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前汉孝哀皇帝纪卷第二十九 内容: 四年春正月。 关东民相惊走。 或持筹。 相与号曰西王母筹。 道中相逢。 多至数千人。 或披发徒跣。 斩斫门关。 逾墙入屋。 或乘骑奔驰。 或致驿传。 行经历郡三十六所至京师。 又聚会祀西王母。 设祭于街巷阡陌。 博奕歌舞。 又传言西王母告百姓。 佩此符者不死。 不信我言。 视户枢中有白发。 故梁州刺史杜业以中正举。 对曰。 春秋灾异。 指象为言语。 筹者所以记数也。 民阴水类也。 水以东流为顺。 走而西行。 反类逆上象也。 度数放逸。 妄以相与。 违忤民心之应也。 西王母妇人之称。 博奕男子之事。 于街巷阡陌。 明离斗内以彊外也。 临众盘乐。 元阳之应也。 白发。 衰老之象也。 体尊性弱。 难治易乱。 门。 人之所由。 枢其要也。 君人之所由执持。 其要甚明着。 今外戚丁傅甚盛。 皇甫三桓。 诗人所刺。 春秋所讥。 无以过此。 指象昭昭。 以觉圣朝。 柰何不应也。 本志以为丁傅所乱者小。 此王太后与莽之应也。 二月。 封帝太后从弟傅商为汝昌侯。 太后同母弟子郑业为长信侯。 上将封傅商。 问仆射平阳侯郑崇。 谏以为不可。 因持书按出。 不受诏。 太后怒曰。 天子反为一臣所制。 上乃下诏封商。 崇以为侍中董贤贵宠过度。 数谏。 由是重得罪。 每以职事见责。 发疾疽痈。 欲言事。 畏见罪。 欲乞骸。 复不敢。 尚书令赵昌素害崇。 知其见疏。 因奏崇与外族通。 宜有奸。 下狱死。 荀悦曰。 夫臣之所以难言者。 何也。 其故多矣。 言出于口。 则咎悔及身。 举过扬非。 则有干忤之祸。 劝励教诲。 则有刺上之讥。 下言而当。 则以为胜己。 不当。 贱其鄙愚。 先己而明。 则恶其夺己之明。 后己而明。 则以为顺从。 违下从上。 则以谄谀。 违上从下。 则以为雷同。 与众共言。 则以为专。 美言而浅露。 则简而薄之。 深妙弘远。 则不知而非之。 特见独知。 则众以为盖己。 虽是而不见称。 与众同之。 则以为附随。 虽得之不以为功。 据事不尽理。 则以为专必。 谦让不争。 则以为易穷。 言不尽则以为怀隐。 尽说竭情。 则为不知量。 言而不效。 则受其怨责。 言而事效。 则以为固当。 或利于上。 不利于下。 或便于左。 不便于右。 或合于前而忤于后。 或应事当理。 决疑定功。 超然独见。 值所欲闻。 不害上下。 无妨左右。 言立策成。 终无咎悔。 若此之事。 百不一遇。 其知之所见。 万不及一也。 且犯言致罪。 下之所难言也。 怫旨忤情。 上之所难闻也。 以难言之臣。 干难闻之主。 以万不及一之时。 求百不一遇之知。 此下情所以不得上通。 非但君臣。 而凡言百姓亦如之。 是乃仲尼所以愤叹予欲无言也。 三月。 光禄勋贾延为御史大夫。 夏四月天雨血。 山阳湖陵。 广三丈。 长五丈。 大者如钱。 小者如麻子。 京房易传曰。 佞人禄。 功臣戮。 厥妖天雨血。 上欲封董贤。 乃下诏曰。 孙宠息夫躬。 本因贤告东平王。 遂封贤为高安侯。 孙宠为防阳侯。 躬为宜阳侯。 右师谭赐爵关内侯。 董贤字圣卿。 云阳人。 少为太子舍人。 美颜自喜。 上即位见幸。 出则参乘。 入侍左右。 旬日之间。 赏赐巨万。 贵震朝廷。 上尝与昼寝。 偏籍上袖。 上欲起。 贤未觉。 不欲动贤。 乃断袖而起。 又召贤女弟为昭仪。 及贤妻并旦夕侍左右。 赐贤父恭爵关内侯。 为卫尉。 贤妻父为将作大匠。 为贤起大第北阙下。 重殿洞门。 土木之功。 穷极伎巧。 楹梁衣以锦绣。 下至贤家僮仆。 皆受上赐。 及武库禁兵。 尚方珍宝。 其选上等。 并在贤家。 乘舆所服。 乃其副也。 乃至东园秘器。 珠襦玉匣。 皆以赐贤。 无不备者。 又令将作大匠为贤起厮义陵。 傍内为便房。 刚柏题凑。 外为徼道。 周亘数里。 门阙罘罳甚盛。 诏书罢苑。 而以赐贤二千余顷。 贤第新成。 无故门自坏。 又上乳母王阿圣。 亦多受恩赐。 及武库兵器。 执金吾东海毌丘隆谏曰。 春秋之义。 家不藏甲。 所以抑臣威。 损私力也。 不以本藏给无用。 不以民力供浮费。 所以别公私。 示正路也。 贤等便僻弄臣。 恩私微妾。 陛下以天下公用。 给其私门。 举国威器。 供其家备。 民力分于弄臣。 武兵护其微妾。 非所以正四方也。 孔子曰。 奚取于三家之堂。 臣请收还武库。 上不悦。 谏议大夫鲍宣上书曰。 今朝廷无耆艾之臣。 厚外亲小僮。 及董贤等。 皆在公门省户。 陛下欲以共承天地。 安四海甚难。 今国家空虚。 用度不足。 贼盗并起。 吏为残虐。 岁增于前。 民凡有七亡。 水旱为灾。 一亡也。 县官重赋。 二亡也。 贪吏取受。 三亡也。 豪强大姓。 蚕食无厌。 四亡也。 苛吏徭役。 农桑失时。 五亡也。 部落鸣鼓。 男女遮列。 六亡也。 贼盗劫掠。 七亡也。 七亡尚可。 又有七死。 酷吏殴杀。 一死也。 治狱深刻。 二死也。 冤陷无罪。 三死也。 盗贼横杀。 四死也。 怨仇相残。 五死也。 岁恶饥馑。 六死也。 时气疾病。 七死也。 民有七亡而无一得。 欲望国富诚难。 民有七死而无一生。 欲望刑措诚难。 陛下不能安之。 民将安归乎。 柰何独私外亲与董贤。 夫官爵非陛下之官爵。 乃天下之官爵。 陛下取非其官。 官非其人。 而欲望天悦民服。 岂不难哉。 孙宠息夫躬。 辩足以移众。 权足以独立。 奸人之雄。 宜时罢退。 外亲幼童。 未精通经术者。 宜就师傅。 急征故大司马傅喜。 使领外戚。 故大司空何武。 故丞相孔光。 故将军彭宣。 可任以政。 龚胜为司直。 郡国皆慎选举。 三辅委输。 大官不敢为奸。 可大任委也。 陛下前以小过退武等。 海内失望。 陛下尚能容无功德者甚众。 不能忍武等邪。 治天下者。 当用天下之心。 不得自专快意而已。 上之皇天见谴。 下之众元怨恨。 次有谏诤之臣。 陛下虽欲自薄而厚恶臣。 天地不听也。 上以鲍子都名儒。 遂优容之。 深纳其言。 后征武等为三公。 拜宣为司隶校尉。 后丞相光行园陵。 行驰道中。 宣出逢之。 使吏拘止丞相。 吏没入其车马。 宣坐摧辱宰相。 事下御史。 至司隶欲召捕宣。 从事闭门不内。 宣以拒使者不敬。 下廷尉。 博士弟子济南王咸等。 举幡太学下。 曰欲救鲍司隶者立此幡下。 会者千余人。 守阙上书。 遂免宣抵罪。 减死一等。 既免。 乃适上党。 以为其地宜畜牧。 少强豪。 因家焉。 息夫躬上言灾异屡发。 法为兵。 恐有非常之变。 可遣大将军行边。 勒武备。 斩一郡守以威四夷。 用以厌异。 上然之。 以问丞相嘉。 嘉曰。 臣闻动民以行。 不以言。 应天以实。 不以文。 下民细微。 犹不可诈。 上天神明而可欺哉。 辨士见一端而妄措意。 谋动干戈。 设为权变。 非应天之道也。 夫议政者苦其谄谀倾险辩慧深刻也。 谄谀则上德毁。 倾险则下怨恨。 慧辩则破正道。 深刻则伤恩惠。 唯陛下深察之。 上不听。 遂欲出兵。 会董贤沮躬议。 以为不可。 上乃免躬官就国。 未有第舍。 寄居丘亭。 奸人数守之。 躬恐。 每立亭中咒盗。 人有告躬咒诅上者。 逮躬系狱。 仰天大呼。 因僵地绝咽而死。 躬母圣弃市。 家属徙合浦。 四月。 山阳方与女子田母台怀子。 先未生三月。 儿啼腹中。 及生不举。 藏之陌上。 三日。 人过闻啼声。 母掘出收养之。 是时豫章男子化为女人。 嫁为妇。 生一子。 本志以为阳变为阴。 上变为下。 生一子。 将复一世乃绝也。 夏六月。 尊帝太后为皇太后。 秋八月。 恭皇后园北阙灾。 元寿元年春正月辛卯。 日有蚀之。 赦天下。 丁巳。 帝皇太后傅氏崩。 三月。 丞相王嘉下狱死。 初廷尉梁相。 疑东平王狱有诬辞。 奏请传诣长安。 更下公卿议。 尚书令鞠谭。 仆射宗伯凤。 以为可许。 上怒。 三人皆免。 嘉荐相明习治狱。 持平深重。 谭颇知文雅。 凤经明行脩。 臣窃为朝廷惜此三人。 上以此非嘉。 后二十余日。 上益封董贤二千户。 因下诏公卿曰。 朕即位已来。 寝疾未平。 反逆之谋。 相连不绝。 贼乱之臣。 近侍帷幄。 前东平王云咒诅朕躬。 嘉上言王者代天爵人。 尤宜慎之。 裂地而封。 不得其宜。 感动阴阳。 以致灾异。 今陛下体久不平。 臣所以内惧也。 孝经云。 天子有争臣七人。 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臣谨封上诏书。 不敢露见。 臣非敢爱死而不尽法。 恐天下闻之。 故不敢自杀。 上怒。 召嘉诣尚书责问。 以相等前坐不尽忠。 外附诸侯。 操持两心。 倍人臣之义。 君位列三公。 以分明善恶为职。 而称举相等。 迷国罔上。 近自君始。 谓远者何。 事下将军中朝者。 皆劾嘉迷国罔上不道。 光禄大夫龚胜独以为嘉坐荐相等罪微薄。 不应以迷国罔上不道。 不可以示天下。 遂使谒者召嘉诣廷尉诏狱。 使者到。 掾吏涕泣和药进嘉。 嘉引药杯击地。 曰。 丞相备位三公。 奉职负国。 当伏刑都市。 以示万姓。 岂小儿女也。 何为咀药而死。 嘉遂诣廷尉。 使吏侵掠嘉。 责之曰。 君由当有以负国。 入狱不虚。 嘉喟然仰天叹曰。 幸得充位宰相。 不能进贤退不肖。 以此负国。 死有余责。 吏问贤不肖之名。 曰贤是孔光何武。 不肖是董贤父子。 遂不食欧血死。 元始中追录忠臣。 封嘉子崇为新甫侯。 谥嘉曰忠侯。 夏。 御史大夫贾延免。 五月乙卯。 光禄大夫孔光为御史大夫。 秋七月。 光为丞相。 何武为御史大夫。 由王嘉之举也。 光与武奏言迭毁之次。 当以时定。 臣请与群臣杂议。 于是光禄勋彭宣博士左丞等五十三人。 皆以祖宗已下。 立五庙而迭毁。 后虽有贤君。 犹不得与祖宗并列。 子孙虽欲褒而立之。 鬼神不飨也。 孝武帝虽有功烈。 亲尽宜毁。 王舜刘歆议曰。 臣闻昔周宣北伐。 玁狁诗颂其功。 齐桓南伐楚。 北伐山戎。 春秋美之。 及汉兴。 中国虽平。 犹有四夷之患。 其为害久矣。 非一世之渐也。 孝武皇帝。 愍中国罢劳。 无安宁之时。 乃南伐百越。 起七郡之师。 北攘匈奴。 降十万之众。 置五属国。 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 东伐朝鲜。 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 西伐大宛。 并三十六国。 起炖煌酒泉张掖断匈奴之右臂。 单于孤特。 远遁漠北。 四方无事。 却地遂境。 起十余郡。 功业既定。 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以大安天下。 富贵百姓。 规模可见。 招集天下贤俊。 与协心同谋。 兴制度。 改正朔。 易服色。 立天地之祀。 建封禅。 殊官号。 存周后。 定诸侯。 永无逆争之心。 至今累代赖之。 单于守藩。 百蛮率服。 万世中兴之功。 未之有也。 高祖建大业为太祖。 孝文德至厚为太宗。 孝武皇帝功至着为世宗。 此孝宣所以发德音也。 礼记王制及春秋谷梁传。 天子七庙。 诸侯五庙。 大夫三庙。 天子七日而殡。 诸侯五。 大夫三。 天子七月而葬。 诸侯五月。 大夫三月。 此丧事尊卑之序也。 与庙数相应。 又曰。 天子三昭三穆。 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二昭二穆。 与太祖之庙而五。 是故德厚者流尊。 德薄者流卑。 左氏传曰。 名位不同。 礼亦异数。 自上已下。 降杀以两而已。 七庙者其正法数可常者。 宗不在此数中。 宗。 变也。 苟有功德。 则宗不可预为设数。 故于殷太甲为太宗。 太戊为中宗。 武丁为高宗。 周公为无逸之戒。 举殷三宗以戒成王。 由是言之。 宗无常数。 然则所以劝帝者之功德博矣。 以七庙言之。 孝武帝未宜毁。 以所宗言之。 则不可谓无功德。 礼记曰。 功施于民则祀之。 以劳定国则祀之。 能救民患则祀之。 窃以孝武皇帝功德皆兼而有焉。 凡此在于异姓犹祀之。 况于先祖。 或说天子五庙而无其文。 说中宗高宗者。 宗其道而毁其庙。 名与实异。 非尊贤贵功之道也。 诗云。 蔽芾甘棠。 勿翦勿伐。 思其人犹爱其树。 况宗其道而毁其庙乎。 迭毁之道。 自有常法。 无功无德。 固以亲疏相推。 及至祖宗之序。 多少之数。 经传无明文。 至尊至重。 难以疑文虚说定也。 孝宣皇帝举公卿之议。 用众儒之谋。 既以为世宗庙。 建之万世。 宣布天下。 愚臣以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 孝宣皇帝崇立如此。 不宜毁。 上贤歆议而从之。 先是歆为光禄贵幸。 歆奏请立左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 诸儒咸不听。 歆移书太常博士。 责让之曰。 尚书左氏。 皆古文旧书。 并藏于秘府。 往者缀学之士。 不思废绝之阙。 信口说而背传记。 是末师而非往古。 至于国家大事。 则幽冥莫知其原。 然犹补残守缺。 挟恐见破之私意。 而忘从善服义之公心。 或怀妒嫉。 不考情实。 雷同相从。 随声是非。 岂不哀哉。 此数家之事。 皆先帝所亲论。 今上所考视。 其为古文旧书。 皆有明验。 内外相应。 岂苟而已哉。 夫礼失求之野。 古文不犹愈于野乎。 与其过而废之。 宁若过而立之。 必若专已守残。 党同门。 妒道真。 违明诏。 失圣意。 以陷于文吏之议。 甚为二三君子不取也。 诸儒咸怨恨。 而光禄大夫龚胜。 以歆移书乞骸。 大司农师丹奏歆非毁先帝所立。 变乱旧章。 遂不得立。 八月御史大夫何武免。 前将军光禄大夫彭宣为御史大夫。 上舅大司马丁明免。 明素重王嘉。 以其死而怜之。 故废。 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 年二十二。 虽为三公。 仍给事中领尚书。 贤私过孔光。 光衣冠而出。 门外待之。 望见贤车。 乃却入。 贤至中门。 光又退入阁。 贤下车。 光乃出拜。 迎送甚卑恭。 上闻之喜。 拜光二子为谏议大夫常侍。 贤由此权与人主侔。 上置酒。 与贤父子亲属宴饮。 上放酒从容顾贤而笑曰。 吾欲法尧禅舜如何。 侍中王闳。 平阿侯之子。 谏曰。 成王戏以桐叶封弟叔虞于晋。 周公入贺曰。 天子无戏言。 夫天下者。 高帝之天下。 非陛下之天下。 陛下以藩王。 入嗣孝成皇帝后。 当奉宗庙。 传于子孙无穷。 汉帝制位。 统业至重。 不宜数有戏言。 上默然不悦。 左右皆恐。 于是遣闳出归郎署。 二十日。 长乐宫深为闳谢。 又御史大夫彭宣上封事。 言安国危继嗣事。 上觉悟召闳。 遂上书谏曰。 臣闻王者立三公。 法三光。 立九卿以法天。 明君臣之义。 当得贤人。 易曰。 鼎折足。 覆公餗。 喻三公非其人也。 书曰。 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 以法天地。 昔孝文皇帝幸邓通。 不过中大夫。 孝武皇帝幸韩嫣。 赏赐而已。 皆不在大位。 公孙弘以布被脩德。 擢备宰相。 巧言令色。 君子不贵。 昔成汤拔伊尹于鼎俎。 文王招吕尚于钓滨。 武丁显傅说于版筑。 桓公举宁戚于击角。 皆以立霸王之功。 腾茂绩于无穷。 岂以利耳悦目为得意哉。 今大司马卫将军高安侯董贤。 累世无功。 于汉朝又无肺腑之连。 复无名迹高行以矫世。 升擢数年。 列备鼎足。 典卫禁兵。 主历天文。 无功封爵。 父子兄弟。 横蒙拔擢赏赐。 空竭帑藏。 万民喧哗。 偶言道路。 诚不当天心也。 昔褒神蚖变化为人。 实生褒姒。 乱周国。 恐陛下有过失之讥。 贤有小人不识进退之祸。 非所以建卓尔垂法后世。 陛下采刍荛。 贤负薪。 兼有益于毫厘。 言虽不从。 多闳年少志强。 卒为贤恕之。 二年春正月。 匈奴乌孙留珠单于乌孙大昆弥伊秩靡来朝。 伊秩靡。 即公主之外孙也。 单于之将朝也。 上书自请。 时上有疾。 左右咸言匈奴来朝。 中国辄有大故。 上由是难之。 以问公卿。 亦以为虚费府库。 可且勿许。 单于使辞去。 未发。 黄门郎扬雄上书谏曰。 六经之治。 贵于未乱。 兵家之胜。 贵于未战。 今单于上书求朝。 而国家不许。 臣以为匈奴从此隙矣。 北狄之地。 五帝所不能臣。 三王所不能制。 以秦始皇之强。 蒙恬之威。 带甲数百万。 而不敢窥西河。 汉以高祖之威灵。 四十万众。 困于平城。 孝文时侵暴北边。 烽火通于甘泉。 京师大骇。 发三将军。 屯细柳棘门霸上以备之。 孝武即位。 设马邑之权。 欲诱匈奴。 觉而去。 徒费财劳师。 其后深惟社稷之计。 规恢万世之基。 乃大兴师数十万。 连兵十余年。 于是浮西河。 绝大漠。 破颠颜。 袭单于王庭。 穷极其地。 封狼居山。 禅于姑衍。 以临瀚海。 虏名王贵人以百数。 自是之后。 匈奴震怖。 遂求和亲。 然而未肯称臣。 夫前世岂乐倾无量之费。 役无罪之人。 快心于沙漠之北哉。 以为不一劳者不久逸。 不暂费者不永宁。 是以忍百万之师。 以投饿虎之口。 殚运府库之财。 填弃卢山之壑而不悔。 至宣皇之初。 而虏尚有桀心。 欲掠乌孙。 侵公主。 发五将之师。 十五万骑猎其南。 长罗侯以乌孙五万骑震其西。 时鲜有所获。 徒奋扬威武。 明汉兵若雷风耳。 故北狄不伏。 中国不得高枕也。 其后匈奴内乱。 五单于争立。 日逐呼韩携国归化。 扶服称臣。 然尚羁縻之。 不能专制。 自此之后。 欲朝者不拒。 不朝者不强。 故未服之时。 劳师远攻。 倾国殚货。 伏尸流血。 披坚败敌。 如此之难也。 既伏之后。 慰藉抚循。 交接赂遗。 威仪俯仰。 如此之备也。 往时尝屠大宛之城。 蹈乌桓之壁。 探姑缯之垒。 藉荡姐之场。 倒鲜卑之旃。 推南越之旗。 近不过旬月之役。 远不离三时之劳。 故已犁其庭。 扫其庐。 立郡县处之。 云彻席卷。 后无余灾。 唯北狄不然。 真中国之仇也。 三垂比之悬矣。 今单于款心归义。 此乃上世之遗策也。 神灵之所想望。 奈何距以来厌之辞。 疏以无日之期。 消往日之恩。 开将来之隙。 使自绝于汉。 终无北面之心。 威之不可。 喻之不能。 焉得不忧乎。 夫百年勤之。 一朝失之。 费十而爱一。 臣窃为国不安也。 上乃召还匈奴使而许之。 赐雄帛五十匹。 黄金十斤。 雄为人博学有大志。 性清净。 少嗜欲。 简易倜傥。 口不能剧谭。 默而沈思。 居贫。 或无担石之储。 晏如也。 非其义。 虽富贵不事也。 给事黄门郎。 与王莽董贤同位。 时莽贤所荐。 莫不拔擢。 而雄三世不徙官。 其澹荣宠如此。 时人皆忽之。 唯刘歆范逡以礼敬之。 沛国桓谭甚重之。 钜鹿侯芭师事之。 雄好赋颂。 又似司马相如。 晚节以为无益而辄止。 乃依易着太玄经。 其文五十万。 筮之以三十筴。 关之以休咎。 播之以人事。 义合五经。 而辞解剥。 玄体十一篇。 复为章句。 又着法言十四篇。 欲以象论语。 刘歆尝问桓谭曰。 雄之文能传乎。 谭曰。 必传。 顾君与我不见也。 人情贵远忽近。 见雄容貌爵位。 不能动人。 则轻其文。 若后世遇明识君子。 当度越诸子。 二月。 单于昆弥归。 夏四月。 日有蚀之。 五月。 正三公官。 各分职。 丞相孔光为大司徒。 御史大夫彭宣为大司空。 封长安侯。 六月戊午。 帝崩于未央宫。 时王莽以侯在第。 太后召之。 备佐丧事。 莽白太后。 收大司马董贤印绶。 贤与妻皆自杀夜葬。 莽疑其诈死。 发其棺至狱视之。 因埋狱中。 贤故吏沛朱诩自劾去。 大司马掾收贤尸。 莽怒。 以他事杀之。 贤家属徙合浦。 斥卖董氏财物。 凡三十五万。 太后诏公卿举可为大司马者。 时群臣皆举莽。 前将军何武。 与后将军公孙禄。 谋曰。 往孝昭之世。 外戚持权。 几危社稷。 今不宜置异姓大臣持权。 亲疏相错。 为国计不便。 于是禄举武可大司马。 武亦率禄。 莽讽有司更相劾奏。 互相举。 皆免。 就国。 大司空彭宣见莽专权。 乞骸。 莽白太后免宣就国。 莽恨宣求退。 故不赐安车与金。 八月。 王崇为大司空。 征立中山王衎元帝庶孙。 中山孝王子是也。 是为孝平帝。 九月壬辰。 皇帝葬义陵。 赞曰。 本纪称孝哀。 自为藩王及太子。 文辞博敏。 幼有令闻。 雅性不好声色。 时览卞射武戏。 睹孝成之世。 禄去公室。 权柄外移。 是故临朝务揽主威。 以则武宣。 然董贤用事。 大臣诛伤。 有覆餗栋挠之凶。 自初即位。 有痿痹之疾。 末年寖剧。 享国不永。 乱臣乘间。 岂不哀哉。 世主览此。 足以见成败之基。 收后族之权。 清俭爱民。 可垂统也。 发布时间:2025-11-19 13:26:0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