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前汉孝武皇帝纪二卷第十一 内容: 元光元年冬。 初令郡国贡孝廉各一人。 董仲舒始开其议。 仲舒、广川人也。 初景帝时为博士。 下帷读书。 弟子以次传授其业。 或莫见面。 盖三年不窥其园。 其精专如此。 进退容止。 非礼不行。 学士皆尊师之。 后应贤良举。 上策曰。 夫守文之君。 当涂之士。 皆欲明先王之道。 以戴翼世主者甚众。 然犹不能。 岂所操持失其统欤。 固天降命不可复反欤。 必推之于大中而后息欤。 三代受命。 其符安在。 灾异之变。 何称而起。 性命之情。 或夭或寿。 或仁或鄙。 习闻其号。 未昭其理。 今欲风流而令行。 轻刑而奸改。 何修而臻于此。 具明以喻朕意。 靡有所隐。 仲舒对曰。 臣谨案春秋。 以观天人之际。 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 又降怪异以惊恐之。 尚不知变。 而后伤败乃至。 自非大无道之世。 天欲尽扶持而全安之。 事在勉彊而已。 勉彊学问。 则闻见博而智益明矣。 勉彊行道。 则德日起而大有功矣。 诗云。 夙夜匪懈。 书云懋哉懋哉。 皆勉彊之谓也。 昔周道衰于幽厉。 非道亡也。 而幽厉不由道也。 宣王修文武之业。 周道粲然复至矣。 非天降命。 不可复反也。 所操持悖谬。 失其统也。 臣闻非人力所致而自至者。 此受命自然之符也。 天下同心归之。 若子归父母。 是亦受命之符也。 夫天瑞应精诚而至。 书曰。 白鱼入于王舟。 有火复于王屋。 流为赤乌。 此盖受命之符也。 及末代衰微。 废德义。 任刑罚。 刑罚不中。 则生邪气。 邪气积于下。 怨恶畜于上。 上下不和。 则阴阳缪矣。 而妖孽生矣。 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臣闻命者。 天之令也。 性者。 生之质也。 情者。 人之欲也。 或夭或寿。 或仁或鄙。 陶冶而成之。 不能纯粹。 又治乱之所生。 故不能齐一也。 尧舜行德则民仁寿。 桀纣行暴则民鄙夭。 夫下之从上。 犹泥之在钧。 唯陶者之所为。 绥之斯安。 动之斯来。 此之谓也。 臣谨案春秋。 求王道之端。 得之于正。 正次王。 王次春。 春者。 天之所为也。 正者。 王之所为也。 其意曰。 上承天之所为。 下以正己所为也。 然则王者所为。 必则于天道。 天道之大者在于阴阳。 阳为德。 阴为刑。 刑德不失而岁功成。 今废先王德教之官。 而独任执法之吏。 而欲德化之被四表。 固难成也。 春秋谓一为元。 一者万物所从始也。 元者辞之所谓本也。 谓一为元者。 示太始而欲正其本也。 故为人君者。 正其本心以正朝廷。 朝廷正以正万民。 万民正以正四方。 四方正远近莫不皆正也。 则阴阳调而风雨时。 群生和而万民植。 福祥毕至而王道成矣。 孔子曰。 凤鸟不至。 河不出图。 吾已矣夫。 自伤不能致此物。 而身卑贱不能致也。 今陛下居得致之位。 又有能致之资。 然而天地未一应瑞者。 凡以教化之不立。 而万民不正故也。 民之从利。 如水之走下。 非教化堤防之不能禁也。 圣人之继乱世。 埽除其迹而去之。 复修教化而崇起之。 夫秦灭先圣之道。 为苟且之治。 故立十四年而亡。 其遗毒余戾。 至今未灭。 琴瑟不调。 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为政而不行之甚者。 必变而更化之。 汉承暴秦之后。 宜变其迹。 乃可善治。 三代相救。 夏尚忠。 商尚敬。 周尚文。 今汉宜少损周之文。 用夏之忠。 王者有改制之名。 无变道之实。 然所祖不同者。 救病扶衰。 所遭之变然也。 又曰。 古所谓功者。 以任官称职为美。 不谓积日累久也。 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 贤才虽未久不害为宰相。 是以有司竭其务。 治其业。 今则不然。 累日以取贵。 积久以致官。 是以贤不肖不得其真。 宜勿以日月为功。 诚以贤能为实。 使郡国各择吏民之贤者。 岁贡一人以给宿卫。 所贡得贤者有赏。 不肖者行罚。 如此率天下贤能。 可得而官也。 又曰。 积小者大。 慎微者着。 积善在身。 犹长日加益。 人不知也。 积恶在身。 犹火之消膏。 人不见也。 非明乎情性。 察乎流俗者。 孰能识之。 天之所分与。 与之齿者去其角。 傅其翼者两其足。 是所受者大。 不得取其小也。 古之食禄者。 不食于民力。 是与天意同也。 昔公仪休相鲁。 去织妇。 拔园葵。 曰臣也已食禄矣。 又夺园夫妻女工之利乎。 夫遑遑求财利。 常恐匮乏者。 庶人之意也。 遑遑求仁义。 常恐不能化民者。 大夫之意也。 易曰。 负且乘。 致寇至。 此言处君子之位者。 不可以庶人行也。 又曰。 春秋大一统。 一者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义也。 今师师异道。 人人异论。 百家殊方。 旨意不同。 是以上无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非孔氏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 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仲舒对策。 擢为江都相。 时易王甚骄而好勇。 问仲舒曰。 越王与大夫种后庸范蠡谋伐吴。 遂灭之。 孔子称殷有三仁焉。 寡人亦以越有三仁。 仲舒对曰。 昔鲁君伐齐。 问柳下惠曰。 吾伐齐何如。 对曰不可。 归而有忧色。 曰吾闻伐国者不可问仁人。 此问何为至于我哉。 徒见问耳。 且犹羞之。 况设诈而伐吴乎。 由是言之。 越曾无一仁矣。 仁人者。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是故仲尼之门。 五尺之童。 羞称五伯。 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 王曰善哉。 及其去位居家。 绝不问家产业。 以修学着书为事。 所着凡百三十篇。 而说春秋事复数十篇。 朝廷有大议。 使者就其家而问之。 国家大议。 多仲舒发之。 春二月丙辰晦。 日有食之。 车骑将军李广屯云中。 车骑将军程不识屯雁门。 以备匈奴。 六月罢。 广、陇西人也。 为将得士众心。 无部曲行阵。 善就水草顿舍。 人人自便。 不击刁斗自卫。 幕府少文书。 而程不识正行伍部曲营阵。 击刁斗自卫。 吏治军簿至明。 士卒不得自便。 而俱为名将。 夏四月。 赦天下。 复七国宗室削绝属籍。 五月。 诏举贤良。 秋七月癸未。 先晦一日。 日有食之。 是岁天星尽动摇。 上问候星者。 对曰。 星摇。 民将劳也。 二年冬十月。 行幸雍。 祠五畤。 始诏公卿议伐匈奴。 匈奴者。 其先夏后氏之苗裔。 其在于古曰淳维。 匈奴始祖名薰粥氏。 山戎猃狁是也。 始祖居于北边。 随水草畜牧而转徙。 居无城郭耕田之业。 然亦各有分地。 无文法。 以言语为约束。 其俗宽则射猎。 急则习战。 长兵则弓矢。 短兵则矛鋋。 见利则进。 不利则退。 食肉衣皮。 壮者食肥美。 老者饮食其余。 父死则妻其母。 弟兄死皆娶其妻。 其俗有名不讳。 无文字。 自商周已来。 世为中国患。 至匈奴姓挛鞮氏。 国人称之曰撑犁孤涂。 若单于匈奴。 谓天为撑犁。 谓子为孤涂。 若言天子也。 单于者。 广大之貌。 言其单于然也。 置左右贤王。 左右谷蠡王。 左右大将军。 左右大当户。 凡二十四长。 其大臣皆世官职。 左贤王将居东方。 上谷之东。 北接秽貊朝鲜。 右贤王将居西方治上郡。 西接氐羌。 而单于庭直代郡云中。 岁正月。 诸王长小会单于庭。 五月。 大会龙庭。 而祭其先祖。 天地鬼神。 秋大会蹛林。 校阅人畜。 其法拔刃尺者死。 盗者没入其家财。 单于朝拜日。 夕拜月。 其座长左而北面。 日尚戊巳。 其送死有棺椁衣衾。 而无封树。 丧服。 近幸臣妾从死者。 多至数十人。 举事常随月。 月盛壮则进兵。 月亏则退兵。 其攻战斩首虏。 则赐一卮酒。 而得所虏获。 因以与之。 得人因为奴婢。 故其战人人自趋利。 秦始皇时。 使蒙恬将数十万众。 北击胡。 悉收河南地。 因河为塞。 筑四十四县临河。 徙谴人民以充之。 因山险溪峻。 缮治之。 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 是时匈奴单于曰头曼。 头曼不胜秦北徙。 十有余年。 头曼太子名冒顿。 杀父而立。 是时东胡彊盛。 使使请冒顿千里马。 冒顿问群臣。 群臣皆曰。 此匈奴宝马也。 勿与。 冒顿曰。 奈何与邻国爱一马乎。 遂与之。 又使人请冒顿一阏氏。 冒顿问左右。 左右皆怒。 请击之。 冒顿曰。 奈何与邻国爱一女子乎。 复以与之。 东胡以冒顿为畏己。 愈骄。 匈奴间有弃地不居者千里。 东胡又使求之。 冒顿问群臣。 群臣或曰。 此弃地。 与之。 于是冒顿大怒曰。 此地者国之本也。 何与之有。 斩言与地者。 即上马。 令有后出者斩。 遂东袭击东胡。 东胡不设备。 遂破灭东胡。 西击月氐东并楼烦白羊河南。 悉收秦所夺地。 遂入侵燕代。 北服浑窳屈射丁零高昆新黎之国。 控弦之士四士余万。 自上古已来。 唯冒顿为彊大。 高帝有平城之围。 时冒顿为书戏慢甚不敬。 高后怒。 诏群臣议击之。 樊哙曰。 愿将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中郎将季布曰。 哙可斩也。 高帝困于平城。 哙为大将军。 不能以四十万解高祖之围。 而欲以十万乘横行匈奴中。 是面谩也。 且夷狄如禽兽。 得其善言不足喜。 得其恶言不足怒。 高后曰善。 乃遣使报单于书。 卑辞厚荅。 遗以御车二乘。 马十骑。 单于又遣使来谢。 至文帝遗老上单于书。 封以尺一牍。 印曰皇帝敬问单于。 单于报以尺二牍。 封皆大辞。 曰天地所生。 日月所置。 匈奴大单于敬问皇帝。 自是数侵边。 及单于背约寇边无已。 于是上议伐之。 大行王恢曰。 匈奴和亲。 率不过数岁。 请击之。 御史大夫韩安国以为匈奴轻疾之兵也。 至如飙风。 去如流电。 居处无常。 难得而制。 今将卷甲亲举。 深入长驱。 从行则迫胁。 横行则中绝。 徐行则后利。 疾行则粮绝。 难以为功。 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 不以私怒伤天下公议。 故高帝始结和亲。 孝文遵其约。 二圣之迹。 足以为效。 王恢曰。 五帝不相袭礼。 三王不相沿乐。 各因时宜也。 且言击之者。 固非发兵而深入也。 将顺单于之欲。 诱而致之于边。 选骁骑羽林壮士。 阴为之备。 吾势已定。 或营其左。 或营其右。 或当其前。 或当其后。 单于必可擒也。 上从恢议。 夏六月。 护国将军韩安国、饶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屯骑将军王恢、材官将军李息、袭匈奴。 阴使雁门马邑豪聂壹诈亡入匈奴。 谓单于曰。 吾能斩马邑令以降。 则物可尽得也。 单于爱信之。 令归为间。 壹乃诈斩死罪囚头。 悬邑城上。 以示单于使者。 使者还。 单于乃将十万骑入武川塞。 是时汉兵三十余万伏马邑旁草中。 王恢李息约从代出击辎重。 单于未到马邑百余里。 雁门尉吏行徼。 单于大惊而还曰。 吾得尉吏。 天也。 以为天王。 乃远走。 兵追至塞。 不及乃罢。 上大怒恢首谋。 不出兵击单于辎重也。 恢自杀。 时主父偃上书谏伐匈奴曰。 臣闻怒者逆德。 兵者凶器。 争者末节。 数战穷武。 未有不悔者也。 始皇务胜不休,欲攻匈奴。 李斯谏曰。 匈奴无城郭之居。 委积之守。 迁徙鸟窜。 难得而制也。 轻兵深入。 粮食必绝。 运粮以行。 重不及事。 得其地。 不可以耕而食也。 得其人。 不可役而畜也。 胜必杀之。 非仁德也。 疲弊中国。 甘心匈奴。 非完计也。 始皇不听。 出兵攻胡。 却地千里。 皆泽卤不生五谷。 然后发天下丁男。 以戍河北。 飞刍挽粟。 以远转输。 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天下所以叛也。 夫兵久则变生。 事苦则虑易。 周书曰。 安危在出令。 存亡在所用。 愿陛下熟计之。 偃凡上十事。 其一事谏伐匈奴。 九事为律令。 燕人徐乐上书曰。 天下之患。 在于土崩。 不在瓦解。 秦之末世。 天下大坏。 是谓土崩。 吴楚七国之时。 是谓瓦解。 今关东比年谷不登。 民多困穷。 不安其处。 故易动。 易动者。 土崩之势也。 故明主之要。 期在于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 临淄人严安上书曰。 今天下奢侈。 车马衣裘宫室。 皆竞修饰。 夫养失而泰。 乐失而淫。 礼失而采。 教失而伪。 伪采淫泰。 非范民之道也。 是以天下逐利而已。 臣愿为民制度。 以防其淫。 使富贫不相逾。 以和其心。 心和志定。 则盗贼消。 刑罚少。 阴阳和。 万物审也。 昔秦北构祸于胡。 南树怨于越。 宿兵于无用之地。 丁男被甲。 丁女转输。 苦不聊生。 自经于野树。 死者相望。 故绝世灭祀。 穷兵之祸也。 周失之弱。 秦失之彊。 不变之患也。 此三人同日上书。 上皆召见。 谓之曰。 公等家皆安在。 何相见之晚也。 皆拜郎中。 而偃一岁四迁。 至太中大夫。 上自即位好士。 既举贤良。 赴阙上书自卫者甚众。 其上第者见尊宠。 下者赐帛罢。 若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忌等。 皆以材能。 并在左右每大臣奏事。 上令助等辨论之。 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 秋九月。 令民大酺五日。 三年春。 河水徙顿丘。 自东南入于渤海。 夏五月。 封高帝功臣后五人并为列侯。 河决濮阳。 凡十六郡。 发卒十万救河决。 起龙渊宫。 四年冬十有二月。 魏其侯窦婴弃市。 初。 婴之贵重也。 田蚡常奉事之。 及婴废而蚡甚用事。 蚡从婴请田。 婴弗与。 曰。 老仆虽弃。 宁可以势夺乎。 故太仆颍川灌夫与婴善。 亦怒蚡。 蚡闻之曰。 蚡事魏其侯。 无所不可。 而爱数顷田。 且灌夫何与也。 灌夫家在颍川横甚。 蚡乃请案灌夫家事。 灌夫亦持蚡阴事。 宾客和之俱止。 蚡取燕王女为家人。 太后诏列侯宗室皆当贺。 婴过要灌夫。 欲与夫俱行。 夫不欲往。 婴曰。 事已和矣。 固请与行。 夫行酒至蚡。 蚡曰不得持满。 夫怒蚡。 因嘻笑曰。 将军贵人也。 释之。 次至汝阴侯灌贤。 程不识方相与耳语。 未得持酒。 夫乃发怒。 骂贤及程不识。 蚡谓夫曰。 程李俱为东西卫尉。 今众辱程将军。 独不为李将军地乎。 李将军者。 李广也。 夫素所敬也。 夫曰。 今日斩头穿胸。 何知程李乎。 座稍稍罢出。 蚡令骑留夫。 或按夫头令谢。 夫怒不肯谢。 蚡乃麾骑缚夫。 召御史曰。 今日召宗室有诏。 灌夫骂坐不敬。 系居室。 按其前事。 遣吏分捕灌夫支属。 皆弃市。 窦婴欲救灌夫。 其夫人止之。 婴曰。 终不令灌仲孺死。 婴独生。 乃还其家。 窃出上书召见。 具言灌夫事不足诛。 上欲赦之。 蚡固争之。 上令两廷尉辨其事。 御史大夫韩安国两顺之。 主爵都尉汲黯是窦婴。 内史郑当时亦是窦婴。 而复不坚其辞。 莫敢对。 上怒内史曰。 公平生数言魏其侯武安侯之短长。 今日廷论。 乃局趣效辕下驹。 吾并斩若属矣。 即罢起。 太后怒不食。 曰我在也。 而人皆籍吾兄弟。 令我百岁后。 皆为鱼肉乎。 上使御史薄责婴。 劾系都司空。 婴令兄子上书。 幸复召见。 初景帝时。 婴常受遗诏。 曰事有不便。 辄以便宜上书。 案尚书大行无遗诏。 诏书独藏在婴家。 丞相乃奏劾婴矫先帝令。 遂弃市。 而灌氏族矣。 春三月。 丞相田蚡薨。 蚡疾一身尽痛。 若有人击之者。 呼曰服罪服罪。 上使见鬼者瞻之。 曰魏其侯与灌夫共手笞之。 蚡初折节好士。 以辨名誉。 每奏事。 语移曰。 所言辄听。 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 上曰。 君除吏尽未。 吾亦欲除吏。 其用事如此。 后甚骄恣。 尝请考工地。 欲以益宅。 上怒曰。 何不遂取武库。 蚡治宅舍。 请甲第田园极膏腴。 前堂罗钟鼓。 立曲旃。 后室妇女以百数。 珍物玩好狗马。 不可胜数。 淮南王安来朝。 蚡以太尉迎安霸上。 谓安曰。 上未有太子。 大王最贤。 高帝孙。 如一旦晏驾。 非大王当立谁哉。 淮南王大喜。 多厚赠蚡。 至灌夫事。 上不直蚡。 以太后故屈。 及后闻淮南王事。 上曰。 若武安侯在族之矣。 初魏其侯用事。 宾客甚盛。 后废弃。 客皆移于武安侯。 唯灌夫独不去。 初。 灌夫父张孟为颍阴侯。 灌婴舍人得幸。 婴进之至二千石。 故冒灌氏。 姓。 吴楚反时。 孟以校尉战死。 时夫从军。 不肯随归。 愿取吴王头若将军。 以报父雠。 于是被甲持戟。 募军中壮士所善。 愿从者数十人。 及出壁门。 莫敢进。 独两人及骑奴十余人。 驰入吴军之麾下。 所杀伤数十人。 不复得前。 还。 独与一骑归。 夫身中大创十余处。 几至于死。 创少瘳。 复请行。 太尉固留之乃止。 由是勇义闻于天下。 夏四月。 陨霜杀草。 五月地震。 赦天下。 丁巳。 平棘侯薛泽为丞相。 御史大夫韩安国免。 秋九月。 中尉张欧为御史大夫。 以仁厚见尊重。 五年春正月。 河间王德薨。 谥献王。 德好学。 修礼乐。 造次必于儒者。 道术之士。 自四方至者。 皆得古文之书。 先是来朝。 上策问三十余事。 具推道术而对。 文约旨明。 上甚重之。 夏。 发巴蜀民治南夷道。 南夷道君长有十数。 夜郎最大。 其西靡漠之属以十数。 靡漠最大。 自靡漠以北。 君长以十数。 卬都最大。 皆椎髻耕田。 有聚邑。 其外西自桐师以东至叶榆。 名为越嶲昆明。 皆编发随畜迁徙。 无常居。 大君长地方可数千里。 自越嶲以东北。 君长以十数。 莋都最大。 自莋都以东北。 君长以十数。 冉駹最大。 其俗或土着。 或移徙。 自冉駹以东北。 君长以十数。 白马最大。 此皆巴蜀外西南夷也。 初楚庄王使将军庄跷。 循江略地黔中南以西。 跷至靡漠。 地方三百里。 其旁平地肥饶数千里。 既克定之。 会秦夺楚巴黔中郡。 道塞不通。 跷因以其众王靡漠。 变服从其俗。 秦时尝通伍人之道。 于此诸国。 颇置长吏。 汉兴皆弃之。 及大行王恢之救越也。 使鄱阳令唐蒙使于南越。 越食蒙以枸酱。 蒙问所从来。 曰。 从西北牂牁江。 江广数千里。 出鄱禺城下。 蒙因上书曰。 南越地东西皆万余里。 名为外臣。 实一州主。 今以长沙豫章往来。 水道绝难。 窃闻夜郎精兵可数十万。 若从夜郎浮船下牂牁。 出其不意。 此制越一奇也。 可通夜郎道为置吏。 上许之。 乃拜蒙中郎将。 发巴蜀兵千余人。 奉币帛见夜郎侯。 喻以威德。 为置长吏。 旁小邑皆贪汉缯帛。 以为道远。 汉终不能有也。 故皆且听命。 司马相如亦言西南夷卬莋可置都。 上悦之。 以相如为中郎将。 往喻意。 皆听命。 后西南夷数反。 发兵兴徭役。 费用甚多。 相如知其难通。 业已建之。 乃假巴蜀之论以讽上。 且以宣其使旨于百姓曰。 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 其义羁縻勿绝而已。 今已罢三郡之士。 通夜郎之涂。 二年于兹。 而功不竟。 士卒劳倦。 万民不赡。 今又接之以西夷。 百姓力屈。 恐不能卒业。 此使者之累也。 夫卬莋西僰之人。 与中国不并也。 其已久矣。 仁者不能以德来。 彊者不能以力并。 意者殆不可乎。 夫割齐民以附夷狄。 弊所恃以事无用。 鄙人固陋。 不识所谓。 使者荅曰。 盖世有非常之人。 然后有非常之事。 有非常之事。 然后有非常之功。 非常者。 固常人之所异也。 故曰非常之原。 黎民惧焉。 及臻厥功。 天下宴然也。 夫贤君之践位也。 岂将委琐偓促。 拘文牵俗。 循诵习传。 当世取悦而已哉。 将必崇论宏议。 创业垂统。 为万世规。 故驰骛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两地。 今封彊之内。 冠带之伦。 咸获嘉祉。 靡有阙遗矣。 而夷狄殊俗之国。 辽绝异党之地。 舟车不通。 人迹罕至。 政教未加。 流风犹微。 内之则犯义侵礼于边境。 外之则邪行横作放杀其上。 君臣易位。 尊卑失序。 父兄不辜。 冲幼奴虏。 系缧嗥泣。 内乡而怨曰。 盖闻中国至仁。 德洋恩普。 品类群物。 靡不乐其所。 今独曷为遗忘已。 举踵思望。 如枯旱之望雨。 上圣之心。 又焉能已矣。 故乃北出师以讨彊胡。 南驰使以诮劲越。 四面之人风德。 二方之君鳞集仰流。 愿得受号者以亿计。 故乃关沫若、徼牂牁。 镂灵山。 梁孙原。 创道德之涂。 垂仁义之统。 将博恩广施。 远抚长驾。 使疏逖不闭。 曶爽闇昧。 得曜光明。 偃甲兵于此。 息攻伐于彼。 遐迩同体。 中外禔福。 不亦康乎。 夫拯民于沈溺。 奉至尊之休德。 反衰世之凌迟。 继周室之绝业。 天子之急务也。 百姓虽劳。 恶得已乎。 方将增泰山之封。 加梁父之事。 鸣和鸾而扬雅颂。 上咸五帝。 下登三王。 观者未睹旨。 听者未闻音。 夫鹪鹏已翔于寥廓。 而罗者犹视于薮泽。 岂不哀哉。 是时又发卒万人。 治雁门阻险。 秋七月。 大风拔木。 乙巳。 皇后陈氏废。 皇后。 堂邑侯陈午女也。 午即婴孙也。 婴封堂邑侯。 午尚长公主嫖。 上为太子时。 长公主有力焉。 故太后取公主女配太子。 及为皇后。 骄恣擅权宠十余年。 无子。 又挟妇人媚道。 故废。 时长公主寡居五十余矣。 有董偃者。 年十三。 随其母卖珠于主家。 主见其姣好。 因留第中。 出则执辔。 入则侍内。 使散财交士。 令府中曰。 董君所散。 一日金满百斤。 帛满千匹。 乃白之。 其后主称疾。 疾瘳。 请上临之。 欲因是以见董偃。 上曰。 愿谒主人公。 公主脱簪珥。 徒跣顿首谢。 因引偃。 偃着绿帻碧□伏殿下。 上为之起。 宠遇之。 自是董偃贵宠闻于天下。 后上为主置酒宣室。 使谒者引纳董君。 侍郎东方朔避戟而前曰。 董偃有斩罪三。 安得入乎。 偃以人臣。 私侍公主。 其罪一也。 败男子之礼。 以伤王制。 其罪二也。 偃不遵经学。 以奢侈狗马。 干上之欲。 始为淫首。 其罪三也。 上默然。 良久曰。 吾业以设酒。 后而改之。 朔曰。 不可。 夫宣室。 先帝之正处也。 非法度之正不得入也。 故淫乱之渐。 其变为篡。 竖貂为淫。 而易牙作患。 庆父诛而鲁国全。 管蔡戮而周室安。 上曰善。 更置酒北宫。 引纳董君。 赐朔金三十斤。 自偃之后。 诸公主行多僻恣者矣。 上妹之子尚上女夷安公主。 骄放犯罪死。 左右为之请。 上流涕曰。 废先帝之法。 吾何面目入郊庙乎。 乃哀不能自胜。 朔进曰。 臣闻乐太甚则阳溢。 悲太甚则阴损。 圣王为政。 赏不避仇雠。 诛不阿亲戚。 陛下行之。 天下幸甚。 臣昧死再拜上千万寿。 上尝问朔曰。 吾欲化天下。 岂有道乎。 朔对曰。 孝文帝自衣戈绨。 足履革□。 集上书囊以为殿帷。 以道德为丽。 以仁义为准。 于是天下昭然大化。 今陛下崇苑囿。 起建章。 左凤阙。 右神明。 号千门万户。 木土衣缇绣。 犬马被缋罽。 宫人簪玳瑁。 垂珠玑。 设戏车。 教驰逐。 饰文采奇怪。 撞千石之钟。 击雷霆之鼓。 作俳优。 舞郑女。 上为淫侈如此。 而欲民不奢佚。 事之难也。 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 摧甲乙之帐。 焚之于四达之衢。 却走马之街。 示不复用。 则尧舜之隆。 可与比而治也。 朔又上书自讼。 独不得大官。 因陈农战彊国之计数万言。 专用商鞅韩非之语。 文旨放荡。 颇复以诙谐。 终不见用。 八月。 螟虫。 征贤良文学。 上策之曰。 盖闻上古至治。 画衣冠。 异章服。 而民不犯。 阴阳和。 风雨时。 父不哭子。 兄不哭弟。 人迹所及。 跂行喙息。 咸得其宜。 今何修而臻此乎。 仁义礼智。 四者之宜。 安所施设。 天人之符。 废兴何如。 淄川人公孙弘对曰。 臣闻厚赏重刑。 未足以劝善禁非。 必信而已矣。 是故因能而任官则分职治。 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 不作无用之器则赋敛省。 不夺民时。 不妨民力。 则百姓富。 有德者进、无德者退。 则朝廷明。 有功者上。 无功者下。 则群臣悦。 罚当罪则奸邪止。 赏当功则群下劝。 凡此八者。 治之本也。 故养民者。 禁之则不争。 治之则不怨。 有礼则不暴。 爱之则亲上。 此有天下之急也。 罚不违义。 则民服而不离。 和不远礼。 则民亲而不慢。 故画衣冠。 异章服。 而民不犯者。 此道素行也。 臣闻之。 气同则相从。 声比则相应。 人主和德于上。 则万类和洽于下。 故心和则气和。 气和则形和。 形和则声和。 声和则天地之和应也。 故曰阴阳和。 风雨时。 甘露降。 五谷登。 山不童。 泽不涸。 嘉禾兴。 朱草生。 此和之至也。 故形和则无疾。 无疾则不失。 故父不哭子。 兄不哭弟。 远方民物。 莫不蒙化。 此和之极也。 臣闻之。 致利害。 除爱憎。 无私谓之仁。 明是非。 立可否。 谓之义。 进退有度。 尊卑有分。 谓之礼。 擅杀生之柄。 通壅塞之路。 谓之权。 审轻重之数。 论得失之道。 使远近情伪。 必见于上。 谓之智术。 凡此四者。 治之大用也。 得其要术。 则天下安乐。 法设而不用。 不得其术。 则主昏于上。 官乱于下。 故天无私亲。 顺之则和起。 逆之则害生。 此天人之符也。 时对者百余人。 太常奏弘第居下策。 上擢弘对为第一。 召入见。 容貌甚丽。 拜为博士。 待诏金马门。 弘又上疏曰。 先世之吏正。 故其民笃。 今世之吏邪。 故其民薄。 政弊而不行。 令倦而不听。 使邪吏行弊政。 用倦令治薄民。 不可得而治。 此政之所以失也。 臣闻周公旦治天下。 期年而变。 二年而化。 五年而定。 唯下之所志。 上以书荅焉。 问弘称周公之治。 弘能自视孰与周公贤。 对曰。 臣愚浅薄。 无敢比于周公。 虽然。 愚心晓然见治道之所以然也。 夫虎豹牛马。 禽兽之不可制者。 及其教驯服习。 唯人之从。 臣闻揉曲木者不累日。 销金石者不累月。 夫人之于利害好恶。 岂比禽兽木石之类哉。 期年而变。 臣弘尝切迟之。 上嘉异其言。 发布时间:2025-11-18 18:10:4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39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