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三·秦一 内容: 卫鞅亡魏入秦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深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苏秦始将连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以天府之,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买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 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中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注,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 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 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 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武立于上,民服于下。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惽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 以此论之,王国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色。 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陈箧书事,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市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使用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 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 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张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 ”----------------------------------------秦惠王谓寒泉子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复东山之君,从以欺秦。 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 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 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 ”寒泉子曰:“不可。 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 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 “秦惠王曰:“受命。 ”----------------------------------------泠向谓秦王泠向谓秦王曰:“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宋破,晋国危,安邑王之有也。 燕、赵恶齐、秦之合,必割地以交欲王矣。 齐必重于王,则向之攻宋也,且以恐齐而重王。 王何恶向之攻宋乎? 向以王之明为先知之,故不言。 ”----------------------------------------张仪说秦王张仪说秦王曰:“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 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余韩成从,将西南以与秦为难。 臣窃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 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千百万,白刃在前,斧质在后,而皆去走,不能死,罪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杀也。 言赏则不使,言罚则不行,赏罚不行,故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不攻无攻相事也。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 夫断死与断生也不同。 而民为之者是贵奋也。 一可以胜十,十可以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万,万可以胜天下矣。 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书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开地书千里,此甚大功也。 然而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往昔。 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钜坊,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 一战不胜而无齐。 故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臣闻之曰:’削柱掘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都、江南。 荆王亡奔走,东伏于陈。 当是之时,随荆以兵,则荆可举。 举荆,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 东以强齐、燕,中陵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 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荆人和。 今荆人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令帅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一矣。 天下有比志而军华下,大王以诈破之,兵至梁郭,围梁数旬,则梁可拔。 拔代码,则魏可举。 举魏则荆、赵之志绝。 荆、赵之志绝,则赵危。 赵危而荆孤。 东以强齐、燕,中陵三晋,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 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魏氏和,令魏氏收亡国,聚散年,立社主,置宗庙,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二矣。 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 是故兵终身暴灵于外,士民潞病于内,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三矣。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 其民轻而难用,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尽其民力。 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其民氓。 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之上党,大王以诈破之,拔武安。 当是时,赵氏上下不相亲合,贵贱不相信,然则是邯郸不守,拔邯郸,完河间,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羊肠,降代、上党。 代三十六县,上党十七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 代、上党不战而已为秦矣,东阳河外不战而已反为齐矣,中呼池以北不战而已为燕矣。 然则是举赵则韩必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 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挟荆,以东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流魏氏。 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 大王拱手以须,天下遍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 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赵氏为和。 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伯王之业,地尊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 且夫赵当亡不亡,秦当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谋臣一矣。 乃复悉卒乃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怒,战栗而却,天下固量秦力二矣。 军乃引退,并于李下,大王并军而致与只顾,非能厚胜之也,又交罢却,天下固量秦力三矣。 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 由是观之,臣以天下之从,岂其难矣。 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比志甚固。 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且臣闻之,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茍慎其道,天下可有也。 何以知其然也? 茜者纣为天子,帅天下将甲百万,左饮于淇谷,右饮于洹水,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为难。 武王将素甲三千领,战一日,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不伤。 智伯帅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灌之,三年,城且拔矣。 襄主错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而使张孟谈。 于是潜行而出,反智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智伯之国,禽其身,以成牒子之功。 今秦地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国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即着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 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 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 左成谓甘茂曰:“子不予之。 魏不反秦兵,张子不反秦。 魏若反秦兵,张子得志于魏,不敢反于秦矣。 张子不去秦,张子必高子。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鍭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据九鼎,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 而翁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 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而有桀、纣之乱。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以服矣。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所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 寡人听子。 ”----------------------------------------张仪之残樗里疾张仪之残樗里疾也,重而使之楚。 因令楚王为之请相于秦。 张子谓秦王曰:“重樗里疾而使之者,将以为国交也。 今身在楚,楚王因为请相于秦。 臣闻其言曰:’王欲穷仪于秦乎? 臣请助王。 ’楚王以为然,故为请相也。 今王诚听之,彼必以国事楚王。 ”秦王大怒,樗里疾出走。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请秦王曰:“有汉中,蠹。 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则伤本。 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 ”甘茂谓王曰:“地大者,国多忧乎!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为和楚,楚必畔天下而与王。 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楚攻魏。 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王用仪言,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 犀首战胜威王,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 ----------------------------------------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曰:“臣恐王之若郭君。 夫晋献公欲伐郭,而惮舟之侨存。 荀息曰:’《周书》有言,美女破舌。 ‘乃遗之女乐,以乱其政。 舟之侨谏而不听,遂去。 因而伐郭,遂破之。 又欲伐虞,而惮宫之奇存,荀息曰:’《周书》有言,美男破老。 ’乃遗之美男,教之恶宫之奇。 宫之奇以谏而不听,遂亡。 因而伐虞,遂取之。 今秦自以为王,能害王者之国者,楚也。 楚智横君之善用兵,用兵与陈轸之智,故骄张仪以五国。 来,必恶是二人。 愿王勿听也。 ”张仪果来辞,因言轸也,王怒而不听。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 小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 ”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 ”陈轸曰:“然。 ”王曰:“仪之言果信也。 ”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 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 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 ’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 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 ”秦王曰:“善。 ”乃必之也。 ----------------------------------------陈轸去楚之秦。 陈轸去楚之秦。 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 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 即复之楚,愿王杀之。 ”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 请为子车约。 ”对曰:“臣愿之楚。 ”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 子非楚,且安之也! ”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 楚人有两妻者,人挑其者,詈之;挑其少者,少者许之。 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 客谓挑者曰:’汝取长者乎? 少者乎? ’’取长者。 ’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 ’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 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 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 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轸出长官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 ”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 ’寡人遂无奈何也。 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 ’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 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 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 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 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 ’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 发布时间:2025-11-20 12:22:4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