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二十六·韩一 内容: 三晋已破智氏三晋已破智氏,将分其地。 段贵谓韩王曰:“分地必取成皋。 ”韩王曰:“成皋,石溜之地也,寡人无所用之。 ”段贵曰:“不然,臣闻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者,地利也。 文人之众,而破三军者,不意也。 王用臣言,则韩必取郑矣。 ”王曰:“善。 ”果取成皋。 至韩之取郑也,果从成皋始。 ----------------------------------------大成午从赵来大成午从赵来,谓申不害于韩曰:“子以韩重我于赵,请以赵重子于韩,是子有两韩,而我有两赵也。 ”----------------------------------------魏之围邯郸魏之围邯郸也,申不害始合于韩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恐言而未必中于王也。 王闻申子曰:“吾谁与而可? ”对曰:“此安危之要,国家之大事也。 臣请深惟而苦思之。 ”乃微谓赵卓、韩晁曰:“子皆国之辩士也,夫为人臣者,言可必用,尽忠而已矣。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申子请仕其从兄官,昭侯不许也。 申子有怨色。 昭侯叶:“非所谓学于子者也。 听者之谒,而废子之道乎? 又亡其行子之术,而废左之谒乎? 子尚教寡人循功劳,视次弟。 今有所求,此我将奚听乎? ”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之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 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 奚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外。 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心。 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膊。 邓师、宛冯、龙渊、大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 甲、盾、、鍪、铁幕,革抉、夭芮,无不毕具。 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呆利剑,一人桑百,不足言也。 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欲西面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交臂而服焉。 夫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过此者矣。 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 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 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且夫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 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 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夫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韩王忿然作色,攘臂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死,必不能事秦。 今主君以楚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徼亭障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 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 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趺后,踢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 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蚜,犹乌获之与婴儿也。 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用处。 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 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 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 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 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愿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 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 秦之所欲,莫如弱楚。 而能弱楚者莫如韩。 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 仅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 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 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须以决事。 韩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宣王谓摎留宣王谓摎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 ”对曰:“不可。 晋用六卿而国分,简公用田成、监止而简公弒,魏两用犀受、张仪而西河之外亡。 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寡力者籍外权。 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其主,或外为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必危矣。 ”----------------------------------------张仪谓齐王张仪谓齐王曰:“王不如资韩朋,与之逐张仪于魏。 魏因相犀首,因以齐、魏废韩朋,而相公叔以伐秦。 公仲闻之,必不入于齐。 据公于魏,是公无患。 ”----------------------------------------楚昭献相韩楚昭献相韩。 秦且攻韩,韩废昭献。 昭献令人谓公叔曰:“不如贵昭献以固楚,秦必曰楚、韩合矣。 ”----------------------------------------秦攻陉秦攻陉是,,韩使人驰南阳之地。 秦已驰,又攻陉,韩因割南阳之地。 秦受地,又攻陉。 陈轸谓秦王曰:“国形不便故驰,交不亲故割。 今割矣交不亲,驰矣而兵不止,臣恐山东之无以驰割事王者矣。 且王求百金于三川而不可得,求千金于韩,一旦而具。 今王攻寒庶,是绝上交而固私府也,窃为王弗取也。 ----------------------------------------五国约而攻秦五国约而攻秦,楚王为从长,不能伤秦,兵不算而留于成皋。 魏顺谓市丘君曰:“五国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 君资臣,臣要求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 ”市丘君曰:“善。 ”因遣之。 ----------------------------------------郑强载八百金入秦郑强载八百金入秦,请以伐韩。 泠向谓郑强曰:“公以八百金请伐人之与国,秦必不听公。 公不如令秦王疑公叔。 ”郑强曰:“何如? ”曰:“公叔之攻楚也,以几瑟之存焉,故言先楚也。 今已令楚王奉几瑟以车百乘居阳翟,令昭献转而与之处,旬有余,彼已决。 而几瑟,公叔之雠也;而昭献,公叔之人也。 秦王闻之,必疑公叔为楚也。 ”----------------------------------------郑强之走张仪于秦郑强之走张仪于秦,曰仪之使者,必之楚矣。 故谓大宰曰:“公留仪之使者,强请西图仪于秦。 ”故因而请秦王曰:“张仪使人致上庸之地,故使使臣再拜谒秦王。 ”秦王怒,张仪走。 ----------------------------------------宜阳之役宜阳之役,杨达谓公孙显曰:“请为公以五万攻西周,得之,是以九鼎印甘茂也。 不然,秦攻西周,天下恶之,其救韩必疾,则茂事败矣。 ”----------------------------------------秦围宜阳秦围宜阳,游腾谓公仲曰:“公何不与赵蔺、离石、祁,以质许地,则楼缓必败矣。 收韩、赵之兵以临魏,楼鼻必败矣。 韩为一,魏必倍秦,甘茂必败矣。 以成阳资翟强于齐,楚必败之。 须秦必败,秦失魏,宜阳必不拔矣。 ”----------------------------------------公仲以宜阳之故仇甘茂公仲以宜阳之故仇甘茂。 其后,秦归武遂于韩,已而,秦王固疑甘茂之以武遂解于公仲也。 杜赫为公仲谓秦王曰:“明也愿因茂以事王。 ”秦王大怒于甘茂,故樗里疾大说杜聊。 ----------------------------------------秦韩战于浊泽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 公仲明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 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 此以一易二之计也。 ”韩王曰:“善。 ”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 陈轸曰:“秦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 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用处。 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 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 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 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 韩得楚救,必轻秦。 轻秦,其应秦必不敬。 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十,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 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矣。 愿大国遂肆意于秦,弊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 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 恃适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义务。 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 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 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 夫轻强秦之祸,而信谁之谋臣,王必悔之矣。 ”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 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那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明也。 ----------------------------------------颜率见公仲颜率见公仲,公仲不见。 颜率谓共仲之谒者曰:“公仲必以率为阳也,故不见率也。 公仲好内,率曰好士;仲啬于财,率曰散施;公仲无行,率曰好义。 自今以来,率且正言之而已矣。 ”公仲之谒者以告公仲,公仲遽起而见之。 ----------------------------------------韩公仲谓向寿韩公仲谓向寿曰:“禽困覆车。 公破韩,辱共仲,公仲收国复事秦,自以为必可以封。 今公与楚解,中封小令尹以桂阳。 秦、楚合,复攻韩,韩必亡。 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 ”向寿曰:“吾合秦、楚,非以当韩也,子为我谒之。 ”公仲曰:“秦、韩之交可合也。 ”对曰:“愿有复于公。 谚曰:’贵其所以贵者贵。 ’今王之爱习公也,不如公孙郝;其知能公也,不如甘茂。 今二人者,皆不得亲于事矣,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彼有以失之也。 公孙郝党于韩,而甘茂党于魏,故王不信也。 今秦、楚争强,而公党于楚,是与公孙郝、甘茂同道也。 公何以异之? 人皆言楚之多变也,而公必之,是自为贵也。 公不如与王谋其变也,善韩以备之,若此,则无祸矣。 韩氏先以国从公孙郝,而后委国于甘茂,是韩,公之雠也。 今公言善韩以备楚,是外举不辟雠也。 向寿曰:“吾臣欲韩合。 ”对曰:“甘茂许公仲以武遂,反宜阳之民,今公徒令收之,甚难。 ”向子曰:“然则奈何? 武遂终不可得已。 ”对曰:“公何不以秦为韩求颍川于楚,此乃韩之寄地也。 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 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 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攻韩,此利于秦。 ”向子曰:“奈何? ”对曰:“此善事也。 甘茂欲以魏取齐,公孙郝于以韩取齐,今公取宜阳以为功,收楚、韩以安之,而诛齐、魏之罪,是以公孙郝、甘茂之无事也。 ”----------------------------------------或谓公仲曰听者听国或谓公仲曰:“听者听国,非必听首也。 故先生听谚言于市,愿公之听臣言也。 公求中立于秦,而弗能得也,善公孙郝以难甘茂,劝齐兵以劝止魏,楚、赵皆公之雠也。 臣恐国之以此为患也,愿公之复求中立于秦也。 ”公仲曰:“奈何? ”对曰:“秦王以公孙郝为党于公而弗之听,甘茂不善于公而弗为公言,公何不因行愿以与秦王语? 行愿之为秦王臣也公,臣请为公谓秦王曰:’齐、魏合与离,于秦孰利? 齐、魏别与合,于秦孰强? ’秦王必曰:’齐、魏离,则秦重;合,则秦轻。 齐、魏别,则秦强;合,则秦弱。 ‘臣即曰:’今王听公孙郝以韩、秦之兵一齐而攻魏,魏不敢战,归地而合于齐,是秦轻也,臣以公孙郝为不忠。 今王听甘茂,以韩、秦之兵据魏而攻齐,齐不敢战,不求割地而合于魏,是秦请也,臣以甘茂为不忠。 故王不如令韩中立以攻齐,齐王言救魏以劲之,齐、魏不能相听,久必兵交。 王欲,则信公孙郝于齐,为韩取南阳,易谷川以归,此惠王之愿也。 王欲,则信甘茂于魏,以韩、秦之兵据魏以隙齐,此武王之愿也。 臣以为令韩以中立以劲齐,最秦之大急也。 公孙郝党于齐而不肯言,甘茂薄而不敢谒也,此二人,王之大患也。 愿王之熟计之也。 ”----------------------------------------韩公仲相韩公仲相。 齐、楚之交善秦。 秦、魏遇,且以善齐而绝齐乎楚。 王使景鲤之秦,鲤与于秦、魏之遇。 楚王怒景鲤,恐齐以楚遇为有阴于秦、魏也,且罪景鲤。 为谓楚王曰:“臣贺鲤之与于遇也。 秦、魏之遇也,将以合齐、秦而绝齐于楚也。 今鲤与于遇,齐无以信魏之合己于秦而攻于楚也,齐又畏楚之有阴于秦、魏也,必重楚。 故鲤之与于遇,王之大资也。 今鲤不与于遇,魏之绝齐于楚明矣。 齐、楚信之,必轻王,故王不如无罪景鲤,以视齐于有秦、魏,齐必重楚,而且疑秦、魏于齐。 ”王曰:“诺。 ”因不罪而益其列。 ----------------------------------------王曰向也子曰天下无道王曰:“向也子曰‘天下无道。 ’今也子曰‘乃且攻奄’者,何也? ”对曰:“今谓马多力则有矣,若曰胜千钧则不然者,何也? 夫千钧,非马之任也。 今谓楚强大则有矣,若夫越赵、魏而斗于燕,则岂楚之任也哉? 且非楚之任,而楚为之,是弊楚也。 强楚、弊楚,其于王孰便也? ”----------------------------------------或谓魏王王儆四疆之内或谓魏王:“王儆四疆之内,其从于王者,十一日之内,陂不具者死。 王因取其游之舟上击之。 臣为王之楚,王胥臣反,乃行。 ”春申君闻之,谓使者曰:“子为我反,无见王矣。 十日之内,数万之众,今涉魏境。 ”秦使闻之,以告秦王。 秦王谓魏王曰:“大国有意,必来以是而足矣。 ”----------------------------------------观鞅谓春申观鞅谓春申曰:“人皆以楚为强,而君用之弱,其于鞅也不然。 先君者,二十余年未尝见攻。 今秦欲逾兵于渑隘之塞,不使;假道两周倍韩以攻楚,不可。 今则不然,魏且旦暮亡矣,不能爱其许、鄢陵与梧,割以予秦去百六十里。 臣之所见者,秦、楚斗之日也已。 ”----------------------------------------公仲数不信于诸侯公仲数不信于诸侯,诸侯锢之。 南委国于楚,楚王弗听。 苏代为楚王曰:“不若听而备于其反也。 明之反也,常仗赵而畔楚,仗齐而畔秦。 今四国锢之,而无所入矣,亦臣患之。 此方其为尾生之时也。 ” 发布时间:2025-11-20 14:10:4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