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前汉孝武皇帝纪卷第十五 内容: 太始元年春正月。 因杆将军公孙敖。 坐妻为巫蛊腰斩。 徙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 陵在云阳。 己已晦日有食之。 夏六月赦天下。 二年春正月。 行幸回中。 秋大旱。 九月募死罪入赎钱五十万。 减死罪一等。 御史大夫杜周卒。 周。 南阳人也。 为吏深刻。 为廷尉。 诏狱繁多。 二千石系者新故相因。 不减百余人。 郡国一岁或千余章。 大者连罪证案数百人。 小者数十人。 远者数千里。 近者数百里。 会诏狱因责章告不服。 以掠笞而定之。 于是闻有罪者皆亡匿。 系狱久者十余年。 赦而相告。 言大抵尽诬。 以为不道。 廷尉及中都官诏狱。 罪至六七万人。 吏所增加十余万人。 尝冬狱未竟。 会立春有宽大令。 周蹋地叹曰。 复假吾数十日。 足吾事矣。 其酷暴如此。 及为御史大夫。 两子夹河为郡守。 赀累巨万。 治民皆酷暴。 而少子延年。 字幼公。 行宽厚云。 光禄大夫暴胜之为御史大夫。 赵中大夫白公穿渠引泾水。 首起池阳谷口。 尾入栎阳渭水。 广袤一百里。 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因名曰白渠。 民得饶。 歌之曰。 田于何所。 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 白渠在后。 举锸成云。 决渠为雨。 水流灶下。 鱼跳入釜。 泾水一石。 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 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 百万余口。 言此两渠之饶也。 郑国。 昔韩国之小水工也。 韩患秦东伐。 欲罢劳之。 乃遣郑国说秦。 令凿渠引泾水。 自中山以西抵湖口为渠。 缘北山东注洛水。 三百余里。 以溉田。 中作而情觉。 秦欲杀郑国。 郑国曰。 始臣为计。 然渠成亦秦之利。 臣为韩延数年之命。 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秦以为然。 卒使就渠。 溉田四万余顷。 收皆一亩一钟。 于是关中沃野。 无凶年之忧。 秦以富彊。 因以名为郑国渠。 昔魏文侯时。 西门豹为邺令。 有令名。 至文侯曾孙襄王。 与郡臣饮酒。 王祝曰。 令吾臣皆如西门豹之为臣也。 史起进曰。 魏氏之行田以百亩。 邺独以三百亩。 是恶田也。 漳水在旁。 西门豹不知用之。 若知而不兴。 是不仁也。 若其不知。 是不智也。 夫仁智而豹未之尽。 何足法也。 于是以史起为邺令。 遂决漳水溉。 邺以富。 魏之河内民歌之曰。 邺有令名为史公。 决漳水兮溉邺旁。 终古斥卤兮生稻粮。 百姓丰足。 民用宁康。 皆言水之大利也。 三年春正月。 行幸甘泉宫。 飨外国客。 二月。 令天下大酺五日。 行幸东海。 获赤雁。 幸琅邪。 祀日成山。 登之罘山称万岁。 冬。 赐行所过户钱五千。 鳏寡孤独帛。 人二匹。 四年春二月。 行幸泰山。 壬午。 祀高祖于明堂。 以配上帝。 因受计。 癸未。 祀孝景皇帝于明堂。 甲申。 修封禅。 丙戌。 □石闾。 夏四月辛亥。 行幸不其山。 祀神于交门宫。 若有神飨坐拜者。 五月。 行还。 幸建章宫。 大置酒。 赦天下。 秋七月。 赵地有蛇自郭外入。 与邑中蛇群斗。 孝文庙下。 邑中蛇死。 冬十月甲寅晦。 日有食之。 十有二月。 行幸雍。 祠五畤。 遂至安定北地。 征和元年春正月。 行还。 幸建章宫。 三月。 赵王彭祖薨。 谥敬肃。 彭祖巧佞足恭。 心刻。 好法律。 常以诡诈求相二千石。 言语微短。 辄书以迫劫之。 及污以奸利。 二千石无能满岁者。 辄被罪刑。 夏大旱。 冬十有二月。 发三辅骑士。 大搜上林。 闭长安城门索之。 十有一日乃解。 巫蛊起。 二年春正月。 丞相公孙贺下狱死。 是时朝廷多事。 督责大臣。 初。 贺顿首流涕。 不受印绶。 上不听。 贺惧曰。 祸从此始矣。 贺子敬声有罪下狱。 是时诏捕京师大侠阳陵朱安世不能得。 贺自请逐捕安世。 以赎子罪。 上许之。 果得安世。 安世大笑曰。 丞相祸及族矣。 遂从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及使巫者祭祀驰道埋桐偶人。 咒咀上。 事下有司案验贺。 穷治所犯。 遂父子俱死狱中。 而家族矣。 涿郡铁官铸冶销金。 皆飞上天。 三月丁已。 涿郡太守刘屈牦为丞相。 夏四月。 大风。 发屋拔树。 闰月。 诸邑公主。 阳石公主。 皆坐巫蛊死。 行幸甘泉宫。 秋七月。 使使者江充掘巫蛊于太子宫。 巫蛊之祸。 始自朱安世。 成于江充。 充赵人也。 为敬肃王上客。 赵太子丹疑充以己阴事语王。 收捕充不得。 尽杀其父兄。 充亡入关。 上书告赵太子罪至死。 会赦得免。 充为人魁岸。 容貌甚壮。 初上见充。 望而异之。 谓左右曰。 燕国固多奇士。 以充为直指使者。 督三辅盗贼。 充从上至甘泉。 还逢太子家人乘车行驰道中。 充以属吏。 奏没入其车马。 太子使人谢罪。 不听。 遂奏。 上曰。 人臣当如是矣。 大见信用。 迁水衡都尉。 后上使充治巫蛊事。 充将胡巫掘地求桐人。 及为他奸怪征验。 辄收栲。 烧金钳灼彊服之。 民辄相引以巫蛊。 劾以大逆亡道。 死者数万人。 莫敢讼其冤。 充与太子有隙。 恐上一旦晏驾。 为太子所诛。 因言宫中有巫蛊气。 上令案道侯韩说黄门苏文等助充。 充先治后宫希幸御夫人。 以次及皇后。 遂及太子宫。 云得桐木人。 太子少傅石德。 谓太子曰。 上疾甚。 在甘泉。 皇后诸吏家请问。 皆不报。 上存亡未可知。 而奸臣如此。 太子独不念秦扶苏邪。 今无以自明。 乃收充穷治奸诈。 壬子。 太子诈令客为使者。 收捕充等。 韩说格死。 苏文亡归甘泉。 太子使人白太后。 太后发武库兵长乐宫卫士。 太子亲临。 骂充曰。 赵亡虏。 乱赵国父子未足邪。 今乃乱吾父子。 遂斩充以徇。 告百官曰江充反。 炙胡巫于上林中。 长安扰乱。 言太子反。 上闻怒。 诏丞相发三辅近县兵捕反者。 太子惧。 遣使者矫制赦长安中都官囚徒。 发武库兵。 召监北军使者任安发北军兵。 安受节。 已而闭军门。 不肯应太子。 太子因而驱四市人合数万人。 逢丞相。 合战五六日。 死者数万人。 流血入沟中。 庚寅。 太子败出走。 南奔覆盎城门得出。 皇后自杀。 司直田仁部不闭城门。 坐令太子得出。 丞相欲斩之。 御史大夫暴胜之曰。 司直二千石。 当先请之。 丞相乃止。 上闻之大怒。 责问胜之曰。 司直纵反者。 丞相斩之。 是也。 大夫何敢擅之。 胜之自杀。 任安坐受太子节。 怀二心。 与田仁皆腰斩。 诸太子宾客皆诛。 其随太子发兵以反。 法族之。 吏士剽掠者皆徙炖煌。 荀悦曰。 任安之斩也。 是开后人遂恶而无变计也。 易曰。 不远复。 旡祇悔。 元吉。 太子在外。 始置屯兵长安城诸城门。 以太子持赤节。 故更节加以黄毛。 上怒甚。 群臣忧惶。 莫知所出。 壶关三老上书曰。 臣闻父犹天。 母犹地。 子犹万民也。 天平地宁。 阴阳和调。 万物乃茂。 父慈母爱。 室家得中。 子乃孝顺。 阴阳不和。 则万物夭伤。 父子不和。 则室家丧亡。 昔孝已孝而被谤。 伯奇仁而放流。 骨肉至亲。 父子相疑。 何则。 积毁之所生也。 今皇太子为汉适嗣。 承万世之业。 继祖宗之重。 亲皇帝之宗子也。 江充。 闾阎之隶臣耳。 陛下显而用之。 衔至尊之命。 以迫蹴太子。 造饰奸诈。 亲戚隔绝。 太子进不得见上。 退则困于乱臣。 独含冤结愤而无告诉。 不胜忿忿之心。 起而杀充。 恐惧逃遁。 子盗父兵以救难者。 欲自免耳。 臣窃以为无邪心。 诗云。 谗人罔极。 交乱四国。 往者江充谗赵太子。 天下谁不闻。 其罪固宜诛戮。 陛下不省察。 深过太子。 发盛怒。 举大兵而攻之。 又使三公自将。 智者不敢言。 辩士不敢说。 臣窃痛之。 唯陛下宽心慰意。 无患太子之非。 亟罢兵甲。 无令太子久亡。 臣不胜眷眷。 出一旦之命。 待罪建章阙下。 书奏。 上感悟之。 八月辛亥。 太子死于湖。 太子亡到主人。 家贫。 织屦以给太子。 太子有故人。 阴使求之。 发觉。 吏围捕太子。 太子闭室自经。 男子张富昌为卒。 足蹋户开。 新安令李寿趋抱解太子。 主人公格斗死。 皇孙二人皆遇害。 后巫蛊事多不信。 上知太子之无罪也。 乃封李寿为抱侯。 张富昌为蹋踶侯。 而高庙令田千秋。 复讼太子冤曰。 臣梦见一白头翁教臣上言。 曰子弄父兵。 罪当可赦。 天子之子。 过误杀人。 何罪哉。 上悟曰。 是高庙之灵。 使公觉朕也。 公当遂为吾辅佐。 乃擢拜千秋为大鸿胪。 而族江充家。 焚苏文于横桥上。 及湖加兵于太子。 皆族之。 作思子台于湖。 天下闻而悲之。 癸亥地震。 九月大鸿胪商丘成为御史大夫。 立赵敬肃王小子偃为平千王。 匈奴入上谷五原。 杀略吏民。 三年春正月。 行幸雍。 祠五畤。 至安定北地。 匈奴入酒泉。 杀两都尉。 二月。 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十万人出五原。 御史大夫商丘成将二万人出西河。 重合侯马通将四万骑出酒泉。 成至浚稽山。 多斩首虏。 通至天柱山。 虏引去。 因招降车师。 皆引还。 广利兵败。 降匈奴。 夏五月赦天下。 六月壬寅。 丞相屈牦下狱。 腰斩。 屈牦者。 中山靖王子也。 贰师初与屈牦辞。 曰愿君早请昌邑王为太子。 太子若立。 君有何忧哉。 屈牦许诺。 屈牦女为广利子妻。 而昌邑王。 李夫人子也。 故欲共立之。 上闻其言而恶之。 后屈牦妻坐为巫蛊咒诅。 屈牦腰斩。 妻枭首。 广利妻子亦见收。 广利闻之惧。 降于匈奴。 遂族矣。 秋大蝗。 四年春正月。 行幸东莱。 临大海。 二月丁酉。 有陨石于雍。 二时天晴。 晏然无云。 有红气。 苍黄色。 若飞鸟。 集成阳宫南。 陨星于雍。 声闻四百余里。 坠而为石。 其色黑如●。 三月。 上行幸钜鹿。 还幸泰山。 修封禅。 庚寅。 祠高祖于明堂。 癸巳□石闾。 夏六月。 还幸甘泉。 丁巳。 大鸿胪田千秋为丞相。 千秋无他材能术学。 敦厚有智。 居位自称。 逾于前后数公。 是时天下疲于兵革。 上亦悔之。 而搜粟都尉桑弘羊。 与丞相御史大夫奏。 言故轮台以东。 皆故国处。 有溉灌田。 其旁小国少锥刀。 贵黄铁绵缯。 可以易谷。 臣愚以为可遣屯田卒诣轮台。 置校尉二人。 通利沟渠。 田一岁有积谷。 募民敢徙者。 诣田所就畜。 积为产业。 稍稍筑亭。 连城而西。 以威西国。 辅乌孙为便。 事上。 上乃下诏。 深陈既往之悔。 曰。 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以助边用。 是困老弱孤独也。 今又请田轮台。 曩者朕之不明。 兴师远攻。 遣贰师将军。 古者出师。 卿大夫与谋。 参以蓍龟。 不吉不行。 乃者遍召群臣。 又筮之卦。 得大过。 爻在九五。 曰匈奴困败。 方士占星气。 太卜蓍龟。 皆为吉。 匈奴必破。 时不可失。 卜诸将。 贰师最吉。 朕亲发贰师。 诏之必无深入。 今计谋卦兆皆反谬。 贰师军败。 士卒离散略尽。 悲痛常在朕心。 今有司请远田轮台。 欲起亭燧。 是唯益扰天下。 非所以忧民也。 朕不忍闻。 当今务在禁苛暴。 止擅赋。 务本劝农。 无乏武备而已。 由是不复出军。 封丞相为富民侯。 而劝耕农。 自是田多垦辟。 而兵革休息。 本志曰。 孝武之世。 图利制匈奴。 患其兼从西国。 结党南羌。 乃表河曲。 列四郡。 开玉门关。 通西域。 以断匈奴之右臂。 隔绝南羌月支。 单于失援。 由是远遁漠北。 而漠南无王庭。 遭直文景玄默。 养民五世。 天下殷富。 财力有余。 士马彊盛。 故能积群货。 睹犀象玳瑁。 则开犍为朱崖七郡。 感枸酱竹杖。 则开牂牁越嶲。 闻天马蒲萄。 则通大宛安息。 自是之后。 明珠文贝犀象翠羽之珍。 盈于后宫。 氍毹琪□蒲萄龙文鱼目汗血名马。 充于黄门。 巨象狮子猛兽大雀之群。 实于外囿。 殊方异物。 四面而至。 于是广开上林。 穿昆明池。 营千门万户之宫。 立神明通天之台。 造甲乙之帐。 络以隋珠荆璧。 天子负黼黻。 袭翠被。 凭玉几而居其中。 设酒池肉林。 以飨四夷之客。 作巴渝都卢海中砀极漫演鱼龙角抵之戏。 以观视之。 及赂遗赠送。 万里相奉。 师旅之费。 不可胜计。 至于用度不足。 以榷酒酤。 管盐铁。 白金造皮币。 算至船车。 租及六畜。 民力屈。 财货竭。 因之以凶年。 群盗并起。 道路不通。 直指之使始出。 衣绣衣。 持斧钺。 斩断于郡国。 然后胜之。 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 而下哀痛之诏。 岂非圣人之所悔哉。 且通西域。 近有龙堆。 远则葱岭。 身热头痛悬度之阨。 淮南杜钦扬雄之论。 皆以为此天地所以分别区域。 隔绝内外也。 书曰。 西戎即序。 禹但就而序之。 非威德之盛。 无以致其贡物也。 西戎诸国。 各有君长。 兵众贫弱。 无所统一。 虽属匈奴。 不相亲附。 匈奴徒能得其马畜旃罽。 而不能总帅。 与之进退。 与汉隔绝。 道里尤远。 得之不为益。 失之不为损。 盛德在我。 无取于彼。 夫匈奴之为患久矣。 汉兴已来。 忠言嘉谋之臣。 曷尝不运筹算。 相与争于庙堂之上乎。 然总其要归。 两科而已。 缙绅之儒。 则守和亲。 介胄之士。 则言征伐。 皆偏见一时之利害。 未究匈奴之始终也。 昔和亲之论。 发于娄敬。 是时天下初定。 新遭平城之难。 故从其言。 孝惠高后。 遵而不违。 匈奴寇盗。 不为衰止。 单于反加骄慢。 逮至孝文。 与通关市。 妻以汉女。 厚赐其赂。 岁以千金。 而匈奴数背约束。 边地屡被其害。 是以文帝中年。 感惟前后无益于边。 乃赫然发愤。 遂身贯戎服。 亲御鞍马。 从六郡良家材力之士。 驰射上林。 讲习战阵。 聚天下精兵。 军于广武。 顾问冯唐与论师。 喟然叹息。 思古名臣。 此则和亲无益之明效也。 仲舒亲见四世之事。 犹欲复守旧文。 颇增其要约。 以为义感君子。 利动贪人。 又如匈奴者。 非可以仁义议也。 独行说者以厚利结之于天耳。 故于厚利以敦其意。 与盟于天以坚其要。 质其爱子以累其心。 匈奴虽欲展转。 奈失重利何。 奈欺上天何。 奈杀爱子何。 夫赋敛行赂。 不足以当三军之费。 城郭之固。 无以异于贞士之约。 而使边城守境之臣。 父兄缓带。 稚子含哺。 胡马不窥于长城。 而羽檄不行于中国。 不亦便于天下乎。 察仲舒之论。 考诸行事。 乃知未有合于当时。 而有阙于后世也。 当武帝时。 虽征伐克暴。 而士马物故。 略与相当。 虽开河南之野。 建朔方之郡。 亦弃造阳之北九百余里。 匈奴之民。 每来降汉。 单于亦辄拘留汉使。 以相报复。 其桀骜尚如此。 安肯以爱子为质乎。 此不合当时之言也。 若不置质。 空约和亲。 是袭孝文既往之悔。 而长匈奴无已之诈也。 夫不选守边境武略之臣。 修鄣隧备塞之具。 砺长戟劲弩之械。 恃吾所以待寇。 而务赋敛于民。 远行货赂。 割剥百姓。 以奉寇雠。 信甘言。 守空约。 而冀胡马之不窥。 不亦过乎。 及至后世。 匈奴衰弱。 乃遣子入侍。 而单于或弃其子。 苟贪财利。 不顾言约。 虏掠所获。 岁亿万计。 而和亲赂遗。 不过千金。 安肯不弃质而重利也。 仲舒之言于是过也。 夫先王度中土。 立封畿。 分九州。 列五服。 均土贡。 制内外。 修刑政。 或昭文德。 远近之势异也。 是以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 夷狄之人。 贪而好利。 被发左衽。 人面兽心。 其与中国。 殊章服。 异习俗。 食饮不同。 言语不通。 是以圣王禽兽畜之。 不与约誓。 不就攻伐。 约之则费赂而见欺。 攻之则师劳而致寇。 得其土。 不可耕而食。 得其民。 不可抚而畜也。 是以明王外而不内。 疏而不戚。 政教不及其民。 正朔不加其国。 来则惩以御之。 去则备而守之。 其慕义贡献。 则接以礼让。 羁縻不绝。 使曲在彼。 盖圣人制御蛮夷之常道也。 秋七月辛酉晦。 日有食之。 不尽如钩。 后元元年春正月。 行幸甘泉。 郊泰畤。 遂幸安定。 昌邑王髆薨。 谥曰哀王。 夏六月。 御史大夫商丘成有罪。 自杀。 侍中仆射莽何罗与弟重合侯通谋反。 侍中驸马都尉金日磾。 奉车都尉霍光。 骠骑都尉上官桀。 讨之。 初何罗与江充善。 而通以诛太子时有功。 封之。 及上灭充家。 何罗兄弟惧。 日磾视其志意非常。 阴察其动静。 罗亦觉之。 不敢发。 上幸林光宫。 日磾疾卧庐中。 何罗与弟通及小弟安成。 谋杀使者。 矫节制以发兵。 明旦。 上卧未起。 何罗无何从外入。 日磾心动。 入坐户内。 须臾。 何罗袖白刃从东厢入。 上见日磾色变。 走趋卧内欲入。 触宝瑟而僵。 日磾得抱何罗。 因传曰何罗反。 左右欲格之。 上恐并中日磾。 上曰勿格。 日磾捽投何罗殿下。 得擒缚之。 穷治皆伏辜。 秋七月地震。 往往涌出水。 二年春正月。 朝诸侯王宗室于甘泉宫。 赐宗室。 二月行幸盩厔五柞宫。 上疾笃。 侍中光禄大夫霍光问嗣焉。 上曰。 君未喻前画意邪。 立少子。 君行周公之事矣。 先是上画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以赐光。 光顿首让。 曰臣不如日磾。 日磾曰。 臣外国人。 将令匈奴轻汉。 三月乙卯。 拜光禄大夫司马大将军。 日磾为车骑将军。 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 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 皆拜床下。 与丞相田千秋。 俱受遗诏。 辅少主。 燕王旦。 广陵王胥。 皆多过失。 不得为嗣。 少子弗陵者。 钩弋夫人赵婕妤之子也。 初上巡狩过河间。 望气者言此邑中有奇女子气。 上使召之。 既至。 两手皆卷。 上子扪之。 即时伸。 由是得号为卷夫人。 居钩弋宫。 大有宠。 妊身十四月而生子。 上曰。 昔尧十四月而生。 钩弋子亦然。 名其所生门曰尧母门。 初上欲立钩弋子为太子。 以其母年少。 女主持政心难之。 会钩弋有过。 乃谴以忧死。 乙酉立皇子弗陵为皇太子。 丁丑。 帝崩于五柞宫。 入殡于未央宫。 赞曰。 本纪称汉承百王之弊。 高祖拨乱反正。 文景务在养民。 至于稽古礼文之事。 犹多阙焉。 孝武之初立。 卓然罢黜百家。 表章六艺。 遂畴咨海内。 举其俊乂与立功。 兴太学。 修郊祀。 改正朔。 定历数。 协音律。 作礼乐。 建封禅。 礼百神。 绍国典。 发号令。 文章粲然可述。 后嗣得遵洪业。 而有三代之风。 如武帝之雄才大略. 文帝之恭俭。 以济斯民。 虽诗书所称。 何以加焉。 发布时间:2025-11-19 12:02:4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