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前汉孝哀皇帝纪卷第二十八 内容: 皇帝丙午即位。 年十九。 五月立皇后傅氏。 帝祖母定陶恭王太后从弟女也。 封皇后父晏为孔乡侯。 傅太后称尊号。 于是追尊定陶恭王为恭皇帝。 傅太后为恭皇太后。 帝母丁太后曰恭后。 各置左右詹事。 食邑如长信宫中官。 追尊傅太后父为宗德侯。 丁后父为褒德侯。 舅丁明封为阳安侯。 舅子满为平周侯。 追谥满父忠为怀德侯。 封赵太后弟钦为新城侯。 太傅师丹为左将军。 赐爵关内侯。 丹谏曰。 天下者。 陛下之家也。 肺腑何患不富贵。 而多封爵外亲及臣等。 不宜仓卒如此。 不听。 六月。 曲阳侯王根前定策。 封二千户。 太仆安阳侯王舜有旧恩。 益封五百户。 丞相孔光。 大司空何武。 各益千户。 诏曰。 河间王良丧太后。 三年治丧。 为宗室仪表。 益封万户。 有司上奏。 王侯已下至庶人。 占田不得过三十顷。 贾人不得占田过私。 没入县官。 齐三服官。 禁民诸绮绣难成。 害女红之物。 皆止无作。 除任子令诽谤欺诬法。 掖庭宫人年三十以下。 出嫁之。 官奴婢五十以上。 免为庶人。 禁郡国无得贡献名兽。 益吏三百石以下俸。 察使残酷虐者以时退免。 有司不得举赦前事。 博士弟子父母与宁假。 三年秋七月丁巳。 大司空王莽乞骸骨。 避丁傅。 赐黄金驷马免。 庚午。 左将军师丹为大司马。 封高乡亭侯八户。 庚申。 郑通里男子王褒。 衣绛衣带剑。 入北司马门殿东门上前殿。 入非常室中。 解帐组。 系剑佩之。 招殿前署长。 命曰。 天帝令我居此宫。 考问褒。 故公车大卒。 病狂。 忽忘不自知入宫状。 下狱死。 九月庚申地震。 自京师到北边。 郡国三十余处。 坏城郭。 凡压杀四百余人。 冬十月。 大司空何武免。 癸酉。 大司马师丹为大司空。 郎中令裒黄门令殷由等言。 定陶恭王太后。 恭皇后。 皆不宜复引定陶藩国之名。 以冠大号。 又宜为恭皇帝立庙京师。 上下其议。 皆以如裒等言。 师丹独议曰。 今定陶恭皇后。 以定陶为号者。 母从子。 妻从夫之义。 今不宜复改。 礼为人后者为之子。 陛下既主承先帝宗庙之礼。 义不得复奉恭皇后祭入其庙。 今立京师。 令臣下祭之。 是无主也。 又亲尽自当毁。 去一国太祖不隳之礼。 而就无主当毁不正之礼。 非所以尊厚恭皇后也。 丹由是不合上意。 会有上书者。 云古者以龟贝为货。 今以钱易之。 民以故贫。 宜复故币。 上以问丹。 丹对曰可改。 事下有司。 议者以钱行已久矣。 不可改。 丹老忘其前语。 从公卿议。 上以丹反覆二辞。 言无所守。 又丹使吏上书奏事。 吏私写其草。 丁傅子弟闻之。 使人上书告丹漏泄省中语。 下廷尉。 遂奏免丹。 丹上书。 还大司空高乐侯印绶。 丹字仲公。 琅邪人。 廉正守道。 以儒术进。 既废。 终于家。 曲阳侯王根。 成都侯王商。 皆有罪。 根就国。 商免为庶人。 归故郡。 诏曰。 乃者河南颍川郡水泛处。 浸杀人民。 遣光禄大夫巡行。 举赐死者棺钱人三千。 其所伤县邑及他郡国。 无出今年祖赋。 博士申咸。 数言高阳侯薛宣为丞相时。 后母死不行三年丧。 不宜居相位。 宣子况为黄门侍郎。 赇客杨明。 欲令斫咸面。 使不复用。 会司隶校尉阙。 恐咸为之。 遂使明斫咸于宫门外。 断鼻唇。 事下有司。 御史大夫众等议。 以为况恐咸为司隶举奏宣。 而公令明迫切宫阙。 创戮近臣。 于大道人众中。 欲以隔塞聪明。 抑绝论议之官。 桀黠无所畏忌。 礼。 下公门。 式路马。 敬近臣。 为其近君也。 况首为恶。 明手伤人。 功意俱恶。 明当以重刑。 况皆弃市。 廷尉以为况谋先定。 非恐为司隶造谋也。 本争私变。 以父见谤。 无他大恶。 虽于掖门大道中。 与凡民道争无异。 孔子曰。 必也正名乎。 明当以贼伤人。 况与谋者。 皆削爵减死。 为议具于先。 况减死罪一等。 徙炖煌。 宣免为庶人。 卒于家。 宣次子惠亦至二千石。 建平元年春正月。 有石陨于地十六。 是月大赦天下。 丁酉。 光禄大夫傅喜为大司马。 喜太后从父弟。 初为右将军。 太后预政事。 谏后故。 收喜右将军印绶。 以光禄大夫养病。 大司空何武。 尚书令沛国唐林。 皆上书。 言喜行义脩洁。 忠诚忧国。 夫忠臣。 社稷之卫也。 鲁以季友治乱。 楚以子玉轻重。 魏以无忌折冲。 项以范增存亡。 故楚跨有南土。 带甲百万。 邻国不以为难。 子玉为将。 文公侧席而坐。 及其死也。 君臣相庆。 百万之众。 不如一贤。 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 汉散金以疏亚父。 喜立于朝。 陛下之光辉。 傅氏之废兴也。 上亦自重之。 故复用之。 丁未。 有白气着天。 广处如一匹布。 长十余丈。 西南行。 薨薨如雷。 一刻而止。 定襄有牡马。 生驹三足。 随群马饮食。 本志以为马武用。 其后大司马董贤幼少见用之象也。 新都侯赵钦。 城阳侯赵欣。 皆有罪。 免为庶人。 徙辽西。 太皇太后诏。 外家王氏田非厮茔。 皆以赐民。 秋九月甲辰。 有石陨于虞二。 冬十月壬午。 京兆尹朱博为大司空。 中山王冯太后媛弟宜乡侯参。 皆自杀。 时中山王疾。 上使中谒者张由将医至中山。 由素有狂易疾。 发怒去。 归长安。 尚书薄责擅去事状。 由恐。 诬言中山王太后咒诅上及傅太后。 太后素怒中山。 太后遣御史按验考讯。 卒无所得。 更使中谒者令史陈立。 与丞相长史大鸿胪丞亲治其事。 立受傅太后旨。 冀得封侯。 治冯太后女弟习及寡弟妇君之等。 死者十余人。 诬对言服咒诅。 立奏言咒诅谋反。 大逆无道。 责问冯太后。 无服词。 立曰。 当熊之上殿。 何其勇也。 今何怯也。 后曰。 此欲陷杀我。 乃饮药而死。 参家凡死十七人。 宗族归故国。 张由归。 赐爵关内侯。 立迁中大夫太仆。 冯参兄弟四人。 长兄野王为大鸿胪。 刚直不曲。 名重当世。 次逡。 次立。 皆二千石。 以治行称。 参好为容仪。 进止恂恂。 甚可观也。 矜严直操。 不屈于五侯贵宠之家。 十有二月。 有白气出西南。 从地上至天出参下贯天厕。 广如匹布。 长十余丈。 十日而去。 二年春正月。 有星孛于牵牛。 七十余日。 本志以为牵牛日月五星所从起。 历数之元也。 彗孛加之。 改更之象。 丁丑。 大司马傅喜免。 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 大司空朱博奏。 言高皇置御史大夫。 位次丞相。 上下相监。 选授有序。 所以尊圣德。 重国相也。 今更司空与丞相同位。 中二千石未更为大夫。 而为丞相权轻。 非所以重国政也。 上从之。 罢司空官。 夏四月戊午。 大司空朱博为御史大夫。 荀悦曰。 丞相三公之官。 而数变易。 非典也。 初丞相秦之制。 本次国命卿。 故置左右丞相。 无三公之官。 诗云。 夙夜匪懈。 以事一人。 一人者谓天子也。 自上已下。 必参而成位。 易曰鼎足。 以喻三公。 所以参事统职。 立官定制。 三公盖其宜也。 乙亥。 丞相孔光免。 议太后失旨也。 御史大夫朱博为丞相。 少傅赵玄为御史大夫。 博奏言。 尊恭皇太后号曰帝太皇太后。 称永信宫。 恭皇后曰帝太后。 称永安宫。 立庙于京师。 赦天下徒。 罢州牧。 复刺史。 荀悦曰。 州牧数变易。 非典也。 古者诸侯之国。 百里而已。 故易曰。 震惊百里。 以象诸侯之国也。 夫国小人故易统也。 古诸侯皆久其位。 视民如子。 爱国如家。 于是建诸侯之贤者以为牧。 故以考绩黜陟。 不统其政。 不御其民。 惠无所积。 权无所并。 故牧伯之位宜合古也。 惟周制为不然。 大国不过五百里。 而公侯伯子男以次小焉。 今汉废诸侯之制。 以为县。 治民者本以强干弱枝。 一统于上。 使权柄不分于下也。 今之州牧。 号为万里。 总郡国。 威尊势重。 与古之牧伯。 同号异势。 当周之末。 天下战国十有余。 而周室寥矣。 今牧伯之制。 是近于战国之迹。 而无治民之实。 刺史令为监御史。 出督州郡而还。 奏事可矣。 六月庚申。 太后丁氏崩。 葬定陶。 发济阴陈留近郡五万人穿土。 待诏贺良等奏。 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 言汉家历运中衰。 当再受命。 宜改元易号。 太平经者。 成帝时齐人甘忠诈造。 云天帝使真人赤松子教我此道。 时刘向奏言忠可杀。 假鬼神惑众。 下狱治服。 未断病死。 而贺良受其书。 刘歆以为不合五经。 不可施行。 司隶解光平陵李寻好之。 劝上从贺良等议。 时上多病。 乃赦天下。 改年为太初元年。 号陈圣刘太平皇帝。 刻漏以一百二十为度。 秋七月。 以渭城永陵贺良等又欲变乱政事。 大臣争以为不可。 贺良等奏言大臣皆不知天命。 宜退丞相御史大夫。 以解光李寻辅政。 时上疾自若。 以其言无验。 遂下贺良等议。 皆伏诛。 光寻等减死一等。 徙炖煌。 李寻字子良。 平陵人也。 治尚书。 好灾异。 初以待诏问。 对曰。 陛下秉四海之众。 曾无桢干之臣。 朝廷无人。 则为乱贼所轻。 惟陛下执干刚之德。 强志守度。 进用忠良。 无听谗佞。 竭邪臣之态。 诸阿保乳母甘言悲辞之诉。 断而勿听。 勉大义。 绝小不忍。 寻虽失其议于贺良。 先言灾异数中。 擢拜骑都尉。 言多忠切。 荀悦曰。 夫内宠嬖近阿保御竖之为乱。 自古所患。 故寻及之。 孔子曰。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 性不安于道。 智不周于物。 其所以事上也。 惟欲是从。 惟利是务。 饰便假之容。 供耳目之好。 以姑息为忠。 以苟容为智。 以技巧为材。 以佞谀为美。 而亲近于左右。 玩习于朝夕。 先意承旨。 因间随隙。 以惑人主之心。 求赡其私欲。 虑不远图。 不恤大事。 人情不能无懈怠。 或忽然不察其非而从之。 或知其非不忍割之。 或以为小事而听之。 或心迷而笃信之。 或眩曜而不疑之。 其事皆始于纤微。 终于显着。 反乱弘大。 其为害深矣。 其伤德甚矣。 是以明主唯大臣是任。 唯正直是用。 内宠便辟请求之事。 无所听焉。 事有损之而益。 益之而损。 物有善而不居。 恶而不可避。 甘醴有鸩毒。 药酒有治病。 是以君子以道折中。 不肆心则不纵体焉。 惟义而后已。 秋七月甲寅。 丞相朱博。 御史大夫赵玄。 孔乡侯傅晏有罪。 博自杀。 玄减死二等论。 晏削邑三分去一。 傅太后欲称尊号。 晏谄谀顺旨。 而晏与博结。 谋立尊号。 博遂为丞相。 太后怨傅喜。 使晏讽博令免喜。 博素与晏交善。 许之。 御史大夫赵玄止之。 博曰。 已许孔乡侯矣。 匹夫相要。 尚得相死。 何况至尊。 博亦有死耳。 玄遂许可。 奏免喜。 并孔乡侯何武。 并为庶人。 上疑博玄受讽旨。 即召玄尚书省问状。 玄辞服。 有诏议其罪。 议者以为春秋之义。 奸以事上。 常刑不赦。 遂抵罪。 初博玄皆拜于上前。 有音如钟。 殿中郎吏侍陛者皆闻。 上以问黄门侍郎李寻。 寻曰。 洪范所谓鼓妖者也。 人君不聪明。 为众所惑。 空名而得进。 即有应而无形。 不知所从至。 其传曰。 其岁月日之中。 则正卿受之。 今以四月加辰已有其异。 是为中焉。 正卿。 谓执政大臣也。 宜退丞相御史大夫以应天变。 然虽不退。 不出期年。 其人自任其咎。 博。 杜陵人也。 始为冀州刺史行县。 吏民夜遮道自言者数百人。 从事请留。 见自言事者毕乃发。 欲以观试博。 博心知之。 告外趣驾。 博出驻车。 见自言者。 使从事明敕告吏民。 夫欲言县丞尉者。 刺史不察黄绶。 各自诣郡。 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 行部还诣治所。 民为吏所冤。 欲言盗贼词讼事者。 各使诣属所部。 从事驻车决遣。 四五百人皆罢。 如神。 吏民大惊。 后博徐问。 果此老吏从事教民聚会。 博杀此吏。 自此州郡吏民畏服其威。 后为廷尉。 自以不晓文法。 恐官属欺诬之。 乃召见正监典法掾吏曰。 试为廷尉撰前世决难知者十余事。 得诸覆思之。 于是共条白十事。 召正监掾吏坐而问。 博处其轻重。 十中八九。 官属服博才过人也。 博初起为亭长。 为人廉洁。 不好酒色。 食不重味。 案上不过三杯。 夜寝早起。 妻稀见面。 然好游侠。 欲仕宦者荐举之。 欲报仇怨者解剑带之。 其趣事待士如流。 而无大正。 卒以此败。 是时茂陵原涉为州里大侠。 初。 涉父为南阳太守死官。 郡内赋敛千万。 时俗皆通受之。 唯涉独不受。 行丧三年。 由是名显。 年二十治剧县。 为谷口令。 不言而治。 居岁去官。 为季父报仇。 郡国豪杰有气节者。 皆归慕之。 人无贤不肖。 倾身相待。 所在阗门。 闾里尽满。 然身衣服车马甚节。 妻子内困。 专以振施贫穷。 赴急为务。 涉略似郭解。 外温仁谦逊。 内隐忍。 睚眦于尘埃。 触死者甚众。 王莽时以涉为镇戎大尹。 荀悦曰。 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自卿大夫以下。 至于士庶。 人为有等差。 是以民服其上。 而下无觊觎。 孔子曰。 天下有道。 政不在大夫。 百官有司。 奉治令以脩所职。 失职有诛。 侵官有罪。 夫然故上下相顺。 庶事治焉。 周室既衰。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桓文之后。 大夫世权。 陪臣执国命。 陵迟以至于战国。 合从连衡。 易政争强。 由此列国公子。 魏有信陵。 赵有平原。 楚有春申。 齐有孟尝。 皆藉王公之势。 竞为游侠。 鸡鸣狗盗。 无不宾礼。 而赵相虞卿。 弃国捐君。 以周穷交。 拔魏齐之厄。 信陵无忌。 窃符矫命。 杀将专师。 以赴平原之急。 皆取重诸侯。 显名天下。 搤腕游谈者以四豪为称首。 于是背亲死党之义成。 守职奉上之道废矣。 及汉兴。 禁网疏阔。 未之匡正。 是以代相陈豨从车千乘。 而吴濞淮南皆招宾客以千数。 外戚魏其武安之徒。 皆竞逐于京师。 希交游于天下。 剧孟郭解之徒。 皆驰骛于闾阎。 权行州郡。 力折公卿。 众庶觊其名迹。 荣而慕之。 虽陷刑辟。 自为杀身成名。 若季路仇牧。 死而不悔也。 故曾子曰。 上失其道。 民散久矣。 非明王在上。 示之以好恶。 齐之以礼法。 民何由知禁而反正乎。 古之正法。 五伯。 三王之罪人也。 六国。 五伯之罪人也。 夫四豪。 六国之罪人也。 况郭解之伦。 以匹夫之细。 窃生杀之权。 罪已不容于诛矣。 然观其温良泛爱赒急。 谦退不伐。 亦有绝异之资。 惜乎不入道德。 苟放纵于末流。 杀身亡宗。 非不幸也。 自魏其武安淮南之徒。 天子切齿。 至于卫霍改节。 然郡国豪杰。 处处皆有。 京师亲戚。 冠盖相望。 亦古今之常。 莫足言者。 唯王氏五侯。 宾客为盛。 而楼护为师诸公之间。 陈遵为雄桀闾里之侠。 独涉为魁首。 九月。 光禄勋平当为御史大夫。 十月甲寅。 御史大夫平当为丞相。 京兆尹王嘉为御史大夫。 三年春正月。 立广德夷王弟广汉为广平王。 九月。 帝母太后所居桂宫正殿灾。 三月己酉。 丞相平当薨。 当字子思。 平陵人也。 以明经忠贤进。 初拜丞相。 以冬十月赐爵关内侯。 其春上召欲诏封。 当称疾笃。 宗族皆谓当曰。 何不强起。 受侯印绶为子孙邪。 当曰。 吾在大位。 已负素餐之责矣。 起受侯印。 还寝而死。 死有余罪。 今不起者为子孙也。 后月余卒。 子晏亦以明经。 位至大司徒。 封防乡侯。 有星孛于河鼓。 夏四月丁酉。 御史大夫王嘉为丞相。 嘉字公仲。 平陵人也。 为九江河南太守。 治甚有声名。 刚直弘毅有威。 上敬重之。 河南太守王崇为御史大夫。 九月立鲁顷王子郚乡侯闵为鲁王。 冬十月。 汝南西平遂阳樗树卧生枝叶如人形。 青黄色。 面白。 头有髭发。 凡长六尺一寸。 有耳。 十一月壬子。 复甘泉泰畤后土祠。 南北郊。 东平王云有罪自杀。 云后谒弃市。 是时无盐邑山有石立自开道。 故汝南太守孙宠以游说显名。 与待诏河内息夫躬相结。 察事。 躬阴与宠诬言告东平王云欲以获封。 躬乃与中郎右师谭。 因中常侍宋弘上变事。 告东平王依往时泰山石立而宣帝兴。 云与后日夜咒诅。 冀获非望。 下有司按验伏诛。 是岁零陵大树偃仆。 地围一丈六尺。 长十丈七尺。 民断其根长七尺。 余皆枯。 三月树自立故处。 有大鱼出于东莱。 长丈八尺。 高丈一七枚。 皆死。 京房易传曰。 后妃专权。 厥妖木卧复立。 弃正作淫。 厥妖木断复续。 海出巨鱼。 邪人进。 贤人疏。 发布时间:2025-11-19 13:24:1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