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二十四·魏三 内容: 秦赵约而伐魏秦、赵约而伐魏,魏王患之。 芒卯曰:“勿忧也。 臣请发张倚使谓赵王曰,夫邺,寡人固刑弗有也。 今大王收秦而攻魏,寡人请以邺事大王。 ”赵王喜,召相国而命之曰:“魏王请以邺事寡人,使寡人绝秦。 ”相国曰:“收秦攻魏,利不过邺。 今不用兵而得邺,请许魏。 ”张倚因谓赵王曰:“敝邑之吏效城者,已在邺矣。 大王且何以报魏? ”赵王因令闭关绝秦。 秦、赵大恶。 芒卯应赵使叶:“敝邑所以事大王者,为完邺也。 今郊邺者,使者之罪也,卯不知也。 ”赵王恐魏承秦之怒遽割五城以合于魏而支秦。 ----------------------------------------芒卯谓秦王芒卯谓秦王曰:“王之士未有为之中者也。 臣闻明王不背中而行。 王之所欲于魏者长羊、王福、洛林之地也。 王能使臣为魏之司徒,则臣能使魏献之。 ”秦王曰:“善。 ”因任之以为魏司徒。 谓魏王曰:“王所患者上地也。 秦之所欲于魏者,长羊、王屋、洛林之地也。 王献之秦,则上地无忧患。 因请以下兵动机额齐,攘地必远矣。 ”魏王曰:“善。 ”因献之秦。 地入数月,而秦兵不下。 魏王谓芒卯曰:“地已入数月,而秦兵不下,何也? ”芒卯曰:“臣有死罪。 虽然,臣死,则契折于秦,王无以责秦。 王因赦其罪,臣为王责约于秦。 ”乃之秦,谓秦王曰:“魏之所以献长羊、王屋、洛林之地者,有意欲与下大王之兵东击齐也。 今地已入,而秦兵不可下,臣则死人也。 虽然,后山东之士,无以利事王者矣。 ”秦王惧然曰:“国有事,为澹下又也,今以兵从。 ”后十日,秦兵下。 芒卯并将秦、魏之兵,以动机额齐,启地二十二县。 ----------------------------------------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 须贾为魏谓穰侯叶:“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初时惠王伐赵,战胜舆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 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 燕、赵之所以哟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 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 臣以为燕、赵可法,而宋、中山可无为也。 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战胜睾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 夫秦何厌之有哉! 今又走荟萃卯,入北地,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 今王循楚、赵而讲楚、赵怒而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 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救亡不可得也已。 愿王之必无讲也。 王若欲讲,必割而有质,不然必欺。 是臣之所闻于魏也,愿君之以是虑事也。 “《周书》曰:维命不于常。 此言幸之不可数也。 夫战胜睾子,而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 今又走芒卯,入北地,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 知者不然。 “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琛以为不下三十万。 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 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戴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 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阴必亡,则前功必弃矣。 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 愿之及楚、赵之兵未任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 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和,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 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 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 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 夫兵不用,而魏效绛、安邑,又为阴启两机,尽故宋,卫效尤惮。 秦兵已令,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 何为而不成? 臣愿君之熟计而无行危也。 ”穰侯曰:“善。 ”乃罢梁围。 ----------------------------------------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 周靳谓王曰:“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 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 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 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 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利母也。 ’其母曰:“子之于学者,将尽行之乎? 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 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 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 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 ”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 许绾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存盘寡人以头。 ”周靳对曰:“若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愁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存盘者,臣必不为也。 今秦不可照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 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存盘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 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 ”王曰:“身急。 ”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我也。 秦未索其下,而效其上,可乎? ”王尚未听也。 支期曰:“王视楚王。 楚王入秦,王以三乘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 ”王乃止。 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 ”支期曰:“王勿忧也。 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支期说于长信侯曰:“王命召相国。 ”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 ”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 ”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 吾以为魏也。 ”支期曰:“君无为魏计,君其自为计。 且安死乎? 安生乎? 安穷乎? 安贵乎? 君七先自为计,后为魏计。 ”长信侯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 ”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 ”长信侯行,支期随其后。 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不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 ”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 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 ”长信侯曰:“五毋行矣! 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 ”----------------------------------------华军之战华军之战、魏不胜秦。 明年,将使段干崇割地而讲。 孙臣谓魏王曰:“魏不以败之上割可谓善用不胜矣;而秦不以胜之上割,可谓不能用胜矣。 今处期年乃欲割,是群臣之私而王不知也。 且夫欲玺者,段干子也,王因使之割地;欲地者,秦也,而王因使之受玺。 夫欲玺者制地,而欲地者制玺,其势必无魏矣。 且夫奸臣固皆欲以地事秦。 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 薪不尽,则火不止。 今王不地有尽,而秦之求无穷,是薪火之说也。 ”魏王曰:“善。 虽然,吾已许秦矣,不可以革也。 ”对曰:“王独不见夫博者之用枭邪? 欲食则食,欲握则握。 今君劫于群臣而许秦,因曰不可革,何用智之不若枭也? ”魏王曰:“善。 ”乃案其行。 ----------------------------------------齐欲伐魏齐欲伐魏,魏使人谓淳于髡曰:“齐欲伐魏,能解魏患,唯先生也。 敝邑有宝璧我双,文马二驷可,请称之为之先生。 “淳于髡曰:“诺。 ”入说齐王曰:“楚,齐之仇敌也;魏,齐之与国也。 夫伐与国,使仇敌制其余敝,名丑而实危,为王弗取也。 ”齐王曰:“善。 ”乃不伐魏。 客谓齐王曰:“淳于髡言不伐魏者,受魏之璧、马也。 ”王以谓淳于髡曰:“闻先生受魏之璧、马,有诸? ”曰:“有之。 ”“然则先生之为寡人计之何如? ”淳于髡曰:“伐魏之事不便,魏虽刺髡,于王何益? 若诚不便,魏虽封髡,于王何损? 且夫王无伐与国之诽,魏无见亡之危,百姓无被兵之患,髡有璧、马之宝,于王何伤乎? ”----------------------------------------秦将伐魏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 ”赵王曰:“寡人不能。 ”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 ”王曰:“可得闻乎? ”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以其西为赵蔽也。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先人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 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入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 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 ”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 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 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 利出燕南孟而望见军乎? 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何利?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臣众且亟矣。 ”秦王大恐,割地请诳于魏。 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魏将与秦攻韩魏将与秦攻韩,朱己谓魏王曰:“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新,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 茍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此天下之所同知也,非所施厚积德也。 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两弟无罪,而再夺之国。 此于其亲戚兄弟若此,而又况于仇雠之敌国也。 “今大王与秦伐韩而益近秦,臣甚或之,而王弗识也,则不明矣。 群臣知之,而莫以此谏,则不忠矣。 今夫韩氏以一女子承一弱主,内有大乱。 外安能支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破乎? 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 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 “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且便事;便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 是何也? 夫越山逾河,绝韩之上党而攻强赵,则是复于与之事也,秦必不为也。 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之水,而以与赵兵决胜于邯郸之郊,是受智伯之祸也。 秦又不敢。 伐楚,道涉而谷行但是里,而攻危隘之塞,所行者甚远,而所攻者甚难,秦又弗为也。 若道河外,背大梁,而右上蔡、召陵,以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也。 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 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矣。 “秦故有怀地刑丘、之城、垝津,而以之临河内,河内之共、汲莫不危矣。 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 王之使者大过矣,乃恶安陵氏与秦,秦之欲许之久矣。 然而秦之叶阳、昆阳与舞阳、高陵邻,听使者之恶也,随安陵氏而欲亡之。 秦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则南国必危矣。 南国虽无危,则魏国岂得安哉? 且夫憎韩不受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爱南国非也。 “异日者,秦乃在河西,晋国之去梁也,千里有余,河山以兰之,有周、韩而间之。 从林军以至于今,秦十攻魏,五入国中,边城尽拔。 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 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乎阚,所亡乎秦者,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百,名都数十。 秦乃在河西,晋国之去大梁也尚千里,而祸若是矣。 又况于使秦无韩而有郑地,无河山以兰之,无周、韩以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百此矣。 异日者,从之不成矣,楚、魏疑而韩不可得而约也。 今韩受兵三年矣,秦挠之以讲,韩知亡,犹弗听,投质遇赵,而请为天下雁行顿刃。 以臣之观之,则楚、赵必与之攻矣。 此何也? 则皆知秦之无穷也,非尽亡天下之兵,而臣海内之民,必不休矣。 是故臣愿以从事乎王,王速受楚、赵之约,而挟韩、魏之质,以存韩为务,因求故地于韩,韩必效之。 如此则士民不劳而故地得,其功多于与秦共伐韩,然而无与强秦邻之祸。 “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 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依然关之,出入者赋之,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 共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 韩是魏之县也。 魏得韩以为县,则卫大梁、河外必安矣。 今不存韩,则二周必危,安陵必易。 楚、赵楚大破,卫、齐甚畏,天下之西乡而驰秦,入朝为臣之日不久。 ”----------------------------------------叶阳君约魏叶阳君约魏,魏王将封其子,谓魏王曰:“王尝身济漳,朝邯郸,抱葛薜、阴、成以为赵养邑,而赵无为王有也。 王能又封其子问阳姑衣乎? 臣为王不取也。 ”魏王乃止。 ----------------------------------------秦使赵攻魏秦使赵攻魏,魏谓赵王曰:“攻魏者,亡赵之始也。 昔者,晋人欲亡虞而伐虢,伐虢者,亡虞之始也。 故荀息以马与璧假道于虞,宫之奇谏而不听,卒假晋道。 晋人伐虢,反而取虞。 故《春秋》书之,以罪虞公。 今国莫强于赵,而并请勿、秦,王贤而有声者相之,所以为腹心之疾者,赵也。 魏者,赵之虢也;赵者,魏之虞也。 听秦而攻魏者,虞之为也。 愿王之熟计之也。 ”----------------------------------------魏太子在楚魏太子在楚。 谓楼子于鄢陵曰:“公必且待齐、楚之合也,以救皮氏。 今齐、楚之理,必不合矣。 彼翟子之所恶于国者,无公矣。 其人皆欲合齐、秦握楚以轻公,公必谓齐王曰:’魏之受兵,非秦实首伐之也,楚恶魏之事王也,故劝秦攻魏。 齐王故欲伐处,而又怒其不己善也,必令魏以地听秦而委。 以张子之强,有秦、韩之重,齐王恶之,而魏王不敢据也。 今以齐秦之重,外楚以轻公,臣为公患之。 钧之出地,以为和于秦也,岂若由楚乎? 秦疾攻楚,楚还兵,魏王必惧,公因寄汾北以予秦而为和,合亲以孤齐,秦、楚重公,公必为相矣。 臣意秦王与樗里疾之欲之也,臣请为公说之。 ”乃请樗里子叶:“攻皮氏,此王之首事也,而不能拔,天下且以此轻秦。 且有皮氏,于以攻韩、魏,利也。 ”樗里子曰:“吾已合魏矣,无所用之。 ”对曰:“臣愿以鄙心意公,公无以为罪。 有皮氏,国之大利也,而以与魏,公终自以为不能守也,故以与魏。 今公之力有余守之,何故而弗有也? ”樗里子曰:“奈何? ”曰:“魏王之所恃者,齐、楚也;所用者,楼筚翟强也。 今齐王谓魏王曰:欲诞攻于齐王兵之辞也,是弗救矣。 ’楚王怒于魏之不用楼子,而使翟强为和也,怨颜已绝之矣。 魏王之惧也见亡,翟强欲合齐、秦外楚,以轻楼筚;楼筚欲合秦、楚外齐,以轻翟强。 公不如按魏之和,使人谓楼子也:子能以汾北与我乎? 请合于楚外齐,以重共也,此吾事也。 楼子与楚王必疾矣。 又谓翟子:子能以汾北与我乎? 必为合于齐外于楚,以重公也。 翟强与齐王必疾矣。 是公外得齐、楚以为用,内得楼筚、翟强以为佐,何故不能有地于河东乎? ” 发布时间:2025-11-20 14:01:0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