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二十九·燕一 内容: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 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 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与民矣。 此所谓天府也。 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之忧,无无过燕矣。 大王知其所以然乎? 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以赵之为蔽于南也。 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 秦、赵相弊,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难也。 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踵道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 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中,军于东垣矣。 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 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 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 是故愿大王与赵从秦,天下为一,则国必无患矣。 ”燕王曰:“寡人国小,西迫强秦,南近齐、赵。 齐、赵,强国也,今主君幸教诏之,合从以安燕,敬以国从。 ”于是赍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奉阳君李兑甚不取于苏秦奉阳君李兑甚不取于苏秦。 苏秦在燕,李兑因为苏秦谓奉阳君曰:“齐、燕离则赵、重,齐燕合则赵安轻。 今君之齐,非赵之利也。 臣窃为君不取也。 ”奉阳君曰:“何吾合燕于齐? ”对曰:“夫制于燕者苏子也。 而燕弱国也,东不如齐,西不如赵,岂能东无齐、西无赵哉? 而君甚不善苏秦,苏秦能抱弱燕而孤于天下哉? 是驱燕而使合于齐也。 且燕亡国之余也,其以权立,以重外,以事贵。 故为君计,善苏秦则取,不善亦取之,以疑燕、齐。 燕齐疑,则赵重矣。 齐王疑苏秦,则君多资。 ”奉仰望君曰:“善。 ”难了时使与苏秦结交。 ----------------------------------------权之难燕再战不胜权之难,燕再战不胜,赵弗救。 哙子谓文公曰:“不如以地请合于齐,赵必救我。 若不吾救,不得不事。 ”文公曰:“善。 ”令郭任以地请讲于齐。 赵闻之,遂出兵救燕。 ----------------------------------------燕文公时燕文公时,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 文公卒,易王立。 齐宣王因燕丧攻之,取十城。 武安君苏秦为燕说齐王,再拜而贺,因仰而吊。 齐王桉戈而却,曰:“此一何庆吊相随之速也? ”对曰:“圣人之制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 故桓公负妇人而名益尊,韩相献开罪而交愈固,此皆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者也。 王能听臣,莫如归燕之十城,卑辞以谢秦。 秦知王以己之故归燕城也,秦必德王。 燕无故而得十城,燕亦德王。 是弃强仇而立厚交也。 且夫燕、秦之仅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皆从。 是王以虚辞附秦,而以十城取天下也。 此霸王之业矣。 所谓转祸为福,因败成功者也。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 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臣之不仙,是足下之福也。 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性,而以事足下,不可乎? ”燕王曰:“可。 “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秦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 廉如伯夷,不取素粮,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 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 信如尾生,期而不来临,抱梁柱而死。 信至如此,何肯杨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乎哉? 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 且夫三王代兴,恶霸迭盛,皆不自覆也。 君以自覆为可乎? 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 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 ”对曰:“足下不知也。 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 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 其牺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 ’后二日,夫至。 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 主父大怒而笞之。 故妾一僵而其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 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 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 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 且臣之说齐,曾不欺之也。 使之说齐者,莫如臣之言也,虽尧、舜之智,不敢取也。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曰:“大王之所亲,莫如赵。 昔赵王以其姊为代王妻,欲并代,约与代王遇于句注之塞。 乃令工人作为金斗,长其尾,令之可以击人。 与代王饮,而阴告厨人曰:’即酒酣乐,进热啜,即因反斗击之。 ’于是酒酣乐进取热啜。 厨人进斟羹,因反斗而击之,代王脑涂地。 其姊闻之,摩笄自自刺也。 故至今有摩笄之山,天下莫不闻。 “夫赵王之狼戾无亲,大王之所明见知也。 且以赵王为可亲邪? 赵兴兵而攻燕,再围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乃却以谢。 今赵王已人朝渑池,效河间以事秦。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王之有也。 且今说赵之于秦,犹郡县也。 不敢妄兴师以征伐。 今大王事秦,秦王必喜,而赵不敢妄动矣。 是西有强秦之援,而南无齐、赵之患,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燕王曰:“寡人蛮夷辟处,虽大男子,裁如婴儿,言不足以求正,谋不足以决事。 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西面而事秦,献常山之尾五城。 ”----------------------------------------宫他为燕使魏宫他为燕使魏,魏不听,留之数月。 客谓魏王曰:“不听燕使何也? ”曰:“以其乱也。 ”对曰:“汤之伐桀,欲其乱也。 故大乱者克得其地,小乱者可得其宝。 今燕客之言曰:’事茍可听,虽尽宝、地,犹微之也。 ’王何为不见? ”魏说,因见燕客而遣之。 ----------------------------------------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乃北见燕王哙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王义甚高甚顺,鄙人不敏,窃释锄耨而干大王。 至于邯郸,所闻于邯郸者,又高于所闻东周。 臣窃负其志,乃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大王天下之明主也。 ”王曰:“子之所谓天下之明主者,何如者也? ”对曰:“臣闻之,明主者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 臣请谒王之过。 夫齐、赵者,王之仇雠也;楚、魏者,王之援国也。 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 王自虑此则计过。 无以谏之,非忠臣也。 “王曰:“寡人之于齐、赵也,非所敢欲伐也。 ”曰:“夫无谋人之心,而令人疑之,殆;有谋人之心,而令人知之,拙;谋未发而闻于外,则危。 今臣闻王局处不安,食饮不甘,思念报齐,身自削甲扎,曰有大数矣,妻自组甲絣,曰有大数矣,有之乎? ”王曰:“子闻之,寡人不敢隐也。 我有深怨积怒于齐,而欲报之二年矣。 齐者,我雠国也,故寡人之所于伐也。 直患国弊,力不足矣。 子能以燕敌齐,则寡人奉国而委之于子矣。 ”对曰:“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 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中附韩、魏则韩、魏重。 茍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 今夫齐王,长主也,而自用也。 南攻楚五年,畜积散。 西困于秦三年,民憔瘁,士罢弊。 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侯。 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安敢取哉? 且臣闻之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弊。 ”王曰:“吾闻之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有长城、钜防足以为塞。 诚有之乎? ”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何足以为固? 民力穷弊,虽有长城钜防,何足以为塞? 且异日也,济西不役,所以备赵也;河北不师,所以备燕也。 今济西、河北,尽以下降矣,封内弊矣。 夫骄主必不好计,而亡国之臣贪于财。 王诚毋爱宠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其左右,彼且德燕而轻亡宋,则齐可亡已。 ”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曰:“内寇不与,五敌不可距。 王自治其外,臣自报其内,此乃亡之之势也。 ”----------------------------------------燕王哙既立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 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患难,而苏代与子之交。 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 子之相燕,贵重主断。 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之曰:“齐宣王何如? ”对曰:“必不霸。 ”燕王曰:“何也? ”对曰:“不信其臣。 ”苏代欲以济燕王以厚任子之也。 于是燕王大信子之。 子之因遣苏代百金,听其所使。 鹿毛寿谓燕王曰:“不如以国让子之。 人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由必不受,有让天下之名,实不失天下。 今王以国让相子之。 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 ”燕王因举国属子之,子之大重。 或曰:“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 启与支党委公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今王言属国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 ”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 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 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将军市被、太子平谋,将攻子之。 储子谓齐宣王:“因而仆之,破燕必矣。 ”王因令人谓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 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 ”太子因子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 将军市被死已殉,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燕人恫怨,百姓离意。 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 “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 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 齐大胜燕,子之亡。 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 ----------------------------------------初苏秦弟厉因燕自子而求见齐王初,苏秦弟厉因燕自子而求见齐王。 齐王怨苏秦,欲囚厉,燕自子为谢乃已,遂曰:“齐王其伯也乎? ”曰:“不能。 ”曰:“何也? ”曰:“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谓燕大乱。 齐伐燕,杀王哙、子之。 燕立昭王。 而苏代、厉遂不敢入燕,皆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 齐使人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封泾阳君,秦不受。 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不信齐王与苏子也。 今齐、魏不和,如此其甚,则齐不欺秦。 秦信齐,齐、秦合,泾阳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而不信苏子矣。 齐、秦不和,天下无变,伐齐之形成矣。 ”于是出苏代之宋,宋善待之。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 故往见郭隈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 ”郭隈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诎指而事者,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哆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 ”郭隈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 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隈始;隈且见事,况贤于隈者乎? 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隈筑宫而师之。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十二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 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 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齐伐宋宋急齐伐宋,宋急。 苏代乃遗燕昭王书曰:“夫列在万乘,而寄质于齐,名卑而权轻。 秦、齐助之伐宋,民劳而实费。 破宋,残楚淮北,肥大齐,雠强国,国弱也。 此三者,皆国之大败也,而足下行之,将欲以除害取信于齐也。 而齐未加信于足下,而忌燕也愈甚矣。 然则足下之事齐也,失所为矣。 夫民劳而实费,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雠,而世负其祸矣。 足下以宋加淮北,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一齐也。 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鲁、卫,此所谓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二齐也。 夫一齐之强,而燕犹不能支也,今乃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 “虽然,臣闻知者之举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成功者也。 齐人紫败素也,而贾十倍。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而后残吴霸天下。 此皆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者也。 今王若欲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乎? 则莫如遥伯齐而厚尊之,使使盟于周室,尽焚天下之秦符,约曰:’夫上计破秦,其次长宾之秦。 ’秦挟宾客以待破,秦王必患之。 秦五世以结诸侯,今为齐下;秦王之志,茍得穷齐,不惮以一国都为功。 然而王何不使布衣之人,以穷齐之说说秦,谓秦王曰:’燕、赵破宋肥齐尊齐而为之下者,燕、赵非利之也,弗利而势为之者,何也? 以不信秦王也。 今王何不使可以信者接收燕、赵。 今泾阳君若高陵君先于燕、赵,秦有变,因以为质,则燕、赵信秦矣。 秦为西帝,赵为中帝,燕为北帝,立为三帝而以令诸侯。 韩、魏不听,则秦伐之。 齐不听,则燕、赵伐之。 天下孰敢不听? 天下服听,因驱韩、魏以攻齐,曰愁反宋地,而归楚之淮北。 夫反宋地,归楚之淮北,燕、赵之所同利也。 并立三帝,燕、赵之所同愿也。 夫实得所利,名得所愿,则燕、赵之弃齐也,犹释弊躧。 今王之不收燕、赵,则齐伯必成矣。 诸侯戴齐,而王独弗从也,是国伐也。 诸侯戴齐,而王从之,是名卑也。 王不受燕、赵,名卑而国危;王收燕、赵,名尊而国宁。 夫去尊宁而就卑危,知者不为也。 ’秦王闻若说也,必如刺心然,则王何不务使知士以若此言说秦? 秦伐齐必矣。 夫取秦穆交也;伐齐,正利也。 尊上交,务正利,圣王之事也。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 ”乃召苏氏,复善待之。 与谋伐齐,竟破齐,闵王出走。 ----------------------------------------苏代谓燕昭王苏代谓燕昭王曰:“今有人于此,孝若曾参、孝己,信如尾生高,廉如鲍焦、史鰌,兼此三行以事王,奚如? ”王曰:“如是足矣。 ”对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臣且处无为之事,归耕乎周之上地,耕而食之,置而衣之。 ”王曰:“何故也? ”对曰:“孝如曾参、孝己,则不过养其亲其。 信如尾生高,则不过不欺人耳。 廉如鲍焦、史鰌,则不过不窃人之财十。 今臣为进取者也。 臣以为廉不与身俱达,义不与生俱立。 仁义者,自完之道也,非进取之术也。 ”王曰:“自忧不足乎? ”对曰:“以自忧为足,则秦不出崤塞,齐不出营丘,楚不出疏章。 三王代位,五伯改政,皆以不自忧故也。 若自忧而足,则亦之周负笼而且,何为烦大王之廷耶? 昔者楚取章武,诸侯北面而朝。 秦取西山,诸侯西面而朝。 曩者使燕毋去周室之上,则诸侯不为别马而朝矣。 臣闻之,善为事者,先量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强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 不能为事者,不先量其国之大小,不揆其兵之强弱,故功不可成而名不可立也。 今王有东乡伐齐之心,而愚臣知之。 “王曰:“子何以知之? ”对曰:“矜戟砥剑,登丘东乡而叹,是以愚臣知之。 今夫乌获举千钧之重,行年八十,而求扶持。 故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 ”燕王曰:“善。 吾请拜子为上卿,奉子车百乘,子以此为寡人东游于齐,何如? ”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 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今臣之所以事足下者,忠信也,恐以忠信之故,见罪于左右。 ”王曰:“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 ”对曰:“臣请为王譬。 昔周之上地尝有之。 其丈夫官三年不归,其妻爱人。 其所爱者曰:’子之丈夫来,则且奈何乎? ’其妻曰:’勿忧也,吾已为药酒而待其来矣。 ’已而其丈夫果来,于是因令其妾酌药酒而进之。 其妾知之,半道而立。 虑曰:’吾以此饮吾主父,则杀吾主父;以此事告吾主父,则逐吾主母、使查吾父、逐吾主母者,宁佯踬而覆之。 ’于是因佯僵而仆之。 其妻曰:’为子远行来之,故为美酒,今妾奉而仆之。 ’其丈夫不知,缚其妾而笞之。 故妾所以笞者,忠信也。 今臣为足下使于齐,恐忠信不谕于左右也。 臣闻之曰:万乘之主,不制于人臣。 十乘之家,不制于众人。 匹夫徒步之士,不制于妻妾。 而又况于当世之贤主乎? 臣请行矣,愿足下之无制于群臣也。 ----------------------------------------燕王谓苏代燕王谓苏代曰:“寡人甚不喜诞者言也。 ”苏代对曰:“周地贱媒,为其两誉也。 之男家曰’女美,之女家曰’男富。 ‘然而周之俗,不自为取妻。 且夫处女无媒,老且不嫁;舍媒而自,弊而不售。 顺而无败,售而不弊者,唯媒而已矣。 且事非权不立,非势不成。 夫使人坐受成事者,唯诞者耳。 ”王曰:“善矣。 ” 发布时间:2025-11-20 14:25:0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40220.html