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前汉孝成皇帝纪卷第二十七 内容: 元延元年春正月。 长安章城门牡自亡。 函谷关亦然。 谷永对曰。 章城门通路寝之门。 函谷关距山东之险。 城关守国之固。 固将去焉。 故门牡自飞。 壬戌。 王商复为大司马卫将军。 三月。 行幸雍。 祀五畤。 四月。 天清晏然无云。 殷殷有声如雷。 有流星。 其首如瓶。 长十余丈。 皎皎赤白。 从日下东南行。 四面或大如杵。 或如鸡。 燿燿而下如雨。 自晡及昏而止。 本志。 陨星而雨。 为王者失势。 诸侯起伯之异。 赦天下。 秋七月。 有星孛于东井。 时谷永为北地太守。 方之官。 上使使问永所欲言。 对曰。 臣闻天生烝民。 不能自治而立。 王者通理之。 方制海内。 非为天子。 列土封疆。 非为诸侯。 皆为民也。 垂三统。 列三正。 去无道。 开有德。 明天下者。 非一人之天下也。 陛下承八世之功业。 当阳九之标季。 涉三七之节纪。 遇无妄之卦运。 值六百之阨会。 加之以灾异。 因之以饥馑。 内则有深宫后庭。 将有骄臣悍妾。 醉酒狂悖卒起之败。 外则有诸夏下土。 将有樊并苏令陈胜项籍之祸。 此臣所以为陛下破胆寒心也。 愿陛下正君臣之义。 黜群小媟渎之臣。 脩后宫之政。 抑远娇妒之宠。 常近婉顺之行。 加惠失意之人。 怀柔怨恨之士。 保至尊之重。 乘帝王之威。 朝觐法驾而后出。 陈兵清道而后行。 减损诸宫用度。 流恩广施。 问民疾苦。 循行风俗。 宣布圣德。 以慰元元之心。 防大奸之隙。 至诚应天。 则异祸消伏。 何忧患之有。 窃恐陛下公意未专。 而私好尚存。 弗肯为耳。 上甚感其言。 复永为大司农。 而终党于王氏。 每言无伤王氏之意。 专正上身与后宫而已。 四月光禄大夫刘向上奏曰。 易曰。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昔秦始皇之末。 及二世之初。 日月薄蚀。 山陵沦亡。 辰星出于四孟。 太白再经天。 无云而雷。 枉矢夜光荧惑袭月。 □火烧宫。 野禽戏庭。 都门内崩。 大人见临洮。 长星孛于大角。 秦氏以亡。 及项籍之败。 亦孛于大角。 汉之入秦。 五星聚东井。 得天下之象也。 孝惠有雨血日蚀于冲灭光星见之异。 孝昭有泰山卧石自立。 上林苑中僵柳复起。 大星如月西行。 众星随之。 此为特异。 孝宣兴起之表也。 天狗夹汉而西行。 天久不雨。 二十余日。 昌邑不终之兆也。 故观秦汉之易世。 览惠昭之无后。 察昌邑之不终。 视孝宣之绍起。 天之去就。 岂不昭然哉。 今日蚀奎娄。 星孛东井摄提。 炎及紫宫。 有识长老。 莫不振动。 此变之大也。 今同姓疏远。 母党专政。 禄去公室。 权在外家。 非所以强汉之宗。 保守社稷。 安固后嗣也。 其事难一二而记。 臣谨案图上。 犹须口说。 愿赐清闲之宴。 指图陈状。 上纳之而终不能用。 时上无继嗣。 灾异寖数。 向谓陈汤曰。 灾异如此。 而外家日盛。 其渐必危刘氏。 吾幸同姓末属。 累世蒙国厚恩。 身为宗室遗老。 历事三主。 上以我为先帝旧臣。 常优礼吾。 吾不言。 谁当言者。 乃上封事曰。 臣闻人君莫不欲安而常危。 莫不欲存而常亡。 此皆失御臣之术也。 今王氏一姓。 而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 青紫貂蝉。 充牣宇内。 鱼鳞左右。 大将军秉事用权。 五侯骄奢僭盛。 并作威福。 出入不待报命。 击断自恣。 尚书九卿。 州牧郡守。 皆出其门。 管执枢机。 朋党比周。 行污而寄治。 身私而讬公。 称举者登进。 忤恨者中伤。 游谈者为之说。 执政者为之言。 排摈宗室。 孤弱公族。 数称燕王盖主以疑上心。 避讳吕霍而不肯道。 内有管蔡之萌。 外假周公之论。 兄弟据重。 宗族盘牙。 历自上古以来。 未有其比。 物盛则必有非常之变。 先见其征象。 今王氏先祖坟墓在济南者。 其梓柱生枝叶。 扶疏出上屋。 根插地中。 虽孝昭立石起柳之异。 无以过此之明也。 夫事势不两大。 刘氏王氏亦不并立。 陛下为人子孙。 守持宗庙。 而令国祚移于外亲。 降为皂隶。 纵不为身。 柰宗庙何。 妇人外夫家而内父母家。 此亦非皇太后之福也。 夫明者起福于无形。 消祸于未然。 宜发明诏。 吐德音。 援近宗室。 黜远外戚。 皆罢令就第。 使王氏永存。 保其爵位。 刘氏长安。 不失社稷。 所以褒睦内外。 子子孙孙为无疆之计也。 如不行此。 则田氏复起于今。 六卿复起于汉。 不可不深图。 不可不早虑。 机事不密则害成矣。 奏上。 上召见向。 悲叹谓曰。 君且休矣。 吾将思之。 以向为中垒校尉。 上欲用为九卿。 辄为王氏所排。 及在位大臣所抑。 故终不迁大位。 前后四十余年。 年七十二卒。 向卒后十三年。 王氏篡。 封萧相国后喜为酂侯。 时杜业说上继绝侯之世。 曰。 昔唐虞协和万邦。 致雍熙之政。 虞夏以多群后。 向恭已之治。 汤法三圣。 殷民太平。 周封八百。 重译来贡。 是以内恕之君。 乐继绝世。 隆名之主。 安存亡国。 至于武王伐纣。 不及下车。 德念深矣。 成王察牧野之克。 顾群后之勤。 知其恩结于民心。 功光于天府。 故追先父之志。 录遗老之策。 高其位。 大其宇。 爱敬敕厉。 命赐厚备。 大孝之隆。 于是为至。 其后世圣主叹其功。 无民而不思。 所息之树。 而犹不伐。 况其旧乎。 是以燕齐之后。 与周并传。 子继弟及。 历载不隳。 岂无邪辟。 以祖宗之竭力。 故支庶赖焉。 汉初功臣。 亦皆剖符。 受山河之誓。 百余年间。 而绝灭失姓。 枯骨孤弃于丘墓。 苗裔流绝于道路。 以往况今。 甚可悲伤。 虽难尽继。 宜举其隆功者。 于是封萧何之后。 其余未录。 冬十一月乙未。 大司马王商为大将军。 辛亥商薨。 庚申王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张禹以光禄大夫特进居家。 为天子师。 甚见亲任。 禹既年老。 自治厮茔。 奏请平陵肥牛亭地。 上许之。 徙亭于他地。 王根闻而争之曰。 此地当平陵寝庙衣冠出游之地。 又徙坏旧亭非所宜。 上不听。 根由是害禹宠。 数毁恶之。 上逾敬厚禹。 禹疾。 上亲临问。 禹拜床下。 禹曰。 老臣有三男一女。 爱女甚于男。 远嫁为张掖太守萧咸妻。 不胜父子私情。 思与相近。 上即日徙咸为弘农太守。 禹小子未有官。 禹数视其小子。 即于床前拜黄门侍郎给事中。 长子闳。 官至太常。 第二子官至校尉。 国家每有大政。 与禹定议。 时吏民多上书言灾异。 讽切王氏者。 上意然之。 而未有以明也。 及是。 上乃车驾至禹家。 辟左右问禹。 以天变及民所曰王氏事问禹。 禹自见年老。 子孙幼弱。 又与曲阳侯王根有隙。 恐为所害。 即谓上曰。 灾异之事。 深远难见。 故圣人罕言命。 性与天道。 子贡不得闻。 陛下宜以善应之。 与天下同福庆。 此经义意也。 浅见鄙儒。 乱道误人。 宜无信用。 上雅爱信禹。 由是不疑王氏。 曲阳侯及诸王氏子弟闻禹言皆悦。 遂亲禹焉。 故鲁国博士朱云上书求见。 公卿在前。 云曰。 朝廷大臣皆尸禄素餐。 愿赐臣尚方斩马剑。 断佞臣一人头。 以励其余。 上问曰谁也。 曰安昌侯张禹。 上大怒曰。 小臣居下讪上。 廷辱师傅。 罪死不赦。 御史持云下。 云攀槛槛折。 云曰。 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 足矣。 未知圣朝何如主耳。 御史将云去。 左将军辛庆忌者。 武贤子也。 免冠解印绶。 叩头殿下曰。 此臣素着狂直之名于世。 其言是。 不可诛。 其言非。 固宜容之。 臣敢以死争。 叩头流血。 上意乃解。 后将理槛。 上曰。 勿易。 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初。 元帝时。 五鹿充宗与石显皆贵幸。 治梁丘易。 帝令诸易家考合异同。 充宗乘贵口辨。 诸儒莫敢与抗。 皆称疾不会。 有荐云能说易者。 云摄齐升堂。 抗辞而请。 音动左右。 既论。 连折充宗。 诸儒为之语曰。 五鹿岳岳。 朱云折其角。 由是为博士。 杜陵槐里令。 以忤于贵戚。 遂称疾废。 因终于家。 是岁赵婕妤害后宫子。 时许美人生男。 婕妤大怒曰。 帝常与我言。 不从后宫中往来。 今许美人儿安从生乎。 以手自搏击。 以头触壁户柱。 从床上自投地。 涕泣不食。 上亦为之不食。 昭仪曰。 陛下常言不负汝。 今竟负约云何。 上曰。 要使天下无出赵氏上者。 无忧也。 后使中黄门靳严封绿囊书与许美人。 乃杀儿。 置苇箧中封上。 闭户而发。 昭仪与上共视之。 复封函。 诏掖庭丞籍武埋屏处。 勿令人知。 武取埋狱垣下。 又宫中学女史曹才官幸御上。 有娠。 生儿掖庭才官令舍。 又令中黄门田闳持诏记与武。 取才官令舍妇人新生儿。 及婢六人。 尽置暴室狱。 无问男女谁儿女也。 武迎置狱三日。 复令闳持诏问儿死未。 武对曰未有。 顷闳出。 上与昭仪大怒。 曰何不杀。 武叩头泣。 即因闳奏封事。 曰陛下未有继嗣。 子无贵贱。 宜皆留意。 奏入。 上令闳持诏与武。 夜上水五刻。 令持儿与中黄门王舜。 会掖门。 武以儿付舜。 舜受诏。 内儿殿中。 为择乳母。 告养善视之。 无令漏泄。 时儿生八九日。 昭仪闻之大怒。 后三日诏赐才官药。 令自杀。 才官曰。 我儿男也。 额上有壮发。 类孝元帝。 今儿安在。 柰何令长信得闻之。 遂饮药死。 及婢六人皆自杀。 后十余日。 诏取儿去。 不知复何置之。 二年春正月。 行幸甘泉。 郊泰畤。 时三月。 行幸河东。 祠后土。 四月。 立广陵孝王子宪为王。 冬。 行幸长杨宫。 从胡客大校猎。 初乌孙末振将杀大昆弥。 会病死。 汉诛未加。 于是遣右中郎段会宗。 发戊己校尉诸侯国兵。 即诛末振将太子番丘。 会宗恐大兵入乌孙。 惊番丘。 逃亡不可得。 即选精兵骑弩四十张。 径至昆弥所在。 召番丘数其罪。 以手剑击杀之。 小昆弥乌黎靡者。 末振将从兄子也。 勒兵数千骑围会宗。 会宗为言来诛之意。 今围杀我。 如去汉牛一毛耳。 宛王郅支县头于□街。 乌孙所知也。 小昆弥曰。 何不豫告我。 令饮食之邪。 会宗曰。 豫告之。 恐亡匿为大罪。 即饮食之以付我。 恐伤骨肉之恩耳。 昆弥感服。 号泣而罢。 会宗还。 赐爵关内侯。 会宗。 天水人也。 三年春正月丙寅。 蜀郡岷山崩。 拥江水竭。 逆流三日乃通。 刘向以为岐山崩。 三川竭。 而周幽王亡。 岐山。 周之所兴也。 蜀郡本汉所兴。 今所起之地。 山崩水竭。 殆必亡矣。 二月。 封侍中卫尉淳于长为定陵侯。 三月。 行幸雍。 祠五畤。 四年春正月。 行幸甘泉馆。 二月罢司隶校尉官。 三月行幸河东。 祠后土。 甘露降于京师。 有石陨于关东二。 绥和元年春正月。 赦天下。 二月戊午。 御史大夫孔光贬为廷尉。 廷尉何武为御史大夫。 癸丑。 立定陶王昕为太子。 光禄师丹为太子太傅。 初。 王祖母傅太后阴为王求汉嗣。 私事赵皇后。 及昭仪。 及帝舅王根。 皆劝立定陶王。 于是引大臣入禁中议。 丞相方进大司马王根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 皆以为定陶。 帝弟之子也。 礼曰。 昆弟之子犹子也。 为其后者为之子也。 定陶王宜为嗣。 孔光以为非礼。 立嗣以亲。 中山王先帝之子。 帝之亲弟也。 以尚书盘庚殷之及王为比。 中山宜嗣。 上以礼兄弟不相入庙。 又皇后昭仪有言。 遂立定陶王。 光以议不合上意。 故左迁廷尉。 荀悦曰。 圣人立制。 必有所定。 所以防忿争。 一统序也。 春秋之义。 立嫡以长。 立子以贵。 是以言嫡无二也。 贵有常也。 以弟及兄。 则贵有常矣。 兄弟之子非一也。 不可以为典。 虽立其长。 犹非正也。 且兄弟近而亲。 所以继父也。 兄弟子疏而卑。 所以承亡也。 俱非正统。 舍亲取疏。 废父立子。 非顺也。 以弟继父。 近于义矣。 春秋传曰。 太子亡则立母弟。 无则立长。 立均以顺。 义均则卜之道也。 立楚孝王孙景为定陶王。 封中山王舅冯参为宜乡侯。 益封中山王三万户以慰王心。 诏求殷后。 封孔吉为殷绍嘉侯。 三月进爵为公。 及周承休侯。 皆为公。 各食邑百里。 行幸雍。 祠五畤。 夏四月乙丑。 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为大司马。 罢车骑大将军官。 御史大夫何武更为大司空。 封汜乡侯。 益大司马大司空位秩。 如左丞相。 是为三公。 先是武为廷尉。 奏言王者法天三光。 备三公官。 各为分职。 今丞相独兼三公职。 所以久废而不治。 宜建三公之官。 分职更任。 以为考功效。 至是乃置之。 武字君公。 蜀郡郫人。 仁厚好进士。 疾朋党。 绝请讬。 其临州郡。 无赫赫之名。 去后常见思。 初武兄弟五人皆为吏。 郡县敬之。 弟显家有市籍租。 显数负其课事。 啬夫仇商捕辱显家。 显怒之。 武曰。 以吾家租税。 不为众先。 奉公吏不亦宜乎。 武即白之太守。 召之为吏。 州里服焉。 及为三公。 功名略比薛宣。 其才不及也。 而经术正直过之。 时司空掾平阳何并。 字子廉。 武高其志节。 举为长陵令。 道不拾遗。 时邛城太后家贵宠。 王林卿为侍中。 通轻侠。 倾京师。 免官归。 过长陵上厮。 因留数日。 并恐其犯法。 自造门谒曰。 宜以时归。 先是林卿杀人。 埋厮舍下。 并阴知之。 非并时事不发觉。 林卿怨并遣之。 北渡渭桥。 令骑奴还。 拔刀剥寺门建鼓。 并即从吏兵追林卿。 行数十里。 林卿窘迫。 令奴冠已冠。 自身从间道驰去。 及追及冠奴。 遂收之。 奴曰。 我乃奴耳。 并心知已失林卿。 乃因曰。 王君困。 乃称奴得免死邪。 并斩奴头。 并所剥建鼓。 置都亭下。 书其罪。 吏惊骇。 以为林卿实死。 由是威名流行。 后为颍川太守。 颍川钟元为尚书令。 领廷尉。 甚用事有权。 元弟威为郡掾。 犯罪赃千金。 并过辞廷尉。 廷尉为弟免冠。 请一等之罪。 并曰。 罪在君弟与君。 法律不在太守。 既至郡。 威所犯多在赦前。 并敕吏驱使入函谷关。 无令污民间。 不入关乃收之。 威留止洛阳。 吏遂格杀之。 及诛侠赵季李款等。 郡中清肃。 并廉洁。 妻子不到官。 终颍川。 遗令勿受赙赗。 椁足周棺。 棺足掩尸而已。 其治名次黄霸。 秋八月庚戌。 中山王兴薨。 冬十月甲寅大司马根病免。 十一月立楚孝王孙景为定陶王。 定陵侯淳于长大逆不道。 下狱死。 长与废许后姊□私通。 许后因□赂遗长。 欲求复为婕妤。 长受许后金钱乘舆服御物。 前后千余万。 诈言欲白上。 立为左右皇后。 □每入长信宫。 长辄与□书。 戏侮许后。 慢易无所不言。 交通书记。 赂遗连年。 曲阳侯根辅政。 以久病免。 长次第当代根。 王莽害长宠。 因白根曰。 长私与贵人姊交通。 受其衣服。 又见将军久病私喜。 对人议谒相署。 根怒。 令莽白之。 上怒。 免长官就国。 长素与泾阳侯立有隙。 及长就国。 因立子融厚赂立。 立为长固请。 上疑之。 下有司案验。 吏捕融。 立令融自杀以灭口。 上愈疑遂逮长系狱。 穷治其罪。 服戏谑长信宫。 谋立左皇后。 长死于狱。 妻子徙合浦。 长母归故乡。 立归国。 许贵人赐药死。 侍中光禄大夫莽。 以首发大奸。 拜大司马。 时年三十八。 莽既拔出同列。 继四父而辅政。 欲令名誉过前。 遂克己忘倦。 招延贤良。 赏赐邑俸。 尽以享士。 身执谦约。 母病。 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 莽妻迎之。 衣不曳地。 着布蔽膝。 见者以为僮仆。 使人问。 乃知其夫人。 其饰名如此。 十二月罢刺史。 置州牧。 秩二千石。 是岁犍为得石磬十六枚。 议者以为善祥。 刘向说上曰。 宜设辟雍。 陈礼乐。 以风化天下。 虽不能具。 夫礼乐以养人为本。 就有过差。 是过于养人也。 刑罚之过。 或至死亡。 今礼乐虽非唐虞之典。 刑罚亦非咎繇之则。 而有司请定刑罚。 至于礼乐则曰不敢。 是敢于杀人。 而不敢于养人也。 有刑罚而无礼乐。 大不备也。 为其俎豆管弦之间小不备。 因是绝而不为。 是去小不备而就大不备也。 教化比于刑罚。 教化重而刑罚轻。 是舍所重而急所轻也。 且教化所恃以为治。 刑罚助治者也。 今废所治而独立其所助。 非所以致太平也。 夫承千岁之衰周。 继亡秦之余绪。 民渐渍恶俗。 不亲大化。 终以不改。 上以向言下公卿。 立辟雍。 会向病卒。 丞相大司空营表长安城南将立辟雍。 未及作。 三年春正月。 行幸甘泉宫。 郊泰畤。 二月壬子。 丞相翟方进薨。 是时荧惑守心。 占者以为大臣当应之。 以塞灾异。 上召方进告之。 方进不得已乃自杀。 上秘之。 加赠礼。 亲临丧。 赦天下。 大水。 平襄县有燕生雀。 哺食至大。 俱飞去。 太仆厩马生角。 在左耳前。 围长各一寸八分。 行幸河东。 祠后土。 三月丙午。 帝崩于未央宫。 上素康壮无疾病。 向晨欲起。 因失音不能言。 昼漏十刻而崩。 众皆归罪于赵昭仪。 昭仪自杀。 富平侯张放素亲幸。 放不奉法度。 太后及大臣以为言。 上涕泣而遣之就国。 及上崩。 放思慕哭泣而卒。 荀悦曰。 放非不爱上。 忠不存焉。 故爱而不忠。 人之贼也。 上崩。 辟雍遂不立。 左将军孔光为丞相。 皇太后诏曰。 皇帝即位。 定郊祀已来。 未有皇子。 故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祠。 卒不蒙福。 其复南北郊于长安如前。 夏四月己卯。 皇帝葬延陵。 自崩及葬三十四日。 延陵在扶风。 去长安六十二里。 赞曰本纪称孝成帝善脩容仪。 升车正立。 不内顾。 不疾言。 不亲指。 临朝渊默。 尊严若神。 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貌也。 博览古今。 容受直言。 公卿称职。 威仪可述。 遭世承平。 上下和睦。 然沈于酒色。 赵氏内乱。 外家擅朝。 言之可为于邑。 建始已后。 王氏始执国命。 迄于哀平。 莽遂篡位。 盖其威福所由来渐矣。 刘向朱云之忠信明矣。 若得而用之。 福祚未已。 张禹不吐直言。 佞于垂死。 亦可痛哉。 发布时间:2025-11-19 13:16:2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