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二十二·魏一 内容: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 任章曰:“何故弗予? “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 ”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 君予之地,知伯必骄。 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 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 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 ”君曰:“善。 ”乃与之万家之邑一。 知伯大说。 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 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 ----------------------------------------韩赵相难韩赵相难。 韩索兵于魏曰:“愿得借师以伐赵。 ”魏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不敢从。 ”赵又索兵以攻韩,文侯曰:“寡人与韩兄弟,不敢从。 ”二国不得兵,怒而反。 已乃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魏。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 文侯谓睹师赞曰:“乐羊以我之国外,食其子之肉。 ”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 ”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西门豹为邺令西门豹为邺令,而辞乎魏文侯。 文侯曰:“子往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 ”西门豹曰:“敢问就功成名,亦有术乎? ”文侯曰:“有之。 夫乡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 夫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 ”----------------------------------------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魏于是乎始强。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 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 ”田子方笑。 文侯曰:“奚笑? ”子方曰:“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 今君申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官也。 ”文侯曰:“善,敬闻命。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 ”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 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 ”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 ”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 ”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 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睾在其北,伊、洛出其南。 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 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 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 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 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 ”武侯曰:“善。 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 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魏公叔痤为魏将魏公叔痤为魏将,而与韩、赵长浍北,禽乐祚。 魏王说,迎郊,以上不田百万禄之。 共叔痤反走,再拜辞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挠拣而不辟者,此吴起余教也,臣不能为也。 前脉形地之险阻,决利害之备,使三军之士不迷惑者,巴宁、爨襄之力也。 县赏罚于前,使民昭然信之于后者,王之明法也。 见敌之可也,鼓之不敢待倦者,臣也。 王特为臣之右手不倦赏臣,何也? 臣何力之有乎? ”王曰:“善。 ”于是索吴起之后,赐之田二十万。 巴宁、爨襄田各十万。 王曰:“公叔岂非长者哉! 既为寡人胜强敌矣,又不遗贤者之后,不掩能士之迹,公叔何可无益乎? ”故又与田四十万,加之百万之上,使百四十万。 故《老子》曰:“圣人无积,尽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公叔当之矣。 ----------------------------------------魏公叔痤病魏公叔痤病,惠王往问之。 曰:“共叔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愿王以国事听之也。 为弗能听,勿使出竟。 ”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 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乎! 公孙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 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 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有许、鄢、昆阳、兆陵,舞阳、新郪;东有淮、颍、沂、黄、烛枣、海杨、无踈;稀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枣,地方千里;。 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 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 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 然横人谋王,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国患,不被其祸。 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 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 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愧之。 “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 岂其士卒众哉? 诚能振七威也。 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 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 今乃竭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为用而国已岿矣。 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 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旦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义求割地,愿大王之熟察之也。 “《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 ’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 大王诚能听臣。 六国从亲,专新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 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张仪为秦了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 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辅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 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 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梁。 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恰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 粟粮漕庾,不下十万。 魏之地势,国外战场也。 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 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且夫诸侯之为从者,以安社稷、尊主、强兵、显名也。 合从者,一天下、约为兄弟、刑白马以盟于洹水之上以相坚也。 夫亲昆弟,同父母,尚邮政的钱财。 而欲恃诈伪反复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拔卷、衍、燕、酸枣,劫卫取晋阳,则赵不南;赵不南,则魏不北;魏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 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 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 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且夫秦之所欲弱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魏。 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 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 夫岿楚而益魏,攻楚而适秦,内嫁祸安国,此善事也。 大王不听臣,秦甲出而东,虽于事秦而不可得也。 “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寡可信,说一诸侯之王,出而乘其车;约一国而反,成而封侯之基。 是故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 人主览其辞,牵其说,恶得无眩哉? 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 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代,祠春秋,效河外。 ”----------------------------------------齐魏约而伐楚齐魏约而伐楚,魏以董庆为质于齐。 楚攻齐,大败之,而魏弗救。 田婴怒,将杀董庆。 旰夷为董庆谓田婴曰:“楚攻齐,大败之,而不敢深入者,以魏为将内之于齐,而疑之其后。 今杀董庆,是示楚无魏也。 魏怒合于楚,齐必危矣。 不如贵董庆以善魏,而疑之于楚也。 ”----------------------------------------苏秦拘于魏苏秦拘于魏,欲走而之韩,魏氏闭关而不通。 齐使苏厉为之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而秦不必也。 夫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然其所以不受者,不信齐王与苏秦也。 今秦见齐、魏之不合也如此其甚也,则齐必不欺秦,而秦信齐矣。 齐、秦合而泾阳君有宋地,则非魏之利也。 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不听也。 夫齐、秦不合,天下无忧,伐齐成,则地广矣。 ”----------------------------------------陈轸为秦使于齐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 犀首谢陈轸。 陈轸曰:“轸之所以东者,事也。 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 “犀首乃见之。 陈轸曰:“公恶事乎? 何为饮食而无事? 无事必来。 ”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 ”犀首曰:“奈何? ”陈轸曰:“魏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 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 今臣无事,请谒而往。 无久,旬、五之期。 王必无辞以止公。 公得行,明年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 ”犀首曰:“诺。 ”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成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 ”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 魏王窒其行使。 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 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 “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 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 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 ”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张仪恶陈轸于魏王张仪恶陈轸于魏王曰:“轸善事楚,为求壤地也,甚出之。 “左华谓陈轸曰:“仪善于魏王,魏王甚爱之。 公虽百说之,犹不听也。 公不如仪之言为资而反于楚王。 ”陈轸曰:“善。 “因使人先言于楚王。 ----------------------------------------张仪欲穷陈轸张仪欲穷陈轸,令魏召而相之,来将悟之。 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 郑强出秦曰,应为知。 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 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 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 ’”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 ”因以鲁侯之车迎之。 ----------------------------------------张仪走之魏张仪走之魏,魏将迎之。 张丑谏于王,欲勿内,不得于王。 张丑退,复谏于王曰:“王亦闻老妾事其主妇者乎? 子长色衰,重家而已。 今臣之事王,若老妾之事其主妇者。 ”魏因不纳张仪。 ----------------------------------------张仪欲以魏合于秦韩张仪欲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 惠施欲以魏合于齐、楚以案兵。 人多为张子于王所。 惠子谓王叶:“小事也,谓可者谓不可者正半,况大事乎? 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大事也,而王之群臣皆以为可。 不知是其可也,如是其明耶? 而群臣之知术也,如是其同耶? 是其可也,未若是其明也,而群臣之知术也,又非皆同也,是有其半塞也。 所谓劫主者,失其半者也。 ----------------------------------------张子仪以秦相魏张子仪以秦相魏,齐、楚怒而欲攻魏。 雍沮谓张子曰:“魏之所以相公者,以公相则国家安,而百姓无患。 今公相而魏受兵,是魏计过也。 齐、楚攻魏,公必危矣。 ”张子曰:“然则奈何? ”雍沮曰:“请令齐、楚解攻。 ”雍沮谓齐、楚之君曰:“王亦闻张仪之约秦王乎? 曰:王若相仪于魏,齐、楚恶仪,必攻魏。 魏战而胜,是齐、楚之兵折,而仪固得魏矣;若不胜魏,魏必事秦以持其国,必割地以赂王。 若欲复攻,其敝不足以应秦。 ’此仪之所以与秦王阴相结也。 今仪相魏而攻之,是使仪之计当于秦也,非所以穷仪之道也。 ”齐、楚之王曰:“善。 ”乃遽解攻于魏。 ----------------------------------------张仪欲并相秦魏张仪欲并相秦、魏。 故谓魏王曰:“仪请以秦攻三传,王以其间约南阳,韩氏亡。 ”史厌谓赵献曰:“公何不以楚佐仪求相之于魏,韩恐亡,必南走楚。 仪兼相秦、魏,则公亦必并相楚、韩也。 ”----------------------------------------魏将相张仪魏王将相张仪,犀受弗利,故令人谓韩公叔曰:“张仪以合秦、魏矣。 其言曰: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韩氏必亡。 且魏所以贵张子者,欲得地,则韩之南阳举矣。 子盍少委哑剧,以为衍功,则秦、魏之交可废矣。 如此,则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 ”公叔以为信,因而委之,犀首以为功,果相魏。 ----------------------------------------楚许魏六城楚许魏六城与之伐齐而存燕。 张仪欲败之. 谓魏王曰:“齐畏三国之合也,必反燕地以下楚,楚、赵必听之,而不与魏流程他。 是王失谋于楚、赵,而树怨而而于齐、秦也。 齐遂伐赵,区乘丘,收侵地,虚、顿丘危。 楚破南阳九夷,内沛,许、鄢陵危。 王之所得者,亲观也。 而道途宋、卫为制,事败为赵驱,事成功县宋、卫。 ”魏王弗听也。 ----------------------------------------张仪告公仲张仪告公仲,令以饥故,赏韩王以近河外。 魏王惧,闻张子。 张子曰:“秦欲救齐,韩欲攻南阳,秦、韩合而欲攻南阳,无异也。 且以遇卜王,王不遇秦,韩之亳也决矣。 ”魏王遂尚遇秦,信韩、广魏、救赵,尺楚人,遽于革下。 伐齐之事遂败。 ----------------------------------------徐州之役徐州之役,犀首谓梁王曰:“何不阳与齐而阴结于楚? 二国恃王,齐、楚必战。 齐战胜楚,而与乘之,必取方城之外;楚掌声齐败,而与乘之,是太子之雠报矣。 ”----------------------------------------秦败东周秦败东周,与魏战于伊阙,杀犀武。 魏令公孙衍乘胜而留于境,请卑辞割地,以讲于秦。 为窦屡谓魏王曰:“臣不知衍之所以听于秦之少多,然而臣能半衍之割,而令秦讲于王。 ”王曰:“奈何? ”对曰:“王不若与窦屡关内侯,而令赵。 王重其行而厚奉之。 因扬言曰:闻周、魏令窦屡以哥魏于奉阳君,而听秦矣。 夫周君、窦屡、奉阳君之与穰侯,贸首之仇也。 今行和者,窦屡也;制割者,奉阳君也。 太后恐其不因穰侯也,而欲败之,必以少割请合于王,而和于东周与魏也。 ”----------------------------------------齐王将见燕赵楚之相于卫齐王将见燕、赵、楚之相于卫,约外魏。 魏王惧,恐其谋伐魏也,告公孙衍。 公孙衍曰:“王与臣百金,臣请败之。 ”王为约车,载百金。 犀首期齐齐王至之曰,先以车五十乘而至卫间齐,行以百金,以请锨幺齐王,乃得见。 因久坐安,从容谈三国之相怨。 谓齐王曰:“王与三国约外围刚,魏使公孙衍来,今久与之谈,是王谋三国也已。 ”齐王曰:“魏王闻寡人来,使公孙子开寡人,寡人无与之语也。 ”三国之不相信齐王之遇,遇事遂败。 ----------------------------------------魏令公孙衍请和于秦魏令公孙衍请和于秦,绮母恢教之语曰:“无多割。 曰,和成,国有固有秦重和,以与王遇;和不成,则后必莫能以魏合与秦者矣。 ”公孙衍为魏将,与其相田繻不善。 季子为衍谓梁王曰:“王独不见夫服牛骖骥乎? 不可以行百步。 今王以衍为可使将,故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骖骥也。 牛马俱死,而不能成其功,王之国必伤矣! 愿王察之。 ” 发布时间:2025-11-20 13:53:4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