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齐三 内容: 楚王死楚王死,太子在齐质。 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 ”薛公曰:“不可。 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 ”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 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 ’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之事,可以请行,可以令楚王亟入下东国;可以益割于谁;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可以为楚王走太子;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可以恶苏秦于薛公;可以为苏秦请封于楚;可以使人说薛公以善苏子;可以使苏子自解于薛公。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 ,计不决者名不成。 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 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薛公曰:“善。 为之奈何? ”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 楚得成,则君无败矣。 ”薛公曰:“善。 ”因遣之。 谓楚王曰:“齐欲奉天子而立之。 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 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 ”楚王曰:“谨受命。 ”因献下东国。 故曰可以使楚亟入地也。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 ”薛公曰:“奈何? ”“请告天子其故,使太子谒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故曰可以益割于楚。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 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 ”太子曰:“善。 ”倍楚之割而延齐。 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 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 故臣能去太子。 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 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辞,必听王。 然则是王去雠而得齐交也。 ”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 ”故曰可以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谓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 楚交成,太子必危矣。 太子其图之。 ”太子曰:“谨受命。 ”乃约车而暮去。 故曰可以使太子急去也。 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 苏秦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 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 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 ”薛公大怒于苏秦。 故曰,可使人恶苏秦于薛公也。 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 今人恶苏秦于薛公,以其为齐薄而为楚厚也。 愿王之知之。 ”楚王曰。 “谨受命。 ”因封苏秦为武贞君。 故曰可以为苏秦请封于楚也。 又使景鲤请薛公曰:“君之所以重于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齐权也。 今苏秦天下之辩士也,世与少有。 君因不善苏秦,则是围塞天下士而不利说途也。 夫不善君者且奉苏秦,而于君之事殆矣。 今苏秦善于楚王,而君不蚤亲,则是身与楚为雠也。 故君不如因而因之,贵而重之,是君有楚也。 ”薛公因善苏秦。 故曰可以为苏秦说薛公以善苏秦。 ----------------------------------------齐王夫人死齐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 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献七珥,美其一,明日视美珥所在,劝王立为夫人。 ----------------------------------------孟尝君将入秦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 苏秦欲止之,孟尝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 ”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 ”孟尝君见之。 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 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挻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 ’土偶曰:‘不然。 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 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 ”孟尝君乃止。 ----------------------------------------孟尝君在薛孟尝君在薛,荆人攻之。 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薛。 而孟尝令人体貌而亲郊迎之。 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忧,文无以复侍矣。 ”淳于髡曰:“敬闻命。 ”至于齐,毕报。 王曰:“何见于荆? ”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王曰:“何谓也? ”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先王立清庙。 荆固而攻之,清庙必危。 故曰薛不量力,而荆亦甚固。 ”齐王和其颜色曰:“嘻! 先君之庙在焉! ”疾兴兵救之。 ----------------------------------------孟尝君奉夏侯章孟尝君奉夏侯章以四马百人之食,遇之甚欢。 夏侯章每言未尝不毁孟尝君也。 或以告孟尝君,孟尝君曰:“文有以事夏侯公矣,勿言。 ”董之繁菁以问夏侯公,夏侯公曰:“孟尝君重非诸侯也,而奉我四马百人之食。 我无分寸之功而得此,然吾毁之以为之也。 君所以得为长者,以吾毁之者也。 吾以身为孟尝君岂得持言也。 ”----------------------------------------孟尝君燕坐孟尝君燕坐,谓三先生曰:“愿闻先生有以补之阙者。 ”一人曰:“訾天下之主,有侵君者,臣请以臣之血湔其衽。 ”田瞀曰:“车轶之所能至,请掩足下之短(者),诵足下之长;千乘之君与万乘之相,其欲有君也,如使而弗及也。 ”胜股曰:“臣愿以足下之府库财务,收天下之士,能为君决疑应卒,若魏文侯之有田子方、段干木也。 此臣之所为君取矣。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 或以问孟尝君曰:“为君舍人而内与夫人相爱,亦甚不义矣,君其杀之。 ”君曰:“睹貌而相悦者,人之情也,其错之勿言也。 ”居期年,君召爱夫人者而谓之曰:“子与文游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弗欲。 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 ”于卫甚重。 齐、卫之交恶,卫君甚欲约天下之兵以攻齐。 是人谓卫君曰:“孟尝君不知臣不肖,以臣欺君。 且臣闻齐、卫先君,刑马压羊,盟曰:’齐、卫后世无相攻伐,有相攻伐者,令其命如此。 ’今君约天下者之兵以攻齐,是足下倍先君盟约而欺孟尝君也。 愿君勿以齐为心。 君听臣则可;不听臣,若臣不肖也,臣辄以颈血湔足下衿。 ”卫君乃止。 齐人闻之曰:“孟尝君可谓善为事矣,转祸为功。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 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 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夫居陇亩之中,则不若农夫。 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 ”孟尝君曰:“善。 ”乃弗逐。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 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 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 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 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 ”公孙曰:“诺。 ”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 ”孟尝君曰:“然。 “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 ”孟尝君曰:“何哉? ”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 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 今到楚而受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 臣戍愿君勿受。 ”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 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 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 ”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 ”孟尝君曰:“何谓也? ”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 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 ”孟尝君曰:“善。 受之乎? ”公孙戍曰:“未敢! ”曰:“急受之! ”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 王曰:“子来临,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 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淳于髡曰:“不然。 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 今求柴葫、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 及之皋黍、梁父之阴,则郄车而载耳。 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 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 髡将复见之,岂特七士也。 ”----------------------------------------齐欲伐魏齐于伐魏。 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卢逐东国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围邯郸。 齐、魏亦佐秦伐邯郸,齐取临鼠,魏取伊是。 公子无忌为天下循便计,杀晋鄙,率魏兵以救邯郸之围,使秦弗有而失天下。 是齐入于魏而救邯郸之功也。 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 故三国欲与秦壤界,秦伐魏取安邑,伐赵取晋阳,伐楚取鄢郢矣。 福三国之君,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 今又劫赵、魏,疏中国,封卫之东野,兼魏之河南,绝赵之东阳,则赵、魏亦危矣。 赵、魏危,则非齐之利也。 韩、魏、赵、楚之志,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故专兵一志以逆秦。 三国之与秦壤界而患急,齐不与秦壤界而患缓。 是以天下之势,不得不事齐也。 故秦得齐,则权重于中国;赵、魏、楚得齐,则足以敌秦。 故秦、赵、魏得齐者重,失齐者轻。 齐有此势,不能以重于天下者何也? 其用者过也。 ” 发布时间:2025-11-20 12:53:4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