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归田录卷一 内容: 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奏曰:不拜。 问其何故,对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赞宁者,颇知书,有口辩,其语虽类俳优,然适会上意,故微笑而颔之,遂以为定制。 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也。 议者以为得礼。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勘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 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 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 有《木经》三卷,今行于世者是也。 国朝之制,知制诰必先试而后命,有国以来百年,不试而命者才三人:陈尧佐、杨亿、及★忝与其一尔。 仁宗在东宫,鲁肃简公(宗道)为谕德,其居在宋门外,俗谓之浴堂巷,有酒肆在其侧,号仁和,酒有名于京师,公往往易服(一作衣)微行,饮于其中。 一日,真宗急召公,将有所问。 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乃自仁和肆中饮归。 中使遽先入白,乃与公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 ? 幸先见教,冀不异同。 公曰:但以实告。 中使曰:然则当得罪。 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一作罪大)也。 中使嗟叹而去。 真宗果问,使者具如公对。 真宗问曰:(一作公)何故私入酒家 ? 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一作俱)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 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 真宗笑曰:卿为宫臣,恐为御史所弹。 然自此奇公,以为忠实可大用。 晚年每为章献明肃太后言群臣可大用者数人,公其一也。 其后章献皆用之。 太宗时亲试进士,每以先进卷子者赐第一人及第。 孙何与李庶几同在科场,皆有时名,庶几文思敏速,何尤苦思迟〔一〕。 会言事者上言:举子轻薄,为文不求义理,惟以敏速相夸。 因言:庶几与举子于饼肆中作赋,以一饼熟成一韵者为胜。 太宗闻之大怒,是岁殿试,庶几最先进卷了,遽叱出之。 由是何为第一。 〔二〕故参知政事丁公、(度)晁公(宗悫)往时同在馆中,喜相谐谑。 晁因迁职,以启谢丁,时丁方为群牧判官,乃戏晁曰:启事更不奉答,当以粪墼一车为报。 晁答曰:得墼胜于得启。 闻者以为善对。 石资政(中立)好谐谑,士大夫能道其语者甚多。 尝因入朝,遇荆王迎授,东华门不得入,遂自左掖门入。 有一朝士,好事语言,问石云:何为自左(去声)掖门入 ? 石方★班,且走且答曰:★为大(音★)王迎授。 闻者无不大笑。 杨大年方与客棋,石自外至,坐于一隅。 大年因诵贾谊《鹏赋》以戏之云:止于坐隅,貌甚闲暇。 石遽答曰:口不能言,请对以臆。 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道)、和相(凝)同在中书,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基直几何 ? 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 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 ? 因诟责久之。 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 于是烘堂大笑。 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钱副枢(若水)尝遇异人传相法,其事甚怪,钱公后传杨大年,故世称此二人有知人之鉴。 仲简,扬州人也,少习明经,以贫佣书大年门下。 大年一见奇之,曰:子当进士及第,官至清显。 乃教以诗赋。 简天禧中举进士第一甲及第,官至正郎、天章阁待制以卒。 谢希深为奉礼郎,大年尤喜其文,每见则欣然延接,既去则叹息不已。 郑天休在公门下,见其如此,怪而问之,大年曰:此子官亦清要,但年不及中寿尔。 希深官至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卒年四十六,皆如其言。 希深初以奉礼郎锁厅应进士举,以启事谒见大年,有云:曳铃其空,上念无君子者;解组不顾,公其如苍生何 ! 大年自书此四句于扇,曰:此文中虎也。 由是知名。 太祖时,郭进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 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当尔一官。 岁馀,其人诱其一城来降。 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 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 ! 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 太祖于是赏以一官。 君臣之间盖如此。 鲁肃简公立朝刚正,嫉恶少容,小人恶之,私目为鱼头。 当章献垂帘时,屡有补益,谠言正论,士大夫多能道之。 公既卒,〔三〕太常谥曰刚简,议者不知为美谥,以为因谥讥之,竟改曰肃简。 公与张文节公(知白)当垂帘之际,同在中书,二公皆以清节直道为一时名臣,而鲁尤简易,若曰刚简,尤得其实也。 宋尚书(祁)为布衣时,未为人知。 孙宣公 * 一见奇之,遂为知己。 后宋举进士,骤有时名,故世称宣公知人。 公尝语其(一无此字)门下客曰:近世谥用两字,而文臣必谥为文,皆非古也。 吾死得谥曰宣若戴足矣。 及公之卒,宋方为礼官,遂谥曰宣,成其志也。 嘉佑二年,枢密使田公(况)罢为尚书右丞、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 罢枢密使当降麻,而止以制除。 盖往时高若讷罢枢密使,所除官职正与田公同,亦不降麻,遂以为故事。 〔四〕真宗时,丁晋公(谓)自平江军节度使除兵部尚书、参知政事,节度使当降麻,而朝议惜之,遂止以制除。 近者陈相(执中)罢使相除仆射,乃降麻,庞籍罢节度使除观文殿大学士,又不降麻。 盖无定制也。 宝元、康定之间,余自贬所还过京师,见王君贶初作舍人,自契丹使归。 余时在坐,见都知、押班、殿前马步军联骑立门外,呈榜子称不敢求见,舍人遣人谢之而去。 至(一无此字)庆历三年,余作舍人,此礼已废。 然三衙管军臣僚于道路相逢,望见舍人,呵引者即敛马驻立,前呵者传声太尉立马,急遣人谢之,比舍人马过,然后敢行。 后予官于外十年而还,遂入翰林为学士,见三衙呵引甚雄,不复如当时,与学士相逢,分道而过,更无敛避之礼,盖两制渐轻而三衙渐重。 〔五〕旧制:侍卫亲军与殿前分为两司。 自侍卫司不置马步军都指挥使,止置马军指挥使、步军指挥使(一止作马步军指挥使)以来,侍卫一司自分为二,故与殿前司例为三衙也。 五代军制已无典法,而今又非其旧制者多矣。 国家开宝中所铸钱,文曰宋通元宝,至宝元中,则曰皇宋通宝,近世钱文皆着年号,惟此二钱不然者,以年号有宝字,文不可重故也。 太祖建隆六年,〔六〕将议改元,语宰相勿用前世旧号,于是改元干德。 其后,因于禁中见内人镜背有干德之号,以问学士陶谷,谷曰:〔七〕此伪蜀时年号也。 因问内人,乃是故蜀王时人。 太祖由是益重儒士,而叹宰相(一有之字)寡闻也。 〔八〕仁宗即位,改元天圣,时章献明肃太后临朝称制,议者谓撰号者取天字,于文为二人,以为二人圣者,悦太后尔。 至九年,改元明道,又以为明字于文日有并也,与二人旨同。 无何,以犯契丹讳,明年遽(一作遂)改曰景佑,是时连岁天下大旱,改元诏意冀以迎和气也。 五年,因郊又改元曰宝元。 自景佑初,群臣慕唐玄宗以开元加尊号,遂请加景佑于尊号之上,至宝元亦然。 是岁赵元昊以河西叛,改姓元氏,朝廷恶之,遽改元曰康定,而不复加于尊号。 而好事者又曰康定乃谥尔。 明年又改曰庆历。 至九年,大旱,河北尤甚,民死者十八、九,于是又改元曰皇佑,犹景佑也。 六年,日蚀四月朔,以谓正阳之月,自古所忌,又改元曰至和。 三年,仁宗不豫,久之康复,又改元曰嘉佑。 自天圣至此,凡年号九,〔九〕皆有谓也。 寇忠愍公(准)之贬也,初以列卿知安州,既而又贬衡州副使,又贬道州虽驾,遂贬雷州司户。 时丁晋公与冯相(拯)在中书,丁当秉笔,初欲贬崖州,而丁忽自疑,语冯曰:崖州再涉鲸波,如何 ? 冯唯唯而已。 丁乃徐拟雷州。 及丁之贬也,冯遂拟崖州,当时好事者相语曰: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 ? 比丁之南也,寇复移道州,寇闻丁当来,遣人以蒸差别逆于(一作迎于)境上,而收其僮仆,杜门不放出,闻者多以(一作公)为得体。 杨文公(亿)以文章擅天下,然性特刚劲寡合。 有恶之者,以事谮之。 大年在学士院,忽夜召见于一小阁,深在禁中。 既见赐茶,从容顾问,久之,出文藁数箧,以示大年云:卿识朕书迹乎 ? 皆朕自起草,未尝命臣下代作也。 大年惶恐不知所对,顿首再拜而出。 乃知必为人所谮矣。 由是佯狂,奔于阳翟。 真宗好文,初待大年眷顾无比,晚年恩礼渐衰,亦由此也。 王文正公(曾)为人方正持重,在中书最为贤相。 尝谓:大臣执政,不当收恩避怨。 公尝语尹师鲁曰:恩欲归己,怨使谁当 ! 闻者叹服,以为名言。 李文靖公(沆)为相沈正厚重,有大臣体。 尝曰:吾为相无他能,唯不改朝廷法制,用此以报国。 士大夫初闻此言,以谓不切于事。 及其后,当国者或不思事体,或收恩取誉,屡更祖宗旧制,遂至官兵冗滥,不可胜纪,而用度无节,财用(一作力)匮乏,公私困弊。 推迹其事,皆因执政不能遵守旧规,妄有更改(一作改更)所致。 至此始知公言简而得其要,由是服其识虑之精。 陶尚书(谷)为学士,尝晚召对,太祖御便殿,陶至望见上,将前而复却者数四,左右催宣甚急,谷终彷徨不进,太祖笑曰:此措大索事分 ! 顾左右取袍带来,上已束带,谷遽趋入。 薛简肃公知开封府,时明参政(镐)为府曹官,简肃侍之甚厚,直以公辅期之。 其后公守秦、益,常辟以自随,优礼特异。 有问于公何以知其必贵者,公曰:其为人端肃,其言简而理尽。 凡人简重则尊严,此贵臣相也。 其后果至参知政事以卒。 时皆服公知人。 腊茶出(一作盛)于剑、建,〔一○〕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一一〕为第一。 自景佑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 仁宗退朝,常命侍臣讲读于迩英阁。 贾侍中(昌朝)时为侍进,讲《春秋左氏传》,每至诸侯淫乱事,则略而不说。 上问其故,贾以实对。 上曰:《六经》载此,所以为后王鉴(一作监)戒,何必讳 ? 丁晋公自保信军节度使、知江宁府召为参知政事。 中书以丁节度使,召学士草麻,时盛文肃为学士,以为参知政事合用舍人草制,遂以制除。 丁甚恨之。 寇忠愍之贬,所素厚者九(二字一作之)人,自盛文肃以下皆坐斥逐,而杨大年与寇公尤善,丁晋公怜其才,曲保全之。 议者谓丁所贬朝士甚多,独于大年能全之,大臣爱才一节可称也。 太祖时,以李汉超为关南巡检使捍北虏,与兵三千而已,然其齐州赋税最多,乃以为齐州防御使,悉与一州之赋,俾之养士。 而汉超武人,所为多不法。 久之,关南百姓诣阙讼汉超贷民钱不还及掠其女以为妾。 太祖召百姓入见便殿,赐以酒食慰劳之,徐问曰:自汉超在关南,契丹入寇者几 ? 百姓(二字一作对)曰:无也。 太祖曰:往时契丹入寇,边将不能御,河北之民,岁遭劫虏,汝于此时能保全其赀财妇女乎 ? 今汉超所取,孰与契丹之多 ? 又问讼女者曰:汝家几女,所嫁何人 ? 百姓具以对。 太祖曰:然则所嫁皆村夫也。 若汉超者,吾之贵臣也,以爱汝女则取之,得之必不使失所,与其嫁村夫,孰若处汉超家富贵 ! 于是百姓皆感悦而去。 太祖使人语汉超曰:汝须钱何不告我,而取于民乎 ! 乃赐以银数百两,曰:汝自还之,使其感汝也。 汉超感泣,誓以死报。 仁宗万机之暇,无所玩好,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 凡飞白以点画象物形,而点最难工。 至和中,有书待诏李唐卿撰飞白三百点以进,自谓穷尽物象,上亦颇佳之,乃特为清净二字以之,其六点尤为奇绝,又出三百点外。 仁宗圣性恭俭。 至和二年春,不豫,两府大臣日至寝阁问圣体,见上器服简质,用素漆唾壶盂子,素★盏进药,御榻上衾褥皆黄★,色已故暗,宫人遽取新衾覆其上,亦黄★也。 然外人无知者,惟两府侍疾,因(一作因侍疾)见之尔。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 吾射不亦精乎 ?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一作而入)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轮者何异。 至和初,陈恭公罢相,而并用文、富二公。 (彦博弼)正衙宣麻之际,上遣小黄门(一有三辈二字)密于百官班中听其论议,而二公久有人望,一旦复用,朝士往往相贺。 黄门俱奏,上大悦。 余时为学士,后数日,奏事垂拱殿,上问:新除彦博等,外议如何 ? 余以朝士相贺为对。 上曰:自古(二字一作古者)人君用人,或以梦卜,苟不知人,当从人望,梦卜岂足凭耶 ! 故余作《文公批答》云:永惟商周之所记,至以梦卜而求贤,孰若用★绅之公言,从中外之人望者,具述上语也。 王元之在翰林,尝草夏州李继迁制,继迁送润笔物数倍于常,然用启头书送,(一作遂)拒而不纳。 盖惜事体也。 近时舍人院草制,有送润笔物稍后时者,必遣院子诣门催索,而当送者往往不磅。 相承既久,今索者、送者皆恬然不以为怪也。 内中旧有玉石三清真像,初在真游殿。 既而大内火,遂迁于玉清昭应宫。 已而玉清又大火,又迁于洞真。 洞真又火,又迁于上清。 上清又炎,皆焚荡无孑遗,遂(一有又字)迁于景灵。 而宫司道官相与惶恐,上言:真像所至辄火,景灵必不免,愿迁(二字一作乞移)他所。 遂迁于集禧宫迎祥池水心殿。 而都人谓之行火真君也。 丁文简公(度)罢参知政事,为紫宸殿学士,即文明殿学士也。 文明本有大学士,为宰相兼职,又有学士,为诸学士之首。 后以文明者,真宗谥号也,遂更曰紫宸。 近世学士,皆以殿名为官称,如端明、资政是也。 丁既受命,遂称曰丁紫宸。 议者又谓紫宸之号非人臣之所宜称,遽更曰观文。 观文是隋炀帝殿名,理宜避之,盖当时不知。 然则朝廷之事(一作士,)不可以不学也。 王冀公(钦若)罢参知政事,而真宗眷遇之意未衰,特置资政殿学士以宠之。 时寇莱公在中书,定其班位依杂学士,在翰林学士下。 冀公因诉于上曰:臣自学士拜参知政事,今无罪而罢,班反在下,是贬也。 真宗为特加(一作置)大学士,班在翰林学士上。 其宠遇如此。 景佑中有郎官皮仲容者,偶出街衢,为一轻浮子所戏,遽前贺云:闻君有台宪之命。 仲容立马愧谢久之,徐问其何以知之。 对曰:今新制台官,必用稀姓者,故以君姓知之尔。 盖是时三院御史乃仲简、论程、掌禹锡也。 闻者传以为笑。 太宗时宋白、贾黄中、李至、吕蒙正、苏易简五人同时拜翰林学士,承旨扈蒙赠之以诗云:五凤齐飞入翰林。 其后吕蒙正为(一作至)宰相,贾黄中、李至、苏易简皆至参知政事,宋白官至尚书,老于承旨,皆为名臣。 御史台故事:三院御史言事,必先白中丞。 自(一有中山二字)刘子仪为中丞,始★台中:今后御史有所言,不须先白中丞杂端。 〔一二〕至今如此。 丁晋公之南迁也,行过潭州,自作《斋僧疏》(一有文字)云:补仲山之衮,虽曲尽于巧心;和傅说之羹,实难调于众口。 其少以文称,晚年诗笔尤精,在海南篇咏万尤多,如草解忘忧忧底事,花名含笑笑何人,(一有之句二字)尤为人所传诵。 张仆射(齐贤)体质丰大,饮食过人,尤嗜肥猪肉,每食数斤。 天寿院风药黑神丸,常人所服不过一弹丸,公常以五七两为一大剂,夹以胡饼而顿食之。 淳化中罢相知安州,安陆山郡,未尝识达官,见公饮啖不类常人,举郡惊骇。 尝与宾客会食,厨吏置一金漆大桶于厅者,必有异于人也。 然而晏元献公清瘦如削,其饮食甚微,每析半饼,以箸卷之,抽去其箸,内捻头一茎而食(一有之字。)此亦异于常(一无此字)人也。 宋宣献公、(绶)夏英公(竦)同试童行诵经。 有一行者,诵《法华经》不过,问其习业几年矣,曰:十年也。 二公笑且闵之,因各取《法华经》一部诵之,宋公十(一作五)日,夏公七日,不复遗一字。 人性之相远(一有也字)如此。 枢密曹侍中,(利用)澶渊之役以殿直使于契丹,议定盟好,由是进用。 当庄献明肃太后时,以勋旧自处,权倾中外,虽太后亦严惮之,但呼侍中而不名。 凡内降恩泽,皆执不行。 然以其所执既多,故有三执而又降出者,(一无此字)则不得已而行之。 久之为小人(一有之字)所测,凡有求而三降不行者,必又请之。 太后曰:侍中已不行矣。 请者徐启曰:臣已告得侍中宅奶婆中其亲信为言之,许矣。 于是又降出,曹莫知其然也,但以三执不能已,〔一三〕★★行之。 于是太后大怒,自此切齿,遂及曹芮之祸。 乃知大臣功高而权盛,祸患之来,非智虑所能防也。 曹侍中在枢府,务革侥幸,而中官尤被裁抑。 罗崇勋时为供奉官,监后苑作岁满叙劳,过求恩赏,内中唐突不已。 〔一四〕庄献太后怒之,帘前谕曹,使召而戒励。 曹归院坐厅事,召崇勋立庭中,去其巾带,困辱久之,乃取状以闻。 崇勋不胜其耻。 其后曹芮事作,镇州急奏,言芮反状,仁宗、太后大惊,崇勋适在侧,因自请行。 既受命,喜见颜色,昼夜疾驰,锻成其狱。 〔一五〕芮既被诛,曹初贬随州,再贬房州,行至襄阳渡北津,监送内臣杨怀敏指江水谓曹曰:侍中,好一江水。 盖欲其自投也,再三言之,曹不谕。 至襄阳驿,遂逼其自缢。 宋郑公(庠)初名郊,字伯庠,与其弟(祁)自布衣时名动天下,号为二宋。 其为知制诰,仁宗骤加奖眷,便欲大用。 有忌其先进者谮之,谓其姓符国号,名应郊天。 又曰;郊者交也,〔一六〕交者,替代之名也,宋交,其言不详。 仁宗遽命改之,公怏怏不获已,乃改为庠,字公序。 公后更践二府二十馀年,以司空致仕,兼享福寿而(一作以)终。 而谮者竟不见用以卒,可以为小人之戒也。 曹武惠王,(彬)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自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室弊坏,子弟请加★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既平江南回,诣★门入见,★子称奉敕江南钗当公事回。 其谦恭不伐又如此。 真宗好文,虽以文辞取士,然必视其器识。 〔一七〕每御崇政赐进士及第,必召其高第三、四人并列于庭,更察其形神磊落者,始赐第一人及第。 或取其所试文辞有理趣者,徐 * 《铸鼎象物赋》云:足惟下正,讵闻公★之欹倾;铉乃上居,实取王臣之威重。 遂以为第一。 蔡齐《置器赋》云:安天下于覆盂,其功可大。 遂以为第一人。 钱思公生长富贵,而性俭约,闺门用度,为法甚谨。 子弟辈非时不能辄取一钱。 公有一珊瑚笔格,平生尤所珍惜,常置之几案。 子弟有欲钱者,辄窃而藏之,公即怅然自失,乃★于家庭,以钱十千赎(一作购)之。 居一、二日,子弟佯为求得以献,公欣然以十千赐之。 他日有欲钱者,又窃去。 一岁中率五、七如此,公终不悟也。 余官西都,在公幕亲见之,每与同僚叹公之纯德也。 国朝雅乐,即用王朴所制周乐。 太祖时,和岘以为声高,遂下其一律。 然至今言乐者,犹以为高,云今黄钟乃古夹钟也。 景佑中,李昭作新(二字一作所作)乐,又下其声。 太常歌工以其(一作为)太浊,歌不成声,当铸钟时,乃私赂铸匠,使减其铜齐,而声稍清,歌乃叶而成声,而照竟不知。 以此知审音作乐之难也。 照每人曰:声高则急促,下则舒缓,吾乐之作,久而可使人心感之皆舒和,而人物之生亦当丰大。 王侍读(洙)身尤短小,常戏之曰:君乐之成,能使我长(一有大字)乎 ? 闻者以为笑,而乐成竟不用。 邓州花蜡烛名著天下,虽京师不能造,相传云(一作亦)是寇莱公烛法。 公尝知邓州而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 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 杜祁公为人清俭,在官未尝燃官烛,油灯一炷,荧然欲灭,与客相对清谈而已。 二公皆为名臣,而奢俭不同如此,然祁公寿考终吉,莱公晚有南迁之祸,遂殁不返,虽其不幸,亦可以为戒也。 故事:学士在内中,院吏朱衣双引。 太祖朝李★为学士,太宗在南衙,朱衣一人前引而已,★(一有因字)亦去其一人,至今如此。 往时学士入★子不着姓,但云学士臣某。 先朝盛度、丁度并为学士,遂着姓以别之,其后遂皆着姓。 晏元献公以文章名誉,少年居富贵,性豪俊,所至延宾客,〔一八〕一时名士多出其门。 罢枢密副使,为南京留守,时年三十八。 幕下王琪、张亢最为上客。 亢体肥大,琪目为牛;琪瘦骨立,亢目为猴。 二人以此自相讥诮。 琪尝嘲讥曰:张亢触墙成八字,亢应声曰;王琪望月叫三声。 一坐为之大笑。 杨文公尝戒其门人,为文宜避俗语。 既而公因作表云:伏惟陛下德迈九皇。 门人郑戬遽请于公曰:未审何时得卖生菜 ? 于是公为之大笑而易之。 夏英公(竦)父官于河北,景德中契丹犯河北,遂殁于阵。 后公为舍人,丁母忧起复,奉使契丹,公辞不行,其表云:父殁王事,身丁母忧。 义不戴天,难下穹庐之拜;礼当枕块,忍闻夷乐之声。 〔一九〕当时以为(一作谓)四六偶对,最为精绝。 孙何、孙仅俱以能文驰名一时。 仅为陕西转运使,作《骊山诗》二篇,其后篇有云:秦帝墓成陈胜起,明皇宫就禄山来。 时方建玉清昭应宫,有恶仅者,欲中伤之,因录其诗以进。 真宗读前篇云:朱衣吏引上骊山,遽曰:仅小器也,此何足夸 ! 遂弃不读,而陈胜、禄山之语,卒得不(一作不得)闻,人以为幸也。 杨大年每欲(一作遇)作文,则与门人宾客饮博、投壶、奕棋,(二字一作乃至)语笑喧哗,而不妨构思。 以小方纸细书,挥翰如飞,文不加点,每盈一幅,则命门人传录,门人疲于应命,顷刻之际,成数千言,真一代之文豪也。 杨大年为学士时,草《答契丹书》云:邻坏交欢。 进草既入,真宗自注其侧云:朽壤、鼠壤、粪壤。 大年遽改为邻境。 明旦,引唐故事:学士作文书有所改,为不称职,当罢,因亟求解职。 真宗语宰相曰:杨亿不通商量,真有气性。 (一作性气)太常所用王朴乐,编钟皆不圆而侧垂。 自李照、胡瑗之徒,皆以为非及。 照作新乐,将铸编钟,给铜(一有于字)铸泻务,得古编钟一枚,工人不敢销毁,遂藏于太常。 钟不知何代所作,其铭曰:(一作云)粤朕皇祖宝和钟,粤斯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叩其声,与王朴夷则清声合,而其形不圆(一有而字)侧垂,正与朴钟同,然后知朴博古好学,不为无据也。 其后胡瑗改铸编钟,遂圆其形而下垂,叩之掩郁而不扬,其★钟又长甬而震掉,其声不和。 著作佐郎刘义叟窃谓人曰:此与周景王无射钟无异,必有眩惑之疾。 未几,仁宗得疾,人以义叟之言验矣。 其乐亦寻废。 (一有不用二字)自太宗崇奖儒学,骤擢高科至辅弼者多矣。 盖(一作自)太平兴国二年至天圣八年二十三榜,由吕文穆公(蒙正)而下,大用二十七(一作五)人。 而三人并登两府,惟天圣五年一榜而已,是岁王文安公(尧臣)第一,今昭文相公韩仆射、(琦)西厅参政赵侍郎(概)第二、第三人也。 予忝与二公同府,每见语此,以为科场盛事。 自景佑元年已后,至今治平三年,三十馀年十二榜,五人已上未有一人登两府者,亦可怪也。 校勘记〔一〕何尤苦思迟 宋人(阙名)《分门古今类事》卷十八引《归田录》此条(以下简称《古今类事》卷)此句下尚有自谓必居其下六字,或为此书编者所增益。)〔二〕由是何为第一 《古今类事》卷十八此句下尚有此不谓之命乎六字,或亦为此书编者所增益。 〔三〕公既卒 夏校:自小人恶之以下三十三字,《言行录》(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五)作:在政府七年,务裁抑侥幸,不以名器私人。 及薨十八字。 〔四〕遂以为故事 宋江少虞《皇宋类苑》七十八卷本卷二十五引《归田录》此条(下以简称《类苑》卷)以此句以下之文为别一条。 〔五〕盖两制渐轻而三衙渐重 以下《类苑》卷二十五另作一条。 〔六〕太祖建隆六年 《古今类事》卷二引宋钱易《洞微志》及《归田录》此条作建隆末;又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二记此事作建隆四年,始议改元。 案建隆无六年,疑六乃末或四之误。 〔七〕以问学士陶谷谷曰 夏校:以上四字祠堂本作窦仪,仪曰。 今案此事刘★《中山诗话》、李攸《宋朝事实》卷二及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均有记载,而各说不同。 〔八〕而叹宰相(一有之字)寡闻也 夏校:以上三字祠堂本作须用读书人五字。 〔九〕凡年号九 《类苑》卷三十二作凡年号九易。 〔一○〕腊茶出(一作盛)于剑建 《类苑》卷六十作腊茶出于福建。 〔一一〕日注 上海师范学院藏明刻《稗海》本《归田录》朱笔改注为铸,且有眉批校语云:日铸,绍兴山名,其地产茶。 〔一二〕不须先白中丞杂端 宋孙逢吉《职官分纪》卷十四(以下简称《职官分纪》卷)及宋祝穆、元富大用、祝渊《事文类聚》新集卷十八引《归田录》此条均无杂端二字。 又夏校:杂端二字疑误,案《宋史刘筠本传》作毋白丞杂,知宋官制,中丞之次为知杂御使,故以丞杂并举,此言中丞,则下杂端当为知杂之误。 今案:杂端二字无误。 唐宋重知杂事御使,谓之杂端,又曰端公,宋元丰改制以前之文献中多有此语。 〔一三〕但以三执不能已 《说郛》本执下有所字。 〔一四〕内中唐突不已 《类苑》卷七十一内中作入内。 〔一五〕锻成其狱 夏校:祠堂本锻作炼。 〔一六〕郊者交也 者下夏校:宋本作音。 今案《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欧阳文忠公集》(以下简称元刊《文集》本)、《稗海》本及《类苑》卷十均作郊音交也,长。 〔一七〕然必视其器识 器下夏校:《言行录》(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五)有形神二字。 〔一八〕所至延宾客 《类苑》卷六十三及《事文类聚》别集卷二十均无至字。 〔一九〕思闻夷乐之声 《类苑》卷四十及宋王正德《余师录》卷四引《归田录》此条夷乐之声作禁★之音;宋费衮《梁溪漫志》卷六引《归田录》此条作★★之音。 宋王★《王公四六话》上:夏英公《辞奉使表》略云:义不戴天,难下单于之拜;哀深陟★,忍闻禁★之音后永叔和《归田录》改云:义不戴天,难下穹庐之拜;情深陟★,忍闻夷乐之声。 各书所引均异。 发布时间:2025-11-19 16:25:2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