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 晋语四 内容: 1文公在狄十二年,狐偃曰:“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吾曰:‘奔而易达,困而有资,休以择利,可以戾也。 ’今戾久矣,戾久将底。 底着滞淫,谁能兴之? 盍速行乎! 吾不适齐、楚,避其远也。 蓄力一纪,可以远矣。 齐侯长矣,而欲亲晋。 管仲殁矣,多谗在侧。 谋而无正,衷而思始。 夫必追择前言,求善以终,餍迩逐远,远人入服,不为邮矣。 会其季年可也,兹可以亲。 ”皆以为然。 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 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 子犯曰:“天赐也。 民以土服,又何求焉! 天事必象,十有二年,必获此土。 二三子志之。 岁在寿星及鹑尾,其有此土乎! 天以命矣,复于寿星,必获诸侯。 天之道也,由是始之。 有此,其以戊申乎! 所以申土也。 ”再拜稽首,受而载之。 遂适齐。 2齐侯妻之,甚善焉。 有马二十乘,将死于齐而已矣。 曰:“民生安乐,谁知其它? ”桓公卒,孝公即位,诸侯叛齐。 子犯知齐之不可以动,而知文公之安齐而有终焉之志也,欲行,而患之,与从者谋于桑下。 蚕妾在焉,莫知其在也。 妾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言于公子曰:“从者将以子行,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 子必从之,不可以贰,贰无成命。 《诗》云:‘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先王其知之矣,贰将可乎? 子去晋难而极于此。 自子之行,晋无宁岁,民无成君。 天未丧晋,无异公子,有晋国者,非子而谁? 子其勉之! 上帝临子,贰必有咎。 ”公子曰:“吾不动矣,必死于此。 ”姜曰:“不然。 《周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 ’夙夜征行。 不遑启处,犹惧无及。 况其顺身纵欲怀安,将何及矣! 人不求及,其能及乎? 日月不处,人谁获安? 《西方之书》有之曰:‘怀与安,实疚大事。 ’《郑诗》云:‘仲可怀也,人之多言。 亦可畏也。 ‘昔管敬仲有言,小妾闻之,曰:‘畏威如疾,民之上也。 从怀如流,民之下也。 见怀思威,民之中也。 畏威如疾,乃能威民。 威在民上,弗畏有刑。 从怀如流,去威远矣,故谓之下。 其在辟也,吾从中也。 《郑诗》之言,吾其从之。 ’此大夫管仲之所以纪纲齐国,裨辅先君而成霸者也。 子而弃之,不亦难乎? 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从者之谋忠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 君国可以济百姓,而释之者,非人也。 败不可处,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子必速行。 吾闻晋之始封也,岁在大火,阏伯之星也,实纪商人。 商之飨国三十一王。 《瞽史之纪》曰:‘唐叔之世,将如商数。 ’今未半也。 乱不长世,公子唯子,子必有晋。 若何怀安? ”公子弗听。 3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 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 ”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 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 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 ”遂行。 4过卫,卫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礼焉。 宁庄子言于公曰:“夫礼,国之纪也;亲,民之结也;善,德之建也。 国无纪不可以终,民无结不可以固,德无建不可以立。 此三者,君之所慎也。 今君弃之,无乃不可乎! 晋公子善人也,而卫亲也,君不礼焉,弃三德矣。 臣故云君其图之。 康叔,文之昭也。 唐叔,武之穆也。 周之大功在武,天祚将在武族。 茍姬未绝周室,而俾守天聚者,必武族也。 武族唯晋实昌,晋胤公子实德。 晋仍无道,天祚有德,晋之守祀,必公子也。 若复而修其德,镇抚其民,必获诸侯,以讨无礼。 君弗蚤图,卫而在讨。 小人是惧,敢不尽心。 ”公弗听。 5自卫过曹,曹共公亦不礼焉,闻其骿胁,欲观其状,止其舍,谍其将浴,设微薄而观之。 僖负羁之妻言于负羁曰:“吾观晋公子贤人也,其从者皆国相也,以相一人,必得晋国。 得晋国而讨无礼,曹其首诛也。 子盍蚤自贰焉? ”僖负羁馈飧,置璧焉。 公子受飧反璧。 负羁言于曹伯曰:“夫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 ”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过此! 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 ”对曰:“臣闻之,爱亲明贤,政之干也。 礼宾矜穷,礼之宗也。 礼以纪政,国之常也。 失常不立,君所知也。 国君无亲,以国为亲。 先君叔振,出自文王,晋祖唐叔,出自武王,文、武之功,实建诸姬。 故二王之嗣,世不废亲。 今君弃之,不爱亲也。 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从之,可谓贤矣,而君蔑之,是不明贤也。 谓晋公子之亡,不可不怜也。 比之宾客,不可不礼也。 失此二者,是不礼宾,不怜穷也。 守天之聚,将施于宜。 宜而不施,聚必有阙。 玉帛酒食,犹粪土也,爱粪土以毁三常,失位而阙聚,是之不难,无乃不可乎? 君其图之。 ”公弗听。 6公子过宋,与司马公孙固相善,公孙固言于襄公曰:“晋公子亡,长幼矣,而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 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 赵衰其先君之戎御,赵夙之弟也,而文以忠贞。 贾佗公族也,而多识以恭敬。 此三人者,实左右之。 公子居则下之,动则谘焉,成幼而不倦,殆有礼矣。 树于有礼,必有艾。 《商颂》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降,有礼之谓也。 君其图之,”襄公从之,赠以马二十乘。 7公子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叔詹谏曰:“臣闻之:亲有天,用前训,礼兄弟,资穷困,天所福也。 今晋公子有三祚焉,天将启之。 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狐氏出自唐叔。 狐姬,伯行之子也,实生重耳。 成而隽才,离违而得所,久约而无衅,一也。 同出九人,唯重耳在,离外之患,而晋国不靖,二也。 晋侯日载其怨,外内弃之;重耳日载其德,狐、赵谋之,三也。 在《周颂》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荒,大之也。 大天所作,可谓亲有天矣。 晋、郑兄弟也,吾先君武公与晋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夹辅平王,平王劳而德之,而赐之盟质,曰:‘世相起也。 ’若亲有天,获三祚者,可谓大天,若用前训,文侯之功,武公之业,可谓前训。 若礼兄弟,晋、郑之亲,王之遗命,可谓兄弟。 若资穷困,亡在长幼,还轸诸侯,可谓穷困。 弃此四者,以徼天祸,无乃不可乎? !君其图之。 ”弗听。 叔詹曰:“若不礼焉,则请杀之。 《谚》曰:‘黍稷无成,不能为荣。 黍不为黍,不能蕃庑。 稷不为稷,不能蕃殖。 所生不疑,唯德之基。 ’”公弗听。 8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九献,庭实旅百。 公子欲辞,子犯曰:“天命也,君其飨之。 亡人而国荐之,非敌而君设之,非天,谁启之心! ”既飨,楚子问于公子曰:“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 ”公子再拜稽首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 羽旄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又何以报? “王曰:“虽然,不谷愿闻之。 ”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令尹子玉曰:“请杀晋公子。 弗杀,而反晋国,必惧楚师。 “王曰:“不可。 楚师之惧,我不修也。 我之不德,杀之何为! 天之祚楚,谁能惧之? 楚不可祚,冀州之土,其无令君乎? 且晋公子敏而有文,约而不谄,三材侍之,天祚之矣。 天之所兴,谁能废之? ”子玉曰:“然则请止狐偃。 ”王曰:“不可。 曹诗曰:‘彼己之子,不遂其媾。 ’邮之也。 夫邮而效之,邮又甚焉。 效邮,非礼也。 ”于是怀公自秦逃归。 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 9秦伯归女五人,怀嬴与焉。 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挥之。 嬴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公子惧,降服囚命。 秦伯见公子曰:“寡人之适,此为才。 子圉之辱,备嫔嫱焉,欲以成婚,而惧离其恶名。 非此,则无故。 不敢以礼致之,欢之故也。 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 唯命是听。 ”公子欲辞,司空季子曰:“同姓为兄弟。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 青阳,方雷氏之甥也。 夷鼓,彤鱼氏之甥也。 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 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姬、酉、祁. 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 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同德之难也如是。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 异类虽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同志虽远,男女不相及,畏黩敬也。 黩则怨,怨乱毓灾,灾毓灭姓。 是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 故异德合姓,同德合义。 义以导利,利以阜姓。 姓利相更,成而不迁,乃能摄固,保其土房。 今子于子圉,道路之人也,取其所弃,以济大事,不亦可乎? ”公子谓子犯曰:“何如? ”对曰:“将夺其国,何有于妻,唯秦所命从也。 ”谓子余曰:“何如? ”对曰:“《礼志》有之曰:‘将有请于人,必先有入焉。 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 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 无德于人,而求用人罪也。 ’今将婚媾以从秦,受好以爱之,听从以德之,惧其未可也,又何疑焉? ”乃归女而纳币,且之。 10他日,秦伯将享公子,公子使子犯从。 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 ”乃使子余从。 秦伯享公子如享国君之礼,子余相如宾。 卒事,秦伯谓其大夫曰:“为礼而不终,耻也。 中不胜貌,耻也。 华而不实,耻也。 不度而施,耻也。 施而不济,耻也。 耻门不闭,不可以封。 非此,用师则无所矣。 二三子敬乎! ”明日宴,秦伯赋《采菽》,子余使公子降拜。 秦伯降辞。 子余曰:“君以天子之命服命重耳,重耳敢有志,敢不降拜? “成拜卒登,子余使公子赋《黍苗》。 子余曰:“重耳之仰君也,若黍苗之仰阴雨也。 若君实庇荫膏泽之,使能成嘉谷,荐在宗庙,君之力也。 君若昭先君荣,东行济河,整师以复强周室,重耳之望也。 重耳若获集德而归载,使主晋民,成封国,其何实不从。 君若恣志以用重耳,四方诸侯,其谁不惕惕以从命! ”秦伯叹曰:“是子将有焉,岂专在寡人乎! ”秦伯赋《鸠飞》,公子赋《河水》。 秦伯赋《六月》,子余使公子降拜。 秦伯降辞。 子余曰:“君称所以佐天子匡王国者以命重耳,重耳敢有惰心,敢不从德。 ” 11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 ”得贞屯、悔豫,皆八也。 筮史占之,皆曰:“不吉。 闭而不通,爻无为也。 ”司空季子曰:“吉。 是在《周易》,皆利建侯。 不有晋国,以辅王室,安能建侯? 我命筮曰‘尚有晋国 ’,筮告我曰‘利建侯’,得国之务也,吉孰大焉! 震,车也。 坎,水也。 坤,土也。 屯,厚也。 豫,乐也。 车班外内,顺以训之,泉源以资之,土厚而乐其实。 不有晋国,何以当之? 震,雷也,车也。 坎,劳也,水也,众也。 主雷与车,而尚水与众。 车有震,武也。 众而顺,文也。 文具,厚之至也。 故曰屯。 其《繇》曰:‘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主震雷,长也,故曰元。 众而顺,嘉也,故曰亨。 内有震雷,故曰利贞。 车上水下,必伯。 小事不济,壅也。 故曰勿用有攸往,一夫之行也。 众顺而有武威,故曰‘利建侯’。 坤,母也。 震,长男也。 母老子强,故曰豫。 其繇曰:‘利建侯行师。 ’居乐、出威之谓也。 是二者,得国之卦也。 ” 12十月,惠公卒。 十二月,秦伯纳公子。 及河,子犯授公子载璧,曰:“臣从君还轸,巡于天下,怨其多矣! 臣犹知之,而况君乎? 不忍其死,请由此亡。 ”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河水。 ”沉璧以质。 董因迎公于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 ”对曰:“岁在大梁,将集天行。 元年始受,实沉之星也。 实沉之墟,晋人是居,所以兴也。 今君当之,无不济矣。 君之行也,岁在大火。 大火,阏伯之星也,是谓大辰。 辰以成善,后稷是相,唐叔以封。 《瞽史记》曰:嗣续其祖,如之滋,必有晋国。 臣筮之,得泰之八。 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 今及之矣,何不济之有? 且以辰出而以参入,皆晋祥也,而天之大纪也。 济且秉成,必霸诸侯。 子孙赖之,君无惧矣。 公子济河,召令狐、臼衰、桑泉,皆降。 晋人惧,怀公奔高梁。 吕甥、冀芮帅师,甲午,军于庐柳。 秦伯使公子絷如师,师退,次于郇。 辛丑,狐偃及秦、晋大夫盟于郇。 壬寅,公入于晋师。 甲辰,秦伯还。 丙午,入于曲沃。 丁末,入绛,即位于武宫。 戊申,剌怀公于高梁。 13初,献公使寺人勃鞮伐公于蒲城,文公逾垣,勃鞮斩其袪。 及入,勃鞮求见,公辞焉,曰:“骊姬之谗,尔射余于屏内,困余于蒲城,斩余衣袪。 又为惠公从余于渭滨,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若干二命,以求杀余。 余于伯楚屡困,何旧怨也? 退而思之,异日见我。 ”对曰:“吾以君为已知之矣,故入;犹未知之也,又将出矣。 事君不贰是谓臣,好恶不易是谓君。 君君臣臣,是谓明训。 明训能终,民之主也。 二君之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 除君之恶,唯力所及,何贰之有? 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 伊尹放太甲而卒以为明王,管仲贼桓公而卒以为侯伯。 干时之役,申孙之矢集于桓钩,钩近于袪,而无怨言,佐相以终,克成令名。 今君之德宇,何不宽裕也? 恶其所好,其能久矣? 君实不能明训,而弃民主。 余,罪戾之人也,又何患焉? 且不见我,君其无悔乎! ”于是吕甥、冀芮畏偪,悔纳文公,谋作乱,将以己丑焚公宫,公出救火而遂杀之。 伯楚知之,故求见公。 公遽出见之,曰:“岂不如女言,然是吾恶心也,吾请去之。 ”伯楚以吕、郄之谋告公。 公惧,乘驲自下,脱会秦伯于王城,告之乱故,及己丑,公宫火,二子求公不获,遂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14文公之出也,竖头须,守藏者也,不从。 公入,乃求见,公辞焉以沐。 谓谒者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 从者为羁绁之仆,居者为社稷之守,何必罪居者! 国君而雠匹夫,惧者众矣。 ”谒者以告,公遽见之。 15元年春,公及夫人嬴氏至自王城。 秦伯纳卫三千人,实纪纲之仆。 公属百官,赋职任功,弃责薄敛,施舍分寡。 救乏振滞,匡困资无。 轻关易道,通商宽农。 懋穑劝分,省用足财、利器明德,以厚民性。 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 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耇老,礼宾旅,友故旧。 胥、籍、狐、箕、栾、郄、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 诸姬之良,掌其中官。 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公食贡。 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 政平民阜,财用不匮。 冬,襄王避昭叔之难,居于郑地汜。 使来告难,亦使告于秦。 子犯曰:“民亲而未知义也,君盍纳王以教之义。 若不纳,秦将纳之,则失周矣,何以求诸侯? 不能修身而又不能宗人,人将焉依? 继文之业,定武之功,启土安疆,于此乎在矣! 君其务之。 ”公说,乃行赂于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以启东道。 16二年春,公以二军下,次于阳樊。 右师取昭叔于温,杀之于隰城。 左师迎王于郑。 王入于成周,遂定之于郏。 王飨醴,命公胙侑。 公请隧,弗许。 曰:“王章也,不可以二王,无若政何。 ”赐公南阳阳樊、温、原、州、陉、絺、组、攒茅之田。 阳人不服,公围之,将残其民,仓葛呼曰:“君补王阙,以顺礼也。 阳人未狎君德,而未敢承命。 君将残之,无乃非礼乎! 阳人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师旅,樊仲之官守焉,其非官守,则皆王之父兄甥舅也。 君定王室而残其姻族,民将焉放? 敢私布于吏,唯君图之! ”公曰:“是君子之言也。 ”乃出阳人。 17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 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 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 ”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 ”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 18文公立四年,楚成王伐宋,公率齐、秦伐曹、卫以救宋。 宋人使门尹班告急于晋,公告大夫曰:“宋人告急,舍之则宋绝。 告楚则不许我。 我欲击楚,齐、秦不欲,其若之何? ”先轸曰:“不若使齐、秦主楚怨。 ”公曰:“可乎? ”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 我分曹、卫之地以赐宋人。 楚爱曹、卫,必不许齐、秦。 齐、秦不得其请,必属怨焉,然后用之,蔑不欲矣。 ”公说,是故以曹田、卫田赐宋人。 令尹子玉使宛春来告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 舅犯愠曰:“子玉无礼哉! 君取一,臣取二,必击之。 ”先轸曰:“子与之。 我不许曹、卫之请,是不许释宋也。 宋众无乃强乎! 是楚一言而有三施,子一言而有三怨。 怨已多矣,难以击人。 不若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 ”公说,是故拘宛春于卫。 子玉释宋围,从晋师。 楚既陈,晋师退舍,军吏请曰:“以君避臣,辱也。 且楚师老矣,必败。 何故退? ”子犯曰:“二三子忘在楚乎? 偃也闻之:战斗,直为壮,曲为老。 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不可谓老。 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 ”退三舍避楚。 楚众欲止,子玉不肯,至于城濮,果战,楚众大败。 君子曰:“善以德劝。 ” 19文公诛观状以伐郑,反其陴。 郑人以名宝行成,公弗许,曰:“予我詹而师还。 詹请往,郑伯弗许,詹固请曰:“一臣可以赦百姓而定社稷,君何爱于臣也? ”郑人以詹予晋,晋人将烹之。 詹曰:“臣愿获尽辞而死,固所愿也。 ”公听其辞。 詹曰:“天降郑祸,使淫观状,弃礼违亲。 臣曰:‘不可。 夫晋公子贤明,其左右皆卿才,若复其国,而得志于诸侯,祸无赦矣。 ’今祸及矣。 尊明胜患,智也。 杀身赎国,忠也。 ”乃就烹,据鼎耳而疾号曰:“自今以往,知忠以事君者,与詹同。 “乃命弗杀,厚为之礼而归之。 郑人以詹伯为将军。 20晋饥,公问于箕郑曰:“救饥何以? ”对曰:“信。 ”公曰:“安信? ”对曰:“信于君心,信于名,信于令,信于事。 “公曰:“然则若何? ”对曰:“信于君心,则美恶不逾,信于名,则上下不干。 信于令,则时无废功。 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 于是乎民知君心,贫而不惧,藏出如入,何匮之有? ”公使为箕。 及清原之搜,使佐新上军。 21文公问元帅于赵衰,对曰:“郄谷可,行年五十矣,守学弥惇。 夫先王之法志,德义之府也。 夫德义,生民之本也。 能惇笃者,不忘百姓也。 请使郄谷。 ”公从之。 公使赵衰为卿,辞曰:“栾枝贞慎,先轸有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辅佐,臣弗若也。 ”乃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 取五鹿,先轸之谋也。 郄谷卒,使先轸代之。 胥臣佐下军。 公使原季为卿,辞曰:“夫三德者,偃之出也。 以德纪民,其章大矣,不可废也。 ”使狐偃为卿,辞曰:“毛之智,贤于臣,其齿又长。 毛也不在位,不敢闻命。 ”乃使狐毛将上军,狐偃佐之。 狐毛卒,使赵衰代之,辞曰:“城濮之役,先且居之佐军也善,军伐有赏,善君有赏,能其官有赏。 且居有三赏,不可废也。 且臣之伦,箕郑、胥婴、先都在。 ”乃使先且居将上军。 公曰:“赵衰三让。 其所让,皆社稷之卫也。 废让,是废德也。 ”以赵衰之故,搜于清原,作五军。 使赵衰将新上军,箕郑佐之;胥婴将新下军,先都佐之。 子犯卒,蒲城伯请佐,公曰:“夫赵衰三让不失义。 让,推贤也。 义,广德也。 德广贤至,又何患矣。 请令衰也从子。 ”乃使赵衰佐新上军。 22文公学读书于臼季,三日,曰:“吾不能行也咫,闻则多矣。 ”对曰:“然而多闻以待能者,不犹愈也? ” 23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 ”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 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 24文公问于胥臣曰:“吾欲使阳处父傅讙也而教诲之,其能善之乎? ”对曰:“是在讙也。 蘧蒢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僬侥不可使举,侏儒不可使援,蒙瞍不可使视,嚣瘖不可使言,聋聩不可使听,童昏不可使谋。 质将善而贤良赞之,则济可俟。 若有违质,教将不入,其何善之为! 臣闻昔者大任娠文王不变,少溲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疾焉。 文王在母不忧,在傅弗勤,处师弗烦,事王不怒,孝友二虢,而惠慈二蔡,刑于大姒,比于诸弟。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于是乎用四方之贤良。 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 ’,而谘于‘二虢’,度于闳夭而谋于南宫,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重之以周、邵、毕、荣,忆宁百神,而柔和万民。 故《诗》云:‘惠于宗公,神罔时恫。 ’若是,则文王非专教诲之力也。 ”公曰:“然则教无益乎? ”对曰:“胡为文,益其质。 故人生而学,非学不入。 ”公曰:“奈夫八疾何! ”对曰:“官师之所材也,戚施直鏄,蘧蒢蒙璆,侏儒扶卢,蒙瞍修声,聋聩司火。 童昏、嚣瘖、僬侥,官师之所不材也,以实裔土,夫教者,因体能质而利之者也。 若川然有原,以卬浦而后大。 ” 25文公即位二年,欲用其民,子犯曰:“民未知义,盍纳天子以示之义? ”乃纳襄王于周。 公曰:“可矣乎? ”对曰:“民未知信,盍伐原以示之信? ”乃伐原。 曰:“可矣乎? ”对曰:“民未知礼,盍大搜,备师尚礼以示之。 ”乃大搜于被庐,作三军。 使郄谷将中军,以为大政,欲溱佐之。 子犯曰:“可矣。 ”遂伐曹、卫,出谷戍,释宋围,败楚师于城濮,于是乎遂伯。 发布时间:2025-11-19 18:02:2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