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前汉孝成皇帝纪卷第二十六 内容: 四年。 秋。 雨鱼于新都。 长五尺。 勃海清河河水溢。 灌县邑三十一。 坏官亭民舍四万余所。 丞相御史李寻。 以为阴气盛溢。 则水为之长。 故一日之内。 昼减夜增。 所谓水不润下。 犹日月变见于天也。 应之以政。 灾变自除。 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 宜因其决。 且可勿塞。 以观其势。 河所居之处。 稍刮除。 自成水迹。 跳出沙上。 然后顺天心而图之。 必有成功。 而财力寡。 于是止不塞。 冬。 郑躬之党侵广汉。 众且万余。 拜河东都尉赵护为广汉太守。 发郡中及蜀郡合三万人击之。 旬月平。 迁护执金吾。 赐金百斤。 永始元年。 春正月。 癸丑。 太官凌室灾。 戊午。 扆太后园阙灾。 北海出大鱼。 长六丈。 高一丈。 四枚。 二月。 河南邮亭樗树生枝。 状如人头。 眉目须皆具。 无发耳。 京房易传曰。 王者德衰。 下人将起。 则有木为人状。 夏四月。 封赵婕妤父临为阳城侯。 五月。 封舅曼子侍中骑都尉。 王莽为新都侯。 莽幼孤贫。 独折节恭俭。 谨身学业。 平阳侯凤薨。 以讬太后。 而成都侯商。 愿分户邑封莽。 当世名士。 多为莽言者。 上由是贤之。 遂封迁光禄大夫侍中。 莽遂交结将相卿大夫。 救赡名士。 赈于宾客。 家无余财。 故在位者更相推荐。 游谈者为之言说。 故虚誉日洽。 倾其诸父矣。 六月丙寅。 立皇后赵氏。 本长安宫人。 后属阳阿公主。 善歌舞。 号曰飞燕。 上微行阳阿公主家。 见而说之。 及女弟俱为婕妤。 贵倾后宫。 许后之废也。 欲立为皇后。 太后甚难之。 太后娣子淳于长数往来传言。 劝太后立之。 先是谏议大夫王仁上疏言。 臣闻立后妃者。 王教之大端。 三纲之本理。 治道所由废兴也。 社稷所以存亡也。 故夏之兴也以涂山。 亡也以妹嬉。 殷之兴也以有娥。 亡也以妲己。 周之兴也以文母。 亡也以褒姒。 夫三代安危。 后主所观。 是以圣王必审举措。 察操行。 以计胜色者昌。 以色立为后亡。 无盐宿瘤。 天下之丑女也。 齐二君。 以计胜色。 立为后。 皆以折冲安国。 今许后以罪废。 遂事已往。 于是欲立后妃。 宜得殊异于前。 上当奉宗庙。 下令万民有所法。 则河鲂河鲤。 齐姜宋子。 诗人所高。 万乘之主。 当持久长。 非一切毕决目前者。 骊姬乱晋。 吴姬危赵。 夫媵妾。 非天下之母。 为玩弄可也。 昔姜后崇礼。 宣王中兴。 樊姬正言。 楚庄成霸。 愿留思察小臣惓惓之心。 上不听。 竟立之。 谏议大夫刘辅谏曰。 夫妙选有德之士。 考卜窈窕之女。 以承宗庙。 顺神祇之心。 犹惧或失之。 今乃触情纵恣于卑贱之女。 欲以母天下。 不畏于天。 不媿于人。 惑莫大焉。 语曰。 腐木不可以为柱。 卑人不可以为主。 天人之所不与也。 必有祸而无福。 市道皆知其非。 朝臣莫肯一言。 臣窃伤之。 上怒。 使御史收辅系掖庭秘狱。 群臣不知所故。 于是左将军辛庆忌。 右将军廉褒。 光禄勋师丹。 太中大夫谷永。 俱上书曰。 窃见谏议大夫刘辅。 前以县令求见。 擢为谏议大夫。 此其言必有卓绝切至。 当于圣心者。 旬月之间。 收下诏狱。 小罪宜隐忍。 如有大恶。 宜暴之理官。 与众共之。 不宜困于掖庭秘狱。 公卿已见陛下进用辅亟。 而折伤之暴。 人自惧心。 莫敢正言。 非所以昭有虞之听。 广德美之风也。 臣等窃伤之。 上乃徙系共工狱。 减死罪一等。 论为鬼薪。 终于家。 赵皇后既立。 宠乃少衰。 而弟绝幸。 为昭阳舍其中。 庭彤朱而壁髹漆。 切皆铜沓。 黄金涂。 白玉陛。 金釭函。 蓝田壁。 明珠翠羽饰之。 自有宫室已来。 未之有也。 初。 谣曰。 燕燕尾涎涎。 张公子。 时相见。 木门苍琅根。 燕飞来。 啄皇孙。 皇孙死。 燕啄矢。 本志以为燕者。 飞燕。 木门苍琅根。 宫门铜铺也。 言其将尊贵也。 张公子。 谓富平侯张放也。 即安世之孙。 父临。 尚敬武公主。 放以公主子开明得幸。 尝与上游宴。 俱适阳阿公主家而见飞燕。 故曰时相见。 放娶皇后女弟。 上为供帐赐以甲第。 及乘舆服饰。 两宫使者。 冠盖相望不绝。 赏赐以千万数。 号为天子娶妇。 皇后嫁女。 甚为贵宠。 安世到临。 世履恭俭。 临母登阁殿。 尝叹曰。 吕霍为我戒。 岂不厚哉。 唯放为骄奢。 是岁。 昌陵犹未就。 光禄大夫刘向上疏曰。 昔黄帝葬桥山。 尧葬济阴。 丘垄皆小。 舜葬苍梧。 二妃不从。 禹葬会稽。 不改其亩。 殷汤无葬处。 文武周公葬于毕。 秦穆公葬于雍祈年馆下。 樗里子葬于武库。 皆无丘垄之处。 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 其贤臣孝子。 亦承命顺意而薄葬之。 此诚奉安君父。 忠孝之至也。 孔子葬母于防。 坟高四尺。 遇雨而崩。 延陵季子之适齐而反。 其子道死。 葬于嬴博之间。 穿敛以时服。 封坟掩坎。 其高可隐。 而号曰。 骨肉归于土。 命也。 魂气则无不之也。 孔子曰。 延陵季子之于礼合矣。 故仲尼孝子。 延陵慈父。 舜禹忠臣。 周公悌弟。 其葬君亲。 皆微薄矣。 非苟为约。 诚便于礼也。 至吴阖闾。 违礼厚葬。 十余年。 越发之。 秦惠文武昭庄襄。 皆大其丘垄。 多其瘗藏。 咸尽发掘暴露。 甚足悲也。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 下锢三泉。 上崇山陵。 坟高五十余丈。 周回五里。 棺椁之丽。 不可胜原。 项籍发掘其墓。 后牧童亡羊。 羊入其墓。 牧者持火烧其棺椁。 自古及今。 葬未有盛于始皇者也。 数年之间。 外被项籍之祸。 内罹牧竖之灾。 岂不哀哉。 故德弥厚者葬弥薄。 智愈深者葬益微。 无德寡智者葬益厚。 发掘必速。 以此观之。 昭然可见也。 今昌陵增卑为高。 积土为山。 发民坟墓以万数。 死者恨于下。 生者愁于上。 怨气结于阴阳。 因之以饥馑。 臣窃愍焉。 以死者为有知。 发人坟墓。 为害多矣。 若其无知。 又焉用大。 谋之贤智则不悦。 以示众庶则苦矣。 若苟以悦愚夫淫奢之人。 亦何为哉。 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 宜弘汉家之德。 以崇刘氏之业。 而欲与乱秦之暴政竞为奢侈。 比方丘垄。 悦于愚夫之目。 隆于一时之观。 违贤智之心。 忘万世之安。 臣窃为陛下羞之。 上甚感向言而不能从。 有司议曰。 昌陵增卑为高。 积土为山。 度便房犹在平地客土中。 不保幽冥之灵。 外浅不固。 卒徒功庸。 日以万数。 至燃脂火夜作。 取土东山。 与粟同价。 作治数年。 天下遍被其劳。 国家疲敝。 府库空虚。 下至众庶。 嗷嗷苦之。 故陵因天性。 据真土。 处势高敞。 傍近祖考。 前已有十余年功绩。 宜还复故陵。 上知不就。 秋。 诏罢昌陵。 荀悦曰。 夫葬之侈也。 从来久矣。 是以直节遂志之士。 见其失而矫之。 武帝时。 杨王孙者。 学黄老术。 家业千金。 厚自奉养。 将终。 告其子曰。 吾欲裸葬以复吾真。 死则为布囊盛尸。 入地七尺。 既下。 从足引脱取囊。 以身亲土。 其子不忍从命。 往见友人祈侯。 祈侯曰。 岂礼哉。 王孙曰。 盖闻圣人因人之情。 不忍其亲。 故为制礼。 今则越之。 是以裸葬。 将以矫世也。 夫厚葬诚无益于死者。 而俗人竞以相高。 糜财殚币。 尽腐之地下。 或乃今日入土而明日见发。 此真与暴骸中野何异。 夫死者。 众生之化而物之归也。 归者得至。 化者得变。 是各反其真。 故谓之鬼。 鬼之言。 归也。 其尸块然独居。 岂有知哉。 裹以币帛。 隔以棺椁。 支体束络。 口含金玉。 欲化不得。 郁为枯腊。 千载之后。 棺椁朽腐。 乃得归土。 就其真宅。 由此言之。 焉用远宅。 故圣王不加力于无用。 不殚财于无益。 谓今费财厚葬。 皆为归隔。 至生者不知。 死者不得。 是谓大惑。 于戏。 吾不为也。 祁侯曰。 善。 遂裸葬焉。 立城阳孝王子理为王。 秋八月丁酉。 太皇太后王氏崩。 九月乙巳晦。 日有蚀之。 京师知之。 四方不见。 二年。 春二月乙巳。 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薨。 二月癸未夜。 星陨如雨。 长二丈。 绎绎未至地灭。 乙酉晦。 日有蚀之。 四方见。 京师不见。 谷永对曰。 赋敛有不得所致也。 四方见京师不见。 阴蔽也。 天戒若曰。 好治宫室。 大增坟墓。 赋敛滋重。 百姓虚竭。 祸在外也。 元年日蚀。 京师知之。 四方不见。 天戒若曰。 沈湎于酒。 君臣不别。 祸在内也。 三月丁酉。 成都侯王商为大司马卫将军。 御史大夫王骏卒。 京兆尹翟方进为御史大夫。 秋八月。 方进贬为执金吾。 冬黑龙见东莱。 十月己丑。 丞相薛宣免。 十一月壬子。 光禄勋孔光为御史大夫。 光字子夏。 孔子十四世孙。 孔子生伯鱼鲤。 鲤生子思伋。 伋生子上白。 白生子家求。 求生子真箕。 箕生子羔穿。 穿生子慎斌。 斌为魏相。 慎生鲋。 为陈涉博士。 死陈下。 鲋弟子襄。 惠帝时为博士。 长沙王太傅。 襄生忠。 忠生武。 武生延年。 延年生安国。 位至临淮太守。 延年生霸。 字次孺。 元帝时为太子太傅。 时霸以太中大夫授太子经。 元帝立。 以霸为师。 赐爵关内侯。 食邑八百户。 号曰褒成君。 给事中。 霸为人谦退。 常称爵位太过。 何德以堪之。 上欲致之相位。 自贡禹之卒。 薛广德之免。 辄欲拜霸。 霸让至三四。 上知其诚。 乃弗用。 霸薨。 上素服临吊者再。 赐东园秘器钱帛册赠。 以列侯礼葬。 谥曰烈君。 霸生光。 光为尚书仆射。 职典枢机十余年。 守法度。 脩故事。 上有所问。 据经法而对。 不希上旨苟合。 亦不强谏诤。 以是久见委信。 有所奏言。 辄削其草。 以为彰人主之过。 以訏为忠直。 人臣之大罪也。 有所荐举。 唯恐其人闻知。 休沐。 兄弟宴语。 终不及省中事。 或问温室中树。 皆何等木。 光默然不应。 更答以他语。 其重慎如此。 执金吾翟方进为丞相。 封高陵侯。 方进字子威。 汝南人也。 初为府小吏。 相于同郡蔡文父。 曰。 小吏有封侯骨。 当以经术进。 乃辞后母至京师学。 后母怜其幼。 随至长安。 织屦以给之。 对策甲科。 迁议郎。 诸儒称之。 时宿儒胡常。 与方进同经。 阴构毁之。 方进伺常大都讲日。 遣生咨问疑义。 因记其说。 卒改意而亲友。 后为丞相司直。 从上至甘泉。 行驰道中。 司隶陈庆劾奏方进。 没车马。 方进伺庆微过。 劾奏免官。 北地浩商杀义渠长。 丞相请遣司隶与掾郡部刺史逮贼。 司隶涓勋奏言。 春秋之义。 王人微者。 序于诸侯之上。 尊王命也。 今丞相欲遣宰士督察天下。 奉使大夫。 专权作威。 甚悖逆顺之理。 乃止。 方进于是伺勋微过。 劾奏勋。 左迁昌陵令。 方进频免两司隶。 朝廷惮之。 其任势立威以取世资。 皆此类也。 能探人主微旨以济其事。 然方进内行脩饰。 事后母甚笃。 为丞相。 后母犹存。 及亡。 既葬三十六日。 除服视事。 以为身被汉相。 不敢渝国家之制。 在位公洁。 请讬不行。 然持法深刻。 上行幸河南雍。 祠五畤。 侍中淳于长。 赐爵关内侯。 食邑千户。 初。 将作大匠解万年奏请营作昌陵。 常侍王闳数言昌陵不可成。 长亦言之。 上以赵皇后之立也。 欲封长。 乃诏曰。 常侍王闳。 前为大司农中丞。 上言昌陵不可成。 朕以长言下闳章。 公卿议者皆合长策。 长首建至策。 闳省息大费。 民以康宁。 宜赐爵关内侯。 食邑千户。 闳前赐爵关内侯。 黄金百斤。 罢昌陵。 勿徙吏民。 万年佞邪不忠。 虽遇赦令。 不宜居京师。 其徙万年炖煌郡。 而陈汤俱徙炖煌。 汤素与万年相善。 昌陵之计。 汤与及之。 又见黑龙。 或私问汤。 汤曰。 是谓玄门开。 上数出入。 不时微行。 故龙非时出也。 是时丞相奏废昌陵邑中屋。 奏未下。 汤以为上须顺众心。 昌陵亦恐复发徙也。 汤坐非所宜言。 大不敬。 故徙。 先是。 汤上言。 康居王侍子。 非王子也。 案验。 实王子。 汤坐下狱。 当死。 谷永讼汤曰。 臣闻楚有子玉得臣。 文公为之侧席而坐。 赵有廉颇马服。 秦不敢窥兵井陉。 汉有郅都魏尚。 匈奴不敢南牧。 夫战克之将。 不可不重也。 盖君闻鼓鼙之声。 则思将帅之臣。 汤前出西域。 忿郅支之无道。 闵王诛之不加。 策虑愊亿。 义勇奋发。 兴师猋逝。 横厉乌孙。 逾集都赖。 屠三重之城。 斩郅支之首。 报十年之逋诛。 雪边吏之宿耻。 威振。 百蛮。 武扬四海。 自汉元已来。 征伐方外之将。 未尝有也。 昔白起为秦将。 南拔郢都。 北破赵括。 以纤芥之过。 赐死杜邮。 秦民怜之。 莫不流涕。 今汤亲秉斧钺。 席卷乘胜。 歃血千里之外。 荐功祖庙。 告类上帝。 以言事为罪。 无烜赫之恶。 周书曰。 记人之功。 忘人之过。 宜为人君者也。 犬马于人有功。 尚加帷盖之报。 况国之功臣哉。 窃恐陛下忽于鼓鼙之声。 不察周书之意。 而忘帷盖之施。 愚臣庸浅。 谓汤卒从吏议。 百姓介然。 有秦民之恨。 非所以励死难之臣也。 上乃出汤。 夺爵位为士伍。 及西域都护段会宗为乌孙所围。 上书愿发诸城堡及炖煌兵以自救。 时大臣议数日不决。 上召问汤。 示以会宗奏。 汤对曰。 此无可忧也。 夫胡兵朴钝。 五不当汉兵一。 今闻颇得汉巧。 然犹三而当一。 兵法。 客倍主人半。 然后敌。 今围会宗者。 人众不足胜。 陛下勿忧。 且兵法。 轻行五十里。 重行四十里。 而会宗欲发城郭诸兵。 历时乃至。 所谓报雠之兵。 非救急之兵也。 上曰。 其解可必乎。 汤知乌孙瓦合。 不得久。 故事不过数日。 因对曰。 已解矣。 屈指计其日。 曰。 不出五日。 当有吉语至。 四日。 军书至。 言已解矣。 汤既徙炖煌。 久之。 议郎耿育上书。 讼汤与延寿。 为圣汉扬钩深致远之威。 雪国家累年之耻。 讨绝域不羁之臣。 系万里难制之虏。 岂有比哉。 今汤块然被谗。 老弃炖煌。 令威名折冲之臣。 旋踵及身。 复为郅支遗虏所笑。 诚可悲也。 至今奉使外蛮者。 未尝不陈郅支之诛。 以扬汉国之威。 夫援人之功以惧敌。 弃人之身以快谗。 岂不哀哉。 天子乃还汤京师。 三年。 春正月乙卯晦。 日有蚀之。 夏大旱。 冬十一月。 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雍五畤陈仓宝鸡祠。 上自以久无继嗣。 故复之。 上颇好鬼神。 四方多上书言祭祀方术事。 谷永上说曰。 臣闻明于天地之性者。 不可惑以怪神。 知万物之情者。 不可罔以非类。 诸非仁义之正道。 不尊五经之法言。 而称奇鬼神。 广崇祭祀之方。 求报应无福之祀。 及言世有仙人。 服食不终之药。 黄白变化之术。 皆奸人惑众。 挟邪道。 怀诈伪。 以欺罔世主。 听其辞。 洋洋满耳。 若将可遇。 求之。 荡荡若系风捕影。 终不可得。 是以明王距而不听。 圣人绝而不语。 昔周苌弘欲以鬼神之道辅尊灵王。 而周室愈微。 苌弘死。 楚怀王隆祭祀。 事鬼神。 欲以获福助。 却秦师。 而兵破地削。 身辱国危。 及秦始皇甘心神仙之道。 而天下怨叛。 汉兴。 辛垣平齐人少翁栾大之属。 皆言神仙鬼神之事。 贵宠尊盛。 卒无丝发之效。 皆伏诛。 往事之迹。 以揆今。 惟陛下拒绝此类。 无使奸人有所窥□。 上善其言。 十二月。 尉氏男子樊并等十三人。 杀陈留太守。 劫掠吏民。 自称将军。 谋为大逆。 徒李谭等共格杀并等。 皆封为列侯。 山阳铁官徒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 攻杀长吏。 盗库兵。 自称将军。 经历郡国十九。 杀东郡太守汝南都尉。 遣丞相长史御史中丞特节逐捕。 汝南太守严欣捕斩令等。 迁大司农。 赐黄金百斤。 时上不亲政事。 贵戚骄恣。 交通宾客。 藏匿亡命。 长安中群辈杀吏。 受任报雠。 相与探丸为号。 赤丸杀武吏。 黑丸杀文吏。 白丸主治丧。 城中暮烟起。 剽劫行者。 死伤横道。 乃选酷吏尹赏等守长安令。 得以一切便宜从事。 赏治长安狱。 穿地方深各数丈堑。 治为椁。 名曰虎穴。 乃令吏民。 举籍长安中轻侠少年恶子弟。 无市籍商贩。 不作业而鲜衣盛服者。 得数百人。 一日。 悉掩捕皆劫以通行饮食群盗。 赏亲阅视之。 十置其一。 余悉致之虎穴。 百人为辈。 覆以大石。 数日乃出。 其死者。 埋寺垣外。 为表其姓名。 百日后。 令家得收葬。 赏所留者。 皆其魁首。 或故吏善家子。 失意随轻侠者。 于是舍其罪。 诡令立功。 自效者。 因亲用为爪牙。 由是盗贼止息。 然道路嘘嘻。 有哀声矣。 赏为江夏太守。 坐残贼免。 四年。 春正月。 行幸甘泉宫。 郊泰畤。 神光降集紫殿。 大赦天下。 赐云阳吏民爵。 女子百户牛酒。 鳏寡高年帛。 三月。 行幸河东。 祠后土。 赐如云阳。 行幸所过。 无出田租。 夏。 大旱。 四月癸未。 长乐临华殿及未央宫司马门皆灾。 六月甲午。 霸陵园门阙灾。 诏曰。 圣王明礼制以序尊卑。 异车服以昭有德。 虽有其财而无其尊。 不得逾制。 故民兴行。 方今世俗奢侈。 靡有厌足。 公卿列侯。 亲属近臣。 四方所则。 未闻脩身遵礼。 同心忧国者也。 或有奢侈逸豫。 务广田宇。 多畜奴婢。 被服绮縠。 设钟鼓。 备女乐。 车服嫁娶葬埋过度。 吏民慕效。 故习以成俗。 而欲望百姓节俭。 家给人足。 岂不难哉。 诗不云乎。 鼓钟于宫。 声闻于外。 又云。 赫赫师尹。 民具尔瞻。 宜申敕有司。 以渐禁之。 青绿。 民所常服。 且勿止。 列侯近臣。 宜各自省改。 司隶校尉察不变者。 七月辛未朔。 日有蚀之。 冬十一月庚申。 大司马卫将军王商。 赐金安车驷马免。 发布时间:2025-11-19 13:09:0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