以馈士大夫。 家无余财。 宾客甚盛。 及中废。 宾客衰落。 先是下邽翟公为廷尉。 宾客填门。 及废。 门外可设雀罗。 复廷尉。 客复往。 翟公大板署其门曰。 一死一生。 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 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 交态乃见。 冬十月地震。 是岁武彊侯严青翟为御史大夫。 五年春正月己巳朔。 日有食之。 行半两钱。 罢三铢钱。 初置五经博士。 博士本秦官。 掌通古今。 员至数十人。 汉置五经而已。 太常选人。 年十八以上。 好学补弟子。 郡国有好文学。 敬乡里者。 令与计偕。 受业太常。 补弟子一岁。 辄课通经一艺。 补文学掌故高弟。 为郎中。 其秀才异等。 太常以名闻。 其下才不事学者罢之。 是时庐江人文翁为蜀郡太守。 其为人爱学。 好教化。 见蜀地僻陋。 有蛮夷之风。 文翁乃选郡县小吏有才器者。 辄给资用。 令诸博士受业。 还皆以为右职。 用察举之。 又修起学宫于城中。 学者复除徭役。 尝选学宫童子所在。 便坐受书。 每事尝出入行县。 益从诸生。 明经修行。 传教出入。 县邑见而荣之。 由是蜀邑大化。 学者比齐鲁焉。 郡国学校官。 自文翁始也。 夏四月。 平原君薨。 五月大蝗。 秋八月。 广川王越薨。 清河王乘薨。 六年春三月乙未。 辽东高庙灾。 夏四月壬子。 高园便殿灾。 上素服五日。 其后太中大夫董仲舒居家。 推其意以高庙不当居辽东。 高园便殿不当居陵旁。 于礼不当立。 庙在外。 像诸侯不正者。 高园在内。 像大臣不正者。 天诫若曰。 去诸侯大臣贵幸不正者云尔。 时太中大夫主父偃素妒嫉仲舒。 窃其书奏之。 仲舒下狱吏当死。 诏宥之。 本志以为淮南王田蚡之应也。 五月丁亥。 太皇太后崩。 六月癸未。 丞相许昌免。 武安侯田蚡为丞相。 有星孛于东北方。 秋七月。 有星出于东方。 长终天。 本志曰。 是为蚩尤之旗。 以彗星而终后曲见。 则天子征伐四夷之应也。 闽越围南越。 南越守天子约。 不敢发兵。 上遣大司农韩安国帅师出会稽。 大行王恢出豫章。 救之。 淮南王安上书谏曰。 越方外之国。 断发文身之人。 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治之。 自三代之盛明。 胡越不与受正朔。 非彊不能服也。 以为不居之地。 不牧之民。 不足以烦中国。 古者封内甸服。 封外侯服。 侯外宾服。 蛮夷要服。 戎狄荒服。 远近之势异也。 越人名为蕃臣。 实不给上事。 自相攻击耳。 陛下以兵救之。 是反以中国劳蛮夷也。 且越人故数反覆。 非一一不奉诏。 举兵诛之。 臣恐中国兵革无时得息也。 间岁以来不登。 民生未复。 今发兵行数千里。 举轮而逾岭。 拖舟而入水。 行数千里。 夹以深林丛竹。 又多蝮蛇猛兽。 夏月暑时。 则生吐泄霍乱之病。 曾未接兵。 死伤者必众多。 或以越人众兵彊。 能作难边地。 臣窃闻之。 与中国异。 限以高山。 人迹隔绝。 车道不通。 天地所以绝内外也。 其入中国。 必先下岭水。 岭水之山。 峻峭。 漂石。 破舟。 不可大船运粮下也。 越人欲为变。 必先由余干界内积粮食。 而入山伐材治船。 边地守候。 诚使谨防越人有伐材。 辄收捕之。 焚其积聚。 虽百越无奈边城何也。 臣闻越卒不下数十万人。 所以入者五倍。 乃足挽车。 奉饷不在其中。 且越非有城郭邑里也。 处溪谷之间。 篁竹之中。 习于水斗。 便于用舟。 中国之人。 不知其地势。 不能服其水土。 虽有彊兵。 百不当一。 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臣闻闽越王弟甲杀其王。 甲以诛死。 其民众未有所属。 陛下若欲纳之中国。 遣重臣临问存恤。 施德垂赏。 此必携幼扶老以归圣德。 若无用之。 则继其绝世。 存其亡国。 建其侯王。 此必委质为蕃臣矣。 陛下以方寸之印。 尺二之组。 镇抚方外。 不劳一卒。 不顿一戟。 而威德并行。 天下归服。 今以兵深入其地。 此必震恐。 以有司为欲屠灭之也。 必雉兔逃窜。 深入阻险。 背而去之。 则复群聚。 留而守之。 卒劳粮乏。 丁壮从军。 老弱馈饷。 男子不耕。 妇人不织。 居者无食。 行者无粮。 万民苦于兵事。 逃亡必众。 随而诛之。 不可胜尽。 盗贼必起。 臣闻秦时尝使尉佗屠睢击南越。 又使监禄凿渠通道。 越逃入山林。 不可得攻。 留军屯守空地。 旷日弥久。 士卒劳倦。 越人乃出击之。 秦师大败。 乃发兵戍。 当此之时。 内外骚动。 百姓疲弊。 行者不还。 往者莫返。 天下之人。 皆不聊生。 逃窜相聚。 群为盗贼。 是故山东之难兴矣。 兵者凶器也。 一方有急。 四面皆耸。 臣恐变故奸邪。 从此始矣。 易曰。 高宗伐鬼方。 三年克之。 以盛德之天子。 伐小蛮夷。 而犹三年。 言用兵之难也。 陛下以四海为境。 九州为家。 八薮为园。 江汉为池。 人徒之众。 足以奉千官之供。 租税之入。 足以供乘舆之御。 玩心神明。 秉执圣道。 负黼扆。 凭玉几。 南面而听断。 号令天下。 莫不响应。 使元元之民。 皆安土乐业。 则泽被万世。 施之无穷。 天下之安。 犹若太山。 而四维夷狄之地。 何足以为一日之间。 烦汗马之劳。 诗云。 王犹允塞。 徐方既来。 是时兵已出。 未逾五岭。 会闽越王弟余善杀王以降汉。 罢兵。 上嘉淮南王之意。 美将帅之功。 乃遣严助喻淮南之意。 且讽切南越。 南越顿首。 遣太子随助入侍。 是时严助荐邑子朱买臣为太中大夫。 买臣因说东越王故居泉山。 一夫守险。 千夫不能上。 今更徙南五百里。 居大泽中。 今发兵浮海。 直至泉山。 陈舟列骑。 席卷南行。 必破灭也。 上即拜买臣会稽太守。 上谓之曰。 富贵不归故乡。 如衣锦夜行。 今还故乡富贵。 于子如何。 买臣顿首谢上。 既到郡。 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俱击东越。 大破有功。 初。 买臣家贫。 好读书。 樵薪自给。 吟咏且行。 时人谓之痴。 其妻耻之而去。 买臣笑曰。 我年五十当贵。 今四十八矣。 待我富贵。 当报汝勤苦。 其妻恚曰。 嘻。 公终饿死耳。 何以报我。 遂改嫁。 其后买臣尝负薪于墓间。 故妻与其夫俱上厮。 以为得志。 见买臣饥寒。 呼饮食之。 后数岁为会稽太守。 故妻与其后夫治道。 甚穷乏。 买臣命后车载其夫妇。 置后园中。 给衣食。 经数月。 妻自缢死。 东海太守汲黯为王爵都尉。 黯字长孺。 东郡人也。 好直谏。 上曰。 吾欲兴政治。 法尧舜。 何如。 黯曰。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如何欲效尧舜之治乎。 上大怒。 变色而罢朝。 群臣共数黯。 黯曰。 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 宁令从旨顺意。 陷主于不义乎。 自丞相宴见。 上或时不冠。 至见黯必冠。 上尝在武帐不冠。 望见黯奏事。 避入帷中。 使人可其奏。 其见敬礼如此。 初南越人相攻。 黯为中谒者使越。 不至而报上曰。 越人相攻。 其常俗也。 不足劳天子之使者。 河内失火。 烧千余家。 使黯视之。 还曰。 人家屋相比。 火相连。 乃不足为怪。 臣忧有甚于此者。 忧河内饥民相食臣谨以按节。 发河内粟以赈饥民。 请受矫制之罪。 上贤而赦之。 上尝问严助曰。 汲黯何如人。 助曰。 使黯任职居官。 无以逾人。 然至其辅少主。 威四夷。 守城郭。 爱百姓。 虽自谓贲育不能夺也。 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 黯近之矣。 御史大夫严青翟免。 大司农韩安国为御史大夫。 发布时间:2025-11-18 18:08:5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9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