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九·赵二 内容: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 虽然,奉阳君妒,大王不得任事,是以外宾客游谈之士,无敢尽忠于前者。 今奉阳君捐馆舍,大王乃今然后得与士民相亲,臣故敢献其愚,效愚忠。 为大王计,莫若安民无事,请无庸有为也。 安民之本,在于择交。 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不得则民重申不得安。 请言外患:齐、秦为两敌,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齐,而民不得安;倚齐攻秦,而民不得安。 故夫谋人之主,伐人之国,常库出辞断绝人之交,愿大王慎无出于口也。 “请屏左右,曰言所以异,阴阳而已矣。 大王诚能听臣,燕必致毡裘狗马之地,齐必致海隅鱼盐之地,楚必致桔柚云梦之地,韩、魏皆可使致封地汤沐之邑,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夫割地效实,五伯之所以覆军禽将而求也;封侯贵戚,汤、武之所以放杀而争也。 今大王垂拱而两有之,是臣之所以为大王愿也。 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 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 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 楚弱则无援。 此三策者,不可不熟计也。 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动,劫韩包周则赵自销铄,据卫取淇则齐必入朝。 秦欲已得行于山东,则必举甲而向赵。 秦甲涉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 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 “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若赵强。 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即万匹,粟支数十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 验曾弱国,不足畏也。 且秦之所畏害于天下者,莫如赵。 然而秦不敢举兵甲而伐赵者,何也? 畏韩、魏之议其后也。 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 秦之攻韩、魏也,则不然。 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稍蚕食之,傅之国都而窒矣。 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 韩、魏臣于秦,秦无韩、魏之隔,祸中于赵矣。 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 “臣文,要刮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 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 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 诚得其道也。 是故明主外料其敌国之强弱,内度其士卒之众寡、贤与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节,固已见于胸中矣,岂掩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 “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 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 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弓秦,秦破必矣。 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 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 与秦成,则高台、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 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吓诸侯,以求割地。 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故尊主广的强兵之计,臣得陈忠于前矣。 故窃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傧畔秦。 令天下之将相,相与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刑白马以盟之。 约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食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 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 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皋,魏塞午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 秦攻燕,则赵守上层山,楚军武关,齐涉渤海,韩、魏出锐师以佐之。 秦攻赵,则铧军姨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渤海,燕出锐师以佐之。 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 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 如是则伯业成矣! ”赵王曰:“寡人年少,莅国之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 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 ”乃封苏秦为武安君,饰车百乘,黄金前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 ----------------------------------------秦攻赵秦攻赵,苏子为谓秦王曰:“臣闻明王之于其民也,博论而技艺之,是故官无乏事而力不困;于前言也,多听而时用之,是故事无败业而恶不章。 臣愿王察臣之所谒,而效之于一时之用也。 臣闻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 是以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辞顺。 故民不恶其尊,而世不妒其业。 臣闻之:百倍之国者,民不乐后也;功业高世者,人主不再行也;力尽之民,仁者不用也;求得而反静,圣主之制也;功大而息民,用兵之道也。 今用兵重申不休,力尽不罢,赵怒必于其己邑,赵仅存哉! 然而四轮之国也,今虽得邯郸,非国之长利也。 意者,地广而不耕,民羸而不休,又严之以刑罚,则虽从而不止矣。 语曰:战胜而国危者,物不断也。 功大而权轻者,地不入也。 ’故过任之事,父不得于子;无已之求,君不得于臣。 故微之为着者强,察乎息民者为用者伯,明乎轻之为重者王。 ”秦王曰:“寡人案兵息民,则天下必为从,将以逆秦。 ”苏子曰:“臣有以知天下之不能为从以逆秦也。 臣以田单、如耳为大过也。 岂狄田单、如耳为大过哉? 天下之主亦尽过矣! 夫虑收亡齐、罢楚、敝魏与不可知之赵,欲以穷秦折韩,臣以为至愚也。 夫齐威、宣,世之贤主也,德博而地广,国富而用民,将武而兵强。 宣王用之,后富韩威魏,以南伐楚,西攻秦,为齐兵困于崤塞之上,十年攘地,秦人远迹不服,而齐为虚戾。 夫齐兵之所以破,韩、魏之所以仅存者,何也? 是则伐楚攻秦,而后受其殃也。 今富非有齐威、宣之余也,精兵非有富韩劲魏之库也,而将非有田单、司马之虑也。 收破齐、罢楚、弊魏、不可知之赵,欲以穷秦折韩,臣以为至误。 臣以从一不可成也。 客有难者,今臣有患于世。 夫刑名之家,皆曰’白马非马’也。 已若白马实马,乃使有白马之为也。 此臣之所患也。 “昔者,秦人下兵攻怀,服其人,三国从之。 赵奢、鲍佞将,楚有四人起而从之。 临怀而不救,秦人去而不从。 不识三国之憎秦而爱怀邪? 忘其憎怀而爱秦邪? 夫攻而不救,去而不从,是以三国之兵困,而赵奢、鲍佞之能也。 故裂地以败于齐。 田单将齐之良,以兵横行于中十四年,重申不敢设兵以攻秦折韩也,而驰于封内,不识从之一成恶存也。 ”于是秦王解兵不出于静态诸侯休,天下安,二十九年不相攻。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 大王收率天下以傧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 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 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即,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抽签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 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 今宣君有微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 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 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 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复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 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 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 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 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度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 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 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 臣切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 臣要求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制官事。 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 先生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 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 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 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 ”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 ----------------------------------------武灵王平昼间居武灵王平昼间居,肥义侍坐,曰:“王虑世者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计胡、狄之利乎? ”王曰:“嗣不忘先德,君之道也;错质务明主之长,臣之论也。 是以贤君静而有道民便事之教,东有明声先世之功。 为人臣者,穷有弟长辞让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 此两者,君臣之分也。 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 敌弱者,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无尽百姓之劳,而享往古之勋。 夫有个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恐。 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 ”“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 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 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欲以论德而要功也。 愚者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 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 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王遂胡服。 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 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 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故明德在于论贱,行政我在于信贵。 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 事有所出,功有所止。 事成功立然后德且见也。 今寡人恐叔逆从政之经,以辅公叔之议。 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 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 使緤谒之叔,请服焉。 ”公子成再拜叶:“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 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 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 今王释西,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报王。 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 ”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被髪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黑齿雕题,鲥冠秫缝,大吴之国也。 礼服不同,其便一也。 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处易。 是故圣人茍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 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穷乡多异,曲学多辩,不知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于求善也。 今卿之所言者,俗也。 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 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 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其参胡、楼烦、秦、韩之边。 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镐,非社稷之神灵,即镐几不守。 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 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 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 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今。 ”再拜。 乃赐胡服。 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哑剧,政之经也。 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 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 臣虽愚,愿竭其中。 ”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 ”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 衣服有常,礼之制也。 修法无愆,民之职也。 三者,先圣之所以教。 今君释西,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子言时速之间。 常民泥于习俗,悬着沉于所闻。 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 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如教而政。 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 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 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 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 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 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于与时化。 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 以私误国,贱之类也。 犯奸者身死,贱国者族宗。 反此两者,先圣之明刑,臣下之大罪也。 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 ”王曰:“竭意不讳,忠也。 上无蔽言,明也。 忠不辟危,明不距人。 子其言乎。 ”赵造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子不变俗而动。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公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 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 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 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非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 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 宓戏、神农教而不诛,皇帝、魇、舜诛而不怒。 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故礼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 胜任即现兴也,不相袭而王。 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 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 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 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谓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 故圣与俗流,贤与变俱。 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 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学,不足以制今。 子其勿反也。 ”----------------------------------------王立周绍为傅王立周绍为傅,曰:“寡人始行县,过番吾,当子为子之时,践石以上者皆道子之孝。 故寡人问子以璧,遗子以酒食,而求见子。 子谒病而辞。 人有言子者曰: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也。 ’故寡人以子之制虑,为辩足以道人,危足以持难,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 诗云:“服难以勇,治乱以知,事之计也。 立傅以行,教少以学,义之经也。 循计之事,失而累;访议之行,穷而不忧。 ’故寡人欲子之胡服以傅王乎。 ”周绍曰:“王失论矣,非贱臣所敢任也。 ”王曰:“选子莫若父,论臣莫若君。 君,寡人也。 ”周绍曰:“立傅之道六。 “王曰:“六者何也? ”周绍曰:“知虑不躁达于变,身行宽惠达于礼,威严不足以易于位,重利不足以变其心,恭于教而不快,和于下而不危。 六者,傅之才,而臣无一焉。 隐中不竭,臣之罪也。 傅命仆官,以烦有司,吏之耻也。 王请更论。 ”王曰:“知此六者,所以使子。 ”周绍曰:“乃国未通于王胡服。 虽然,臣,王之臣也,而王重命之,臣故不听令乎? “再拜,赐胡服。 王曰:“寡人以王子为子任,欲子之厚爱之,无所见丑。 御道之以行义,勿令溺苦于学。 事君者,顺其意,不逆其志。 事先者,明其高,不倍其孤。 故有臣可命,其国之禄也。 子能行是,以事寡人者毕矣。 《书》云:’去邪无疑,任贤勿贰。 寡人与子,不用人矣。 ”遂赐周绍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以傅王子也。 ----------------------------------------赵燕后胡服赵燕后胡服,王令让之曰:“事主之行,竭意尽力,微谏而不哗,应对而不怨,不逆上以自伐,不立私以为名。 子道顺而不拂,臣行让而不争。 子用私道者家必乱,臣用私义者国必危。 反亲以为行,慈父不子;逆主以自成,惠主不臣也。 寡人胡服,子独弗服,逆主罪莫大焉。 以从政为累,以逆主为好,行私莫大焉。 故寡人恐亲犯刑戮之罪,以明有司之法。 ”赵燕再拜稽首曰:“前吏命胡服,施及贱臣,臣以失令过期,更不用侵辱教,王之惠也。 臣敬循衣服,以待今日。 ”----------------------------------------王破原阳王破原阳,以为骑邑。 牛赞进谏曰:“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 今破原阳,以为骑邑,是变籍而弃经也。 且习其兵者轻其敌,便其用者易其难。 今民便其用而变之,是损君而弱国也。 故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 今王破卒散兵,以奉骑骑射,臣恐其攻获之利,不如所失之费也。 ”王曰:“古今异利,远近易用。 阴阳不同道,四时不一宜。 故贤人观时,而不观于时;制兵,而不制于兵。 子制官府之籍,不知气节之利;知兵甲之用,不知阴阳之宜。 故兵不当于用,何兵之不可易? 教不变于事,何俗之不可变? 昔者先君襄主与代交地,城境封之,名曰无穷之门,所以昭后而期远也。 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 吾闻信不弃功,知不遗时,今子以官府之籍,乱寡人之事,非子所知。 ”牛赞再拜稽首曰:“臣敢不听令乎? ”至遂胡服,率骑入胡,出于遗遗之门,逾九限之固,绝五陉之险,至榆中,辟地千里。 发布时间:2025-11-20 13:36:4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