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八·赵一 内容: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围晋阳而水之,城下不沉者三板。 郄疵谓知伯曰:“韩、魏之君必反矣。 ”知伯曰:“何以知之? ”郄疵曰:“以其人事知之。 夫从韩、魏之兵而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 今城不没者三板,臼灶生蛙,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韩、魏之君无喜志而有忧色,是非反如何也? ”明日,知伯以告韩、魏之君曰:“郄疵言君之且反也。 ”韩、魏之君曰:“夫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今且将拔矣。 夫三家虽愚,不弃美利于前,背信盟之约,而为危难不可成之事,其势可见也。 是疵为赵计矣,使君疑二主之心,而解于攻赵也。 今君听谗臣之言,而离二主之交,为君惜之。 ”趋而出。 郄疵谓知伯曰:“君又何以疵言告韩、魏之君为? ”知伯曰:“子安知之? ”对曰:“韩、魏之君视疵端而趋疾。 ”郄疵知其言之不听,请使于齐,知伯遣之。 韩、魏之君果反矣。 ────谋士之谋岂可轻易为敌知乎? 足见知伯之不可用,与项籍同样的少谋寡断,明智之郄疵与范增作同样的选择,当为意料中事。 知其不可为而偏为之,如子胥之以死抗谏,屈平之自沉效忠,虽足资警示后人,然终究是个悲剧角色。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 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 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 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复)[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 君其与之。 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 ”康子曰:“善。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 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 赵葭谏曰:“彼请地于韩,韩与之。 请地于魏,魏弗与,则是魏内自强,而外怒知伯也。 然则其错兵于魏必矣! 不如与之。 ”宣子曰:“诺。 ”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 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 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赵襄子召张孟谈而告之曰:“夫知伯之为人,阳亲而阴疏,三使韩、魏,而寡人弗与焉,其移兵寡人必矣。 今吾安居而可? ”张孟谈曰:“夫董安于,简主之才臣也,世治晋阳,而尹铎循之,其余政教犹存,君其定居晋阳。 ”君曰:“诺。 “乃使延陵生将车骑先之晋阳,君因从之。 至,行城郭,案府库,视仓廪,召张孟谈曰:“吾城郭已完,府库足用,仓廪实矣,无矢奈何? ”张孟谈曰:“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垣,皆以狄蒿苦楚廧之,其高至丈余,君发而用之。 ”于是发而试之,其坚则箘簬之劲不能过也。 君曰:“足矣。 吾铜是若何? ”张孟谈叶:“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矣。 ”君曰:“善。 ”号令以定,备守以具。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 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 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 襄子谓张个谈曰:“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 ”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 君释此计,勿复言也。 臣请见韩、魏之君。 ”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 ”二君曰:“我知其然。 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 ”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 ”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 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 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 ”君曰:“何若? ”对曰:“臣遇张孟谈于辕门之外,其志矜,其行高。 ”知伯曰:“不然。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知过出,见二主,入说知伯曰:“二主色动而意变,必背君,不如今杀之。 ”知伯曰:“兵着晋阳三年矣,旦暮当拔之而飨其利,乃有他心? 必不然,子慎勿复言。 过曰:“不杀则遂亲之。 ”知伯曰:“亲之奈何? ”知过曰:“魏宣子之谋臣曰赵葭,康子之谋臣曰段规,是皆能移其君之计。 君其与二君约,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如是则二主之心可不变,而君得其所欲矣。 ”知伯曰:“破赵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则吾所得者少,不可。 ”知过见君之不用也,言之不听,出,更其姓为辅氏,遂去不见。 张孟谈闻之,入见襄子曰:“臣遇知过于辕门之外,其视有疑臣之心,入见知伯,出更其姓。 今暮不击,必后之矣。 ”襄子曰:“诺。 ”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以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 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知伯身死、国亡、地分,为天下笑,此贪欲无厌也。 夫不听知过,亦所以亡也。 知氏尽灭,唯辅氏存焉。 ”----------------------------------------张孟谈既固赵宗张孟谈既固赵宗,广封疆,发五百,乃称简之途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国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约,两主势能制臣,无令臣能制主。 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 今臣之名显而身尊,权重而众服,臣愿捐功名去权势以离众。 ”襄子恨然曰:“何哉? 吾闻辅主者名显,功大者身尊,任国者权重,信忠在己而众服焉。 此先圣之所以集国家,安社稷乎! 子何为然? ”张孟谈对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 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 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 ”怆然有决色。 襄子去之。 卧三日,使人谓之曰:“晋阳之政,臣下不使者何如? ”对曰:“死僇。 ”张孟谈曰:“左司马见使于国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 ”君曰:“子从事。 ”乃许之。 张孟谈便厚以便名,纳地、释事以去权尊,而耕于负亲之丘。 故曰,贤人之行,明主之政也。 耕三年,韩、魏、齐、燕负亲以谋赵,襄子往见张孟谈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赵氏分则多十城,复来,而今诸侯孰谋我,为之奈何? ”张孟谈曰:“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舍臣于庙,授吏大夫,臣试计之。 ”君曰:“诺。 ”张孟谈乃行,其妻之楚,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 四国疑而谋败。 ----------------------------------------晋毕阳之孙豫让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 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 刃其捍,曰:“欲为知伯报雠! ”左右欲杀之。 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雠,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之。 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 ”又吞炭为哑,变其音。 其右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智则否。 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 ”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过此矣。 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 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弒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 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橇下。 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 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 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雠,反委质事知伯。 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雠之深也? ”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 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 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 ”使兵环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 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 非所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 “遂伏剑而死。 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豫让真可谓愚至极! 以击衣为报仇,不谓自欺且欺人哉? ----------------------------------------魏文侯借道于赵攻中山魏文侯借道于赵攻中山。 赵侯将不许。 赵利曰:“过矣。 魏攻中山而不能取,则魏必罢,罢则赵重。 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矣。 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 君不如许之,许之大劝,彼将知赵利之也,必辍。 君不如借之道,而示之不得已。 ”----------------------------------------秦韩围梁燕赵救之秦、韩围梁,燕、赵救之。 谓山阳君曰:“秦战而胜三国,秦必过周、韩而有梁。 三国而胜秦,三国之力虽不足以攻秦,足以拔郑。 计者不如构三国攻秦。 ”----------------------------------------腹击为室而钜腹击为室而钜,荆敢言之主。 谓腹子曰:“何故为室之钜也? ”腹击曰:“臣羁旅也,爵高而禄轻,宫室小而帑不众。 主虽信臣,百姓皆曰:“国有大事,击必不为用。 今击之钜宫,将以取信于百姓也。 ”主君曰:“善。 ”----------------------------------------苏秦说李兑苏秦说李兑曰:“雒阳乘轩里苏秦,家贫亲老,无罢车驽马,桑轮蓬箧羸縢,负书担橐,触尘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茧,日百而舍,造外阙,愿见于前,口道天下之事。 ”李兑曰:“先生以鬼之言见我则可,若以人之事,兑尽知之矣。 “苏秦对曰:“臣固以鬼之言见君,非以人之言也。 ”李兑见之。 苏秦曰:“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得,寄宿人田中,旁有大丛。 夜半,土梗与木梗斗曰:“汝不如我,我者乃土也。 使我逢疾风淋雨,坏沮,乃复归土。 今汝非木之根,则木之枝耳。 汝逢疾风淋雨,漂入漳、河,东流至海,泛滥无所止。 臣窃以为土梗胜也。 今君杀主父而族之,君之立于天下,危于累卵。 君听臣计则生,不听臣计则死。 ”李兑曰:“先生就舍,明日复来见兑也。 ”苏秦出。 李兑舍人谓李兑曰:“臣窃观君与苏公谈也,其辩过君,其博过君,君能听苏公之计乎? ”李兑曰:“不能。 ”舍人曰:“君即不能,愿坚塞两耳,无听其谈也。 ”明日复见,终日谈而去。 舍人出送苏君,苏秦谓舍人曰:“昨日我谈粗而君动,今日精而君不动,何也? ”舍人曰:“先生之计大而规高,吾君不能用也。 乃我请君塞两耳,无听谈者。 虽然,先生明日复来,吾请资先生厚用。 ”明日来,抵掌而谈。 李兑送苏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黄金百镒。 苏秦得以为用,西入于秦。 ----------------------------------------赵收天下且以伐齐赵收天下,且以伐齐。 苏秦为齐上书说赵王曰:“臣闻古之贤君,德行非施于海内也,教顺慈爱,非布于万民也,祭祀时享非当于鬼神也。 甘露降,风雨时至,农夫登,年谷丰盈,众人喜之,而贤主恶之。 今足下功力,非数痛加于秦国,而怨毒积恶,非曾深凌于韩也。 臣窃外闻大臣及下吏之议,皆言主前专据,以秦为爱赵而憎韩。 臣窃以事观之,秦岂得爱赵而憎韩哉? 欲亡韩吞两周之地,故以韩为饵,先出声于天下,欲邻国闻而观之也。 恐其事不成,故出兵以佯示赵、魏。 恐天下之惊觉,故微韩以贰之。 恐天下疑己,故出质以为信。 声德于与国,而实伐郑韩。 臣窃观其图之也,意秦之谋计,必出于是。 “且夫说士之计,皆曰韩亡三川,魏亡晋国,市朝未罢,而祸及于赵。 且勿固有势异而患同者,又有势同而患异者。 昔者,楚人久伐而中山亡。 今燕尽齐之北地,距沙丘,而至钜鹿之界三百里;距于捍关,至于榆中千五百里。 秦尽韩、魏之上党,则地与国都邦属而壤界者七百里。 秦以三军强弩坐羊唐之上,即地去邯郸百二十里。 且秦以三军攻王之上党而包其北,则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 今逾句注、禁常山而守,三百里通于燕之唐、曲逆,此代马、胡驹不东,而昆山之玉不出也。 此三宝者,又非王之有也。 今从于强秦久伐齐,臣恐其祸出于是矣。 昔者,五国之王,尝合横而谋伐赵,参分赵国壤地,着之盘盂,属之雠柞。 五国之兵出有日矣,齐乃西师以禁秦国,使秦废令素服而听,反温、枳、高平于魏,反三公、什清于赵,此王之明知也。 夫齐事赵宜为上交;今乃以抵罪取伐,臣恐其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 今王收齐,天下必以王为义。 齐抱社稷以事王,天下必重王。 然则齐义,王以天下就之,下至齐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命,制于王已。 臣愿大王深与左右群臣卒计而重谋,先事成虑而熟图之也。 ”----------------------------------------齐攻宋奉阳君不欲齐攻宋,奉阳君不欲,客请奉阳君曰:“君之春秋高矣,而封地不定,不可不熟图也。 秦人贪,韩、魏危,燕、楚僻,中山之地薄,宋罪重,齐怒深,残伐乱宋,定身封,德强齐,此百代之一时也。 ”----------------------------------------秦王谓公子他秦王谓公子他曰:“昔岁崤下之事,韩为中军,以与诸侯攻秦。 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转不可约。 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韩之在我,心腹之疾。 吾将伐之,何如? ”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 ”王曰:“善。 ”乃起兵,一军临荥阳,一军临太行。 韩恐,使阳城君入谢于秦,请效和党之地以为和。 令韩阳告上党之守靳籦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 今王令韩兴兵以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 ”靳籦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 王则有令,而臣太守,虽王与子,亦其猜焉。 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韩阳趋以报王,王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与,是欺之也。 ”乃使冯亭代靳籦。 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谓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 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 ”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 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若? ”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 ”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 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 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 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 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其图之! ”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 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 ”赵豹出。 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 ”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乃使赵胜往受地。 赵圣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 “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 ”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苏秦为赵王使于秦苏秦为赵王使于秦,反,三日不得见。 谓赵王曰:“秦乃者过柱山,有两木焉。 一盖呼侣,一盖哭。 问其故,对曰:’吾已大饴,年已长矣,吾苦夫匠人,且以绳墨案规矩刻镂我。 一盖曰:’此非吾所苦也,是故吾事也。 吾所苦夫铁钻然,自入而出夫人者。 今臣使于秦,而三日不见,无有谓臣为铁钻者乎? ”----------------------------------------甘茂为秦约魏以攻韩宜阳甘茂为秦约魏以攻韩宜阳,又北之赵,冷向谓强国曰:“不如令赵拘甘茂,勿出,以与齐、韩、秦市。 齐王欲求救宜阳,必下县狐氏。 韩欲有宜阳,必以路涉、端氏赂赵。 秦王欲得宜阳,不爱名宝,且拘茂也,且以置公孙赫、樗里疾。 ”----------------------------------------谓皮相国谓皮相国曰:“以赵之弱而据之建信君,涉孟之雠然者何也? 以从为有功也。 齐不从,建信君知从之无功。 建信者安能以无功恶秦哉? 不能以无功恶秦,则且出兵助秦攻魏,以楚、赵分齐,则是强毕矣。 建信、春申从,则无功而恶秦。 秦分齐,齐亡魏,则有功而善秦。 故两君者,奚择有功之无功为知哉? ”----------------------------------------或谓皮相国或谓皮相国曰:“魏杀吕辽而卫兵,亡其北阳而梁危,河间封不定而齐危,文信不得志,三晋倍之忧也。 今魏耻未灭,赵患又起,文信侯之忧大矣。 齐不从,三晋之心疑矣。 忧大者不计而构,心疑者事秦急。 秦、魏之构,不待割而成。 秦从楚、魏攻齐独吞赵,齐、赵必俱亡矣。 ”----------------------------------------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 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 孟尝君择舍人以为武城吏,而遣之曰:“鄙语岂不曰,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哉? ”皆对曰:“有之。 ”孟尝君曰:“文甚不取也。 夫所借衣车者,非亲友,则兄弟也。 夫驰亲友之车,被兄弟之衣,文以为不可。 今赵王不知文不肖,而封之以武城,愿大夫之往也,毋伐树木,毋发屋室,訾然使赵王悟而知文也。 谨使可全而归之。 ”----------------------------------------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此天下之所明也。 秦之有燕而伐赵,有赵而伐燕;有梁而伐赵,有赵而伐梁;有楚而伐韩,有韩而伐楚;此天下之所明见也。 然山东不能易其路,兵弱也。 弱而不能相壹,是何楚之知,山东之愚也。 是臣所为山东之忧也。 虎将即禽,禽不知虎之即己也,而相斗两罢,而归其死于虎。 故使禽知虎之即己,决不相斗矣。 今山东之部不知秦之即己也,而尚相斗两敝,而归其国于秦,知不如禽远矣。 愿王熟虑之也。 “今事有可急者,秦之欲伐韩、梁东窥于周室甚,惟寐亡之。 今南攻楚者,恶三晋之大合也。 今攻楚休而复之,已五年矣,攘地千余里。 今谓楚王:’茍来举玉趾而见寡人,必与楚为兄弟之国,必为楚攻韩、梁,反楚之故地。 ’楚王美秦之语,怒韩、梁之不救己,必入于秦。 有谋故杀使之赵,以燕饵赵,而离三晋。 今王美秦之言而欲攻燕,攻燕,食未饱而馄已及矣。 楚王入秦,秦、楚为一,东面而攻韩。 韩南无楚,北无赵,韩不待伐,割挈马兔而西走。 秦与韩为上碣,秦祸安移于梁矣。 以秦之强,有楚、韩之用,梁不待伐矣。 割挈马兔而西走,秦与梁为上交,秦祸案攘于赵矣。 以强秦之有铧、梁、楚,与燕之怒,割比深矣。 国之举此,臣之所为来。 臣故曰:事有可急为者。 “及楚王之未入也,三晋相秦相坚,出锐师以戍韩、梁西边,楚王闻之,必不入秦,秦必怒而循攻楚,是秦祸不离楚也,便于三晋。 若楚王入,秦见三晋之大合而坚也,必不出楚王,即多割,是秦祸不离楚也,有利于三晋。 愿王之熟计之也急! “赵王因起兵南戍韩、梁之西边。 秦见三晋之坚也,果不出楚王,卬而多求地。 发布时间:2025-11-20 13:30:1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