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前汉孝元皇帝纪卷第二十三 内容: 二年。 春正月。 行幸甘泉。 郊泰畤。 三月。 行幸河东。 祠后土。 益三河郡太守秩中二千石。 户十二万。 为大郡。 夏四月。 赦天下。 六月。 立皇子兴为信都王。 兴母婕妤为昭仪。 闰月丁酉。 太皇太后上官氏崩。 冬十有一月。 齐楚地震。 大雨雪。 深五尺。 树折屋坏。 魏郡太守京房弃市。 房子君明。 东郡人也。 为郎中。 以言灾异屡中。 上亲幸。 房尝宴见。 问上曰。 幽厉之君何以危。 所任何人也。 上曰。 君不明也。 而任巧佞。 房曰。 知其巧佞而任之邪。 将以为贤也。 上曰。 贤之。 房曰。 今何以验之不贤。 上曰。 以其时乱君危而知之。 房曰。 齐桓公秦二世。 亦尝闻二君。 而非笑之。 时任竖刁易牙赵高。 治政日乱。 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悟乎。 上曰。 惟有道者。 能以往知来耳。 临乱之君。 各贤其臣。 令皆觉悟。 安得危亡。 房因免冠顿首曰。 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 以示万世之君。 今陛下即位以来。 灾异并出。 人民饥馑。 盗贼不禁。 视今为治邪。 乱邪。 所任者谁与。 房旨谓石显。 上亦知之。 曰。 然幸其愈于彼。 又以为不在此人。 房曰。 夫前世之君。 亦皆然矣。 臣恐后之视今。 犹今之视昔也。 是时。 房奏考功课吏法。 上令房上弟子晓考功者。 欲试用之。 房荐上弟子姚平任良。 愿以为刺史。 臣得通藉殿中。 为奏事。 以防拥隔。 石显等进言。 用弟子不若师。 上欲以房为刺史。 显等知刺史当得径奏事。 因言为刺史。 恐太守不与同心。 宜以为郡守。 房自请岁尽得乘传奏事。 上许之。 房既拜。 上封事曰。 辛酉以来。 雾气衰去。 太阳清明。 臣独欣然。 以为陛下有所定也。 然少阴倍力而乘消息。 臣疑陛下犹不得如意。 臣出之后。 恐为执事者所蔽。 身死而功不成。 及辛巳。 雾气复乘。 太阳侵色。 此上大夫侵阳之气而上意疑也。 己卯庚辰之闲。 必有隔绝臣。 令不得乘传奏事者。 房未发。 显果白。 诏止房无乘传奏事。 房至新丰。 复上奏曰。 臣以六月言遯卦不交。 法曰。 道人始去。 寒涌水为灾。 至七月。 涌水出。 臣弟子姚平谓臣曰。 房可谓知道。 未可谓信道也。 今涌水出。 道人当逐死。 尚复何言。 臣独谓曰。 陛下与臣尤厚。 虽死臣犹言也。 平又谓曰。 房可谓小忠。 未可谓大忠也。 昔秦之时。 赵高用事。 有正先者。 非刺高而死。 高威自此而成。 故秦之乱也。 正先趣之也。 今臣守郡。 窃恐未效而死。 惟陛下无使臣塞涌水之灾异。 当正先之必死。 为姚平所笑。 房至陕。 复上封事曰。 乃者丙戌小雾。 丁亥雾衰去。 然少阴并力而乘消息。 戊子益盛。 至壬辰五十分。 雾气复起。 此消息欲正杂卦之党。 并力而争安危之机。 不可不察。 己丑。 有还风。 尽辛卯而太阳复侵色。 至癸巳。 日月相薄。 此邪阴用事。 而太阳为之疑也。 臣去稍远。 太阳侵夺。 愿陛下察焉。 房去月余。 竟征下狱。 房妻父张博。 淮阳王之舅也。 欲为淮阳王求入朝。 谓房曰。 淮阳王入朝。 可以为助。 因使房谓淮阳王求入朝奏章。 又房为上道幽厉之事出。 对御史大夫郑弘道之。 显告房张博诽谤朝廷。 诖误诸侯。 窥导以邪意。 漏泄省中语。 博腰斩。 房弃市。 时年三十一。 房治易。 事梁人焦赣。 赣为外黄令。 以伺候先知奸邪。 盗贼不得发。 尝曰。 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 其说长于灾变。 分为六十四卦。 更直日用事。 有占验焉。 郑弘坐与房言。 免。 光禄勋匡衡为御史大夫。 三年。 夏。 令三辅都尉及大郡都尉秩皆二千石。 六月甲辰。 丞相韦玄成薨。 秋七月。 御史大夫匡衡为丞相。 戊辰。 卫尉李延寿为御史大夫。 副校尉甘延寿陈汤。 矫制发戊己校尉屯田吏士。 及西域羌胡兵。 攻郅支单于。 冬。 斩郅支首。 传诣京师。 时郅支彊暴。 东击乌孙。 西胁大宛诸国。 汉遣使三辈。 至康居。 求谷吉等尸。 郅支不肯奉诏。 而困辱汉使。 上书矫慢。 曰。 康居困危已久。 愿归彊汉。 于是汤与延寿等谋曰。 郅支单于。 威名远震。 今乌孙。 胁大宛。 欲降伏康居。 如得此三国。 北击伊娄。 西取安息。 南排月支。 数月之间。 城郭诸国危矣。 郅支分离。 所在绝远。 无城郭彊弩之守。 如发兵直诣城下。 彼亡则无所之。 守则不足以自保。 千载之功。 可一朝而定。 延寿以为然。 欲奏请之。 汤曰。 国家与公卿议大策。 非众所见。 事必不从。 会延寿久病。 汤独矫制发诸国兵。 延寿闻之。 起。 大惊。 欲止之。 汤按剑叱延寿曰。 大众已集。 竖子欲沮吾众邪。 延寿遂从。 汉兵合四万余人。 延寿汤上疏自劾奏矫制。 陈言形势兵状。 即引兵分为六校尉。 其三校尉从南道逾葱领。 经大宛。 其三校尉从北道入赤谷。 过乌孙。 经康居。 万余骑救之。 数奔营。 不利辄却。 汉兵遂烧木城。 城中人皆入土城。 汉兵四面推橹楯并入土城。 单于被创死。 得汉使节及谷吉等所赉帛书。 凡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级。 生虏百四十五人。 降虏五千余人。 上议其功。 丞相匡衡大夫李延寿及石显。 皆以为延寿汤擅兴师矫制。 幸得不诛。 不宜加爵土。 又遣吏讯验汤私盗金事。 皆不与汤。 故宗正刘向上疏曰。 郅支单于。 杀汉使吏士以百数。 事暴于外国。 伤威毁重。 陛下赫然欲讨之。 意未尝忘。 延寿汤承圣旨。 倚神灵。 总百蛮之军。 揽城郭之兵。 出万死之计。 入绝域之地。 遂陷康居。 屠五重城。 搴翕侯之旗。 斩郅支之首。 悬旌万里之外。 扬威昆山之西。 而埽谷吉之耻。 立昭明之功。 蛮夷率服。 稽首来宾。 群臣之功。 莫有大焉。 昔周大夫方叔尹吉甫。 为宣王诛玁狁。 而百蛮从之。 其诗曰。 驒驒惇惇。 如霆如雷。 显允方叔。 征伐玁狁。 蛮荆来威。 易曰。 有嘉折首。 获非其丑。 今延寿汤所诛。 威振天下。 虽易之折首。 诗之雷霆。 不能及也。 吉甫之归。 周厚赐之。 其诗曰。 吉甫燕喜。 既多受祉。 来归自镐。 我行永久。 千里之镐。 犹以为远。 况万里之外。 齐桓先有匡周之功。 后有灭项之罪。 君子计功补过。 近事贰师李广利。 损五万之众。 糜亿万之费。 经四年之劳。 而仅获骏马四十匹。 虽获宛王之首。 不足复费。 而私罪甚众。 孝武以为万里之伐。 不录其过。 厚加封赏。 今康居之国。 盛于大宛。 郅支之号。 重于宛王。 杀汉使。 甚于留马。 延寿汤不烦汉使。 不费斗储。 比于贰师。 功德相百倍。 且常惠随欲击之乌孙。 郑吉迎自来之日逐。 犹皆列土受爵。 故言威武勤劳。 则大于方叔吉甫。 列功覆过。 则优于齐桓贰师。 近事之功。 则高于长罗安远。 大功未着。 小恶数布。 臣窃痛之。 上于是赦汤等矫制贪秽小罪。 封延寿为宜城侯。 汤为关内侯。 食邑各三百户。 延寿为长水校尉。 汤为射声校尉。 延寿。 北地人也。 本为羽林士。 超逾羽林亭楼。 以材力进。 汤字子公。 山阳人也。 家贫无行。 初。 富平侯张敞举汤为茂才。 汤待迁。 父死不奔丧。 坐下狱。 论敞举非其人。 削户二百。 会敞薨。 谥曰缪侯。 汤立功西域。 世以为张敞知人。 初。 宣帝时。 前将军韩增举冯奉世以为卫侯。 使持节。 送大宛诸国客。 时莎车王与诸国共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 并杀汉使者奚充国。 匈奴发兵攻莎车师不能下。 而莎车遣扬言曰。 北道诸国已降匈奴。 于是攻劫南道。 与之盟而背汉。 鄯善以西。 皆绝不通。 奉世以莎车日彊。 其势难制。 必危西域。 乃矫以节。 告谕诸国王。 各发其兵。 合万五千人。 追击莎车。 莎车王自杀。 传其首诣长安。 诸国遂平。 威振西域。 宣帝谓韩增曰。 贺将军举得人也。 议封奉世以为侯。 丞相将军皆曰。 大夫出疆。 有可以安国家定社稷。 专之可也。 宜加爵位。 少府萧望之以为奉使有所指。 而擅矫制违命。 今封奉世关内侯。 后奉使者。 竞逐利要功于夷狄。 为国家生事。 不可长也。 宣帝从望之议。 及甘延寿之封也。 杜延年子钦上疏追讼奉世前功。 曰。 比罪则郅支薄。 量功则莎车众。 用师则奉世寡。 制胜则奉世于边境为功多。 虑危则延寿于国家为祸深。 其违命生事。 则与奉世同。 延寿割地而封。 奉世独不见录。 臣闻功同赏异。 则劳臣疑。 罪均刑别。 则百姓惑。 愿陛下下有司议之。 上为前世事不录。 荀悦曰。 成其功。 义足封。 追录前可也。 春秋之义。 毁泉台则恶之。 舍中军则善之。 各由其宜也。 夫矫制之事。 先王之所慎也。 不得已而行之。 若矫大而功小者。 罪之可也。 矫小而功大者。 赏之可也。 功过相敌。 如斯而已可也。 权其轻重而为之制宜焉。 四年。 春正月。 以讨郅支单于功告祠郊庙。 赦天下。 夏六月甲申。 中山王竟薨。 蓝田地震。 山崩。 拥灞水。 安阳岸崩。 壅泾水。 泾水逆流。 五年。 春二月。 赦天下。 赐民爵一级。 女子百户牛酒。 三老孝弟力田鳏寡孤独帛。 夏六月庚申。 复戾后园。 壬申晦。 日有食之。 秋七月庚子。 复太上皇寝庙园原庙。 昭灵后武哀王卫思后昭哀后庙园。 上寝疾。 梦祖宗谴罢郡国庙园。 上少弟楚孝王亦梦焉。 上召问丞相匡衡。 议欲复。 衡言不可。 衡乃祷高祖孝文孝景庙。 陈言礼正。 咎在臣。 衡当受其咎。 皇帝宜蒙福佑。 尽祷诸庙。 上疾久不平。 皆复修旧祀如故。 山阳社中大槐树。 吏民伐断之。 其夜。 树自复立故处。 竟宁元年。 春正月。 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 单于请妻汉女以自亲。 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字昭君为阏氏。 单于上书愿保塞。 请罢边备塞上下。 有司议皆以为便。 郎中令侯应以为不可许。 上诘问状。 对曰。 臣闻北边塞至辽东。 外有阴山。 东西千余里。 草木茂盛。 多禽兽。 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 是苑囿也。 至孝武。 出师征伐。 斥夺其地。 攘之于漠北。 建塞徼。 起亭隧。 筑外城。 而设屯戍以守之。 然后边境得少安。 漠北地平。 少草木。 多大砂。 匈奴来寇抄。 无所藏隐。 从塞以南。 径深山大谷。 往来差难。 边境长老言。 匈奴失阴山。 后过之。 无不哭。 如罢备边戍卒。 示夷狄之大利。 不可一也。 今圣德广被。 单于稽首来臣。 夫夷狄之情。 困则卑辱。 彊则骄逆。 天性然也。 前以罢外城。 省亭隧。 今才足候望通烽火而已。 古者安不忘危。 不可复罢。 二也。 中国有礼义之则。 刑罚之禁。 愚民犹犯禁。 又况单于能必其众不犯约哉。 三也。 自中国尚设关梁以制诸侯。 所以绝臣下之觊觎也。 设塞徼。 置屯戍。 非独为单于而已。 亦为诸属国。 降民本故匈奴之人。 恐其思旧逃亡。 四也。 近西羌保塞。 与汉交通。 吏民贪利。 侵盗其畜产妻子。 以此怨恨。 起而背叛。 世世不绝。 今罢乘塞。 则生慢易忿争之渐。 五也。 往者从军。 多没不还者。 其子孙贫困。 一旦走出。 从其亲戚。 六也。 又边人奴婢。 怨苦欲走者多。 自知匈奴中乐。 无奈边候急切。 何时有走塞者。 七也。 盗贼桀黠。 群辈犯法。 如其窘急。 亡走北出。 则不可制。 八也。 起塞以来。 百有余年。 非皆以土垣也。 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之间。 稍稍率徒卒筑治。 费功久远。 不可胜计。 臣恐议者不胜虑其始终。 欲以一切息徭役。 十年之后。 百年之内。 卒有他变。 障塞败坏。 亭戍灭绝。 当发戍屯治缮。 累世之功。 不可卒就。 九也。 若罢戍卒。 省候望。 单于自以保塞守卫。 必深德汉。 请求无已。 小失其意。 则不可测。 开夷狄之隙。 以亏中国之固。 十也。 非所以永持至安。 威制百蛮之长策。 上乃使车骑军口喻单于曰。 中国亦有关梁。 非徒以备外。 亦以防中国之奸邪放纵。 出为寇害。 故为制度以专众心。 遂不罢塞焉。 皇太子冠。 初。 定陶恭王有才艺。 晓音乐。 而太子颇有酒色之失。 王皇后无宠。 上有意欲立定陶王为太子。 数称其才。 乐陵侯史丹者。 悼皇后之舅。 史恭之孙。 为侍中。 护太子家。 于是丹进曰。 所谓才者。 敏而好学。 温故知新。 皇太子是也。 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 是则陈惠李微高于匡衡。 可为相国也。 于是上默而笑。 后上疾甚。 数问景帝时立胶东王故事。 丹泣涕。 因以死争之。 上亦以太子先帝所爱。 卒不易。 二月。 御史大夫李延寿卒。 三月丙寅。 太子太傅张谭为御史大夫。 癸未。 复孝惠寝庙园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寝庙园等。 夏五月壬辰。 帝崩于未央宫。 匡衡复奏言。 前以上体不平。 故复诸祀。 卒不蒙福。 请悉罢。 于是毁太上皇孝惠孝景帝庙。 罢孝昭太后昭灵太后武哀王昭哀后寝庙园。 丞相御史大夫奏石显及其党。 皆免官。 显徙居故乡济南。 忧懑不食。 道病死。 显之归也。 留其器物什数百万。 以与故所厚万章。 章不受。 曰。 石氏之祸。 万氏反当为福邪。 章者。 长安大侠。 为京兆尹门下督。 尝从至殿中。 侍中诸贵人争趋揖。 章莫与京兆尹言者。 后京兆尹不复从章。 章既游侠。 亦得显力。 及王遵为京兆尹。 诛豪桀。 乃杀章。 荀悦曰。 自汉兴以来至于兹。 祖宗之治迹。 可得而观也。 祖宗开建大业。 统辟元功。 度量规矩。 不可尚也。 时天下初定。 庶事草创。 故韶夏之音。 未有闻焉。 孝文皇帝克己复礼。 躬行玄默。 遂至升平。 而刑罚几措。 时称古典。 未能悉备制度。 玄雅礼乐之风阙焉。 故太平之功不兴。 孝武皇帝规恢万事之业。 安固后嗣之基。 内修文学。 外耀武威。 延天下之士。 济济盈朝。 兴事创制。 无所不施。 先王之风。 灿然复存矣。 然犹好其文。 不尽其实。 发其始。 不要其终。 奢侈无限。 穷兵极武。 百姓空竭。 万民疲弊。 当此之时。 天下骚动。 海内无聊。 而孝文之业衰矣。 孝宣皇帝任法审刑。 综核名实。 听断精明。 事业修理。 下无隐情。 是以功光前世。 号为中宗。 然不甚用儒术。 从谏如流。 下善齐肃。 宾礼旧老。 优容宽直。 其仁心文德。 足以为贤主矣。 而佞臣石显用事。 隳其大业。 明不照奸。 决不断恶。 岂不惜哉。 昔齐桓公任管仲以霸。 任竖刁以乱。 一人之身。 唯所措之。 夫万事之情。 常立于得失之原。 治乱荣辱之机。 可不惜哉。 杨朱哭多岐。 墨翟悲素丝。 伤其本同而末殊。 孔子曰远佞人。 诗云取彼谗人投畀豺虎。 疾之深也。 若夫石显。 可以痛心泣血矣。 岂不疾之哉。 初。 宣帝任刑法。 元帝谏之。 劝以用儒术。 宣帝不听。 乃叹曰。 乱我家者。 必太子也。 故凡世之论政治者。 或称教化。 或称刑法。 或言先教而后刑。 或言先刑而后教。 或言教化宜详。 或曰教化宜简。 或曰刑法宜略。 或曰刑法宜轻。 或曰宜重。 皆引为政之一方。 未究治体之终始。 圣人之大德也。 圣人之道。 必则天地。 制之以五行以通其变。 是以博而不泥。 夫德刑并行。 天地常道也。 先王之道。 上教化而下刑法。 右文德而左武功。 此其义也。 或先教化。 或先刑法。 所遇然也。 拨乱抑彊。 则先刑法。 扶弱绥新。 则先教化。 安平之世。 则刑教并用。 大乱无教。 大治无刑。 乱之无教。 势不行也。 治之无刑。 时不用也。 教初必简。 刑始必略。 则其渐也。 教化之隆。 莫不兴行。 然后责备。 刑法之定。 莫不避罪。 然后求密。 未可以备。 谓之虐教。 未可以密。 谓之峻刑。 虐教伤化。 峻刑害民。 君子弗由也。 设必违之教。 不量民力之未能。 是陷民于恶也。 故谓之伤化。 设必犯之法。 不度民情之不堪。 是陷民于罪也。 故谓之害民。 莫不兴行。 则毫毛之善可得而劝也。 然后教备。 莫不避罪。 则纤芥之恶可得而禁也。 然后刑密。 故孔子曰。 不严以莅之。 则民不禁也。 严以莅之。 动之不以礼。 未善也。 是言礼刑之并施也。 吾末如之何。 言教之不行也。 可以胜残去杀矣。 言刑之不用也。 周礼曰。 治新国。 用轻典。 略其初也。 春秋之义。 贬纤芥之恶。 备至密也。 孔子曰。 行有余力。 则可以学文。 简于始也。 绘事后素。 成有终也。 夫通于天人之理。 达于变化之数。 故能达于道。 故圣人则天。 贤者法地。 考之天道。 参之典经。 然后用于正矣。 赞曰。 本纪称孝元皇帝多才艺。 善史书。 鼓琴。 吹洞箫。 自度声曲。 分别节度。 穷极要妙。 少好儒术。 及即位。 征用儒生。 委之以政。 贡薛韦匡。 迭为宰相。 而上牵制文义。 优游不断。 然宽弘尽下。 出于恭俭。 号令温雅。 有古人之风烈。 发布时间:2025-11-19 12:51:3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