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六·秦四 内容: 秦取楚汉中秦取楚汉中,再战于蓝田,大败楚军。 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至邓,楚王引归。 后三国谋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说薛公曰:“可发使告楚曰:’今三国之兵且去楚,楚能应而公攻秦,虽蓝田岂难得哉! 况于楚之故地? ’楚疑于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国之辞去,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 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三国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秦愈不敢出,则是我离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 ”薛公曰:“善。 ”遂发重使之楚,楚之应之果劝。 于是三国并力攻楚,楚果告急于秦,秦遂不敢出兵。 大(臣)[臣]有功。 ----------------------------------------薛公入魏而出齐女薛公入魏而出齐女。 韩春谓秦王曰:“何不取为妻,以齐、秦劫魏,则上党秦之有也。 齐、秦合而立负刍,负刍立,其母在秦,则魏,秦之县也已。 呡欲以齐、秦劫魏而困薛公,佐欲定其弟,臣请为王因呡与佐也。 魏惧而复之,负刍必以魏殁世事秦。 齐女入魏而怨薛公,终以齐奉事王矣。 ”----------------------------------------三国攻秦入函谷三国攻秦,入函谷。 秦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而讲。 ”对曰:“割河东,大费也;免于国患,大利也。 此父兄之任也。 王何不召公子池而闻焉? ”王召公子池而问焉,对曰:“讲亦悔,不讲亦悔。 ”王曰:“何也? ”对曰:“王割河东而讲,三国虽去,王必曰:’惜矣! 三国且去,吾特以三城从之。 ’此讲之悔也。 王不讲,三国入函谷,咸阳必危,王又曰’惜矣! 吾爱三城而不讲。 此又不讲之悔也。 寡人决讲矣。 ”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三国]之兵乃退。 ----------------------------------------秦昭王谓左右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日韩、魏,孰与始强? ”对曰:“弗如也。 ”王曰:“今之如耳、魏齐,孰与孟尝、芒卯之贤? “对曰:“弗如也。 ”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帅强韩、魏之兵以伐秦,犹无奈寡人何也! 今以无能若耳、魏齐,帅弱韩、魏以攻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 ”左右皆曰:“甚然。 ”中期推琴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 昔者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灭破范、中行,帅韩、魏以围赵襄子于晋阳。 决晋水以灌晋阳,城不沉者三板耳。 智伯出行水,韩康子御,魏桓子骖乘。 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 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 ’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 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分矣。 身死国亡,为天下笑。 今秦之强,不能过智伯;韩、魏虽弱,尚贤在晋阳之下也。 此乃方其用肘足时也,愿王之勿易也。 ”----------------------------------------楚魏战于陉山楚魏战于陉山。 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 魏战胜,楚败于南阳。 秦责赂于魏,魏不与。 管浅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寡人也。 王何不与寡人遇? 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 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 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 ’”秦王曰:“善。 ”以是告楚。 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 ----------------------------------------楚使者景鲤在秦楚使者景鲤在秦,从秦王与魏王遇于境。 楚怒,秦(合)[令]周最为楚王曰:“魏请无与楚遇而合于秦,是以鲤与之遇也。 弊邑之于与遇善之,故齐不合也。 ”楚王因不罪景鲤而德周、秦。 ----------------------------------------楚王使景鲤如秦楚王使景鲤如秦。 客谓秦王曰:“景鲤,楚王(使景)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 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不)与不如景鲤(留)[者市],是便计也。 “秦王乃留景鲤。 景鲤使人说秦王曰:“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而地不可得也。 臣之来使也,闻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 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国。 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 楚知秦之孤,不与地,而外结交诸侯以图,则社稷必危,不如出臣。 ”秦王乃出之。 ----------------------------------------秦王欲见顿弱秦王欲见顿弱,顿弱曰:“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 不即不见。 ”秦王许之。 于是顿子曰:“天下有[有]其实而无其名者,有无其实而有其名者,有无其名又无其实者。 王知之乎? ”王曰:“弗知。 ”顿子曰:“有其实而无其名者,商人是也。 无把铫推耨之势,而有积粟之实,此有其实而无其名者也。 无其实而有其名者,农夫是也。 解冻而耕,暴背而耨,无积粟之实,此无其实而有其名者也。 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乃是也。 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 “秦王悖然而怒。 顿弱曰:“山东战国有六,威不掩于山东,而掩于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秦王曰:“山东之建国可兼与? ”顿子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 王资臣万金而游,听之韩、魏,入其社稷之臣于秦,即韩、魏从。 韩、魏从,而天下可图也。 ”秦王曰:“寡人之国贫,恐不能给也。 ”顿子曰:“天下未尝无事也,非从即横也。 横成,则秦帝;从成,即楚王。 秦帝,即以天下恭养;楚王,即王虽有万金,弗得私也。 “秦王曰:“善。 ”乃资万金,使东游韩、魏,入其将相。 北游于燕、赵,而杀李牧。 齐王入朝,四国必从,顿子之说也。 ----------------------------------------顷襄王二十年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烧先王之墓。 王徙东北,保于陈城。 楚遂削弱,为秦所轻。 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楚人有黄歇者,游学博闻,襄王以为辩,故使于秦。 说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 臣请言其说。 臣闻之:’物至而反,冬夏是也。 致至而危,累棋是也。 ’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 先帝文王、庄王,王之身,三世而不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 今王(三)使盛桥守事于韩,成桥以北入燕。 是王不用甲,不伸威,而(出)[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 王又举甲兵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人,(楚燕)[魏]之兵云翔不敢校,王之功亦多矣。 王(申)[休曱]息众二年,然后复之,又取蒲、衍、首垣,以临仁、平(兵)[丘],小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矣。 王又割濮、磨之北(属之燕),断齐、秦之要,绝楚、魏之脊。 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王之威亦惮矣。 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义之(诫)[地],使无复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甲之强,壹毁魏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后患。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易》曰:’狐濡其尾。 ’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 何以知其然也? 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 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 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 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攻晋阳之城,胜有日矣,韩、魏反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上。 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 臣为大王虑而不取。 《诗》云:‘大武远宅不涉。 ’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 《诗》:‘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跃跃毚兔,遇犬获之。 ’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信越也。 臣闻,敌不可易,时不可失。 臣恐韩、魏之卑辞虑患,而实欺大国也。 此何也? 王既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矣。 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累世矣。 本国残,社稷坏,宗庙毁,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鬼神狐伤,无所食,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 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 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 (是)[且]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 王将藉路于仇雠之韩、魏乎? 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是王以兵资于仇雠之韩、魏。 王若不藉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随]阳、右壤。 随阳、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王虽有之,不为得地。 是王有毁楚之名,无得地之实也。 “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应)悉起应王。 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兵而攻留、方与、铚、胡陵、砀、萧、相,故宋必尽。 齐人南面,泗北必举。 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也,而王使之独攻。 王破楚(于)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韩、魏之强足以校于秦矣。 齐南以泗为境,东负海,北倚河,而无后患,天下之国,莫强于齐。 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一年之后,为帝若未能,于以禁王之为帝有余。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强,一举(众)[事]而注地于楚,(诎)[还]令韩、魏归帝重于齐,是王失计也。 “臣为王虑,莫若善楚。 秦、楚合而为一,(临)以[临]韩,韩必授首。 王襟以山东之险,带以河曲之利,韩必为观众之候。 若是,王以(十成)[甲戍]郑,梁氏寒心,许、鄢陵婴城,上蔡、召陵不往来也。 如此,而魏以关内候矣。 王一善楚,而关内二万乘之主注地于齐,齐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 是王之地一(任)[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 然后危动燕、赵,持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 ”----------------------------------------或为六国说秦王或为六国说秦王曰:“土广不足以为安,人众不足以为强。 若土广者安,人众者强,则桀、纣之后将存。 昔者,赵氏亦尝强矣。 曰,赵强何若? 举左案齐,举右案魏,厌案万乘之国二,(国)[由]千乘之宋也。 筑刚平,卫无东野,刍牧薪采,莫敢窥东门。 当是时,卫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曰:’吾将还其委质,而朝于邯郸之君乎! ’于是天下有称伐邯郸者,莫(不)令朝行。 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 齐太公闻之,举兵伐魏,壤地两分,国家大危。 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臣,天下乃释梁。 郢威王闻之,寝不寐,食不饱,帅天下百姓,以与申缚遇于泗水之上,而大败申缚。 赵人闻之至枝桑,燕人闻之至格道。 格道不通,平际绝。 齐战(败)[则]不胜,谋则不得,使陈毛释剑掫委南听罪,西说赵,北说燕,内喻其百姓,而天下乃(齐)释[齐]。 于是夫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以同言郢威王于侧(纣)[牖]之间。 臣岂以郢威王为政衰谋乱以至于此哉? 郢为强,临天下诸侯,故天下(乐)[谋]伐之也! ” 发布时间:2025-11-20 12:38:0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