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前汉孝平皇帝纪卷第三十 内容: 皇帝壬寅即位。 九岁。 大司徒孔光为太傅。 左将军甑丰为少傅。 右将军冯宫为大司徒。 太皇太后临朝。 大司马王莽秉政。 百官总己以听之。 孝成赵皇后。 孝哀傅皇后。 皆以前骄恣废。 自杀。 莽以孔光名儒。 历相三主。 太后所敬。 天下所信服。 于是盛尊事光。 莽素所不悦者。 皆傅治其罪。 为请奏光。 光不敢不上。 莽白太后皆可其奏。 皆免官徙诸远方。 平阿侯仁。 莽之从父兄也。 中正直言。 红阳侯立。 莽叔父。 莽恐其害己。 从容言于太后。 皆奏遣就国。 于是附顺者皆拔擢之。 忤恨者诛灭之。 以王邑为腹心。 甄邯。 甄丰。 主诀断。 平宴典机事。 刘歆主文章。 孙建为爪牙。 丰子寻。 歆子棻。 涿郡崔发。 南唐陈崇。 皆以才能称。 得幸于莽。 并在显职。 莽色厉而言方。 欲有所为。 微见风采。 党与承旨而显奏之。 因固谦让。 示不得已。 上以惑太后。 下以取信于众庶。 元始元年春正月。 越裳氏重译献白雉一。 黑雉二。 莽令益州讽使之也。 群臣奏言莽功德比周公。 宜赐号安汉公。 益封三万户。 莽因辞封。 孔光等以定策安宗庙皆益封。 二月丙辰。 太傅孔光为太师。 车骑将军王舜为太保。 大司空左将军甄丰为少傅。 立故东平王云太子开明为王孙。 故桃乡顷侯子成都为中山王。 封宣帝玄孙信等三十六人为列侯。 自汉初至此。 王子侯者凡四百八十人。 令诸侯王关内侯列侯无子有孙者。 若同产子。 皆得为嗣。 三月。 置羲和官。 秩二千石。 外史闾师秩六百石。 班教化朔方。 广牧女子赵春死。 棺敛六日。 出在棺外。 自言见死夫与父。 曰年二十七不当死。 本志曰。 死者又生。 至阴为阳。 下人为上。 丙辰。 义陵寝神衣。 在匣中自出。 在外床上。 夏五月丁巳朔。 日有食之。 赦天下。 尊帝母中山。 孝王姬为后。 帝舅卫宝。 宝弟玄。 爵关内侯。 帝女弟四人。 号皆曰君。 食邑各二千户。 封周公后公孙相如为褒鲁侯。 孔子后孔均为褒成侯。 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六月。 长安女子生儿。 两头异颈。 面相向。 四臂共胸俱前向。 尻上有目。 长二寸。 本志以为凡妖之作。 以谴失正。 各象其类。 二首。 上不一也。 手多。 下僭滥也。 足少。 不胜任也。 下体生于上。 不敬也。 上体生于下。 媟渎也。 人生而大。 速成也。 生而能言。 好虚也。 群妖推此类。 或人不改乃成凶。 秋九月。 赦天下徒。 二年春。 黄支国献犀牛。 三月癸酉。 大司空王舜病免。 夏四月。 立代孝王玄孙之子如意为广宗王。 江都易王后盱眙侯宫为广川王。 广川惠王曾孙伦为广德王。 封周勃霍光樊哙后皆为列侯。 郦商等子孙一百三十人。 爵关内侯。 食邑。 丁酉。 少傅甄丰为大司空。 夏大旱蝗。 青州尤甚。 安汉公四辅公卿大夫吏民为百姓困乏。 献田宅者二百三十人。 以赋贫民。 罢安定池苑。 以为安民县。 六月。 有石陨于钜鹿二。 秋九月戊申晦。 日有蚀之。 赦天下。 是岁光禄大夫孙宝为大司农。 宝字子严。 颍川人也。 初御史大夫张忠欲令授子经。 宝自劾去。 忠谢之。 后以为主簿。 或问宝曰。 高士不为主簿。 而子为之。 何也。 宝曰。 大夫荐用。 一府不以为非者。 人安得独自高。 前日君男欲学文。 而移宝自近。 礼闻来学。 义无往教。 道不可屈。 身屈何伤。 且不遇者何所不为。 况主簿乎。 忠闻之甚惭。 荐为议郎。 后为丞相司直。 红阳侯立。 与南郡太守李尚。 共为奸利。 宝按剑劾立尚。 尚下狱死。 立虽不坐。 后卒以是废。 后为京兆尹。 处士侯文常称疾。 刚直不肯仕。 宝以礼自请文为布衣交。 会立秋日。 文自请受署督邮。 有杜稚季者。 大侠也。 善定陵淳于长。 长深以讬宝。 文欲诛之。 宝问其次。 文曰。 豺狼当道。 安问狐狸。 宝默然不应。 稚季闻之。 杜门不出。 外穿后墙为小户。 旦暮自持锄治园。 不敢犯法。 越巂郡上言黄龙游江中。 大臣称莽功德比周公。 宝曰。 周公上圣。 召公大贤。 尚尤不悦。 今有一事。 群臣同声。 得非不美者乎。 时大臣皆失色。 而宝不变。 坐免官。 终于家。 三年春。 诏博采二王后。 及周孔世卿列侯。 在长安适子女。 王氏女多在选中。 莽恐与己女争位。 上书言莽女不宜与诸女并采。 太后以为至诚。 乃下诏曰。 王氏女。 朕之外家。 皆勿采。 于是吏民守阙上者千余人。 愿得以安汉公女为天下母。 太后不得已独采莽女。 群臣卿士。 佥曰安汉公女宜为后。 参以蓍龟。 咸曰元吉。 乃考定娶礼。 正十二女之宜。 夏。 安汉公奏车服制度之宜。 吏民养生送死嫁娶奴婢田宅器械之品。 郡国学校教训之礼。 陵阳任横等称将军。 盗库兵。 攻宫寺。 皆伏诛。 秋八月天雨草。 状如莎。 相樛结如弹丸。 莽世子宇非莽隔绝卫氏。 恐帝长大后怨。 即私于帝舅卫宝。 劝令帝母上书求入朝。 莽白太后不听。 宇与其妻兄吕宽及师吴章议其故。 章以莽不可谏。 而好鬼神。 章因推类而说莽。 令归政于卫氏。 宇使宽夜持血洒莽第门。 吏发觉之。 执宇送狱。 及妻皆死。 卫氏尽诛灭。 穷治其事。 吕宽所连。 及郡国豪杰素非己者。 杀于市门。 海内震焉。 吴章者。 大儒。 所教千有余人。 莽悉欲禁锢其门人。 门人改名他师。 时司徒掾平陵侯李敞。 独自劾为吴章弟子。 收葬章尸。 王舜闻而义之。 比之栾布。 表为谏议大夫。 四年春正月。 郊祀高祖以配天。 宗祀文帝以配上帝。 改殷绍嘉公曰宋公。 周承休公曰郑公。 诏妇人非自犯法。 男子八十已上。 十岁已下。 家非坐不道。 诏所召捕。 皆得系。 其当验问者则验问。 二月丁未。 立皇后王氏。 赦天下。 遣太仆王恽等八十人。 置副假节。 巡行天下。 观风俗。 赐九卿已下至六百石宗室有属籍者。 爵各有差。 赐民爵一级。 鳏寡孤独高年帛。 时吏民上书者八千余人。 咸曰伊尹为阿衡。 周公为太宰。 七子皆封。 有司以为宜如所言。 遂假安汉公号为宰衡。 位上公。 赐莽太夫人号显君。 食邑二千户。 黄金印赤绂。 子男皆封列侯。 太后亲临前殿。 莽拜于后。 如周公故事。 莽奏立明堂辟雍。 尊孝宣庙为中宗庙。 莽欲悦太后意。 乃以郅支功尊孝元庙为高宗。 为学者筑舍万区。 所益博士员经各五人。 征天下有才能及小学异艺之士。 前后至者数千人。 群臣奏宰衡位在诸侯王上。 初置西海郡。 徙天下犯法者处之。 时莽遣多持金帛。 诱塞外羌豪等献地请降。 曰闻太后圣明。 安汉公至仁。 天下太平。 近岁已来。 羌人无疾苦。 故思乐内属。 莽因奏言。 谨按已有东海。 未有西海。 请以羌献地为西海郡。 又赂匈奴。 令上书曰。 闻中国讥二名。 故名囊知互斯。 今更名智。 以顺制作。 梁王有罪。 徙废汉中自杀。 分京师。 置前辉光。 后承烈二郡。 更公卿大夫八十一元士名位次。 及十二州名。 分界郡国所属。 冬大风。 吹长安城东门屋瓦且尽。 莽所遣使者八人行风俗。 还言天下郡国齐同。 诈为郡国造歌谣。 颂功德。 凡三万言。 又奏市无二价。 官无狱讼。 民无盗贼。 野无饥人。 道不拾遗。 男女异路。 交致太平。 五年春正月。 祫祭明堂。 诏太上皇已来族亲。 各以世氏。 郡国。 致宗师以纠之。 致教训焉。 考察不从教令。 有冤失职者。 宗师因邮亭上书宗伯以闻。 夏四月乙未。 太师孔光薨。 大司徒冯商为太师。 是时吏民上书荐莽者。 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 及诸侯王公卿见者皆叩头。 言宜加赏于安汉公。 于是诏策加莽九锡之命。 羲和刘歆等四人。 治明堂辟雍。 王恽等八人。 使行风俗。 宣明德化。 皆封为列侯。 闰月立梁孝王九世孙音为梁王。 冬十月乙亥。 高原庙殿门灾。 本志以为高庙长安城中。 原庙在渭北。 不宜立。 初。 惠帝为出游长乐宫。 方筑复道。 在高庙道上。 叔孙通曰。 子孙奈何乘高庙道上行。 帝惧遂急毁之。 叔孙通曰。 人君无过举。 愿陛下因为原庙。 渭上衣冠出游之处立庙。 缺    太后导而临朝。 任莽。 非正之象也。 冬十有二月。 长乐少府甄邯为大司徒。 丙子。 帝崩于未央宫。 时元帝统绝。 宣帝有孙五。 畏其长也。 言兄弟不得相为后。 乃征元帝玄孙广戚侯子婴三岁。 讬以为卜相最吉而立之。 前辉光谢嚣奏。 言武功亭长孟宗浚井。 得白石丹书。 言安汉公为皇帝。 符命之兴。 自此始也。 莽遂谋为居摄。 以周公故事。 皆如天子之制。 明年改元为居摄元年。 莽奏言帝母丁姬。 祖母傅太后。 葬不应礼。 皆发其厮。 既开傅太后厮。 崩。 压杀数百人。 臭闻数里。 发丁姬厮。 有火出四五丈。 群燕衔土投厮上。 赞曰。 孝平之世。 政自莽出。 褒善显功。 以自尊盛。 观其文辞。 方外百蛮。 无思不服。 休征嘉应。 颂声并作。 至于异见于上。 民怨于下。 莽亦不能文也。 居摄元年春二月。 立婴为皇太子。 号曰孺子。 夏四月。 安众侯刘崇。 与丞相张绍谋曰。 安汉公必危刘氏。 吾帅宗族为先。 海内必和之。 遂合谋万余人。 攻宛城不能入而败。 绍者。 张竦之从弟。 竦与崇族父刘嘉诣阙自归。 莽赦之不罪。 竦为嘉作奏曰。 建初元寿之间。 大统几绝。 陛下圣德拯救。 国命复延。 临朝统政。 动以宗室为始。 登用九族为先。 故乱则统其理。 危则致其安。 祸则引其福。 绝则接其继。 幼则代其任。 夙夜孜孜不已。 凡以为天下。 厚刘氏也。 建辟雝。 立明堂。 班大法。 流圣化。 天下颙颙。 引领而叹。 颂声洋洋满耳。 人无愚贤男女。 皆喻旨意。 而刘崇独怀悖惑之心。 操畔逆之虑。 恶不忍闻。 罪不容诛。 诚子臣之仇。 宗室之雠也。 是故亲属震落而告其罪。 民人溃叛而弃其兵。 进不跬步。 退不伏殃。 臣闻叛逆之国。 既以诛讨。 则潴其宫。 以为污池。 纳垢浊焉。 名曰凶墟。 虽生菜茹而民不食。 四墙其社。 覆上栈下。 着以为诫。 臣不胜愤愤之情。 愿为宗室倡始。 父子兄弟。 持畚荷锸。 驰到南阳。 潴崇宫室。 令如古制。 及崇社宜如亳社。 盛称功德。 莽大喜。 封为师礼侯。 七日。 皆赐爵关内侯。 封竦淑德侯。 长安为之语。 欲得封。 过张伯松。 力战斗。 不如巧作奏。 自后反者皆污池云。 群臣复白太后。 刘崇等所以谋反者。 莽权轻也。 宜尊莽以镇海内。 五月甲辰。 莽称假皇帝。 冬十月丙辰。 日有食之。 是岁西羌庞恬傅幡反。 遣护羌校尉窦况平之。 其二年春。 窦况破西羌。 夏四月。 更造货。 错刀一。 直三十。 契刀一。 直五百。 大钱一。 直五十。 与五铢并行。 九月。 东郡太守翟义。 立严乡刘信为天子。 东平王云子也。 翟义。 方进小子也。 义将起兵。 谓其姊子上蔡陈丰曰。 莽必代汉。 吾父子受国厚恩。 当为国讨贼。 假令时不成。 死国埋名。 犹可以不惭先帝。 汝其从我乎。 丰年十八。 壮勇许诺。 遂与东郡刘宇严乡侯刘信信弟璜结谋。 初信兄开明立为王。 无子。 而信子匡嗣立为东平王。 故义并东平王而立信。 义自为大司马柱天大将军。 以东平王傅苏隆为丞相。 丹为御史大夫。 东平王孙卿素有智略。 以明兵法。 在京师。 义乃诈移书。 以重罪传逮庆。 移书郡国。 言莽毒杀平帝。 摄天子位。 欲以绝汉。 今天子已立。 恭行天罚。 郡国振动。 比到山阳。 众十余万。 莽惶恐。 抱孺子祷郊庙。 作筴告。 遣谏议大夫桓谭等告谕天下。 当反政之意。 乃收族义家。 后母及兄宣皆死。 遣王邑孙建等十八人将兵击义。 又置腹心七将军。 屯关中以自备。 冬十有二月。 王邑等破翟义。 斩刘璜。 义与信弃军亡。 义捕得。 传尸长安。 磔陈都市。 信卒不得。 初闻兵。 茂陵以西二十三县贼尽发。 赵明霍鸿等自称将军。 劫掠吏民。 众十余万。 火见未央宫殿前。 其三年春。 地震。 大赦天下。 明鸿等皆破。 莽自以威德遂盛。 获天人助。 乃谋即真之事。 秋七月。 莽母功显君死。 意不在丧。 为缌衰服而加麻环绖。 如天子吊诸侯之礼。 自以为摄天子位。 不敢服其私亲也。 凡一吊会葬皆如初。 令新都侯崇为主。 服丧三年。 广饶侯刘京上书。 言齐郡临淄县亭长卒。 尝梦见人曰。 天公使我告亭长。 居摄皇帝当为真。 不信我。 亭中当有新井。 亭长起视。 亭中有新井百尺。 又太保藏洪奏新井亭长符命。 言雍巴郡得铜符帛图。 文曰。 天告帝符。 献者封侯。 莽于是改居摄三年为初始元年。 期门郎张充等交谋共劫莽。 立楚王。 发觉诛死。 梓潼人哀章作铜匮为两。 检其一曰。 天帝行玺金匮图。 其二曰。 赤帝玺某。 传与黄帝莽金策。 书某者。 高皇帝名也。 言莽为真天子图。 书莽大臣八人。 有王盛王兴。 哀章因自窜其名。 凡十一人。 皆署官爵。 为辅佐。 以付高庙仆射以闻。 戊辰。 莽到高庙。 拜受金匮。 遂即天子位。 改正朔。 易服色。 以十二月为正。 以鸡鸣时为朔。 色尚黄。 初高帝时得秦玉玺。 因服命之。 名传国玺。 莽令王舜从太后求之。 太后怒骂舜。 汝不顾义。 我汉家寡老妇。 旦暮且死。 用此玺俱葬。 终不可得。 太后因号泣而言。 左右莫不垂涕。 舜悲不自胜。 良久。 乃白太后曰。 臣等已无可言。 莽必欲得之。 太后宁能终不与邪。 太后恐欲劫之。 乃出投之于地。 曰我老已死矣。 知汝兄弟。 不久灭族矣。 乃尊太后为新室文母。 莽以十月癸酉朔。 为建国元年春。 大赦天下。 乃策命孺子曰。 咨尔婴。 昔皇天佑乃太祖。 历代十二。 享国二百一十载。 天之历数。 在于予躬。 诗不云乎。 侯服于周。 天命靡常。 封尔为安定公。 永为新室宾。 于戏。 敬天之休。 往践乃位。 无废朕命。 以平原安德漯阴鬲重丘合凡万户。 为安定公国。 立汉祖宗之庙于其国。 与周后并行其正朔服色。 读策毕。 莽亲执孺子手。 流泣歔欷曰。 昔周公摄位。 终得复子明辟。 今予独迫皇天威命。 不得如意。 哀叹良久。 中傅将太子下殿。 北面称臣。 百僚陪位。 莫不感动。 以孝平皇帝后为安定太后。 复更号曰黄皇室主。 欲嫁之。 主不听。 莽按金匮辅臣皆封。 拜王舜为太师。 平晏为太傅。 刘歆为太师。 哀章为国将。 是为四辅。 甄邯为大司马。 王寻为大司徒。 王邑为大司空。 是为三公。 甄丰为更始将军。 王兴为卫将军。 孙建为立国将军。 王盛为前将军。 是为四辅将军。 凡十一人。 以应符命之名。 孺子居其邸。 使者监护。 敕阿保乳母不得与语。 至壮大不能名六畜。 莽定诸侯王皆称公。 及四夷皆更为侯。 更作小钱径六分。 文曰小钱。 与大钱一直五十者。 为二品并行。 夏四月。 徐乡侯刘快结党千数。 起兵于其国。 快兄殷。 故汉胶东王时改为扶公。 国在即墨。 快攻殷。 殷闭城拒。 快败走死。 莽增殷国为万户。 复井田制。 遣五威将军王奇等。 班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 以着代汉之符。 赦天下。 五威将军。 皆乘干文车。 驾坤六马。 背负鷩鸟之毛。 服饰甚伟。 各置左右前后中帅。 凡五帅。 衣冠各如其方色。 将军持节。 称太一之使。 帅持幢。 称五帝之使。 冬雷桐华。 真定刘都等谋起兵。 发觉诛。 真定常山大雨雹。 其二年。 莽之九月。 戊己校尉史陈良终带共杀校尉刁护。 劫掠吏士。 自称汉大将。 亡入匈奴。 十有二月雷。 更名单于号曰降奴服于知。 时多作符命。 以得封侯。 其不为者。 戏曰独天帝无除书。 自是莽乃禁之。 初甄丰刘歆王舜等建安汉宰衡之号。 非复令莽居摄也。 及即真。 歆舜内惧。 而丰性刚。 形于颜色。 丰子寻复作符命。 故汉氏平帝后黄皇室主为寻妻。 莽发怒收寻。 皆死。 连者数百人。 词及扬雄。 时校书在天禄阁。 使者欲收之。 雄恐惧。 自投阁下几死。 莽闻之曰。 雄素不豫事。 何故在此。 间请问其故。 乃歆子棻从雄问奇字。 有诏勿问。 莽之为人。 大口蹶颔。 露眼赤睛。 大声如嘶。 长七尺五寸。 好厚履高冠。 反膺仰视。 或云所谓鸱目虎喙豺声也。 故能啖人。 亦为人所啖。 莽闻而诛之。 王舜自莽即位。 病悸而死。 其三年。 遣谒者持节。 安车印绶。 拜楚国龚胜为太子师友祭酒。 秩上卿。 使者之郡。 太守县邑长吏三老官属行义诸生千人入胜舍。 致诏书。 胜因称病笃。 使者以印绶加胜。 辄推去。 使者自言请留守胜。 以秋凉发。 胜知不免。 谓门人高晖等曰。 吾蒙汉之厚恩。 岂以一身事二姓。 遂不食十四日而死。 有父老吊哭甚哀。 曰嗟乎。 薰以香自烧。 膏以明自消。 龚生竟夭天年。 非吾徒也。 遂出。 莫知其谁。 胜字君宾。 与同郡龚舍字长倩友善。 故世称两龚。 并着名节。 胜哀帝时为谏议大夫。 荐龚舍宁寿皆征。 胜曰。 窃见国御巫医。 尚为驾御。 贤士宜有驾。 于是诏从之。 寿称疾不至。 舍至。 拜谏议大夫。 以疾免。 即就家拜太山太守。 使者到县。 请舍到庭受拜。 舍曰。 王者以天下为家。 何必于宫。 遂就家拜之。 至官数月。 以疾乞骸归。 兄子曼容亦养志自脩。 为官不肯过六百石。 辄自免去。 莽以安车迎齐薛方。 曰。 尧舜在上。 下有巢许。 今则主上方隆唐虞之德。 亦犹小臣欲守箕山之节。 莽悦而听之。 隃糜郭钦。 杜陵蒋诩字元卿。 皆以郡守刺史。 以廉耻着名。 齐国栗融字客卿。 北海禽庆字子夏。 苏章字文则。 山阳曹竟字子期。 皆大儒。 俱不仕莽。 池阳有小人。 影长尺余。 或乘车马。 或步行。 操持万物。 小大皆自称。 三日乃止。 海滨蝗。 河水泛清河以东数郡。 莽征能治河者。 至以百数。 大略者长水校尉平陵关并言河决。 率尝于平原东郡左右。 其地形下而土疏恶也。 闻禹治河。 本空此地。 以为南北不过百八十里。 河空此地。 不为官亭民室而已。 大司马掾张式言。 水性就下。 行疾则自刮成空而稍深。 河水重浊。 号一石水六斗泥。 今西方诸郡。 及京师民。 引河渭水以溉田。 春夏少水时。 故河流迟。 贮淤而稍浅。 雨多水暴至则溢决。 而国家数堤塞之。 稍益高于平地。 犹筑垣墙而贮水也。 可顺从其性。 无复以灌溉。 则水道通利。 无溢决之害矣。 临淮韩牧以为可略于禹贡九河处穿之。 纵不能为九。 但为四五。 宜有益。 大司空掾王璜言。 河入渤海。 地高于韩牧所欲穿处。 往者天尝连雨。 东北风。 海水溢西南。 出浸数百里。 九河地悉为海水渐矣。 禹之行河水。 本从西山下。 东北去。 周书曰。 定王五年河徙。 则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 又秦攻魏。 决河灌其都。 决处遂大。 不可复补。 宜却徙完平处。 更开空。 使缘西山足。 乘高地东北入海。 乃无水灾。 事亦无施行者。 其四年夏。 赤气出东方竟天。 东北西南皆反乱侵边。 其五年二月。 文母皇后崩。 葬渭陵。 与元帝合而沟水绝之。 立庙于长安新室。 世世献祭。 元帝配食。 坐于床下莽为后服丧三年。 西域焉耆国叛杀都尉。 冬十有一月。 孛星出。 其六年三月壬申晦。 日有蚀之。 四月。 陨霜杀草木。 六月黄雾四塞。 秋七月。 大风拔树木。 北阙城门瓦飞。 雨雹。 杀牛羊。 莽以周官王制之文。 置卒正连率。 大尹职如太守。 属长职如都尉。 置州牧。 其礼如三公。 郡监二十五人。 位上大夫。 各主五郡。 皆世其官。 分长安六卿。 置六师。 各一人。 分三辅为六尉郡河东河南河内弘农颍川南阳为六隧。 郡置大夫。 职如太守。 属正职如都尉。 及他官名悉改。 大都至分为六郡。 县以亭长为名者三百六十。 其后数变更。 一郡至五易名。 而旋复其故。 吏民不能记。 每下诏书。 辄系其本名而兼言之。 令天下小学。 以戊子代甲子为六旬首。 其七年春。 日中星见。 民讹言黄龙坠地。 死黄山。 宫中百姓奔走。 观者万数。 莽制礼作乐。 说六经。 公卿旦入暮出。 连年不决。 十一公分布劝农桑。 班令于天下。 中郎绣衣执法在郡国。 乘权势。 更相奏举。 案章交错道中。 召会吏民。 逮捕证左。 白黑纷乱。 货赂相冒。 守宫阙告诉者甚众。 莽自以专权得汉政。 故咸自揽众务。 常御灯火。 至明不能治。 有司受成苟免。 因缘为奸而已。 上书者连年不决。 县宰邮者至数年。 兼领一切。 竞为贪苛。 拘系县狱者。 至连年逢赦乃得出。 卫士不交代者数年。 冬。 以郡县灾害。 率减吏禄。 终不得禄者。 各因职为奸利以自给。 谷籴常贵。 百姓穷困。 起为盗贼。 邯郸以北大雨。 水出流杀人。 其八年春二月。 大雨雪。 深者二丈。 柏竹咸枯死。 地震。 莽诏曰。 地者有动有震。 震者为害。 动者不害。 故易称曰坤动而静。 辟胁万物。 万物生焉。 其好自诬饰。 皆此类也。 长平观西岸崩壅泾水。 泾水不流。 郡臣上寿。 以为土填水。 匈奴灭亡之兆也。 臣下从谀亦如之。 秋七月丁酉。 霸陵城灾。 戊子晦。 日有蚀之。 翟义党王孙庆捕得。 莽使大医尚方巧屠。 共刳剥之。 量度五藏。 以竹挺寻脉。 知所终始。 云可以治病。 其九年。 琅邪女子吕母为子报仇。 党众寖多。 至数万人。 号曰赤眉。 莽亲至南郊作威斗。 威斗者。 以五石铜为之。 形若北斗。 长二尺五寸。 欲以厌兵。 令有司命人负之。 其十年正月朔。 北军南门灾。 莽一切收长吏家财五分之四以助边。 令吏得告将。 许奴告主。 欲禁奸。 奸愈甚。 樊崇刁子都等。 以饥饿相聚于琅邪。 众皆数万。 其十一年。 令太史更推三万六千岁历纪。 六岁一改元。 布告天下。 时匈奴寇边。 莽乃大募发丁男死罪囚吏民奴。 一切税吏民皆三十取一。 传募有伎术者。 待以不次之位。 上言便宜者以万数矣。 或言能渡水不用舟楫。 连马接车济百万之师。 或言不持斗储。 食药物。 马不饥。 或言能飞。 一日千里。 莽辄试之。 取大鸟翮作翼。 头与身皆着毛。 通引镮钮。 飞数百步辄堕。 莽知其不可用。 苟欲获其名。 皆拜大将军。 赐以车马待诏。 发遣大司马武建伯严尤。 与将军廉丹击匈奴。 皆赐姓王。 大凡十三部。 将四十万众。 齎三百日粮。 欲同时并出塞。 追匈奴内之丁零。 因分其地。 立呼韩邪十五子。 严尤谏曰。 匈奴为害久矣。 周秦汉皆征之。 然皆未得上策者。 周得中策。 汉得下策。 秦无策焉。 当周宣王之时。 玁狁内侵。 命将驱之。 尽境而反。 其视夷狄之侵。 譬犹蚊蚋之害。 驱之而已。 故天下称明。 是为中策。 汉武帝选将练兵。 齎粮深入。 虽有克获之功。 胡辄报之。 兵连祸结。 四十余年。 中国罢耗。 匈奴亦创艾。 而天下称武。 是为下策。 始皇不忍小忿。 而轻民力。 恢长城之固。 延袤万里。 转输之行。 起于负海。 疆场未定。 中国内竭。 以丧社稷。 是为无策。 今天下遭阳九之厄。 比年饥馑。 而北边尤甚。 今发四十万众。 齎三百日之粮。 东据海岱。 南取江淮。 然后能备。 计其道里。 一年尚未集合。 兵先至者。 聚居暴露。 师老械朽。 势不可用。 此一难也。 边城空虚。 不能奉军粮。 内调郡国。 不相及属。 此二难也。 计一人三百日食。 用米十八斛。 非牛力不能胜。 牛又当自齎食。 加二十四斛。 重矣。 胡地沙卤。 多乏水草。 以往事揆之。 军出不满百日。 牛必死尽。 且余粮尚多。 人不能胜。 此三难也。 秋冬甚寒。 春夏则多风。 齎釜镬薪炭。 重不可胜。 食糒饮水。 以历四时。 师有疾疫之忧。 势不能久。 此四难也。 辎重自随。 则轻锐者少。 不得疾行。 虏径遁逃。 势不相及。 幸而逢虏。 则累辎重。 如遇险阻。 衔尾相随。 虏邀遮前后。 危殆不测。 此五难也。 大用民力。 功不可必立。 臣伏忧之。 莽不听。 又复引古者名将乐毅白起不用之意。 及谕边事凡三篇。 及当出师庭议。 尤固争之。 宜先忧山东。 莽怒。 策尤为庶人。 以董忠代之。 师久屯不行。 运转不已。 天下骚动。 翼平连率田况奏。 言民资不实。 莽复三十税一。 以况忠言忧国。 进爵为伯。 众皆骂之。 夙夜连率韩博上言。 有奇士巨毋霸。 长一丈六尺。 大九围。 来至臣府。 曰欲奋击匈奴。 出于蓬莱东南五城西北。 轺车不能胜。 即以大车驷马。 载霸诣阙。 愿陛下作大甲高车。 贲育之衣。 遣大将军一人。 虎贲百夫迎之。 于道。 京师门不容者。 开大高之。 欲以示百蛮。 意欲以讽莽。 莽闻而恶之。 留霸新丰。 更其姓曰巨母霸。 谓因文太后霸王符也。 博以非所宜言。 弃市。 其十二年。 大顺时之令。 春夏斩人都市。 二月壬申。 日正黑。 七月大风。 毁玉露台。 杜陵便殿乘虎文衣载在室匣中。 自出立于外堂上。 良久乃委地。 莽欲示万世之基。 乃营长安城南堤封百顷。 以起九庙。 黄帝虞舜陈胡王齐敬王济百闵王。 凡五庙不毁云。 济南伯王元城孺王阳顷王新都显王黄帝庙。 东西南北各四十丈。 高十七丈。 余各半之。 金银雕饰。 穷极工巧。 费用巨百万。 卒徒死者以万数。 钜鹿马适求。 举燕兵以诛莽。 发觉诛死。 南郡张霸江夏羊收王匡等起兵于绿林下江。 共皆万余人。 武功中水乡民舍垫为池。 其十三年。 更州牧为监。 如刺史。 莽子临与莽侍婢通。 恐漏泄。 乃谋杀莽。 发觉自杀。 秋。 陨霜杀菽。 关东大饥。 莽问群臣擒贼方略。 故左将军公孙禄征来与议。 禄曰。 太史令宗宣诬天文。 以凶为吉。 太傅唐遵饰虚伪以取名。 国师刘歆颠倒五经。 毁坏师法。 明学男张邯。 地理侯孙阳。 造井田。 使民弃业。 羲和唐匡设六管以劳工商。 说符侯崔发阿谀以取容。 令下情不得上通。 宜诛此数子以慰天下。 莽怒。 令虎贲扶禄出。 时民皆饥愁。 州县不能慰安。 又不得擅发兵。 故盗贼寖多。 唯翼平连率田况发四万人。 授以兵车。 与刻石为约。 赤眉闻之。 不敢入界。 况自劾奏。 莽切责况擅发兵。 赦罪。 谕以擒贼。 况自请出击贼。 所向皆破。 莽使况领青徐二州牧。 况请无出大将。 选牧尹以下。 明其赏罚。 收合离散。 小国徙其老弱置大城中。 积谷。 并力固守。 贼攻城不得。 势必不能聚。 所过乏食。 以此招之则降。 击之则灭。 今出大将军。 郡县苦之。 乃甚于贼。 宜尽征还乘传使者。 以休息郡县。 委任臣二州。 盗贼必平。 莽畏恶况。 阴为发代。 赐况书。 将代监其兵。 况随使者还。 齐地遂败。 其十四年闰月。 霸桥灾。 数千人沃之不灭。 关东民相食。 蝗虫蔽天。 自东来至长安。 入未央宫。 发吏民。 设购赏以捕之。 时下江兵盛。 新市朱鲔。 平林陈收。 皆复聚众。 莽遣大将军孔仁严尤陈茂击之。 前所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击赤眉。 匡丹皆败。 莽知天下溃叛。 乃分遣使除六管诸禁。 诏令民不便者。 皆收还之。 时世祖与伯升起兵。 与平林合攻棘阳。 十有二月。 有星孛于张箕。 其十五年二月辛巳。 刘圣公立为更始皇帝。 即世祖之族兄也。 莽遣大司徒王寻。 大司空王邑。 将兵号百万击更始。 二公兵败于昆阳。 关东震恐。 道士西门君惠。 谓莽从兄王涉曰。 谶云汉复兴。 刘秀为天子。 天子国师刘歆是也。 先是歆依谶改名秀。 涉以语大司马董忠。 共语歆。 歆谓天文人事。 东方必成。 歆亦怨杀其二子。 又畏大祸将至。 遂谋与忠劫莽东降。 忠等诛死。 歆涉以亲近。 莽恶其人闻。 遂隐诛。 歆涉自杀。 莽师徒外破。 大臣内叛。 无所复信。 忧懑不能食。 性好小数。 但为厌胜之事。 遣人坏汉园陵罘罳。 云无使民复思汉。 皆此类也。 崔发言国有大灾。 则哭以厌之。 莽乃率群臣至南郊大哭。 告天下诸生小民旦夕会哭。 甚者除为吁嗟郎。 汉兵至。 遂发莽先人坟墓。 烧其棺椁。 焚其九庙。 火照城中。 十一月戊申朔。 汉兵入城。 城中人皆降。 避火前殿。 莽犹按式回席。 随斗柄而坐。 曰天生德于予。 汉兵其如予何。 庚戌。 乃升渐台。 执威斗。 抱符命。 群臣从者尚千余人。 王邑兵尽乃还。 父子守莽。 下晡时。 兵众上台。 邑等战死。 邑者。 成都王商之子也。 莽藏室中地隅间。 校尉公孙宾就斩莽头。 军人争莽身。 支纷节解。 肌肉脔切。 遂传首谒更始于宛。 孝平后曰。 何面目复见汉家。 遂投火而死。 后婉嫕有志操。 自刘氏废称疾不朝会。 莽欲改嫁之。 令立国将军孙建子将医问疾。 后大怒。 鞭其旁侍者。 发怒不起。 莽遂不敢逼之。 钟武刘望聚众汝南。 称尊号。 严尤陈茂投之。 尤为大司马。 茂为丞相。 十余日望兵败。 尤茂并死。 司命孔仁以兵降汉。 乃叹曰。 吾闻食人食者死其事。 乃自刎死。 本传曰。 王莽始起外戚。 折节力行。 以要名誉。 宗族称孝。 朋友归仁。 及其居位辅政。 成哀之际。 勤劳国家。 直道而行。 动见称述。 岂所谓在家必闻。 在国必闻。 色取仁而行违者。 莽既不仁。 而有邪佞之才。 又乘四父历世之权。 遭汉中微。 国统三绝。 而太后寿考。 为之宗主。 故得肆其奸慝。 而成篡夺之祸。 推此言之。 亦有天时。 非人力也。 及其窃位南面。 处非所据。 颠覆之势。 险于桀纣。 而莽晏然。 自谓唐虞复出。 乃始恣睢。 奋其威焰。 滔天虐民。 穷凶极恶。 毒被诸夏。 乱起蛮貊。 未足逞其欲焉。 故海内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内外怨恨。 远近俱发。 城池不守。 支体分裂。 遂令天下城邑为墟。 丘垄发掘。 害遍生灵。 延及朽骨。 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 考其祸败。 未有如莽之甚也。 昔秦燔诗书以立私议。 莽诵六经以文奸言。 同归殊涂。 俱用亡灭。 此皆亢龙之绝气。 非命之运会。 紫色蝇声。 余分闰位为圣王之驱除云尔。 王莽既败。 天下云扰。 大者建州郡。 小者据县邑。 公孙述称帝于蜀。 隗嚣据陇拥众。 收集英雄。 班彪在焉。 彪即成帝婕妤之弟之稚子也。 嚣问彪曰。 往者周亡。 战国并争。 天下分裂。 数代然后始定。 意者纵横之事。 复起于今日乎。 将乘运迭兴。 在一人也。 愿先生论之。 论曰。 周废兴与汉稍异。 昔周立爵五等。 诸侯从政。 根本既微。 枝叶强大。 故其末流有纵横之事。 其势然也。 汉家承秦之制。 郡县治民。 臣无百年之柄。 至于成帝。 假借外家。 哀平祚短。 国嗣三绝。 危自上起。 伤不及下。 故王氏之贵。 倾擅朝廷。 能窃其位。 不恤于人心。 是以即位之后。 天下莫不引领而叹。 十余年间。 中外骚动。 远近俱发。 假号云合。 咸称刘氏。 不谋同辞。 方今豪杰带州域者。 皆无七国世业之资。 诗云。 皇矣上帝。 临下有赫。 监观四方。 求民之瘼。 今民皆讴吟思汉。 乡仰刘氏。 已可知矣。 嚣曰。 先生之言周汉之势可。 至于见愚人习识刘氏。 而谓汉家重兴。 疏矣。 昔秦失其鹿。 刘氏逐而得之。 时民复知汉乎。 彪感其言。 又闵祸患之不息。 乃着王命论以救时难。 其辞曰。 昔在帝尧之禅。 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 舜亦以命禹。 暨于稷契。 咸佐唐虞。 光济四海。 奕世载德。 至于汤武而有天下。 虽遭遇异时。 而禅代不同。 至于应天顺民。 其揆一也。 是故刘氏承尧之后。 氏族之世。 着于春秋。 唐据火德而汉运绍之。 始起丰沛。 神母夜号。 以彰赤帝之符。 由是言之。 帝王福祚。 必有明圣显懿之德。 丰功厚利积累之业。 然后精诚通于神明。 流泽加于生民。 故为神明所福飨。 天下所归往。 未见亡命。 功德不纪。 而能崛起于此者也。 世俗见高祖起于布衣。 不达其故。 以为适遭暴乱。 得奋其剑。 游说之士。 比于逐鹿。 捷者幸而得之。 不知神器有命。 不可以智力求之。 悲夫。 此世俗所以多乱臣贼子也。 若然。 岂徒晻于天道。 又不睹于人事也。 夫饥馑流离。 单寒道路。 思短褐之袭。 儋石之畜。 所愿不过一金。 终于转死沟壑。 何也。 则贫穷亦有命也。 况乎天子之位。 四海之富。 神明之祚。 可得而妄处哉。 故虽遭罹阨会。 窃其权柄。 勇如信布。 强如梁籍。 成如王莽。 然卒就鼎镬。 伏斧锧。 烹煮分裂。 又况幺么不及数子哉。 而欲晻干天位者乎。 是驽蹇之乘。 不骋千里之涂。 燕雀之俦。 不奋六翮之用。 楶税之材。 不荷栋梁之任。 斗筲之子。 不秉帝王之量。 易曰。 鼎折足。 覆公餗。 言不胜任也。 当秦之末。 豪杰并起。 共推陈婴而欲王之。 婴母止之曰。 自吾为汝家妇。 汝世贫贱。 卒得富贵不祥。 不如以兵属人。 事成少受其利。 不成祸有所归。 婴从其言。 而陈氏以宁。 王陵之母。 亦见项羽必亡。 知刘氏将兴。 是岁陵为汉将。 母获于楚。 有汉使来。 陵母见之。 曰告吾子。 汉王长者。 必得天下。 尔谨顺事之。 无有二心。 遂对汉使。 伏剑而死。 以固陵心。 其后果定汉。 陵为相封侯。 夫以匹妇之明。 犹能推事理之致。 探祸败之机。 传宗祀于无穷。 垂策书于春秋。 而况丈夫乎。 是故穷达有命。 吉凶由人。 婴母知废。 陵母知兴。 审此四者。 帝王之分决矣。 盖在高祖。 其兴也有五。 一曰是帝尧之苗裔。 二曰体貌多奇异。 三曰神武有征应。 四曰宽明而仁信。 五曰知人善任使。 加之以诚信好谋。 达于听受。 见善如不及。 用人如由己。 从谏如顺流。 趣时如向赴。 当食吐哺。 纳子房之策。 收足挥洗。 揖郦生之说。 悟戍卒之言。 断怀上之情。 高四皓之名。 割肌肤之爱。 举韩信于行陈。 收陈平于亡命。 英雄陈力。 群策毕举。 此高祖之大略也。 所以成帝业焉。 若乃灵瑞符应。 又可略闻矣。 初刘媪妊高祖。 梦与神遇。 雷电晦冥。 有龙蛇之怪。 及长而多灵。 有异于众。 是以王媪武负。 感物而折券。 吕公睹形而进女。 秦皇东游以厌其气。 吕后望云而知其处。 始受命则白蛇分。 西入关则五星聚。 故淮阴留侯。 谓之天授。 非人力也。 历古今之得失。 验行事之成败。 稽帝王之世运。 考五者之所谓。 趣舍不厌斯位。 符应不同斯庆。 而苟昧权利。 越次妄据。 外不量力。 内不知命。 则必丧保家之主。 失天年之寿。 遇折足之凶。 伏斧锧之诛。 英雄诚知觉悟。 畏若祸戒。 超然远览。 渊然深识。 收婴陵之明分。 绝信布之觊觎。 距逐鹿之瞽说。 审神器之授受。 无贪不可几者。 为二母之所笑。 则福祚流于子孙。 天禄永终矣。 彪知嚣不寤。 乃避难于河西。 河西大将军窦融访问焉。 举茂才为徐令。 彪子固。 字孟坚。 明帝时为郎。 据太史公司马迁史记。 自高祖至于孝武大功臣。 绍其后事。 迄于孝平王莽之际。 着帝纪表志传。 为汉书凡百篇。 述其帝纪。 其辞曰。 皇矣汉祖。 纂尧之绪。 实天生德。 聪明神武。 秦人不纲。 网漏于楚。 爰兹发迹。 断蛇奋旅。 神母告符。 朱旗乃举。 越蹈秦郊。 婴来稽首。 革命创制。 三章是纪。 应天顺人。 五星同晷。 项氏畔奂。 绌我巴汉。 西土宅心。 战士愤怨。 乘衅而起。 席卷三秦。 割据山河。 保此怀民。 股肱萧曹。 社稷是经。 爪牙信布。 腹心良平。 恭行天罚。 赫赫明明。 述高纪。 孝惠短世。 高后称制。 罔顾天显。 吕宗以败。 述惠纪。 太宗穆穆。 允恭玄默。 化民以躬。 率下以德。 农不供贡。 罪不收孥。 宫不新馆。 陵不崇基。 我德如风。 民应如草。 国富刑清。 登我汉道。 述文纪。 世宗晔晔。 思弘祖业。 畴咨熙载。 髦俊并作。 厥作伊何。 百蛮是攘。 恢我疆宇。 外搏四荒。 武功既抗。 乃迪斯文。 宪章六学。 统一圣真。 封禅郊祀。 祭秩百神。 协律改正。 享兹永年。 述武纪。 孝昭幼冲。 厮宰惟忠。 燕盖诪张。 实叡实聪。 罪人斯得。 邦家和同。 述昭纪。 中宗明明。 寅用刑名。 时举傅纳。 听断惟精。 柔远能迩。 燀燿威灵。 龙荒朔漠。 莫不来庭。 不承祖烈。 尚于有成。 述宣纪。 孝元翼翼。 高明柔克宾礼故老。 优容亮直。 外割禁苑。 内损御服。 离宫不卫。 山陵不邑。 阉尹之疵。 秽我明德。 述元纪。 孝成皇皇。 临朝有光。 威仪之盛。 如珪如璋。 壶闱恣赵。 朝政在王。 炎炎燎火。 亦允不扬。 述成纪。 孝哀彬彬。 克揽威神。 凋落洪枝。 颠倒鼎臣。 婉娈董公。 惟亮天功。 大过之困。 实挠实凶。 述哀纪。 孝平不造。 新都作宰。 不周不伊。 丧我四海。 述平纪。 凡汉有天下。 地东西万九千三百二里。 南北万二千三百六十八里。 堤封万万四千五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五顷。 除邑居道路山林川泽郡国不可辟者。 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百六十七顷。 郡国三事三十。 县一千三百一十四。 道三十三。 侯国二事。 四十一。 户。 千二十三万三千六百一十二。 口。 五千六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九十八人。 此在国家彊盛之时。 凡汉纪。 其称年本纪表志传者。 书家本语也。 其称论者。 臣悦所论。 粗表其大事。 以参得失。 以广视听也。 惟汉四百二十有六载。 皇帝拨乱反正。 统武兴文。 永惟祖宗之洪业。 思光启于万嗣。 阐综大猷。 命立国典。 以及群籍。 于是乃作考旧。 通连体要。 以述汉纪。 易称多识前言往行。 以畜其德。 诗云古训是式。 中兴已前一时之事。 明主贤臣。 规模法则。 得失之轨。 亦足以监矣。 撰汉书百篇以综往事。 庶几来者亦有监乎此。 其辞曰。 茫茫上古。 结绳而治。 书契爰作。 典谟云备。 明德惟馨。 光于万祀。 其在中叶。 实有陶唐。 不显伊则。 配天惟明。 荡荡厥猷。 有焕其章。 至于有周。 对日重光。 于赫大汉。 统辟元功。 穆穆惟祗。 二祖六宗。 明明皇帝。 纂承洪绪。 遭国闵凶。 困于荼蓼。 实天生德。 应运建主。 矫矫俊臣。 惟国作辅。 绥我思成。 有德思祜。 拨乱反正。 大建惟序。 武功既列。 迺赞斯文。 礼惟前轨。 命我小臣。 爰着典籍。 以立旧勋。 综往昭来。 永监后昆。 侍中悦上。 汉纪本凡七万二千四百三十二字。 王莽一万字。 莽摄位三年。 即真十五年。 合十八年。 发布时间:2025-11-19 13:28:0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