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前汉孝成皇帝纪卷第二十四 内容: 皇帝以宣帝时生。 号曰世适皇孙。 宣帝爱之。 自名曰骜。 字太孙。 帝置左右。 三岁而宣帝崩。 及为太子。 尝被急召。 不敢绝驰道行。 元帝迟之。 以状对。 帝悦。 乃着令。 令太子得绝道行。 自此始也。 六月乙未。 即皇帝位。 元舅侍中卫尉平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 领尚书事。 有司奏言乘舆狗马禽兽皆非。 不宜以葬。 奏可。 秋七月。 孝元皇帝葬渭陵。 冬十有一月。 大赦天下。 建始元年。 春正月乙丑。 皇祖宗悼考庙灾。 本志以为悼考庙不正。 不宜立。 王凤秉政。 不正之象也。 立故河间王弟良为河间王。 有星孛于营室。 罢上林诏狱。 二月。 赐诸侯王以下至吏二千石黄金。 吏千石以下至二百石。 宗室有属藉者。 三老孝弟力田鳏寡孤独。 钱帛各有差。 吏民五十户牛酒。 粟五斛。 大赦天下。 右将军长史姚尹使匈奴还。 去塞百余里。 暴风火起。 烧杀尹等十余人。 封舅王崇为安城侯。 赐舅谭商立根逢时五人等爵关内侯。 王凤兄弟八人。 第二曰曼。 早亡。 不侯。 夏四月。 黄雾四塞终夜。 下着地如黄土尘。 上问群臣。 谏议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以为阴气侵阳气之象。 高祖之约。 非有功不侯。 今太后诸弟。 皆以无功而侯。 非高祖之约。 故天为见异以谴失行。 上以为然。 凤于是乃惧。 上书言陛下初即位。 思慕谅闇。 故诏臣凤典领尚书事。 上无以明圣德。 下无以益政治。 今有孛星赤黄之异。 咎在臣凤。 伏愿显戮以谢天下。 今谅闇已毕。 大义皆举。 宜亲览万机以当天心。 因乞骸骨辞归。 上报曰。 朕承先帝圣绪。 涉道未深。 不明事情。 是以阴阳错缪。 日色无光。 赤黄之气。 充塞天下。 咎在朕躬。 今大将军引过自欲辞尚书事。 归大将军印绶。 罢大司马官。 是明朕委任大将军庶几有惑。 其专心固意。 辅朕不逮。 六月。 有蝇数万。 集未央殿中朝者坐。 秋。 长信少府邵信臣奏。 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二十五所。 又奏冬生菜。 彊加温火。 非时而生。 人不宜以供奉养。 信臣字翁卿。 九江人也。 始为南阳太守。 乃为民兴利。 开通沟渠水门。 灌溉三万余顷。 禁止嫁娶送终奢靡。 其化大行。 吏民亲爱之曰邵父。 上赐信臣黄金四十斤。 迁河南太守。 治化当为第一。 遂入为少府。 八月戊午。 有两月相承。 晨在东方。 京房易传曰。 君弱而妇人彊。 为阴所乘。 则两月并出。 九月戊子。 有流星大如瓠。 出于文昌宫。 光烛地。 长四五丈。 委曲蛇形。 以贯紫微宫。 冬十有二月。 作长安南北郊。 罢甘泉汾阴祀。 匡衡之议也。 衡奏议曰。 帝王之事。 莫大于承天。 承天之序。 莫大于郊祀。 祭天之南郊。 就天之义也。 祭地之北郊。 即阴之象也。 往者孝武皇帝居甘泉宫。 即于云阳。 立泰畤。 今行幸长安。 郊见皇天。 反北之太阴。 祠后土。 反东之少阳。 事与古制殊。 又至云阳。 行溪谷中。 阨狭百余里。 汾阳即渡大川。 有风波舟楫之危。 皆非圣主所宜。 数乘郡县治道供帐。 吏人困苦。 百姓烦费。 劳所保之民。 行危险之地。 殊未合于承天之意也。 昔周文武郊于酆镐。 成王郊于洛邑。 各因其居宜。 可徙郊长安。 又言郊柴飨地之意。 埽地而祭。 尚质也。 歌大吕。 舞云门。 以候天神。 歌太族。 舞咸池。 以竣地祗。 其牲用犊。 其席用□桔。 其器用陶匏。 皆因天地之性。 以为神祗功德至大。 虽修精微而备庶物。 犹不足以报功。 故尚质贵诚。 以彰天地之德。 今甘泉紫微。 殿有文章刻镂黼黻文绣之饰。 又置女乐石坛仙人祠瘗鸾辂骍驹偶人龙马之属。 皆宜勿修。 又雍鄜密上下畤及陈仓宝鸡祠。 本秦侯以其意所立。 非礼也。 及北畤。 皆高祖未定时立。 不宜复修。 奏可。 本志。 初。 秦文公猎于汧渭之间。 卜居而吉。 文公梦黄蛇自天而下属于地。 其口止于鄜衍。 文公问史敦。 史敦曰。 此上帝之征。 君宜祠之。 于是作鄜畤。 郊祭白帝焉。 文王获古石缶。 于陈仓北阪上祠之。 其神尝以夜下。 光辉如流星。 从东南来。 集于祀坛。 至地。 则若雄鸡。 其声殷殷云。 野雉夜雊。 名曰陈宝。 其神或岁数来。 或岁不至。 后秦文公作密畤。 祠青帝后。 秦灵公于吴阳作上畤。 祠黄帝。 作下畤。 祠炎帝。 及高祖自汉中东击项藉入关。 问群臣曰。 吾闻天有五帝。 今所祠有四。 何也。 群臣莫知其说。 高祖曰。 吾知之矣。 乃待我而具五也。 乃立黑帝祠曰北畤。 而洪范八政三曰祀。 祀者。 所以昭孝事祖宗。 通神明也。 旁及四夷。 莫不修之。 下及鸟兽豺獭有祭。 是以皇王为之典礼。 故有神民之官。 各司其序。 使不相乱也。 民神异业。 敬而不黩。 故神降之嘉岁。 灾祸不至。 及乎末世。 飨祀无度。 昏黩齐明。 而神不蠲。 嘉瑞不降而灾祸至矣。 昔共工氏霸有九州。 其子曰勾龙。 能平水土。 故祠为社。 烈山氏王天下。 有子曰柱。 能播植嘉谷。 故祠为稷。 虞书曰。 肆类于上帝。 禋于六宗。 遍于群神。 又巡于四岳。 而柴祭焉。 及殷之十三世帝武丁。 祭之明日。 有雉登鼎耳以雊。 武丁惧而修德。 梦得傅说版筑。 以为相。 殷道复兴。 号曰高宗。 其后五世。 帝乙慢神悖礼。 震死。 及至周公相成王。 郊祀后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凡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 怀柔百神。 咸秩无文。 五岳视三公。 四渎视诸侯。 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 大夫祭其门户井灶中霤。 是谓五祀。 士庶人祭祖考而已。 淫祀有禁。 及季氏旅于泰山。 仲尼讥之曰。 务名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先王正人事而已。 不苟求福于神祇。 不由其道。 则神不飨也。 又有八神祠。 一曰天主。 祠天。 其居临淄南郊山下。 二曰地主。 祠太山梁父。 三曰岳主。 祠蚩尤。 在东平陆监乡。 四曰阴主。 祠三山。 五曰阳主。 祠之罘山。 六曰月主。 祠之莱山。 皆在齐北。 七曰日主。 祠成山。 成山斗入海。 最居齐东北。 以迎日出。 八曰四时主。 祠琅邪。 八祠所从来久矣。 莫知其所起。 或曰。 齐太公以来作之八神祀。 上过则因祀之。 去则已。 长安南北郊之日。 有大风拔甘泉泰畤中木十围已上者。 皆出。 二年。 春正月。 罢雍五畤。 二月辛巳。 上始郊祀长安南郊。 有神光并见。 闰月。 以渭城延陵亭为初陵。 诏举贤良方正。 二月。 北宫井水溢出南流。 元帝时童谣歌曰。 井水溢。 灭灶烟。 灌玉堂。 流金门。 本志以为阴象。 春秋前有鸲鹆之谣。 后有来巢之验。 卒有昭公居外之应。 井。 阴也。 灶。 阳也。 玉堂金门。 至尊之居。 阴盛而灭阳。 窃有宫室之象。 王氏之应。 又有童谣歌曰。 邪径败良田。 谗巧害忠贤。 桂树花不实。 黄雀巢其颠。 故为人所羡。 今为人所怜。 本志为桂树色赤。 汉家之象。 不实。 无嗣也。 黄雀。 王氏之象。 颠。 将有汉室。 辛丑。 上始祀后土于北郊。 丙午。 立皇后许氏。 大将军许嘉女也。 罢少府技巧官。 夏大旱。 东平王牟有罪。 削二县。 秋。 罢太子博望苑。 赐宗室朝请者。 减乘舆厩马。 丞相匡衡又奏郡国候神方士使者。 所祠凡六百八十三所。 其二百八所应祀。 或疑无明文。 不可奉祀。 其余四百七十五所。 不应祀。 请罢之。 又奏高帝武帝宣帝所立山川群祠。 凡百二十余所。 非典。 皆罢之。 候神方士使者副使待诏七十余人皆罢归。 三年春。 赦天下囚徒。 赐孝弟力田爵三级。 诸逋租赋。 赈贷勿收。 秋。 关中大雨水四十余日。 京师人无故相惊。 言大水至。 百姓奔走号呼。 长安中大乱。 上亲御前殿。 召公卿议。 大将军王凤以为太后及上与后宫。 可御舟船。 令吏民百姓上长安城。 群臣皆从王凤议。 王商者。 宣帝舅乐昌侯武之子。 曰。 自古无道之国。 水犹不冒入城郭。 今政治和平。 何为当有大水一旦暴至。 此必讹言。 不宜令民上城重惊百姓耳。 上乃止。 有顷。 长安中稍稍自定。 上叹美商之固守。 数称其议。 凤甚惭。 自恨失言。 渭城女子陈持弓。 年九岁。 走入城门。 入未央宫掖庭殿门。 门卫者莫见。 至勾楯禁中觉而得。 本志以为民以水相惊者。 阴气盛也。 小女入宫殿者。 下人将因女宠而居有宫室之象也。 名曰持弓有似周家□弧之祥。 易曰。 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后有王莽篡天下。 陈氏之后也。 秋八月癸丑。 大司马将军许嘉。 赐金安车驷马。 免。 御史大夫张谭坐选举不实免。 冬十月。 光禄大夫尹忠为御史大夫。 十二月戊申朔。 日有蚀之。 其夜。 地震未央宫中。 诏举方正直言极谏。 长安人谷永者。 卫司马谷吉之子。 对策曰。 灾异之发。 各以象其类。 日蚀须女之分。 地震宫墙之内。 二咎同日发。 厥咎不远。 意者陛下志在闺闱。 不恤政事。 举措失中。 内宠大盛。 诚留意于正身。 勉彊于力行。 损宴私之志。 放淫溺之乐。 罢倡优之笑。 绝不飨之义。 循礼而动。 力行不倦。 无淫于酒色。 无逸于游畋。 未有其身正而臣下邪者也。 夫妇之际。 安危之机也。 昔舜厘正二妃以崇圣德。 幽王惑于褒姒而周室沦亡。 诚修后宫之政。 明尊卑之序。 贵不专妒。 贱者咸进。 各得其职。 以广继嗣之统。 息白华之怨。 后宫亲属。 勿预政事。 以远皇甫之类。 损女党之权。 未有闺门理而天下乱者也。 夫治远自近始。 习善在左右。 昔龙作纳言。 帝命惟允。 四辅既备。 成王靡有过事。 经曰。 亦惟先正克左右。 未有左右正而百官枉者也。 治天下者。 尊贤考功则治。 简贤退功则乱。 诚审思知人之术。 论才选士。 必称其职。 明度量以旌其能。 考功实以定其德。 无以比周之虚誉。 无听浸润之谮愬。 则抱功修职之吏。 无蔽拥之忧。 比周邪伪之徒。 不得妄进。 小人日消。 英乂日隆。 经曰。 三载考绩。 三考黜涉幽明。 未有功赏得于前。 众贤布于官而不治者也。 尧遭洪水之灾。 天下无乖叛之难者。 德厚恩深。 无怨于天下也。 秦居平土。 一夫大呼。 而天下分崩离析者。 刑罚深酷。 吏行残贼。 诚宜选温良尚德之士。 以亲百姓。 以治民命。 务省徭役。 不夺民时。 使咸安土乐业。 经曰。 怀保小民。 惠鲜鳏寡。 未有德厚吏良而民叛者也。 此五者。 王政之纲纪。 臣闻灾异。 皇天所以谴告人主。 犹严父之明诫。 经曰。 向用五福。 威用六极。 传曰。 六沴作见。 若不恭御。 六沴既侵。 六极其下。 惟陛下留神。 大将军武库令杜钦对曰。 臣闻日蚀地震。 阳微阴盛。 臣者君之阴。 子者父之阴。 妇者夫之阴。 夷狄者中国之阴。 春秋传日蚀三十六。 地震五。 或夷狄侵中国。 或政权在臣下。 或妻不承夫。 或臣子背君父。 事虽不同。 其类一也。 臣窃睹人事以考变异。 则本朝大臣。 无不自安之人。 外戚亲属。 无乖刺之心。 关东诸侯。 无彊大之国。 边陲夷狄。 无逆礼之节。 此殆为后宫。 日以戊申。 蚀时加未。 戊未。 土也。 宫中之部。 其夜地震未央宫殿中。 此必适妾将有争宠相害而为患者。 陛下内推至诚。 深思其变。 则咎异何足消灭。 如不留神。 听于庶事。 奢侈纵欲。 虽无变异。 社稷之忧也。 钦字子夏。 目偏盲。 与茂陵杜业同姓字。 俱好学。 以才能称。 故京师谓钦为盲子夏。 钦乃作小冠以自别。 于是更谓钦为小冠子夏。 钦素依附王氏。 说凤曰。 礼。 一娶九女。 所以极阳数。 广继嗣。 重祖宗者也。 必即举求窈窕之女。 不问其色。 所以助治内也。 侄娣虽缺。 亦不复补。 所以养寿塞争。 故后妃有贞淑之行。 则胤嗣有贤圣之君。 制度有威仪之节。 则人君有寿考之福。 废而不由。 则女德无厌。 女德无厌。 则寿命不究于高年。 书云。 或三四年。 言逸欲之生害也。 男子五十。 好色未衰。 妇人四十。 容貌改前。 以改前之容。 侍于未衰之年。 而不以礼为制。 则其源不可以救。 而后来异态。 后来异态。 则正后自疑。 而支庶有间适之心。 是以晋献公被纳谗之谤。 申生受无辜之罪。 今圣主富于春秋。 未有适嗣。 将军辅政。 宜因初始之隆。 尊九女之制。 为万世之法。 夫少戒之在色。 小弁之作。 可为寒心。 凤白太后。 太后以为故事无之。 凤又不能立制度。 循故事而已。 越嶲山崩。 丁丑。 丞相匡衡免。 初。 封乐安乡侯。 以关陌为界。 初元年。 误以平陵陌为关陌。 多四百顷。 积十余年。 郡乃定国界。 上计薄。 言丞相府衡讽掾属。 郡不从。 故所郡即复以四百顷付乐安乡侯衡收租谷。 有司奏衡监临守主。 专地盗土。 于是坐免为庶人。 衡字稚圭。 东海人。 父世为农夫。 家贫好学。 佣作以供资用。 又精力过绝人。 善说诗。 衡子咸。 亦明经术。 位历九卿。 四年。 春正月癸卯。 有石陨于槁四。 陨于肥累二。 罢中书宦官。 初置尚书员五人。 三月甲申。 左将军王商为丞相。 夏四月。 雨雪。 五月。 谒者丞陈临。 杀司隶校尉袁丰于殿中。 秋。 桃李实。 大雨水十余日。 河决东郡金堤。 沈溉兖豫。 入平原千乘济南。 凡灌四郡三十三县。 败毁官寺民屋庐四万所。 九月。 长安城南鼠巢树上。 桐柏尤多。 巢中无子。 冬十有一月。 御史大夫尹忠。 以河决不忧职。 自杀。 壬戌。 少府张忠御史大夫河堤使者王延世。 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石。 以两船夹载而下之。 二十六日。 河堤成。 上嘉其功。 拜为光禄大夫。 赐爵关内侯。 黄金百斤。 是岁。 京辅都尉王尊领京兆尹。 尊字子贡。 涿郡人也。 为人果勇。 初为护羌校尉。 送军粮而羌反绝粮道。 羌兵数万围尊。 尊以千余骑突羌虏得免。 后为益州刺史。 先是。 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 行部。 至邛□九折阪。 叹曰。 奉先人遗体。 奈何数乘此险。 后以病去。 及尊行部至阪上。 问吏曰。 此非王阳所畏阪邪。 叱其御者驱之。 曰。 王阳为孝子。 王尊为忠臣。 居部二岁。 徼外蛮夷皆归附。 会坐事免官。 会南山群贼数百人。 为吏民害。 发校尉将射士十余人捕逐。 岁余不能擒。 于是以尊为京辅都尉。 领京兆尹事。 旬月之间。 盗贼清平。 乃以尊复为东郡太守。 河水盛溢。 尊杀白马祠水神。 亲执圭璧。 使巫筴祝暮应止宿堤上。 吏民数千人争叩头求之。 尊宿堤上终不去。 及水盛堤坏。 吏民皆走。 惟主簿泣在尊旁。 尊立不动。 而水波稍稍却。 上嘉尊勇节。 秩尊中二千石。 赐黄金二十斤。 河平元年。 春正月。 匈奴复秣累单于。 遣右贤王伊邪莫演奉献来朝。 正月。 既罢使者。 送至蒲阪。 伊邪莫演言。 我欲降。 即不受我。 我自杀。 终不复还归。 公卿议者。 咸言宜如故事。 受其降。 光禄大夫谷永议郎杜钦。 以单于屈体称臣。 奉使朝贺。 无有二心。 而今反受其逋逃之臣。 是贪一夫之得。 而失一国之心。 开有罪之臣。 绝慕义之君。 假如单于初立。 欲委身中国。 未知利害。 使人诈降以卜吉凶。 如受之。 亏德沮善。 今单于自疏。 或使者诈伪反间。 欲因以生隙。 受之适合其契。 使得归曲而责直。 此诚边塞安危之源。 师旅动静之首。 不可不详。 不如勿受。 上从之。 问其降状。 曰。 我病狂妄言耳。 遣归。 复位如故。 又不肯令见汉使。 二月庚子。 泰山桑谷。 有鸢焚其巢。 巢然堕地。 有三鸢鷇烧死。 长安男子石良刘歆。 相与同居。 有物如人状在室中。 击之。 为狗而走。 后有数人。 被甲持弓弩至良家。 良等格击之。 或死或伤。 皆狗也。 自二月至六月乃止。 夏四月乙亥晦。 日有蚀之。 不尽如钩。 在东井六度。 光禄大夫刘向曰。 四月交于五月。 同于孝惠。 日同于孝昭。 东井京师地。 具说其占。 恐害继嗣。 大赦天下。 六月。 罢典属国官。 并大鸿胪官。 秋九月。 复太上皇庙园。 是时刑书烦多。 上诏曰。 周之甫刑。 大辟之属有二百。 今大辟之刑千有余条。 律令烦多。 欲以晓喻众庶。 不亦难乎。 所以夭绝无辜。 岂不哀哉。 其议减死刑及可蠲除约省者。 令较然易知。 书不云乎。 惟刑之恤。 其审核之。 务惟古法。 朕将尽心览焉。 时有司不能广宣主恩。 建立法度。 徒学细微小事。 以塞诏书而已。 本志曰。 昔周五刑之典。 墨罪五百。 劓罪五百。 宫罪五百。 剕罪五百。 杀罪五百。 所谓刑平国用中典者。 至穆王命甫侯作五刑以诰四方。 墨罚之属千。 劓罚之属千。 剕罚之属五百。 宫罚之属三百。 大辟之罚。 其属二百。 凡五刑之属三千。 稍稍烦多矣。 及至战国。 韩任申不害。 秦用商鞅。 起连坐之法。 造参夷之诛。 增加肉刑大辟为凿额抽胁镬烹之刑。 而法禁等酷矣。 至高祖初入秦。 约法三章。 号为宽略。 网漏吞舟之鱼。 然时尚有夷三族之令。 当三族者。 先黥劓左右指。 笞杀之。 枭其首。 菹其骨肉于市。 其诽谤骂诅者。 又先断其舌。 故谓之具五刑。 高后元年。 除三族罪。 至于孝文。 遂除肉刑。 而斩右趾者弃市。 斩左足者。 笞五百。 劓罪笞三百。 率不胜笞。 多死。 孝景诏定捶令。 笞者乃得全。 及孝武之时。 酷吏击断。 奸宄不胜。 于是使张汤赵禹之属修定法令。 作见知。 故纵监临部主之法。 缓深故之罪。 急纵出之诛。 其后有奸猾巧法。 转相比况。 死罪决事。 比至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 文书盈于机阁。 典掌不能遍睹。 是以郡国承用者班駮。 或罪同而论异。 奸吏因缘为市。 所欲活。 即傅生议。 所欲陷。 则与死比。 宣帝即位。 深悼之。 始置延尉平。 元帝初立。 下诏曰。 夫法令者。 所以抑暴扶弱。 欲其难犯而易避。 今法律烦多。 自典者不能分明。 而欲以罗元元之不逮。 斯岂刑之中哉。 其议定出令。 及至孝成。 重下明诏及公卿。 卒不能定。 昔荀卿言曰。 俗说曰。 古有象刑无肉刑。 是不然矣。 以为古之人莫触其罪邪。 岂独无肉刑者。 亦不用象刑矣。 若有重罪而直轻其刑。 是杀人者不死。 伤人者不刑。 罪至重而刑轻。 民无所畏。 乱莫大焉。 夫德不称位。 能不称官。 赏不当功。 刑不当罪。 不祥莫大焉。 所谓象刑。 惟明言象天道而作刑。 荀卿之言既然。 今之除肉刑者。 本欲以全人也。 今去髡钳一等。 转而入于大辟。 以死罔民。 失其本意矣。 故死者甚众。 刑重之所致也。 至乎穿窬之盗。 忿怒伤人。 吏为奸贼。 若此之恶。 髡钳之罚。 又不足惩也。 故刑者甚众。 民既不畏。 又曾不耻。 刑轻之所生也。 死刑既重。 而生刑太轻。 民易犯之。 故俗之能吏。 公以杀盗为威。 专杀者胜任。 奉法者不治。 乱名伤治。 不可胜条。 是以网密而奸不塞。 刑繁而民愈慢。 由刑不正之故。 宜原其本。 删定律令。 正其大辟。 其余罪次于古当生触死者。 皆可募行肉刑。 及伤人盗吏受财枉法者。 皆从古刑。 诋欺文致细微之法。 悉蠲除之。 如此。 则刑可畏而禁易避。 吏不专杀。 法无二门。 轻重当。 民命全矣。 二年。 春正月。 沛郡铁官铸铁不下。 隆隆如雷声。 又如鼓音。 工十三人皆惊走。 音止乃还。 视地。 陷数尺。 炉分为十。 一炉中销铁。 散如流星飞去。 夏四月。 楚国雨雹。 大如釜。 六月。 封舅禁为平阳侯。 莽为成都侯。 立为红阳侯。 根为曲阳侯。 逢时为高平侯。 同日受封。 故世为五侯。 王氏子弟。 皆卿大夫侍中诸曹。 分据势职。 盈满朝廷。 政事皆决。 左右。 常荐刘向少子歆通达有异才。 上召见。 甚悦之。 欲以为中常侍。 取衣冠临当拜。 左右曰。 未知大将军旨意。 上曰。 此小事。 何须问大将军。 左右叩首固争之。 上于是语凤。 凤以为不可。 乃止。 当权用事如此。 公卿见凤。 侧目而视。 郡国刺史太守相。 皆出其门。 时五侯群弟。 竞为奢侈。 起治第室。 百姓歌之曰。 五侯俱起。 曲阳最怒。 坏决高都。 连境外杜。 土山渐台。 象西白虎。 其奢汰如此。 然皆通敏人事。 好士养贤。 倾财施与。 以相高尚。 时谷永与齐人楼护。 俱为五侯上客。 各有所亲。 不得左右。 唯护尽入其门。 各得其欢心。 交结士大夫。 无所不倾。 护。 医者子也。 为人短小。 精辨议论。 常依名节。 听之者皆竦。 时人为之语曰。 谷子云之笔札。 楼君卿之唇舌。 言其甚见信用也。 及护母死。 送葬引车至二三千乘。 闾里为之语曰。 五侯治丧楼君卿。 为天水太守免归家。 大司马王商亲枉车骑。 至其闾巷吊问之。 是时。 谷口有郑子真。 西蜀有严君平。 皆修行自保。 非其食不食。 凤慕其名。 以礼聘子真。 子真遂不屈。 君平卜于成都市。 以卜筮为业。 而可以惠人。 人有非正之问。 则依蓍龟以言利害。 与人子言依于孝。 与人弟言依于顺。 各因其势。 导之以善。 曰。 从吾言者。 已过半矣。 或日阅数人。 得百钱足以自养。 则闭肆下帷。 而授老子经。 博览无不通。 依老子之言。 着五十余万言。 李彊为益州牧。 将发京师。 谓扬雄曰。 吾真得严君平为吏矣。 雄曰。 君备礼而待之。 其人可见不可屈也。 彊以为不然。 及见君平。 不可屈之。 叹曰。 扬子云诚知人。 可谓哲矣。 发布时间:2025-11-19 12:56:3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